大银幕上不乏以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导演通过尊重这些疯女人的妄想,来表达敬意。《冷血惊魂》、《穆赫兰道》、《黑天鹅》的女主角全都是令人怜悯的,部分是因为她们的创伤由别人造成(通常来说是男人),更多是因为她们对现实扭曲的观点,难以治愈。
在《黑天鹅》(2010年)里,我们见证了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女主角从轻微的抑郁和无安全感,向极端的精神失常发展的过程,然后影片戛然而止
一般来说,电影总是更喜欢展现女人的样貌,而非剖析她们的心理——除非有问题的(或至少看上去是有问题的)那位女士非同寻常。
大卫.柯南伯格的新片《危险方法》的主题,似乎并不适合来拍电影。这部关于精神分析起源的影片,讲述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维果.莫特森饰)和卡尔.荣格(迈克尔.法斯宾德饰)寻找能够揭示病人潜意识的最佳技术方法的过程。这本是个枯燥、隐晦的主题,然而,由于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年轻俄国女人萨比娜.斯皮尔瑞恩由可爱的凯拉.奈特莉扮演,因此她的精神问题也变得有趣。
同样的情况也曾发生在金格尔.罗杰斯(《嫦娥幻梦》,Lady in the Dark)、奥利维娅.德哈维兰(《蛇穴》,The Snake Pit)、 乔安娜.伍德沃德(《三面夏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蒂比.海德莉(《艳贼》,Marnie)、凯瑟琳.德纳芙(《冷血惊魂》,Repulsion)、吉娜.罗兰兹(《权势下的女人》,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伊莎贝尔.阿佳妮(《阿黛尔的故事》,The Story of Adele H.)、丽芙.乌曼(《面对面》,Face to Face)、杰西卡.兰格(《弗兰西斯》,Frances)、娜奥米.沃茨( 《穆赫兰大道》,Mulholland Drive)和娜塔莉.波特曼(《黑天鹅》,Black Swan)身上。这些电影中精神错乱的女人们有些得到了恰当的治疗,还有一些未能治愈。然而,即便精神分析以失败告终,她们的美丽相貌依然无可争辩。
《阿黛尔的故事》(1975年)里的伊莎贝尔.阿佳妮,她饰演的主人公阿黛尔.雨果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中叶的年轻女人——在那个时代,精神病学还没有出现
除了伍迪.艾伦的电影,以及诸如芭芭拉.史翠珊执导的《潮浪王子》(The Prince of Tides)等个别例子以外,精神失常的男性角色很少会吸引严肃电影人的关注。展现男性内心深处感受的作品本就不多,关于它们的讨论就更少了。在银幕上,疯狂的男人通常都是反社会的,不值得人们怜悯。但人们普遍觉得,女人有真实的情感,也愿意展露出来。
安纳托尔.李维克的《蛇穴》(1948)是好莱坞最早将精神疾病戏剧化的电影之一。德哈维兰小姐饰演的角色刚刚从精神错乱中康复,她向另一个受到同样问题困扰的女士建议:“不要害怕把问题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你也会好的。”友善的、叼着烟斗的心理学家——就像《蛇穴》里里奥.吉恩饰演的角色那样——成为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关于患精神疾病女人的电影中固定的角色。而《危险方法》的一大贡献在于,它打破了电影中心理医生的固定形象:像弗洛伊德和荣格这样的医生除了试图治愈精神病人外,还拿这些病人来做模棱两可的实验。
电影从展现斯皮尔瑞恩的神经官能症开始。她的脸耷拉着,身体前后摇晃,做着怪脸,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抚摸自己,而荣格则耐心地试图从她没有逻辑的言语中找到连贯性。也许你会说,这是有关女性精神错乱的电影的“治疗范式”:病人是一个研究案例,疾病是一种需要解决的神秘事物。这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形态,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相当有力的男性幻想:心理医师在没有巫术帮助的情况下,指引美丽的、发疯的女人实现突破,使得她能够继续自己的生活。他帮她恢复了女性魅力。
在这种“治疗范式”的心理学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或许就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964年的惊悚片《艳贼》了。该片的主人公玛尔妮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小偷。她精神错乱得以治愈,并非受专业人士的协助,而是受她读过几本心理学著作的新婚丈夫的启示。在这对新婚夫妇梦魇般的蜜月旅行中,玛尔妮轻声对她丈夫说,“我猜你正想要对我进行自由联想(联想实验的基本方法之一,可以测定人的能力和情绪等,也是精神分析学家使用的一种诊断技术和治疗方式。其方法是当主试呈现一个刺激后,要求被试尽快地说出他头脑中浮现的词或事实——编者注)”。
另外一个更有趣、更具有戏剧性的范式是,让这些女人饱受折磨的精神疾病并非在电影开始就全部展现,再慢慢得到解决;而是慢慢展现,却并不一定得到治愈。在这种电影中,疯狂通常是愈积愈重,并在结尾处达到高潮。
为波特曼小姐赢得奥斯卡奖的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黑天鹅》(2010)就是一例:我们见证了轻微的抑郁和无安全感,向极端的精神失常发展的过程,然后影片嘎然而止。大卫.林奇2001年的电影《穆赫兰大道》也熟练地使用了这个基本结构,而且还没有在故事中直接表现出精神失常的情节。一开始我们以为自己只是在看一部带有林奇风格的怪异影片,直到最后我们才发现,自己目睹了一个女人的妄想。
这一类型的经典范例是罗曼.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1965)。在那部电影中,一个文静的、害羞的、和自己姐姐一起在伦敦生活的法国女孩,没有能够处理好自己的孤独。她害怕一切,尤其是男人。这些男人为她的恐惧付出了代价——两位值得信任的绅士在进入她的公寓后没有能够活着出来。除了谋杀和一些简短的、想象而成的梦境和幻觉——比如墙壁和天花板的石膏脱落,发出巨大的响声,以及她穿过走道时感觉到被男人的手影笼罩——之外,这个电影颇为平淡。这个心怀恐惧的女孩的疯狂,就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使用严重的精神失常情节会给导演实验的机会,但也会扰乱观众。尽管这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行为,但不可否认,《冷血惊魂》、《穆赫兰大道》、《黑天鹅》这些影片要比那些负责任的影片,诸如《蛇穴》、《三面夏娃》(1957)或是约翰.卡索维茨的《权势下的女人》(1974)有更高的艺术性。导演毕竟不是医生,他们从来没有发誓不伤害别人(尽管他们中的某些人可能应该这么做)。阿伦诺夫斯基先生、林奇先生和波兰斯基先生撼动了我们所熟悉的那个世界,并且给予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的机会。他们所做的并非完全是治疗,但他们的方法也并非完全和弗洛伊德及荣格的方法相背:这个过程中的大部分工作,仍然留待观众来完成——就和精神分析的对象一样。
奇怪的是,他们的电影通过尊重这些疯女人的妄想,来向她们表达敬意。《冷血惊魂》、《穆赫兰大道》、《黑天鹅》的女主角全都是令人怜悯的,部分是因为她们的创伤是由别人造成(通常来说是男人),但更多是因为她们对现实扭曲的观点,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内在连贯性。她们的疯狂直到最后都没能得到治愈。
弗朗索瓦.特吕弗令人心碎的伟大电影《阿黛尔的故事》里,主人公阿黛尔.雨果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中叶的年轻女人——在那个时代,精神病学还没有出现。她迷恋着一个已经对她失去兴趣的男人。她一路跟随他从欧洲到加拿大,而她的疯狂最终转为某个抽象的自我世界:当她在街上遇到那个她曾迷恋的男人时,她已不再认识他。这确实让人无法解释。有时候,这就是女人。
《艳贼》(1964年)里的蒂比.海德莉,她饰演的主人公玛尔妮是“治疗范式”的心理学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冷血惊魂》(1965年)里的凯瑟琳.德纳芙。这个心怀恐惧的女孩的疯狂,就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危险方法》的一大贡献在于,它打破了电影中心理医生的固定形象:像弗洛伊德和荣格这样的医生除了试图治愈精神病人外,还拿这些病人来做模棱两可的实验
(本文由《纽约时报》独家授权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