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63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华之尊科技镭睿系列模型制作激光雕刻切割机
华之尊科技镭睿系列模型制作激光雕刻切割机
电报
电报
辉钼矿传感器
辉钼矿传感器
瞬态电子技术
瞬态电子技术
DDR4内存发展技术解析
DDR4内存发展技术解析
Neonode zForce
Neonode zForce
3D晶体管
3D晶体管
场效应管
场效应管
dsp技术
dsp技术
同步数字体系(SDH)
同步数字体系(SDH)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场致发光显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场致发光显示屏
场致发光显示屏
场致发光,又称电致发光(EL),是固体发光材料在电场激发下发光的现象,是1920年德国学者古登和波尔发现的,在某些物质加电压后会发光,。1923年苏联的罗塞夫发现了SiC中偶然形成的p-n结中的光发射。1936年,德斯垂发现掺入荧光粉ZnS的蓖麻油一加上电场就会发光。1947年,美国学者麦克玛斯特发明了导电玻璃,利用它可以制作平面光源,但亮度不够高,1955年美国的沃尔夫在GaP上观测到Ⅲ-Ⅴ族半导体发出的可见光,1962年美国的潘可夫从GaAs中获得了红外光,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薄膜晶体管(TFT)技术的发展,EL在寿命、效率、亮度、存储上的缺点得到了部分克服,成为大型显示技术三大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之一。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场致发光显示的一些知识。

目录

[显示全部]

分类编辑本段回目录

场致发光显示屏
场致发光显示屏
按照场致发光激发过程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类:

(1)注入式电致发光

由直接装在晶体上的电极注入电子空穴,当电子和空穴在晶体内再复合时发光的现象。注入式电致发光的基本结构是结型二极管(LED)。

(2)本征电致发光

又分高场电致发光与低能电致发光。其中高场电致发光是荧光粉中的电子或由电极注入的电子在外加强电场的作用下在晶体内部加速,碰撞发光中心并使其激发或离化,电子在回复基态时辐射发光。而低能电致发光是指某些高电导荧光粉在低能电子注入时的激励发光现象。

低能电致发光的典型代表是荧光显示,虽说这种显示具有亮度高、发光颜色鲜明、工作电压低、功耗小、响应速度快、能用普通LSI直接驱动、寿命长,品种多等有点,但主要用于数字、文字、简单图形显示等方面,而高场电致发光与LED被认为是大屏幕显示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LED与无机LED编辑本段回目录

场致发光显示LED
LED
LED是注入式电致发光的典型例子。注入式电致发光现象最早要追溯到1923年苏联的罗塞夫发现的SiC中偶然形成的p-n结中的光发射,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用GaAsP外延生长技术制成了第一只实用化红光LED,其后不久橙色、黄色LED也相继问世,LED得到迅速发展:70年代绿光LED得以实现,80年代初,高亮度LED拓展了LED的应用范围,1911年,利用MOCBD外延工艺制作出的超高亮度红、橙、黄LED更使LED走出室外,19941年GaN超高亮度蓝光LED问世及其后不久的超高亮度绿光LED,还有近年的紫光GaN LED研制成功,实现了LED发光颜色覆盖红、橙、黄、绿、蓝、紫可见光全谱,为全色显示奠定了基础。

p型和n型半导体接触时,在界面上形成p-n结,并由于扩散作用而在结两侧形成耗尽层。当给p-n结加正电压时,耗尽层减薄,注入到p区和n区的电子和空穴分别与原空穴和电子复合,并以光的形式辐射出能量。复合发光可以发生在导带价带之间,称直接带间跃迁复合,也可以发生在杂质能级上,称间接带间跃迁复合。直接带间跃迁复合跃迁具有概率大、发光效率高、发光强度高、发光波长随多元化合物组分连续变化等优点。间接跃迁过程比较复杂:如果是单杂质材料,在常温下杂质大部分被电离,若杂质能级靠近导带底,则导带电子被杂质能级俘获并落入价带和空穴复合;若杂质能级靠近价带顶,则价带空穴被杂质能级俘获,并与导带电子复合后落回价带。如果辐射复合发生在两个杂质能级间,则导带电子和价带空穴被分离的相应杂质能级俘获并在低能态能级上复合发光,之后再落入价带。

LED一般有台面型与平面型两种结构。

场致发光显示LED结构
LED结构

OLED编辑本段回目录

场致发光显示OLED
OLED
有机发光显示器件(OLED)是以有机薄膜作为发光体的自发光显示器件,具有:
(1)发光效率高、亮度大;
(2)有机发光材料众多、价廉,且易大规模、大面积生产;
(3)发光光谱覆盖红外到紫外,便于实现全彩色显示;
(4)材料的机械性能良好,易加工;
(5)驱动电压低,能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电压相匹配,驱动电路易实现等优点。
因此OLED已经成为当今超薄、大面积平板电视器件研究的热门。1963年,P.M.Kallmann首次观察到了有机物的电致发光现象,并制备了简单的器件。1987年,柯达公司的W.C.Tang博士研制成功了2层薄膜的有机小分子OLED,同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Jeremy Burroughes证明了高分子有机聚合物也有电致发光效应,并于1990年制备出相应的器件,从此OLED显示技术的研究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1、OLED器件的发光机制

OLED由夹在一个透明阳极和金属阴极之间的有机层组成层状结构。用作有机发光器件的材料可分为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两类,当器件工作在正偏置时,由于有机异质结构的电子和空穴发生注入和迁移现象,形成电子-空穴对,重新组合,通过透明的电极发光。

OLED有单异质结结构和双异质结结构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

场致发光显示OLED两种基本结构
OLED两种基本结构

OLED的发光机制简单地说是由阴极注入的电子和阳极注入的空穴在发光层相互作用形成受激的激子。激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将其能量差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光子的能量为

hv=E(2)-E(1)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v为出射光子的频率,E(2)为激子在激发态的能量,E(1)为激子在基态的能量。以典型的3层OLED为例,有机电致发光过程由以下步骤完成:
(1)载流子的注入,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到电极内侧间的有机功能薄膜层;
(2)载流子的迁移,载流子分别从电子传输层ETL和空穴传输层HTL向发光层ELL迁移;
(3)激子的产生,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ELL中相遇,相互束缚而形成激子;
(4)光子的发射,激发态能量通过辐射失活,产生光子,释放光能。

绝大多数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属于有机半导体,它们长程无序,短程有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范德瓦尔斯力,分子内电子的局域性强,属于非晶固体,这种结构对电子的输运不利。考虑到有机半导体具有光吸收边及其电导率与温度成反比的关系,表明有机半导体也存在能带结构,但其能带结构不能直接套用无机半导体的能带结构,而可用能带结构解释:每个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由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形成分子轨道时,轨道的数目不变,但能级发生变化。两个能级相近的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时,总要产生一个能级低于原子轨道的成键轨道和一个能级高于原子轨道的反键轨道。多个成键对轨道或反键轨道之间交叠、简并,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扩展的电子态,即电子能带。其中成键轨道中最高的被占据分子轨道称为HOMO,反键轨道中最低的未被占据分子轨道被成为LUMO。与无机半导体晶体的能带相比,可以把有机半导体中的成键轨道比做无机半导体的价带,反键轨道比做导带,HOMO则是价带顶,LUMO是导带底,这就是有机半导体的能带结构。

2、OLED器件的分类

OLED显示一般分为无源矩阵OLED和有源矩阵OLED。

场致发光显示无源矩阵OLED显示
无源矩阵OLED显示
无源矩阵OLED显示器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适用于低信息量的显示应用,如字符、数字显示器,其有机层夹在两个互相垂直的电极之间,发光像素按矩阵排列,被扫描的像素在相应行、列驱动电压的驱动下,流过电流而发光。电极与发光层上、下分别有保护层与玻璃基板。

 

 

 

 

场致发光显示有源矩阵OLED大屏幕显示
有源矩阵OLED大屏幕显示
有源矩阵OLED显示器件主要用于高分辨率、高信息量的显示器,例如视频和图像显示等。其显示面板上增加了一层电子底板,每个像素通过在电子底板上相应的薄膜晶体管和电容器来进行独立的寻址,这样,当某一点像素发生故障时,只会引起该像素点变黑,而不会像传统的LCD显示器件那样,造成带点所在的行变成白色。另外,有源矩阵OLED器件采用恒定驱动电流,而且多晶硅扫描电路都直接集成到底板上,这样减少了许多昂贵的、高密集的IC和外围设备相接的接口电路。

高场电致发光显示编辑本段回目录

高场电致发光显示一般分为交流粉末电致发光(ACEL)、直流粉末电致发光(DCEL)、交流薄膜电致发光(ACTFEL)、直流薄膜电致发光(DCTFEL)。

场致发光显示ACEL结构
ACEL结构原理图
ACEL结构如图所示,它是将荧光粉悬浮在介电系数很高、透明而且绝缘的胶合有机介质中,并将之夹持在两电极之间而构成,实质上是大量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微小发光粉晶体悬浮在绝缘介质中的发光现象,又称德斯垂效应。加以正选电压时,每隔半个周期,器件以短脉冲方式发光一次,激励电压有效值常需数百伏,发光持续时间约1ms。ACEL不是体发光,而是晶体内的发光线发光,发光线上的亮度可达340000cd/m×m,总体光亮度约40cd/m×m,功率转换率约百分之一,寿命约1000小时,采用不同的荧光粉可获得红、蓝、黄、绿等各色光显示。

场致发光显示DCEL结构原理图
DCEL结构原理图
DCEL现象由乍姆等人于1954年发现,1966年人们得到了高亮度ZnS:Mn、Cu DCEL发光材料。DCEL结构基本与交流粉末器件相似,但其荧光粉的涂层是导电的CuS,正常使用前必须在两电极上施加短暂作用的高电压脉冲,是Cu 从紧挨着阳极的荧光物表面上失落,形成一薄层高电阻的ZnS。之后,较低的工作电压主要降在ZnS上,使之发光。这种器件转换效率仅0.1%,但发光亮度高达300cd/m×m(V=100V)。

自从198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作出薄膜EL器件之后,这方面的研究日益活跃。ACTFEL早期的名字叫“Lumocen”,意为“分子中心发光”,其发光材料为ZnS,发光中心是稀土卤素化合物分子(TbF3)。现在的ACTFEL一般采用双绝缘层ZnS:Mn薄膜结构。器件由三层组成,发光层夹在两绝缘层间,起消除漏电流与避免击穿的作用。掺不同杂质则发不同的光,其中以掺Mn效率最高,加200V、5000Hz电压时,亮度达5000cd/m×m。ACTFEL具有记忆特性:给之加一系列脉冲电压,若下一个脉冲与上一个脉冲同方向,则发光亮度明显减小;若下一脉冲与上一脉冲反方向,则发光连读明显增加。利用记忆效应可以制成有灰度级的记忆板。

场致发光显示ACTFEL结构原理图
ACTFEL结构原理图

场致发光显示
场致发光显示
ACTFEL优点是亮度高,寿命长,稳定性极好,具有本征灰度存储能力,可用光笔或投影法做光学书写与擦除,能用二电平信号读出,分辨力高,工作范围宽。缺点是静电容大,显示速度慢,无自扫描、自位移功能,驱动复杂,颜色只有橙黄色效率高,工作电压高,集成化困难。

 

DCTFEL发光过程中,一方面,当电流通过ZnS薄膜时,电子注入到其导带,空穴注入价带,由于二者迁移率的差别,造成注入空穴基本上在阳极附近被发光中心俘获,在靠近阳极一边发光;另一方面,金属电极或CuS线与n型掺杂ZnS接触形成势垒,当反向偏压时电子隧道注入ZnS高场区,电子被加速,获得足够能量,碰撞激发或离化发光中心。这两种过程混合进行,形成了DCTFEL发光。

DCTFEL没有介质,可以使发光体直接与电极接触,因而能制作与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匹配的电压、直流EL器件,且均匀致密,分辨率高,成像质量优于一般EL器件,面积和形状不受影响,工艺简单,造价低,因而成为显示器件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LCD

LED

二极管

半导体

塑料电(场)致发光片采用电致发光( electroluminescent 英文缩写EL )原理,其是将电能直接转换为光能的一类物理发光现象。它通过加在EL器件两个电极间加载交流电压,并在一定的频率下,使电场激发发光材料从而产生发光。
平面电致发光(EL)技术研究始发于三十年代,六十年代其进入研究鼎盛时期,初始目的为开发出超薄显示器件或电视。八十年代中期EL发光器件在国内外高科技电子产品中开始逐步推广应用,如用于液晶背照明、飞机与汽车仪表等。我国于6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为主体,正式确立对此项工作开始系统研究及开发,现阶段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变化均在此基础上进行。1982年中科院长春物理所成功的研制了4X4米的矩阵式超大型塑料发光屏幕,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大礼堂悬挂应用10年之久。九十年代中期我国EL器件逐步开始进入民用领域,同时与其相关配套电子驱动部分也迅猛发展,目前生产与市场均已十分成熟。
电致发光技术现阶段主要分为:面光源及点光源(LED)
1)无机粉末发光:又分为交流(AC)与直流(DC)发光,后者由于技术问题,一直未能大规模实际应用,研究生产处于停顿。上海科润光电公司.
注意本文技术所指均为成熟的无机粉末交流(AC)电致发光技术,已成熟应用。
2)无机薄膜发光:于70年代末期开始小规模使用真空溅射技术,主要用于终端显示器件,目前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3)无机厚膜发光:于90年代末开始小规模生产,主要应用于大屏幕电视,现处于规模化研究生产前期状态。
4)有机(大、小)分子发光(OEL或OLED)。于90年代末开始小规模生产,主要应用于小屏幕电视显示,如手机。现处于大规模化生产前期状态。
5)P-N结发光器件(LED,发光二极管)。已经成熟应用。
粉末AC电致发光器件技术目前主体分为:EL玻璃屏(在玻璃上实施)、EL搪瓷屏(在金属板上实施)、EL塑料屏、EL线性器件((在电线上实施),前三者均为平板式发光器件。电(场)致发光(EL)发光片又称冷光片、霓虹晶片、彩虹片等。其主要优点为薄,轻,动态闪动,面发光均匀,生产(丝网印刷)及装配使用工艺实施简单。
EL发光片主要应用于超薄广告灯箱,仪器仪表照明、发光显示指示等,其生产技术简单,市场应用广泛,经济效益持久,易于中小企业实施。上海科润光电公司,为中科院长春光机物理所专业电致发光研究、生产公司,其充分继承发挥传统技术优势,同时优惠提供所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原料,保证客户可以独立自作生产EL片器件,长久提供售后服务。
    EL塑料片的厚度一般在0.2-0.5mm左右,是由绝缘基底上喷涂了电致发光材料并夹在两层电极之间组成。发光片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发光材料,比如硫化锌等,再掺杂其他成份的激活剂、共激活剂或添加萤光染色剂等,来调整光的亮度和颜色。改变频率同样能引起光的颜色变化,当频率增加时颜色向偏蓝(短波)的方向移动,而当频率减小时颜色会向偏绿(长波)的方向移动,EL片的原始颜色是指电压115V/400HZ时发光片的发光颜色,一般为绿色或蓝绿色。
塑料电(场)致发光片具有很强的柔韧性,在不折损电极的前提下,可相对裁剪或弯曲而不影响发光性能;而是一种平面发光器件,相对LED点光源,无需导光板等扩散器即可实现全表面均匀发光:另外LED是一个消耗直流电的光源,所以往往会产生热点,局部热点又会给精密的电子系统带来意想不到的干扰。而发光片主要由频率驱动发光,从另一角度说其是一个冷光源。
     
                     4M X 4M 矩阵显示 (1985年-1997年)
EL片的功耗极低,所需要的是高频率与电压,负载所需的电流却非常小,大概范围是0.1到1mA/cm2 ,在发光片的面积小于10 cm2时 ,工作电流在几个mA左右。然而仅驱动1个LED就最少需要10mA的电流,低功耗对于使用电池供电的设备。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电(场)致发光技术介绍
                  

塑料电(场)致发光片采用电致发光( electroluminescent 英文缩写EL )原理,其是将电能直接转换为光能的一类物理发光现象。它通过加在EL器件两个电极间加载交流电压,并在一定的频率下,使电场激发发光材料从而产生发光。
平面电致发光(EL)技术研究始发于三十年代,六十年代其进入研究鼎盛时期,初始目的为开发出超薄显示器件或电视。八十年代中期EL发光器件在国内外高科技电子产品中开始逐步推广应用,如用于液晶背照明、飞机与汽车仪表等。我国于6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为主体,正式确立对此项工作开始系统研究及开发,现阶段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变化均在此基础上进行。1982年中科院长春物理所成功的研制了4X4米的矩阵式超大型塑料发光屏幕,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大礼堂悬挂应用10年之久。九十年代中期我国EL器件逐步开始进入民用领域,同时与其相关配套电子驱动部分也迅猛发展,目前生产与市场均已十分成熟。
电致发光技术现阶段主要分为:面光源及点光源(LED)
1)无机粉末发光:又分为交流(AC)与直流(DC)发光,后者由于技术问题,一直未能大规模实际应用,研究生产处于停顿。上海科润光电公司
注意本文技术所指均为成熟的无机粉末交流(AC)电致发光技术,已成熟应用。
2)无机薄膜发光:于70年代末期开始小规模使用真空溅射技术,主要用于终端显示器件,目前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3)无机厚膜发光:于90年代末开始小规模生产,主要应用于大屏幕电视,现处于规模化研究生产前期状态。
4)有机(大、小)分子发光(OEL或OLED)。于90年代末开始小规模生产,主要应用于小屏幕电视显示,如手机。现处于大规模化生产前期状态。
5)P-N结发光器件(LED,发光二极管)。已经成熟应用。
粉末AC电致发光器件技术目前主体分为:EL玻璃屏(在玻璃上实施)、EL搪瓷屏(在金属板上实施)、EL塑料屏、EL线性器件((在电线上实施),前三者均为平板式发光器件。电(场)致发光(EL)发光片又称冷光片、霓虹晶片、彩虹片等。其主要优点为薄,轻,动态闪动,面发光均匀,生产(丝网印刷)及装配使用工艺实施简单。
EL发光片主要应用于超薄广告灯箱,仪器仪表照明、发光显示指示等,其生产技术简单,市场应用广泛,经济效益持久,易于中小企业实施。上海科润光电公司,为中科院长春光机物理所专业电致发光研究、生产公司,其充分继承发挥传统技术优势,同时优惠提供所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原料,保证客户可以独立自作生产EL片器件,长久提供售后服务。
    EL塑料片的厚度一般在0.2-0.5mm左右,是由绝缘基底上喷涂了电致发光材料并夹在两层电极之间组成。发光片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发光材料,比如硫化锌等,再掺杂其他成份的激活剂、共激活剂或添加萤光染色剂等,来调整光的亮度和颜色。改变频率同样能引起光的颜色变化,当频率增加时颜色向偏蓝(短波)的方向移动,而当频率减小时颜色会向偏绿(长波)的方向移动,EL片的原始颜色是指电压115V/400HZ时发光片的发光颜色,一般为绿色或蓝绿色。
塑料电(场)致发光片具有很强的柔韧性,在不折损电极的前提下,可相对裁剪或弯曲而不影响发光性能;而是一种平面发光器件,相对LED点光源,无需导光板等扩散器即可实现全表面均匀发光:另外LED是一个消耗直流电的光源,所以往往会产生热点,局部热点又会给精密的电子系统带来意想不到的干扰。而发光片主要由频率驱动发光,从另一角度说其是一个冷光源。
     
                     4M X 4M 矩阵显示 (1985年-1997年)
EL片的功耗极低,所需要的是高频率与电压,负载所需的电流却非常小,大概范围是0.1到1mA/cm2 ,在发光片的面积小于10 cm2时 ,工作电流在几个mA左右。然而仅驱动1个LED就最少需要10mA的电流,低功耗对于使用电池供电的设备。从电气特性上看,EL发光片具有阻容特性,电容容量通常是2到6mf/in2。
主要技术指标为:
1, 标准测试工作电压交流:AC115V;
2, 标准测试工作频率:400Hz,
3, 电流:0.1mA/cm2;
4, 功耗:3-10mw/ cm2;
5, 厚度:0.2-0.5mm;
6, 亮度:70-120cd/ m2;
7, 使用半寿命:3000小时.
8, 特殊处理使用半寿命:8000小时.
 
                            发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场致发光显示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