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3560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3-08-13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可穿戴大生意
可穿戴大生意
三星GALAXY Gear
三星GALAXY Gear
智能手表Toq
智能手表Toq
索尼三星智能手表对比
索尼三星智能手表对比
可穿戴技术元年
可穿戴技术元年
谷歌眼镜竞争对手盘点
谷歌眼镜竞争对手盘点
引领潮流的六大智能手表
引领潮流的六大智能手表
智能手表SmartWatch
智能手表SmartWatch
盘点当前在售8款最佳智能手表
盘点当前在售8款最佳智能手表
穿戴式计算年
穿戴式计算年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可穿戴设备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可穿戴技术主要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的科学技术。可穿戴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的创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把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嵌入人们的衣着中,可支持手势和眼动操作等多种交互方式。通过“内在连通性”实现快速的数据获取、通过超快的分享内容能力高效地保持社交联系。摆脱传统的手持设备而获得无缝的网络访问体验。

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有句说法:与谷歌眼镜相比,智能手机都是阉割机

目录

主要产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Google Glass
2012年6月28日,谷歌通过I/O产品发布会发布了这款穿戴式IT产品。谷歌眼镜结合了声控、导航、照相与视频聊天等功能,预示了未来世界可能的样貌。一块右眼侧上方的微缩显示屏,一个右眼外侧平行放置的720p画质摄像头,一个位于太阳穴上放的触摸板,以及喇叭、麦克风、陀螺仪传感器和可以支撑6小时电力的内置电池。Google在I/O大会上公开了研发多时的Google Glass,一个近似配戴眼镜方式的辅助信息系统。尽管谢尔盖·布林并未更多透露Google Glass的工程细节,但1500美元的2013年预订价格,暗示了Google Glass的试验性质,至少按照无线传输和电池系统之间的能耗关系,Google Glass还无法实现很多以往科幻小说中的诸多设想。
对于这款眼镜,谷歌方面自然十分重视,公司多次向公众传达这样一个理念:穿戴式计算将成为未来的趋势.谷歌公司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称,这副眼镜改变了他的活动方式.他举了一个例子:将自己的儿子用双手反复抛向空中,谷歌眼镜可以拍照并记录这一时刻.布林说:“用智能手机或照相机根本无法做到.”谷歌产品经理史蒂夫・李则表示,打造这款眼镜的目标是提升人们的社交生活,不是炫耀技术.谷歌Project Glass团队主管巴巴卡・帕韦兹称,希望人们能把科技穿在身上――眼睛、耳朵和手.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尼克・比尔顿,甚至将谷歌眼镜与历史上的印刷机和电影的发明相提并论,认为这一技术将改变世界.他说:“当这项技术成熟,我们就能获得解放.可穿戴计算机将使我们摆脱紧盯4英寸屏幕的生活.我们不再需要无时无刻看着设备,相反,这些可穿戴设备会回过来看着我们.”

个人3D影院
1989年,日本著名漫画家鸟山明在其推出的《龙珠Z》漫画中创造了一种“战斗力侦测器”,这是一种像眼镜一样戴在头上的东西,佩戴者可以通过目测,看出每一个人的战斗力数值。23年后,谷歌公司推出了一款谷歌眼镜。虽然这款眼镜看不出战斗力,但拥有主流智能手机的所有功能,通信、数据业务一应俱全。一百多年来,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产品从想像变为现实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其中能大规模商用的比例并不高。谷歌眼镜会是其中之一吗?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思路完全不同,老牌电子消费企业索尼也有自己的商用化头戴式产品,而苹果公司也在动类似的脑筋。“众星捧月”之下,解放双手的头戴式设备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其实一点都不远。

眼镜显示器
据悉,苹果的穿戴IT设备专利的摘要描述内容显示,该技术将使用一到两台显示器,以将图像投射到用户眼睛当中。通常情况下,此类显示器并不会向用户的外围视线播放图像,而苹果这项专利技术则采取了新方式,使显示器所播放图像不但会进入用户视线中,而且还能够“引导”用户视线。这也意味着苹果这项专利针对的是“淹没式”设备(完全占据用户的视线),而非谷歌智能眼镜的“走动式”设备(可同时看到周围景观)。苹果技术专利还谈到了将两个图像分别投射到用户两只眼睛的技术原理,称此举将有效解决用户戴上设备后引起的不适,并增加图像亮度和扩大视场。

苹果Iwatch
如今智能的设备已经不局限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由谷歌研发的Google Glass“拓展现实”眼镜让我们眼前一亮,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具备了之前很多科幻电影里面才会出现的设备,苹果为了叫板谷歌,也推出了一款智能设备,这就是由概念设计师Anders Kjellberg设计的智能手表—iWatch,这款手表内置了iOS系统,并且支持Facetime、WiFi、蓝牙、Airplay等功能,同时最令人惊喜的是,iWatch支持Retina触摸屏,这款手表看似和iPod nano一样,也具备16GB的存储空间,令人兴奋的是iWatch还具备8种个性化的表带,让你尽情挥洒个性。

BrainLink意念头箍
BrainLink意念头箍是由深圳市宏智力科技有限公司专为iOS系统研发的配件产品,它是一个安全可靠,佩戴简易方便的头戴式脑电波传感器。作为一款可佩戴式设备,它可以通过蓝牙无线连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台式电脑或智能电视等终端设备。配合相应的应用软件就可以实现意念力互动操控。Brainlink引用了国外先进的脑机接口技术,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强大的培训软件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它能让手机或平板电脑及时了解到您的大脑状态,例如是否专注、紧张、放松或疲劳等。您也可以通过主动调节自己的专注度和放松度来给予手机平板电脑指令,从而实现神奇的“意念力操控”。
 

可穿戴式计算技术是移动的未来?编辑本段回目录

cd.jpg

  在今天这个连结的世界里,如果把技术恐惧者和迷失部落排除在外,你是很难发现有谁是会主动躲避数字化产品的。但在卢德主义者(指对新技术和新事物抱持盲目冲动反抗)看来,移动计算(或更宽泛点说数字技术)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从PC到可随身携带的各种智能设备,信息经过技术性增强在的领域无处不在。

   在科幻连续剧H+里,无线移植物被植入人体,而大家对这种生物和技术的结合丝毫不感到排斥。H+里的人物自愿把相当于今天的移动设备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把自己变成移动连接着的个体。或许一些人会认为这样的桥段就是噩梦,但还是有许多科技爱好者乐于和手上的设备说再见,而一劳永逸地把身体与电子设备连接,永不离线。

   在H+的第一集里,一对夫妻把车开进了机场停车场,当中一位通过面前的显示界面查看了汽车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界面上显示着半透明的图标,比如效率、工具、通信等,用户迅速在之间选择。乍一看,我们会以为这些图标和文字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呈现的,但随着TA视角的变化,我们发现所有这些画面其实是植入了TA的视角里的。有一个名词叫做脑机接口(BCI, Brain-Computer Interface),而这就是BCI的一个高级案例。
 

  H+里的用户通过他们的中央神经系统与无线网络互动,而这个神经系统又直接与一个极微小的设备连接,这样,电视剧里的人物只“想”就能进行许许多多的任务了。

  情节发展到后面,H+里的世界成了地狱,由于软件和硬件都被整合进了这样一个先进的平台,受病毒侵害后,剧中人物不得不面对灾难性的后果。尽管这类整合的系统有机会提供无缝的连接,但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暂时仍无法实现出来。但我们还是具备了与剧中极为接近的技术:穿戴式计算(Wearable Computing)。

  穿戴式计算这门学科主要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MIT 解释了穿戴式计算的目的:

  “…颠覆了电脑应被如何使用的认知。电脑应该是可被穿戴的,就像眼镜或是衣服一样穿戴在身上,并可基于情形的变化与用户互动。通过抬头显示器(heads-up displays)、自然不突兀的输入设备、个人无线局域网、 以及大量环境感知和通讯工具,可穿戴式电脑可扮演智能助手的角色。”

  1960年代以来,可穿戴式计算逐渐兴起。到了70年代,发明家Alan Lewis 打造的配有数码相机功能的可穿戴式计算机能预测赌场轮盘的结果。1977年,Smith-Kettlewell 研究所视觉科学院的C.C. Colin 为盲人做了一款背心,它把头戴式摄像头获得的图象通过背心上的网格转换成触觉意象,让盲人也能“看”得见。 可穿戴计算在80年代继续发展,Steve Mann 把可控制的摄像设备塞进了一个特制的背包里,再配上一个头戴式摄像机。

  在过去20年间,可穿戴式计算取得了显著进步,比如IBM 的Linux手表和Kickstarter上著名的Strata手表——它“与手机应用连接,可查看来电、短信、邮件、Facebook和Twitter更新、天气等信息”。此外,锻炼监测装备如Jawbone, Pebble 和Fuelband 也是典型代表。

  现在大家对可穿戴计算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头戴显示器上。今年早些时候,Innovega 公司宣布开发可接入互联网的iOptik 增强现实隐形眼镜,引起了业内一阵骚动,但后来大家的兴趣慢慢转移到了Google Glass、索尼HMZ-T2 头戴式3D显示器、TTP 眼镜、Vuzix 视频显示设备、由Vergence 实验室出品的社交视频分享眼镜、以及Oculus Rift 的头戴虚拟显示器。

  而当中最典型也最受关注的要数Google Glass了,它的概念视频显示了可穿戴计算已经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Google Glass 开发团队在Google+上这样解释这个项目:

  “我们认为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不需要的时候就消失。我们Project Glass 就是要打造这样的技术,它能帮你探索和分享你的世界。”

  这个团队最初向公众介绍Google Glass 时,只透露了相当模糊的一些细节,强调的更多是概念而不是具体的规格参数。为了宣传产品、强调项目潜力,Sergey Brin 把Google Glass 带到了Diane von Furstenberg 的时装T台。2012纽约时装周上,Brin 被模特和好莱坞明星簇拥着,展示了色彩斑斓、简洁优雅的Google Glass。

  尽管目前Google Glass 还处于研发产品原型阶段,但WSJ的Spencer Ante 还是有幸做了一番评测,评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Ante 强调软件并不好用、缺乏短信、电话、地图、地理位置功能。

  此外,Google Glass 缺乏双视觉叠加(dual visual overlay)也遭人诟病:除摄像机以外,Google Glass 还在右镜片的上方安装了一个小型显示器,由于信息没有直接叠加在视野里,用户因此在使用里需要不断来回调整自己的视线焦距。除了Google,The Technology Partnership (TTP) 公司也开发了一款眼镜,看上去和普通的眼镜无异,但其实它能在镜片中间投射影像,这样就避免了像Google Glass 那样需要来回调整视线的麻烦,用户很自然就能获得现实增强信息。

  尽管如果,TTP 的方案还是面临着可穿戴电脑一直存在的障碍:不舒服的显示格式和笨重缺乏机动性,这些问题让它们从实验室走向商用的道路显得困难重重。

  另一个问题:可穿戴计算在走向商用前须得有可靠的网络保证。如果网络的广泛覆盖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的话,早期接受者积极性想必也会被打击吧。

  此外,健康也是使用可穿戴设备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比如,如果Google Glass 的商用版仍然无法提供双视频叠加的方案的话,对人们尤其是孩子的整体感官发展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的确,可穿戴计算为用户提供的好处是实实在在、显而易见的:通过“内在连通性”实现快速的数据获取、通过超快的分享内容能力高效地保持社交联系。对许多人来说,如果能摆脱传统的手持设备而获得无缝的网络访问体验,何乐而不为呢?它用来增强现存的教育模式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对股票经纪、应急反应小组、体育节目“深度中毒者”的好处也是相当直接的。

  “‘人机共生’是人机系统的一个分支。希望在不久的未来,人脑和计算机能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个结合能想人脑所未想,处理数据的方式也与之前截然不同。”——J. Licklider(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传奇人物)

  无论是可穿戴技术还是生物植入技术(像H+里描述的那样),计算的未来都离不开移动性。已“身陷”移动互联网的你准备好迎接这样的未来了吗?

什么样的设备才好意思叫可穿戴设备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今在可穿戴领域已有和将要有那么多的产品。有几家好意思管自己的产品叫有用不,好意思管自己叫好用不?可穿戴设备要想进入主流消费市场——嘿,兄弟,咱可得加把劲。“可穿戴设备”是最近在科媒上讲滥了的一个话题,大批的产品蓄势待发准备冲进主流消费电子市场。“可穿戴”这个标签字面很好理解,但制造商们纷纷空降,希望在这座尚未崛起的金矿上大捞一笔,真有那么容易吗?

过去在一个可穿戴的会议上看到这样一张slide——可穿戴设备的难度何在,列了这么几点:电池、计算能力、数据连接、杀手应用。但被忽略的因素还有,什么样的消费者会想买可穿戴设备,加上给他们一个买你的理由。

08-16-12-82.jpg

蓝牙耳机和心率仪表算不算可穿戴设备?如果单从字面上归类,当然算。那么iPod Shuffle配上一个表带何如?更加是了。但“可穿戴设备”可不应该就是这么一点追求。

那么这个品类的底线何在,什么样的产品才有意义?有人已经开始做单纯的健康监测工具;也有人试图将科幻变成现实,做起星际迷航版的眼镜或者XX侠的手表。

但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应当具有下面的特质:

舒适度,而且是全天候的舒适度

要知道,可穿戴设备是戴在手腕上,手指上,脸上或是穿在身上?所以穿戴的触感是第一位。你会买不舒服的鞋吗?没准儿,但是买了你还穿吗。

Google Glass和同类的智能眼镜都面临这这样的问题——Glass相比普通的眼镜要笨重很多,至于Epson Moverio、Vuzix M100之类就更不用说了。还有健康设备甚至是在睡觉时都会戴着的。

蓝牙设备厂商Jawbone和Plantronics在研究如何让头戴设备舒服这件事上费了不少银子。现下的Pebble是戴着舒服不碍事的一个好例子。

另外,防水或者至少防汗水是个加分项,尤其对于健康设备。如果能戴着游泳或者洗澡就更好了——大部分的手机都做不到这点。Pebble和一些计步产品现在已经是5ATM的防水等级了,但恐怕拿来做一个实用的标准还不够。

要有用,至少在某个痛点上要比手机有用

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最大对手其实是手机,要怎么证明我比手机有用呢?想想Android、iPhone,就在你兜里。它们很做的事很多,而且做得都不错;加上手机总是随身携带的。Google Glass、智能手表、计步器,啊哈?为什么不用手机呢,把它掏出来能有多难。有时候掏手机确实没有那么方便,但这样的时间能有多少?

当下的热门穿戴设备可以打成这么几类:耳机传送语音;智能手表可以看成是寻呼机,搭配健康管理和app连接功能;Google Glass就像是戴在脸上的摄像头,搭配联网的屏幕;现在看来,健康设备倒是可穿戴里面最成功的一支——有用,而且不贵。

简单易用

一款新设备,尤其是可穿戴设备不应该像一个新项目一样——还要来份计划书。我们希望操作起来应该是无障碍不麻烦的,毕竟你是为了不从口袋把手机掏出来。另外,可穿戴设备不同于笔记本或者手机,很多潜在用户对它并没有那么了解。

Pebble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你用它当手表和寻呼机(接收各种消息)的时候很容易,但如果你想安装一个app——没有方便的app store,并且太多的app都处在测试阶段。这就是爸爸妈妈级的用户不会买的原因了,买了也不会用。

08-31-01-79.jpg

有型,有趣

在可穿戴技术展上,Shine这款硬币大小的防水计步器就非常吸引眼球,因为够酷。它表面还有闪烁的LED指示时间,带有磁性能吸附在衣服或者包上,加上表带可以作手表。

08-31-47-39.jpg

拿外观作为评判可穿戴设备的标准似乎略显肤浅,但在科技领域有型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那些你时常要用到的设备。iPod、iPhone、HTC One,这些东西难道不是因为有型而更具吸引力么?有型也不仅限于硬件,好的交互风格同样重要。

回过头来看Vuzix M100,偶尔在家戴一戴尚可。要让我带着出门,我只能说“呵呵”了。Google Glass比这要略好一些。但越是戴在面部的设备,制造商们在外形上就越要下功夫。

08-16-49-4.jpg

要么做成万能的,要么就简单便宜

拿Kreyos这款智能手表举个栗子:

支持Android,iOS和Win 8平台;健康监测功能;能装app;带扬声器;能接收消息;能跟ANT+的健康设备连接,比如心率监测。听起来潜力巨大,但如果它能专精于把三四件事做好,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08-37-16-79.jpg

设备间实现互联非常重要,以后人们可能有好几种设备跟手机相连。如果连接的传感器能嵌入到各种各样的设备中去,那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个hub做中心。

很可能这个hub还是手机。

还得赶在巨头到来之前

有时候看看Kickstarter上的这些项目或是同类的创业公司,总觉得都是巨头登场的前奏。时间一天天过去,三星、苹果、微软、谷歌、LG还有…,可穿戴设备都已经上了它们的日程。

小公司们以何为生?简单,用户买得起,好用,还有就是有型——让人记得住。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但可穿戴技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没有人离了它过不去,你要使人们相信他们需要这么一个设备。到目前为止,除了健康领域,我们能看到强烈的需求吗?

我们可能需要那些巨头们打造杀手app和在线服务,甚至是新的设备互联标准。眼下,对于这些小设备的建议是:简单,然后不贵。

可穿戴设备眼下确实是一片繁荣的场景,但等到普通人开始消费这些产品时已是大浪淘沙后的格局了。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可穿戴设备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可穿戴技术,可穿戴式计算技术,可穿戴式技术,可穿戴式设备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