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有句说法:与谷歌眼镜相比,智能手机都是阉割机
主要产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可穿戴式计算技术是移动的未来?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今天这个连结的世界里,如果把技术恐惧者和迷失部落排除在外,你是很难发现有谁是会主动躲避数字化产品的。但在卢德主义者(指对新技术和新事物抱持盲目冲动反抗)看来,移动计算(或更宽泛点说数字技术)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从PC到可随身携带的各种智能设备,信息经过技术性增强在的领域无处不在。
在科幻连续剧H+里,无线移植物被植入人体,而大家对这种生物和技术的结合丝毫不感到排斥。H+里的人物自愿把相当于今天的移动设备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把自己变成移动连接着的个体。或许一些人会认为这样的桥段就是噩梦,但还是有许多科技爱好者乐于和手上的设备说再见,而一劳永逸地把身体与电子设备连接,永不离线。
在H+的第一集里,一对夫妻把车开进了机场停车场,当中一位通过面前的显示界面查看了汽车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界面上显示着半透明的图标,比如效率、工具、通信等,用户迅速在之间选择。乍一看,我们会以为这些图标和文字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呈现的,但随着TA视角的变化,我们发现所有这些画面其实是植入了TA的视角里的。有一个名词叫做脑机接口(BCI, Brain-Computer Interface),而这就是BCI的一个高级案例。
H+里的用户通过他们的中央神经系统与无线网络互动,而这个神经系统又直接与一个极微小的设备连接,这样,电视剧里的人物只“想”就能进行许许多多的任务了。
情节发展到后面,H+里的世界成了地狱,由于软件和硬件都被整合进了这样一个先进的平台,受病毒侵害后,剧中人物不得不面对灾难性的后果。尽管这类整合的系统有机会提供无缝的连接,但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暂时仍无法实现出来。但我们还是具备了与剧中极为接近的技术:穿戴式计算(Wearable Computing)。
穿戴式计算这门学科主要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MIT 解释了穿戴式计算的目的:
“…颠覆了电脑应被如何使用的认知。电脑应该是可被穿戴的,就像眼镜或是衣服一样穿戴在身上,并可基于情形的变化与用户互动。通过抬头显示器(heads-up displays)、自然不突兀的输入设备、个人无线局域网、 以及大量环境感知和通讯工具,可穿戴式电脑可扮演智能助手的角色。”
1960年代以来,可穿戴式计算逐渐兴起。到了70年代,发明家Alan Lewis 打造的配有数码相机功能的可穿戴式计算机能预测赌场轮盘的结果。1977年,Smith-Kettlewell 研究所视觉科学院的C.C. Colin 为盲人做了一款背心,它把头戴式摄像头获得的图象通过背心上的网格转换成触觉意象,让盲人也能“看”得见。 可穿戴计算在80年代继续发展,Steve Mann 把可控制的摄像设备塞进了一个特制的背包里,再配上一个头戴式摄像机。
在过去20年间,可穿戴式计算取得了显著进步,比如IBM 的Linux手表和Kickstarter上著名的Strata手表——它“与手机应用连接,可查看来电、短信、邮件、Facebook和Twitter更新、天气等信息”。此外,锻炼监测装备如Jawbone, Pebble 和Fuelband 也是典型代表。
现在大家对可穿戴计算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头戴显示器上。今年早些时候,Innovega 公司宣布开发可接入互联网的iOptik 增强现实隐形眼镜,引起了业内一阵骚动,但后来大家的兴趣慢慢转移到了Google Glass、索尼HMZ-T2 头戴式3D显示器、TTP 眼镜、Vuzix 视频显示设备、由Vergence 实验室出品的社交视频分享眼镜、以及Oculus Rift 的头戴虚拟显示器。
而当中最典型也最受关注的要数Google Glass了,它的概念视频显示了可穿戴计算已经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Google Glass 开发团队在Google+上这样解释这个项目:
“我们认为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不需要的时候就消失。我们Project Glass 就是要打造这样的技术,它能帮你探索和分享你的世界。”
这个团队最初向公众介绍Google Glass 时,只透露了相当模糊的一些细节,强调的更多是概念而不是具体的规格参数。为了宣传产品、强调项目潜力,Sergey Brin 把Google Glass 带到了Diane von Furstenberg 的时装T台。2012纽约时装周上,Brin 被模特和好莱坞明星簇拥着,展示了色彩斑斓、简洁优雅的Google Glass。
尽管目前Google Glass 还处于研发产品原型阶段,但WSJ的Spencer Ante 还是有幸做了一番评测,评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Ante 强调软件并不好用、缺乏短信、电话、地图、地理位置功能。
此外,Google Glass 缺乏双视觉叠加(dual visual overlay)也遭人诟病:除摄像机以外,Google Glass 还在右镜片的上方安装了一个小型显示器,由于信息没有直接叠加在视野里,用户因此在使用里需要不断来回调整自己的视线焦距。除了Google,The Technology Partnership (TTP) 公司也开发了一款眼镜,看上去和普通的眼镜无异,但其实它能在镜片中间投射影像,这样就避免了像Google Glass 那样需要来回调整视线的麻烦,用户很自然就能获得现实增强信息。
尽管如果,TTP 的方案还是面临着可穿戴电脑一直存在的障碍:不舒服的显示格式和笨重缺乏机动性,这些问题让它们从实验室走向商用的道路显得困难重重。
另一个问题:可穿戴计算在走向商用前须得有可靠的网络保证。如果网络的广泛覆盖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的话,早期接受者积极性想必也会被打击吧。
此外,健康也是使用可穿戴设备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比如,如果Google Glass 的商用版仍然无法提供双视频叠加的方案的话,对人们尤其是孩子的整体感官发展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的确,可穿戴计算为用户提供的好处是实实在在、显而易见的:通过“内在连通性”实现快速的数据获取、通过超快的分享内容能力高效地保持社交联系。对许多人来说,如果能摆脱传统的手持设备而获得无缝的网络访问体验,何乐而不为呢?它用来增强现存的教育模式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对股票经纪、应急反应小组、体育节目“深度中毒者”的好处也是相当直接的。
“‘人机共生’是人机系统的一个分支。希望在不久的未来,人脑和计算机能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个结合能想人脑所未想,处理数据的方式也与之前截然不同。”——J. Licklider(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传奇人物)
无论是可穿戴技术还是生物植入技术(像H+里描述的那样),计算的未来都离不开移动性。已“身陷”移动互联网的你准备好迎接这样的未来了吗?
什么样的设备才好意思叫可穿戴设备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今在可穿戴领域已有和将要有那么多的产品。有几家好意思管自己的产品叫有用不,好意思管自己叫好用不?可穿戴设备要想进入主流消费市场——嘿,兄弟,咱可得加把劲。“可穿戴设备”是最近在科媒上讲滥了的一个话题,大批的产品蓄势待发准备冲进主流消费电子市场。“可穿戴”这个标签字面很好理解,但制造商们纷纷空降,希望在这座尚未崛起的金矿上大捞一笔,真有那么容易吗?
过去在一个可穿戴的会议上看到这样一张slide——可穿戴设备的难度何在,列了这么几点:电池、计算能力、数据连接、杀手应用。但被忽略的因素还有,什么样的消费者会想买可穿戴设备,加上给他们一个买你的理由。
蓝牙耳机和心率仪表算不算可穿戴设备?如果单从字面上归类,当然算。那么iPod Shuffle配上一个表带何如?更加是了。但“可穿戴设备”可不应该就是这么一点追求。
那么这个品类的底线何在,什么样的产品才有意义?有人已经开始做单纯的健康监测工具;也有人试图将科幻变成现实,做起星际迷航版的眼镜或者XX侠的手表。
但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应当具有下面的特质:
舒适度,而且是全天候的舒适度
要知道,可穿戴设备是戴在手腕上,手指上,脸上或是穿在身上?所以穿戴的触感是第一位。你会买不舒服的鞋吗?没准儿,但是买了你还穿吗。
Google Glass和同类的智能眼镜都面临这这样的问题——Glass相比普通的眼镜要笨重很多,至于Epson Moverio、Vuzix M100之类就更不用说了。还有健康设备甚至是在睡觉时都会戴着的。
蓝牙设备厂商Jawbone和Plantronics在研究如何让头戴设备舒服这件事上费了不少银子。现下的Pebble是戴着舒服不碍事的一个好例子。
另外,防水或者至少防汗水是个加分项,尤其对于健康设备。如果能戴着游泳或者洗澡就更好了——大部分的手机都做不到这点。Pebble和一些计步产品现在已经是5ATM的防水等级了,但恐怕拿来做一个实用的标准还不够。
要有用,至少在某个痛点上要比手机有用
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最大对手其实是手机,要怎么证明我比手机有用呢?想想Android、iPhone,就在你兜里。它们很做的事很多,而且做得都不错;加上手机总是随身携带的。Google Glass、智能手表、计步器,啊哈?为什么不用手机呢,把它掏出来能有多难。有时候掏手机确实没有那么方便,但这样的时间能有多少?
当下的热门穿戴设备可以打成这么几类:耳机传送语音;智能手表可以看成是寻呼机,搭配健康管理和app连接功能;Google Glass就像是戴在脸上的摄像头,搭配联网的屏幕;现在看来,健康设备倒是可穿戴里面最成功的一支——有用,而且不贵。
简单易用
一款新设备,尤其是可穿戴设备不应该像一个新项目一样——还要来份计划书。我们希望操作起来应该是无障碍不麻烦的,毕竟你是为了不从口袋把手机掏出来。另外,可穿戴设备不同于笔记本或者手机,很多潜在用户对它并没有那么了解。
Pebble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你用它当手表和寻呼机(接收各种消息)的时候很容易,但如果你想安装一个app——没有方便的app store,并且太多的app都处在测试阶段。这就是爸爸妈妈级的用户不会买的原因了,买了也不会用。
有型,有趣
在可穿戴技术展上,Shine这款硬币大小的防水计步器就非常吸引眼球,因为够酷。它表面还有闪烁的LED指示时间,带有磁性能吸附在衣服或者包上,加上表带可以作手表。
拿外观作为评判可穿戴设备的标准似乎略显肤浅,但在科技领域有型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那些你时常要用到的设备。iPod、iPhone、HTC One,这些东西难道不是因为有型而更具吸引力么?有型也不仅限于硬件,好的交互风格同样重要。
回过头来看Vuzix M100,偶尔在家戴一戴尚可。要让我带着出门,我只能说“呵呵”了。Google Glass比这要略好一些。但越是戴在面部的设备,制造商们在外形上就越要下功夫。
要么做成万能的,要么就简单便宜
拿Kreyos这款智能手表举个栗子:
支持Android,iOS和Win 8平台;健康监测功能;能装app;带扬声器;能接收消息;能跟ANT+的健康设备连接,比如心率监测。听起来潜力巨大,但如果它能专精于把三四件事做好,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设备间实现互联非常重要,以后人们可能有好几种设备跟手机相连。如果连接的传感器能嵌入到各种各样的设备中去,那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个hub做中心。
很可能这个hub还是手机。
还得赶在巨头到来之前
有时候看看Kickstarter上的这些项目或是同类的创业公司,总觉得都是巨头登场的前奏。时间一天天过去,三星、苹果、微软、谷歌、LG还有…,可穿戴设备都已经上了它们的日程。
小公司们以何为生?简单,用户买得起,好用,还有就是有型——让人记得住。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但可穿戴技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没有人离了它过不去,你要使人们相信他们需要这么一个设备。到目前为止,除了健康领域,我们能看到强烈的需求吗?
我们可能需要那些巨头们打造杀手app和在线服务,甚至是新的设备互联标准。眼下,对于这些小设备的建议是:简单,然后不贵。
可穿戴设备眼下确实是一片繁荣的场景,但等到普通人开始消费这些产品时已是大浪淘沙后的格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