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隋书·经籍志》说它“备遗亡”,《史记》三家注也多引其文来疏证史迁,《四库提要》更是赞其“词颇丰蔚”。《吴越春秋》所记史料,多可与《左传》、《国语》等典籍相印证,在吴越之事上则明显胜出一筹。
《吴越春秋》将《左传》的编年体、《国语》的国别体、《史记》的纪传体融为一炉,其体例构思的缜密性、系统的完整性,更使它在我国史学、文学上熠熠生辉,是一部研习中国古代文化不可不读的重要典籍。著名画家为故事配上了精美的插图,直观形象地高场出原著的精髓与神韵。
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越绝书》的许多内容和《吴越春秋》相同,二者可以相互印证。区别在于,《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这两部历史散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无不和吴越文化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这两部作品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
创作背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秦朝迅速覆灭的历史教训,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无论是作家的文学素养,还是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都很值得注意。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从总的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艺术成就编辑本段回目录
《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书中许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载,但作者把它们写入本书时不是原封不动地袭用,而是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比如,对于伍子胥奔亡过程中的渡江、乞食二事,《史记·伍子胥列传》总共用了一百余字加以叙述,其中乞食一事尤为简略。到了《吴越春秋》中,这两件事所占篇幅甚多,长达六七百字。其中渡江一节增加了躲避侦探、渔父唱歌、芦中待餐的情节,乞食一节出现击绵女形象,并对她的身世节操加以详细交代。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渔父和击绵女的结局如何,司马迁没有点明;而在《吴越春秋》中,这两个人相继自杀,为的是保守机密,保护伍子胥,同时击绵女还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节操。和《史记》的相关记载相比,《吴越春秋》对伍子胥奔亡一事的叙述不但文字量大增,情节复杂,而且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更富有小说的特征和魅力。《吴越春秋》中的许多情节,是通过移植联缀而把本来互不相关的故事糅合在一起,但依然给人以真实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吴越春秋》是在正史的基础上演绎而成,其中许多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有其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吴越春秋》又吸收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它的荒幻离奇主要源于此。在追溯吴越两国祖先时,分别讲述了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和夏禹娶涂山氏的传说。在吴王占梦事件中,公孙圣因直言不讳被杀,临死前他称自己将在深山散为声响。后来吴王兵败,在秦余杭山呼唤公孙圣的名字,三呼三应。书末又称,伍子胥、文种相继被杀后,“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这是以浪漫的想象寄托对伍子胥、文种的同情,他们生而为英雄,死而为神灵,是用沟连人神的方式为全书作结。卷九的袁公与处女比试剑术场面,袁公飞上树变为白猿,运用恍惚迷离的笔法贯通物我,模糊了人与兽的界限。类似的超越时空、出入生死的情节在《吴越春秋》中是大量的,开志怪小说的先河。
《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尤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他奔亡吴国之后,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了托孤老臣之后,则直言强谏,出语激切,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吴越春秋》特别注重对于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位伟岸的男子汉大丈夫。刺杀吴王僚的专诸“确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是不怕艰险的勇士模样。白喜(伯嚭)“鹰视虎步”,以此突出他的专功擅杀之性。类似的外貌描写在此之前尚不多见,它对后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很大影响。
吴越争霸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苏州几乎人人都能讲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故事,主要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吴国打败越国后,勾践被关在吴国,后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又灭亡了吴国。这一段历史也是苏州人在茶馆中对外地人介绍的主要内容。到苏州旅游后,应对这一段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故事概要如下:
勾践元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战败,阖闾伤足而死,夫差继位。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春天越伐吴,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困守于会稽山。越国大夫文种向吴太宰[喜否]求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谏而同意。勾践在范蠡的参谋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被关在石城,俯首称臣,三年后,夫差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勾践回越国,大臣伍子胥坚决反对,说放勾践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吴王不听,将夫差放回。
回国后他委托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门口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舔,卧薪尝胆,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复仇。他对外继续讨好吴王,不断送礼,给吴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削弱吴国的国力,以致这些木材都堆积在灵岩山下的河道里,因此这个地方现在还叫木渎。对内休养生息,富国强兵,鼓励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并和群臣一起谋划攻吴之计。
公元前484年,吴王向北进攻齐国,越王勾践听说了非常高兴,就拿贵重的珍宝贿赂太宰[喜否],鼓励吴攻齐。伍子胥知道后说,这是越国要毁掉吴国啊,就进谏吴王放弃攻齐,而攻打越国。公元前473年,越王又攻打吴国,将吴王包围,吴王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灭吴后,范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就劝文种离开。范蠡同西施乘一条小船离去,后游齐国,改称陶朱公,经商致富。文种不听,被越王杀害。
传统舞剧编辑本段回目录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所撰。清代编四库全书的官员为此书写提要,称其“所述虽稍曼衍,而词颇丰蔚,其中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未免多所附会”。然而,因书中保留了许多史料,后世将其视为史部之书,并不仅仅当作稗官小说看待。
中文名称: 吴越春秋
外文名称: The Spring and Autumn of Wu and Yue
类别: 传统舞剧
剧情介绍:序一:排排越军悲壮地倒下了,越国战败了。
第一幕 :场景一:败国遭劫难。为生还、求复国,勾践饮恨献西施。浣纱女,失情人,别父老,娇美年华付之去…… 场景二:城门前西施哀怨入吴宫,勾践立志踏归程。 场景三:国已破、民也哀,往日雄风失落去,今日耻辱羞!羞!羞!
第二幕:场景一:吴宫内,西施念国思情郎,怎能挡住吴王缠身欲火烧。 场景二:忍!忍!忍!勾践卧薪尝胆壮国威。 第三幕:吴败,越胜,弱女西施叹命悲;民庆、君昂,西施魂游寻情郎;随郎超度百姓哀,一代君王又重来。
演出单位: 上海歌剧舞剧院;编剧:邓一江、徐素。策划:谢烈荣。编导:徐素、邓一江。作曲:李瑞祥。舞美设计:韩生、周杰(布景),郑善民(灯光),李苏恩、莫小敏(服装),浦国敏(化妆)。文学顾问:余秋雨。演出者主要演员:张玉照、包松岑(饰越王勾践A、B),陈建萍、韩冬冬(饰西施A、B),徐森忠(饰吴王夫差};指挥:樊承武
纪录片编辑本段回目录
纪录片《吴越春秋》,该片运用独特的电视手段,为观众再现了千年前吴越国的繁华盛世,讲述了一个历尽沧桑的古城的漫长历史。
第一集乱世英雄:公元1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此时大唐王朝气数已尽,各地盗匪猖獗,兵变频繁,农民起义如火如荼。乱世之中,英雄迭出,公元852年一个男婴在一户普通的农户家出生了,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男婴在江浙一带成就了一番霸业,建立了南方九国之一的吴越国。
第二集奠基杭城:杭州,唐代的一个边缘支郡,城墙单薄,战略地位险恶。在杭洲刚刚站稳脚跟的钱流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修筑城墙,扩展版图,修建堤坝,为杭州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安全,稳定、繁荣昌盛的基础。在钱流的统治下,杭州开始了历史上最初的大规模建设。
第三集长治久安:在浙江民间建有许多钱王庙、海神庙,直到今天仍是香火不断,钱王被作为神灵供奉于庙堂,这位人间的吴越国国王在浙江百姓的信仰中,替代了能呼风唤雨的海龙王。越州,浙东的中心,粮食的重要产地。然而由于鉴湖无人管理,堤坝破败,百姓常年受水患之苦。钱流在位期间重兴水利,发动民工修治鉴湖,在吴越国境内到处回响着兴修水利的劳动号子。
第四集富甲天下:1996年的一天,一位浙江省的农民为烧砖来到山脚下取土,就是这无心的举措使得一座钱氏古墓重见天日了。古墓中布满华丽的彩绘,生动的浮雕,精妙的天文图象,考古者也发现了秘色青瓷,琳琅美玉。康陵古墓的发掘仿佛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一时教人心驰神往,一千年前的吴越盛世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第五集佛国风华:中国佛教在晚唐时期曾遭受致命性的打击。唐武宗会昌灭佛,使得佛教在北方几近铲除。然而至今都能在江浙一代看到大量同一时期的佛像、佛塔。钱氏家族的尊佛重教使得佛教南下,并终于在吴越国境内重新兴盛起来。本片将回到“东南佛国”领略佛国的风华。
第六集纳土归宋:公元975年,宋与吴越联军攻破南唐首都金陵,南唐灭亡,吴越国归宋成为了历史的大势所趋。钱弘黜,吴越的末代国王,他内心矛盾痛苦来到先王陵庙,跪拜以泣,然而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他决定赴汴京朝觐,一个安定富饶的吴越国完整地回归了大宋,钱宏黜再没有回来,但他纳土归宋的功绩却被永远地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