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月美 |
当代花木兰编辑本段回目录
![]() |
李月美——当代花木兰 |
1938年底,陈嘉庚以南侨总会名义招募3200余名华侨机工(即汽车驾驶员和维修工)回国服务,在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战物资。李月美会驾驶汽车,有心报国,便兴致勃勃地前往当地筹赈会报名,但却因不收女性被拒之门外。于是,李月美乃效仿中国古代“木兰从军”,穿上弟弟的衣服、女扮男装到另一处埠头报名应征,结果姐弟俩双双入选机工服务团。1939年,李月美即瞒着父母悄悄地随机工服务团启程回国。
1939年2月,李月美一行经过海上几天几夜的颠簸,在安南上岸,又经过陆上几天几夜的颠簸,乘火车到达祖国大西南重镇——昆明。在昆明经过军训后,被分配到总部设在贵州的“红十字会”当司机。李月美既有男子的粗犷,又有女子的精明;既有男子的豪爽,又有女子的细心,因此,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里,都没有让同伴怀疑到“他”是个女子。李月美在感情深处,更以一个女性的全部温柔,表现在她所进行的救死扶伤的行动中。战场抢救伤病员,军运线上抢运医药、武器,到处都有她的足迹,到处都有她的嗓音。在红十字会里,谁都认识“他”,赞扬“他”,但谁都没有想到,“他”竟然是女扮男装。
李月美被分配在总部设在贵州的“中国红十字会”当司机。一位过路的南侨机工及时发现,从压扁了的驾驶室中把她搭救出来,送医院急救。直到此时,周围的人们才发现这位司机原来是个女儿身,无不动容。此事经媒体披露后,轰动一时,李月美被誉为“当代花木兰”,何香凝还曾题词“巾帼英雄”相赠。此后,她改当护士,成为白衣天使,直至抗战胜利后复员回到马来西亚。
战后,李月美随丈夫(即当年搭救她的司机)移居缅甸,育有10个儿女。为把他们培养成材,李月美将8个孩子送回中国读书,并离开丈夫独自回到广州就近照料。在黑白颠倒的“文化大革命”中,李月美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并被迫害致死。1968年逝世。1979年10月23日,中共英德华侨茶场委员会,召开了为李月美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大会和追悼会,当代花木兰英名永垂不朽。
抗日救国编辑本段回目录
![]() |
滇缅公路上军事运输 |
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宣告祖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亦震惊了海外华侨的心。战争初始,日寇长驱直入,祖国的锦绣河山大片沦陷,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难,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忧心如焚。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李月美和同学们热血沸腾,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宣传队进行义演,上街卖花,抵制日货,还组织女子篮球赛,将募捐到的款项交给筹赈会,支援祖国抗日救亡。
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1938年底,广州沦陷,香港通道被阻。积存在港的大批军火,除部分改由安南运入广西外,大部分移往仰光,准备由刚建成的滇缅公路运入云南。但当时国内驾驶人员奇缺,因此,西南运输处致电向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求援。陈先生立即以南侨总会名义发出通告,号召华侨青年回国服务,南洋广大华侨青年闻风而动,踊跃报名参加,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
李月美被这股爱国热潮所鼓舞,也兴致勃勃地前往筹赈会报名,却被拒绝,原来不招收女机工。怎么办呢?难道女人就报国无门吗?李月美心里不服气。她想起在华侨学校读到的中国古代“木兰从军”的历史故事,自古就有女扮男装上战场的巾帼英雄,千古流芳,难道不正值得后人效法吗?
终有一天,李月美瞒着父母,穿上弟弟的衣服,到埠头报名应征。她的体魄、嗓门和泼辣个性,谁也没有觉察到这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女侨工。她终于以一个中华铁血男儿的身份,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毅然踏上抗日救国征途。
抗日事迹编辑本段回目录
![]() |
抗日中的白衣天使 |
![]() |
白衣天使 |
在滇缅公路上有一段出了名难走的路:老鲁田至惠通桥。这段路险峻异常,路窄坡陡,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怒江,一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在滇缅路上南侨机工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为保证抗日物资的运输,空车要靠外,重车靠里。在第一批回国的南侨机工中有一位叫邱九良的司机在惠通桥坡滑、路窄的路况下,为了让一辆迎面来的重车时,一下子翻下了悬崖,连人带车连影子都没有了,后来大队派人去找,却再也没有找到。
意外姻缘编辑本段回目录
![]() |
抗日中的人们 |
杨维铨是个朴实的汉子,论个头,比李月美要矮一截。而当他人危急时,他奋不顾身地帮助别人,显得精力过人,神采奕奕。他与李月美素不相识,他救下李月美,又亲自送“他”入医院。救人救到底,他甚至留下来精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终于,李月美再也不想隐瞒,她把自己的真相向这位危难相逢、热心仗义的男子汉和盘托出,并要他为自己保密。杨维铨满口答应下来,仍像小哥哥一样护理她,而且更加尽心尽力。
一个月后,李月美康复了,她对杨维铨的诚实和善良深有感触,也渐渐理解了他的真挚感情。他们终于相爱了。当杨维铨带着还她“女儿装”的李月美来到队长面前,队长和南侨机工战友们无不称奇。这一段滇缅公路巧结的传奇姻缘,这一位花木兰式的巾帼女子,在海内外顿时被传为佳话。星马报界曾以“当代花木兰”为题,详细加以渲染报道。
廖仲恺夫人、著名社会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女士为彰其爱国精神,特地题“巾帼英雄”四个大字,赠李月美作永久纪念。这面红绸锦旗,李月美一直珍藏在身边,视为至宝(可惜在1966年“大破四旧”狂潮中,被抄家而至今下落不明)。
从此,李月美脱去军装,成为“白衣天使”。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心护理、照料为国负伤的抗日将士,以热情的歌声鼓舞大家的士气和斗志。凡是经她护理过的南侨机工伤病员,即使是在半个世纪之后的今日,对笔者回忆此事之时仿佛就像昨天一样,记忆犹新。从一张保留下来的照片看,上面题的正是:“白衣天使李月美。”
李月美的弟弟李锦容,亦于1939年7月参加第八批机工服务团回国,分配到西南运输处第十五大队,在滇缅公路从事军运工作,姐弟有机会常聚一起。夫妻恩爱,姐弟重逢,那是李月美最幸福的岁月。
抗日胜利编辑本段回目录
![]() |
抗日胜利 |
1946年,李月美复员回到槟城。当年她乔装打扮不辞而别,曾使母亲老泪纵横。而今“花木兰”重着女装奏凯南返,全家团聚,欢天喜地。战后复员与家人团聚之后,李月美便与丈夫杨维铨带着孩子定居缅甸,开设一间咖啡店。数年之间,她生了10个孩子,把精力倾注在培养孩子方面,忘不了对孩子进行中华文化教育,牢记华族之“根”。
响应号召编辑本段回目录
![]() |
抗日英雄 |
1965年,李月美首先将四个较大的孩子(次女玲华、三女玲玉、长子善国、六女玲美)送到广州侨校补习。结果,善国和玲美双双考上北京外语学院。消息传至缅甸,李月美非常高兴,提出将家中另外四名小孩也送回国读书。
可是,在继续将子女送回国读书的问题上,李月美曾与丈夫发生争执。杨维铨希望留几位在缅甸身边。而李月美则坚持全部送回祖国。最后,李月美说服了丈夫,并决定她本人带孩子全部回国定居,以培养子女读好书。1965年11月,李月美带着另四个小孩(七女玲莉、八女玲茜、九女玲薏和幼子善中)又回国了,只剩丈夫留在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