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95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6
明天
明天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2007年《财富》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
2007年《财富》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
2007年《福布斯》百位名人排行榜
2007年《福布斯》百位名人排行榜
20世纪《福布斯》二十本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书籍
20世纪《福布斯》二十本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书籍
2007年《商业周刊》最佳商界领袖排行榜
2007年《商业周刊》最佳商界领袖排行榜
2006《商业周刊》全球最佳/最差企业领导人排行榜
2006《商业周刊》全球最佳/最差企业领导人排行榜
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排行榜
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排行榜
25种全球最流行的管理工具
25种全球最流行的管理工具
2007年《新闻周刊》全球最优秀的100所大学
2007年《新闻周刊》全球最优秀的100所大学
2007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
2007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
200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200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金融危机大事记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金融危机大事记

 

   概述

      2008年信贷紧缩的情况比去年略微严重一些,就在这年秋天,愈演愈烈的信贷紧缩把华尔街带到了自大萧条以来最危险的境地。数千亿与抵押贷款相关的投资成为了不良资产,曾经掌控着金融界的大投行要么土崩瓦解,要么变身为平常的商业银行,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和最大的储蓄银行也被收归国有。信用流通的渠道——全球金融系统的大动脉——已经收窄,不论规模大小的公司行业或者普通消费者都失去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面对危机,联邦政府实施了7000亿的救市计划,用以恢复市场信心和维持信贷流通。尽管政府尽力支撑银行、放宽存款抵押范围,并且及时做出响应,但是危机已经开始蔓延到欧洲和新兴市场。 

    起因

    这场信用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另一个著名的经济事件:上世纪90年代末的科技泡沫。2000年股票市场大幅下跌,整个国家随后陷入衰退,美联储随即大幅降息阻止经济下滑。低利率使得抵押贷款成本降低,对于房屋的需求开始上升,其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此外,数百万拥有住房的房主由于利率的下降重新贷款。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但抵押贷款的质量却不断下降。

    当消费者完全通过举债购买房屋时,情况确实变坏了。2006年,违约率开始上升,但放贷速度却未曾减缓。银行和其它投资者设计了数量繁多的金融工具,将抵押贷款支撑的债券分割转售,用以对冲风险——大概他们都是这样想的。 

   危机深入

      2007年6月,隶属于贝尔斯登的2支对冲基金由于大力投资于次贷市场而倒闭了,这也是危机首次显示自己的威力。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多的银行发现自己原来认为是安全的证券都被“污染”了,它们之后被称为有毒资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房子被银行没收拍卖,加速了房价的下跌,并且一些优质信贷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

    联邦储备委员会采取了空前的措施拯救华尔街,但损失依然继续。2008年3月,为了避免贝尔斯登破产,美联储出资300亿美元处理它的债务,并促使将其卖给了摩根大通——最终的的成交价比贝尔斯登位于曼哈顿的总部大楼还便宜一些。 

    出售、破产与没收

       8月,两家政府支撑的全国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急速下跌,引起了政府官员们的关心。9月7日,财政部宣布接管了这两家公司。

    但变化始终比计划快。9月12日,政府和金融界的高级官员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避免雷曼兄弟破产。会谈最终破裂了,政府拒绝介入,不会像对待贝尔斯登那样拯救雷曼。雷曼兄弟的破产对全球银行系统都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其影响在随后几周愈加明显。为避免相似的命运,之前被认为不在危险之中的美林银行也把自己卖给了美国银行。

    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由于参与了一种奇特证券(信用违约掉期)的交易活动而处在破产边缘,9月16日,美联储注资850亿美元将它拉了回来。股票市场不可避免的下跌了,跌幅接近500点。 

    政府的救市计划

    股市一直流血不止,直到一条姗姗来迟的消息称,联邦政府已经准备好了巨大的救市计划。9月18日,时任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公布了一项3页纸的建议:政府将被允许花7000亿美元购买全国最大的几家银行的有毒资产,旨在平衡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并重新树立金融系统的信心。

    国会最终修改了部分计划,避免了一些疏漏,限制了银行高管的薪水,也限制了政府在被救公司中的特权。许多美国人依然被激怒了,因为这项计划将把属于纳税人的数十亿美元注入华尔街的银行,而很多人认为这些银行就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坚决支持自由市场立法者也反对这项议案,他们认为这是向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布什总统恳请立法者通过该法案,但在9月29日众议院的投票中,共和党议员带头反对,最终结果228对205,议案被否决。股市应声下跌,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近9%,为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国会内部重新开始谈判。一系列的减税措施加入议案,同时还有各方的妥协和指定的款项用途。10月1日,参议院以74对25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修改后的计划,众议院也在随后的再次投票中以263对171表示赞成。

    议案通过了,但大家仍不清楚救市计划效果如何,尽管许多分析家和经济学家相信它至少短期内会让形势好转。政府官员许诺增强金融产业的监管,该行业的结构和几周前已经大不一样了。

    市场起初的反应并不积极。英国和欧洲的银行已经大量投资于华尔街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撑的证券,而英国刚经历过一场房地产泡沫。这些投资的损失,以及和华尔街类似的信贷紧缩使得越来越多的欧洲机构陷入危机。美国救市方案通过后的那个周末,德国政府承诺保护全国所有的私人存款帐户,并且针对主要出贷方和主要欧洲金融公司安排援助措施。

    尽管美国已经开始执行救市计划了,但具体方式仍在变化,财政部宣布将花一部分钱购买商业票据——一种重要的短期期票,旨在使信贷再次流通。 

    依然存在的不确定性

    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股市持续下跌。10月8日,全球各主要央行联手大幅降息,美联储也降息0.5%。

    华尔街股市在一周之内下跌了接近20%,随后欧洲和美国的官员联合宣称将收购主要银行的资产,其中美国就有2500亿美元的投入。此举大大刺激了全球股市,道指在10月13日上涨936点,涨幅为11%。

    但是,全球衰退的预期已经很明显了,这些措施取得的成果不可能持续。2天后,随着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称即使有了政府的干预,经济也不会迅速好转,道琼斯指数大跌733点。

    随着银行使用政府注入的资金平衡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而不是用于继续放贷),信贷市场逐渐回暖。10月末,财政部决定将2500亿美元不仅用于购买银行资本,而且也要用于指导大银行收购相对弱小的银行,例如匹兹堡的PNC收购了俄亥俄州麻烦重重的National City银行。

    股票市场的波动伴随着外汇交易的剧变,由于投资者希望在美元和日元这里寻求庇护,因此压低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价格,甚至欧元和英镑都受到了影响。市场上也出现了所谓的以日元为基础的贸易(即投资者以低廉的成本从日本借钱而去海外投资),这使得日本商品在全球市场上价格飙升,东京的股票市场也因此大幅跳水。

    产油国也遭受重创,国际油价在夏天创出了历史最高记录,而由于世界经济的预期,10月的油价只有夏天时的一半,甚至OPEC于10月24日达成的降低产量的协议也没能阻止油价下跌。

    股票市场依然阴晴不定,但总体趋势是向下的,偶尔有些反复,如10月28日道指大幅上扬11%。一天后,美联储再次下调基准贷款利率,仅为1%。11月初,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也大幅下调利率。

    美联储官员也在想办法帮助房主降低丧失抵押赎回权的危险,具体措施就是承担一些银行的损失,好让银行降低月供。同时,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们也饱受金融危机之苦:增长的经济突然衰退,而自己的业务重心也没有从大型车辆及时转移,于是只好求助于政府,援助措施可能包括通用汽车与克莱斯勒的合并。

    与此同时,20国集团领导人达成一致,于11月14、15日在华盛顿参加紧急峰会,讨论合作应对金融危机。20国集团将更紧密的合作,但是仍然留下了一些难题,给奥巴马政府提前带来了挑战。 

    危机与大选

    总统选举前的两个月,应对金融危机是头等大事。9月24日,民调显示参议员约翰•麦凯恩的支持率下降,他于是宣布暂停竞选活动,着重拟订救市计划。第二天,他和巴拉克•奥巴马议员在白宫与议会领导和布什总统会晤。这些人的努力没能促使救市议案通过,该议案在9月29日的投票中没能过关,一个星期后才最终通过。

    持续衰落的股市和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似乎有利于奥巴马,他将麦凯恩与被他称为布什总统失败的经济政策、以及共和党对金融系统疏于监管的习惯联系在一起。民调显示,11月4日奥巴马获胜,也要部分归功于金融危机,因为许多选民相信他比麦凯恩具备更强的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

    作为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把应对金融危机当作头等大事。当选后仅3天,他就招集自己的经济智囊团共商对策,其中包括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2位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莫斯和罗伯特•鲁宾、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以及谷歌CEO埃瑞克•施密特。11月7日的会议结束后,他呼吁尽快通过经济刺激计划,声称像跛脚鸭一样的国会应该赞成该计划,如果立法者这次没能通过议案,那么他将在1月20日正式上任后将此事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

    奥巴马也面临着许多其它要求,包括拯救汽车业,尤其是声称自己的现金流只能支撑到2009年中期的通用汽车。并且一些经济学家和保守人士提出质疑,在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他能否实现竞选活动中许下的诺言,例如迅速减税(有人认为这将减少政府收入),还有推动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这也将大幅增加赤字)。 

    更深层次的问题,戏剧性的措施

    信贷市场仍是一潭死水,投资者对大银行的忧虑与日俱增,股市在11月末来到了近10年来的最低点,华尔街笼罩在阴霾之中。股市中蒸发的财富总计达到了8万亿美元。在投资者盼望着新政府和更大刺激计划的几周中,市场持续倒退,而且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变得更差。

      12月,一批未经组织的经济学家指出了几百万美国人数月来怀疑的事情:美国正走在衰退的路上。一个经济学家委员会称,实际上经济在一年前就已经陷入了衰退,造就了现在持续最久的经济低迷。失业率达到了15年来的新高,贸易呈现萎缩,房价持续下跌。通货膨胀已经结束,经济学家就开始担心通货紧缩,在这个恐怖的周期中,商品价格被低估,薪水下降,整体经济收缩。

    消费者信心下降,零售商也因此遭遇了30年来最差的新年假期销售记录,更多的零售商可能加入破产的行列,就像Sharper Image、Circuit City和Linens 'n Things一样。

       12月16日,美联储公布了一些不能明确效果如何的货币政策:下调基准利率至接近0的水平,并宣称将配置自己的资产负债表,通过印钞票的方式抵抗进一步的衰退和激活信贷市场。投资者表现出了欢迎的姿态,道指也上扬300多点,但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担心世界各国对新增的数万亿美国债务的态度。其它一些国家也附和美联储,下调了本国利率。英国央行出现了一波重新贷款,但许多房主的贷款申请没能获批。虽然奥巴马已经入主白宫,但投资者和从前一样忧虑,华尔街以历史上总统就职日的最大跌幅欢迎奥巴马。各公司第四季度的财报中最刺眼的就是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以及对2009年预期中的不确定性。经济没有复苏的迹象。许多立法者和分析家开始怀疑,先前的3500亿救市资金到底起作用了没有。收到救助的银行把这些钱据为己有,而不是放贷给消费者或购房者。

    而像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被迫接受更多的资金注入,这也给新任总统带来了最难解释的问题:政府要把全国的银行系统国有化吗? 

    新政府

    蒂莫西•盖特纳成为了美国新任财长,他起初并没有采取激进的措施。在阐述奥巴马政府对于金融危机的反应时,他经常会谈到总统为应对金融机构的窘境而提供的帮助,例如,指导银行如何使用救市资金,以及更换接受援助的机构的高管和股东。2月10日,他提出了一项规模巨大的方案,更新了政府的救市措施:从财政部、美联储和私人投资者那儿寻找多达2万亿的救市资金。

    这项计划包含一个公用的私人救助基金,即经常被描述为“坏帐银行”的机构,用来购买不良资产,它一开始计划用5000亿美元最终购买价值1万亿美元的资产。银行同时也会得到直接注资,这部分钱将来自于财政部剩下的3500亿救市资金。财政部和美联储也将扩展一个计划,为消费者贷款提供帮助。这两家政府部门当初已经宣布,他们打算提供2000亿美元用于学生贷款、购车贷款和信用卡债务。扩展后的计划中,资金的数目达到了1万亿,美联储称,资金救助的范围也将包括商业抵押贷款、与住宅相关的抵押贷款所支撑的有价证券。

    但盖特纳仍旧回避了一些关键问题,比如计划中许多部分的具体工作就不清晰,官员们也承认,他们还没有决定如何处理一些棘手问题。因此,到底奥巴马政府能否吸引到盖特纳所提到的大量私人投资还是个未知数。细则的缺失也在投资者中带来了负面影响,股市应声下跌近5个百分点。伴随着银行国有化的传闻,华尔街股市连续两周下跌,奥巴马政府也终于带来了更加细致的计划,他们将对全国19家最大的银行实施“压力测试”,看看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应对进一步的经济下滑。如果经济确实如舆论所预期的那样坏,甚至更差(即2009年经济缩水3.3%,房屋价格继续下跌22%),监管者打算看看银行如何经营。任何没能通过评估的银行将有6个月时间自己募集资金,或者从政府那儿要钱,代价就是自己的优先股会变为普通股。华尔街的目光紧紧盯着银行,奥巴马则把注意力转向了住房市场,他公布了一项2750亿美元的计划,要帮助9百万家庭重新贷款,以避免丧失抵押赎回权。这项计划赢得了消费者的赞扬,并且刺激了正在还款的房主和那些因为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下调而获益的贷款人。奥巴马2月18日说道:“这项计划不会拯救每座房屋,但它可以给数百万家庭一个机会,让他们在金融废墟上重新振作。”但分析家警告称,奥巴马的政策帮不了数百万“深陷水底”的房主,他们欠的债比自己所拥有的房屋贵多了。这项房市救援计划还招来了平民论者的漫骂,CNBC主持人里克•桑塔利就收集了人们的抱怨,他们认为政府的救市行为没有什么作用,反而鼓励了投资者和房主的不恰当行为。

目录

盘点2008金融危机大事记编辑本段回目录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次贷危机持续加剧首次震动华尔街。

    7月美联储和财政部宣布救助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国会批准3000亿美元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其股票。

    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宣布将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美国政府出资最高850亿美元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美联储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华尔街投行退出历史舞台。

    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

    30日,美三大股指暴跌,纳指创历史最大日跌幅,道指创单日最大下跌点数。

    10月美国“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计划获批,美政府当月底1250亿美元注资本国9大银行。

    此外,欧洲各国提高个人存款担保额度;富通集团比利时和卢森堡业务被巴黎银行收购;冰岛遭遇“国家破产”危机;英政府宣布向本国4大银行注资350亿英镑;乌克兰和匈牙利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紧急贷款,危机已经扩散至整个欧洲。

    当月,全球主要央行先后两次同步降息;西方七国集团(G7)财政部长会议承诺用“一切可用手段”对抗当前的金融危机。

    11月欧、英国央行分别降息50和150个基点;日、欧经济正式步入衰退;中国出台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欧盟提出2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

    当月第三周,花旗集团股价累计跌去60%,美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储蓄保险机构联合宣布,将为花旗3060亿美元问题资产提供担保;美政府8000亿美元刺激消费者信贷市场。

    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8年年会呼吁国际社会协调一致,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12月全球多家央行再度同步大幅降息。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布制定“经济复兴”计划;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创24年来新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著。

亚洲金融危机大事记 编辑本段回目录

  李树锋/辑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主要是泰国和马来西亚)。此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也使得大量外债没有考虑汇率风险。这些都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1997年3月至6月期间,泰国66家财务公司秘密从泰国银行获得大量流动性支持。此外,还出现了大量资本逃离泰国。泰国中央银行将所有的外汇储备用于维护钉住汇率制度,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很快,危机开始从泰国向其它东南亚国家蔓延,从外汇市场向股票市场蔓延。

  7月9日,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下跌至18个月来最低点。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国货币。

  7月11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扩大本国货币的浮动范围。

  8月4日,泰国央行行长被迫辞职,新的央行行长猜瓦特上任。

  8月13日,印尼财政部和印尼银行联合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印尼盾大幅下跌55%。

  随着危机的发展,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国际社会开始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仍在恶化,并波及香港和美国市场。危机国家在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时,也开始进行经济和金融改革。

  8月11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的援助泰国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经过协商,确定对泰国提供约为1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以稳定泰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动用外汇基金,提供10亿美元,参与泰国的贷款计划。

  9月1日,菲律宾股票市场继续下跌,菲股综合指数击穿2000点防线,最后以1975.20点收盘,是四年来最低记录。

  9月4日,韩元对美元汇率跌到了韩国至1990年3月实行市场平均汇率以来的最低点,收盘价是906韩元兑换l美元。

  10月7日,菲律宾比索跌至历史新低点,全天平均交易价首次跌破1美元兑换35比索大关,达到1美元兑换35.573比索。

  10月24日,泰国颁布支持金融部门重组的紧急法令。

  10月28日,这是当年世界股市最黑暗的一天,美国、香港股市均跌破历史记录。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438点,以9059点收市,这是自1996年以来恒生指数首次跌破10000点。

  10月31日,印度尼西亚宣布银行处置一揽子计划;关闭16家商业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存款实行有限担保。

  1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宣布,国际社会将向印尼提供28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以帮助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11月中旬,泰国政府更迭。

  11月18日,韩国中央银行宣布,央行通过回购协议向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提供2万亿韩元,以缓和资金短缺情况。

  12月23日,世界银行批准向韩国提供3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IMF财政援助的一部分,帮助韩国摆脱危机。

  1998年,在经过最初的动荡后,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始趋于稳定。多数危机国家的政府加大了改革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努力。但在印尼,经济危机已经演化为社会和政治危机,最终导致苏哈托的下台和政府更迭。马来西亚实行了外汇管制,受到西方国家的批评和指责。

  1月,韩国政府与国外债权人达成重新调整短期债务的协议。

  1月26日,印度尼西亚银行重组机构成立并宣布实行全面的担保。

  2月,印尼总统苏哈托解除了印尼中央银行行长吉万多诺的职务,任命中央银行董事萨比林为新行长。

  3月31日,韩国政府决定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

  5月4日,泰国中央银行行长猜瓦特宣布辞职。

  5月17日,印尼雅加达14日发生暴动后,所有银行都停止营业。

  5月21日,苏哈托总统下台。

  6月5日,国际贷款人和印度尼西亚公司就债务重组达成协议。

  6月29日,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宣布,关闭五家经营不善的银行。

  8月14日,泰国宣布全面的金融部门重组计划,包括公共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干预。

  9月,马来西亚开始实行外汇管制。

  12月31日,由新桥资本公司牵头的国际财团购买了韩一银行51%的股权,成为韩国首家由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

  1999年,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多数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增长,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仍然滞后。

  2月9日,韩国银行业1998年因金融危机而遭受的损失达到创纪录的14.48万亿韩元。

  3月13日,印尼政府宣布,关闭38家经营不善的私营银行,并对另外七家银行实行接管。

  3月23日,韩国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5.8%,为近45年来最大幅度经济衰退。

  7月,东南亚开始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上半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新加坡1.2%、菲律宾1.2%、马来西亚1.6%、泰国-3.5%、印尼-10.3%。

  2000年~2002年,危机国家在经济稳定的背景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但是除韩国和马来西亚,其他国家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这不包括已经剥离出去的不良资产。印尼不良资产处置缓慢,而泰国在2001年才开始从商业银行中剥离不良资产。

  2001年6月,泰国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TMAC)。

  2002年3月,印尼将全国最大的零售银行中亚银行出售给美国一家投资公司。

  2002年4月,韩国银行业告别连续4年的亏损,实现净利润39.9亿美元。

  2002年5月,韩国宣布将提前向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归还38亿美元贷款。 

美国金融危机大事记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8年1月
2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2008年,美国即将走出拐点?》,认为2007年是美元遭遇近年来最惨痛的一年,但是美国经济将在新的一年里恢复强势。

西班牙《起义报》发表《美国城市饥饿与无房人口增加》。

3日,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下一个作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管理者》,作者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罗德·詹姆斯。文章提出应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新兴盈余国家的很大一部分储备资产”。

8日,日本《经济学人》发表《美国新自由主义的穷途末路》。

世界银行发布《2008年全球经济预测》,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动乱,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降从2006年的3.9%降到3.3%。

12日,希腊发生10万人参加的工人总罢工,反对当局削减退休金和推迟退休年龄。

14日,日本《经济学人》发表《2008年世界恐慌——美中“基轴经济”的崩溃》。

15日,花旗集团宣布,由于次贷损失,去年第四季度净亏损98.3亿美元。

16日,摩根大通公布,2007年第四季度因次贷损失1.3亿美元。

美国《大西洋月刊》1月号刊登资深记者詹姆斯·法洛斯《1.4万亿美元的问题》。文章说,中国长期以来将巨额外汇储备中的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国库券。中国每个星期向美国输入几十亿美元,“总额1.4万亿美元,且每天增加约10亿美元。事实上,(富裕的)美国的每个人。在过去10年左右,都向(贫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某个人借了大约4000美元”。文中举例说,“假定你在美国的一家CVS公司花30美元买了一支欧乐-B电动牙刷。所以选择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见过中国的一家工厂好像生产这种牙刷。这30美元的大部分留在了美国,由CVS、销售商和欧乐-B本身各得一份。最终约有3美元——小商品的平均比例——回到了中国南方。”

21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美国的衰退局面难以扭转》。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如潮的诉讼席卷动荡的美国抵押市场》,说在遭受巨大的经济打击后,美国人开始考虑怎样把自己的损失转嫁到别人身上。“私房屋主起诉抵押放贷机构,抵押放贷机构起诉华尔街银行,华尔街银行起诉贷款专家,投资者起诉所有这些相关的人和机构”,“雷曼公司也起诉了数家抵押放贷机构和中介,声称它们向雷曼公司销售了有问题的贷款”。

22日,全球股市恐慌气氛弥漫,继21日出现“小型股灾”之后,亚太股市继续暴跌。全球股市蒸发5万亿美元。俄罗斯《晨报》刊出《世界危机开始了》。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感觉房价被误导,买房者起诉中介》。

23日,阿根廷新闻社发表特约记者爱德华多·安德拉德·博内文章《衰退已经开始》。文章说,花旗银行出现成立以来第一次季度亏损,存在价值181亿美元的待偿还贷款和其他危险债务。2007年12月份,美国零售业销售额下跌0.4%。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宣布裁员4.5万人。西班牙建造行业将减少35万个工作岗位。“美国的经济衰退,开始影响到世界其他新自由主义经济体。资本主义高级阶段走入了死胡同”,“全球范围的有效的地缘政治措施,是解决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危机的唯一方法”。

30日,瑞士银行宣布,受140亿美元次贷资产冲减拖累,去年第四季度亏损114亿美元。

31日,德国《时代》周报发表记者对格林斯潘的专访《对成就的巨大讽刺》。原文提要为:“创造富裕者也促进金融泡沫的产生。艾伦·格林斯潘谈当前危机的原因、政府的软弱无能和东亚的崛起。”

2008年2月

1日,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评论》双周刊发表《2008年: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死亡》。

3日,《华盛顿邮报》发表《日本漫长而缓慢的下滑》。《洛杉矶时报》发表《缩小我们的优势》:

一直有人错误地以为,西方在冷战中取得的胜利,标志着“历史的终结”。事实上,历史已经重现,而且来势凶猛。

如今已经不是美国的黎明,但是也没有到黄昏时分。下一届美国总统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在这个支离破碎的新世界里面美国力量有限的同时,恢复美国的影响力和地位,随之而来的一个更大的政治挑战将是,公开承认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

4日,布什向国会提交2009年财政年度预算。这是美国历史上首度超过3万亿美元大关的年度预算。财政赤字将创新纪录,布什被同时称为“高预算总统”和“赤字总统”。

美国《商业周刊》发表《过去的繁荣有多真实?》,说目前危机中华尔街的公司在投资方面总共亏损大约1000亿美元,2001年以来美国人超支数额已经达到3万亿美元。利润率的增长,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领域。“实际上,后技术时代的泡沫繁荣到底有多少真实成分,次贷危机又造成了多大影响,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

本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发表美国《外交》杂志前总编辑、《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世界拯救我们》,说美国和西方的政治及经济影响力降低,世界在拯救美国,全球权力中心正在从西方国家向新兴市场转移。

8日,《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美国和欧洲5个国家民意调查结果,说“人民对各自的国家抱有同样的悲观情绪”:“4年多来,美国人一直说自己的祖国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存在普遍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尤其集中在经济领域”。

10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刊载《日本将是次级债的下一个爆发点》。

11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美国经济下滑打击亚洲服装制造业》

12日,德国公交部门大罢工,要求提高工资。

美国政府和六大房贷商提出“救生索计划”。

13日,布什签署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主要内容是大幅退税,目的在刺激消费。

18日,布什发表声明,承认美国经济有“减速危险”。

香港《南华早报》刊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努里尔·鲁布尼《对金融危机的剖析》——这位教授因成功预测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而享有盛名。他说,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的严重信贷紧缩加剧了经济衰退,越来越深重的衰退正在引发金融市场更大规模的损失,从而损害更广层面的经济。“房地产市场的衰落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并且每天都在持续恶化,将最终导致房地产价格下降20%,使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失去它们的住所”,“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会引发美国和全球更明显的风险,已经从理论上的可能性变成了越来越可能出现的情况。”

20日,英国《金融时报》刊登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走向金融灾难的12步》:

艾伦·格林斯潘在《动荡年代》里写道:“我将告诉人们,我们面临的不是一个泡沫而是一团泡沫——许多局部的小泡沫,它们永远不会发展到足以威胁整体经济健康的规模。”

这曾经是格林斯潘对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看法。可惜,他错了。那么这种低迷能有多严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当请教一位真正的悲观人士。我最喜欢的一位,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教授努里尔·鲁比尼。

最近,鲁比尼教授对美国经济的假设令人不寒而栗。而他的想法值得我们认真对待。2006年7月,他率先预测了美国的衰退。当时,他的观点极具争议。如今已经不再是这样了。现在他声称,“产生‘灾难性’金融和经济后果的可能性不断加大”。他提出,这一假设的特点,是“恶性循环,即深度衰退导致金融亏损更为严重。反过来,不断加剧的大规模金融亏损和金融崩溃,又会令衰退更为严重。”

文章列出鲁比尼指出的走向金融灾难的12步:(1)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房地产市场衰退;(2)次级抵押贷款进一步亏损,超出预计的25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3)无担保消费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其中包括信用卡、汽车贷款、学生贷款等;(4)债务保险公司评级被下调;(5)商业地产市场崩盘;(6)大型区域性或全国性银行破产;(7)草率的杠杆收购出现巨额亏损:(8)一波企业违约浪潮;(9)“影子金融体系”垮台;(10)股价进一步下挫;(11)一系列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12)亏损、资本减少、信贷收缩、被迫清算和低于基本面价格廉价出售资产的恶性循环。文章说,金融系统的损失加起来将超过1万亿美元,经济衰退将影响更深远、持续时间更长、更加严重。那是一种“噩梦般的结局”。

25日,沙特阿拉伯《生活报》载文《世界经济捏在美元手里》:“美元相对于世界其他货币的贬值,把负担甩给了世界经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抑或是石油出口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都受到了干扰。”

29日,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美国通用公司日前表示,房价下跌、整体经济疲软,导致汽车销量下降和工人罢工,它将关闭部分工厂。

美国《外交政策》网络版3月号发表该刊主编莫伊塞斯·奈姆的《金融危机的三大悖论》,介绍西方主流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相互矛盾的看法:

占星术恐怕无法帮忙拨开疑雾。但是看起来金融专家们对于未来的把握,并不比占卜家大。上个月,我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时候,焦虑的情绪弥漫会场。以金融家乔治·索罗斯和纽约大学经济学家努里尔·鲁比尼为首的极端悲观主义者认为,我们已经踏入60年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他们相信世界可能将会发生深远且永久性的改变。另外的人,如《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却认为这只是又一场危机,毫无疑问非常严重,但还没到灾难性的程度。根据这个群体的观点,世界经济增长将会放缓,却不会陷入衰退。

自达沃斯以来的几周中,专家们情绪不一。比方说,制造业的主管们,就比从事金融业的人乐观得多。后者中的许多人,正在为接下来凄惨的几年做准备。但是,达沃斯论坛与会人中的压倒性多数,包括工业界的杰出领袖、政治领导人、备受尊敬的媒体评论员甚至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都坦言对未来的走向毫无头绪。

本月,美国就业岗位再度减少6.3万个,为最近5年最大减量。自去年12月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保持在接近5%的历史高位。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2月发表努里尔·鲁比尼《全球都能感受到的衰退》。文中列入“输家”的是墨西哥、加拿大、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台湾、韩国、智利、巴西、阿根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在“少数赢家”栏下,列出美国、欧洲与日本和中国的进口商。

2008年3月

2日,《华盛顿邮报》刊出《新兴市场的风险有所降低》:

忘记“脱钩”一说吧。这种说法以为,即使美国进入衰退期,新兴经济体也会繁荣发展。在全球化的世界,没有什么能脱钩。

但即使没有脱钩,主要新兴市场的抗冲击能力看来比以往要好。我们没有看到九十年代初令它们遭受重挫的恐慌或暴跌。尽管仍然动荡不定,新兴市场作为一个资产类别,看来风险有所降低。

4日,韩国《韩国时报》发表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资本家溶化》,认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及社会动荡的要素“都已经就位”,“看起来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他还说:“我们在发达国家中的人生活在民主制度之中。每隔4年到5年,体制的合法性需要经过选举来加以确认。但是经济和社会动荡消除了这一制度的合法性。选举还能够维持吗?现在这一体制还具有合法性吗?”

5日,德国服务业罢工,导致交通瘫痪。参加者包括公交、铁路、环卫、水暖航运部门的工人和公务员。

《纽约时报》刊登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长斯蒂芬·罗奇发自香港的《双重泡沫,双重麻烦》,认为美国正经历第二次“泡沫后”经济低迷时期,此次萧条缘于资产和信贷泡沫双双破裂。

《纽约时报》还有《布什和美联储一步步开始拯救次贷危机》,说布什政府尽管在意识形态上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但已开始政府救助,包括要求银行免除部分抵押贷款、建议联邦住房管理局扩大保险范围以促使将昂贵的次级贷款转为联邦政府保险的贷款、敦促政府资助的抵押贷款公司收购更多贷款等。“但是怀疑者担心,这些扩展联邦住房管理局规模的计划,将使纳税人处于风险中”。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银行亏损可能给消费者造成9000亿美元的资金短缺》,预测住房和汽车贷款坏账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

美联储发表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褐皮书),称始于房地产市场形势最为恶劣的美国部分州的经济衰退,正在向全国各地各行业蔓延。褐皮书由美联储所属12家联邦储备银行针对全国企业的调查汇编而成。此前1月中旬发表的褐皮书曾经说,美国部分州和行业有衰退迹象,“美国经济整体保持良好”。

6日,《华盛顿邮报》发表《美国经济衰退向全国蔓延》,评论5日美联储的褐皮书。

英国海岸警卫队因对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不满,发起历史上的首次罢工。

8日,《纽约时报》发表记者文章《就业急剧减少使经济前景更加暗淡》。同时有一篇新闻分析《美好时光的结束》说,“如果历史可资参考的话,现在2008年的衰退已不可避免。”

11日,美国能源部情报局月度能源预测报告说,“今年上半年,美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略有下降,然后开始回升,2008年总的增长速度为1.3%,是2001年以来增长率最低的一年。”这是美国政府第一份关于经济衰退的预测报告。

13日,西班牙《起义报》发表《石油——粮食——衰退鸡尾酒,全球的的泰坦尼克号?》。原文提要为:

金融危机——美元疲软——石油及其对世界粮价上涨造成的影响,正成为引发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关键因素,并已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体系的最大“历史性威胁”。这些因素是否能得以解决,关系到由华尔街主导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未来。

14日,布什在纽约经济俱乐部演讲,说美国经济是“有活力的经济”,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正处于“艰难时世”。同日美联储决定,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等公司提供应急资金。《华尔街日报》发表该报最新调查,题为《多数经济学家称美国已经陷入衰退》。

15日,《纽约时报》网站报道美联储紧急援助贝尔斯登的消息说:“像贝尔斯登这样的华尔街公司,与许多个人、公司、金融机构、退休基金和对冲基金都有着业务联系。这些公司、机构彼此间的生意往来,每天都有数十亿美元。它们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证券的借贷,进而维持着资本主义市场的运行。”消息援引一名对冲基金经理的话说:“如果贝尔斯登真的垮台了,那将会引发极大范围的恐慌,并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

16日,摩根大通公司试图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贝尔斯登。贝尔斯登员工所持该公司股份估值从鼎盛时期的63亿美元下跌到7990万美元。股价从100美元降到30美元,再降到2美元。它在全球约有员工1.4万多名。预计将裁减2/3。报载纽约审计署的一个报告称,2007年华盛顿年终红利比上年减少239亿美元,每个员工平均减少13.6万美元。

17日,由于“贝尔斯登效应”,全球股市大跌。

18日,美国财长保尔森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说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急剧下滑”。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该报首席记者戈登·雷纳《英国正面临数十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日本《经济学人》周刊发表《美国经济不景气传染世界,全球泡沫开始破裂》,说世界处于“尾巴指挥脑袋的年代”。尾巴指金融经济,脑袋指实体经济。文章写道:

全球的存款加上包括股票和证券等的金融资产,已经达到了实物资产(名义GDP)的3.2倍。而在经济全球化之前的时代,前者只是后者的1.7倍。由此可见金融经济的膨胀是多么迅速。而世界性的IT产业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也随之产生。

次贷危机或许是引发10多年来积累的88.5万亿美元金融资产大幅缩水的契机。也就是说,世界规模的泡沫经济解体由此引发。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发表三菱UFJ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师水野和夫《美国经济不景气传染世界,全球泡沫开始破裂》。

19日,希腊公务部门再次举行大罢工,抗议当局退休制度改革,全国陷入瘫痪。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受到破坏性的经济?专家评估金融危机的真实代价》,说美欧官员和经济学家认为全球经济“前景似乎暗淡”,但金融危机仍然基本上控制在美国和西欧某些地区,没有迹象表明波及中国、印度或大多数这类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势头,在困难时期对美国来说是乐观的源泉”。

24日,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央行21日公布的《2007年国民账户》显示,韩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突破2万美元,达到2.00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9%,是继1995年突破1万美元之后的新高度。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房地产价格、家庭负债、教育费用支出增长4至5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未见提高,“幸福指数”反而下降。

31日,保尔森宣布一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计划。作为这一计划的一部分,布什准备很快颁布行政命令,扩大“总统金融市场工作小组”的权限。

截至本月,美国金融业已裁员3.4万人,是2001年网络泡沫破裂以来金融业裁员最多的。

2008年4月

1日,《纽约时报》网站发表《各种疑问笼罩美国财政部的改革计划》,说各行各业的议员和游说者反对上月31日保尔森的改革计划,认为这一改革的很大部分,将“见光死”。英国《独立报》发表《美国2008:大萧条》,说始于2007年10月的财政年度里,美国2800万人使用政府食品券购买食品杂货,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实行食品援助计划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

8日,《华尔街日报》刊登《格林斯潘的业绩受到抨击,而他替自己辩护——美国金融改革的未来岌岌可危;“我是对的”》。格林斯潘认为,房地产市场泡沫“是经济强劲发展不可避免的特征”,“罪魁祸首是全球储蓄量激增”。

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认为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的2.2%降至0.5%,“陷入轻度衰退”。

10日,保尔森向机构投资人委员会发表演讲说,美国经济已经“大幅向下反转”。

11日,《华尔街日报》发表《美国经济何时才到触底时?》,说最新调查表明,大多数经济学家预测,“日渐疲软的美国经济还将跌得更惨”。德国《商报》发表《超级大国的跌落》,说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下滑趋势,在克林顿时期就已经出现。文章提要为:

美国总统竞选人不停宣扬美国强大。事实上,美国正在失去政治和经济实力,而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影响力和自信则在增加。美国总统竞选至今在竞选活动中回避这一话题。

12日,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发表《美国经济大衰退》。提要为:“衰退或许并不像许多人担心的那样严重,但复苏的过程可能比预想的要长——这是危险所在。”

16日,巴基斯坦《每日新闻报》刊登努里尔·鲁比尼《美国衰退的形状》。文章说,美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条件,远逊于原来预期的状况,经济将陷入时间更长、程度更深的“U”型衰退。中国和亚洲在这场危机中的表现尤其脆弱,一旦美国紧缩和全球经济放缓影响商品价格,新兴市场将遭受重创。

15日,日本《经济学人》文章《二十世纪经济大萧条前与“今”有何不同》,认为“新兴国家”可能“陷入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困境”。

17日,香港“星岛环球网”刊出《保尔森沽空次贷发大财,年赚37亿超过索罗斯》。文章说,《IAA》杂志公布2007年50大最赚钱的对冲基金经理,居于首位的财长保尔森净赚37亿美元,居于第二位的索罗斯赚29亿美元。2007年,这50大最赚钱的对冲基金经理共赚得390亿美元,平均8.92亿美元,入榜门槛最少3.6亿美元。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保尔森公司”资产由2006年底60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80亿美元,2008年1月聘请格林斯潘为顾问。

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美国全国实业经济学协会最新调查显示,认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经济学家有所增加。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花旗私营银行和英国房地产业咨询机构菜坊公司联合撰写的报告显示,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市场震荡,2007年,世界“高净资产值个人”——指包括豪宅价值在内的可投资资产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富人——人数增加4.5%。新兴经济体国家增长最快。美国仍是富人最多的国家。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表《回归大政府》,说次贷危机可能促使美国回归大政府时代。

22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毁灭之路?美国预估经济衰退的深渊到底有多深》,说经济学家正在争论,美国经济衰退到底是“V”、“U”还是“L”型。

24日,沙特阿拉伯《生活报》发表埃及作者艾哈迈德·迪亚布《解析美国经济与战争之间的亲密关系》。文章说,美国战争期间国民产值的增长大大超过军费的增长。1991年海湾战争以后,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梅雷尔说,“我们每打一场战争,我们的经济就会复苏。”美国有关机构透露,在战争期间,美国每支出1美元,相当于美国工业产值提高8美元。

但是2001年的‘9·11’事件,成为瓦解美国经济与战争亲密关系的开始。不是因为这是1812年英国人进攻白宫以来美国本国领土遇到的第一次外来攻击,也不是因为世贸大楼坍塌使美国经济遭受了约达1000亿美元的直接损失,而是因为这种攻击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一些灾难性的影响。

3/4月一期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发表努里尔·鲁比尼《即将到来的金融流行病》,认为再就美国是否在走向衰退进行争论,已经没有意义。美国金融危机不可能被遏制。事实上它已经在感染其他国家。“现在是面对现实的时候了——美国经济不再仅仅是对付一点感冒;它现在处于痛苦而顽固的肺炎早期阶段”,“美国的金融病毒可能标志着一场全球经济传染病的开始”:

贸易会下降;美元下跌会使事情更糟;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都会破裂;农矿产品价格会下降;金融信心会动摇;金钱无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金融危机大事记 次贷危机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