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建于1984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93年定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站。2003年正式加入GTOS系统,成为其网络成员。作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站,是中国亚热带海洋科学研究唯一的综合研究与技术支撑平台,具有20多年亚热带海湾研究的历史,在国内外海湾生态学及其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研究享有较高的声誉与知名度,与温带的胶州湾站、热带的三亚站组成较为系统的中国海洋生态网络站。
![]() |
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 |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是中国唯一的亚热带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其中70%以上海域属于南海海区,在中国这个广阔的区域内,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是唯一的一个亚热带海洋科学研究基地。
![]() |
全景 |
中国亚热带海域主要分布于南海北部,南海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大陆和澳洲大陆之间,东北部有巴士海峡和台湾海峡,东部有民都海峡、巴拉巴克海峡;西南方有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海域周围国家有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文莱等,是世界军事、政治的重要区域和敏感区域。
南海海域海洋资源丰富,在中国“四海”之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油气蕴藏量可与波斯湾、墨西哥湾和北海相提并论;钛、锆矿产占全国第一;海洋生物资源与生物种类极为丰富,已有记录1万多种,生物多样性丰富。沿海滩涂和岛礁可供养殖利用的面积宽阔,热带海洋生物如珊瑚礁动物、红树林动植物、海草等极具特色。
![]() |
气象站 |
大亚湾站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美丽的海滨城市深圳市,大亚湾位于广东省珠江口左侧、深圳市大鹏半岛的西南部,界于113°29'42"-114°49'42"E,23°31'12"-24°50'00"N之间。西属深圳市,北居惠州市,东属惠东县,面积约600km2,平均水深11m,最深处21m,是南海北部一个较大的半封闭性海湾,湾内有大小岛屿50多个。年平均气压为1010hPa、温度22℃、降雨量为1500-2000mm;湾内生物资源丰富,生物类型众多,属亚热带海湾兼有热带特色,而红树林(沿岸面积约4500亩,尤其范和港生长较茂盛)和珊瑚群落则是该亚热带海湾显示出热带生境的特色,是中国亚热带海域的重要海湾之一。大亚湾站具有20多年海湾研究的历史,是中国亚热带海洋科学研究唯一的综合研究与技术支撑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983年大亚湾就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划为水产资源保护区,1984年广东省又将大亚湾列为重点经济开发区;大亚湾是中国目前唯一有2座核电站同时运行的典型亚热带海湾,位于湾的西岸,与大亚湾站隔海想望。大亚湾海域是受人类活动与自然影响驱动的复合生态系统。
![]() |
生态楼 |
研究方向与定位编辑本段回目录
目标和任务编辑本段回目录
![]() |
招待所 |
![]() |
正门 |
热带海湾及其临近海域生态系统主要环境因子、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结构和功能的长期监测、研究与数据管理,深入研究亚热带海湾及其临近海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揭示大亚湾及其临近海域环境与生态系统变化机制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开展生态调控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开展经济海洋生物的实验生物学以及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为发展亚热带海洋科学理论,加强近海生态环境保护积累基础资料。目标是将大亚湾建成一个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研究基地,以亚热带沿岸生态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发展为科学目标。以海湾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过程为核心,开展长期综合观测和试验研究。其任务是为生态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野外试验和研究平台,为中国生态系统优化与综合管理提供典型示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自然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 |
大亚湾俯瞰图 |
申请项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1。鱼类病原弧菌致病基因与疾病发生。
2。珍珠贝和牡蛎优质、高产、抗逆品种的培育。国家863项目课题2006-2010
3。珠江口沉积物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表达规律研究。国家基金2007-2010
4。Fe、Cu等痕量元素及营养盐现场在线高精度光谱分析技术。国家863专题课题2006-2009
5。受损红树林生态系统评价与修复技术研究。国家908专项2008-2009
6。广东省908专项生物生态和海洋化学。广东省908专题2006-2009
7。江苏省洋口港海洋环境调查项目邻近海域污损生物调查。广州三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中心2007-2009
8。广东陆丰核电厂邻近海域水质环境、水生生态和渔业资源调查。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08-2009
9。大亚湾站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2006-2008
10。广东大亚湾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仪器建设。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2007-2008
11。典型亚热带海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物累积动力学。国家基金2005-2008
12。遥感分析藻华的季节性变化对大亚湾核电站热排放的响应。广东省重点基金2005-2008
13。大亚湾海域重金属污染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及来源分析。广东省基金2006-2008
14。大亚湾珊瑚对近50年来赤潮的记录与响应。广东省基金2006-2008
15。大亚湾生物生产力、重要生物种群动态及人为活动影响。广东省科技专项2005-2008
16。大亚湾几种重要经济养殖鱼类的氮收支及氮输出对环境胁迫的评估。南海水产所开放基金2007-2008
17。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5000吨级公用石化码头工程影响海域海底珊瑚状况调查项目惠州大亚湾欧德油储公用石化码头有限公司2008-2008
18。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海域环境与生态调查研究国家环保专项2006-2008
19。广东省人工渔礁附着生物研究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2006-2008
20。电站邻近海域理化指标监测与分析及海洋生态调查岭东核电有限公司2007-2008
21。我国赤潮高发区赤潮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对比研究国家“973”项目2002-2007
22。赤潮水体光谱模拟研究和赤潮高发区水体水色素国家“973”项目2002-2007
23。扭转南中国海与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海草专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2002-2007
24。热带亚热带海湾特殊类型生态系统动力过程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交叉性项目2004-2007
25。珠江口生态系营养盐和重金属的食物链传递过程与机制。广东省科技专项重点引导项目2004-2007
26。卫星遥感分析南海海水表层昼夜温差与赤潮的相关性。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4-2007
27。我国赤潮高发区赤潮生物生境和生态系统对比研究。国家973课题2001-2007
28。典型亚热带海湾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生物标志物研究。国家主任基金2006-2007
29。藤壶幼虫附着的微生物粘膜抑制作用。国家基金2006-2007
30。广西白龙核电厂邻近海域水生生态调查项目生物调查。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中心2006-2007
31。江苏省洋口港海洋环境调查项目邻近海域污损生物调查。国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2007-2007
32。广东台山核电厂邻近海域水生生态调查项目生物调查。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中心2006-2007
33。军曹鱼深水网箱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863”计划2005-2006
34。我国紫红笛鲷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2006
35。广东省沿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现状、恢复与保护研究。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2004-2006
36。海洋贝类养殖网笼上附着的污损生物及其防除研究。广东省基金2004-2006
37。合浦珠母贝多倍体育种研究。国家“863”项目2002-2005
38。海水黄色物质遥感探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国家“863”项目2002-2005
39。军曹鱼人工繁殖及规模育苗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2002-2005
40。核电站温排水等因素对大亚湾石珊瑚群落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
41。珠江口浮游生态系中磷的动力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
42。造礁石珊瑚及其共生藻类对水温异常的响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
43。珠江河口海洋浮游动物对碳和痕量金属的摄食、消化与吸收。国家杰出青年港澳台合作项目2003-2005
44。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变化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2002-2005
45。大亚湾水体-沉积物中的脱氮作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5
46。广东沿海赤潮的监测、预警预报及防治技术。广东省重大项目2002-2005
47。军曹鱼生产性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广东省重大专项2001-2005
48。大亚湾/岭澳核电站附近海域渔业和水文调查。岭澳核电有限公司委托2004-2005
49。广东省人工鱼礁本底及建设效果跟踪调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2002-2005
50。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国家863课题2002-2005
51。珠江口浮游生态系中磷的动力效应研究。国家基金2002-2005
52。核电站温排水等因素对大亚湾石珊瑚群落影响研究。国家基金2002-2005
53。大亚湾水体-沉积物中的脱氮作用。广东省基金2003-2005
54。大亚湾海域典型毒害有机污染物的食物链富集特征。广东省科技项目2003-2005
55。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家“973”项目2000-2004
56。扇贝突发性大规模死亡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2004
57。健康水生态系评价指标体系及生物净化效能动力学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2001-2004
58。微生物对污染和污损的防治。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基金2001-2004
59。浅海网箱养殖容量与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广东省重大专题项目2001-2004
60。大亚湾海域叶绿素浓度及水温研究;
61。大亚湾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及变化趋势研究;
62。大亚湾营养过程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