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油松
学名: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别名:红皮松、短叶松
科属:松科、松属
产地分布:原产中国。自然分布范围广,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北部等地。朝鲜亦有分布。
详细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25m,胸径约1m余;树冠在壮年期呈塔形或广卵形,在老年期呈盘状伞形。树皮灰棕色,呈鳞片状开裂,裂缝红褐色。上枝粗壮,无毛,褐黄色;冬芽圆形,端尖,红棕色,在顶芽旁常轮生有3-5个侧芽。叶2针1束,罕3针1束,长10-15cm,树脂道5-8或更多,边生;
油松幼苗 |
生态习性:为阳性树种,深根性,喜光、抗瘠薄、抗风,在-25℃时仍可正常生长。位居泰山海拔1400米处的其名景观树‘望人松’即为油松,终日风吹雾漫,始终生长良好。但怕水涝、盐碱,在重钙质的土壤上生长不良。
园林用途:松树树干挺拔苍劲,四季常春,不畏风雪严寒。适于作油松伴生树枝的有元宝枫、栎类、桦木、侧柏等。木材富含松脂,耐腐,适作建筑、家具、枕木、矿柱、电杆、人造纤维等用材。亦可采松脂供工业用。
繁育栽培编辑本段回目录
以种子繁育为主。幼苗生长较慢,一般从第5年起开始生长加速,持续至30年后,生长速度减缓。油松为深根性树种,苗木需要多次断根移植才有利于根系发育。
【中药名】 松节(《神农本草经集注》)
【蒙药名】 那日苏(《蒙药正典》)
【别名】 油松节、松郎头、若恩兴
【学名】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松科)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5米;树皮灰褐色,裂片鳞片状不规则较厚,裂缝红褐色。一年生枝较粗,淡灰黄色或淡红褐色,
油松 |
【生境】 生于海拔800~1500米山地阴坡和半阴坡。
【分布】 燕山北部、阴山、阴南丘陵、鄂尔多斯、贺兰山。我国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
【产地产量】 产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阿拉善盟(贺兰山)。产量极多。【入药部分】 结节(松节)、叶(松叶)、球果(松球)、花粉(松花粉)及树脂入中药。
结节、树脂入蒙药。
【采集加工】 四季采收结节,于伐倒的松树上锯取瘤状节,晒干备用;
油松 |
【药材鉴别】 性状 松节呈不规则的块状,长约5~10厘米,粗细不等。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横断面较粗糙,中心淡棕色,边缘深棕色而油润。质坚硬,断面呈刺状,显油性。有松节油香气,味微辛。
固体树脂呈透明或半透明不规则块状,淡黄色至黄棕色,表面常附黄白色粉尘。常温时质坚脆,破碎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气微弱,似松节油,味苦。遇热则先软化,然后熔融。燃烧则有黄棕色浓烟。
【化学成分】 松节主要含纤维素、木质素、少量挥发油(松节油)和树脂,挥发油含α一蒎烯及β一蒎烯约90%以上,另有少量l一茨烯。
树皮含鞣质6.6%和树脂酸:新松香酸、左双酯酸、右松脂酸、棕榈酸、松香酸、异右双脂酸等。
花粉含异鼠李素和槲皮素。
【性味功能】 中药松节:味苦,性温。祛风燥湿,活络止痛。松叶:味苦,性温。祛风活血,明目,安神,杀虫,止痒。松球:味苦,性温。祛风散寒,润肠通便。松花粉:味甘,性温。燥湿,收敛止血。松香:味苦、甘,性温。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
蒙药松节:味甘
油松种子 |
【主治】 中药松节:治风湿关节痛,腰腿痛,大骨节病,脚气痿软,鹤膝风,跌打肿痛。松叶:治流行性感冒,风湿痿痹,跌打损伤,夜盲症,失眠,湿疮,疥癣,冻疮。松球:治风痹,肠燥便秘,痔疮;外用治白癜风。松花粉: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咳血;外用治皮肤湿疹,黄水疮,皮肤糜烂,脓水淋漓,外伤出血。松香:治疔疮肿毒,疥癣,痔瘘,湿疹,扭伤,风湿关节痛。
蒙药松节:治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寒性“希日乌素”症,白癜风,疮疡,湿疹,浮肿。松香:治“希日乌素”症,疥癣,疮疡。
【用量用法】 中药松节、松叶、松球10~15克,水煎服,或酒浸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松花粉3~6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撒敷患处。松香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搽患处。
蒙药多配方用。
油松病虫害编辑本段回目录
疾病名称
药用植物油松立枯病
油松 |
基本概况
该病是苗期主要病害。幼苗出土后不久,产生褐色长条形病斑,逐渐扩大,苗根变为红褐色,后苗根皮层腐烂枯死。严重时苗圃松苗成片死亡。(图右)
病因原理
Thizoctonia solani kuhn 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呈黄褐色,具隔,粗8—12μm,分枝基部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μm)。
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及病残体组织中越冬,菌丝体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2—3年以上,遇有适宜发病条件,病菌即可侵染幼苗。生产上高温季节连日阴雨、排水不良、苗床透光不好易发病。
防治方法
(1)苗圃要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的地块或采用高畦育苗。(2)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密度适中,不宜过密。(3)苗圃土壤消毒。每m2苗床施用50%拌种双粉剂7g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9g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g十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g对细土4~5kg拌匀,施药前打透底水,取1/3拌好的药土撒于地下,其余2/3药土覆在种子上面,即“上覆下垫”法。(4)发病初期喷淋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m2 2~3L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五氯硝基苯悬浮液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