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国人无思辨兴趣解读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言鸽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国人无思辨兴趣解读 回目录

刘石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思辩的兴趣和乐趣
祝和军(2008-06-20 11:43:06)
文化 国学 哲学 历史 东西方文化 思辨 兴趣 乐趣  分类:哲学系列

被推下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庄子不也爱进行诡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因为太注重纯技术的东西而遭到了排斥,而名家是太痴迷概念思辨而被推下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庄子不也爱进行诡辩吗?为什么他的“逍遥游”在今天还被广为传颂?原因很简单,在庄子那里,诡辩仅仅是一个“梯子”、一个桥梁。通过“子非鱼,安之鱼之乐”的诡辩,庄子最终要“齐是非”、“齐贵贱”、“齐生死”,最终打破一切滞障,导向了“天地与我并作,而万物与我唯一”的人生境界。而“名家”的诡辩,仅仅在享受一种思辨的乐趣,一种辩论胜利的愉悦,而没有向社会和人生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了思辨而进行思辨。可惜,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过于注重道德修养的民族,你可以在“反身乃诚”为道德而道德的修炼中获得“乐莫大焉”的愉悦,但绝对不能允许你在为思辨而思辨的概念游戏中获得快乐。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是中国古代个人和社会相结合的平台,对个人来说能够修身,把握人生的方向,对社会来说则是使社会和谐有序。“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而思辨呢?不能让人安身立命,只能让人走火入魔;只能把社会搞得乱了章法,坏了秩序。对个人无益,对社会无功,注定了名家被淘汰的命运。因为他们的快乐实在太奢侈,他们的思辨确实太无用。

西而遭到了排斥,而名家是太痴迷概念思辨而
    而在西方,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种思辨的乐趣不仅登的是大雅之堂,而几乎成了正统,形成了西方两千多年的形而上学传统。和中国人的想法相反,西方人的安身立命之地根本就不在现实的世界里,而是在一个形而上的理念世界中。理念的世界是完美的,而现实的世界却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对人来讲,现实中的人都有一个“肉身”,所以是堕落的。而摆脱这个“肉身”,就要靠一种投向上帝的活动,不断摆脱自己“肉身”的束缚。对世界万物来说,它们都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们也都有自己的“肉身”——物质载体。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无论我们怎么在白纸上摆弄圆规和直尺,都无法画出理念中纯粹的“圆”。不仅是“圆”,还有“点”、“线”、“面”,也只有理念中的,才是完美的。与现实相对应的是我们的感性能力,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其实是一个充满虚假和错误的世界。而唯有我们的思维,才能完全摆脱感性的束缚,带领我们进入理念的纯粹世界。正如巴门尼德所说的:“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其实是一回事情”。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一方面,唯有思维中的东西才是真正存在的东西,而我们感官所感觉到的东西都是一些将我们导入歧途的“意见”,不是“真理”。另一方面,所谓的“真理”,真正的存在,唯有通过智力活动才能达到,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如此一来,对西方文明来说,纯粹理智的思辨,不仅仅意味着一种乐趣,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安身立命。据说,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因为思考问题,一不小心跌倒在一个水坑里。一个婢女就嘲讽他说:“真可笑,你连身边的事情都看不到,却总是想那些没用的事情。”对此,泰利斯一时竟无法反驳。事实上,泰利斯是后来用实际行动驳斥了那名庸俗的婢女。他夜观天象,知道来年的橄榄将获丰收,他事先租赁了当地全部的榨油坊。果然,他的知识没有欺骗他,——橄榄丰收了。于是泰利斯便将榨油坊高价出租,获得了一笔巨大的利润。泰利斯的行为证明,哲学家如果想发财是很容易的,可惜,他的志向并不在于此。正如他所说的那句名言:“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亚里士多德对泰勒斯的这个故事曾经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点评:“哲学家如果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他的兴趣并不在这里。”而黑格尔的评语更是毫不客气:“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这就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批思想家。在他们眼里,哲学是贵族的精神,哲学家是精神上的贵族。他们的纯粹思辨不是为了谋求生计,更不是为了治国安邦,仅仅是一种乐趣。如果还要向下追问,他们是在追求纯粹的“真理”,追求真实的“存在”,从而超越自己的有限,体验造物主的神奇和上帝的无限。对他们来说,这种快乐,这种追求才是严肃的,而非孟子所说的“吾养吾浩然之气”。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提人性,首先想到的是“性善”或者“性恶”,而西方思想家谈及人性,从来不关注这些所谓的道德属性。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说:“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 先秦诸子中,墨家是因为太注重纯技术的东 他接着说明,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现象,如日月星辰、刮风下雨等,感到诧异,然后一点点地推进,提出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原的哲学问题。思辨的“用途”,不在别处,而是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

    据说,一个青年想跟随哲学家苏格拉底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你究竟想学到什么?学了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了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学了商业,可以去赚钱。那么你学哲学,将来能做什么呢?”青年无法回答。

    在
     就这样,西方的文化传统对于纯粹的思辨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中国古代的“两可之说”、“白马非马”、“合同异”的诡辩一样,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也出现了类似的诡辩。赫拉克利特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以说开创了西方辩证思维的先河。后来,著名哲学家芝诺提出了著名的“两分法”悖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飞矢不动”的悖论,“操场或游行队伍”的悖论。这些近乎中国古代“名家”的悖论在西方不但没有遭到排斥和绞杀,反而却是备受赞扬。正如美国数学史家E.T.贝尔(Bell)所说,芝诺毕竟曾“以非数学的语言,记录下了最早同连续性和无限性格斗的人们所遭遇到的困难。”芝诺的功绩在于把动和静的关系、无限和有限的关系、连续和离散的关系惹人注意地摆了出来,并进行了辩证的考察。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芝诺主要是客观地辩证地考察了运动”,并称芝诺是“辩证法的创始人”。

     就是在这种“为思辨而思辨”的活动中,西方产生了一个“智”的传统。“智”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而是追求真理,投向上帝。正因为此,摆脱感性认识的理性科学在西方较为成熟地发展起来了。形式逻辑学、天文学、欧几里德几何学体系,都在古希腊人的大脑中完成了其雏形。而中国古代的思辨思维,却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事功追求中被淘汰了。而这,可能是中国没有产生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f74170100d7qq.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