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418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7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
大学成为搞笑场
大学成为搞笑场
大学生幼童化
大学生幼童化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
中国高校教师身份危机
中国高校教师身份危机
30年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的原因
30年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的原因
中国大学生的能力缺失症
中国大学生的能力缺失症
过去教授的骨气和底气
过去教授的骨气和底气
大学官僚化
大学官僚化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中国重点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中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技大学由1954年中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5个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学校设望江、华西校区和江安新校区,占地面积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中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的教育部直属中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技大学由1954年中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学校设望江、华西和江安校区,占地面积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两院院士中50人为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以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和锦城、锦江两个独立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8个博士点,345个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点,121个本科专业,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探索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1042人。此外,学校还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培养成人和网络高等教育学生。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特聘院士24人,杰出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和讲座教授5人,教授(级)1323人,副教授(级)2345人。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1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8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3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6年,四川大学科研总经费达到7.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经费超过7亿元,社科经费4587万元;学校是中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中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学校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与42个国家与地区的150余所海外知名大学、教育机构和基金会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相继联合组建了“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九寨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反贫困国际合作中心”等国际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学校是中国与美国加州大学 “10 10”联盟的10所高校之一,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实现了“2 2”,“3 1”、“2 1 1”等方式的联合办学,学校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699.75万册;校人文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建有历史文化长廊和校史展览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档案馆、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等,并主办了42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

目前,四川大学正抓住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历史性机遇,按照“科学发展,重点跨越,造就英才,引领社会”的指导方针,通过构建研究型大学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科技跨越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人才强校计划”、“523”实验室工程建设等,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

原四川大学历任校长

四川中西学堂 何维棣 1896-1897年

王荣懋 1897-1898年

谷绮龄 1899-1900年

李尚昆 1901年

蔡德耀 1902年

袁 凯 1902年
四川高等学堂 胡 峻 1902-1909年

周 翔 1909-1912年

骆成骧 1912-1916年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周翔 1916-1918年

杨若笠 1918-1919年

贺孝齐 1919-1922年

吴玉章 1922-1924年

付振烈 1924-1925年

蔡锡保 1925-1926年
国立成都大学 张 澜 1926-1931年
国立四川大学 王兆荣 1932-1935年

任鸿隽 1935-1937年

张 颐 1937-1938年

程天放 1938-1943年

黄季陆 1943-1949年
四川大学 谢文炳 1950-1952年

周太玄 1952-1953年

彭迪先 1953-1958年

戴伯行 1958-1962年

温建平 1962-1977年

康乃尔 1978-1981年

柯 召 1981-1984年

鄢国森 1984-1989年

林理彬 1989-1994年



原四川大学历任党组织领导

四川大学 倪受禧 1950-1950年

谢文炳 1950-1953年

戴伯行 1953-1956年

丁耿林 1956-1975年

温建平 1975-1978年

赵 铎 1978-1984年

饶用虞 1984-1994年


 

学科建设编辑本段回目录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拥有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2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点,121个本科专业,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拥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8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3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4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学校还是教育部确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组建了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在学科建设方面,四川大学实施了“学科跨越发展工程”,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老牌学科实施重振雄威的“学科振兴计划”,优势学科实施瞄准世界前沿的“学科攀登计划”,新型交叉学科实施开拓创新的“学科发展计划”,坚持“优化结构、鼓励交叉、促进融合、重点建设、提高水平、形成特色”的建设方针,在巩固已有的3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的同时,紧紧抓住影响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与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等,大力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建设好“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促进生物医学—纳米技术—材料科学—信息技术领域,资源—环境—工程领域,数学物理信息数学经济—管理领域,化学—化工—药学领域等的交叉融合,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尽快在1~2个学科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加强“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鼓励和促进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国际关系—民族学—社会学—区域经济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实现重点跨越,以带动整体发展,同时大力加强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有条件的社会科学学科快速发展,加快文科整体前进步伐。在理工医科,在加强已有优势学科建设同时,努力提高对一些需求大、基础好的“中游学科”的投入支持力度,争取新增一批博、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点;通过实施“十五”“211工程”14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切实按照精选建设重点、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完善公共平台、造就拔尖人才、争取重大任务、创造标志成果、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管理水平等十个方面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一批国家急需的、有前景的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加速建成一批名、特、优学科和学科群,整体实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部分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从而构建起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能够较好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趋势的、充满活力的、充分体现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

师资队伍编辑本段回目录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中国重点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中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技大学由1954年中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5个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学校设望江、华西校区和江安新校区,占地面积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经过两次“强强合并”之后,师资队伍力量更加雄厚。截止到2006年7 月底,共有在职教职工10682人,其中专任教师4077人。2000年以来,学校实施了两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四川大学教职工的待遇进一步改善,建立了“以学院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了教授委员会、文科杰出教授、首席科学家等制度,强化了竞争激励机制,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汇聚了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学校现有两院院士10人,特聘院士23人(7月底为22人),文科杰出教授2人,理工医科杰出教授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16人(其中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其中A 类23人,B类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共7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2000以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引进各类高层次拔尖人才300余人,特别是通过重点学科建设,2005年又从耶鲁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大学引进了39名杰出的科学家,其中耶鲁大学的一名美国科学院院士也已经正式进入学校的创新基地开展工作。2006年7月底,四川大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为1208人。

办学环境编辑本段回目录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2000年以来,学校新建教学科研用房19.5万平方米;新增教室17.5万平方米,新增学生生活用房37万平方米;新建13万平方米“川大花园”和20万平方米“江安花园”教职工住宅小区。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及危旧房8.6万平方米,新建、改建道路9万平方米。投入1.5亿元,对水、电、气管网进行了扩容和改造。建成千兆校园主干网、百兆到楼、十兆到桌面,11620个宽带接入点,网络用户3万余户。新增、改造景区景点近100个,新增、改造草坪绿化13万平方米。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近年来,学校对校区建设重新进行了规划,在双流新征土地3000余亩,使校园面积达到7050亩,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问题。双流新校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一座已竣工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信息网络化的新校园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把望江、华西两个老校区建设成为安全整洁,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绿树成荫,文化科技氛围浓郁的一流校园。    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舍总面积63100平方米,读者座位数9682个,设有6个多媒体阅览室和35个专用阅览室,馆藏文献699.75万册;校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档案馆、国家外语考试、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等,并主办了42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    学校按照“整合、共享、开放、服务”的方针,初步建成了以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和虚拟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及资源共享体系和学校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及机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条件。目前四川大学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校级公共服务体系8个,校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9个和院级专业教学实验室56个。其中,物理化学、生物、法医学技术、机械基础五个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四川大学教学实验室用房面积为9.9万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为1.65平方米。2004~2005学年开出实验项目3937,承担实验人时数752.5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项目开出率接近百分之百。近几年来,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近1.8亿元加大各类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投入的400万美元重点加强了六大校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又利用新校区实验室建设费4061万进一步完善八大校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学校实施 “523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第一期和第二期共投入9712万元(其中学校投入8190万元,学院配套1522万元)加强了3个校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59个院级专业实验室(其中新建专业实验室17个)的建设,同时建成90间多媒体教室(能同时容纳10000学生)。此外,学校每年还另投入250万用于本科教学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购置,使四川大学仪器设备总值和生均仪器设备值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从2003年的5846.00元增加到2006年的8217.00元,单价≥10万元的大精仪器设备总值从2003年的13546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29481万元。先进的实验设备,大大改善了本科教学实验条件,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增开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提高了四川大学本科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了提供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学校建立了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虚拟大型设备管理中心(简称VEMC)。该平台构建了仪器设备科学化管理的新体系。实现了学校260余台(单台件≥2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的集中管理,设备、信息资源共享。教师与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设备使用的预约和测试,显著地提高了四川大学仪器设备(特别是大精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投资效益。2006年5月该平台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专家组认为,四川大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现代设备管理的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是中国高校设备管理的典范和一面旗帜。学校分三期进行了校园网络的基础建设和改造,建立了学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虚拟实验室,以及重大仪器设备远程操控平台,基本建成了开放型的基础科研数据库,实现了图书文献、科研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经过“十五”“211工程”建设,目前学校图书馆已引进中外文大型数据库达143个,馆藏电子资源已超过15T。目前可提供1125582种中文图书、15341种中文期刊、11056种外文期刊的原文阅读和下载,并与国内百余家图书馆、研究单位以及美、英、法、俄、日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图书馆建立有交换、赠阅或互借关系。实现了图书文献资源平台建设从单一印刷型为主的文献系统向多形式、多层次、有特色的文献信息系统转变,从单馆封闭型文献收藏体向本馆资源与馆外资源相结合的多馆型、区域性、中国性“馆藏体”转变,从有限时段服务向“7*24”的全天候服务转变;从有限空间服务向数宇化的无限空间服务转变等四个重要转变。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信息资源跨库检索、联机文献递送、数字化信息资源导航服务等。学校图书馆获准成为西南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项目(CADAC)的成员馆。

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学校形成了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在师生职工中倡导了“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精神,进一步培育了爱岗敬业、立德修身、严谨治学的良好教风,进一步倡导了志存高远、厚德博学、和睦互助、服务社会的良好学风,营造了良好的校园风尚和人际环境,并成为鼓舞师生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行为准则。学校举办“三大论坛和一大讲座”系列讲座, 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在主要的大厅、通道布置了学术走廊,在新校区建设了历史文化长廊,展示学校历史、学科成就、杰出人才、学术成果, 努力营造崇尚学术的良好环境。并强调按照“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全面构建学校师生职工行为准则体系,鼓励诚信行为,惩治抄袭、弄虚作假等学术不道德行为,建立和完善了严谨、求实的学术生态环境,维护了四川大学的社会声誉。    学校进一步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坚持后勤为师生服务宗旨,建立科学的新型后勤管理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在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的同时,以学生公寓和食堂服务及水电气供应保障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凝炼四川大学后勤集团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和特色,以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服务经营,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四川大学水电气的管理,不断降低学校后勤条件保障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建设既适应四川大学特点又符合市场规律的新型川大后勤保障体系。
招生就业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近年来,四川大学认真落实进行教育部关于招生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强化管理,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以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为突破口,在招生工作中大力推进“阳光工程”,把切实维护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作为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了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执行招生工作“六不准”,切实做到招生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更加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学校的招生工作面貌一新。根据教育部的计划安排,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在保持生源质量优秀的同时,连续五年扩大招生规模。到2006年全日制本科生招生总计划达10200人,比2001年增长了36.5%。根据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目标的要求,在巩固招生并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调整招生层次结构,形成了“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五年来,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在注重规模扩张的同时,狠抓生源质量,由于学校声誉提升,在大多数省、市,第一志愿报考川大的考生均大大超过学校在当地的招生计划,从而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平均分提高,高分数段考生增加,第一志愿录取率均在90%以上,新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目前,学校已建设了网上录取的专用机房,购买了专用软件,且每年对招生录取工作人员进行招生工作业务和招生工作制度、纪律培训,实现了网上远程的规范录取,招生录取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了“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为就业工作重点”的就业工作理念和“一个中心(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两个市场(以用人单位招聘为主体的校内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无形市场)、三个服务(为学生、用人单位、学院服务)、四化建设(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目标,积极规划建立与用人单位长效联系机制,构建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的就业开拓模式,积极完善“两个市场”,加强“四化建设”,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切实为学生、用人单位、和学院服务,实现了就业工作实现向个人、向课堂、向网络、向前、向后延伸的“五个延伸”(即把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到毕业生个人,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入课堂、入教材,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入网络,对低年级特别是大三和研二的学生提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延伸到学生毕业之后),开创了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2004年和2005年四川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获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科技人才贡献奖”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十五期间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四川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从2000年至2005年以来,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博士招生规模为479人,硕士招生规模为1479人;2005年博士招生规模为1037人,硕士招生规模为4564人。从2000年至2005年,博士招生增长了116%,硕士招生增长了209%。截至2005年底,在校研究生已达到18293人,其中博士生3710人,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14583人。这为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大学将在稳定本科生规模,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把研究生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扩大研究生数量,大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近年来,四川大学认真落实进行教育部关于招生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强化管理,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以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为突破口,在招生工作中大力推进“阳光工程”,把切实维护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作为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了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执行招生工作“六不准”,切实做到招生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更加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学校的招生工作面貌一新。根据教育部的计划安排,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在保持生源质量优秀的同时,连续五年扩大招生规模。到2006年全日制本科生招生总计划达10200人,比2001年增长了36.5%。根据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目标的要求,在巩固招生并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调整招生层次结构,形成了“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五年来,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在注重规模扩张的同时,狠抓生源质量,由于学校声誉提升,在大多数省、市,第一志愿报考川大的考生均大大超过学校在当地的招生计划,从而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平均分提高,高分数段考生增加,第一志愿录取率均在90%以上,新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目前,学校已建设了网上录取的专用机房,购买了专用软件,且每年对招生录取工作人员进行招生工作业务和招生工作制度、纪律培训,实现了网上远程的规范录取,招生录取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了“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为就业工作重点”的就业工作理念和“一个中心(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两个市场(以用人单位招聘为主体的校内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无形市场)、三个服务(为学生、用人单位、学院服务)、四化建设(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目标,积极规划建立与用人单位长效联系机制,构建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的就业开拓模式,积极完善“两个市场”,加强“四化建设”,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切实为学生、用人单位、和学院服务,实现了就业工作实现向个人、向课堂、向网络、向前、向后延伸的“五个延伸”(即把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到毕业生个人,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入课堂、入教材,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入网络,对低年级特别是大三和研二的学生提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延伸到学生毕业之后),开创了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2004年和2005年四川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获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科技人才贡献奖”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十五期间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四川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从2000年至2005年以来,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博士招生规模为479人,硕士招生规模为1479人;2005年博士招生规模为1037人,硕士招生规模为4564人。从2000年至2005年,博士招生增长了116%,硕士招生增长了209%。截至2005年底,在校研究生已达到18293人,其中博士生3710人,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14583人。这为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大学将在稳定本科生规模,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把研究生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扩大研究生数量,大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回目录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校址最初在成都南较场,1916年迁入市中心的皇城,同时在市内学道街、东马棚街五世同堂街黉门街白塔寺街有大片校地。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底,曾南迁峨眉山麓,以伏虎寺、报国寺、鞠槽、万行庄为校舍。1943年初始迁到望江楼侧现址。

原四川大学创建于1896年,是西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校,也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几所近代高等学校之一。其历史与西南地区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发展息息相关。

原四川大学的历史渊源,远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2036年前)开地方高等学校先河的“文翁石室”,近可系及1704年创办的锦江书院和1875年兴建的尊经书院。锦江书院是清代中期典型的古代书院,尊经书院则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任四川学政时创办、经学大师王运主讲的带有改良色彩的新式书院。它们同为清代有名的省级大书院,培养的学生中,既有经世之才,也有饱学之士。如戊戌变法殉难的六君子中的两位四川人杨锐、刘光第,清代唯一的川籍状元骆成骧,为变法维法提供“托古改制”理论依据的经学大师廖平、宋育仁,四川辛亥革命领袖人物吴玉章张澜、罗纶、彭家珍,“五四”时期“只手打倒孔家店老英雄”吴虞,著名“蜀学宿儒”吴之英、张森楷、颜楷徐子休、邵从恩等。

真正作为近代高等学校的原四川大学,是从1896年创建的以学习“西文西艺”为特征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的。该学堂是四川总督鹿传霖奉旨创办、经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核准于6月18日(农历5月初8日)开堂的,它是当时四川唯一的省级新式学堂,也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四川文化教育方面的产物。学堂设有英法文科、算学科,学制四年,采用西式教学法,分班上课,实行学分制,生员分“学长”、“学生”、“附学”三个层次。学生至少学12类26门内容深奥的课程,毕业后由川督分发新式中学堂任教,也有少数出洋留学。它与天津大学前身的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的南洋公学属同时期、同层次的近代新式高校。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1902年,清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川督奎俊奉旨将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大学堂。年底又奉旨改称为四川高等学堂。她是四川大学的正源。稍后于1905年创办的四川师范学堂,以及五大专门学堂即四川法政学堂(1905年)、四川农业学堂(1906年)、四川藏文学堂(1906年)、四川工业学堂(1908年)、四川存古学堂(1910年),与四川高等学堂一起形成清末四川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容。

辛亥革命后,四川高等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学校,四川师范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师范学校,五大专门学堂分别改称四川公立法政、农业、外国语、工业、国学专门学校。1916年,四川高等学校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国六大高师之一。1926年该校中的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又独立组建为国立成都大学,设文、理、法3个学院11个系;师范部分升格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设文、理、教育3个学院11个系、两个专修科。五大专门学校则于1927年组合为公立四川大学,设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19个系。1931年以上三所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当时中国13所国立大学之一,并在办学规模上位居前列。历经发展,到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中文、历史、英文、法律、政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航空工程、土木水利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农业化学、森林、畜牧兽医、教育等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文科、理科两个研究所。共有教职工981人,其中专任教授113人,副教授53人,讲师79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合计5057人,占全省大学生数的三分之二,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五十年代初期,经过院系调整,原四川大学吸收了一些大学的文、理科系,同时先后调出法、工、农、师范学院,成为新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化工学院、西南农学院、西南师范学院、西南政法学院、四川师范学院以及重庆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地学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1954年和1956年,按政务院决定,又将工、农两院先后独立建校为成都工学院(1994年回归川大)、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其中森林系后又独立建校为四川林学院)。原四川大学遂成为文理科综合大学。1966年前,四川大学设有中文、历史、哲学、经济、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无线电原子能11个系18个专业。它一直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中国重点综合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大学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抓住机遇,利用自身长期形成的优势,改革传统基础学科,新建许多国家急需的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和新兴学科,扩大夜大学和函授部,加强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到1993年底,学校共有6个学院,中文历史、外文、哲学新闻档案、图书情报、法律、经济、国民经济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物工程、无线电、计算机、材料、电气工程、光电22个系50个本科专业;中文、历史、数学、生物4个国家级基础学科基地,以及汉语史等国家重点学科。学校从三十年代即开始招收研究生,到1993年并校前,设有宗教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史、中国古代史、考古学、中国地方史、数学、应用数学、光学、辐射技术及应用、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植物学遗传学等16个博士授权点、52个硕士授权点及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博士生导师39人;设有汉语言文学、法律、历史、文化、南亚、软科学、宗教、人口、古籍整理、经济、高等教育,毛泽东哲学、俄苏文学、社会、大众传播、共产国际、川陕根据地、数学、原子核技术、激光、材料、化学、自动控制、轻化工、农化工、植物、生物工程、食品与发酵、声表面波、信息光学、综合科学、模式识别、细胞、人体科学等近33个研究所(室),美国加拿大亚洲、东欧、国际贸易、宋代文化、城市、经济信息、环境、减灾等21个研究中心。截至1993年底,共有教职工3633人,其中教授164人,副教授723人,外籍教师11人。各类学生1371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8768人(包括研究生818人,外国留学生112人)。

原四川大学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民主革命时期,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和革命学生运动的主要中心之一。几代人追求真理、团结奋斗、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朱德、郭沫若、巴金,早年都是该校的学生,并在校内接受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辛亥革命时期,该校是同盟会在四川省的主要据点,许多校友,如后来曾任四川军政府副都督、省长的张培爵等,积极参加推翻了清王朝的斗争。“五四”时期,以该校国文部学生张秀熟、袁诗尧为正、副理事长的“四川全省学生联合会”,领导了全省爱国学生运动。当时四川传播新文化的主要进步刊物,如《星期日》、《四川学生潮》《半月》《威克烈》等,均为该校师生主办。其中《星期日》被史学界目为与《湘江评论》齐名的四大刊物之一。一批著名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王右木、刘伯坚、恽代英、吴玉章、杨闇公、廖恩波、余泽鸿等,以该校为基地,传播马列主义,创建党团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川大师生走出校门,唤起民众,主办《大声》《星芒》等刊物,推动四川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党组织的重建,并向革命圣地延安输送了大批骨干。四十年代,师生配合解放战争,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特别是1948年锋芒直指蒋介石的“四·九”运动,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主革命时期,川大至少有包括江竹筠(江姐)在内的50余名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30多人长眠在成都磨盘山、十二桥和重庆渣滓洞三个著名的烈士陵园。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原四川大学历来是蜀中人文荟萃之地,知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吴玉章、张澜、任鸿隽黄季陆彭迪先柯召曾任校长;许多名家学者曾在这里传道授业、著书立说,他们中既有老一辈的专家,也有后起之秀,许多人是四川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人士或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在海内外备受尊崇。学校是首批被国家授予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评定权的高校之一。

原四川大学历来以校风严谨朴实、教学科研特色鲜明享誉海内外。学校既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十分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包括写作、调查、实验、文献检索、计算机使用等)的训练和外语“四会”(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学特色。特别是近年的文科教学改革,由于有创新突破,受到国家教委的高度评价。1989~1993年学校获省以上教学优秀成果奖34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和一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21项。建校97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十万名高层次人才,对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生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吃苦耐劳而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为求得进一步发展,近几年学校主动面向社会,开展联合办学,与数十个政府部门、企业集团、兄弟院校、科研事业单位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或建立学术协作关系,增强了学校实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原四川大学一贯重视科学研究,根据国家需要和西南实际,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逐年增长,1993年达到2300万元,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注意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视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富有西南地方特色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民族、人口方面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完成了许多国家级大型文化建设项目,如收字最多最全的《汉语大字典》,堪称世界第一部的《甲骨文字典》,国内最宏大的断代文章总汇《全宋文》,以及《宗教学词典》、《古汉语词典》《甲骨文辞典》《美学词典》《诗经词典》等,古典文论、汉语史、古文字学、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西南考古和民族学、道教等方面的研究,均在国内独树一帜。1979~1993年有1838部专著出版,10325篇论文发表。在历届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获荣誉奖14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45项。获奖数量、档次,均执全省牛耳。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强调传统的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学基础研究与新兴的电子信息、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等高技术研究相结合,大力配合经济建设和富民兴川。1978年到1993年鉴定成果550多项,出版专著148部,发表论文5480篇,在不分明拓朴学、大范围微分几何量子化学、植物分类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堪称国内一流的成果。被国外权威的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引用数居国内高校前15位。成果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四等奖4项;部、省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45项。

原四川大学全方位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先后与30多个国家近百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聘请了外国专家900余人次来校任教、讲学、研究、参加会议,有1200余人次出国留学、访问、讲学、研究或参加会议。学校设立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国际交流中心、语言培训中心和TOEFL、BEC考点,以及一批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所),为对外合作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原四川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占地1400余亩(历史上最高曾达4400余亩),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其中图书馆馆舍16200平方米,藏书250万册,有不少国内罕见珍本和孤本,是国内41家中心图书馆之一,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文出版物收藏中心、国家教委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和科技查新中心之一。博物馆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藏品5万多号,以汉唐文物石刻,明清书画,少数民族文物,道教文物和民间工艺品最具特色。档案馆是国内高校馆藏丰富的著名大馆之一,是研究所现代中国高教史和四川史的重要信息库。动植物标本馆有58万多份藏品,被列入世界植物学会编选的《世界植物标本室名录》中,是中国入选的几个标本室之一。此外,测试中心、计算中心、电教中心以及出版社、印刷厂、科仪厂、实验农场都提供了现代化的育人环境。

1958年曾是除北京6所高校之外唯一在京外被中央确定为“国家直接管理,指导全国”的高校。

人才培养编辑本段回目录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教学中牢固确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的观念,切实提高质量。大力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实践,确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格局。目前,在校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学生达5.63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8007人(其中2006级10245人),硕、博士生18293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835人。此外,学校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万余人,网络教育学生2万余人。

本科教育方面,四川大学始终坚持和确保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中心地位,按照这一要求,进一步实施和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本科"412"质量工程,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方式、内容和手段诸方面深入研究探索、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四川大学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推动人才培养,通过学科专业调整、本科专业归并,本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以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校内主要科研实验室要向本科生开放,大力实施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进行助研工作;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开发优秀课件,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推进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改革;以提高国际化教育的程度来提升人才培养,鼓励各个学院与国外著名大学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探索实施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多种新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采取一系列特殊举措促进人才培养,通过实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转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以及举办创新班深化教学改革;从2001年秋季起,在文理工各学科新生中率先试行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投入资金9712万元,实施了"523实验室工程"一、二期建设,并将望江、华西校区原有的200多个实验室归并为70个;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400万美元用于六大校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验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推进了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性的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英语演讲、英语辩论、大学生辩论、文艺表演、高校足球赛等各项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2名教师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9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17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其中2005年获11项,其中四川大学独立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研究生教育方面,四川大学实施了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大改革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的力度,鼓励导师和学生跨专业招生和报考,鼓励相关学院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允许高水平科研基地根据需要独立招收研究生;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压缩课时数,增加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的时间和学分;加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要求,严格质量标准,制定并实施研究生参与科研的量化标准、质量要求和激励措施,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风,确保学校学位授予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导师的权利和责任,改进导师遴选标准,坚持没有科研项目经费或没有高水平科研产出的教师不能招收研究生的规定;打破资历和职称壁垒,突出研究能力和研究实绩,积极增列在科研教学一线工作的优秀年轻教师上岗招收研究生;这些措施使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办学层次提高。截至2005年底,研究生达到18293人,其中博士生3710人、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14583人,使学校朝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层次迅速靠拢。二是研究生生源不断扩大。2005年第一志愿报考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为18366人(录取4564人,录取比为25%),报考博士生的考生为2089人(录取1037人,录取比为50%),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进入全国高校第6位,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三是研究生培养能力和培养基地条件迅速增强。学校已拥有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3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国家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使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能力大大增强。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校逐步规范并提高了授位要求。近年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不仅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大幅度增加,而且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青年学子。如口腔医学专业王大章教授指导的杨西川同学、历史学专业罗志田教授指导的杨天宏同学、药学专业王锋鹏教授指导的陈巧鸿同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张兴栋教授指导的冯波同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石碧教授指导的廖学品同学、药学专业张志荣教授指导的张彦同学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魏于全教授培养的2002届的五位博士毕业生均发表了重要论文,一位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为8.9的《癌症研究》上,另一位发表在影响因子为6.0的《基因治疗》上;刘应明教授培养的阮勇斌、罗懋康博士,张铭让教授培养的林炜博士等,都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绩;2001年,继皮革专业研究生林炜在全国"挑战杯"赛上摘取一等奖桂冠并创下700万元的转让纪录后,该专业博士生穆畅道同学的"挑战杯"获奖作品又和绵阳银河集团签订了1500万元的技术转让合同。五是研究生培养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2005年,学校科研总经费已超过7.01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总经费超过6.5亿元,人文社科科研经费达到5018万元。科研规模和科研经费的迅速增加,为培养高水平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创造了条件。此外,近几年来,学校相继开建或建成了生命科学楼、高材楼、皮革楼、工商楼、口腔科教楼、公卫楼、华西医院外科大楼、基础教学实验大楼、药学楼、口腔教学实践楼、华西医院内科大楼等,特别是具有先进教学设施的19500平方米的研究生教学楼也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研究生培养的物质条件。

四川大学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为重点,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战略,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制度、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稳定本科办学规模,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使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教学成果、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有显示度的人才培养指标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在确保质量前提下,鼓励发展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稳步推进独立学院发展。全日制本科专业总数调控在130个左右,本科生规模大至稳定在4万人,研究生规模达到2.6万人左右(其中博士生0.8~1.0万人左右);海外留学生人数达到或接近在校本科生总数的8%;形成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结构,基本建立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各校区地址编辑本段回目录

校区 地址 邮编
望江校区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610065
华西校区 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7号 610041
江安校区 成都市双流县川大路 610207

成都市九眼桥望江路29号 610064

历年各省市录取分数线编辑本段回目录

省市 文科

理科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北京市 478 474 495 470 481 515
天津市 525 498 546 547 493 502
河北省 572 536 604 603 543 598
山西省 565 529 598 566 493 601
内蒙古

546

527 574 576 456 610
辽宁省 553 532 597 565 —— 597
吉林省 531 476 510 521 496 524
黑龙江 528 544 542 542 506 553
上海市 467 444 466 456 435 453
江苏省 567 508 599 567 —— 599
浙江省 563 563 577 589 508 597
安徽省 548 517 583 579 492 565
福建省 544 552 559 558 515 563
江西省 546 533 589 586 515 615
山东省 570 574 625 570 542 636
河南省 566 587 620 566 —— 614
湖北省 550 536 565 594 502 562
湖南省 580 588 599 596 511 559
广东省 644 —— 669 644 —— 669
广西省 698 —— —— 638 —— ——
海南省 667 645 673 614 637 601
重庆市 526 549 547 553 509 545
四川省 535 536 556 558 496 561
贵州省 525 534 532 512 437 519
云南省 490 536 544 466 458 510
西藏 362 475 —— 498 501 ——
陕西省 532 517 616 521 502 589
甘肃省 500 508 619 525 490 602
青海省 451 446 557 422 351 493
宁夏 487 491 575 471 432 563
新疆 510 526 597 517 496 597

相关人士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朱自清、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2001年评选的古今10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36人为川大校友;两院院士中50人为川大校友。 

学科编辑本段回目录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15个国家重点学科,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192个博士点,306个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点,118个本科专业,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对外交流编辑本段回目录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2000年以来,四川大学加大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在巩固和发展原有交流院校的基础上,新签和续签了一批校际交流协议,已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 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及基金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仅2005年,与四川大学进行“2+2”、“3+1”等形式合作的国外著名高校已就有10所。

2000年以来,学校主办和承办各类重大国际学术会议106次,仅2005年就承办了3次大型高层合作交流活动:6月份成功承办了教育部“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研讨会”,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10月,美国加州大学总校校长戴恩斯教授带领6位分校校长访问四川大学并作专题演讲,这是加州大学总校长第一次到中国的大学进行演讲,以此为契机四川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签署了“10+10”联盟合作协议,成为中国与美国加州大学系统10个校区筹建“10+10”合作科研联盟的国内10所高校之一;12月6日,英特尔公司董事长科雷格·贝瑞特来学校演讲、交流。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建立科研中心,共同开展更高目的、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科学研究。2006年,学校与加州大学美国优山美地国家公园、九寨沟管理局联合组建了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经教育部批准,与美国亚里桑那州立大学共同牵头组建立了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美方有5所大学参加,中方有6所大学参加;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组建了中德能源研究中心。

5年来,聘请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2200余人次,接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各类人员来访6815人次;派出教师出国出境3644人次;引进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等国际项目29项,引进各类项目资助和资金累计1.26亿元。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在校境外学生(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人数也有了较大增长, 目前在校境外学生人数已达1042人,尤其是医学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境外学生的学习专业有所拓展,攻读学位的人数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川大学将认真总结学校教育国际化取得的初步成绩、经验及差距,从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合作。继续做好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班”和法国泰瑞斯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班的招生及培养工作,积极做好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密西根大学、巴黎第六大学法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合作办学的新模式,进一步做好与美国、荷兰、英国、德国、韩国及日本等国高校的留学生交换工作以及与俄罗斯等欧洲国家院校的合作,并巩固和发展医学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使对外交流和合作达到新的规模和水平,争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有所突破,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争取将开展“2+2”制或“3+1”制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的数量新增10~12个,使出国学习的本科生人数达到800~2000人,使校内和海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达到300名。每年聘请境外长期专家学者80~100人次、短期 900~1200人次来学校讲学、授课或开展合作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每年要在校内举办15~20次高层国际学术会议;扩大留学生规模,使在校留学生规模达到3000人;加大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工作,力争在海外建立2~3个孔子学院。

同时,大力发挥学校百年名校的品牌、资源和校友优势,调动学校老领导、院系和知名校友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校董会和校友会的运作机制,探索校董会工作与国际接轨的途径,通过项目、技术、人才和培训等,大力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举办校董会和校友会企业家沙龙、编发校董会及校友会简报、建立完善校友会各分会,加强同海内外校董会单位及校友的广泛联系,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更大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运作机制和体系。

相关条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四川省    大学   教育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四川大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