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陵,蚕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蚕业科学研究和组织工作。组织研究夏秋蚕新品种、空头性软化蚕病、桑树萎缩病卓有成效。对主持全国蚕业区划研究,倡导蚕业经济研究,组建中国蚕学会作出了贡献。
简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1919年10月14日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33-1936年 浙江省立杭州高级蚕丝职业学校毕业,并留校任助教。
1938-1939年 浙江义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任队长。
1940-1941年 皖南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任政工队长。
1942-1946年 高邮县委宣传部长、汉留区委书记。
1947-1948年 苏中二地委人民报社总编辑。
1949-1952年 苏北区党委办公厅主任。
1953-1957年 江苏省委办公厅主任。
1957-1983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生平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高一陵,祖籍湖南湘乡,1919年10月14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父亲龚道煦曾为旧政府低级文书雇员,一家六口依靠微薄薪资勉强糊口。高一陵10岁时,父亲年老被解雇失业,一家生活艰难,只能把他和姐姐二人送往南京贫儿教养院小学就学(该院由黄兴夫人徐宗汉任院长)。1933年高一陵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京贫儿教养院初中,并被资助考入浙江省立高级蚕丝职业学校(该校前身系清末的蚕学馆,为我国现代最早的蚕丝教育机构)。1936年,高一陵毕业,留校任助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高一陵抱着抗日救国理想,与许多热血青年一起参加了浙江省义乌县政工队,不久任队长。1938年高一陵先后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浙东出现一股限制异党活动的反共逆流,企图解散县政工队,高一陵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利用国民党政权中的派系矛盾,瓦解了反动势力的企图。1940年夏,高一陵由党组织派往皖南新四军工作,任二支队三团政工队长。皖南事变中突围到苏中根据地,先后任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苏北区党委办公厅主任及江苏省委办公厅主任。
高一陵早年受过蚕桑科学教育,也曾有志于蚕业的振兴,但由于革命的需要,直到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始奉命归队献身于蚕业科学工作。1957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兼党组副书记,1981年任所长兼党委副书记。高一陵到蚕研所后主管科研业务,当时所内蚕桑专家为数不多,且年龄偏高,人才培养遂成当务之急。他首先发挥老专家的积极性,指导扶持新生力量,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锻炼成长,并组织各种培训班,派送出国进修,以及在所内培养研究生等多种途径,培养了一支60年代以后挑负重担的蚕桑科技队伍。他同时将所内研究机构设置逐步扩展为桑树栽培、蚕品种资源、蚕品种选育、蚕生理病理、养蚕技术、蚕桑机具、茧丝、科技情报等8个研究室和1个试验场;并收集保存1500余份桑树品种、500多个蚕品种,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建所以来共取得科技成果260余项。1978年以来有66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大批研究成果已在国内生产中取得效益。现已成为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蚕业科技研究中心。先后有2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到蚕研所考察,进行学术交流,蚕研所也派出专业研究人员分别去11个国家考察或合作研究。高一陵为开拓我国蚕业科研事业、培养专业人才和取得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并为蚕桑科研成果的推广和普及作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
主要论著编辑本段回目录
1 高一陵.《科学技术为蚕业生产服务》.中国农业科技通讯.1960
2 高一陵.《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争取桑园快速丰产》.中国农业科技通讯.1960
3 高一陵.《论养蚕技术革新》.中国农业科技通讯.1961(3)
4 高一陵.《夏秋蚕品种选育的几个问题》.中国农业科学.1962(3)
5 高一陵.《对空头性软化病开展协作研究的体会》.蚕业科学.1980(4),等。
科研贡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国夏秋蚕发种量迅速增加,已超过春蚕饲养量。由于夏秋蚕品种“沄文×华十”不适应高温多湿气候,不少地区发生蚕空头性软化病;又加上桑树采伐过度,萎缩病蔓延为害,使全国蚕茧产量蒙受很大损失。高一陵为此组织研究人员急生产之所急,对这三大难题进行攻关。首先集中力量主攻夏秋用蚕种,在蚕种研究室专门成立夏秋蚕品种选育组,根据所内培育抗病性强的含多化性血缘品种的研究,发现耐高温性与抗病性这两种特性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杂种后代在高温多湿环境下培育,经过选择淘汰,不仅可选育出耐高温品种,也可能培育出抗病性较强的品种。高一陵和室内同志及时总结了这一经验,在《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夏秋蚕品种选育的几个问题”论文。1970年夏秋蚕品种选育组育成了抗逆性和丝质较好的日系苏蚕3号,但茧形嫌小,如果仍沿用含多化性血缘的小茧形对交,预测产茧量不高的矛盾尚不易解决,高一陵经过反复思考,建议选用产丝量高的春用大茧形品种来对交,再用广东培育抗逆性品种方法,在高温多湿环境中进行抗逆性选择,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受常规思想束缚的大胆设计,有关同志根据这个设想,引用产丝量多而抗病力较弱的春用品种作材料,经过多代的培育,终于育成“苏3×苏4”抗逆性与产茧量都较满意的夏秋蚕新品种。直到今天,选用抗病率强耐高温的含多化性血缘品种为亲本的一方,以产丝量较多二化性品种作亲本的另一方,进行杂交育种,已被认为是培育夏秋蚕抗病耐高温品种在亲本选择方面的成功经验。
1959年,江苏农村空头性蚕病流行。过去国内外专家包括日本的有关文献大多认为此病是家蚕因生理失调而引起的细菌性胃肠病,是不传染的生理病害,从而孤立地围绕在生理失调、高温多湿、叶质不良上找原因定措施而无法解决。高一陵亲自主持组织养蚕研究室和蚕病研究室协作研究。养蚕研究室采取室内试验和农村基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农村发病情况,调查对比及室内试验的分析,认为高温与叶质不良不可能是空头性软化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因而对日本权威学者一直认为空头性软化病不传染的论点产生怀疑。高一陵积极支持养蚕研究室进一步作传染性试验,用空头性软化病组织液进行蚁蚕添食,又将组织液经细菌过滤添食,同样具有极高的致病力。终于首次实验证明当时严重威胁蚕业生产的空头性软化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病。在此新的认识基础上,制订出对蚕室和蚕具彻底消毒、切断病原感染途径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时隔一年以后,日本也发表同样的结论,否定了过去认为是生理失调的说法。这项研究不仅避免了蚕业生产的经济损失,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在科研上取得重要成果,江苏省为此发给他们协作研究组以科学大会奖。桑树萎缩病曾一度严重为害桑叶产量。高一陵组织蚕业研究所栽桑室全体科研人员分别在桑品种抗病性、桑树害虫菱纹叶蝉吸毒传染,以及土壤、肥培和采伐等方面进行协作研究,逐步取得有效的控制措施:更换抗病品种、苗木检疫、防治菱纹叶蝉媒介昆虫、春伐休养,以及增施有机肥等综合防治;同时,还总结推广石马蚕种场及时挖除病株切断传染原的防治经验。这些研究成果,为控制桑萎缩病的蔓延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高一陵在科研管理实践中体会到,过去科学研究进展比较迟缓,生产中技术难题不能很快突破,是由于仅仅靠少数科研人员孤立地或单学科地进行,较少与生产和群众密切结合,因此,他在组织协作攻关中,强调老中青科技人员三结合,领导、研究工作者和生产人员三结合,以及多学科的协同探索,发扬集体智慧,使长时间大面积蚕桑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能在短期中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