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9105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6-16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重新定义公司
重新定义公司
学术自由的宪法基础
学术自由的宪法基础
TED中国化之路
TED中国化之路
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
学习方法论
学习方法论
山寨文化与社会解构运动
山寨文化与社会解构运动
互联网思维经济学逻辑
互联网思维经济学逻辑
互联网与资本主义
互联网与资本主义
集体智慧
集体智慧
可删除互联网
可删除互联网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礼品经济,也称礼物经济(Gift Economy),属于经济学的一支,此概念的提出是为驳斥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barter economy和market economy中,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经过理性计算考量。

礼物经济指的是提供商品或服务者并没有明确的预期回馈对象,也没有预期回馈的内容,有许多分享行为出自于非制式的习惯。同时,礼物的施与受之间已转换成一种未明确规定的义务,形成送礼者与收礼者之间的隐晦关系。礼物经济也被认为是一种债务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交易者的目标是尽可能获得最多的礼物债务人,而不像在商品经济中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

信息时代的礼品经济复兴了原始礼品经济的概念。这个礼品经济以奉献、合作、效率和共享为特征,摆脱和超越了商品经济的一些基本规范。信息时代礼品经济出现,与互联网上的非商业历史、大学的文化氛围、网络的技术建构以及信息特有的消费特征相关联。当今互联网的礼品经济和商品经济共存。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日益丰裕和闲暇,巴布鲁克等左翼眼中浮现了以礼品经济为基础的赛博共产主义的乌托邦。

目录

[显示全部]

理解开放源代码的钥匙:商品经济与礼品经济编辑本段回目录

    许多人都会有第一反应:开放源代码究竟图什么?这些人都是吃饱了撑的,都是超脱利益的“仙人”。实际上,理解了礼品经济,就理解了其中的奥妙。礼品经济是人类最传统的经济,因此可以说,这些程序员和博客比我们大多数“凡夫俗子”还要“凡夫俗子”。

(图)Gift EconomyGift Economy

  从经济规律上看,无论是软件还是媒体,开放源代码运动所遵循的内在经济规则与传统领域的区别主要就是商品经济与礼品经济的不同。也可以简单归结为人们价值观的差异。
  对于商品经济与礼品经济,姜奇平有过多篇文章,对此进行过非常精彩和深入的分析。我们就直接引述他的一些内容,不另做阐述。

  原始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礼品都是经济的中心。所以称为礼品经济。在原始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中间这一段,商品是经济的中心,所以称为商品经济。可见,礼品是相对于商品而言的;礼品交换是相对于商品交换而言的,礼品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后现代派的研究发现,网络经济的本质,是礼品经济!代表作是巴比鲁克(Richard Barbrook)所著《高技术礼品经济》(《The Hi-Tech Gift Economy》)。当然,软件业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和目前的博客运动,都是网络经济真正的代表,也就是礼品经济的发扬光大。

  就好象专门为我们准备的一样,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真有一门显赫的学科,专门研究原始“礼品经济”。中外著作不计其数。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马赛尔.莫斯和赫赫有名的列维-斯特劳斯。国内研究的权威是红军领导人张闻天和社会学家费孝通。最近的成果是阎云翔研究黑龙江省下岬村“礼物经济”的哈佛博士论文《礼物的流动》(中译本)。

  那么多人感兴趣是因为:原始礼品经济遵循的是商品交换原则的反规律——不等价交换原则!原始礼品的交换原则,和自由软件之父Richard Stallman提出的自由软件交换原则的相似度,远大于商品交换原则。

  商品交换原则的一个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三截:买卖双方,价值(钱)与使用价值(货)相交换;交换过程是用价值换使用价值,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换结果一定是价值与使用价值换位,即收到钱的不再拥有货,收到货的不再拥有钱。这第三截,对原始礼品和软件都不适用。

  对软件交易来说,比如,一个软件拷贝卖出后,使用价值转让出去,但卖者手里仍然保有一模一样的使用价值。这就不符合商品交换中,价值与使用价值一定换位(卖者收款后不再保有商品使用价值)的要求。

  而原始礼品的交换规律,正好与软件是一样的。原始礼品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不可让渡(inalienable)的物品。意思是,礼品送出后,原主人永远拥有送出礼品的所有权,而且这个所有权不可转让。无论礼品流转到哪里,原主人都有索回它的权利。(原始礼品的这种特征在现代社会逐渐消失。所以人类学家一般要到比较原始的地方,才能采到“纯”礼品经济的调查样本)。

  一代代人类学家,都视这种不可让渡性为谜。莫斯在毛利人那里,发现秘密在于一种叫“豪”(hau)的神秘力量。“豪”总是希望返回它的源地(送礼者),如果受赠者不回礼,“豪”就会发作,甚至导致受礼者死亡。莫斯把这称为“礼物之灵”(the spirit of gift)。

  典型现象是“库拉”(Kula)交换,它的游戏规则是:一个主人把自己某一等级的物品(如项链)转送他人,这个礼品就成为库拉;此人又再次转送另一人,如此循环转送。直到有一天,某人愿以同一等级的物品(如手镯)交换这个项链,于是手镯又沿赠送的原路,返回到项链的原主人那里。手镯和项链各自朝着库拉圈(Kula ring)相反的环状方向循环。虽然礼尚往来,但与商品交换不同,库拉圈中,除了原主人,每个受赠者,都无权实际把库拉消费掉;不仅如此,每个人都必须记清楚礼品传递路径,以便礼物原路返回时不致“迷路”。库拉圈可达方圆几百海里,人们可能从末谋面,但所有交换的参与者都知道他们的名字。

(图)Gift EconomyGift Economy

  大家想一想,知识,是不是就具有“库拉”交换的特征?对牛顿定律,大家口耳相传,不管转手多少道,都会把它的发明权归于牛顿,但每个人接受牛顿定律,都不会使这一定律的使用价值减少。因为牛顿定律不是商品,是人类思想的礼品,所以虽可用于思想交流,却无所谓等价交换。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莫斯发现,古代罗马法和日耳曼法中,用于抵押的担保物(相当于一般等价物),“这些东西虽是物,但又是有生命灵性的”,“这些补充性的担保物以假想形式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灵性混为一谈以及其相互的作用和影响”。“交换的东西从最初便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性,它们不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一点查士丁尼法典和我们今天的法律所确定的物的概念不同。首先,物被看做家庭的一员,拉丁语‘家庭’(familia)既包括 ‘物’ res ,也包括人。”

  那么,原始社会的礼品与现代社会的商品,根本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原始社会的“产权”是有机“产权”,而商品社会的产权是“无机”产权。

  有机的,是指是有生命的。原始人之所以认为物有灵性,实际是对事物联系有机性的一种认同。他们不愿把一物从它所依存的世界中的其它部分割裂开,成为孤立的“原子”。质言之,在原始人眼中,整个世界都是一个有机体(类似孔德与斯宾塞提出的社会有机体论),这个天人合一的“人体”,有经络存在,这个经络就是“豪”(hau),就是“礼物之灵”(the spirit of gift)。他们相当于认为,每个物品,都是“人体”上的“器官”,如果把经络一割断,物品的“生命”就没有了。所以任何物品当作礼品送出后,器官与经络的联系,都是不能断开的。

  而商品经济的前提,是契约的存在,即以原子方式界定清楚物权和个人权利,是一种无机化的产权界定方式。缔结契约相当于割经络,决不允许你中有我,这个东西中包含那个东西,彼此边界不清。只有把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分割开,把单一物品与它的整体、环境从属性上分割来,才能确定一个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的交换,在量上相等不相等。

  到了网络经济,情况又复杂了。因为知识不同于物品,它的使用价值边界天然就不清。不象面包,吃一口少一口。知识“吃”多少“口”,还是那么多,甚至可能越“吃”越多。这种特性,在经济学中叫外部性。知识的特点,具有消费时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消费时的非对抗性(non-rivalness)。这里的外部性,就相当于原始礼品经济中的“豪”(hau)和“礼物之灵”(the spirit of gift),可以越出自身边界进行交换。发展到知识经济高级阶段后,知识产权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用巴泽尔的产权分析理论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巴泽尔的产权概念,基本上“还原”到可以解释原始社会了。他认为产权就是对公共领域的占有。这是圣经中早期人类的典型观点。知识由于处在公共领域,圈占它的制度成本必然高于占有私人物品的制度成本。用礼品经济的观点解释,就是知识里边有个“豪”(hau),你如果非占有这个“豪”(hau),把这个“库拉”给“干掉”了,当成了“其图姆”(kitoum,原始人指的非礼品用途的普通财产),那么你这个“库拉圈”就循环不下去了,意思是知识生产就不可持续了。而知识经济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平衡条件必须是:知识消费与知识生产互为因果。举例来说,别人听你讲授观点是在消费知识,别人听完后对你的观点发表评论又是在生产知识,这就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平衡。

  知识如何“等价”交换呢?如果知识成为社会财富的中心,等价交换原则又难以适用,天下岂不大乱?受原始礼品经济启发,人们发现了后现代礼品经济的规律。

免费经济学的六种模式编辑本段回目录

Chris Anderson,《连线》杂志的主编,《长尾理论》的著者,将于2009年出版一本关于免费经济学的新书。《连线》杂志的网站上摘录了部分内容。他将可能采用的免费经济模式划分为六大类别:

1.Freemium(Free+Premium=免费增值模式)。免费产品:网络软件与服务,部分内容;免费对象:普通版使用者;例子:Flicr,Flckr Pro。
2.Advertisement(广告模式)。免费产品:内容,服务,软件及其它;免费对象:所有人;例子:Google Adsence。
3.Cross-subsidies(交叉补助模式)。免费产品:所有能诱使产生其它消费的产品;免费对象:所有最终愿以某种方式支付的人;例子:吉列的刀架与刀片;免费CD与付费演出。
4.Zero marginal cost(零边际成本模式)。免费产品:可以极低单位成本提供的产品;免费对象:所有人;例子:P2P传送的音乐,Radiohead 和NineInchNails在线销售的专辑。
5.Labor exchange(劳务交换模式)。免费产品:网站和服务;免费对象:所有用户,因为使用网站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创造了价值;例子:Digg的投票机制。
6.Gift economy(礼品经济模式)。免费产品:包括开源软件或UGC在内的大量资源;免费对象:所有人;例子:Wikipedia。

给陌生人的礼物 编辑本段回目录

● 徐贲   

    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福利)高度商品化、人际关系高度功利化的今天,个人的利他行为还有没有意义?可以用什么语言来言说这种意义?加拿大克莱格·齐尔博格和马克·齐尔博格兄弟(Craig and Marc Kielburger)的近著《从我到我们:在物质生活中寻找意义》(Me to We:Finding Meaningin a Material World)(2004,2006)要回答的就是这样的问题。齐尔博格兄弟致力于帮助第三世界实现儿童教育,曾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我到我们》用不同个人的经历来说明,只要我们能在小事上负起个人责任,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有利他的作为。在怀疑主义和犬儒主义弥漫的社会里,利他行为会被讥笑为乡愿,被怀疑为别有用心,因此就更需要有实行的勇气。只要有这样的勇气,“关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赠与他人的“礼物”。

    利他行为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在国家万能和市场万能的剧烈摇摆之外,看到另一种不同的社会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核心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力,而是作为人对人关爱的“礼物”。基尔(David Cheal)在《礼物经济》(The Gift Economy)(1988)中将礼物经济和商品经济作了对比。他指出,礼物经济是一种能帮助建立和维持人际信任和友谊的道德关系。利他的赠与和受赠的感激是这种关系的基础。礼物关系往往是较小范围或者相当局部的关系。但是,这却是每个人社会经验中最具感情成分的那一部分。除非我们在这些局部关系中学会和体验关爱、利他和信任,我们不会相信大社会中能有关爱、利他和信任。犬儒社会都是从个人道德关系的普遍失败而开始的。 

(图)Gift EconomyGift Economy

    在《礼物的世界》(The World of Gift)(1998)中,戈德博(JacquesT.Godbout)阐述了现代社会中的礼物特征。在现代社会中,礼物往往是给陌生人的礼物。当代生活中的礼物经济以各种形式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和人际道德。没有对陌生人的礼物精神,就不可能有拯救病患者性命的血库。这甚至包括部分有报酬的献血,因为受血者是不需要向献血者回报以鲜血的。器官受捐赠者对捐赠者及其家属均无须回报。金钱介入器官捐赠往往就会和犯罪或侵犯人权沾上关系。免费的电脑软件、自由的信息和思想都是不同的现代礼物。现代网络更是无限扩展了广大人际礼物关系的可能。上网的文章既没有稿费,也不算著作,成为一种真正的给陌生人的礼物。 

    海德(Lewis Hyde)在《礼物:想象和财产的情感生命》(The Gift:Imagination and the Erotic Life of Property)(1983)中,把艺术创作和思想理解为一种礼物行为。他说,“礼物是我们无法凭自己的力量去获得的东西,只有别人真诚地赠与我们的东西才算是礼物。”艺术创作的灵感是来自别人的礼物,对他人的感染和启发则又形成另一种礼物关系。老师给学生的是思想的礼物,学生回报的是感激和思想的发扬光大,而不仅仅是高额的学费。商品经济正在败坏这些礼物关系,把它们变成了彻底的金钱关系。    讨论礼物道德意义的著作中,最经典的恐怕还是蒂特莫斯(Richard Titmuss)在1971年出版的《礼物关系:从人血到社会政策》(The Gift Relationship:From Human Blood to Social Policy)。蒂特莫斯在书中比较了当时英国和美国的供血体制。英国体制只允许自愿无偿捐献,而美国体制则是商品化的有偿献血。蒂特莫斯认为,商业化的供血体制有许多弊端,其中不少直接损害一个社会的伦理机制。以钱买血会瓦解公民的利他心,还会助长医疗领域中的不良行为,败坏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使得穷人成为主要的供血者。    不仅如此,即使从非伦理的角度来看,商业化的人血市场也是弊病丛生。这种制度并没有经济效益。所谓的市场供需平衡只是一个假象,事实上血源长期面临短缺问题。供血管理严重官僚制度化,美国制度中病人的输血费用比英国制度要高出5到15倍。来自商业化市场上的血品质低,疾病污染率高,对输血病人的生命健康形成很大的威胁。蒂特莫斯的结论是,自愿捐血的制度和政策不但更健康,更有效,而且更有助于整个社会培养利他心。

    《礼物关系》出版后立刻产生巨大的政策和思想冲击效应。作者本人于1973年去世。20多年后,此书由欧克理(Ann Oakley)和艾希顿(John Ashton)编辑、扩充,于1997年重新出版。蒂特莫斯去世时,艾滋病还没有成为全球性传染病,新版增添了关于艾滋病献血技术发展和母乳捐赠的内容,并对蒂特莫斯的观点作了评估。蒂特莫斯这本书在技术层面上已经陈旧,为什么还在吸引当代的读者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蒂特莫斯以人和人之间“生命的礼物”———救人性命的人血———在提醒世人,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商品化的世界中,毕竟还有,也应该还有不能以金钱定价的东西;毕竟还有,也应该还有对陌生人的利他行为。没有利他行为的人类是不完美的,“作为动物,人是自私的。但是,人可以学习无私地赠与。人在学习道德生活的过程中摆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不以金钱为条件,把自己宝贵的生命之液当作礼物赠与另一个完全的陌生者,如果说这是人自由地作出的道德决定,如果说只有人才能自由地作出这样的道德决定,那么无偿捐血表述的便是人的自由,那种让人最终能区别于动物的自由。”无偿捐血是如此,别的真诚礼物不也是一样吗?

拥抱礼物经济编辑本段回目录

许多人大谈开放原始码经济(open-source economy)的美好。为什么软件工程师愿意免费做这些事?他们无私分享,一起完成一件大事;他们满腔热血,在开放的网络上合作,创造出比在大企业内工作更好的成果。

为什么开放原始码不会一团乱?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杰‧罗森(Jay Rosen)

(图)The Gift EconomyThe Gift Economy

发现,和常有的误解正好相反,开放原始码并非无政府状态。他们有领导、有架构,也有人管理那些想帮忙的人。这是个相当有效的优雅组织。

和开放原始码精神相同的维基百科更令人折服,它比任何百科全书汇集了更庞大的知识,也能更快速修改内容。要让礼物经济(gift economy)成功运作,并不需要整个社群的每一个人都做出贡献。使用维基百科的人只有1%参与编辑,这就是维基百科1%的法则。

没有人愿意白白做工,人们愿意不收钱,是因为做这件事能得到乐趣,就像周末时我们在篮球场边看人打球,我们从来不会说这些人真笨,又没人付钱给他们打球。人们愿意贡献智能和时间,因为他们知道能做些事情、能有影响力、能有控制权、能帮助其他顾客(这点比企业做得更好),或能告诉大家这是我做的。

消费者也很愿意慷慨分享自己的想法。2008年星巴克咖啡成立网站MyStarbucksIdea.com,让顾客建议星巴克该怎么做。星巴克顾客的响应很惊人,该网站收到了数以千计的想法、投票和留言。建立MyStarbucksIdea网站的星巴克信息长克里斯‧布鲁佐(Chris Bruzzo)说,这个网站对该公司很重要,让星巴克能「以真诚的方式响应顾客,并展现最大的诚意,将可行的想法付诸实践,或与消费者一起调整他们建议的做法。」简单说就是:「我们真的会将消费者的意见融入我们的商业流程、产品开发、消费者体验的开发,以及店面设计。」

Salesforce.com执行长贝尼奥夫(Marc Benioff)说,「我相信现今维基、部落格、Twitter、YouTube和其他网络工具已经带动快速沟通的风潮,无论你在哪一行,消费者都会讨论你的产品和你的做法。因此每家公司都应该问:『我想参与讨论吗?我想从这些讨论中学习吗?我想从中得到创新的方法吗?』如果你善用社群的力量,你将获益。如果你置之不理,你将和消费者脱节,而你的对手将愈发兴盛。许多企业只有那种永不回复的建议信箱或自动答复系统,消费者将不再容忍这些冷漠的企业。」

各行各业都该善用与顾客接触的平台。政府可用它来获得市民的建议,编辑可用它来和读者讨论故事的情节发展,零售商可用它来帮忙决定什么货品该上架。重点是公司和机构到底愿意对礼物经济多开放,愿意让大众帮忙做多少决定。礼物经济不仅仅是礼貌性的听听消费者说什么,而是要彻底了解消费者和大众想发表意见和握有掌控力的心情。这会让你的生意更好做。

“礼品经济”与“个性经济”——专访资深IT评论家姜奇平编辑本段回目录

经过了商品经济的数百年发展后,礼品经济将“重新”成为互联网经济、新经济的主要形态。 
  问:价值中国在进行互联网创新产品的实践中碰到了“礼品经济”的问题,我们也了解到现在职业人士个人需要消费的“商品”已经不多了,那么他们还有什么需求呢?为什么您是在“现在”这个时间点谈“礼品经济”呢?是因为互联网吗?
  姜奇平:在国外,对礼品经济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传统,而在中国礼品经济的研究可追溯至红军领袖张闻天,还有后来研究前现代的一些学者,如:费孝通。礼品学在国外其实是个很大学科,但归类于人类学。到近代,有一批人把礼品经济与互联网联系起来。

  我想强调的是,互联网是一种“后现代”事物。可绝大多数人站在“互联网是现代事物”的角度考虑互联网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在我看来互联网存在两面性:一是现代性,一是后现代性。它实际上可以为两种目标服务,但是论其本性,是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本质是什么呢?托夫勒认为,社会的发展由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由此可以推断出“后现代”和“前现代”其实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关系。有了这种念头后,我写了很多篇文章谈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当互联网走到最前沿而找不到感觉时,这时候去哪找感觉呢?去前现代找,十拿九稳,只不过那时候没有互联网、电脑而已。后来我发现国际上有很多学者与我持有同样观点。当觉得“礼品经济”在互联网时代非常高端以致找不到方向时,我们可以回到原始社会来研究。

  原始社会只有“礼品”,没有“商品”。“商品”是个“现代性”概念,排除了所有人情味,就是把一切物质化,甚至把情感、文化物质化,形成“商品”。而“礼品”则把所有物质还原成人情、精神。莫斯也曾说过,礼品交换和商品交换的规律不同,最大不同是礼品经济不遵循等价交换规律。“礼品”包含了主观价值,就是你认为它贵它就贵、便宜就便宜,这在原始社会完全是这样。“礼品”身上存在着叫做“豪”(hau)的东西,这个“豪”相当于“魂”,它一定要回到原主人。你送我一个东西,我为什么一定要送你一个东西呢?因为我要不回送,这“豪”会沾我身上折腾我。

个人网站
 
  问:前现代的礼品交换不是等价交换,然而经历了商品时代后,有了价值评估的概念之后,人类有没有可能把礼品变成一种大致的等价交换?比如:我送个什么礼,大概是多少价值。 
   姜奇平:是的,就是前现代和后现代的不同了,前现代没个准,因为没有比较,没有社会化。我认为,到后现代是“两点定价”,其构成有两部分:一个是等价交换,这个等价交换起什么作用呢?资源优化配置,遵循“寻价制”;另一个是主观价值,越是一对一的主观价值越高,越脱离情境越不值钱。主观价值其实是“个性化价格”,与情感有关的价格。我想未来特别适合“礼品经济”的是个性化产品,全世界的“毛坯”可以通用,可成品只适合一个人,对其他人没有意义,这时价格就成了两个人之间的讨价还价,就成了“对价”。这个“对价”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具体价值。首先我们知道“毛坯产品”价格,但咱俩讨论的不是毛坯价格,而是之上的我能够证明的、而我比你更了解的、你梦寐以求的想要的东西。而他为什么乐意付高价呢?因为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个。其实别人完全有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一个人也未必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人的需要其实是潜意识的,但如果有人有好的调查方法和洞察能力来洞察你,社会就发展到由“等价交换”向“讨价还价”方向发展的时代。过去“讨价还价”的目标是“讨”出一个“社会劳动必要时间”,是非个性化价格,以后将朝着背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讨价还价,背离越大,成就越高。 
  问:在“商品社会”,比较接近于“礼品经济”的是奢侈品,比如劳力士手表就是卖得贵,其实其使用价值与其它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营销学上说“perceived value”(客户感受到的价值 ),这里面可能有情感,但也不是太个性化的成分。在工业社会生产不可能进行大规模“个性化”,只能是大规模“标准化”,投入很多资金来打造品牌,以增加这部分有差异化需求的客户可感知的情感。那么这种“有差异化需求的客户、可感知的情感”,与您所说的“个性化”将会是一种连接、还是并行关系呢? 
  姜奇平:两者深层本质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个性化”从“精神满足”角度来立论。人类需求分几个层次,你所说的“奢侈品”与“自我实现”有关,和“生存发展”无关。(马斯洛意义上的。编者注)对“奢侈品”的需求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获取尊重”、“炫耀财富”的需求。德国就提倡“奢侈创造财富”,这其中包含什么呢?德国历来有历史主义传统。“历史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有什么不同呢?“新古典主义”对“需求”的定义没有“自我实现”这块,为什么没有呢?实际上“新古典主义”把“需求”定义为“欲望”,认为“现代性”的基点是“欲望”,其本质就是物质需求,把所有需求统统还原成物质需求。如此“自我实现”就成了问题,因为“自我实现”具有伸缩性,不能还原。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当全社会只能满足生存和发展需求时,问题没被提出来。可当社会发展越过这个阶段,“新古典经济学”所持有的“需求不能历史地发展”的观点被实践完全证伪。
  
  在社会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人的需求主要是生存发展的需求,观察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就可感觉出来。换句话说人类有多少资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人类需要准备到什么程度,但越过这个界限,就发现解释不了“自我实现”需求。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Kahneman)提出“回到边沁”,(而主流媒体对卢尼曼的关注不够),为什么呢?边沁提出,“所有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快乐,快乐是一种感情。要从物质需求回到精神需求、自我实现满足上来”!这时就出现一个问题——“对主观需求如何估价”。有人称之“主观价值模型”,有人把它叫做“相对价格模型”,就是定个效用价(理性价)和主观价。那么主观价格的规律是什么呢?
  
  边沁之后是马歇尔,马歇尔之后是新古典主义。在马歇尔看来,快乐虽然好,但我们无法测度,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所感受的快乐程度不同,根本无法测算。后来马歇尔说,干脆把“效用”和“价值”分离开,也就是快乐就是价值,引起快乐的那个东西叫做效用,效用可以衡量。就像咖啡是效用,至于咖啡所带来的痛苦和快乐我们就不去考虑,所以就成了“一点定价”,即全世界咖啡都一样。
  
  而卡尼曼认为,我们已经过了“同质化”需求的物质阶段,到了“以人为本”时代,即:一种事物对人能产生什么效果的阶段。于是出现“两点定价”,如:咖啡乘上“Ⅹ”,这个Ⅹ先不确定,最后得到的价格是一个集合,而不是一个点,其中不变的是工农业(传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而“Ⅹ”是某种事物给不同人所带来的“快乐”。人到底是不是快乐、幸福就一下子解决了。它把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既不是说都一个价,也不是无边无际。   
  问:多数人对经济学的理解是从实用角度来看的,卡尼曼的“幸福经济学”进入“实用”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快乐”、“幸福”在“效用”与“价值”的转换,需在满足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加尔布雷斯60、70年在其著作《丰沛社会》中就提出,美国已进入“丰沛社会”,其主要的物质需求已经在消失。价值中国为什么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相信大部分商业人士、职业人士考虑更多的是“我的幸福在哪?”。德鲁克基金会几年前作过一组研究,其中是很大一部分主题涉及未来的社会学问题。德鲁克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自我实现’是‘幸福’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幸福’必须在社会群体交往中实现”。引用一位生物学家林恩.马古里斯的话说,“所谓独立精神,不是生物世界的概念,而是政治学的概念”,人原来是群居的。互联网发展起来后,人们在提SOHO概念(Small Office Home Office),但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呢?原因不在于技术不够发达,而是在于人必须有社交。你怎么看待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姜奇平:实际上“人”是一种群居动物,这种状况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都没有改变,中西方对人的“社会性”理解不一样,最大区别是人的交往是基于“契约”还是基于“血缘”。换句话说,这种交往是一种“有机关系”还是“无机关系”;到底是“原子论”,还是“还原论”。西方社会建立于“个人契约”基础上,而“个人契约”又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也就是分清楚“你”和“我”;东方人比较“粘乎”,有很强的“感情依赖”。这在学术上被称作“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由“关系”和“信任”构成。东方社会资本建立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交换,“拉关系”、“走后门”,这叫“有机联系”,就是中医说的“经络”,经络无处不在,但在哪看不到。互联网为什么能导致“前现代”呢?就是一种经络,就像盖茨说的“数字神经系统”。
  
   人们经常有个误区,拿“成本”和“收益”来进行比较,其实拿“效益”来衡量是看不出来的,必须用“效能”来,“效能”是“效益”和“成本”之比的变化率。如果越复杂而成本越低就是东方的,如果越复杂而成本越高就是西方的。在西方,越复杂成本越高,所以要分层,为什么分呢?因为成本难以忍受,按照西蒙的观点,一个人只能管7个人,最多不超过14个,超过14就要分一个层次,金字塔结构也由此形成。东方则认为管得越多成本越低,那就导致扁平化,这就是有机化的好处。社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用处就在这,科斯就说,管理软件中每个人的管理成本是电脑所耗用电的百分之几,另外一个管理软件的边际成本是1元,软件所管理的人越多管理成本越低。
  
   整个现代性为什么爆出了自身矛盾呢?也就是为什么搞信息化,那是因为发现成本不堪忍受,要换一种方法,正好发现社会有机体不遵循这个规律。凡是符合生命规律的东西越复杂成本越低,凡是机械的背离生命规律的越复杂成本越高,互联网使整个社会变得有机体化。
  
   在西方“社会有机体论”的最早提出者是孔德;而在中国,《黄帝内经》认为不仅仅生物体是活的,社会组织也是活的,这又回到“礼品经济”本质上来。礼品经济认为,社会是个有机体,如:我们四个人是一家,当细胞分裂后,形式上是分离了,但其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国人就把它归结为“关系+信任”,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学术规范。
  
   “关系”是什么呢?关系是等价交换,如果放到资本、扩大再生产领域,就是关系的扩大化再生产;“信任”起简化社会契约的作用,也就是人际交往信任度越高交往成本越低。当社会化问题飘起来,没有一个标准后,问题又回到“主观价值”上来,又回到“现代性”和“非现代性”上。“现代性”要求标准统一,是大规模制造、广告的产物。广告是大规模制造心灵的产物,我把“广告”称作“心灵复印机”,它强调“个人”,却否定了“个性”,二者有什么区别呢?“个人”可以“通约”,“个性”不可“通约”。 
  问:从“还原论”角度看,用软件可以管理几万人,而人工来管理有个管理跨度问题。用“软件”和“人”来管理人,实际上管理者所用时间和介入(involvement)的程度不同。拿价值中国来举例,就我们对公司员工的管理程度很深,而问同1万多名专业作者,主要是通过软件进行沟通、协调。实际上专业作者(用户们)所进行的是一种自我管理;我们只是在搭一个平台,制定一些规则,大概是提供一些半成品的东西。托夫勒在《财富的革命》中提到财富有一部分是消费者提供的,只不过没有分配给消费者而已(而问已经在考虑这一部分的分配了)。我想这部分特征会越来越地被体现出来,管理与管理其实是不一样。 
   姜奇平:要说管理区别,其实有几个大变化:首先,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管理。正式制度管理以物为中心,而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正式制度管理,完全没有边界,但能对底层起作用,而正式制度管理实际上往往不能对底层起作用。为什么企业文化不同,企业完全不一样呢?文化是细胞底层,可以渗透到每个员工,也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如果“潜规则”扭不过来,很可能会造成员工和老板的对立,目前管理界出现了把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管理进行交融的趋势;第二,是个人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融会,未来社会将以“知识”决胜,“知识”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目前西方采用的“KM管理”,就是把显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进行搅拌,“隐性知识”包括员工创造性、感情、直觉等;第三,哈佛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和“领导”概念已经发生变化。哈佛认为,“管理”就是在方向确定,环境不变情况下,从A点走向B点;“领导”则是,当你从A点走向B点时,有多种选择路径,“如何选择”是“领导问题”。“管理”是“执行力”。我想“物化管理”只可能存在于“环境不变,方向既定的工业化时期”;而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各人需求不同,也就意味着有很多岔路口。未来的管理应该是“领导型管理”,谁是领导呢?可能前线的小兵是领导,不是官职上,而是问题上的。在一线掌握方向,进行选择 ,以前小兵没有选择权,就是照着模式去干,所以不强调个人体验。 
  问:就“个人知识”与“知识”问题,马克思在写作《共产党宣言》之前就谈到,所有的官僚制度实质上是一个知识等级制。官僚制为了更好地统治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屏蔽,以致出现了不同等级获取信息方式的不同、数量不同、质量不同。哈耶克在60年代也提出了“知识分工”的问题。在知识复杂度很高情况下,一个人很难作全面的了解,所以需要分工。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愈来愈促使知识分工细化、甚至扁平化。从网络分工的角度看,比较合理的方式是各个节点都有能量。 
   姜奇平:什么叫“知识”呢?哈耶克的“知识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他当时说这话是为了反对计划经济和管制,但实际上他的话有更深的意义。他预见到当前网络化和知识经济下的分散的个人知识(感性知识)所起的作用。康德认为人的知识首先是从感性获得,然后进入知性(理性)阶段。关于 “纯粹理性”,哈耶克极其反对,他认为全能全知的知识并不存在,但这不等于理性不存在,那么“知性”怎么形成呢?他认为应该自发形成,这就是哈耶克“知识论”的核心。在这点上哈耶克和卡尔?博兰尼走到一起,都强调个人知识,实际上在强调感性知识、直觉在形成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其政治观点是每个人根据“直觉”行动,如此每个人自发达成协调。这个“自发达成协调”概念相当于康德的“知性”概念,而不可能是“绝对理性”,这也是卡尼曼的核心观点,他走得更远,卡尼曼把哈耶克的知识理论完全模型化了。实际上把哈耶克和卡尔?博兰尼作比较,会发现哈耶克比卡尔?博兰尼考虑得更加成熟,因为卡尔?博兰尼强调“相对主义”,更加考虑“感性”,甚至抛弃“理性”。
  
   卡尼曼认为,“体验是第一位的,知识从体验中形成”,特别强调“感性”、“直觉”在决策过程中的首要位置。这种观点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地对当下形势进行判断,并认为“本质”不重要,但“本质”在于在“当下”、“此时此地”这个空间中能换算成的“值”,即:咖啡在“这个时刻”被“谁”喝了。
  
   也就是说以往人们认为“知识”就是“绝对知识”,而现在关心的是“相对知识”。这里的“两点”就是“个性化”和“普遍性”相结合。而在此点上人类有100多年的彷徨,怎么可能有既来自于“感性”又是“理性”的事物呢?这个问题被哈耶克解决了:哈耶克认为有一种“知识”是自发形成的知识;而西蒙称之为“有限理性”;卡尼曼则认为这个东西在Frame(框架)中形成,相当于一个框,这个框中包含了理性,但又不是绝对理性。也就是KM原理,把“有用知识”和“无用知识”进行搅拌 ,这是一种未来知识的产生方法。由此可看出未来的知识结构,不是形成一个不变的知识结论,而是要和当下的“值”反复地进行交换。未来的估值在卡尼曼那得到彻底突破,目前已明确提出“两点定价理论”,也就是双系统理论,又叫“柏拉图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人类有“理智”和“感性”两架马车,不过整个“现代化”把“感性”马车给轰走了,现在又把“感性”马车拉回来。
  
   “个性化”也不是说前现代那种没边的东西。以后定价就相当于开门需要两把钥匙,一把是“理性定价”,相当于管理员手上的钥匙,还得一把“个性化”钥匙,最后会发现开门这件事其实是个集合{A+Ⅹ、B+Ⅹ、C+Ⅹ……..}。普遍和个性化的集合将是后现代的本质。礼品经济的模型就在这,每个人的个性化成分就是不可交换的部分。
  
   我想 ,“交换”以后将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交流”并用。法律上的“对价”这个词就很好,这里面没有“定价”的含义,意思是只要咱俩之间同意就行,并不是非要公正。礼品经济将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呢?换成传统经济术语,交流(相当于EBay上的竞价)+交换(平等)。在未来的“礼品经济”中必须有两样东西,一是货币,二是语言。先是生产到“半成品”状态,剩下的根据个性化来产出,在这部分货币将退出,变成纯粹的“咱俩语言行为”,这种语言行为包括用搜索引擎来搜索,从“语形分析”进入到“语义分析”,再到“语用分析”,以准确地把感觉分析出来。
   我马上要写的一篇文章是关于《黄帝内经》中所包含的后现代事物,它其实和SAP软件一模一样,对财务、决策、客户管理的阐述非常精确,都在说一件事,回归到人(心),可“根”在哪呢?是“心物一元论”和“心物二元论”的区别,整个工业化都建立在“心物二元论”基础上,就是把“心”像“祛魅”一样从这个世界轰走,而“后现代”则是“心物一元论”,就是要“招魂”,把可通约的、情感的东西“招”回来以解决“个性化”问题。
   伟大的技术很多,但为什么是“互联网技术”和“生物技术”被这个时代看重?因为是“招魂技术”,能把“生命性”招回来。互联网为什么能把“礼品经济”招回来呢?因为是“返魅”技术、连接性技术,是“还原论”的,能把各个节点的生命力融会起来,如此社会组织变成一个有机体。
   社会越往后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越高。有个屡试不爽的规律是人均收入一过3000美元,人们的快乐与收入的关联度只有2%,而在3000美元以下关联度极高。 
  问:最后,从实践的层面来看,从“心物二元论”到“心物一元论”是个“扬弃”的过程,“后现代”是建立在“现代”基础上,没有互联网和生物技术,这些不可能发生。价值中国也在尝试改变“知识”的使用方式。以前“知识”的消费方式比较集中。比如,我们看一看教育方式的演进——早先从春秋时代,孔子有所谓“七十二贤徒、三千弟子”这种“一对一”、“个性化”的方式到“大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的社会化的学校教育方式”,以及近来的咨询业,咨询业个性化已经比较强了。但咨询业主要受众是企业。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个人对知识的需求会越来越强,而且将朝着“个性化”方向。网络将用“长尾”的方式生产并消费“知识”,请谈谈您所认为的这一过程中的实践路径? 
   姜奇平:这个过程是怎么一步步走来的呢?如果不延伸到政治文化领域,主要有两种力量:一个技术,一个是经济。信息技术通过“编码和解码的集合”使知识能够“聚合”和“分解”,从而为“个性化”带来生产力基础。其实我以为“个性化”是从“工业化”的灵魂深处生出来的,最明显的解释就“长尾理论”。我建议大家读一下《长尾理论》英文版的第三章,(长尾理论的中文版主要章节的专家点评是我写的;但第三文章翻译时被略去了,这很可惜)。文章最优秀的思想是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核心都与互联网无关,而是有另一套动力。工业资本主义内部并没有矛盾,只有一种动力,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分工创造财富”,由此导致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什么呢?我把它概括为“品种越少,成本越低”。相反地,但实际上有个历史学家被大大忽略了,那就是钱德勒,他认为工业资本主义有两大原生动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品种越多成本越低)。整个资本主义就是在二者交织中成长起来。
   如今“范围经济”一下子被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的大火点燃了。沿着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的“规模经济”的社会地位为什么降低了呢?因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相背离,也就是说牛顿只有生在牛顿的年代才有价值,如果现在生出来两个牛顿只能给人打杂。与其说互联网造成了这种革命,不如说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是被选择的结果,被“品种越少成本越低”和“品种越多成本越低”选择的结果。在互联网技术之前只支持第一个,所以产生“规模经济”;而“长尾理论”就是“范围经济”。同时我要澄清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这些网络英雄是技术革命造成的,可大家回忆一下在这之前是什么呢?网络英雄们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呢?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觉得自己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没爹没娘”,其实谁是它爹呢?“范围经济”就是,“范围经济”与个性化、通约、感性的差别只在于缺乏技术,一旦具备就可以大发展起来。
   至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可不可以为“规模经济”服务?可以,但这就像用“冰箱”装“鞋子”。但互联网技术真正要做的是“范围经济”,就是个性化、小批量、多品种、情感化等。这场革命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其实早有前因,也就是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人们早已“憋”得不行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一下把这种能量释放。有人认为互联网是个怪物、并仇恨“新经济”,“这是从哪蹦出来的,突然掠尽了天下所有财富”。其实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矛盾,一个历史过程,只不过大家没注意。工业资本主义实际并不是铁板一块,这俩早已打起来了,“范围经济”因为“互联网技术”突然一下子长出来,到最后越长越大。   
  问:最后,请您给我们的读者说几句话。 
   姜奇平:很高兴看到你们能够在这个新经济的大潮中,进行非常有意义的、创新的商业实验,重新思考、并探索新经济的业务模式,并付之实践。也预祝你们成功!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3

标签: Gift Economy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Gift Economy,礼物经济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