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954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6-21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范内瓦·布什
范内瓦·布什
山内溥
山内溥
瑞·米尔顿·杜比
瑞·米尔顿·杜比
刘易斯·科恩菲尔德
刘易斯·科恩菲尔德
BOSE博士
BOSE博士
朱利亚斯·布兰克
朱利亚斯·布兰克
菲罗·范斯沃斯
菲罗·范斯沃斯
埃尔玛·加德诺·法恩斯沃斯
埃尔玛·加德诺·法恩斯沃斯
大卫·华尔兹
大卫·华尔兹
杰克·特拉梅尔
杰克·特拉梅尔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大卫·克罗克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大卫·H·克罗克(David H. Crocker)是电子邮件的发明人。20世纪70年代他在ARPA网络研究机构工作,为MCI和许多硅谷的公司主持产品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他创办了几家自己的公司,发明了两项国家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他为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主持了45个课题,是IETF的地区负责人。2004年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为发明电子邮件授予他互联网贡献奖。

目录

[显示全部]

个人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In 1971, Raymond Tomlinson was a developer of the TENEX time-sharing system, popular among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s attached to the fledgling ARPANET, when he pioneered the network messaging system known today as email.

(图)David H. CrockerDavid H. Crocker

Many aspects of his first email persist today-most notably his choice of the "@" symbol to separate user and computer names. He also made early contributions to protocols that are the basis for Internet communication-the three-way-handshake of the TCP protocol has its roots in his 'Selecting Sequence Numbers' paper. A Senior Member of the IEEE, Mr. Tomlinson has received many awards including induction into the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Alumni Hall of Fame. He is principle engineer at Bolt, Beranek and Newman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where he has been employed since 1967.

David H. Crocker has been a vital contributor to email standards development since the early 1970s. The author of more than 45 Requests for Comments (RFC), his work includes RFC 733-the first standard for Internet email-and its revision, RFC 822, which remains the core
reference for Internet mail formatting. He also ha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for MIME file attachments, Internet facsimile and Internet EDI, as well as contributing to work on network management, domain name service, and transport protocol service
optimizations. Active in a number of influential standards groups, Mr. Crocker also was an architect of mail systems including OSI's X.400 and MCI Mail. Since 1991, he has been a principal at Brandenburg Internet Working. A Senior Member of the IEEE, Mr. Crocker also is a
member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 the Internet Society and the Independent Computer Consultants Association.

究竟谁是电子邮件(E-Mail)之父?编辑本段回目录

  仅仅30年历史的Internet,时间虽短,谜团甚多。“电子邮件之父”就是其中一个众说纷纭的疑点,至今业界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们常常看见不同的媒体把不同的人称为电子邮件之父,电子邮件究竟有几位“父亲”呢?我们分别简述这几位“父亲”在电子邮件发展中做出的不同贡献,看看究竟谁最有资格!

(图)David H. CrockerDavid H. Crocker

  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20世纪70年代,汤姆林森是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博尔特·贝拉尼克·纽曼研究公司(BBN)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这个公司受雇于美国国防部研制阿帕网。汤姆林森对已有的传输文件程序以及信息程序进行研究,研制出一套新程序,它可通过电脑网络发送和接收信息,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种种限制。为了让人们都拥有易识别的电子邮箱地址,他决定采用@符号,符号前面加用户名,后面加用户邮箱所在的地址,电子邮件由此诞生!汤姆林森已记不清何时寄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以及收件人,他在2000年由此获得了由美国计算机博物馆为仍在世的计算机先驱颁发的著名奖项“斯蒂比兹计算机先驱奖”,被大家公认为“电子邮件之父”。

  大卫·克罗克(David H.Crocker)20世纪70年代,大卫在阿帕网(ARPANET互联网的前身)研究机构工作,为MCI和许多硅谷的公司主持产品的开发,逐步开发了电子邮件系统的雏形;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两项国家电子邮件系统,2004年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为发明电子邮件而授予大卫互联网贡献奖,电子邮件之父的名号由此得来。

  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伦纳德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也许伦纳德教授当时并没有想到,就因为这两个字母,他被人们称为电子邮件之父。1964年,他主持了第一次分组交换通讯网络试验,首次提出“分组交换”概念,为因特网奠定了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也被人们称为“因特网之父”。

  三位杰出科学家分别为电子邮件的发展做出了关键性努力,谁最适合戴上“电子邮件之父”的桂冠至今尚无定论,但他们都有资格获得这个头衔!

电邮发明人访谈:垃圾邮件将伴随一生 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4-04-23

主持人陈诗峰: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我们邀请到电子邮件的发明人David H. Crocker先生和英国反垃圾邮件组织Spamhaus专家Richard Cox先生,跟各位网友一起讨论关于电子邮件和反垃圾邮件的一些话题。我现在请两位嘉宾自我介绍一下他们各自的背景。

(图)David H. Crocker访谈David H. Crocker访谈

    David H. Crocker:我是从1972年开始从事互联网相关的协议设定、网络规划工作。一直以来,我一直从事互联网咨询,顾问等工作,直到目前,已经有30多年在互联网工作的经验。我很高兴来到网易在线聊天室,希望今天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反垃圾邮件方面的最新资讯。

    Richard Cox:我过去并不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工作,我过去从事的是广播电视事业,但是在过去几年里,我一直参与了互联网反垃圾邮件的工作,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干净的互联网环境。

    主持人陈诗峰:下面我想介绍一下在座的几位嘉宾,有尚易公司的中国区的合作伙伴天威诚信公司副总经理李延超先生,两位邮件系统专家:林言中先生和何原小姐。这次在线访谈我们是这样安排的:前40分钟,会由主持人代表各位网友,问两位嘉宾一些问题,然后在后20分钟,我们会由网友在网上自由发问。网友朋友们如果有什么问题需要嘉宾回答可以提出来。

 中国垃圾邮件为何进入国外黑名单?

    主持人陈诗峰: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知道很多中国的IP地址在海外很多反垃圾邮件组织的黑名单里面,请问两位嘉宾我们应该做什么工作,让这种情况得到改善呢?

    David H. Crocker:我给一个简短的答案,我只是一个电子邮件和反垃圾邮件的防御体系的设计人,更多的工作是由反垃圾邮件组织来进行。国际上的反垃圾邮件组织,并不是有意把中国的IP加进他们的黑名单,因为增加黑名单,会导致整个互联网的孤立,其实他们并不想这样做。便是中国的电信提供商和这些反垃圾邮件组织缺少一个对话和沟通的机制,来让这引起电信提供商去重视和解决反垃圾邮件问题。我相信整个黑名单问题在沟通渠道建立之后,会得到比较大的改善。

    Richard Cox:我希望向大家说明的是,Spamhaus并不是一个过激的反垃圾邮件组织,我们会在封闭IP之前,通知对方的管理员,在对方没有反应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把这个IP加入到黑名单里,中国的问题如此严重主要是部分电信运营商对反垃圾邮件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从Spamhaus的角度来说,我们此行来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达一个信息,希望引起中国电信运营商的足够重视。关于中国的黑名单问题,在国际上的影响已经相当严重,我也希望借此机会跟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这样的电信公司建立一个常规的沟通渠道。他们在国际互联网上登记的IP的联系人信息,可能已经过期,因为他们并不很重视这些工作。我们会定期地跟踪他们的联系人电话,电子邮件信息。我们希中国电信运营商能够意识到反垃圾邮件工作的重要性,这对双方来说,都能够促进反垃圾邮件方面的合作。

    主持人陈诗峰:我们知道,有很多中国的外贸公司由于业务关系跟国外的公司有很密切的电子邮件沟通,一旦他们发现,他们所在的IP段被列入黑名单,而且很可能他们是无辜的,那他们是否能够自己通过与黑名单组织的沟通来解决问题,还是必须要依赖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一类的电信服务商呢?

(图)David H. CrockerDavid H. Crocker

    David H. Crocker:遇到这类问题的外贸公司首先应该和他们的服务商,例如中国电信或中国网通进行沟通,让这些电信公司参与到反垃圾邮件的工作里面,提高重视,然后尽快帮助他们从黑名单中解除。

    Richard Cox:现在首先要解释一下,SBL和XBL的区别,XBL是一种相对比较新的技术,这个词的意思是说在这个名单里面的电脑可能是由于安全方面的漏洞,被其他的人所控制,而控制这些机器的往往就是一些黑客组织的人,如果一台电脑由于这方面的漏洞被控制了,就会被加入XBL.

    专家补充:我来补充一下COX先生的回答,其实黑名单,也有两类名单。一类黑名单是因为你的机器存在一些安全漏洞而进入了黑名单,另一类黑名单确实是因为你的机器和你所在网站的其他机器发送了垃圾邮件,才进入了黑名单,如果解决前面一种,是另外一种途径,你只需要找一些IT的公司或者其他的专家,来帮你检测你机器上存在的安全漏洞,然后再去一个国际的机构注册,就能够从各类的黑名单中解除,后一类黑名单,就是真正的垃圾邮件问题,那个解决方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Richard Cox:假如您进入了第二种黑名单,那解决方法是另外一回事。假如是因为您所在的电信公司,遇到了整个网端被封掉的话,你就应该很大声或者很积极地对电信公司投诉,向他们反映,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假如电信公司对你的投诉毫无反应,你甚至可以直接投诉到国务院、中央政府。我知道,这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除了这个方法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假如您确实有非常迫切的需要来解决不能够发信到海外客户的问题,你可以使用国外提供的免费邮箱,如果需要自己的邮件服务器,或者是自己邮箱的话,可以到海外比较有信誉的机房申请邮件服务,这样的话,可能发送邮件的问题就会比较顺利得到解决,因为这些海外的机房会在当地管理,相当完善。

    David H. Crocker:我补充一下刚才这位专家说的意见,我们应该从垃圾邮件的属性来看,为什么大家要发送垃圾邮件。如果我是一个垃圾邮件的发送者,我手上有两个,一个是邮件的列表,一个是我要发送的这封垃圾邮件,我有两种方式可以进行发送。一种方式是我购买一个服务器进行批量的发送,还有一个方式是我可以从网友的服务器上偷取他的帐号进行发送。作为垃圾邮件的发送者来说,一封邮件,并不能称其为垃圾邮件,或者并不能对你的邮件系统产生任何的影响。那么我们谈到的垃圾邮件的影响,主要是说,它产生了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这种垃圾邮件。这时候,它们会使我们的正常邮件受到阻挠,电子邮件已经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每一天,我都要收到30兆垃圾邮件,按着两K每封计算,就是成千上万的垃圾邮件。有些人认为,这个垃圾邮件是骚扰你,敲你的门,但是对于我收到这些垃圾邮件来说,就是破门而入了。如果说有人在销售这种垃圾邮件,他实际上就是在犯罪。另一种方式是去盗取别人正在服务的机器,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有很多很多正常服务的机器,有些人非常有机会知道怎么去盗取这样的帐号去攻击其他人。所以我们就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保护好我们在因特网上提供服务的服务器,防止被其他人盗用,还有我们应该禁止销售垃圾邮件攻击软件的这些行为。

    Richard Cox:如果这两种方法不能做得很好,我们目前只有一种消极的做法,就是把这些发送垃圾邮件的服务器给禁止掉。我开始要感谢Crocker先生,因为他早年设计了电子邮件协议,所以我们今天可以作为电子邮件的供应商坐在这里跟大家谈话。我们作为邮件系统的设计商,目前设计了反垃圾模块:第一级别是作为系统的反垃圾,保护我们的系统,做一些IP和内容过滤。第二级别是作为用户级别的过滤。包括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白名单、黑名单、做内容过滤等。

(图)David H. CrockerDavid H. Crocker

主持人陈诗峰:我希望COX先生能够给我们一些系统的建议。

    Richard Cox:垃圾邮件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问题。技术还在其次。我认为,我们是很难消除垃圾邮件。我们只能去限制它。

    Richard Cox:为了更好的限制垃圾邮件,我们要分几步走,第一个是在用户级别。第二从系统级别上进行限制。还有第三步就是我们的运营商要进行垃圾邮件的防范措施。我认为,如果你可以让每一个用户都定义自己的垃圾邮件,说他想收到什么样的邮件,不想收到什么样的邮件,应该是非常好的一个措施。但是,我认为,有一个区别要注意:就是你允许每一个用户这样去做和你要求每一个用户这样去做的区别。我认为,主要的工作还是应该在邮件服务提供商这边,因为他们有技术专家,有服务器和运营经验,应该负主要责任来设计这个垃圾邮件过滤的规则。而最终用户,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比较少的参与。然后可以对这个邮件过滤的规则进行调整。

    Richard Cox:我们觉得发送垃圾邮件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查到发送源的发送者,还有一种是属于罪犯型的发送者,就是我们不能查到发送源的。对于可以查到发送源的发送者,他发送可能是一些商业广告宣传、企业宣传这类的垃圾邮件,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对他的服务器追查,然后进行限制和拒收。对付罪犯型的发送垃圾邮件者,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比较有限,因为他们可以控制全世界许许多多的服务器,然后用这些服务器做代理发送,这时候,其IP经常变化。我们可以对他的IP进行限制,发送的时候,进行限制。但更好的方法来说,我们可以对它的内容进行检测。比如说,对它的这个经常重复的这个关键字进行过滤,或者对它的特征代码进行过滤。

    第一个就是限制由动态IP发信,这种做起来可能有点难度。第二,不看垃圾,就看到信的内容,内容方面可能有一些是带有特征的。比如说垃圾邮件可能会采取某些技术来冲破我们的反垃圾的防锁,里面可能有一些代码,这些都是垃圾邮件的特征。

    动态IP就是我们传统上理解的拨号上网的IP.COX先生说的,检查一下邮件里面有没有特意跟我们的服务器作对的做法。

 当初没考虑到垃圾邮件问题

    主持人陈诗峰:请问CROCKER先生,您在发明电子邮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垃圾邮件的问题?

    David H. Crocker:纠正大家一个错误,实际上互联网出现电子邮件是在1978年,那个时候网络的规模还非常小,SMTP协议,就是我们目前最常用的协议是在1982年设计的。这个时候仍然没有很大的垃圾邮件问题。实际上,在设计SMTP协议的时候,我并没有认真考虑垃圾邮件会成为问题,因为我并不是社会学专家,还没有预见到将来整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电子邮件的时候会出现垃圾邮件。再补充一点,我们当时设计互联网的通讯协议的时候认为,互联网是一个非常正常的通讯社区,只需要很少的安全保护,而不像现在我们学习网络安全的样子,需要很多层面的安全防范的协议。

    David H. Crocker:这就好象我们在一个村里的时候,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说每家每户都可以敞开门户睡觉,但是当我们到了一个大城市,就完全不一样,尤其在美国大城市,我们需要非常非常严格的防范措施。当时这个协议设计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军用。我们可以假设每一个邮件的发送者都会有很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而不会这么容易的破门而入,当这个协议用到民用的时候,垃圾邮件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垃圾邮件永伴人类

    网友:垃圾邮件问题越来越严重了,是不是可以说,今后人们将永远与垃圾邮件为伴呢?

    Richard COX:垃圾邮件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蟑螂。它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并没有办法把它根除。我们可以尽量地采取措施,去灭蟑螂,但是它仍然是生活在我们的家庭里面。这就是我对垃圾邮件问题的答案。垃圾邮件问题,我们可以尽量地减轻它的损害,因为只有成千上万的垃圾邮件,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威胁,一两封垃圾邮件,只是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一定骚扰,并不会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主持人陈诗峰:目前垃圾邮件对全球的冲击危害和对中国的危害,有没有一个经济上的统计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呢?

(图)David H. CrockerDavid H. Crocker

    Richard COX:垃圾邮件问题还没有严重到用数字描述它的程度。我们并不关心具体数字有多大。但是我认为,垃圾邮件是一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已经有一些研究报告表明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在现在,还不便透露这个具体数字。大部分的服务商有80%到90%的邮件,都是垃圾邮件,所以经济损失可想而知。用户收到邮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垃圾邮件,它带来的损害,首先是会浪费你删除邮件上的时间,还有可能因为删除垃圾邮件,而误删除正常的邮件,这个都带来很潜在的威胁。

    垃圾邮件和正常邮件的数量比例大概有可能是10比1,可能是10封垃圾邮件和1封正常邮件,如果用户做了一些措施,加了一些过滤器来限制的话,有可能把垃圾邮件限制在60%这个水平。

    David H. Crocker: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垃圾邮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这一次并没有直接接到中国互联网协会的邀请函,邀请我这次中国之行的邮件,就是因为被反垃圾邮件服务器挡住了,所以,垃圾邮件是非常糟糕的。

    主持人陈诗峰:问最后一个问题,请问两位来中国,除了对电子邮件感兴趣之外,对中国的互联网,还有什么其他的印象呢?

    David H. Crocker:我在中国遇到了一些信息使用上的困难,例如我在酒店里,就遇到了一些IP方面的问题,我觉得中国有很好的信息产业结构。但是我希望信息产业能够在中国更好地发展。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我在用无线网络的时候,大会提供的账号中有一些中文,结果我不知道怎么用,虽然这里有一些很好的设施,但是我希望以后能够用到他们。

    Richard COX: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能够朝着更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希望在一些使用说明里能够提供英文帮助,对于我们这种初来中国的老外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希望中国电信能够承担对中国互联网发展更加重要的作用,能够确确实实把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性提高起来。

    主持人陈诗峰:非常感谢两位先生能参加今天的访谈,也非常感谢网友能够积极提问题,下次两位先生来到中国的时候,能够继续来到网易的名人访谈室与网友交流。我希望下一次谈怎么样把垃圾邮件问题顺利解决。

电子邮件之父:即时通讯软件有可能终结电邮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卫·克罗克(David H.Crocker)在70年代为ARPA网络研究机构工作时,逐步开发了电子邮件系统的雏形。并且在80年代发明了商用的电子邮件系统,为此2004年的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授予他互联网贡献奖,于是电子邮件之父的名号由此得来。近十几年间民用互联网的发展,电子邮件首当其冲的成为了人人皆用的信息时代标志,下面是对大卫·克罗克进行了专访。

(图)David H. CrockerDavid H. Crocker

电子邮件对今日世界的改变无须质疑,您在30年前想过会有如此影响吗?

大卫·克罗克:我在1973年开始为ARPA网络研究机构工作,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伙子,互联网还是试管的细胞婴儿。如果我告诉你,当时开发电子邮件的雏形都被军方要求保密,估计现在不会有人相信。80年代电子公告牌的兴起,一下子让我看到了人与人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渴望。

即便在1982年以前,我也难以想象电子邮件会成为人人必备的工具。但是1982年9月的科幻电影《巴萨洛的未来》让我灵机一动,当时电影讲一群地球移民去人马座,利用相对论原理飞船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光速,但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却没有飞船快,于是人们的沟通成了问题。我当时想,这不就是地球的现实吗,寄一封信还不如自己直接开车送去块。不得不承认,电子邮件确实在近10年间彻底的改变了地球,人人都有电子邮件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符号,如果在1995年你的名片上有电子邮件的地址,那曾经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

那么在您看来电子邮件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什么呢?

大卫·克罗克:商业,电子邮件让那些相信秘书能够解决一切的商业精英们意识到,自己动手也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再有就是让邮局变成了速递公司。很多人都称赞电子邮件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的效率,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也能够一下子联系。但是在我看来,电子邮件改变了人类社会追求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我不停的听到我的亲属向我抱怨,出差一周积压的电子邮件就要用5个小时来处理。这10年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互联网文明,对于传统人类文明造成的冲击已经如此之大,那么未来技术的即时通信技术,将让凡胎肉体的人类如何适应。

目前电子邮件的发展在您的预料之中吗?

大卫·克罗克:垃圾邮件的泛滥让我伤心不已。尽管全球所有的商业邮件提供者都在高呼反垃圾邮件技术,同时各个国家都在设立相关法律,但是垃圾邮件依旧源源不绝。亚洲,尤其是中国被视作全球垃圾邮件的集散地,这是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在9月初我看到雅虎、微软、美国在线、EBAY和中国互联网协会一起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向垃圾邮件宣战,从某种意思上说是在帮助全球向垃圾邮件宣战。雅虎的多重反垃圾邮件机制可以说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反垃圾邮件技术能够成为一项社会普遍采用的技术标准,才能行之有效的对抗这些信息时代的垃圾出现。

电子邮件这项改变世界的技术未来将向何处发展?

大卫·克罗克:在我看来,邮件的世界是信息岛中间的交互活动最少的,但又隐蔽存在最多威胁。很多人认为垃圾邮件的泛滥将终结电子邮件时代,在我看来未来的世界如何更简单安全的进行信息沟通才是关键,没有人在乎是电子邮件的形势,还是用语音信箱。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社会沟通信用才是关键,就如同银行在经济上建立的个人信用机制一样。信息时代人与人沟通也应该有这样的基础,传统电子邮件的泛滥太多是基于互联网的爆炸发展,这时我们回过头才会发现,原来信息文明在本质上与16世纪的飞鸽传书没有区别。

什么技术将有可能替代电子邮件呢?

大卫·克罗克:相比目前大量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很有可能成为电子邮件的终结者,即时通讯工具让网络交流的速度从原来电子邮件的等待状态,一下子跃升到一问一答的速度。在英国已经有26%的企业将MSN或者雅虎作为企业办公的工具,早上人事部门根本不设立考勤卡,即时通讯工具就让老板能够一目了然谁没开始工作。也许到时候人们就会怀念电子邮件时代的节奏了,就如同今日人们怀念50年代慢悠悠的办公室生活一样。

大卫·克罗克(David H.Crocker)在70年代为ARPA网络研究机构工作时,逐步开发了电子邮件系统的雏形。并且在80年代发明了商用的电子邮件系统,为此2004年的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授予他互联网贡献奖,于是电子邮件之父的名号由此得来。近十几年间民用互联网的发展,电子邮件首当其冲的成为了人人皆用的信息时代标志,下面是对大卫·

克罗克进行了专访。
电子邮件对今日世界的改变无须质疑,您在30年前想过会有如此影响吗?

大卫·克罗克:我在1973年开始为ARPA网络研究机构工作,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伙子,互联网还是试管的细胞婴儿。如果我告诉你,当时开发电子邮件的雏形都被军方要求保密,估计现在不会有人相信。80年代电子公告牌的兴起,一下子让我看到了人与人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渴望。

即便在1982年以前,我也难以想象电子邮件会成为人人必备的工具。但是1982年9月的科幻电影《巴萨洛的未来》让我灵机一动,当时电影讲一群地球移民去人马座,利用相对论原理飞船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光速,但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却没有飞船快,于是人们的沟通成了问题。我当时想,这不就是地球的现实吗,寄一封信还不如自己直接开车送去块。不得不承认,电子邮件确实在近10年间彻底的改变了地球,人人都有电子邮件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符号,如果在1995年你的名片上有电子邮件的地址,那曾经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

那么在您看来电子邮件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什么呢?

大卫·克罗克:商业,电子邮件让那些相信秘书能够解决一切的商业精英们意识到,自己动手也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再有就是让邮局变成了速递公司。很多人都称赞电子邮件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的效率,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也能够一下子联系。但是在我看来,电子邮件改变了人类社会追求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我不停的听到我的亲属向我抱怨,出差一周积压的电子邮件就要用5个小时来处理。这10年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互联网文明,对于传统人类文明造成的冲击已经如此之大,那么未来技术的即时通信技术,将让凡胎肉体的人类如何适应。

目前电子邮件的发展在您的预料之中吗?

(图)David H. CrockerDavid H. Crocker

大卫·克罗克:垃圾邮件的泛滥让我伤心不已。尽管全球所有的商业邮件提供者都在高呼反垃圾邮件技术,同时各个国家都在设立相关法律,但是垃圾邮件依旧源源不绝。亚洲,尤其是中国被视作全球垃圾邮件的集散地,这是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在9月初我看到雅虎、微软、美国在线、EBAY和中国互联网协会一起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向垃圾邮件宣战,从某种意思上说是在帮助全球向垃圾邮件宣战。雅虎的多重反垃圾邮件机制可以说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反垃圾邮件技术能够成为一项社会普遍采用的技术标准,才能行之有效的对抗这些信息时代的垃圾出现。

电子邮件这项改变世界的技术未来将向何处发展?

大卫·克罗克:在我看来,邮件的世界是信息岛中间的交互活动最少的,但又隐蔽存在最多威胁。很多人认为垃圾邮件的泛滥将终结电子邮件时代,在我看来未来的世界如何更简单安全的进行信息沟通才是关键,没有人在乎是电子邮件的形势,还是用语音信箱。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社会沟通信用才是关键,就如同银行在经济上建立的个人信用机制一样。信息时代人与人沟通也应该有这样的基础,传统电子邮件的泛滥太多是基于互联网的爆炸发展,这时我们回过头才会发现,原来信息文明在本质上与16世纪的飞鸽传书没有区别。

什么技术将有可能替代电子邮件呢?

大卫·克罗克:相比目前大量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很有可能成为电子邮件的终结者,即时通讯工具让网络交流的速度从原来电子邮件的等待状态,一下子跃升到一问一答的速度。在英国已经有26%的企业将MSN或者雅虎作为企业办公的工具,早上人事部门根本不设立考勤卡,即时通讯工具就让老板能够一目了然谁没开始工作。也许到时候人们就会怀念电子邮件时代的节奏了,就如同今日人们怀念50年代慢悠悠的办公室生活一样。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David H. Crocker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David H. Crocker,David Crocker,大卫·H·克罗克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