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597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8-24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汤姆·惠勒
汤姆·惠勒
爱德华·斯诺登
爱德华·斯诺登
沃尔特·莫斯伯格
沃尔特·莫斯伯格
理查德·沃尔曼
理查德·沃尔曼
理查德·沃曼
理查德·沃曼
艾米·韦伯
艾米·韦伯
杰夫·迪恩
杰夫·迪恩
迈克·罗杰斯
迈克·罗杰斯
纳德·霍普尔
纳德·霍普尔
法迪·切哈德
法迪·切哈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劳瑞·安德森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图)Laurie AndersonLaurie Anderson

劳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美国著名行为艺术家和科技作家,历来被视为新媒体艺术的先锋。

生于1947年的芝加哥,年轻的时候学习小提琴,大学就读于美术史系,毕业后在大学教授艺术史和埃及建筑学。这些学历成为了她以后音乐创作的大部分内容。1976年开始,她的演出地点遍及南美和欧洲各类博物馆、音乐厅和各地艺术节。她的音乐风格主张表达为文字和语言,她的演出也着重强调观看的形式和剪辑技术。于1982年出的首张专辑以其非常规的实验风格成为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一个。

美国当代作家中,恐怕没有谁像劳瑞·安德森(LaurieAnderson,1947- )那样,打破艺术类别的界限,创作出比后现代更后现代的艺术作品;没有谁像她那样,才华横溢,被人们称为如此多的"家"。她是21世纪的小说家和故事讲解家,是"一个演员、喜剧演员、诗人、喜剧家、摄影师、电影制作者、雕刻家、画家、作曲家、乐器演奏家、声乐家、导演、电子器材的狂热爱好者和其它几个什么的。简言之,她是个被称为(多媒体)表现派艺术家之类的人物……安德森是个类别型的超级明星……"她又是著名的实验艺术家。4这一切使她将小说与绘画、音乐,尤其是当前最时髦的多媒体结合起来,成为一位风格独特的后现代派作家。

目录

[显示全部]

个人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Laurie AndersonLaurie Anderson

Laurie Anderson (born Laura Phillips Anderson, on June 5, 1947, in Glen Ellyn, Illinois) is an American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artist and musician who plays violin and keyboards and sings in a variety of experimental music and art rock styles. Initially trained as a sculptor, Anderson did her first performance-art piece in the late 1960s. Throughout the 1970s, Anderson did a variety of different performance-art activities. She became widely known outside the art world in 1981 when her single "O Superman" reached number two on the UK pop charts. She also starred in and directed the 1986 concert film Home of the Brave.

She has also invented several devices that she has used in her recordings and performance art shows. In 1977, she created a tape-bow violin that uses recorded magnetic tape on the bow instead of horsehair and a magnetic tape head in the bridge. In the late 1990s, she developed a talking stick, a six-foot-long batonlike MIDI controller that can access and replicate different sounds.

On April 12, 2008 Laurie Anderson married longtime companion Lou Reed in a private ceremony in Boulder, Colorado.

作品列表编辑本段回目录

Albums

(图)Laurie AndersonLaurie Anderson

You're the Guy I Want To Share My Money With (1981) (with William S. Burroughs, John Giorno)
Big Science (1982) #124
Mister Heartbreak (1984) #60
United States Live (box set) (1984) #192
Home of the Brave (soundtrack album) (1986) #145
Strange Angels (1989) #171, featuring Bobby McFerrin
Bright Red (1994) #195
The Ugly One with the Jewels (spoken word) (1995)
Talk Normal: The Laurie Anderson Anthology (2000)
Life on a String (2001)
Live in New York (2002)
As of September 2008, Anderson's official website indicates a new album release, Homeland is scheduled for 2009.

Collaborations
This is the Picture (Excellent Birds), with Peter Gabriel, 1986
The Stone: Issue Three (by John Zorn, Lou Reed & Laurie Anderson, recorded live in 2008)
Zoolook (by Jean Michel Jarre, recorded in 1984)
Métamorphoses (by Jean Michel Jarre, recorded in 2000)
Plague Songs, song "The Death of Livestock" (Compilation album, 2006)

[edit] Singles

(图)Laurie AndersonLaurie Anderson

"O Superman" (1981) #2 UK
"Big Science" (1981)
"Sharkey's Day" (1984)
"Language Is a Virus" (1986)
"Strange Angels" (1989)
"Babydoll" (1989) #7 US Modern Rock
"Beautiful Red Dress" (1990)
"In Our Sleep" (1994)
"Big Science 2" (2007) (Currently only available on iTunes)
The single "Sharkey's Day" was for many years the theme song of Lifetime Television. Anderson also recorded a number of limited-release singles in the late 1970s (many issued from the Holly Soloman Gallery), songs from which were included on a number of compilations, including Giorno Poetry Systems' The Nova Convention and You're the Guy I Want to Share My Money With. Over the years she has also performed on recordings by other musicians such as Peter Gabriel, Lou Reed, and Jean Michel Jarre. She also contributed lyrics to the Philip Glass album Songs for Liquid Days, portrayed Mary Todd Lincoln (wife of Abraham Lincoln) for a recording of the CIVIL warS: a tree is best measured when it is down by Philip Glass and Robert Wilson, and also contributed a spoken-word piece to a tribute album in honor of John Cage.

Laurie Anderson 编辑本段回目录

Laurie Anderson属于那种带有女权倾向的前卫音乐家,在她短暂地向流行进军了一首“O Superman”之后,她开始比那年代其他的先锋派更加热衷于在公众场所的演出。她本身的音乐就带有强烈的表演性质,比如在装置怪异的舞台上拉个装有马桶的电子小提琴之类结合各种表现艺术手法的表演。Laurie Anderson生于1947年的芝加哥,年轻的时候学习小提琴,大学就读于美术史系,毕业后在大学教授艺术史和埃及建筑学。这些学历成为了她以后音乐创作的大部分内容。1976年开始,她的演出地点遍及南美和欧洲各类博物馆、音乐厅和各地艺术节。她的音乐风格主张表达为文字和语言,她的演出也着重强调观看的形式和剪辑技术。于1982年出的首张专辑以其非常规的实验风格成为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图)Laurie AndersonLaurie Anderson

Laurie Anderson "Big Silence" 1982 [WEA]  

  Laurie Anderson是70年代著名的后概念艺术表演家之一.她的嗓音,唇齿间苍凉的吟念,小提琴演奏与对电子乐的出色运用是她艺术表现浮层上最为人所乐道的,她乐于去表现的是现代人性的疏离与分裂,她总的精神基调是悲观甚至是绝望的.

(图)Laurie AndersonLaurie Anderson

  每次我聆听Laurie Anderson的作品时都莫明地恐惧起来,正如唱片的名字"Big Silence"所言,当中没有太多喧闹的乐器,没有多纷杂的人声,正因为如此才让我如此近零距离地接触到Laurie Anderson人文艺术,那是一种震慑力,一种足以这征服世人的力量.Laurie Anderson,是属于那些脑细胞处于极度活跃分裂状态的前卫后概念艺术家,但她并不喜欢疯狂的行为,不宣扬惊世骇俗的言论,她喜欢挥舞她手中那把神经禁脔的小提琴,我觉得那已经不仅仅一件乐器了;她喜欢一个人冷冰冰的独白,我奉那是世间最完美的诗句;最后是那古怪的合成器效果,让我怀疑她是和我来自同一个星球?!让我质疑这是不是这个荒芜冷漠世界的末日那天仅存的声音?(文/Indieman)  

O Superman

O Superman. O judge. O Mom and Dad. Mom and Dad.
O Superman. O judge. O Mom and Dad. Mom and Dad.
Hi. I'm not home right now. But if you want to leave a

(图)Laurie AndersonLaurie Anderson

message, just start talking at the sound of the tone.
Hello? This is your Mother. Are you there? Are you
coming home?
Hello? Is anybody home? Well, you don't know me,
but I know you.
And I've got a message to give to you.
Here come the planes.
So you better get ready. Ready to go. You can come
as you are, but pay as you go. Pay as you go.

And I said: OK. Who is this really? And the voice said:
This is the hand, the hand that takes. This is the
hand, the hand that takes.
This is the hand, the hand that takes.
Here come the planes.
They're American planes. Made in America.
Smoking or non-smoking?
And the voice said: Neither snow nor rain nor gloom

(图)Laurie AndersonLaurie Anderson

of night shall stay these couriers from the swift
completion of their appointed rounds.

'Cause when love is gone, there's always justice.
And when justive is gone, there's always force.
And when force is gone, there's always Mom. Hi Mom!

So hold me, Mom, in your long arms. So hold me,
Mom, in your long arms.
In your automatic arms. Your electronic arms.
In your arms.
So hold me, Mom, in your long arms.
Your petrochemical arms. Your military arms.
In your electronic arms. 
 
第一次和黄心健碰面,有一段对话实在让身为摇滚迷的我听了後当场差点没搥心肝。我们聊著聊著,他随口提及:「我有一个朋友叫Laurie Anderson…」。我心头一震,说:「你说的Laurie Anderson,是那个Laurie Anderson吗?」我指的是美国前卫音乐教母,以结合语言文字、音乐、剧场、及其他多重媒材形式等表演闻名,超级厉害的音乐怪ㄎㄚ。他说:「是啊。」然後接著跟我讲了一段本身就很难搞的电影导演Spike Lee向Anderson抱怨他们这些艺术家太不商业、太难搞的话。之後聊了聊,他又说:「你知道Laurie Anderson的男朋友是Lou Reed吧?」我说我知,开玩笑,这可是鼎鼎大名、启发无数摇滚後进的七0年代伟大乐团「Velvet Underground」的主唱啊!

(图)Laurie AndersonLaurie Anderson

黄心健说:「我其实一开始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接了Laurie的案子後,制作人一直叮嘱我,要是有一天碰到Lou Reed,千万要知道他是谁。可是当我真的碰到他时,我还是开口问他:『每个人都跟我说你很有名,你到底有多有名?』他也没生气,只淡淡地回问我:『你知道R.E.M.吧?』我说:『知道,MTV台一天到晚在放他们的歌曲。』他继续说:『那你知道有个美国摇滚名人殿堂吗?』我点头。他说:『我已经在里头了,他们还没有。』有回他和Laurie做东请我去一家义大利餐厅用餐,我们坐下没多久店经理就走过来,非常客气地问Lou Reed可不可以帮他女儿签名。Lou Reed很酷地说:『好,你叫她过来。』我看到那小女生激动兴奋到快昏倒的样子,才真的体会到这家伙有多有名。据说Lou Reed对我算是满客气的了,可是我总觉得他是那种打招呼时只把手伸出一半『让你去握』、而不是真正跟你握手的家伙。」Laurie Anderson帮黄心健写了很赞的序「Inside Out」,旁徵博引,摇滚迷一定要细读。

Laurie Anderson“时间的记录”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Laurie Anderson是行为艺术界的一颗璀璨明星。本届展览会,是Anderson的世界巡回展,由始于70年代初的创作活动初期的作品、录像、抽象画、各种自制的小提琴、照片和素描、再加上在“爱·地球博览会”上出展的近期作品,总共有90多部作品构成。作为历时30多年、汇集了多种活动的真正意义上的回顾展,应该是了解迄今在日本国内都无法看到的作家全貌的一次绝好的机会吧。

Speak My Language Laurie Anderson编辑本段回目录

麻醉状态中的天使二号在酒吧的点唱机投下硬币,挑选音乐开始她的性幻想之旅。当音乐带领影像进入到下一场戏时,天使二号已经躺在天使一号的床上自慰。Laurie Anderson(劳丽·安德森)的Speak My Language(说我的语言)进入叙事序列之始,为这两场戏的过渡做了声音铺垫。电子合成器异常迷幻的音乐,尝试平衡着由性欲行为的视觉表达给观众所产生的震惊。Laurie Anderson(劳丽·安德森),一个带有女权倾向的前卫音乐家,热衷于在公众场所作实验性演出。音乐带有强烈的表演性质,演出也着重强调观看的形式和剪辑技术。曾为乔纳森戴姆和斯鲍尔丁格雷的电影《游向高棉》配乐。

Lou Reed低调完婚 与搭档安德森喜结连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Laurie AndersonLaurie Anderson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著名音乐人娄·里德(Lou Reed(听歌))已于2008年4月初在美国科罗拉多与他的老搭档、音乐人劳里·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听歌))秘密结婚。

  据报道称,Lou Reed与Laurie Anderson是在4月12日结婚的,但他们结婚的消息直到本周在纽约举办正式的庆祝活动时才得以曝光。实际上,自从1995年以来,Lou Reed和Laurie Anderson就一直在一起。两人不仅是情侣关系,在音乐上也是经常合作,两人合作过很多次,这其中包括Lou Reed 五年前发行的那张《The Raven》。

  据The Guardian报道,Lou Reed与Laurie Anderson的这次私人派对是在摄影师Timothy Greenfield-Sanders的家中举办的,只有演员Richard Belzer和制作人Hal Willner在内的极少数特邀嘉宾有幸到场。KFC MAN/编译

身体的晚宴与暴露天使编辑本段回目录

——女性主义艺术与女性主义音乐                       文/孙孟晋

    当艾略特还在《斗士斯威尼》里表现出对女性的厌恶时,谁会在乎康拉德的小说中女性以母性的特征出现。治疗女性“被阉割的”(弗洛依德语)情结还有待于女性本身,随着女权主义艺术在60年代末开始的蓬勃发展,大家从Lydia Lunch的嘴里听到了Nancy Fried的《暴露天使》,也从Judy Chicago的装置作品《节日晚宴》中找到Diamanda Galas的无伴奏尖叫。她们暴露私体的彻底与解放性意识的坚定,已使男人对女性的艺术描述显得苍白无力,那是来自身体里的爆发,那是女性痛感(如Hannah Wilke的艺术)与快感(如Sharon Topper的无浪潮音乐)的公开展示。虽然经过玛当娜的处女杰作的滥觞,经过维维安·韦斯特伍德朋克女装的异端秀,女性行为艺术结出了森万里子式的大众时尚的果实。但是我们已经从Gina Pane的疯狂流血到Ana Mendieta的深深的无题,发现了另一条认识女性摇滚与女性音乐的途径。

(图)Laurie Anderson和ReedLaurie Anderson和Reed

    提到女性主义的音乐一般应该聚焦到70年代以后,60年代摇滚女音乐家们的地位并非真正地独立。Nico的模特儿背景与安迪·沃霍尔的影响,使她在“地下丝绒”以美女与美嗓出现。Joan Baez、Joni Mitchell她们呢?正在与男性们共商大事或者沿着牧歌时代的山坡继续歌唱。有个人是个例外,她在爱的烟雾弥漫里狂笑与哭诉(嬉皮运动解放的是两性间的性爱),Janis Joplin开始懂得与男性抗争。但因为抗争的东西太多而不像后来者那样集中,那样让男人避让三分。 

(一)   Gina Pane、Judy Chicago与Lydia Lunch 

    兴于60年代末的女权主义有无数条线索可寻,著有《女性的神秘》一书的弗列达与她的“全国妇女组织”(美);纽约的“革命女艺术家”联盟与洛杉矶的“女艺术家会议”的法律手段;女性装置、女性行为艺术、女性绘画、女性音乐、女性表演等等的合为一体。噪音音乐方面除了元老Meredith Monk早就出道以外,其他人似乎都要在女艺术家的身影之后力争女性的地位。另一个例子是Yoko Ono,在70年代她发表了一张又一张噪音唱片,这一部分是她对与男权主义的连带关系的极端挣扎,尽管她这一时期的行为作品避免不了与夫君的如胶似漆。Ono的64年的作品《剪成碎片》很有名,当观众将要剪去她的衣服时,性别的主题赫然在目。当然这样的露骨还是小心翼翼的。

    Lydia Lunch的关于女性性恐惧与动物性的书是一次大胆的暴露,她的黑色“先锋朋克”(No Wave)的放荡可以看作Gina Pane式的残酷。法国女人Gina Pane72年的《热奶》是不忍目睹的,她当着观众的面用刀片割开自己的脸。在后来的作品里,Gina Pane甚至一边流着血一边化妆。女性主义艺术的一大特征是——很多女艺术家以受虐心态来完成反抗。Gina Pane的血淋淋的身体部分同样升华到最本质的痛苦,或者说是一种把脆弱放到刀锋上的仪式。如同她自己所说:这种仪式随着痛苦的出现而得到净化。可以说,Gina Pane包括后来在舞台上的Lydia Lunch的残酷行为都因为是女性而超越了Iggy Pop,后者也是因为歇斯底里地划破身体而使他的音乐更为刺激。

    Judy Chicago的《节日晚宴》是最伟大的女性艺术作品之一,它的女性身体的变形展示到了辉煌的地步。这是一个三角形的装置,三角形的三边是餐桌,上面铺满了针织的桌布,最经典的是那39个象征着39个美国著名女性的餐盘:Judy Chicago设计了以女性私处为动机的图案。这些色彩斑斓的图案可能会使人联想到曾经与Judy Chicago在洛杉矶并肩作战的Miriam Schapiro及“图案与装饰艺术”。 Judy Chicago的《节日晚宴》的平等概念与历史性的灿烂冲淡了它背后的痛楚。而她的另一件作品《红旗》是暴露与痛苦的结合体——Judy Chicago赤裸裸地把止血塞从她的私处拉出来。T.G乐队做过类似的行为。

    这种表现女性身体的残忍性在No Wave的女干将们那里达到巅峰,Lydia Lunch声音与身体并用。70年代的摇滚乐尤其女性正是声音与身体同步,从“苏克西女妖”的“香港花园”到“X-Ray-Spex”的“叛逆赞美诗”(这两支乐队的女主唱是核心),虽然女朋克的口号并不离男朋克有多远,抛弃鲜花的大街也是男人最爱干的事,但是我们确实听到了嘶哑的尖叫回旋在女性的身体上。当Lydia Lunch包括God Is My Co-Pilot的女主唱Sharon Topper在纽约登台时,那种雌性大盗式的性别解放到达极至。早年的Lydia Lunch是伤痕累累的,她的噪音音乐是更摇滚的,John Zorn式的萨克斯铺垫压根是性交的产物。另一个噪音女杰Diamanda Galas则更接近于实验音乐。Lydia Lunch迷恋于性的程度等同于她迷恋亨利·米勒。她把女性的性迷乱与性折磨联系在一起,Lydia Lunch没有也不愿意从身体痛苦与快乐的裂痕处找到其他代替物,比如说身体与灵魂的平行与垂直。她甚至夸大身体里面的无底绝望,有时候还突然以少女时代的矫揉造作跃入浪尖。
(二)   Hannah Wilke、Francesca Woodman与Diamanda Galas及其他 

    Diamanda Galas的四个八度是她的极限吗?Hannah Wilke的生理疾病是她的永久经验吗?Woodman在孤独的光亮里远去又是自觉的吗?大概我会想起Patti Smith,这个在女性主义思潮中绝对重要的人物。她的朋克挽歌部分与Francesca Woodman的摄影作品太接近了,无限的自恋插上了洁白的翅膀,在黑暗中不断地问自己。

(图)Laurie Anderson和Reed等Laurie Anderson和Reed等

    Francesca Woodman最后一次被人看到她的身体时只有23岁,她身前几乎没有什么名声,甚至把她放在女性主义艺术里进行比较是对她的玷污,因为Francesca Woodman是对她的身体作出唯美的问答。当然她的深刻的悲伤是很纯粹的,像一次完全的个人活动。我怀疑她的现代意义究竟有多少,她一直用身体与内心对话。你可以把这看作是传统意义的身体被打碎时的瞬间自我崇拜,你也可以看作是孤单的个体的即兴姿势。作品“Slice of Life”就游走在虚幻的个人影子里,这是以安全为保证的,Francesca Woodman恐惧的美感与安谧的美感是千姿百态的。如果把Francesca Woodman的即兴升华与Diamanda Galas的即兴戏剧化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你找到的是自由的两端,无所谓光明无所谓黑暗。但这两个人之间应该有另一个人。

    在Francesca Woodman与Diamanda Galas的共通的瞬间性背后有什么?是缩小与放大的关系?Hannah Wilke不像Francesca Woodman仅仅停留在女性本身,也不像Diamanda Galas索性以男性的征服性壮大自己,并达到人魔不分的地步。Hannah Wilke有过一系列的颠覆男性或者嘲笑男性的裸体作品,她的裸体也在各处投放。她在年轻时对自己的身体太自信了,以至于手中握着的枪(男性生殖与权力的象征)始终不放,而Hannah Wilke的嘲讽又是以容易受伤害的女性身体为前提的:口香糖被捏成花瓣与唇的形状拈在她的身体上。意义不言自明。Hannah Wilke的绝唱是《内部的维纳斯》,她展示了她受癌症折磨时的虚肿的身体,往日的美丽不再,当她把对女性的身体的理解又提升一步的时候,这个身体终于把她从人间带走了。

    我并不知道Diamanda Galas在后期埋首于福音歌曲与她的观念存在着多少距离。这是一个天才的女性主义音乐家,她把约翰·凯奇的“4分33秒”用到自己的唱片里。这个希腊人的后裔如同Hannah Wilke一样,把疾病的影响付诸于身体语言上。她的演出乐于施展破坏性的唱腔,其中还受了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的鼓舞。她的突兀的尖叫有如撒旦的新娘穿越在光明与黑暗之间。Diamanda Galas是前卫噪音领域最戏剧化的,她的某种病痛般的发作是对女性身体的另一种理解。 

(三)   Cindy Sherman、Ana Mendieta与Meredith Monk及Laurie Anderson

    男性现代艺术家因为表达女性身体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克莱因的《人体印痕》与白南准的《一个活雕塑的电视胸罩》。克莱因的作品后来被Achel Lachowicz重现成男模特用男性身体作画,讽刺的是一支红色唇膏被系在男性性器官上,这种女性主义的相同题材的报复从70年代开始已不止一次出现。好在这种局限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站在德里达解构的大旗下,女性主义艺术的解构也可找到某种脉络与关系。Cindy Sherman的作品是一个总单元,她长期以来进行化装摄影,充当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女性。无独有偶,Ana Mendieta把自己对原始艺术的兴趣引申到女性的身体,但那已是女神及女神的权力。在音乐方面,Meredith Monk的触角接触了中世纪的世界,这种在地域上与时间上的跨度还可延伸到受Meredith Monk影响的Laurie Anderson。如果说Cindy Sherman拍摄的是一幅摄影作品也不奇怪,个人风格的连续性正是很多女性主义艺术包括音乐的一大特征。Cindy Sherman的方式是外化的,面对现代主题时,她把自己打扮成大众媒体上经常出现的明星等角色,这里的女性身体被当作消费品来对待。同样的角度,如果我们把她化妆的历史形象看作是女性在男人世界里的关照,那么她的反抗意义就呈现不已。

    Ana Mendieta要相对内敛很多,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与泥土、沙滩和树叶在一起。《生命之树》里,Ana Mendieta将泥浆涂在身体上,与一棵大树紧紧地贴在一起,从身体表情来看,那是生生不息的繁衍的语言,一代又一代地完成着女人的使命。她强化了女性本来被界定的意义,正如在另一件作品《无题》中,Ana Mendieta把子宫的造型凹于泥土之间,对生命的渴望融进了自然的力量。

(图)Laurie Anderson和ReedLaurie Anderson和Reed

    Meredith Monk的神秘色彩浓烈而沉重,她和Laurie Anderson一样,都是兼有多种身份的全才。她可以把自己的身体语言与坎宁安的舞蹈联系起来。Meredith Monk在音乐上的最大特征是发出各种声音,她的关于声音的歌唱像是一种唇间的活动,回复到人类最早的语言形式。Meredith Monk也突出女性的特征,然而她却用身体去接近了灵魂。Laurie Anderson一直在发展她的“自传体作品”,她曾经把留声机唱片用来代替小提琴上的弦而奇特地演奏。她的音乐的表演性重要无比,比如她在现场把某位名人的名言“道德是未来的美学”改成“道德是少数人的美学”。她的诗句的念白一度成为她摆脱女性性别局限的工具。而女性主义的诗歌萌芽在普拉斯身上则以自绝而代之。

    从70年代开始的女性主义思潮带出了强大的性别意识,或者令人瞠目结舌地暴露女性身体,或者阴阳同体地抹杀历史的歧视。70年代的女性艺术就这样影响了70年代女性音乐的勃起,它到今天都长盛不衰。Nancy Fried的雕塑作品《暴露的天使》更直接地传达信息时代的可怕:半身裸女长得奇形怪状,只有一只乳房的她扒开胸口,原来她的头在里面绝望地狂叫。

    另一方面,环境把更多的创作逼向绝境。如果今天科特·考本的骚老婆或者她的妹妹们手握偷情的阳具,对着我等大骂Fuck,照样有人会脸上有光地称她们为反叛,称她们为第几代第几代女性主义音乐家。

Internet上的流行摇滚乐编辑本段回目录

无论是软摇滚还是重金属,现在著名歌手和乐队都能在Internet上看到。我们选取最好的主页提供给你,另外还有一项特别的音乐方面的Web服务:包括近四千个乐队和歌手的网址索引。在这里每个歌迷都可参与进去。虽然音乐的Web主页无法代替去现场观看音乐会,但却能提供很多信息。不仅现在的歌迷能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偶像,就连老歌迷也能得到满足。有些乐队早已销声匿迹,他们的唱片已被作为收藏品进行交易,现在却借助忠实的歌迷在WWW上占有一席之地。歌迷们可以面对面地看到这些摇滚歌手的风采。因此一些歌手精心设计他们的商业Web主页。绝大多数的WWW主页都出自歌迷之手,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偶像树碑立传。遗憾的是这种纪念碑无法在更新很快的Internet网上保持较长时间。许多可供你在音乐目录中查找的链接会很快改变或完全消失。不过不是每个歌迷都追求永恒的,有些人的变化也是很快的,他们又会去崇拜别的乐队和歌手。


追求细节

虽然私人性质的歌迷主页没有商用主页那么完美和精确,但在信息量上却更胜一筹。最细微的事情在这里也有记载。真正的歌迷不放过每张碎纸、歌篇和照片,并且每天把它们录入到主页里去。与歌迷主页相比,商业主页出于促销目的,热衷于宣传歌手的巡回演出和唱片。那些大的唱片公司曾经不屑于Internet互联网络,现在也意识到可在WWW主页上以最省钱、最有效的方式做广告。通常主页采用Web计数器来计算被访问的次数。 唱片公司的商业Web主页也好,私人的创作也好,都无所谓。反正是歌星都有歌迷,对他们而言能得到偶像的许可,为其制作主页是最高的荣耀。可惜这种情况不多。多数歌迷主页并没有经过乐队或歌星的允许,但却凝结了歌迷的心血。与音乐工业的广告用语和言之无物的宣传相反,这里充满了生活信息和音乐气氛。

给收藏者的东西

一张典型的WWW上的歌迷主页都提供些什么呢?通常都有歌手和乐队的生平和唱片分类目录。一般这些偶像的生平都写得极为详细。崇拜者还不厌其烦地将歌词录入电脑并加以精美的设计。此外乐队的唱片和CD封面大都被扫描下来,做成彩色图片放入Internet。收藏者可从中得知自己还缺少哪张唱片。幸运的话收藏者可在私人的歌迷主页上得到联系地址,有时可从中找到想要的音乐会现场录音之类的宝贝。 一个真正的歌迷并不在乎所看内容的出处,如果涉及到自己的收藏的话。无法想象唱片公司的商业主页能提供这样的服务。当然还要支付给Web主页的涉及者们一些必要的费用,是他们使你能看到歌手和乐队的风采。而且不仅是在视觉上,连听觉也能得到享受。包括一些热门歌曲的片断。 即便在电脑看上半分钟的歌曲片断也会花掉不少电话费,这样做是否值得尚待考虑。但歌迷都以能通过WWW较早欣赏到尚未发表的歌曲片断而自豪。为了享受音乐当然需要配备一定的多媒体设备,而声卡和专业的音频软件更是不可缺少的。

趣闻轶事

通常在Internet上的下载时间不可能太短,况且在WWW上有几千个音乐主页。如果想看现场音乐会片断或采访,需要经常腾出几兆字节的硬盘空间。为避免太长的等待时间,可以用File/New Web Browser多次打开Netscape-Browser,并可切换多个Web主页。如果时间太长,还可以切换到2号Browser,并可在漫长的创建页和装入视频文件的过程中在网上干点别的。 除了声音和图象以外,游览主页还有其它意义吗?当然有。除了唱片业的大小“星星”的生平和唱片目录外,忠实的歌迷还可得到这些偶像的最新消息:X先生在上星期的音乐盛会上吃了什么?他真的换了理发师或女友吗?关于某个乐队解散的传闻是真的吗?在互联网络上充斥着这样的小道消息。歌迷们通过E-Mail和客户簿方便快捷地交换信息。采访也很有意思:艺术家们或多或少总会透露一些其生活或事业的信息。另外典型的歌迷主页大多提供各种音乐会现场照片和同其它音乐主页联系的链接。下面让我们来到网络上看一下一位魅力四射的灵魂乐歌手的主页吧。

狂野之梦(Wildest Dream)

现在我们可按下列网址找到TinaTurner(蒂娜·特纳)的歌迷主页:http://members.aol.com/fansofttina/deutsch/index.html.这张主页是SebastianRichter的真正杰作。他不仅把业余时间花在听蒂娜的CD上,而且还进行了专业水准的HTML编程工作。因此蒂娜·特纳的Web主页现在十分抢手就毫不奇怪了。在德国,去年一年就有三万人次游览这张私人制作的主页,这是很值得自豪的。另外这张主页最近还被“PC-Online”杂志评为95年度十佳互联网络主页之一。主页里不仅有图象,而且内容丰富。在“TinaNews”上可以了解这位摇滚祖母的“狂野之梦巡回演唱会”的最新消息。这次演唱会是她于今年(96年)5月在巴黎开始的。本来蒂娜·特纳声称不想再开演唱会了,但是这话连她自己也不相信。蒂娜就象醇酒一样,时间越长越甘美。继她于1984年发行超级专辑“PrivateDancer”之后,佳作频出,直到为最新一部007影片《金眼睛》灌制的主题曲都大受欢迎。在News-Sektion中还包括一篇《明镜周刊》对蒂娜·特纳的精彩采访。此外,该主页还提供了蒂娜96/97年度巡回演唱会的日期——甚至还可通过在线服务预订演唱会的入场券。只可惜我们无法在互联网络上观看演唱会实况。


详细的唱片目录

下面要谈到唱片目录了:蒂娜·特纳有长达30多年的摇滚生涯,其间所出专辑数不胜数,从“Riverdeep,Mautainhigh.”(1966年单曲)到今天的“WildestDreams"CD,所有唱片都在主页中列出目录。点一下专辑的名字,就能看到歌曲的演奏者、创作者和其它想了解的东西。更有意思的是以WAV格式制成的大约20个文件,都可装入硬盘。每首歌的长度不超过半分钟。我个人喜欢“When I was young”和“Honky Tonk Women”。 主页中当然少不了歌词了——每首蒂娜·特纳白金唱片的歌曲都在这里列出歌词。另外歌迷主页上还登有蒂娜个人生活起伏的报道,精确的链接,歌迷俱乐部的地址和客户簿。如果SebastianRichter修改主页内容的话,你可以在URL-Minder下借助E-Mail了解到这种情况。因此歌迷也可以知道什么时候再次查找蒂娜的Web主页为好。还有“LiveChat”——可惜不是同蒂娜本人,而是同歌迷协会的朋友们进行联系。你可以自己写一组关于蒂娜·特纳的报道来补充Richter先生的主页。主页最后是这位总被问及年龄问题的摇滚皇后的一句格言:“世界上所有人都问我何时停止演唱,可我才刚刚开始呢!”这也许是对类似“以你的年龄是否还能与帕瓦罗蒂一起演唱?”之类愚蠢问题的最好回答。(摘自《明镜》上的采访文章)
另一张歌迷主页出自德国人DirkStichling之手,是关于BryanAdams(布莱恩·亚当斯)的。(http://www.cadlab.de/~tichel/BryanAdams/bryan.htm)。在精美的设计下,主页介绍了这位著名摇滚歌手的生活情况和作品。歌迷还可在Mailing-List中了解很多东西。Life-of-Bryan展示了他从16岁建立第一支乐队“Shock”到现在的从艺经历。“Picture-Gallery”展示了一系列照片和CD封套以及歌词。


HIStory Begins with you

象迈克尔·杰克逊,玛当娜或王子这样的巨星当然会多次出现在WWW页上。迈克尔·杰克逊发行的第一张CD“Thriller”由昆西·琼斯制作,成绩十分骄人,迄今已售出四千万张。围绕古怪的迈克尔的新闻总是毁誉参半,现在又形成新的热点。而Internet也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History begins with you”是一句格言,同样也是迈克尔·杰克逊的巡回演唱会和最新一张CD的名字。 当然游览商业性的MichaelJackson的Homepage(迈克尔·杰克逊主页)(http://www.sony.com/Music/MichaelJackson.html)需要相当的耐心。尽管设计十分精美,但由于过长的图象传送时间,使得有些杰克逊迷只打开“Textonly”(文字部分)。杰克逊在他的主页中许诺一项特别服务:如果你留下自己的E-Mail地址,就可以最先得到他的最新动向了。

杰克逊博物馆

WWW的杰克逊主页的重头戏是HIStoryMuseum,其中包括了迈克尔各阶段的作品。如果不在乎昂贵的电话费的话,可在MegaMix(目录)下把四段各约2兆字节的短篇装入硬盘。而What's New中是关于这位九十年代超级巨星的新闻。在Childhood和Scream中有些可看可听的东西,可供杰克逊迷丰富自己的收藏。总之,唱片公司所做的这张主页近于完美。 索尼公司还为麾下其他歌星设立了WWW页,包括KateBush及JoeCocker。不过所有主页都是根据“SchemaF”制作的,大部分设计很相似,比较单一:一张乐队的照片,唱片目录,巡回演出花絮,几段影片和录音——公开发行的主页也就这些内容。因此人们更喜欢歌迷主页,那里的内容更丰富。 有些大唱片公司的主页还是值得一看的。如索尼公司。除广告和乐队新闻外它还提供一些有趣的东西。例如Aerosmith主页的屏幕保护程序。索尼公司的音乐主页可以在下列地址中找到:http://www.music.sony.com/Music/MusicIndex.html

音乐变色龙

为宣传其新唱片“Outside”,DavidBowie(大卫·鲍伊)也在Internet上设立了主页(http://www.davidbowie.com/)。主页对鲍伊的过去谈得不多,一切都是围绕“Outside"的。同杰克逊的Web主页一样,这也是对鲍伊迷一次耐心的考验。捉摸不透、褒贬不一,这就是鲍伊。作为尝试在网络上宣传自己无可厚非,但也许他应该在音乐圈里做这些事情。这位超级变色龙总善于做出令人惊讶的举动来。通过D.B.MessageBoard(大卫·鲍伊公告栏)你可以和别人交流信息,而News(新闻)就纯粹是官方报道和广告了。 鲍伊的歌迷们也制作了介绍他的主页,这里的信息量要大一些。其中有鲍伊在七十年代鼎盛时期演唱的歌曲,从“Major Tom”、“Alladin Sane”到“Ziggy Stardust”,或是以后的舞曲风格的“Let's Dance”,包括图片、歌词和唱片封面,由EvanTorries(http://liber.stanford.edu/~torrie/BowieFile.html)。制作。这里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卫·鲍伊的音乐生涯。

Puppet Motel

Laurie-Anderson(http://www.voyagerco.com/LA/VgerLa.html)这位美国女歌星和大卫·鲍伊一样,总是远离主流音乐。她于1982年出的首张专辑以其非常规的实验风格成为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十五年后Laurie又成为互联网络的客人。这位以“Mister Heartbreak”和"Home of the Brave"而走红的歌星最近又推出一张CD:“Puppet Motel”。
Laurie-Anderson在网上的主页也取了相同的名字,是否在为唱片作宣传呢?也许这种说法有失公允。也许她只是想尝试一下新的媒体。在“puppet Motel”中她设立了一个“Green Room”(http://www.voyagerco.com/greenroom.html),里面有很多段影片和演唱会花絮。

另一张主页介绍的是我们熟悉的歌星Peter Gabriel(彼得·加布里埃尔)的名为“And through the Wire”(http://www.cs.clemson.edu/~junderw/pg.html)的主页。加布里埃尔的重要作品为专辑“So”,曲目有“Sledgehammer”和与Kate_Bush合唱的“Don't-give-up”。歌词、上榜歌曲目录和通往其它加布里埃尔主页的链接,使这张私人主页显得十分完美。

Break Down The Wall

Roger.Waters、David.Gilmour、Nick.Mason、Richard.Wright以及过早离开乐队的Syd-Barrett组成了著名的Pink.Floyd(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现在由Greg.Humphreys和Alex.Rubli制作了他们的主页,地址为http://humper.student.princeton.edu:80/floyd/。其中设计雅致的“Collection of Cover Arts”包括了所有收集到的Floyd乐队的唱片封套。有些音乐会录音片断听起来宛如亲临现场,如“Dark Side of the Moon”,而“The Wall”和1987年的复出专辑“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也能使你满意。

有问必答

Pink Floyd主页中的Gifts目录是一个歌迷所收集信息的大杂烩——从乐队成员的签名到音乐会的入场券。不但可以观看,还可以拷到硬盘上。在FAQ目录下有一些平克·弗洛伊德经常被提到的问题,甚至还有详尽的乐队谱系。因此这张主页在短时间内即拥有三十万访问人次就毫不奇怪了。而Lyrics Sheets中录入Pink Floyd所有作品的歌词,更有意思的是主页中的“The Interviews”,有在“Penthouse”和“Spiegel”杂志中对乐队两位成员Gilmour和Waters进行的采访。在Concert Photos中可看到1994年乐队世界巡回演出的图片。而歌迷们最感兴趣的则会是“Collected Articles”和“Discographies”。“Discographies”中有乐队唱片的价格和宣传资料。

Voodoo Lounge

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的半商业性主页“Welcome to the Voodoo Lounge”(http://www.stones.com/)也许缺乏深度,但仍有令人惊喜之处。歌星和公司老板Mick Jagger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其最新CD“Voodoo Lounge”推向网络。其中采访片断很吸引人,介绍了“Voodoo Lounge”的创作经过。 在“Tongue Collection”中有音乐会现场的照片和唱片封套。 关于四位来自英国利物浦,并令世界震惊的小伙子的故事,足足可以写一部小说了。我们这里介绍的是Beatles(甲壳虫乐队)的歌迷页。(http://falcon:jmn.edu/~karschsp/beatles)在计算机前你可以一整天都沉浸在John,Paul,Georg和Ringo的生活之中,因为有数不清的链接等待你去游览。 主页中还列举了Beatles的唱片目录和乐队成员的生平,以及Beatles Lyrics中的歌词。

Techno Online

可能你对回忆过去已经厌倦了,也可能你更喜欢现代一些的东西。那么你可在World Wide Web中找到音乐的起点。对技术迷而言,Techno Online就是他们心目中技术音响的麦加圣地。这张主页包括了所有著名的唱片工作室和唱片制作人。就连德国音乐家也在主页中露面。象Herbert Groenemeyer和“Fantastischen Vier”乐队的Smudo等。而两个与音乐发迹有关的词“波鸿(德国城市之一)”和“无可挑剔”都与Groenemeyer这个名字密不可分。其天才的首张专辑中有打入排行榜前列的热门歌曲“Maenner”,一发行便一炮打响。十年后他可以证明自己的音乐水平确实是“无可挑剔”。因此作为非英语国家的艺术家,Herbert Groenemeyer能有幸第一个举行传奇般的“MTV Unplugged”音乐会。 Groenemeyer 在Internet上的主页为“Groenland”(http:www.groenemeyer.de)。歌迷们可以带上旅行包踏上“Groenland”之旅。Groenemeyer是去年在英国通过Nick Davis与Internet开始接触的。值得一提的是,“Groenland”是Groenemeyer自己构想并与“Pix Park"的Web设计师们合作而共同设计的。这张主页是这位演员和歌手同新媒体互相交流的一次严肃的尝试。Groenemeyer对此说道:“和Internet合作,这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即使不成功也不要紧,至少我作了尝试。至于我为什么要自己做,理由很简单——可以显得更亲切一些。”Internet则认为“这比通信好多了。”。显而易见的是Herbert将淹没在通过E-Mail签名的洪流之中。 在News-Rubrik(布告栏)中有这位波鸿人的亲笔签名和演唱会日期,通过他的生平和唱片目录你可以了解更多的东西。比如他在12岁时就拥有一支乐队,并且最近刚过完四十岁生日。你可以通过E-Mail向他致以问候。

无聊的问题——无聊的答案

如果谁还没厌烦电视上的清谈节目,可以浏览“Groenland”中由机智的访谈人Roger Willemsen主持的对Groenemeyer的采访。Groenemeyer说过:“从根本上来讲我的音乐并不总是“怪异”、超先锋派、放肆或是其它什么。我要说它的基本风格是和谐和友善的。从歌词上看它有点攻击性,而且从音乐角度来说也比人们习惯的“听”要复杂一些。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而它的后面肯定还隐藏着一些复杂的东西。”这话听听起来不但拗口,而且离题,但这并不能怪Herbert,这也证明了(对无聊的问题)“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句话。你在主页上或许可以问问Groenemeyer先生:如果他不是Herbert Groenemeyer,他会听自己的唱片吗? Groenemeyer还为那些Internet网上的技术迷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首名为“Groenland”的歌,只在Internet的Groenland主页上发表。有两种方法可听到Herbert的声音。一种作为“Real Audio”来听,不必把东西先拷到硬盘上,但需要“Real Audio Player”。WWW主页上的一个链接(http:www.realaudio.com)的作用是下载。第二种方法是作为MPEG2音频文件,那就需要先拷到硬盘上,并用“MPEG-Player”来播放。这种同样可以下载。 MPEG2音频文件的优点在于高质量的声音效果,缺点是文件过大,因此需要把原长13兆字节改为3兆字节的压缩版。

Smudo&Co.

近年来在德国十分走红的乐队为Fantastishche Vier (http://www.sonymusic.de/Music/ Projeckte/f4/Smudo.htm)。大家都知道那首不断在电台中播放的“Sie ist weg”(“她离去了”)。这个乐队的成员有Hausmarke,Thomas“D”,Ypsilon和S.M.U.D.O。Smudo(大家总在问,Smudo是什么意思:他意味着什么都不是)不仅是德国语速最快的Rap歌手和乐队的灵魂,而且还是位Web的怪才。他是德国第一位能够自己进行HTML文本编程和图象制作等工作的流行歌手。他制作的页面,图象设计十分专业,而且相当风趣。 这张F4乐队主页的访问者可以了解演唱会和名为“Viertuell”的新CD。除Fantastishche Vier的照片外还有一些音频文件,主要是WAV文件的ZIP格式。在主页中Smudo还提供了亲自撰写的文章,包括评价德国Hip-Hop音乐和为汉堡的《Max》杂志写的音乐年度评论等。附带一些链接。如果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游览另一张经过授权的歌迷主页。(http://www.bawue.de/~markus/fanta4.htm)

混乱的年代

德国摇滚乐的“旗舰”Udo Linderberg最近刚度过50岁生日,他得到的生日礼物之一是Eik Bergmann制作的歌迷主页(http:www,tuchemnitz.de/~ebe/eik/udo/udo.htm)。内容不仅包括扫描下来的展示Udo第二艺术天赋的绘画作品,还介绍了他的其它重要作品,如影片《北海是谋杀之海》和《混乱的年代》。另外还有《明星》杂志和《南德日报》对他的采访记录。 访问者名单是Lindenberg迷们互相联系的最佳途径。例如Elke Walberer就写道:“太棒了!通过Internet寻找志同道合者变得如此简单。”而对忠实的歌迷和此页的设计者Bergmann的最好回报是,可以用E-Mail与Udo本人直接对话。

大众的鸦片

Campino,Wolli,Andi,Kuddel和Breiti是杜塞尔多夫的朋克乐队“Tote Hosen”的成员,以其名为“Opium fuers Volk”(大众的鸦片)的演唱会而闻名。他们的歌迷在Internet上制作的主页(http://www.tuchemnitz.de/~mpf/toten.html)很有访问价值。其中许多用MPEG压缩的音频文件可供你欣赏,而探讨朋克音乐和介绍乐队历史的文章也值得一读。你知道吗,“Toten Hosen”的成员来自当地的另外两支乐队“IK”和“KFC”,而且乐队中谁演奏哪种乐器是由抽签来决定的。本来他们想成为一支至少拥有六名吉它手和两名打击乐手的大型乐队。在去年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冰球赛中,“Toten Hosen”的小伙子们和杜塞尔多夫EG队的球员组的队以10:11的接近比分输给由“Leningrad Cowboys”和几名芬兰国家队成员组成的球队。顺便提一下,“Leningrad Cowboys”(列宁格勒牛仔)这支芬兰乐队可在网上的商业主页上找到,千万不能错过:http://www.Leningradcowboys.fi/

Lady Day

不仅是当今的流行摇滚歌手出现在Internet上,爵士歌手象Herbie Hancock,Duke Ellington和Charlie Parker也由歌迷们设计出主页Jazz Web(http://www.nwu.edu./Jazz/),提供了有价值的爵士乐资料供你查阅。而长长的爵士艺术家名单都配有相应的链接。如Miles Davis的“In Loving Memory”(http://www.kajen.malmo.se/~rasken/miles.html)。 Billie Holiday的歌迷主页(http://www.bart.nl/~ecduzit/billy/index.html)也相当精彩。“Lady Day”这个歌迷们充满感情的爱称成为主页的名字。Worth Reading目录下有Billy的一些专记,而Worth Watching提供视频享受。Her Music列出所有唱片目录,All her Songs则按照字母顺序列出歌曲目录,有些还有歌词。而1994年发行的纪念邮票甚至可以拷到硬盘上。Other Sites是一些Billie Holliday的其它主页的链接。  Bon Jovi(邦·乔维)的主页(http://www.polygram.com/bonjovi/)不像其它页那样出自歌迷之手,而是其唱片公司制作的。这为歌手不仅占据了摇滚乐舞台,而且还是位演员。主页的Latest News中提供演唱会日期和现场照片,两段影片还可以免费拷贝——“These Days”(3.5兆字节)和单曲“Hey God”片断(AVI,2.6兆字节)。作为商用主页自然缺少不了“Merchandise Area”,在这里你可以收集有关邦·乔维的一切装饰品。

谁是那个女孩

华纳公司为玛当娜制作的主页名为“Something to Remember”(http://www.wbr.com/ madonna/)。不难想象它是测重于商业利益的。尽管这位歌星提供了“I relly want to know, what you think of my new album”,但在这张主页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Something to Remember”是一张典型的广告宣传主页,并无再次访问的价值。一切都围绕着玛当娜的新CD,而没有她生活与作品 而介绍。只有一首真音频歌曲——西班牙语的“You'll see”可以拷到硬盘上。 另一张玛当娜的商业WWW主页“Bedtime stories”(http://www.inma.co./warner/html/ Madonna.html)也缺乏吸引力。这里介绍一张较好的玛当娜主页(http://das-www.harvard.edu/ users/students/Zheng_Wang/Madonna/),信息量较大,有视频文件和报刊剪贴等。尤其出色的是“Madonna Photo Album”,有几百幅玛当娜的照片。 歌星ZZ Top(http://www.cen.ninc.edu/~pzurich/zztop.html)的大胡子现在也可在WWW上看到了。这位来自休斯敦的布鲁斯歌手在“‘Little Ol’Web Page from Texas”中得到详细的介绍。主页中列出了从1970年第一张专辑到最近新出的唱片,并提供各种音频文件,如“Waiting for the Bus”,“La Grange”和“She's just killing me”,全部可以下载。

Cafe Bizarre

Velvet Underground不仅是由天才的音乐家Lou Reed和John Cale组成的超级乐队,而且还是新生代音乐的里程碑。当今的许多乐队都或多或少地模仿过这支乐队。例如Alan Dudley的“Cafe Bizzare”(http://www.infi.net/~aland/vu/)就可以使你回想起Velvet Underground的鼎盛时期。“Discographie”(唱片目录)根据专辑和单曲来划分。所有正版唱片都带封面和歌词。 几名乐队成员如Moe Tucker,Nico和Lou Reed的发展情况在Info about the Member(成员近况)中有所介绍。Miscellaneous Stuff中列举了后来由其它乐队翻唱的歌曲目录。从REM到Billy Idol,从Joy Division到Cowboy Junkies,不少乐队都把Velvet Underground的歌作为保留曲目。Elsewhere里有很多其它主页的链接。 另一张精彩的Velvet Underground主页可以在Rock'n'Roll网的下列地址找到:http:///www.rocknroll.net/loureed/。它是“Cafe Bizzard”主页的较好补充。包括图片、采访和封面艺术。与前者不同的是它着重介绍乐队成员Lou Reed。

虚幻的城市

Queen(皇后乐队)(http://www.queenfip.com)新出的专辑虽然因音乐天才Freddy Mercury的早逝而黯然失色,但在网上还没有过时。主页设计成一座虚幻的城市,在每座建筑后都隐藏着链接供你游览。在Videodrome中有一些经典歌曲的AVI视频可供下载。Shopping Mall可称作Queen销售中心,在Info Centre中提供了所有媒体有关Queen的新闻。Comms Tower提供与其他Queen迷联系的可能。 毫无疑问在Queen主页中不能缺少Operhaus(歌剧院)。它提供了Queen的唱片目录,并带有音频。Gallery正举行三个展览:Album Covers(封面艺术),Queen Art(乐队艺术)和Fan Art(歌迷艺术)。在主页的Games(游戏)中介绍了关于Queen的游戏。

重金属乐队

重金属乐队Metallica主页(http://www.lookup.com/homepages/84460/)奉献给歌迷一些音频文件,可供下载。在Lyrics目录下可查到乐队作品的歌词。这个乐队受欢迎的程度可由无数个与其它Metallica主页相连的链接来证明。 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一下由Elektra唱片公司为Metallica制作的商业Web主页,设计相当雅致(http://pathfinder.com/@@lctjingUAEubAW@e6/elektra/artists/metallica/ metallica. html)。 相当出色的Guns N' Roses主页(http://www.teleport.com/~boerio/gnr.html)出自Jeff Boerio之手。它是由乐队授权许可制作的Web主页,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唱片目录、歌词、访问和巡回演出等。 在Internet Fans(互联网络迷)中有一项不错的服务——世界各地的作者可以携其Guns N' Roses主页在这里登记。一个E-Mail就可以令你身列其中。 “Babelogue”主页可以让你再次见到Patti Smith这位早已销声匿迹的明星当年的风采。Patti Smith在事业中历经沉浮。令人难忘的专辑有“Horses”,“Radio Ethopia”和“Easter”等。主页中还有多张Patti早年的照片:有1950年她还是孩子时在浴缸中和64年高中时代的相片。此外还有歌词和最新消息等内容,你可用Modem把音频文件拷到硬盘上。总而言之文字较多,设计精美,但图片较少。

永远年轻

Neil Young(尼尔·扬)(http://www.Reprise Rec.com/NeilYoung)显然不再年轻了。虽已年过半百,但即使是在Internet上他也象自己曾说过的名言一样:“永远年轻。”他属于那种不多见的艺术家,总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成为同行们的楷模。从乡村音乐到朋克歌曲,Neil Young的作品具有千变万化的风格。而由Reprise唱片公司为他制作的主页“Mirror Ball”也十分出色。在“Dead Man”中你可了解Neil Young为Jim Jarmusch的影片录制的插曲,还有三个音频文件。Biography中详细介绍了Neil Young的生活经历。Human High- way中的影片是Neil 亲自制作的,有关一部反核思想的幻想音乐喜剧,在1983年他与Dennis Hopper和Devo合作进行了首演,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Rainer Wagenhaeuser
本文仅仅是为了使你了解,在我们所提供的音乐家和乐队的网址中,所能找到的各种有趣内容的一些举例,更多的内容你可在我们提供的CD-ROM中发现。无论你是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还是对摇滚音乐情有独衷;无论你是想回到五六十年代,还是迷恋于现代的技术音乐——你都能在目录中的将近四千个音乐家和乐队的八千多个WWW网址中得到满足。愿你在网络的音乐冲浪运动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劳瑞·安德森 劳里·安德森 Laurie Anderson 劳丽·安德森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劳里·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劳丽·安德森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