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详解编辑本段回目录
身份现年29岁、受雇于一家美国国防工业承包商而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的爱德华.斯诺登,在做好披露机密的准备后,向公司请假,并于5月20日离开夏威夷前往香港,一直藏匿在一家酒店。英国卫报和华盛顿邮报上周五几乎同时对外披露美国情报部门收集主要是外国人的电话记录资讯和监控互联网的机密行动。
斯诺登在卫报采访的视频中表示,藏身香港,是因为香港承诺保障言论自由及政治异见人士。他说,中国大陆的确限制自由言论,封锁网络,但香港人一直有街头游行、表达自己观点的传统,而且香港的网络非常自由。
斯诺登还认为,香港政府在与很多其他主要西方国家政府的关系上实际上是独立的。
早年生活和事业
爱德华·斯诺登出生于北卡罗莱纳州伊丽莎白市(Elizabeth City)。 他的父亲,宾夕法尼亚州的居民,是一名美国海岸警备队的官员。 他的母亲,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居民,是一个马里兰区美国地方法院的办事员。 他有一个做律师的姐姐。 到了1999年,斯诺登举家搬迁到马里兰州,埃利科特市,在那里他在安妮·阿伦德尔社区学院学习计算机专业(computing),以获得必要的学分用以获得高中文凭,但他没有完成课程其后他获得普通教育发展证书。 在动身前往香港之前,斯诺登与他的女朋友住在夏威夷、西欧胡岛、维帕。
2003年,斯诺登参加美国陆军,但因在训练事故中双腿骨折而退伍。后来他曾在国家安全局设置于马里兰大学的一处隐蔽设施担任保安。在此之后,他又在中央情报局(CIA)担任与信息技术安全有关的职务。2007年,CIA 将其派驻瑞士日内瓦负责维持计算机网络安全,并给予其外交身份掩护。斯诺登在2009年离开CIA,前往一家美国驻日本军事基地中的国家安全局设施,为一家私人承包商工作。
在于2013年5月离开美国时,他已在国防承包商Booz Allen Hamilton工作了不到三个月,职务是在夏威夷的一处国家安全局设施内担任系统管理员。他约有$200,000美元的年薪,与女友生一起过着舒适的生活。但他愿意牺牲这一切,因为对美国政府的秘密监控工程感到良心不安。
《卫报》形容斯诺登对隐私的价值怀有强烈的热情;他的笔记本电脑上附有支持互联网自由组织的标签,包括电子前哨基金会(EFF)和Tor。尽管他说自己曾“相信奥巴马的保证”,但还是在2008年大选中将选票投“给了第三党”。政治献金记录显示他为荣·保罗的初选进行过捐赠。
机密泄露
有报道说,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成员要求立即将斯诺登引渡回美国受审,认为他给美国情报工作带来了极大损害,尤其担心斯诺登可能被中国情报人员扣留盘问,洩露更多的机密。
另外,美国国家安全局已要求对此次泄密事件展开刑事调查,美国司法部星期天也表示,刑事调查尚处于早期阶段。
有分析人士表示,在中美首脑非正式峰会刚刚结束之际,斯诺登选择藏身香港似乎给双方都出了一个新难题。分析说,中国的情报人员可能非常有兴趣接触斯诺登,但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被外界认为是在鼓励一位泄密者。而未来如何处理这一事件,也将考验香港特区政府以及美中两国的关系。
另外,据香港媒体报道,部分涉及过引渡案件的律师表示,美国和香港政府1996年签署了引渡条约,1998年生效执行,允许美国引渡刑事案件嫌犯回国,不过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北京中央政府的批准。
分析说,如果美国政府以合理理由向香港方面提出引渡斯诺登,香港当局可拘押斯诺登60天,而美国在此期间可以进行提起正式引渡请求的准备。虽然斯诺登可以到法庭抗辩引渡,但是他想绕过引渡非常困难。
香港立法会议员涂谨申表示,香港不可给予政治庇护,斯诺登可向联合国驻港难民专员公署申请政治难民身份,或写信给行政长官声请自己是政治犯,若获批准,特区政府是不会递解政治犯出境或回国,而等候审批期间,按一般惯例,亦不会把申请者递解出境。
涂谨申说,而另一方面,美国可根据当地法例正式起诉斯诺登,使他成为逃犯,并要求香港把斯诺登引渡押解回国。届时,先要行政长官同意警方作出拘捕,拘捕后,把逃犯交予法庭处理。美国也可以申请临时拘捕令,以禁止斯诺登出境。
斯诺登在卫报的采访中表示,他是出于良知,决定有选择性地披露机密,希望保障所有人的基本自由,不愿坐视政府损害民众的“隐私和基本自由”,但不会披露会伤及情报人员的机密。他说,他希望最终能在类似冰岛这样的国家寻求政治庇护。
记者致电冰岛驻香港总领事馆,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任何想在冰岛政治庇护的人必须要在进入冰岛以后才能提出。这位工作人员不愿多说斯诺登是否联系过领事馆,希望记者向冰岛外交部询问有关斯诺登是否已经进入冰岛的信息。
记者当地时间午夜联系上了曾表示愿意为斯诺登在冰岛庇护提供咨询和协助的国际现代媒体协会执行主任斯马瑞.麦卡锡。麦卡锡说,他在几个小时内曾与斯诺登联系过,但是不愿向记者证实斯诺登目前人仍在香港还是已经入境冰岛,寻求政治庇护。麦卡锡表示,冰岛可能不一定是好的选择,虽然冰岛从未向美国引渡过任何人,但是冰岛与美国的关系密切。
斯诺登藏匿在香港的消息引发香港媒体使出浑身解术搜查斯诺登的藏身酒店。结果,采访斯诺登的英国卫报记者格林沃尔德星期一上午从九龙一家酒店办理退房手续时,让香港苹果日报记者撞上。格林沃尔德强调,不会透露报道以外的信息,又称斯诺登是为人权发声。
一位前中情局技术工人已确定由英国“卫报”关于美国侦察计划的泄漏源。爱德华·斯诺登,29岁,是描述纸张作为一个前CIA技术助理,目前受雇于国防承包商博思艾伦。“卫报”说,他的身份被透露自己的要求。最近揭露,美国政府机构聚集数以百万计的电话记录和监控互联网数据。先生说,他5月20日飞到香港,在那里他自己龟缩在酒店。
他告诉该报:“我不希望生活在一个社会,做这些东西......我不希望生活在一个世界里,我所做的和所说的一切被记录。”当被问及他想什么会发生在他身上,他回答说:“什么好东西。”他说,他去了香港,因为其“强传统自由言论”。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证实先生一直是雇员少于三个月。“如果准确的话,这个动作代表的代码的行为和我们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的严重侵犯,”该声明说。
国家安全
Verizon公司移交给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以百万计的电话“元数据”的记录。元数据包括这两款手机在通话中,其持续时间,日期和地点(手机,确定移动信号塔转述来电或文字)的数量。该报告随后揭露华盛顿邮报和卫报指出,...直接进入服务器的9个互联网公司,包括Facebook,谷歌,微软和雅虎在一个程序称为棱镜跟踪在线交流。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拒绝给予美国政府访问他们的服务器。
这意味着,有关电话他们的时间和持续时间等数据可以被挖出了由政府官员。办公室上周六发表了一份声明,说秘密的外国情报监视法法院(FISA)的批准,获得收集的所有信息。
Excerpted from The Daily Caller: Nation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whistleblower
流亡中国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听丑闻在国内激起轩然大波。率先揭露监听事件的英国《卫报》9日公开了揭秘者的身份。据称,他是曾经在美国中情局任职过的29岁男子爱德华·斯诺登,他表示他并不打算隐瞒身份,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没有错。
斯诺登提供给媒体的第一份材料同时带了一份自己的声明。他在声明中写道:“我知道会因自己的行为遭殃 ,”但他也表示,唯一动机就是要告知公众,政府都以他们的名义做了什么,以及做了哪些针对他们的事情。
英国《卫报》6日爆料称,美国情报部门使用特殊的软件,在国内收集三大手机通讯运营商的所有通话记录,同时还收集网络搜索、电子邮件和社交网个人信息和银行卡转帐记录。
“监听门”丑闻事件爆发后,美国政府随即向公众做出解释。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向美国民众保证,“没有任何人听到”他们的谈话,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批评媒体的做法。他说媒体发报道太匆忙而且轻率。他还说,监控只在法庭允许下进行,而且针对的范围不大,同时只有反恐专家专门从事这个工作,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反恐。
大多数国会议员支持情报部门的这种做法,但美国人权组织对此予以强烈批评。
斯诺登此前在美国政府监听计划的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任职,年薪20万美元。他5月31号到达香港,目前仍住在香港的一家酒店里。这让情形变得相当微妙。刚刚结束的“习奥会”上,奥巴马还提出了网络安全议题,此前美情报部门也指责中国黑客侵入了美国的安全系统。而现在真正泄密的恰恰是美国中情局的前工作人员,而且他在中国。
香港与美国存在引渡协议,该协议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之前在北京的参与下谈判达成的。根据媒体报道,香港曾经将一些刑事犯罪嫌疑人遣送回美国,包括涉嫌金融欺诈、内幕交易、恐怖主义、虐待儿童的嫌疑人。
但是美国和香港的引渡协议中包含一个重要的限定条件。在谈判中,中国政府在协议中加入了一个条款,即如果引渡请求影响了中国政府国防、外交或核心的公共利益或政策,中国中央政府有权否决引渡请求。
《华尔街日报》称,斯诺登的处境为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正在发展的工作关系又增加了一个讨论话题。
获得临时避难资格,入境俄罗斯编辑本段回目录
遭美国通缉的“棱镜门”主角爱德华·斯诺登8月1日获得临时避难资格,入境俄罗斯,找到住处,打算找工作。美国政府不满俄方允许斯诺登避难,暗示将重新考虑两国首脑会晤安排。一些国会议员敦促美国政府报复俄罗斯。
居住:入住美裔私人住宅
斯诺登的俄籍律师阿纳托利·库切列纳1日说,斯诺登当天获得避难许可文件,随后离开俄首都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中转区,进入俄境内。
库切列纳告诉路透社记者,离开机场后,斯诺登前往一处美裔俄罗斯人的私人住宅暂住。
库切列纳表示,为了安全考虑,将对斯诺登的住所所在地进行保密。他说:“考虑到安全,斯诺登的落脚处不会对外公布,毕竟他是全球第一号遭通缉人士。他会决定自己将落脚何处。”
工作:或效仿女特工做主持
民意调查先前显示,超过半数俄罗斯人支持斯诺登在俄避难。库切列纳说,斯诺登不打算立即离开俄罗斯,他想租一间公寓,找一份工作。
“斯诺登是专业人才,非常专业的人才。”库切列纳说,“一些企业和私营业主来信,非常希望向他提供工作。他不是有钱人,需要一份工作谋生。”斯诺登收到避难文件后数小时,俄罗斯一家主要社交网站向他提供就业机会。
库切列纳说,“不排除”斯诺登将效仿遭美国驱逐出境的俄罗斯女特工安娜·查普曼,在俄罗斯主持电视节目。查普曼2010年在俄美交换被捕特工后回国,获得一家银行聘用,同时主持电视节目。她先前经由微博客网站向斯诺登“示爱”。
交友:在俄有很多朋友可援手
库切列纳还说,“斯诺登在俄罗斯有很多朋友,庆幸的是,这些美裔俄罗斯朋友在得知他现在的处境后,仍一直跟他保持联系。”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能多透露一点。斯诺登在俄国当然需要朋友协助,美国友人能确保他安全无虞一段时间。”但他并未对“友人”的身份提供更多细节。
库切列纳还说,斯诺登最终会出面接受媒体访问,但在机场中转区待了这么久后,他说“得先好好适应一番,需要喘口气”。库切列纳另外透露,斯诺登在俄罗斯将获得美国友人的协助。
■国际观察
俄借斯诺登 “一石三鸟”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多次表示俄无意卷入此事,强调“斯诺登是不请自来”、“不应影响俄美关系”,暗指这位揭秘者应离开俄罗斯。对于这个“烫手山芋”,俄方再三考虑后决定主动出击,这让美国多少有些始料不及。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决定向斯诺登提供临时避难,主要有三重考量。
首先,顺应民意。俄罗斯列瓦达中心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俄罗斯人对斯诺登表示支持。
其次,提升国际形象。在斯诺登同意遵守“停止给美国带来损害”的条件之后,俄罗斯从道义上已没有理由将斯诺登拒之门外。俄罗斯此时顺水推舟收留斯诺登,可以展现出其不畏美国压力的强硬姿态。
第三,抢占先机。收留斯诺登,俄可以保留利用其与美交涉的后手。尽管斯诺登表示已“知无不言”,但分析认为,他手中很有可能仍掌握着令美国更难堪的猛料。
■美俄回应
俄罗斯在背后捅了我们一刀,斯诺登先生每在大街上闲逛一天,这把刀就在我们身上转一下。
——美议员
美总统未发声 议员促报复
美国政府和国会议员对俄罗斯向斯诺登提供庇护表达不满。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在记者会上说:“我们多次公开或私下要求俄方驱逐斯诺登。这些要求明确、合法。然而,俄罗斯政府却作出这种决定,我们极为失望。”
就斯诺登入境俄罗斯是否影响奥巴马9月的访俄计划,卡尼说:“鉴于这件事和其他事,我们正在评估首脑会晤的效用。”另外,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官员称,不好说原定下周举行的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会晤能否照常举行。
相比美国政府,一些美国议员言辞更尖锐。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和林赛·格雷厄姆发表共同声明,称俄方“故意让美国难堪,打了全体美国人一记耳光……现在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考虑”与俄罗斯的关系。他们敦促政府报复俄罗斯,包括完成全部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和把俄罗斯邻国格鲁吉亚纳入北约组织。
希望在‘所有领域’与美国发展关系,斯诺登事件‘不足以’影响两国政治关系。
——俄外交顾问
俄政府重关系 民众表支持
俄总统普京的外交政策顾问尤里·乌沙科夫1日说,俄罗斯希望在“所有领域”与美国发展关系,斯诺登事件“不足以”影响两国政治关系。
而过半俄罗斯民众对斯诺登表现出欢迎。7月31日,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俄罗斯民众对“棱镜门”主角爱德华·斯诺登表示支持。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当天发布调查结果,显示51%的调查对象支持斯诺登曝光美国情报机构秘密监视通信等,17%持否定态度,另外32%没有表态。就俄罗斯是否应该给予斯诺登庇护,43%的调查对象赞成,29%反对,28%未表态。
据新华社
■关键人物
父亲: 感谢并钦佩俄方
斯诺登父亲在整个事件中是一直坚决支持儿子的,在斯诺登获得临时避难后,父亲接受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采访时称,“感谢俄罗斯这一决定,非常值得钦佩”,同时,他表示“很爱自己的儿子,期待获得签证去俄罗斯探望”。
一名消息人士说,斯诺登的父亲朗尼·斯诺登的律师1日两次与库切列纳交谈,询问斯诺登是否安全,讨论朗尼和斯诺登律师团队前往俄探视,时间可能为今后三周之内。
维基解密: 赢得了这场战争
斯诺登获得避难权后,“维基揭秘”网在微博客网站“推特”发布声明:“我们感谢俄罗斯民众和所有帮助过斯诺登先生的人。我们曾经赢得战斗胜利,现在我们赢得了这场战争”。
库切列纳说,斯诺登已经把掌握的许多材料交给“维基解密”网站,后者今后是否公开那些材料与他向俄方所作承诺无关。“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在斯诺登滞留谢列梅捷沃机场期间一直声援他,网站的英国籍法律顾问莎拉·哈里森一直陪伴他。
律师: 他很想念美国女友
据俄新社8月1日消息,为斯诺登提供法律帮助的俄罗斯律师库切列纳向媒体透露,这位美国中情局前雇员的女朋友还留在美国。斯诺登表示很想念她。
库切列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关于他(斯诺登)的家庭,他还有父亲、母亲、姊妹,以及在美国交往的女朋友。斯诺登很想念她。因为当我向他转达有哪些俄罗斯女性给他打电话时,他对我说,‘我在美国已经有女朋友了。’”
人物特写:逃亡的PRISM泄密者斯诺登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物简介
爱德华·斯诺登
现年29岁,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伊丽莎白市长大,后来搬往马里兰州,仅在社区大学拿到高中同等学力文凭。2003年应征入伍,因在训练中受伤而退出,后转去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设在马里兰大学的一处秘密设施当保安,之后又调去美国中央情报局(C IA)从事IT安全方面的工作。2007年被CIA派驻瑞士日内瓦,负责维护电脑网络安全。2009年离开中情局,入职NSA外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被派驻NSA在日本的一处秘密设施工作,后来回到夏威夷与女友共同生活。因为目睹NSA的监控行为侵犯互联网自由和个人隐私,今年5月20日请病假飞到香港,之后开始向媒体披露美国政府和情报机构的监控行为。本周一自尖沙咀一酒店退房后就行踪不明。目前美国司法机构和情报机构已对其展开调查。
爱德华·斯诺登,29岁的美国中情局前技术助理,放弃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生活,选择逃亡海外、向媒体揭发美国情报机构的“棱镜”(PRISM)计划,该计划监控互联网活动、秘密收集电话记录。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这9家科技公司参与其中,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信息。“老大哥”盯着世界上每一个人,这在美国国内和德国等多国都引发轩然大波。而泄密者斯诺登,他好莱坞谍战大片般的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
曾在CIA任职过着舒适生活
近日,美国《华盛顿邮报》、英国《卫报》等媒体所披露的美国政府监听计划“棱镜”(PRISM)闹得沸沸扬扬。包括Google、Facebook、微软、雅虎、苹果等在内的9家科技公司被指为美国政府提供服务器接入,对外输出用户的私人信息。就在当局和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出面辟谣之际,此次监听计划的告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主动向世人曝光。现年29岁的斯诺登曾经在美国中情局(CIA)担任过技术助理一职,现在他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 SA)的外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 oozA llenH am ilton)的一名合同工。
经过几天的采访后,在斯诺登本人的要求下,英国《卫报》披露了他的身份。从他决定向公众披露多份绝密文件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决心要公开自己的身份。“我没有想要隐匿自己的身份,因为我没有做错。”斯诺登说。
斯诺登将加入丹尼尔·艾尔斯伯格(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的泄露者、被基辛格称为“美国头号危险分子”的美国国防部前分析员)和布拉德利·曼宁(为维基解密提供机密文件的一名美国士兵)的行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告密者之一。他泄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 SA)的机密文件。
在斯诺登提供的第一份机密资料中,他写道:“我明白我将为我的行为付出代价”,不过“如果联邦政府的秘密法律、不公平的赦免和不可阻挡的行政权力被公之于众,我就满足了”。
尽管主动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但斯诺登反复强调,他不希望媒体把焦点放在他身上,而是应该关注美国政府的监听行为。“我不想要公众的关注,因为我不希望这是一个关于我的故事。我希望这是一个关于美国政府所作所为的故事。”
斯诺登目前人在香港,而在泄露政府机密之前,他申请了一次病假。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不能轻易地将其拘留;而根据刑事法律的规定和国际惯例,华盛顿方面会启动引渡程序。
斯诺登说,他并不害怕公开身份的后果。“我知道媒体喜欢把辩论政治化,我知道美国政府将把我妖魔化。”
斯诺登称,尽管有各种担心,他还是希望自己披露的信息能在美国国内乃至全球引发讨论。“我唯一的目的是想告诉公众,政府以他们的名义做了些什么,有哪些行为违背了公众的利益。”
据《卫报》透露,斯诺登有着“舒适的生活”,他的年薪大约为20万美元,在夏威夷跟女友共同生活。他有稳定的职业生涯,还能跟家人在一起。在这样舒适的生活中,他却选择了向媒体揭秘。“我愿意牺牲所有的一切,因为看到美国政府利用这种庞大监视体系来破坏隐私、网络自由和基本自由权利,让我的良心非常不安。”
三周前请病假逃到香港
三周前,斯诺登做了最后准备,这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爆炸新闻。在美国国家安全局夏威夷分局,他拷贝了准备公开的最后一系列文件。然后他跟上司说,他需要请几周病假来治疗癫痫症,去年他发作了几次。简单收拾好行李后,他告诉女友,他将离开几周时间,但他并未详细解释原因。“对一个在情报领域工作了近十年的人来说,这是很平常的。”
5月20日,他登上了一趟飞往香港的航班。他选择香港是因为香港“是一个允许言论自由、对政治异见人士友好的地方”,还因为他相信香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并愿意违抗美国命令的地区。
斯诺登抵达香港后,大多时候躲在饭店房内。“我至今只外出过3次。”他说。他住在尖沙咀的美丽华酒店(The Mira Hotel),吃饭也在房间里吃,他已经收到一张大额催款单。
斯诺登非常担心被刺探。他在房门口摆了一排枕头以预防被窃听。他输入密码时,用红布盖住头和笔记本电脑,以防被隐秘摄像机探测到。
尽管在某些人看来,这听起来像妄想狂,但斯诺登有理由感到担心。他在美国安全部门工作了近十年。他知道美国最庞大和最秘密的监视机构(美国国家安全局)以及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府都在寻找他。
由于他公开的文件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斯诺登经常看电视,还密切留意网上动态,听说了来自华盛顿的各种威胁,美国司法部门甚至誓言要对他进行起诉。
斯诺登很清楚美国当局有先进的高科技,他也很清楚他们要想找到他并非难事。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其他执法部门的官员已两次前往斯诺登在夏威夷的家,并跟他的女友联系,不过他相信这是因为他旷工,而非因为怀疑他跟文件泄露有关。
自认余生将会生活在恐怖中
“我面临的所有选择都很糟糕。”他说。美国可能会开始针对他的引渡进程,对华盛顿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漫长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或许其他国家政府会把他抓起来进行审问,将他视为获取信息的来源。或许他会直接被抓回美国。
“是的,我也许会被交给中情局。我可能会被人跟踪,或者被任何第三方的人带走。他们(中情局)和许多国家合作密切,或许他们会买通帮会,或是让他们的特工介入。”斯诺登说。
“这条路上面就有一个中情局行动基地———在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内———我相信,他们下周将会非常忙。我的余生将会生活在恐怖中,不管我接下来还能活多长时间。”
对于奥巴马政府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起诉告密者的行为,斯诺登表示预计美国政府会使用各种手段惩罚自己。“我不害怕,因为这是我的选择。”他说。
斯诺登预计,美国政府将发起一项调查,然后称自己违反了《反间谍法》,并帮助了国外敌对势力。
在《卫报》数小时的采访中,斯诺登只在被问及自己的决定对亲人的影响时流露出情绪,泪水开始在眼睛中打转。他很多亲戚都为政府工作。“我唯一担心的就是这会给我家人带来伤害,我不能再提供什么帮助了。这使我彻夜难眠。”他眼含泪水说。
是个连高中学历都没有的IT高手
斯诺登并不相信美国政府对他的政治价值观构成威胁。他在北卡罗莱纳州的伊丽莎白市长大,后来搬往马里兰州,靠近美国国家安全局在米德堡的总部。
斯诺登承认,自己从来都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学生。为了拿到高中文凭的必要学分,他在马里兰州一所社区大学学习计算机,但最终未修完课程。他后来拿了一个G ED文凭(为衡量是否达到高中同等学力水准而设的普通教育水平测试)。
2003年,爱德华·斯诺登应征入伍,并接受了一项加入特种部队的训练。当时他的原则和他今日的信条一致:“我希望参加在伊拉克的战斗,因为我认为自己作为人类一员,有义务帮助人们摆脱压迫。”
他回忆了当时的情景:自己对战争目的的信仰如何很快就崩塌了。“大多数来培训我们的人,似乎都在鼓励杀戮阿拉伯人,而不是帮助别人。”他说。当他在一次训练事故中摔破双腿后,就退出了培训。
在那之后,他得到了自己在美国国家安全局里的第一份工作:在国家安全局设在马里兰大学的一处秘密设施当保安。之后,他又调去了美国中央情报局,从事IT安全方面的工作。虽然爱德华·斯诺登连高中文凭都没有,但他对互联网的了解以及他在电脑编程方面的才华使得他提拔得特别快。
在情报机构见闻导致信仰幻灭
到2007年,美国中情局把爱德华·斯诺登派驻瑞士日内瓦,以外交人员身份作掩护。爱德华·斯诺登负责维护电脑网络安全,这使得他有权限接触到大量的机密文件。
在从事这项工作的三年里,他一直都在CIA官员们身边工作,导致他开始严重质疑自己所看到的事情的正当性。
他描述了CIA特工们如何制造一起事故,以试图招募一名瑞士银行家,目的是从他身上获取秘密银行信息。当时,CIA的人故意让那个银行家喝醉了,然后怂恿他自己驾车回家,当这名银行家因醉驾被捕后,一名卧底特工就开始以交个朋友的名义出现替他摆平此事,于是,友谊的纽带结成了,最终招募也成功了。
“大部分我在日内瓦的所见所闻,让我对美国政府职能及其在世界中的影响彻底幻灭了,”爱德华·斯诺登说,“我意识到自己是这个政府的一部分,而它所做的事情,弊远远大于利。”
爱德华·斯诺登说,他被CIA派驻日内瓦期间,曾第一次想到了要揭发政府的秘密。但是,当时他并没有这么做,原因有两个。
首先,他说:“中情局的秘密大部分是关于人而非机器或系统,一想到揭秘行为可能会危及到具体的人我就感觉不舒服。”其次,奥巴马在2008年的大选给了爱德华·斯诺登希望,也许会有真正的改革,而不需要非得披露出来。
爱德华·斯诺登2009年离开美国中情局,去到一名私人承包商那里工作,他被派驻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处海外设施,该设施位于日本的一个军事基地中。然后,他说自己“看到奥巴马反而强化了那些他认为该废止的非常政策”,结果,“我也变得强硬起来”。
这次经历给爱德华·斯诺登带来的首要教训就是“你不能坐等别人采取行动,我一直寄望于找到个领军人物,但我意识到,领导力就是要成为第一个采取行动的人”。
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爱德华·斯诺登认识到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活动是多么地耗时,指出“他们一心想知晓全世界的每次谈话、一举一动”。
对揭秘产生的影响感到满意
爱德华·斯诺登称,自己曾认为互联网“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当年,作为一名青少年,他曾花数天时间“向人们描述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各种情况”。
但如今他认为,互联网的价值,以及基本的隐私,正被无所不在的监控迅速破坏。“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英雄,”他说,“因为我所做的是维护自身利益:我不想生活在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不想生活在一个不给知识探索和创造力留空间的世界。”
一旦他得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网很快将成为不可撤销的”这个结论,他说,采取行动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爱德华·斯诺登指出,“他们正在做的”构成“对民主的现实威胁”。
尽管爱德华·斯诺登的信念十分坚定,但仍难免让人这样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放弃自己的自由和优越的生活方式?“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我是为了钱,我可以把这些文件出售给任何国家,得到非常多的钱。”
对爱德华·斯诺登来说,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他说:“政府授予自己无权享有的权利,同时缺乏公共监督。结果就使得像我这样的人无法超越他们允许的范围。”
爱德华·斯诺登对互联网自由的忠诚体现在他笔记本的胶贴上———一个是“我支持在线权利:电子前沿基金会”,另一个是“T or项目”,一个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匿名交流服务的在线组织。
当被记者问到他如何证实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以确保他不是幻想出这一切,爱德华·斯诺登没有任何犹豫,立即给出了自己的个人资料,从他的社会安全号码到他的美国中情局ID,再到他过期的外交护照,毫无掩饰,记者问到任何他个人生活的问题,他都会回答。
爱德华·斯诺登是个安静、聪明、随和、谦让的人。当谈到监控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时,他似乎最开心,不过那种层次的技术细节大概只有资深通讯专家才能理解了。但当他谈及隐私的价值以及该价值被情报机构的行为不断削弱时,爱德华·斯诺登反应十分强烈。
他的态度是冷静和放松的,但当他不得不躲藏起来等待酒店房间的门被敲响的时候,又表现出可以理解的焦虑不安。终于,火警警报停止了。“这在之前从未发生过,”他说,暴露了自己的焦虑。他不知道这是否真的火警,抑或只是一次火警测试,或者是C IA的一个伎俩,目的是逼他跑到街上去。
散落在床边的是他的手提箱、沾着剩饭的客房服务餐碟和一本《钓鱼者》(又译《大权在握》),那是美国前副总统切尼的传记。
自从相关报道上周陆续出现在英国《卫报》以来,爱德华·斯诺登就开始警觉地看电视、浏览互联网,以查看他的揭秘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他似乎还算满意,他渴望的引发的争议终于发生了。
他躺下,用枕头撑起上半身,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 N)的主持人沃尔夫·布利策去问一个评论小组有关政府侵扰的问题,咨询他们对于谁是泄密者有何看法。在8000英里之外,泄密者面无表情地看着这场讨论。
不知前路如何希望获冰岛庇护
爱德华·斯诺登说,他钦佩的人是埃尔斯伯格和曼宁。但是斯诺登强调,在他和军人之间有重要区别。巧合的是,曼宁的审判和斯诺登开始向媒体泄密,发生在同一星期。
“我仔细评估每一份决定披露的文件,以确保每份文件的披露在公共利益方面的合法性,”他说,“这里有各种不同的文件,都能产生重大影响,但我没有披露,因为我的目标不是去伤害人。”
爱德华·斯诺登说,他特意选择那些判断力值得信赖的记者,这些记者知道哪些应该公开,哪些应该继续保密。
至于自己的未来,爱德华·斯诺登没有明确的概念。他希望通过公开秘密而产生一些保护,使得“他们更难抹黑”。
至于寻求庇护的可能性,他认为最有希望的是冰岛———鉴于其互联网自由全球之冠的美誉———冰岛在他名单的首位。他知道那或许将证实一个未了的愿望。
但是,在经历了由其导致的激烈争执争论后,他的长征故事才刚刚走完第一个星期,“我感到满意,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没有遗憾。”
原作:Glenn Greenw ald,EwenMacAskilland LauraPoitras
原载:《卫报》
网址: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3/jun/09/edward-snowden-nsa-whistleblower-surveillance
编译:胡超平 林徵道
美情报监控揭秘者身世:高中辍学的电脑怪才编辑本段回目录
高中辍学的电脑怪才
现年29岁的斯诺登日前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针对通信和网络的监视项目,引发轩然大波。通过采访,斯诺登的形象逐渐清晰:高中辍学,电脑前不分昼夜工作的电脑怪才。
本版综合新华社中国日报网站京华时报记者刘佳
未获高中文凭
斯诺登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伊丽莎白城长大,随后移居至马里兰州,靠近米德堡的国安局总部。他没有获得高中文凭,一度在马里兰社区学院学习计算机。
斯诺登说,他曾在陆军服役,因在训练中受伤离开部队,在国安局担任安保人员。
随后,他作为中情局信息技术员派驻瑞士日内瓦并工作至2007年,在那里接触到一些机密文件。他说,自己在那段时间一度考虑公开那些秘密监视项目。不过,他最后决定放弃,原因是不想致任何人于危险之中,同时抱有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取消一些项目的期望。但是,奥巴马没有约束这些项目,使他失望。
《卫报》报道,斯诺登2009年离开中情局,为戴尔计算机公司工作,随后作为博斯公司雇员在国安局工作4年。在国安局位于夏威夷的办公室工作期间,斯诺登拷贝打算公开的最后一批文件,告诉管理人员需要离开几周治疗癫痫病。
博斯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证实,斯诺登为这家防务承包商“工作不到3个月,在夏威夷一支团队内任职”。
斯诺登说,他的年工资为20万美元。然而有传言说,当博斯公司解雇他时,他的薪水是12.2万美元。
父母早年离婚
斯诺登的父亲已经从美国海岸警备队退休,住在宾夕法尼亚州。他的父亲在ABC新闻简短的采访中称,他十分担心儿子。他说,他最后一次见到儿子是在两个月前的一个晚餐时间。
斯诺登的父母早年离婚,本周一早上,母亲伊丽莎白在离开马里兰州的家时谢绝了记者采访。
邻居称,他母亲是在十多年前买的这座埃里克特市的公寓。斯诺登16岁时,离开家人在公寓独自住了几年。
有时,斯诺登的母亲会带着日用品顺便来公寓,斯诺登的女朋友也会在周末过来。邻居仍能回忆起,有时候透过百叶窗看见斯诺登在电脑前工作,“不分昼夜”。在她的印象中,斯诺登是个“计算机怪才。”
婚事几乎无望
英国媒体报道,斯诺登在泄密前有个稳定的女友,两人原本打算结婚,不过突然的泄密事件导致他们的婚事几乎无望。面对变故,他的女友林赛·米尔斯非常痛苦,10日借助博客公开了自己当前伤心欲绝的心境。
“我的世界突然敞开,又突然关闭。我像是迷失在海上,身边没有指南针。我流着泪水,一边打着字,一边回想一路陪我走过的人,那些和我一起欢笑、一起牵手的人,那个我最深爱的人,以及那些我来不及说再见的人。”米尔斯在博客上这样写道。
米尔斯现年28岁,之前是一名芭蕾舞演员,现在是一名钢管舞者,住在位于夏威夷斯诺登租赁的寓所里。斯诺登和米尔斯去年曾前往香港度假,不少亲友还以为他们会在那里结婚。通过米尔斯的博客来看,这两人彼此深爱对方,米尔斯在博客中用“谜一样的男人”来形容斯诺登。在过去的4年里,这对情侣一起游览过世界很多地方。在此次前往香港前,斯诺登只是对米尔斯说要离开数周。所以如今面对男友的意外举动,米尔斯感觉像是“一下子被抛弃了”。
米尔斯的父亲这样评价斯诺登:人非常好,害羞,稳重。“他一直有强烈的是非观,当他听到关于斯诺登的新闻时感到‘震惊’”。
■相关
阿桑奇给斯诺登支招
可向俄或南美洲国家寻求避难
“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10日称曝光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的爱德华·斯诺登为“英雄”,说两人之间有“间接联络”。此外,阿桑奇12日对斯诺登提出建议,希望他向俄罗斯或者南美洲国家寻求政治避难。
“爱德华·斯诺登是英雄,”阿桑奇告诉天空新闻频道记者,“他把近十年最恶劣的事情之一公之于众。”
英国《卫报》网站9日证实斯诺登向媒体提供机密文件,致使“棱镜”项目等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曝光。
阿桑奇所创“维基揭秘”网站2010年公开大量以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内容的秘密文件,引起美国外交尴尬。他现阶段在厄瓜多尔驻英国使馆避难。
阿桑奇10日还告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他经由熟悉斯诺登的人与斯诺登有“间接”联络,“眼下不适宜提供更多细节”。
此外,阿桑奇12日对斯诺登提出建议,希望他向俄罗斯或者南美洲国家寻求政治避难。
斯诺登现身处香港,具体位置不明。他在媒体13日刊登的专访中说,他将继续留在香港,准备好应对美方的引渡努力。
正在巴西访问的俄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12日告诉俄塔社记者,他没有接到斯诺登的政治避难请求,但“如果他提交请求,我们会予以考虑”。
“我认为,他最好考虑这个建议,”阿桑奇12日晚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他还可以尝试在南美洲找到类似的(政治避难)机会……拉美国家对这种请求有真实兴趣,当然,(俄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了解这种游戏很长时间了。我确信,一旦这样的建议摆上桌面,它就不会收回。”
■链接
全球近50年“知名”泄密者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1971年,埃尔斯伯格向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披露越南战争机密文件,讲述美国介入越战的始末以及政府如何围绕越战事务误导公众等。
——马克·费尔特1972年6月17日清晨,5名男子因闯入美国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偷拍文件被捕。经调查,5人均是共和党“暗探”。为避免影响竞选连任,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下令掩盖事实真相。同年11月7日,尼克松竞选成功。随后,《华盛顿邮报》得到“深喉”提供的消息,就这件事穷追猛打。1974年8月,尼克松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时隔30年,费尔特的朋友约翰·奥康纳2005年在《名利场》杂志上撰文披露,费尔特是水门事件中的“深喉”。
——莫迪凯·瓦努努瓦努努曾作为技术人员在以色列迪莫纳核设施工作,1986年向英国媒体披露迪莫纳核反应堆诸多内幕。以色列随后以“叛国罪”和“间谍罪”判处瓦努努18年监禁。
——布拉德利·曼宁曼宁先前任驻伊拉克美军陆军情报分析员,2010年5月遭拘押。美国检察部门指控他从军用网络系统内窃取机密文件并提供给维基揭秘网,包括一段驻伊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射杀记者的视频和数以万份计战事报告。
各界反应编辑本段回目录
香港外国记者会在2013年6月10日发表一篇声明,表示会密切留意香港政府会否受到来自华盛顿或北京的压力,限制斯诺登的活动,或限制媒体接触斯诺登。
香港多份报章于2013年6月11日在头版报道了此消息,并为此发表了社论文章。
《星岛日报》社论:泄密者斯诺登选择香港作为避难所,为香港的言论自由提供了免费宣传。
《成报》社论:美国号称世界最自由最民主的国度,但从斯诺登揭发出来的“窃听门”事件看,似乎浪得虚名。
《明报》社论:斯诺登藏身香港,其去向肯定会与美国当局展开一番角力,港府严格依法处理,抑或顺从美方要求轻易交出斯诺登,会成为检验高度自治甚至一国两制的试金石。
《南华早报》社论:斯诺登选择在习奥会退出不久就公开透露事件,时间选择上耐人寻味。这一事件使中美关系和香港的信誉都受到考验,尊重公众权利和自由以及司法制度是香港的优势,香港也应特别注意其历史地位和角色。
《文汇报》社论:斯诺登事件再次暴露美国政府在人权、自由、反恐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凖,自己暗地里肆意侵犯人权和自由,却道貌岸然地指摘别人,充分暴露了美国政府的虚伪、霸道、自私,难免引起全世界的反感。
棱镜监听项目曝光者失踪:或不会被判长期监禁编辑本段回目录
向媒体提供机密文件致使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曝光”的爱德华·斯诺登10日从公众视野“消失”。美国多名议员当天呼吁引渡并起诉眼下身在海外的斯诺登。
退房“失踪”
应斯诺登要求,英国《卫报》网站9日发布视频,证实美国前中央情报局雇员、现国家安全局防务承包商博斯公司雇员斯诺登向媒体提供机密文件,致使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曝光”。
那段视频发布后,已经飞抵海外的斯诺登从居住的酒店退房,在公众视野中“消失”。那座酒店的职员告诉路透社记者,斯诺登10日中午退房。
《卫报》记者尤恩·麦卡斯基尔当天晚些时候说,虽然从酒店退房,斯诺登尚没有决定下一站去处。“他揭露文件并决定公开自己身份的计划周全……只是,在那之后,他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
或不会被重判
一些国会议员和情报部门官员对斯诺登泄露机密文件的行为不满,要求引渡并起诉斯诺登。司法部9日说,已经启动初步刑事调查。
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说:“任何泄露机密文件的人都应该受到法律严厉惩处。”
路透社报道,依照过去相似案例的处理结果,如果斯诺登返回美国并接受审判,可能不会被判处长期监禁。美国历史上共有9起相似案例,2人无罪,3人获判2年左右监禁,另有1人获判10个月监禁,其余3起案件尚未判决。
尽管秘密监控项目受到广泛指责,但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高级官员说,政府不打算停止这些项目。似乎,在美国政府看来,更应该从这一事件“吸取教训”,掐断秘密文件外泄的途径。在一些美国官员看来,“外包”雇员权限太大是整场风波的导火索。 新华社特稿
若斯诺登提出俄考虑政治庇护
据俄罗斯媒体6月11日报道,俄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表示,俄方可能考虑为美国监控项目爆料人爱德华·斯诺登提供政治避难。
《每日生意人报》引述佩斯科夫的话说,若斯诺登提出政治避难的要求,俄罗斯会考虑。
他向该报说:“我们将会基于实际发生的事采取行动,如果我们收到这样的请求,我们将会考虑。”
反应
调查仍在进行 白宫不予置评
白宫发言人卡尼1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白宫高级官员已将此事最新进展向奥巴马做了汇报,但鉴于调查目前仍在进行中,他不会评论事件中的个人以及调查工作,也不会转述奥巴马的观点。
尽 管未就“告密者”置评,卡尼再度为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政策和相关情报监视项目作出辩护。他说,正如奥巴马此前所言,这些情报监视项目是为了防范针对美国 的恐怖袭击,而且受到司法、立法、行政三个分支的监督。实施这样一个不针对美国公民的情报项目是“完全正当”的做法,泄露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利益的敏感机密 情报会造成问题。
2 .5万网民请求赦免斯诺登
“棱镜门”事件也再度激发有关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的讨论。
一方面,美国一些政界人士认为,斯诺登的泄密行为可能损害国家安全。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范斯坦和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坎托等人均已出面表示,应对斯诺登的泄密行为严肃彻查。司法部也证实已就此展开刑事调查;
另 一方面,对此类情报搜集项目在反恐工作中成效几何的质疑声不少,有关此类项目侵犯个人隐私的看法也得到不少民众认同。一些民众在互联网上支持斯诺登。尽管 斯诺登眼下尚未遭到指控,大约2.5万名网民在一份在线请愿书上“签名”,敦促奥巴马赦免斯诺登;另有一些网民在社交网站发起活动,为斯诺登筹集资金用于 法律辩护,数小时内集资8000美元。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斯诺登的泄密行为数日来已在美国情报系统内引起不小震动,甚至可能导 致对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等情报机构安全措施的全面审查。曾为中情局工作数十年的律师约翰·里佐认为,此次泄密行为的影响规模和范围极大,而斯诺登自揭 身份的做法也令人震惊。
欧洲盟友要求解释
另外,秘密情报监视项目同样招致一些欧洲国家的不满,原因是欧洲国家的隐私保护法律比美国更为严格。
欧洲议会11日将讨论这些监视项目是否侵犯当地一些隐私保护法律。
德国政府发言人斯特芬·赛贝特10日说,贝拉克·奥巴马18日将首次作为美国总统造访首都柏林,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届时将向他询问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秘密情报监视项目。
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黑格在首都伦敦否认政府使用美国提供的监控信息,以“绕过”本国相对严格的隐私保护法。“我们希望,英国民众对我们的情报机构……有信心。” 新华社
斯诺登接受在线访谈:若是间谍为什么不去北京编辑本段回目录
“棱镜门”曝光后,斯诺登一直行踪神秘。北京时间昨晚11时,他“现身”英国《卫报》网站,在线回答了来自世界网友们的许多问题。香港《南华早报》网站也同步更新了相关内容。
截至本报发稿时,网友和斯诺登的在线问答刚刚结束。
选择香港比冰岛
更方便
Q:你为何选择去香港,并在那里揭露美国针对中国香港和内地的网络攻击?
A:首先,正如美国政府对其他泄密者所做的,只要待在美国国内,就没有任何公平审判的可能。他们已经公开宣称我犯了叛国罪、刑事泄密罪,甚至违宪等不可饶恕的罪行,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我在国内公开这些机密,等于直接让自己进监狱,这未免太过愚蠢。
其次,大家必须清楚的一点是,我并没有泄露任何美国针对合法军事目标的行动。我指出的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对民用设施,如学校、医院和私人企业的黑客行为,因为这是相当危险的。这是赤裸裸的犯罪行为,它们的目标无疑是错误的。凭什么我们可以秘密访问一个国家的电脑,而且那个国家甚至还是我们的盟友?国家安全局的行动影响了数百万无辜的人,他们需要知道真相。
Q:你将揭秘多少机密文件,又有多少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文件?如果你发生什么意外,这些秘密还会继续公开吗?
A:对此,我只能说,美国政府一直在试图通过逮捕,甚至杀害我来掩盖那些秘密,但真相会不断揭开。
Q:你说过,首选冰岛作为政治避难的国家,那你为什么不直接飞往冰岛?
A:离开美国,对我来说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风险。国家安全局的员工如果要赴外国旅行,必须提前30天申报,并且会被监控。考虑到可能会在途中被截下,因此我没有提前申报要到一个在文化和法律认同我的行为的地方去旅行,而去香港更加方便。
曾一度相信
奥巴马的承诺
Q:情报部门可以获得任何信息而不需要经过授权吗?
A:国家安全局、中情局等情报部门若能进入信号情报原始数据库,他们可获得任何想要的电话号码、邮件、用户身份证等,这与技术无关,是政策问题。这方面的审核是草率的,可以被虚假的理由轻易骗过。在英国政府通信总部,窃听行动审核比例只有5%。
Q:你说你在奥巴马刚上台时就开始想告诉全世界“棱镜”项目,为什么等到现在?
A:当时奥巴马的竞选承诺让我暂时相信他会改变一些。大部分美国人也这么想,但是事与愿违,他上台后,并没有这样做,令我很失望,比如,我们依旧看到关塔那摩监狱的人没有人权。
Q:谷歌等大公司对“棱镜”计划是一无所知?还是被迫说谎?
A:它们的否认进行了数次修改,是有误导性的。这些公司在法律上被迫服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道德上应服从。Facebook、谷歌、微软、苹果等有影响力的公司,若拒绝与情报界合作,你认为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把它们关闭吗?
“我没与中国政府
联系过”
Q:你是否已把美国机密卖给中国换取庇护?
A:显然,美国媒体会对任何涉及香港或中国内地的东西作出一些下意识反应,这是为了让人们的注意力不要放在对美国政府不当行为的关注上。但是,试问,如果我真的是中国间谍,我为什么不直接飞去北京?如果真的那样,我现在一定是很舒坦了。
Q:你刚才并没有正面回应是否偷偷将一些信息给了中国政府,你可以明确说你没有吗?
A:不,我并没有和中国政府联系过。我只和媒体记者有接触,比如《卫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记者。
Q:现在这件事是不是向着你原来预想的那样发展?
A:刚开始,我很有信心。不幸的是,美国大部分媒体整天更关心我17岁的时候是怎样的,我女朋友长得是什么样子。其实更重要的是,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窃听”事件。
Q: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A:谢谢所有人的支持,请记住,如果你现在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是因为你没有被列为监视目标。
但是,试问,如果我真的是中国间谍,我为什么不直接飞去北京?如果真的那样,我现在一定是很舒坦了。
英国《卫报》:
泄密者是美国新一代爱国者
美国政府以安全为名侵犯公民自由,对9·11袭击后成年的美国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美国9·11之后成年的青年一代中,泄密者有斯诺登,还有曼宁。他们在美国“自由精神”神话的熏陶下长大,有经历了被召唤去监控或行使美国力量的现实。而随着时光流逝,平衡这两者的冲突,让他们的世界观混乱。就像角斗场上的食肉动物,他们被迫面对着残忍,他们想退出他们扮演的角色,但往往是戏剧性地不尽人意。
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战争,伤害别国人民,侵犯本国公民隐私,这些年轻人意识到,美国政府正在令美国蒙羞。对斯诺登们来说,一方面是忠于旗帜和制服,一方面是忠于旗帜、制服所曾象征的理想,他们被迫作出选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们选择忠于美国所宣称的理想。他们并非叛徒,而是美国新一代爱国者。 本报记者 尹维纳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