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14日 1939年9月14日,俄裔飞机设计师伊戈尔·西科尔斯基驾着他的VS-300型直升飞机样机成功地作了一次用绳控制的飞行,从而实现了他个人的宿愿。 1959年9月1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每秒运算1万次的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1987年9月14日,第三世界科学院二次大会在北京开幕(18日结束)。会议旨在促进南南、南北国家之间科技合作。50多个国家近400名专家出席大会。 1990年9月14日美国医生将修改了基因的白血球重新注入一位小女孩静脉,首例基因疗法成功。
早期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9月14日
1886年9月14日 George Anderson获得打字机色带专利
1959年,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接受ERMA (Electronic Recording Method of Accounting)系统。1955年9月,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开演示了一个名为ERMA(Electronic Recording Machine Accounting,电子记录机会计)的系统,号称能“读取”支票信息并作处理。这项工作是由美洲银行提出,耗时5年完成的。不过由于成本过高,同时从支票到穿孔卡片的信息传输问题难以解决,这套系统当时还不能实际应用。尽管如此,它开创了计算机代替手工支票处理的先河。事隔不到1年,1956年7月21日,美国银行业协会(American Banking Association)建议使用磁性墨水字符识别(MICR,Magnetic Ink Character Recognition)作为标准的支票处理方法。1958年又进一步对MICR编码的打印位置、字型(E-13B)和字符大小做出规定,从而构建了银行业务系统通用的支票处理机器语言。同年美洲银行安装了GE-100,这是一台集成了ERMA系统的晶体管化的计算机,它满足了直接从源文件(支票)输入数据的要求,最终使得利用计算机处理支票成为实现。
1960年9月14日 雷达先驱Sir Arthur Percy Morris Fleming去世
第一封电子邮件复印件
1987年9月14日21时07分,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是发往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1998年9月14日 联邦法官宣布微软反垄断案开庭时间后延
近期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9年9月14日,首届中国网民文化节庆典将在北京中央电视塔隆重举行,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中国互联网协会领导、国际互联网专家、网民朋友及企业代表将集聚一堂,通过多种形式庆祝首个中国“网民节”。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网民将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收看庆典盛况。
2009年1月6日上午,中国互联网协会在首届中国网民文化节上宣布,确定每年9月14日为中国网民节。1987年9月14日,中国发出首封电子邮件。众多网民选择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作为中国2.9亿网民自己的节日。
中国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1959年9月14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104机。这是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每秒运算一万次。
1985年9月14日,国家科委拟订了“星火计划”
1985年9月14日,国家科委拟订了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星火计划”,并确定了“星火计划”的“短平快”项目5条原则以及24个重点方面。拨款方式实行“匹配拨款”制度,原则上采用各方集资的办法。
1987年9月14日21时07分,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是发往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1990年9月14日,张晓楼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角膜捐献者
科技史上的今天编辑本段回目录
1849年9月14日 “生理学之父”巴甫洛夫诞生
1849年9月14日,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诞辰。巴甫洛夫在血液循环、消化系统及高级神经生理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心脏的离心神经》博士论文中,第一次论证了神经对心脏功能的调节作用;他还研究了消化腺分泌受神经调节和支配,揭示出唾液分泌与食物种类之间的相关性,阐明了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为此他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0年9月14日,亚欧海底光缆全线开通
2000年9月14日,随着亚欧海底光缆上海登陆站的开通,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参与建设、连接亚欧海底33个国家和地区的亚欧海底光缆系统,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正式开通。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国际通信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亚欧海底光缆系统西起英国,经地中海连接法国、意大利等国,通过红海进入印度洋到新加坡,然后再向东,经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到达中国,最后通达日本、韩国。它全长约3.8万公里,连接33个国家和地区,共计39个登陆站。亚欧海底光缆系统在我国上海、汕头各设1个登陆站。
历史详解编辑本段回目录
MICR、验印、OCR和支付密码的故事
无纸化的第一个目标是“无支票”。1955年9月,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开演示了一个名为ERMA(Electronic Recording Machine Accounting,电子记录机会计)的系统,号称能“读取”支票信息并作处理。这项工作是由美洲银行提出,耗时5年完成的。不过由于成本过高,同时从支票到穿孔卡片的信息传输问题难以解决,这套系统当时还不能实际应用。尽管如此,它开创了计算机代替手工支票处理的先河。事隔不到1年,1956年7月21日,美国银行业协会(American Banking Association)建议使用磁性墨水字符识别(MICR,Magnetic Ink Character Recognition)作为标准的支票处理方法。1958年又进一步对MICR编码的打印位置、字型(E-13B)和字符大小做出规定,从而构建了银行业务系统通用的支票处理机器语言。同年美洲银行安装了GE-100,这是一台集成了ERMA系统的晶体管化的计算机,它满足了直接从源文件(支票)输入数据的要求,最终使得利用计算机处理支票成为实现。
1967年召开的美国银行协会自动化会议(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 Automation Conference)认为,人类社会或迟或早,不是用这种方法,就是用那种方法,总是要进入“无支票社会”的。这次会议还进一步勾画出到达彼岸的具体步骤:首先是发展计算机技术和改善通信系统;其次是开发客户终端,或者更明确一点就是开发POS终端;再次是构建一个新的,集计算机、通信链路、终端和客户校验系统之大成的银行自助服务系统;最后是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支付、结算手段和其他金融产品。
无独有偶,1988年,在我国银行电子化建设进入第8个年头的时候,中国工商银行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同立项,研究采用计算机模式下的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对支票印章的真伪进行自动鉴别。其初衷是解决我国支票从手工转为计算机处理所特有的预留印章管理和真伪鉴别的问题。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使用印章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处于独创和领先水平。用它作为核心算法开发的“验印终端”至今还在我国银行业广泛应用。此外,1989年,中国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所属长沙金融电子研究所成功研制《变码印鉴》,这项拥有发明和实用新型两项专利的技术是我国最早的支付密码和数字签名系统。这一技术与光学字符识别(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及手写体字符识别技术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读取”和识别票据印章、印刷体或手写体字符的难题,为我国银行支票处理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上面这些围绕支票发生的故事,尽管时空的跨度很大,但却拥有几乎相同的大背景——银行电子化的初期;几乎相同的目的——解决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支票的难题;几乎同样显著的社会效应——把支票这种传统的支付方法与银行电子化衔接起来,给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在这个大前提下,与支票处理相关的金融机具应运而生,如MICR字符编码、打印机、支票扫描器、CCD支票输入平台、支票分类机、验印终端、变码印鉴器等。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将近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人们当初设想抵达“无支票社会”彼岸的那些步骤,大都已经实现,有的还远远超过当时所能想象的水平。但是,“无支票社会”的憧憬并没有成为现实。支票用量最多的美国,每年仍然要花费约300亿美元用于支票的印刷、运输和处理。当然,网上支付的逐渐普及,使这种状况得以改变。有研究表明,美国有望在2007年将手写支票的数量减少约1/4。但要使支票彻底退出市场,短时期内还难以实现。围绕支票处理发生的新故事,至今还在继续:当你在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店——沃尔玛购物用支票付款时,会碰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商家会在客户付款时对支票进行扫描,以便将相关的信息诸如开户行、账号、金额、日期和签名等输入计算机,结账后立即把所开支票退还客户。这种处理方法既照顾了人们用支票付款的传统金融习惯,又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把纸质支票转换为电子支票,从而加快了付款速度、节省了传递纸张的费用、也减少了发生商业欺诈的可能,是传统金融习惯与信息技术成功结合的例证。
1979年9月14日,计划生育提倡者马寅初彻底平反
1979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党委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决定。15日,马寅初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马寅初先生于1957年提出了“新人口论”,主要内容是:我国应控制人口增长,节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普遍避孕。马寅初先生因这一理论被戴上“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遭到无理批判。历史作出了惩罚。我国人口随之严重失控,“批错一人,陡增几亿”。为马寅初先生平反,表明我国开始纠正在人口政策上的严重失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这一基本国策开始形成。
见证:中国首封电子邮件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首封电子邮件打印件,内容译成中文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资料图片)
2008年11月,北京车道沟10号,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在这个靠近西三环的幽静院落里,一些退休多年的老人不时能遇到一些不速之客的探访,深秋的大院看起来比往年多了些热闹。
时值外界热议“改革开放30年”,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这话题的一个关键元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大事记也始于这封邮件。1987年9月20日,这封邮件正是从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在某些意义上,该研究所成了中国互联网应用的发源地。
旧地重走已物是人非
该所大院中有一座绿树掩映的小楼,所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知道21年前在那里发生的故事。但如今,当年的很多人都已找不到。环绕小楼踱步间,忍不住会滋生“人面桃花”的感慨。
李澄窘教授,原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当年亲历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送,如今已是90多岁的高龄。李教授目前随儿子移居美国,听力不好,无法接电话;眼也花了,从北京发到美国西海岸的邮件,需要儿子的帮助才能读。
阮任成,当年研究组成员之一,如今退休在家。由于事情已过去多年,老人并不是十分愿意跟外界重提这段往事。曾有媒体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沟通,仅获得与他3分钟的交流机会。
措恩,当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教授,帮助中国首封电子邮件成功发送的重要功臣,如今身居德国;安·玛丽,帮助中国在国际上找到首封电子邮件原件的重要功臣,如今身居美国。在接到新浪科技辗转多道的连线之后,他们才明白当年的这些举措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年前的记忆:首次发送遇挫
1987年9月14日晚,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一栋小楼里,十几位中、德两国科学家围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旁,试发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这台7760是措恩教授从德国拉到的“赞助”之一,当时中国尚未有能力制造这类大型计算机。与今天的电脑相比,这台方头方的机器颇有些“古老”的味道。键盘很硬,敲起来响声大作。措恩坐在电脑前,大家围着措恩,笑容满面又情绪激动。
那时,中国还没有成为国际计算机数据通信网CSNET的成员,因此计算机只能先通过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中转”之后再和国际网络连接。
蓝色的屏幕,绿色的字体,措恩仔细地往计算机里敲着邮件地址以及内容。当时邮箱的地址跟现在的地址写法不太一样,很多邮件系统都是自行开发的,自己能识别就行。
邮件内容用英文和德文两种文字,内容是李澄炯教授提议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邮件左侧是以措恩为首的外籍专家名字,右侧是李澄炯、技术顾问王运丰教授等中方代表名字,一共13位参与人。
措恩输完邮件内容,敲下回车键,坐那一动不动,等着信号。但怎么等,也没等回来。大家开始重新检查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后来找到原因,是一个数据交换协议有点小漏洞,导致邮件未发出去。
6天后的1987年9月20日,项目组再一次试发邮件。20点55分,发送键再次按下,与上次相比这次大家都很紧张。过了一会儿,计算机屏幕出现“发送完成”字样,众人鼓掌庆贺。
德国大学的服务器顺利收到这封本该在一周前收到的邮件,并转发到国际互联网上,中国互联网在国际上的第一个声音就此发出。
后来据有关方面粗略估算,这封电子邮件耗费了人民币40-50元。在当时,这是一位教授大约半个月的工资。
王运丰响应号召学成归国
领导建设了中国兵器工业部电子计算机中心的王运丰教授已于1997年4月辞世,他当时还是该中心早期互联网研究技术顾问。
王运丰教授早年在西德留学。1952年,周总理说国家需要你们,你们赶紧回来。在这种背景下,王运丰教授从西德学成归国,回来后一直致力于中德两方科技交流与合作。
在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高级研究顾问王恩海看来,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成功发送,完全建立在中德合作的基础上,否则这邮件可能要滞后数年才能发出去。
当时,中国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信息接入持有戒心。1986年12月,王运丰教授联合相关部门与德国签了一个合作协议,打开了中德双方科技信息交流的大门。
而由于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研究所属于军工单位,王运丰教授同时倡议并成立了一个更学术性的机构--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以方便跟国外机构的交流。
上述协议签署之后,德国开始往中国派遣专家,直接派到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双方共同成立了一个项目组,随后包括清华在内的32家中国大学与科研院围绕它组成了一个协会,这些举措都对中国计算机以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德国“白求恩”,措恩
1983年,王运丰教授在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会上遇到了措恩,这位对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成功发送有着举足轻重意义的人。
两人都对计算机兴趣浓厚,后来一直保持紧密联系。每次在国际会议中碰面都会长聊,这种联系一直维持到1986年中德签署上述合作协议,然后双方开始切入“名正言顺”的携手合作阶段。
在许多中方研究人员看来,措恩教授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国际友人。凭自己私人关系,他联系并说服德国巴辅州政府联系到西门子公司,对这个项目提供了赞助,其中就包括那台至关重要的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
据一些长期关注该项目的研究人员介绍,这个合作项目持续了好多年,没有赞助经费肯定做不起来。设备也是个难题,当时的计算机设备不像今天这么普遍,要先跟上级部门申报,国外准备好设备之后,绕道海湾地区,一趟下来就能折腾好几个月。
在这些过程中,措恩扮演的角色类似于“白求恩”。对中国非常友好,做事不求回报,一心希望通过互助加快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当时中方也非常信任他,这种信任在王运丰教授授权他到德国帮助注册中国.CN顶级域名就可见一斑。
在CNNIC的档案库中,如今还保留着措恩当年的日记,随性并且简单的文字记录了当年这个热情洋溢的小伙子远赴中国支援互联网事业发展的喜怒哀乐。
多数时候,措恩在日记中写工作的进展:今天我干了几件事情,明天将要干什么事情。今天我们遇到什么难题,怎么解决。或者是,今天遇到了哪些苦恼,晚上加班干到了几点等。
1987年9月14日晚,第一次邮件发送失败,措恩很失落,在日记中毫不掩饰自己失望的心情。为了给精神减减压,他决定去旅游。出去转了一圈,但心里整天惦记着工作,时刻在打听北京方面的项目进展。
当年9月20日,从北京传来邮件发送成功的消息时,措恩正在澳门,收到消息后非常高兴,连夜在澳门起草新闻稿,对外宣布中国邮件发送成功,是中国的一件大事情。措恩把新闻稿发给了李澄炯教授,李教授转给新华社记者,稿子最后发到了人民日报的英文版头版。
美国“志愿者”,安·玛莉
2002年下半年,CNNIC外籍高级顾问安·玛莉(Ann Marie)受CNNIC委托,开始查找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下落。由于我国官方资料中有关第一封邮件的信息几乎没有,这工作对安·玛莉而言近乎大海捞针,非常困难。
接过这项任务后,安·玛莉多次从美国打国际长途向中国有关部门和专家请教、咨询,只得到邮件与德国有关的答复。在美国南加州信息部门的帮助下,转机开始出现。
安·玛莉从上千万条数据信息中查找到,邮件最先被发送到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她旋即赶往卡尔斯鲁厄大学。
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安·玛莉见到了措恩教授。让她惊喜的是,时隔那么多年,措恩教授还在电脑中完好地保存着那封邮件,其细心程度令人惊叹。
经过简单搜索,中国首封电子邮件穿过十几年的岁月,在安·玛莉面前展现开来。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发送时间是北京时间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
安·玛莉将邮件打印出来带到中国,交由CNNIC收存。如今,这封邮件的打印件依然完好无损,王恩海数日前向新浪科技展示时也忍不住感激安·玛莉当年的努力。
几年前,安·玛莉到北京,与李澄炯教授等人见了一面,也都对第一封电子邮件能穿越岁月的洗礼完成保存下来而唏嘘不已。
安·玛莉如今长居美国,数日前接到新浪科技的越洋电话时,惊讶的声音让人忍不住联想到当年她接受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时的热情。被告知第一封电子邮件项目已进入诸多主流媒体“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报道选题时,安·玛莉不胜感慨。
历史收藏者,CNNIC
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的编撰者,王恩海耗时一年,通过多方走访、资料收集以及直面当事人等方式,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时期进行了考证和梳理,还原了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2007年,已退休的措恩热情不减当年,策划了一个“中德第一封邮件开通纪念”的聚会。他把一批当时参与其中的中国老人,包括当时提供设备、技术支持的人全都请到德国,共同为这一事件的20周年而庆祝。
对于这次聚会,CNNIC方面高度重视。在王恩海看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意义早已超出它本身的实用价值,而是见证了中德两国科技界当时冲破阻力、携手共进的岁月,更见证了中国这个互联网大国在20余年时间里悄然并且迅速的崛起。
(采访/整理:全智、韩枝、连巍,新浪科技甘利、向东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1990年9月14日,张晓楼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角膜捐献者
1990年9月14日,国际著名眼科专家、医学博士、北京同仁医院老院长张晓楼教授与世长辞。他做出的最后奉献是:捐出眼球角膜,使两位盲眼患者重见光明。张晓楼教授因此成为我国建立眼库以来第一个完成了捐献眼球遗愿的志愿者。
9月15日中午,北京市顺义化肥厂工人张成如、义利食品厂工人曲国华,被旋风般地从家里接到了同仁医院,并直接进了手术室。下午4时,他们顺利走出了手术室。两名工人接受角膜移植后盲眼复明。他们泣不成声,感激共产党培养出了像张晓楼这样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医院专家。
76岁的张晓楼教授是中国眼科医学界的巨擘,半个世纪以来他献身于眼科医学事业。50年代中期,他与汤飞凡教授合作,冒着失明危险,在自己眼中接种沙眼病原体,首次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获得成功,引起世界医学界关注。1981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在巴黎授予张、汤二位教授“国际沙眼金质奖章”。几十年来,张晓楼在医疗、科研、教学和防盲事业中贡献突出,曾在国际国内获奖几十次。他是为毛泽东、胡志明等众多高级领导人和国际友人诊病的专家,他也用相当多的时间深入基层为群众解除病痛,直到病重、逝世前,他还坚持要求出诊。当他看到我国众多失明患者急需角膜,就奔走呼吁,倡导成立死后志愿捐献角膜的眼库。今年6月12日,北京同仁眼库成立,张晓楼教授第一个签名,表示身后愿捐献角膜。
图说历史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IT业界资料来自互联网实验室(http://www.chinala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