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和他的少数派报告——史上最强实习生编辑本段回目录
这是一份让众多媒体经营者、投资人、广告商感到沮丧的报告。完全颠覆了他们对青少年群体消费习惯的预想
徐琳玲
仅仅两周前,15岁的伦敦少年马修·罗布森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高中生,在东南部一所公立学校就读,喜欢在一款叫《使命的召唤》的电游里扮演拯救世界的英雄,为找不到暑期的实习工作而烦恼。
今天,他是东京、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最热门话题。基金经理、公司总裁、行业分析师们正逐字逐句地研究着他的分析报告--青少年们是如何消费媒介产品的。
很有可能,他所撰写的3张薄薄的报告,正在影响着全球万亿数量级的流动资金的去向。
父母既非投行人士,长辈也无这方面的人脉资源,能站在摩根士丹利的办公室,向那些西装革履的投行分析师们解释青少年是如何消费媒介产品,就需要一点点运气。
这运气是马修家3岁的小狗鲁迪带给小主人的。
2009年1月,小狗鲁迪拖着马修的妈妈到格林威治公园溜达散步,在那里,它和另一条狗成了朋友。那只狗的主人叫帕特里克·惠灵顿,他是摩根士丹利的一位高级分析师。两位狗主人坐下来聊天,接着就聊到马修的遭遇:他想获得一些工作经历,向当本地的公司机构、律师事务所和银行投了无数自荐信,结果通通吃了闭门羹。
对像帕特里克·惠灵顿这样主导世界的成年人来说,这不过是个顺水人情。于是,马修最终得到一个来自摩根士丹利的offer--为期两周的实习资格。在7月的一个周一早上,他兴冲冲地赶往大摩位于金斯雀码头写字楼。
“真是可怕的一天。”马修回忆着当天的尴尬情景。每幢写字楼里都干坐着局促不安的实习生。不过,展现在马修眼前的新环境看上去倒很有趣。待到第二周,他觉得自己已经理解投行是如何运作。接着,马修被分配到媒介和互联网研究小组。他的实习导师之一是好心给他实习机会的惠灵顿叔叔。
7月的金融城处于懒洋洋的休假季节。惠灵顿叔叔在去享受夏日时光之前,交给马修一个小作业--写一份关于像他这样大的孩子是如何消费媒介产品的报告。
差不多花了一天时间,马修撰写出一份长达3页的青少年媒介消费习惯研究报告。“我通过短信的方式向一些朋友调查他们的想法。”他相信,自己的报告凝聚着大约300名青少年的集体智慧,并且,间接代表着全英几千名少年的真实想法。
没人会在意类似这样的实习小作业。可是,当马修的小作业送到威灵顿和其他两位分析师爱德华·希尔-伍德、朱利恩·罗西的桌上时,他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是我们见过最清晰、也最引人思考的观察。”
最终,摩根士丹利决定对外全文发布这份实习生撰写的研究报告。很快,电话和email像洪水一般涌进办公室,来自纽约、东京和金融城的基金经理、公司总裁和投资商们要求摩根士丹利提供更详细的分析内容。
“在我们曾参与的研究报告中,这篇报告激起的反应无疑最大,而且肯定会成为摩根士丹利发表过的、阅读人数最多的报告之一。”希尔-伍德表示。他初步估计,相比其他研究报告的平均水平,马修的报告获得的反馈要高出五六倍。
一夜之间,马修成为史上最出名的实习生之一;另一位则是大名鼎鼎的前白宫实习生莫尼卡·莱温斯基小姐。和让美国总统深陷“裤子门”的莫妮卡前辈不同的是,马修的出名靠的可是他严肃认真的实习成果。
这是一份让众多媒体经营者、投资人、广告商感到沮丧的报告。完全颠覆了他们对青少年群体消费习惯的预想。
根据马修的报告,青少年讨厌广告牌、电视和互联网上的侵入性广告;他们乐于通过各种平台获取内容和音乐,包括手机和苹果iPod等诸多设备;他们不听广播,更愿意使用音乐网站,因为这里提供的流媒体音乐是免费的,而且可以自主选择;他们很不愿意为音乐付费,其中80%的人采用非法方式下载音乐,多数人从未买过CD。
印刷媒体遭到青少年的冷遇,因为“他们无法忍受满满一页的文字”,而电影和演唱会是少有的几个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掏钱的领域。青少年经常去电影院,只不过他们去电影院“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为了获得体验并与好友聚会”。
家庭收入较高的青少年使用iPod听音乐,家庭收入较低的孩子则用手机听音乐。马修写道,约99%的青少年拥有手机,但是,手机主要的用途是发短信和听音乐,他们更喜欢通过视频游戏机免费聊天。
马修还写道,青少年很少有固定时间看电视,他们基本都有接触网络的途径。
真正对新媒体商业模式构成当头一击的,是马修在报告中写道:“青少年不使用Twitter,即使他们注册了账号”,因为用手机更新这个微博客会用光储值,而储值用来给朋友们发短信会更好。“由于没有人会看他们的Twitter主页,因此他们认为发表Twitter信息毫无意义。”
是的,他说的是Twitter,那个被认为是2009年传媒业最潮、最热、最有商业前途的新玩意。今年年初以来,各种风投追逐着Twitter,到处流传着Google、Facebook在内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在与Twitter进行谈判的消息--或有意收购Twitter,或希望对Twitter的数据流加以利用。Twitter的创始人和CEO埃文·威廉姆斯也曾美滋滋地坦承:“从没预想过今天的成功。”
估计他现在很想痛扁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马修的研究报告发布与太阳谷媒体年会差不多是同在7月,疑虑重重的媒体高层对Twitter的商业模式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当红炸子鸡的全盛时期似乎已经过去。
马修的名气也从金融界迅速扩散到大众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头版刊登相关报道后,这位不用Twitter的少年变成了数百篇报纸文章、无数博客日志和数千条tweet信息的主题。学校门口站满了记者,据说,不少小报愿意出钱购买马修的个人故事。但到目前为止,马修只在妈妈的陪同下,在格林威治的家中接受过《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的采访。
网上流传关于马修的种种。嫉妒、质疑、流言,不少人揣测着他的家庭背景--“他爸爸是大摩的CEO”、“听说他在一家昂贵的私立学校读书。”一个酸溜溜的新闻跟帖是这么说:“我不明白,他们(投行)为什么不去关注这么多专业的、详细的研究报告……我保证我的报告比他更专业,甚至,我还保证我比他更年轻。”
的确,马修的报告没有什么太不可思议的观点。他自己也说:“我们想的都差不多。这都是我们在学校里谈到的内容。只不过,我用了银行家能理解的语言说出来。”
不可思议的,是那些成年人们对此的激烈反应--一个15岁少年用他诚实的眼睛,用一种自信、毫不矫揉造作的语言,轻而易举地击溃了那些商界精英对这个世界自以为是的认识和看法。
有趣的是,尽管“无法忍受写满文字”的印刷媒体,马修的一夜成名,很大程度上拜主流报纸所赐。正是《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的议题设置,让他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更有趣的是,到目前为止,马修也只接受过几家严肃的“上流报纸”的采访。
马修成名的最大受益人当然是摩根士丹利,除了博得“不拘一格重视人才”的美名,还在士气低落的危机年代,为自己在业界热炒一把。
据说,大摩眼下在开展一项计划之外的、由群众提供资源的试验,他们已经收到了数以千计的评论和其他少年对马修报告的一系列改写,使他们得以开展统计数据更为精确的分析
下一个夏天,马修将为大学入学考试忙碌,估计,“史上最强实习生”的称号让他很容易敲开一所名牌大学的大门。他希望未来从事“与银行业相关的”职业。眼下,他正在忙着把游戏机、手机塞进行囊中--他得去参加童子军夏令营的远足活动了。
大摩15岁实习生写报告:Twitter对青少年无意义 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时间7月14日上午消息,据国外媒体昨日报道,摩根士丹利15岁的实习生马修·罗布森(Matthew Robson)发表研究报告称,青少年会把钱花在游戏机、电影和演唱会上,而对印刷媒体并不感爱好;Facebook非常受欢迎,而Twitter在他们看来却是毫无意义的。
摩根士丹利欧洲分公司的几位传媒行业分析师要求罗布森对自己及同龄人在信息娱乐行业中的爱好进行调查。分析师表示,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得到最为纯粹且最能发人深思的见解。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爱德华希尔-伍德(Edward Hill-Wood)、帕特里克惠灵顿(Patrick Wellington)以及朱利恩罗西(Julien Rossi)在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正在使用更多的媒体,但是他们的方法却完全不同,而且几乎不预备为此付费。”
伍德说,相比于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对基金经理和CEO们进行的问卷而言,本次报告获得的反馈要多出五、六倍。摩根士丹利发言人塞巴斯蒂安豪厄尔(Sebastian Howell)也证明了伍德的这一说法。
根据罗布森的报告,青少年不使用Twitter;他们讨厌广告牌、电视和互联网上的侵入性广告;他们乐于通过各种平台获取内容和音乐,包括手机和苹果iPod等诸多设备;他们不听广播,更愿意使用音乐网站,因为这里提供的流媒体音乐是免费的,而且可以自主选择;他们很不愿意为音乐付费,其中80%的人采用非法方式下载音乐,多数人从未买过CD。
印刷媒体受冷落
该报告显示,青少年认为报纸和其他印刷媒体与自己没有关系,而电影和演唱会仍旧是少有的几个热门且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掏钱的领域。根据该报告,青少年“常常”去电影院,只不过他们去电影院“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为了获得体验并与挚友聚会”。罗布森表示,只要到了电影院,年轻人通常都会马上选择影片。
家庭收入较高的青少年使用iPod听音乐,即使是那些家庭收入较低的孩子也会用手机听音乐。罗布森写道,约99%的青少年拥有手机,而他们“普遍认为”索尼爱立信的手机“更好”,这是因为“其功能较多,内置Walkman功能而且只需100英镑便可买到一款中档产品。”
罗布森还写道,青少年很少看电视直播,因为有了BBC iPlayer这样的服务,他们随时都能看到节目。
Facebook比Twitter更受欢迎
受访的所有青少年都曾访问过互联网,有的在学校上网,有的在家里上网。大多数人都是一些社交网站的“重度使用者”,其中Facebook最受欢迎。
青少年不用Twitter。罗布森解释道,由于没有人会看他们的Twitter主页,因此他们认为发表Twitter信息毫无意义。
在对最为热门的东西进行总结时,罗布森写道“所有带触摸屏的东西”、“拥有更多音乐功能的手机”、“像iPhone(手机上网)这样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便携设备”以及“超大电视机”。
而不受欢迎的则是“黑白屏手机”、“待机时间不足10小时的手机”以及 “任何有线的东西”。(鼎宏)
年轻人的媒体消费习惯编辑本段回目录
Morgan Stanley的实习生写了一个报告,主题是关于年轻人的媒体消费习惯。这份报告语言简单,而发布的内容更是让人有点小小的吃惊,和我们常见的非常不同,有点意思。看完这个报告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国小孩还真省钱!其实这也是真谛,那些不在乎投入产出成本的傻子,不是因为他们有料,而是说到底,他们很外行。
年轻人的媒体消费习惯:一份撼动城市的报告
by Matthew Robson / 译 Zonki
广播
如今大部分年轻人并不经常听广播。偶尔他们可能会听听,但也很难坚持听某个固定的节目。听广播的主要取向还是听音乐,但是,现在有了在线免费的渠道,用户可以随意选择他们自己想听的歌而不用去忍受DJ硬塞给他们的那些。
电视
年轻人还是喜欢看电视的,通常一年中总会有几季他们会更加沉迷于电视。这是因为电视节目总是有一定的播放周期,所以他们连续数周会在某个固定的时间看某个具体的节目,反之,等这个节目结束后,甚至也会很久不看电视。
小男孩们会在足球赛季的时候更多的看电视,他们每周经常看两场球赛以及一些相关话题的节目(总共5小时左右)。一定比例的年轻人一周至少五次会收看固定的节目(比如肥皂剧),每次半个钟头左右。但是这个比例很难判断。
年轻人们看电视的时间也在减少,主要原因是一些服务的兴起,像BBC的iPlayer,这种服务允许他们随时随地看他们感兴趣的节目。
我认识的大部分年轻人都有VirginMedia,和Sky功能相近但成本更低。一小部分的人会用Freeview,这些人很少看电视(或许每周1.5个小时),因此他们没有几百个频道的需求。
报纸
我认识的青少年几乎从来不规律的阅读报纸,他们大部分人没有时间,不愿意长篇的看文字,他们更喜欢看互联网和电视的新闻。
青年少读的报纸主要是通俗小报或者免费派发的,这可能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他们很不情愿付费看报纸。在过去几周里,太阳报降价到20P,于是我看到它也更多的被年轻人阅读了。另外一个通俗小报受欢迎的原因是他们的尺寸便于阅读。
游戏
尽管大家认为游戏的消费群是大男孩,Wii的出现也创造了很多女玩家甚至小玩家。最广泛的是Wii,然后是Xbox和PS3。大多数年轻人玩游戏会至少一个钟头一上,很少玩一下就放下。
游戏机现在能和互联网对接,所以用户之间可以互相聊天,这甚至对电话的使用产生了影响。人们可以通过游戏机免费聊天,这样,那些没钱的年轻人就不用需要付费的电话了。
电脑游戏在青少年市场上几乎没什么位置。这可能是因为这类游戏需要很多平台的技术支持,甚至昂贵的安装来确保游戏的平稳运行。另外,电脑游戏也很容易被盗版和免费下载,年轻人是很难为此付出代价去购买正版的。
互联网
每个年轻人都用互联网,或者在学校,或者在家。在家里上网是玩,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大多数年轻人对一些社交网站的集合非常积极。Facebook是最普遍的,几个每个人都会拥有账号,然后一周至少4次登陆。Facebook流行的原因是你能和朋友在很大的范围内互动。另一方面,年轻人却不喜欢twitter。大部分人注册了这个服务,然后就让它摆在那里,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会经常更新内容(因为用twitter会用手机费,这样的话他们宁可短信给朋友)。另外他们也发现,没人看他们的发布,他们的“感慨”很无谓。
除了社交,互联网也是信息的集散地。Google当然是绝对的搜索引擎,仅仅是因为它很有名,容易操作。一些年轻人会在网上买东西,但因为网络付账需要信用卡,但年轻人没有,所以这部分年轻人所占比例非常少。许多年轻人会上YouTube看Video,,有些人也把它当音乐播放器来使用。
广告
年轻人几乎从来不用真实的“指南”,像厚厚的黄页那种。因为那种指南包含了太多年轻人不需要的东西。他们也不用118 118,那太贵了。他们利用互联网搜索想要的信息,只要在Google里敲就行了。大部分年轻人喜欢病毒营销,因为里面经常包含一些幽默有趣的内容。年轻人非常不喜欢网络上的提示广告,他们看起来不得要领让人抓狂。户外广告很少能引起年轻人的反应,有时他们也会抗议这些广告。大部分年轻人会忽视户外广告,因为自从他们走到外面开始就能看见这些广告,而这些广告自始至终都不是指向他们。
音乐
年轻人很喜欢音乐,变做其他的事情边听。这就很难界定他们听音乐的具体时间。他们不愿意付费听,很多人甚至从来不买CD。80%的人会通过非法渠道下在音乐。年轻人合法听音乐的渠道便是听广播,看音乐频道,使用音乐网站。 几乎所有年轻人倾向于做歌曲的拷贝,这样他们就能把音乐转到播放器里或者和朋友分享。 年轻人如果玩音乐,通常取决于他们有多少钱。家里有钱的孩子就用iPod,家里没钱的就用手机。很多人通过iTunes合法的取得音乐,但是,这在年轻人当中非常不流行,因为实在太贵。一些年轻人通过资源组合获取音乐,因为有时候对声音质量的要求会不同。
电影
年轻人倒是经常看电影。通常他们会选定一部片子,然后去电影院,有时也会先去到电影院,然后再决定看哪一部。这是因为去电影院并不单纯为看电影,而是一种体验,很朋友们在一起的体验。青年人在13-14岁的时候最常去看电影,但当接近15岁或年龄更大时就越来越少了。这也是因为价格,15岁就要付全价了,通常是儿童价格的一倍。同样,在电影发布的时候买DVD也是可能的,这会比电影票便宜很多。一些年轻人也会从网上下载电影看,但鉴于质量因素这并不理想。如果这样,他们将不得不在小屏幕上放映,同时还有可能会感染病毒。
什么东西年轻人最想要
任何有触摸屏幕的东西;
有大音乐容量的手机;
可以与互联网关联的移动装置;
大电视
什么东西年轻人最不想要
任何有线的东西
黑白屏的手机
笨重的“砖”手机电池不能维持10小时运转的装置
青少年媒体消费习惯——惊倒伦敦的摩根斯坦利实习生报告
这是在摩根士坦利实习的年仅15岁零7个月大的马休·罗布森撰写的研究综述的全文,此文经摩根士坦利发布后,在伦敦引起强烈反响。
广播
现如今大多数青少年都不是广播的忠实听众。他们或许会偶尔打开收音机,但不会是为了收听某个特定的节目。青少年收听收音机的主要目的是听音乐,但是现在有了免费的在线音乐网站,他们再也不用那么麻烦了。就像Last.fm(译注:全球知名的在线音乐网站,由欧洲的几个年轻人创办,总部设在伦敦)提供的服务那样,没有广告,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想听的歌,而不是被动接受电台主持人或DJ播放的东西。
电视
大多数青少年都会看电视,但是他们一年当中看电视的时间通常一阵一阵的。这是由于电视节目会分季播出,因此他们会连续几个星期在某个时段观看特定的节目,然后等整个节目结束后他们又会几个星期都不看电视。
男孩子普遍在足球赛季里看更多电视,常常是一个星期看两场比赛以及与之相关的节目(总共会花费5个小时)。有一部分青少年每周至少5次追看固定播出的节目(比如肥皂剧),每次半小时左右,但是这个比例在缩小,因为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也不那么容易。
青少年看电视的时间也在减少,由于有了像BBC iPlayer(译注:BBC提供的在线广播电视服务,允许用户通过浏览器或客户端点播BBC过去一周的节目,目前该服务主要面向英国国内用户)这样的在线服务,他们可以随时观看他们想看的节目。看电视的时候,广告出现得太频繁了(每小时就有18分钟),青少年难以忍受广告骚扰,他们会转台,或者在放广告的时候干点别的事。
在我访问的青少年中,超过半数家里使用维珍传媒(Virgin Media,译注:英国维珍集团旗下的有线电视服务),这家公司收费更低,但是内容跟天空电视(Sky)差不多。还有一小部分青少年使用Freeview(译注:BBC提供的免费数字电视服务,用户只需要投资购买接收设备,之后就无需付费,但是其提供的频道数较少),但是这些人正是电视的“轻度使用者”(每周观看1.5小时左右),因此他们不需要其他服务商提供的数百个频道。
报纸
我所知道的青少年中没有一个是固定阅读报纸的,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时间,不能耐着性子去阅读一大页一大页的文字,尤其是在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电视观看新闻概览的情况下。
能够入青少年法眼的报纸只有那些小报和免费报纸(像《Metro》、《London Lite》等等),这主要是因为成本问题。青少年是很不情愿掏钱买报纸的(这就是为什么免费报纸能够大行其道)。在几个星期前,《太阳报》的价格降到了20便士,因此我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阅读这份报纸。小报阅读量更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报纸尺寸紧凑,更方便在公共汽车或列车上阅读。对于《Metro》报尤其如此,因为这份报纸就是在公共汽车和列车上派发的。
游戏
在比较刻板的思维中,玩游戏的都是男孩子。不过在Wii(译注:任天堂的新一代游戏平台,主要特征是能够感知玩家的身体动作)上市以后,暴多的少女玩家和(6岁以上的)孩子玩家涌现出来。现在青少年中最为常见的游戏机是Wii,接下来是Xbox360(译注:微软的新一代游戏机)和PS3(译注:索尼公司的游戏机)。大部分拥有游戏机的孩子玩起游戏来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大动干戈(超过1小时)。
由于当今的游戏机都能连接互联网,玩家之间已经可以进行语音通话,这对电话的使用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如果能够通过游戏机免费通话,谁还会愿意花钱打电话呢?
PC游戏在青少年中极少或者说根本没有市场。这可能是因为通常每个游戏都会跨平台发布,大家都知道PC游戏早晚也能在游戏机上玩。同时,PC游戏还需要昂贵的设备来确保可以平滑运行。此外,PC游戏相对容易盗版,可以免费下载,因此很多青少年都会下载盗版而不会花钱消费。相比较而言,要免费得到一个游戏机游戏程序就近乎不可能了。
互联网
每个青少年或多或少都会上网,或是在家,或是在学校。在家上网主要是为了玩(比如上社会化网络),在学校或图书馆上网则是干正事儿。大部分青少年都会在几个社会化网络中十分活跃。Facebook是最常使用的,几乎所有能上网的孩子都注册了账户并且每周都会访问4次以上。Facebook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人们可以跟超大规模的朋友群进行互动。另一方面,青少年不使用twitter。大部分孩子也都注册了twitter账号,但是随后就抛在脑后了。因为他们认识到他们不可能去更新(主要是因为发信息写twitter要花钱,还不如用这些钱给朋友发信息)。另外,他们也觉得,没有人会在twitter上关心他这个人,所以他们写的微博客也就毫无意义。
除了上社会化网络,互联网主要还被用来就各类话题查找相关信息。在网络搜索方面,Google占据绝对优势,原因很简单,它名气最大,也易于使用。有些青少年还通过eBay这样的网站购物,但这类用户所占的比例很小,因为网络购物需要信用卡,而大多数青少年没有信用卡。有很多青少年会上YouTube看视频(通常是看那些别处难以看到的卡通片),有的则是把YouTube当作播放背景音乐的播放器——如果他们想听的音乐恰好在这里有MV版的话。
目录指南
青少年人群从来不去使用实物的目录指南(即像黄页那样的印刷版目录)。这是因为实物的目录指南大都包含那些建筑商或者花店之类的名录,而这些服务青少年根本用不到。他们也不会使用像118118(译注:英国的电话查号台)这样的服务,因为这些服务收费不菲,而同样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可以免费得到,只要Google一下就可以了。
病毒营销和户外营销
大多数青少年都支持病毒营销(译注:通过策划制造网络热点实现口口相传的宣传效果)并乐得参与其中,尤其当幽默有趣的内容被制造出来的时候。青少年把网络广告(弹出窗口和banner广告)看作是极其烦人和无聊的东西,他们从来也不会对那些东西正眼相看,而且它们已经声名狼藉,更没有人会点击。
户外广告一般也只能让青少年无动于衷,有的时候还会激起反感,比如贝纳通的婴儿广告就是这样(译注:贝纳通曾经在其平面广告中使用一个带着脐带和血的新生儿作为主体,其刺激性引起广泛指责,最终贝纳通道歉并停止使用这一广告创意)。大多数青少年会对常规户外广告(如广告牌)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总是一出门就看到户外广告而这些广告往往又不是做给他们看的(除非是电影广告)。然而,有些大型活动的广告比如侠盗飞车4中的人物角色印刷在大楼的一侧则会引起兴趣,因为他们看上去非同一般,导致人们停下脚步,端详这则广告,甚至还会让人们去做进一步跟踪探究。
音乐
青少年人群会听大量音乐,而且多半是干别的事情(比如旅行或者用电脑)的时候听。这也导致很难确定他们到底有多大比例的时间是花在音乐上了。
他们很不情愿为音乐付费(他们中大多数人从来不会购买CD),很大比例(8/10)的青少年都从文件共享网站非法下载音乐。青少年合法获得免费音乐的途径是听收音机,看音乐电视频道(这个并不普遍,因为音乐频道只在特定的时间播放音乐,而那些时间不一定是青少年看电视的时间),以及使用音乐播放网站(如我前面提到的)。
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喜欢保存歌曲的“硬拷贝”(可以保存在电脑中并可以随时使用的文件),这样他们就可以拷到便携的音乐播放器上与朋友们分享。
至于青少年们在忙碌各种事情的时候是通过什么来享受音乐的,这通常取决于财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有iPod,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音乐手机。有些孩子则两种都用,惯例之外总会有人别出心裁。
有一定数量的青少年使用苹果公司的iTunes音乐服务(通常是与iPod结合使用)来合法地获取音乐,不过这种方式照例是不受很多孩子的青睐,因为价格实在“高昂”(每首歌要79便士)。一些青少年使用多种途径获取音乐,因为有的时候在线播放网站上的歌曲质量虽好但无法离线使用,所以他们会先把一首歌下载下来存着,然后再到音乐网站上去听这首歌(在这里接触不到歌曲文件)。
电影院
青少年到访电影院的频率蛮高的,而且跟上映什么片子无关。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先锁定一部影片,然后再去电影院。但是有时候他们会先去到电影院,然后再选择影片。这是因为去电影院不仅仅意在影片,更重要的是那种体验——还有和朋友们团聚的快乐。15岁以下的青少年(主要是13岁和14岁)去电影院的次数更多一些,一旦超过15岁,他们去电影院的次数就会大为减少。这要归因于票价政策:15岁就要开始买成人票了,而成人票价往往是儿童票的两倍。同样的,在影片上映期间也可能买到其盗版的DVD,价格要比电影票便宜得多,所以青少年经常选择买盗版碟而不是去电影院。有些孩子选择从互联网上下载电影,但是这也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办法,因为下载的电影质量一般比较差,只能在很小的电脑屏幕上观看,而且下载的文件还有可能是恶意程序,使电脑感染病毒。
硬件设备
手机
99%的青少年拥有手机,而且是功能比较强大的手机。普遍的观点认为索爱手机比较高级,原因是他们的功能丰富,内置音乐“随身听”,价格适中(100英镑能买到中高档的型号)。青少年由于害怕手机丢失的风险而不会拥有价格超过200英镑的手机。作为惯例,青少年都使用即付即打(译注:pay as you go,先付费后使用)方式。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承受包月费用,也无力承担一年半一签的合同。通常来说,青少年使用手机仅限于发短信、打电话而已。
像视频短信或者视频通话这样的功能是没人使用的,因为费用过于昂贵(一条视频短信的费用够发4条文字短信了)。像即时信息这样的服务也会被使用,但不是人人都用。这要取决于手机是否具有Wi-Fi功能(译注:Wi-Fi是手机连接无线局域网的国际标准),因为如果没有Wi-Fi功能,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连接互联网可是很贵的。由于大多数青少年的手机都支持蓝牙,而且蓝牙是免费的,所以他们也经常使用这一功能。蓝牙功能常被用来相互发送歌曲和视频(尽管这种做法是不合法的),这也是青少年免费获取歌曲的另一个途径。青少年从来不用彩铃和收费图片业务,这些业务在新世纪的前几年曾经广受欢迎。这是因为关于这些业务的陷阱性质已有负面报道(有的服务每周要收费20英镑而且很难取消服务),而且大家都知道可以先通过电脑搞到图片和音乐然后再传到手机上,还不用花钱。用手机收发电邮没人用是因为青少年没有这个需要,他们没有什么重要的电邮等着收,所以没有必要时刻连接到收件箱。青少年不会使用手机的互联网功能,因为花销太大,而且一般来说,如果他们等1小时就能到家上网,他们就宁愿等,反正他们通常也没有什么紧急业务要处理。
青少年也不会很频繁地升级他们的手机,大部分人每两年才会更换。由于他们通常自己没有钱换手机,他们大都等着过生日的时候收到父母给买的新手机。
电视机
大多数青少年拥有一台电视机,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升级到高清平板电视了。然而,很多人不会使用高清功能,因为高清频道是个昂贵的新事物,很多家庭都找不到理由来支付这笔额外的支出。他们中很多人不想定制高清广播服务,是因为高清电视服务的广告都是在普通电视广播中播放的,大家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差别。大部分人都使用维珍传媒的有线电视服务。有些使用天空电视或者Freeview,也有极少数的人只有前5大频道(BBC一台,BBC二台,ITV,第四频道和第五频道)。
电脑
每个青少年都能接触到能上网的电脑,但是大多数青少年的电脑都只能胜任日常工作。几乎所有的青少年的电脑都装有微软的Office,这样他们就能在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大多数(9/10)为青少年所拥有的电脑都是PC,因为PC比苹果电脑便宜,而且学校电脑安装的是Windows系统,因此如果家里使用苹果电脑的话,兼容问题就会增加。
游戏机
接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拥有一个新的(时间少于2.5年的)游戏机,其中50%是任天堂的Wii,40%是Xbox360,10%是PS3。PS3的比例如此之低是因为它的价格较高(300英镑)而功能和游戏又跟Xbox360差不多,但是后者的价格较低(160英镑)。Wii能占优势则要感谢那些年轻的弟弟妹妹们,他们有了一个Wii之后,他们的父母就不再乐意给他们买别的游戏机了。
什么最热门
• 一切带触摸屏的装备都令人垂涎
• 具有超大音乐存储能力的手机
• 能够连接互联网的便携设备(如iPhone)
• 超大屏幕的电视机
什么最冷门
• 一切需要连接线的东西
• 黑白屏的手机
• 笨重的“砖头”手机
• 电池续航能力低于10小时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