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12月6日
早期历史
12月6日
1892年12月6日,世界著名电子电器之父西门子逝世
1907年12月6日,数学逻辑学家J. Barkley Rosser出生
1922年12月6日,第一个电力商业运行商推出服务
1923年12月6日,President Calvin Coolidge makes the first presidential address on US radio.
1932
EMI demonstrates its first 180-line electronic television system, which is only capable of scanning film, to the BBC.
1945
The microwave oven is first patented.
1969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IBM) Data Processing Division (DPD) rolls out a lower-cost version of the IBM 2420 magnetic tape unit to be used with seven models of the IBM System/360 family.
1984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学会成立
1994年12月6日,苹果控告竞争对手Canyon侵犯QuickTime的知识产权
1995
Adobe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IBM) announce a licensing agreement with Sun Microsystems for the use of Java.
Microsoft agrees to pay royalties to Spyglass of close to US$1 per web browser shipped for the Windows 3.1, after nearly a year of shipping the browser royalty-free.
Microsoft and Sun Microsystems agree on terms under which Microsoft will license Java for its web browser software near midnight.
Sony announces that sales of the PlayStation video game system in the US have reached 300,000 units to date. Only 130,000 units of the Sega Saturn video game system have been sold in the US.
1995年12月6日,电信规范法案最后文字措辞定稿
近期历史
中国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1957年12月6日,首都一千多名科学干部下乡劳动锻炼
1957年12月6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各单位和院本部第一批下放参加农业劳动的一千零九十名干部,当日晚开始分批出发。这批到农村去劳动锻炼的科学干部中,80%以上具有高中到大学毕业的文化水平;有三分之二是初级研究人员和助理业务人员,其余三分之一是科学行政干部。全体下放干部中党团员占了将近半数。下放干部分成四个大队,分别到河北省石家庄专区的建屏、井陉、赞皇、藁城四个县的农业合作社去当社员,有的在平原农村,有的在山区农村。中国科学院事前曾派了中共党委副书记、干部局局长和干部局工作人员分头到中共河北省委、石家庄地委和上述各县的县委去联系和了解情况;干部局局长并将送他们下乡。在上述四个县里,中国科学院各派了若干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干部去做下放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
1984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学会成立
1984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简称中国新闻学会)成立。
12月4日至6日在山东烟台召开的首次全国新闻学会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章程》,(历史上的今天。中國)确定学会的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组织和推动新闻学术研究,对新闻理论、新闻实践以及新闻事业史、干部培训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组织国内外新闻学术交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新闻学会是研究新闻学的团体。它吸收首都和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全国性的专业新闻学会、研究会为团体会员,设有常务会长会、理事会、新闻学术研究委员会等精干的领导机构,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为其办事机构。学会每年将举行学术年会、全国好新闻评选和优秀学术论著评选,并设立新闻基金会。会议经协商推选,会长由首都新闻学会会长胡绩伟担任。
1986年12月6日,中国陕西农垦科技中心农艺师李殿荣等,研究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油菜新品种——秦油2号。
1989年12月6日,我国首批转基因兔问世
1989年12月初,我国动物基因工程研究获得重大进展:科学家们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含乙肝病毒的基因及人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家兔受精卵,获得了首批含有这些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兔。这项研究的成功,打破了大多数动物不能进行有性杂交的壁垒,为利用其他物种所含的优良基因改良特定物种,培育理想物种有着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开展转基因兔的研究时,是先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通过显微镜注射导入家兔受精卵的雄性原核内,然后将之移入受体母兔的输卵管进入子宫发育,直至分娩出转基因兔。经过分子杂交和兔疫酶标法等测定,在转基因兔及其所生后代兔的血液中,均可找到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及其产物。这表明这种外源基因已在转基因兔的基因组中存在、表达和遗传。
2002年12月6日,我科学家发现核反应堆中微子消失现象
科技史上的今天编辑本段回目录
1778年12月6日,法国著名化学家、物理学家盖·吕萨克出生在奥地利的圣利奥纳德,他是硼、氯、碘的发现者,并发现了气体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即盖·吕萨克定律。
1892年12月6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工程师西门子逝世。西门子发现了电动原理,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气压传送装置,解决了静电荷相关的一些科学问题,并对铺设海底电缆提出了理论根据。
1905年12月6日,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历经三年艰辛的旅程,首次经由北极的水上捷径—西北航道,抵达阿拉斯加艾德格堡。1905年12月6日,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他沿被称为“西北通道”的美洲北极海岸,从大西洋航行进入太平洋,进行了历时3年的冒险航行。阿蒙森和他的伙伴乘坐的是47吨单桅帆船“佳阿-号。许多人认为船太小,难免会出事。他们于1903年6月1日离开挪威。结果船被冰封住将近两年。在他探险的过程中,阿蒙森在威廉王岛上探出北磁极的位置,并发现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约在60年前第一个测定的这一磁极位置有所移动。
1957年12月6日,美国首枚人造卫星发射失败。虽然它只有两公斤重,由三级火箭推动,但只达几米的高度即翻倒爆炸,不过人造卫星没有损坏,还在不停的发出信号。美国舆论认为这是“不幸的耻辱”。
美国当局原来决定在11月4日发射这个实际重量只有1.5公斤的试验性卫星,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到6日(离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卫星两个多月)的格林威治时间十六时四十五分才发射。美国国防部宣布,当火箭发射出去两秒钟以后,第一级火箭丧失了推力,火箭翻起跟斗,头朝东落回发射台,发生了爆炸。躲在重重厚壁保护室里的人们在一阵烟柱以后看见火箭被包围在燃烧的火焰中。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已全部烧毁,装着人造卫星的第三级火箭掉了下来没有烧坏。发射台遭到严重破坏。所幸尚未造成伤亡。
代表“先锋号”火箭发射总部宣布发射失败消息的史密斯说,通常情况下,需要昼夜不停的六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一次三级火箭的发射。华盛顿国防部的发言人则说,大约需要三十天的时间才能再进行下一次试验。
美国发射人造卫星计划的负责人哈根博士在事故发生后两个多小时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脸色阴沉地宣布了这个消息。他说:“我们已经对手头的所有记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能肯定地知道造成这次失败的原因。为了完全起见,现在还不能对三级火箭本身进行仔细的检查。”
哈根博士还对新闻记者抱怨说,他个人认为美国事前对这次发射的消息不应公开过多,但是其他人驳回了他。他说,由于公开得太多,公众已迷失了方向,看不到这次发射只是试验。
美国发射卫星失败后,引起了纽约股票的跌风,估计使纽约证券交易所各种股票牌价下跌了十二亿多元。
历史详解编辑本段回目录
1892年12月6日,世界著名电子电器之父西门子逝世
做普鲁士炮兵少尉时的西门子身着军服英姿威武
1816年,维尔纳·冯·西门子出生于德国城市汉诺威附近的奥伯古特。因为战争,当时的汉诺威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他的父亲向往自由之乡,就在一位侯爵的领地租了门岑多夫,西门子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他的外祖父去世后,外祖母也来与他们同住,负责教授孩子们读书写字,还教他们背诵许多诗歌来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后来,父亲又亲自教他们世界史纲和民俗学纲要,他授课的内容丰富、新奇而又独特,为西门子后来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西门子11岁时进入了门岑多夫附近一座小城的市立中学。父亲为他聘请的一位家庭教师使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这就是神学院的大学生施蓬霍贝。他唤醒了西门子对有益工作不倦的快乐感和进取心。
后来,西门子又进入吕贝克文科中学学习,到7年级时他不再学习希腊文,而是请人教授数学和大地测量,为以后进入柏林建筑学院作准备。后来,他听说学费昂贵,教他大地测量的老师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劝他进入普鲁士部队,在那里可以学到建筑学院中同样的科目。于是,18岁的西门子告别文科中学,只身去柏林从军。
当时,炮兵工程学院已经有很多候补士兵在等待应召,于是他几经周折,先参加了炮兵部队。经过6个月的训练,他晋升为上等兵。1835年秋天,西门子终于如愿以偿,到柏林联合炮兵学院学习。在学院度过的3年可以说是西门子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他顺利地通过了候补军官、军官和炮兵军官3次考试,担任了军官。同时,他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
1840年,西门子的研究工作被打断,因为他在马格德堡的要塞被拘禁。好在监牢里的生活不那么刻板,他竟得以在牢房里布置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进行研究。就在这里,幸运之神降临了。他在电解试验中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在一把茶匙上面镀了一层金。他感到巨大的快乐,甚至忘记了自己身陷囹圄。在禁闭期间,他改进了镀金的方法,并起草了一份专利申请书,获得了为期5年的普鲁士专利。后来,国王签署了他的赦免令,他重获自由。
不久,他被派往柏林,在炮兵工厂服务。在那里,西门子和一个锌白钢厂签订了合同,该厂用他的专利技术建立了一个镀金镀银部,这是德国第一家这样的制造部门。
西门子的弟弟威廉从学校毕业后也加入了他刚刚起步的事业。威廉成功地把镀金镀银的英国专利卖了出去,为了开拓事业又移居美国。
1844年,西门子有幸参观了在巴黎举办的第一届法国工业博览会,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回柏林后,他认真回顾了自己的研究生涯,决定放弃以前的发明,从事严谨的学术工作。
1845年,西门子发表了几篇重要的科学论文;次年,他的兴趣转向电报事业——就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使他名垂青史。1847年,为了找到一种充分耐久的绝缘材料,西门子把铜线用热的树胶包裹起来,制成了绝缘电线。同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条较长的地下电报线,就是用这种电线铺设的。
这次的成功更坚定了西门子献身于电报事业的决心。1847年,西门子和他人合伙建立了电报设备制造厂,工厂发展迅速,很快就在欧洲许多国家的首都设立了分号。
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西门子参加了一些政治军事活动,但那并非他的兴趣所在。一恢复和平,他就返回柏林重新开始了研究工作。
从此,西门子以更多的精力从事研究,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德国“电子电气之父”。1852年10月1日,36岁的西门子同玛蒂尔德·德鲁曼结婚。次年,长子阿诺尔德出生。1855年,次子威廉出世。马蒂尔德为西门子生下两个孩子以后因病去世。1869年,西门子与安托妮小姐举行了婚礼。 1870年他们的儿子赫塔出世。1872年,西门子的幼子来到人间。儿子们长大以后,结婚生子,儿孙满堂的西门子在晚年尽享天伦之乐。
1890年,西门子将公司的领导权移交给弟弟卡尔以及儿子阿诺尔德和威廉,完成了公司的权力过渡。1892年12月6日,西门子在夏洛滕堡去世,终年76岁。
今天的西门子公司在西门子后辈的妥善管理与经营下,仍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之一。
西门子发明的指针式电报机
西门子兄弟姐妹合影(1850)左起:汉斯、瓦尔特、玛蒂尔德、弗里德里希、维尔纳及其朋友威廉·迈克。
1876年西门子与其家人合影。左起:阿诺尔德、克特、威廉、维尔纳与赫塔、安纳、安托尼与卡尔·弗里德里希。
2002年12月6日,我科学家发现核反应堆中微子消失现象
2002年12月6日下午5时,我国科学家与日本、美国同行同时宣布了他们在中微子实验方面的重大发现———发现了核反应堆中产生的中微子消失的现象,这意味着反应堆中产生的中微子发生了振荡,变成了另一种没有被探测到的中微子。
这项重要的实验结果是由日、美、中三国科学家组成的kamLAND实验组得出的,它最终确证了太阳中微子发生的振荡,并确定了中微子振荡的关键参数。
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所以很难发现和探测。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和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太阳的核聚变产生大量的中微子,戴维斯领导的太阳中微子实验在30年的探测中发现了约2000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但与理论计算值相比,流量只有不到一半,这就是著名的“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小柴昌俊证实了戴维斯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大气中微子失踪现象。
由日、美、中三国科学家完成的kamLAND实验所获成果的重大意义在于:在一种全新的人工中微子源中发现了中微子消失,且其特性与太阳中微子消失相同,从而最终确认太阳中微子发生了振荡,排除了对太阳和大气中微子消失的其他解释。这是国际上首次用人工中微子源证实太阳中微子振荡现象。这个实验同时也首次定量给出了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的唯一解,验证了标准太阳模型是正确的,得出了中微子质量不为零的肯定结论。同时,这个实验也首次观测到了地球本身发出的地质中微子。 1997年开始建造的kamLAND探测器位于日本神冈1000米深的矿井下,日、美、中三国近100位科学家组成的实验组用它来探测来自20多个核电站反应堆产生的中微子。实验从今年2月开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王贻芳研究员等中国科学家参加了此项实验。
图说历史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IT业界资料来自互联网实验室(http://www.chinala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