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4月19日刊封面图片
本期《新闻周刊》封面文章试图向读者说明美国是如何对深陷于危机的经济进行自救,以及它为何必要定位于世界前列。
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市场崩溃和随后出现的深度和长期衰退后,左中右派精英们常挂在嘴边的是美国的败落。经济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认为政府对衰退和金融市场崩溃的缺乏真情的反应是在摧残经济。哈佛大学金融和经济史学教授福格森(Niall Ferguson)认为,高额债务和肆意挥霍的开支最终会让强大的帝国走向衰败。哈佛大学的另一位经济学教授罗格夫(KenRogoff)对美国可能会变为下一个希腊而感到担忧。甚至连以往看重美国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1月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批评美国式的全球资本主义。
自雷曼兄弟2008年9月垮台后,靠银根宽松维持的经济和企业机构被削去半数。美国经济的自尊也遭遇同样的尴尬。从2007年末到2009年一季度间,9万亿美元的财富蒸发。而有着低廉劳动力成本和大量自然资源的金砖四国的迅猛崛起,让人们感到一丝威胁。然而,祸不单行的是汽油价格飙升至每加仑4美元、社会中民粹意愿攀升、难以驾驭的参议院、表现怪异而麻木的政府、毫无悔意的银行、以及高居不下的失业率同时浮上台面。据全国广播公司/华尔街日报2009年进行的民调结果表明,若即使美国不会再滑回衰退,那它也将会处于像日本式的长期低迷阶段。结果还显示,仅27%的被访者对下一代人的生活会比上一代更好抱有信心。
然而,美国会进入长期衰退被极大地夸大了。它现在正以超出任何人想象的更强劲、更好和更快的速度赶上来,其速度之快超越了国际上的任何竞争对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过去13个月飙升超过70%,达11000点;一季度汽车销售较2009年同期猛增16%;3月增加就业16.2万,其中包括1.7万的加工业就业。美国汇率已走强,经济已恢复至它此前熟悉的,超越欧洲和日本的位置。在全球大型经济体中,仅中印巴3国的增长高于美国,但它们的规模都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若美国今年能像宏观经济咨询公司(MacroeconomicAdvisers)预计的年增长3.6%,那麽,它会带来相等于印尼全年GDP的5130亿美元的新经济活动。
但经济中仍存在影响范围很广的负面因素。房市和高额赤字问题仍很严重。然而,多数专家并没有看到美国真正的竞争优势。这种非同寻常的转变只是个敏捷反应的故事,它愿意承担注销坏账和进行重组的负担,并拥抱只有在美国才能优异实践的效率-惩戒(efficiency—disciplines)体系。美国在处理失败,继续创新,并将各种创新有利可图地大范围推向实用的同时仍在引领着世界。
现在的议题是在衰退最终离去后美国新经济究竟会呈现何种面貌或形式。最有可能的是在能源、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经营杠杆比例和进出口比重上出现变化。最显著的可能是出现新的商业基础构造(commercialinfrastructures)和工业生态环境(industrial ecosystems),它们更多地会像1990年代出现的互联网那样哺育和推动经济增长。
虽然许多悲观论者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但他们的预言通常在发生灾难性事件后能得到非同寻常的反响。这次悲观论者的大合唱在去年3月时达到顶峰。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因在去年一季度经济出现6.4%的负增长时做出了有复苏迹象判断时而被广泛嘲笑。但经济随后在四季度以年率5.9%的升幅在迅猛增长。人们可以想象一下,规模高达14.5万亿美元的经济的增长率在9个月内,在以12.3%的巨大范围波动的情形。它就像一艘巨大的帆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以定轴转动方式进行了180度的大转弯。这种剧烈转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振奋,同时也令许多船上乘客感到晕船的不悦。
正因为公众和私人业能进行快速反应才使得复苏来的迅猛。1990年代的日本政策制定者们在推出包括减息、巨额刺激计划、扩大对银行的保险,以及对破产金融机构暂时国有化等一系列政策之前顾虑重重,而延误调整时机。美国从2008-2009的18个月内大胆和迅速地实施了日本要等待12年才开始执行的财政和货币行动。正如信贷市场和金融业快速回弹那样,美国患病的机体对休克疗法做出了反应。自财政部去年5月颁布强制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政令后,银行业总体已筹集了1400亿美元以上的新资本。纵使是最乐观的人士也无法料及仅在4个月后,病入膏肓的美国、花旗和富国银行能在去年8月先后偿还了借入的1000亿美元的纳税人资金。
修整残破的金融结构还只是个开始。如何解决影响企业利润的疲软需求才是最能体现治理能力的地方。这里似乎也最能体现美国与生具有的竞争优势。不论是泰勒(FrederickTaylor)的科学管理思想(scientific management),还是福特对生产线的优化,或是戴明(W. Edwards Deming)的全面品质管理方式(totalquality management),还是沃尔玛的疯狂高效供应链的模式都是典型的美国式追求效率的体现。企业在此次危机中是在追求削减成本和提高效率。从2008年四季度之后的1年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5.8%,而该指标在2007和2008年的增长速分别仅1.7%和2.1%。
从短期效果看,这种追求效率的无情做法让人感到不快和难以为继,造成了利润上升和就业减少的分裂。但强调效率是在为明智的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人们能看到成千上万的创新型和小企业正努力在国内和海外开拓市场。
事实上经济在去年4月见底后出口就开始快速回升,从当月出口1217亿美元增长至今年1月的1427亿美元,增幅达17.3%。波音飞机公司今年将交付460架商业飞机,超过了2008年的375架,而其中大多数飞机都是交付给非美国用户。
尽管形势渐好,但美国今后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想要恢复自2007年12月起损失的820万个就业岗位,若以每月增加17万个就业机会来算,它也需要4年时间才能完全挽回损失。但同时人们根本无法预料未来产生变革性的经济力量,即下一个增长动力源(8.55,0.44,5.43%)为何。
美国经济最近的两次扩张期分别延续了120和92个月。若形势仍可继续保持当前势头,以及出现一些苹果这样更有影响力的企业,那麽,从去年7月开始的,与各种争论和预测相悖的经济扩张是没有理由不延续到像前两次那样的长周期。(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