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853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12-16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挨踢实习生》
《挨踢实习生》
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
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
《社交网络》与创业
《社交网络》与创业
IT蚁族
IT蚁族
Zappos文化十则
Zappos文化十则
企业家
企业家
企业家理论
企业家理论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社交网络》与创业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社交网络》:创业与创投行业的史诗编辑本段回目录

  2010年10月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公映了最新制作的电影《社交网络》,首映伊始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在多家电影网站被评为五星级影片,好评率达到95%以上。影片也得到了中国观众,特别是正在华夏大地如火如荼的创业和创投事业中辛勤劳作的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
  美国家评论协会奖揭晓 《社交网络》成最大赢家(图) 
 《社交网络》主要演员在马德里电影宣传现场
  这部带有纪实和传记风格的故事片为公众讲述了facebook.com网站的从研发到确立成功的早期创业史,非常值得一看。凡近年去过美国的人无不为社会生活中facebook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所折服。很多大中小型企业把在facebook上的博客当做公司发布消息,推广新品,联络客户的最重要纽带,以facebook庞大的用户网络为宣传阵地,取代甚至放弃了以前作为必须的企业自己制作的网站和各种其他市场手段。公共生活中以facebook为平台的事例不胜枚举,民主党人奥巴马的支持者在2008年竞选中募集青年人捐款,刚刚过去的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的支持者“茶党”又以facebook为舞台开展群众活动,2010年11月8日84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入住”facebook,都是最为生动的例子。
  
  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是20世纪下半期逐渐兴起的信息技术产业中,继IBM、微软、yahoo、Google传承下来的巨无霸明星企业家族中的最新成员,而社交网站作为一个行业本身就是由facebook发明和奠定的。微软和资深华人企业家李嘉诚曾在2007年分别以2.4亿美元和6000千万美金巨资获取了仅占Facebook1.6%和0.4%的无投票权的股权。当时facebook还面临myspace等一系列竞争对手的挑战,4年过去,当时看起来价格高得惊人的投资被证明是远见卓识的。李嘉诚先生从制造业起步,历尽商海沧桑和风云变化,相比另一个投资大师巴菲特,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投资风格。
  
  特别从2008年开始,facebook开始大幅领先竞争对手,社交网站行业高下已定,“先发优势”“大者恒大”“赢者全得”的聚集效应被facebook发挥的淋漓尽致,目前已把MySpace等同样从美国起家的同行抛在后面,甚至超越了微软、google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超大型跨国企业。
  
  由于大多数观众和马克那个从哈弗到硅谷的生活圈子有一定的距离,发行公司为了最大程度的吸引观众,必须“言简意赅”的吸引眼球,影片的公关宣传中最常见的两句话一句是宣称影片是“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另一句影片的海报封面“你为了接触到5亿个朋友不可能不树立几个敌人”。整个影片以马克作为被告的各种法律纠纷贯穿,给人以官司缠身的印象,很多评论也给马克贴上“功利、无情”的标签,观众也被这些宣传导引到关注“性、金钱”这些永恒的主题上,但是在我看来这两句话丝毫不能概括主人公的精神实质。而且即便如此,影片中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也展现出了优秀创业家所需要的全部完美品质。
  
  我不想批评影片的作者把本片做成了一个有些主题先行,立场偏颇的作品。我们都知道在艺术创作规律中,把时间距离越近的事件作为对象,把握作品的难度越高,本片讲述的故事是离现在几乎没有距离的重要而复杂的人物和事件,影片在人物刻画上达到的足够深度是不可多得和难能可贵的。
  
  马克不像青春期的其他同龄男生那样看重性,电影以女性指责他缺乏普通人所具有的“人性”作为开始和结尾,而他的这个“缺点”和联合创始人爱德华多和女友纠缠不清,以及肖恩的放荡不羁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现实中,facebook的主要竞争对手myspace的创始人在把网站出售给默多克以后,“享受生活”,绯闻不断。而马克私生活非常严谨,多年来只有一个华裔女友。
  
  马克非常善于抓住机会,他不断的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并且有立刻行动,付诸实践的能力。他一切以事业为重,分得清主次。为了网站开通,让同学爱德华多成为共同创始人。他善于学习,不顾爱德华多的反对坚持向Napster创始人肖恩请教。他以工作为乐,在爱德华多从华尔街打来电话问在加州是否找到什么乐子说回答工作就是乐趣。
  
  马克把他热爱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对事不对人。他对爱德华多取消支票影响公司的进度的行为非常愤怒,一般大众会质疑马克是不是借题发挥、过河拆桥,让肖恩取代了爱德华多作为其最好朋友的位置。但是在原则面前,他对大是大非从不含糊。例如后来,当肖恩传来和未成年少女吸毒,还试图掩盖,大事化小的消息的时候,马克严肃的指出其对公司发展带来的可能后果,坚决和他“划清界限”。马克有情有义,在肖恩赶走爱德华多最具冲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场戏中,扎尔伯格提醒他“没有必要这样说话”。在和双胞胎温克莱沃斯兄弟的谈判时提起爱德华多是“mybestfriend”(我最好的朋友),他的语气平直而坦诚,相比之下爱德华多的律师讥讽马克“最好的朋友为6亿美元起诉你?”看起来并不是一种无懈可击的嘲讽。
  
  马克对财富拿得起放得下,有一种大局的金钱观,懂得“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他不断适时引入合适的人才和资金,很好的掌握了创业和融资配合的节奏。在2006年,Facebook还在初创期的时候,马克拒绝了yahoo出价10亿美金收购,为很多人所惊叹,而历史证明了他是对的。爱德华也和facebook和解,赢回了共同创始人的荣誉,他的15000美元也是投资史上回报最高的案例之一。
  
  如果了解了优秀创业企业的曲折经历,成功背后的巨大付出,才会深深认可马克这样的人物充满同情,与其“心有戚戚”,以致在普通观众看来一部涉及巨额金钱,看似平淡的故事,其实催人泪下。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获评时代年度人物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获评时代年度人物 
  影片的电影手法非常娴熟,没有那种处理时间距离过近的题材的浮躁感,反而带有几分艺术片的含蓄。但是影片为了用穷学生和富家子弟做十分鲜明的对比,对马克进行了矮化。剧本的作者曾对媒体说电影就是电影,需要娱乐,在设计上为了加强冲突和戏剧效果,对人物进行了艺术处理。实际上,对于亚洲观众,1米80以上的马克本人形象绝对算得上是高大英俊的阳光男孩,不是“只会坐在小黑屋里的宅男”,也不是影片中的略显寒酸的形象。抛开对人物角色进行的艺术创作,影片大体反映了facebook的创业史的轮廓。这里补充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双胞胎温克莱沃斯兄弟在和facebook和解后,接着又和他们委托的律师事务所进行了昂贵的诉讼,并且最终败诉,支付了千万美元以上的律师费。
  
  对于中国观众,中国也作为一个有趣的元素出现了多次,影片第一句就是以中国天才比美国人口多开始的,肖恩请马克三人吃饭在中餐馆,片尾倒数第二条消息是温克莱沃斯兄弟获得了北京奥利匹克划艇比赛第六名作为结束。
  
  说起马克在现实中的口碑,俄国互联网投资大鳄DST公司这样回应关于他们参股Facebook价格过高的评论“只要马克继续担任CEO,DST就会不断增持facebook”
  
  综上所述,本片是一部能在其中找到创业和创投行业所有关键要素的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而在艺术上,又如《纽约客》的一个影评家所言“一部完全可以成为代表其时代和地域的一个象征的电影。是一次对社会阶级、行为、伦理和一位天才的高度专注的精明观察。它有着这次网络革命的高度兴奋,和金钱世界翻江倒海吞噬万众的磅薄气势。”。时光流逝,改变人类生活的创新不断在美国诞生,电影作为一种形象化的高度概括,给我们以巨大的启迪。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有步入滞涨的危险,如果这是真的,对于经济社会还没有全面发展起来,各种矛盾有如喷发前的火山的中国社会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包容性增长等一系列与时俱进的观点和主张,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压力越来越紧迫,不断以更高的高度思考如何真正建立一个以创新为荣,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社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要务。

《社交网络》:“非死不可”的混蛋?!编辑本段回目录

  这是一篇迟到的评论,按照本片原著的题目,果然是“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大卫·芬奇导演的《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延续原著作者本·麦兹里奇的导向,依旧是暗黑气质浓郁的作者电影。本片主人公,众所周知是大名鼎鼎名誉天下的马克·扎尔伯格,本尊出生于1984年,他在未满20周岁时所创立的Facebook,已经是具有数百亿美元都不卖的超级社交网络,然而关于他有着太多的传说和官司。

  官司照打,绝不认账、更不道歉,大不了用钱砸,而真相欠奉。作为连围观都几乎没有资格的最大局域网用户,我们只能期待未来会给出过去的更多真相,而现在只是黄鹤楼上看船翻,倒是宋朝诗人马定国说得很靠谱:“苏黄不做文章伯,童蔡翻为社稷臣, 三十年来无定论, 到头奸党是何人?”即便马克本人对于《社交网络》很是淡定的表示,那些衣服确实是他穿过的,但也对大卫·芬奇的电影无可奈何,毕竟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了导演的创作自有,而马克·扎尔伯格作为公众人物无法以隐私权神马的做限制令申请,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梅兰芳、叶问和李小龙等人生前身后所享有的无远弗届的权力,人生旅程中的某些段落可以删除、修改、架构,总之化妆权完全在后人手里。《社交网络》对于中国电影人而言,更是一种刺激。

  马克·扎尔伯格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如何创造了Facebook,其实都不是大卫·芬奇的本意。马克·扎尔伯格是天使还是魔鬼、骑士还是小丑、英雄还是僭主,并不是关键所在,但毫无疑问,他是天才又是混蛋,《社交网络》的结尾处,解决了曾经的嫌疑雇主、创业伙伴、事业推手等一系列麻烦之后,女律师助理对马克说:“你不是个混蛋,不过你在拼命地努力去做一个混蛋!”而这个帝国的君主,也只能寂寞的一遍遍刷新前女友的页面,期待被关注。《社交网络》的主旨应该是创业过程中,朋友间理念的冲突和抉择。马克·扎尔伯格总是能够集合参谋、司令与兵王与一身,且又极其冷静的旁观自我、审视创意和在合适的时间果断推动公司运行,他同时干了刘邦、萧何、张良与韩的工作,这才是最具后现代创意产业的G点。

  通讯手段越发达,对于身份的认同越惶惑,每个人对于“圈子”在线位置都是又敏感又脆弱又忐忑又坍塌又自得,体认自我的所在,Facebook里的自我,是真实身份的扮演,那个形象,是多个共同参与的ID意思交汇下达成共识而后付诸塑造的结果,渴望他人目光的关照、鉴别与比较,这是一种自觉的政治,ID的法律事实载体的基础应该还原为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它指向一种社交网络的共识和默契。就在不久之后的未来,Facebook将达到10亿注册用户,再进一步则是超过14亿,如此庞大的社区,怎么不让人油然而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触?!

  回到电影本身,叙事有力刺激,台词密度极大,情节推动跳脱,在近乎失控的边缘,有种危险的吸引力,迸发出十分酣畅淋漓的速度感,剪辑迅疾而凌烈,几位年轻主演的演技饱满,导演暗示马克成功过程中有着许多背叛、构陷和拿来主义,伤痕弥补,忧伤与怅惘共存,电影试图烛照幽暗的心灵深处,只要观众如何判断,导演才不管你。与前作《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等一样拷问人性,导演与主人公同样是自命不凡、挑衅对手的高人,观众要么入了大卫·芬奇的榖中,或者即使被马克·扎尔伯格蛊惑,总而言之,《社交网络》是2011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大热门。

  云飞扬(影评人)

《社交网络》:宅男+混蛋的成功编辑本段回目录

  钱德勒

  当中国的80后宅男们围观着一部叫做《老男孩》的“缅怀”影片而感叹青春不在、互拭伤心泪之时,美国的80后宅男们正因一部描写同龄人的纪录片而热血冲脑。

  电影《社交网络》是根据畅销书本。麦兹里奇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编而成。故事原型来源于网站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埃德华多·萨瓦林,由性格导演大卫芬奇执导。如果你期望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类似《华尔街》的商战场面,或者类似《飞行者》的励志主旨都是不太可能的。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兴奋点压根儿就不在商业机密或者人物传记上。相反,它更像是全球网络化生存语境下的“青春之歌”。

  第一场戏,女友艾丽卡提出分手,并且痛斥扎克伯格:“你不招人喜欢,不是因为你是古怪的、其貌不扬的宅男,而是你本身就是一个混蛋。”

  请注意,这段分手告白中出现了两个关键词:“宅男”和“混蛋”,这就是这部所谓传记电影一开局就标新立异的落脚点,有时代性又有延续性。“宅男”标注的是以扎克为代表的基数庞大的全球80后生人(男性),他们拒绝长大,厌倦或者不适应程序化、成人化的社交模式,因而更沉醉于虚拟的“社交网络”;而“混蛋”标注的是扎克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虽然是宅男,拥有惊人的才华,但他却像一个西部游侠一般将泡妞的冲动化成实在的商机,而这种冒险精神恰好与传统的成功的英雄范本构成了对接——历史上很多次的伟大创造,其原初的动力也许真的微不足道,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宅男+混蛋的扎克198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学生,作为Facebook首席执行官,个人身价至少15亿美元,曾当选为2008年全球最年轻的单身富豪,同时也是最年轻的自行创业的亿万富豪。

  对于这样一个还没死,更没有破产或曝出滥交和吸毒丑闻的全球VIP人士,出现在传记片里,对于导演来说也是一次冒险,稍微把握不好,就可能走向两极,要么沉闷不堪,要么媚俗肤浅。

  好在导演在技术上采用了自己最拿手的多角度叙事和闪回手段让故事和人物呈现出青春飞扬的气质,在思想上则跳出Facebook,用更多的篇幅去勾勒一个渴望财富、享受欲望被满足感觉的80后年轻人形象。

  这是个普世的形象,你可以把扎克看成是谢霆锋、陈冠希、韩寒、郭敬明等等,没有任何代沟。因为这些我们熟知的80后明星,在追求个人成功、积累财富名望、满足欲望上表现出来的相关气质,与扎克如出一辙。

《社交网络》时代的透视镜编辑本段回目录

  它对社会阶级、行为、伦理和一位天才进行了高度而又专注的观察,带有这一波网络革命的无限激情,还裹挟着金钱那翻江倒海吞噬万众的磅薄气势与强大力量

  马李灵珊

  该如何形容Mark Zuckerburg?全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哈佛大学的肄业生……种种光环与头衔之下,这个26岁的纽约男孩甚至比他的前辈比尔·盖茨更富传奇性和噱头。

  不过,在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里,导演大卫·芬奇和编剧阿伦·索尔金还原了一个比现在小报头版和法庭被告席上更真实的Mark Zuckerburg。电影海报上,Zuckerburg 被形容为“混混,天才,富翁”,混混居首。刨去种种光环,他只是一个有点微胖的孤僻宅男,其貌不扬又不善言辞,导致在求爱的路上屡遭拒绝。出于报复心理,也为了证明自己,他偷来了哈佛大学所有女生的资料,建了一个让男生逐一点评和打分的网站,两小时内收获疯狂点击22000次,这个网站由此逐渐“变脸”,成为今天的Facebook。

  正如影片的原著小说标题“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一样,Zuckerburg也许是个天才——6年后的今天,全球有5亿人拥有 Facebook账户,Zuckerburg的个人身家因而高达15亿美元;同时,他又是个失败者,电影海报上的大字赫然在目--“你不可能在拥有5亿朋友的同时不得罪几个人”,最好的朋友与他倒戈相向,当初魂牵梦萦的女孩,如今也仍是水月镜花。影片结尾,恰到好处地响起《You're a rich man》,女孩们投怀送抱,只因为他是一个富翁。到最后,他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却依然无比孤独--他只身坐在电脑前,一遍遍刷新着前女友的Facebook页面,等待她批准自己的好友申请。电脑屏幕幽幽的蓝光,照出他一脸寂寞。

  这是一部典型的大卫·芬奇式电影,由闪回和多种角度的叙事支撑,显得简洁、流畅而饱满。作为美国的王牌编剧,阿伦·索尔金的剧本贡献了也许是2010年最好的台词,虽然影片讲述的是科技人物,却没有任何艰深的术语,字里行间充满尖刻睿智的幽默和对人性的洞察,带给电影一种“火箭发射般的力量”,为了配合层层递进又像机关枪一样喋喋不休的台词,芬奇将整个故事的节奏变得极快,身为前MV导演,他营造出了喧闹却充满宿命感的奇异氛围。影片上映至今,素来刻薄的烂番茄网给出了97%的好评率,可谓风头一时无两。

  但,如果《社交网络》只拥有一个精巧的故事和漂亮的叙述方式,也并不能让它成为明年奥斯卡的大热门。诚如《纽约客》所言:“这是一部可以代表我们这个时代和地域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电影。《社交网络》对社会阶级、行为、伦理和一位天才进行了高度而又专注的观察,这种观察无疑十分聪明。它带有这一波网络革命的无限激情,还裹挟着金钱那翻江倒海吞噬万众的磅薄气势与强大力量。”

  网络时代造就了一批新贵,机遇永远与风险并存,要拥有必然先要懂得怎么接受失去。无论现实如何,在电影中,创立Facebook之前,Mark Zuckerburg所想的绝非5亿注册用户或者数不尽的绿色美钞,他只有对技术的狂热、对女性近乎乞怜的爱,还有一种小小的执着与快感。从心态上来说,他与那些在失恋后吟诗作对,或是拿着酒瓶望天大喊的大学男生毫无区别,只是他恰好拥有天赋,而机遇又轻轻叩了叩门。所以,本来无心改变世界的他,在日后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权力欲望无边膨胀之时,从普通人立时擢升为新贵。

  值得注意的是,整部电影里的女性正面角色出现次数寥寥无几。几乎每个镜头都像片中着力描绘的那些技术宅男一样,带着不怀好意的目光上下打量着女人们,男性沙文主义色彩贯穿始终。男人们拥有技术、创造财富、勾心斗角,女人们充当的是激发他们荷尔蒙的角色。这成了影片最受诟病的地方,好像硅谷和常春藤联盟里没有心智健全又不虚荣的女人似的。

  但是,归根结底,《社交网络》“以外科手术医师般的精准、哲学家般的洞见和完整漂亮的故事,将Zuckerberg变成理解当代文化的隐喻与透视镜”。

电影《社交网络》:人物刻画很精彩编辑本段回目录

《社交网络》讲述Facebook创始人的故事

  马克和爱德华多让人印象很深,我想导演大卫·芬奇是想通过这两个人物让80后认识到,大家都能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导演:大卫·芬奇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安德鲁·加菲尔德、

  贾斯汀·丁伯莱克

  唐骏“博士”有句名言:“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句话对中国的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来说很合适,因为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复制”了在全球拥有5亿用户的Facebook。虽然产品可以复制,但Facebook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的传奇经历就不是人人都能复制的。《社交网络》展现了这位天才宅男的创业故事,里面包含了金钱、性和背叛。

  导演大卫·芬奇第一次拍传记类影片,他不愿意让《社交网络》流于传统的从头到尾讲故事模式。影片充满了倒叙和复杂的剪接,以马克的两场官司为线索,其间由律师的提问和当事人的回答插入故事,看似凌乱,但其实每个细节都交代得很清晰。全片两个小时,节奏就如片中马克的思维一样快速、谨慎、不马虎。

  这部影片我认为最成功的是,人物刻画和演员们的表演都十分精彩。人物传记片往往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纠结,但《社交网络》似乎没有这个问题。导演更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因为天才本身就充满传奇。也许看到最后,你会同情马克的搭档爱德华多的遭遇,他眼睁睁地看着好朋友和自己分道扬镳。马克和爱德华多让人印象很深,我想导演大卫·芬奇是想通过这两个人物让80后认识到,大家都能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片中的马克不善与人交流,只活在他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和别人说话不会顾及对方的感受———用马克女友的话形容,和马克说话就像在跟一台跑步机聊天。马克对一些现实问题往往爱理不理,他和爱德华多来到纽约找广告商在Facebook上投广告,爱德华多巧舌如簧地向对方介绍,旁边的马克却漫不经心。马克希望有人认同其观点,这也是为什么在Facebook的发展问题上,他认同新认识的肖恩的观点,却与自己唯一的好友爱德华多决裂。肖恩有点嬉皮士风格,说话滔滔不绝,让马克感到从来没有人和自己的看法那么相似———比如在Facebook要不要投广告的问题上,肖恩觉得Facebook很酷,而广告不够酷,这一点简直说到马克的心坎上。

  可以说,《社交网络》里的马克和爱德华多各自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哈佛精英。马克偏向于怪才,爱德华多谨慎、踏实,更懂得如何在现实社会中生存。至于肖恩,我不得不说,他是全片最让人讨厌的人。(文/班 尼)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hlj.rednet.cn/c/2010/12/16/2137194.htm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11/21/c_12799590.ht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社交网络》与创业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