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30人聚集在Boot HK总部听取一个如何为企业博客制作富有冲击力又不失可爱的声音的讲座,Fredy Harianto是其中之一。Boot HK是互联网新公司的温床,坐落在香港众多商业区之一——湾仔区。出席的听众大部分为年轻人,他们穿着笔挺的西装,举止无懈可击。其中只有两人是香港本土人。
房间里的这些年轻人让我想起了几天前的晚上,一个伦敦银行家和我说的话:“一个白人之所以会去香港只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赚钱和避税。第二则是因为女孩。但实际上,当你去香港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原因只有第一种。”香港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为15%,但是很多生意牵涉的金额是低于免税线的。
当然,几乎在Boot HK的所有人都被能够接近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所诱惑。有个孩子来自伯克利,尚处茫然的他想要建立一个“某种类型的社交网站”。另一个从内布拉斯加州的人也想建立一个社交网站——专门为制造业公司而创。坐在我旁边的是个半醉的华裔美国投资银行家,他似乎只为Boot HK的酒和打击充满希望的年轻人而来。演讲大约进行了20分钟时,他站起来打断了演讲,要求在座的每个人必须解释为什么他们想要创办自己的公司。确定没有人愿意回答他的问题后,他指着一个女人说,“你先说。”
大部分人给出的回答都是他们想建立香港的Groupon(全球性团购网站)、Zynga(社交游戏公司)或者是Yelp(一家商务点评网),并且希望能够打进中国市场。那个投资银行家听到大家的回答后,转了转眼球,很明显地表达了对这个群体缺乏想象力的不满。
演讲结束的时候,演讲者在房间里转来转去,给每个人发名片。
离开之前,我问Harianto是否愿意与我共进午餐。第二天,我们沿着香港中心区狭窄的云咸街陡坡而上,因为他说香港最好吃的一家饺子馆就在附近某个角落里。最终我们在SOHO区一排英国酒吧旁边的小巷子里找到了那家饺子馆。一个妇女从收银台后面走出来用粤语冲我们嚷嚷,甩给我们两份菜单,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香港人都很粗鲁,可是我喜欢他们。”Harianto说,“首先,他们是我的同胞。其次,他们拥有成功的动力。”
午饭后,他谈论的大多是美国电影。去年短暂的失业期间,他下载了《社交网络》这部电影,电影的开头写道,“居住在中国的高智商人群比美国全国人口都要多。”之后的三个月,Harianto反复看这段片头,有时甚至高达每天10次。“这些话让我震撼。”他解释到,“我看到了马克·扎克伯格的这句话对中国人的呼唤。如果中国真的有这么多天才,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全世界都知道。”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Harianto东拼西凑了7500美金,建立了offilink.com,他将其描述为facebook、linkedin和twitter的完美混合版社交网站。在香港,各种各样的公司都是由上亿的名片推动的。交换名片是条件反射性动作也是一种礼节:一边握手一边交换名片,每时每刻你所遇到的每个人都可能与你相当或者比你所拥有的要多得多。刚到香港的一周,我可以在各种地方找到别人给的名片——笔记本夹页里、每个口袋、床第之间。Harianto的想法是:收好所有名片,然后把它们放到网上。
上至制衣厂老板下至当地普通工人,在香港曾与我有过交流的所有人都有着相似的野心。就像每个到圣迭戈的人都想学会如何冲浪一样,每个去香港的人都怀着某种程度的创业雄心。由此可以想见,Harianto是多么沉醉于自己的雄心壮志之中,以至于他还在空旷的饺子馆里戳着碗里的饺子。
“Offilink必须在香港起步,”他说,“全世界的人都在这里寻找商业上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