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盛世危言编辑本段回目录

许多国家都把互联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国际交往中的“兵家必争之地”.美国五角大楼酝酿出台关于网络战争的战略文件。根据这一战略,从外国向美国计算机系统发起的攻击将被视为战争行为,美国将对此类攻击进行包括传统军事打击在内的报复。这一事态再次表明,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美国正以一系列战略举措试图保持全球互联网领先地位,以抢占未来网络战争制高点。
对互联网国际战略地位的重视,早已成为多数发达国家的共识。以搜索引擎的自主研发为例:在美国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下,以“将全世界的信息组织起来,并使其可用和有用”为目标的谷歌已占据全球60%以上的搜索份额;法国政府早在2006年就提出Quaero搜索引擎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欧洲数字图书馆”,意图提升欧洲本土文化传播力;俄罗斯及韩国则一直支持本国搜索引擎,其中韩国Naver占据本国77%的搜索引擎市场。
其次,让我们看清楚中国互联网地位如何?一直以来,凭借着“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赫赫战绩,中国互联网企业积蓄了充分的自尊心和荣誉感:QQ使出了“温柔一刀”,“屏蔽”了微软MSN;淘宝切准了“收费软肋”,大胜了eBay易趣;百度叫响了“更懂中文”,狙击了谷歌搜索……然而,这些胜利仅仅是“国门之内”的胜利而已,在中国互联网企业枝繁叶茂的繁荣景象下,我们能够透视到的恐怕更多的是肤浅的根基和虚妄的气血。我想在这里强调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难逃“照猫画虎”的窘境。毋庸讳言,从WEB1.0、WEB2.0,直到WEB3.0,无论是门户网站、即时通讯、电子商务、互动社区、社交网络,还是目前火爆得一塌糊涂的团购和微博,我们的互联网企业,基本上都是以“拿来主义”为基础,本着对于中国网民和中国市场的理解,加上“微创新”的技术改造和体验优化,从而最终赢得了国内网民和市场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正是赖于东方文化的独特性才有了在本土的繁荣发展。
二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亟需“走向世界”的突破。美国小伙马克·扎克伯格创办的“脸谱”网站,注册用户已达5亿之巨,他也因而被尊称为“国王”.如果将“脸谱”联系起来的5亿人聚集在一起,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和印度,而“这个国家的国民”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虽然不少中国互联网企业都设立了境外站点和办事机构,但即使是在中国市场上最为成功的垄断型企业,也并未在国际互联网市场上取得有利地位,更不用说像谷歌、脸谱那样,在世界多个国家占有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了。
三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深陷“竞争洼地”的现实。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理论……中国互联网的一切几乎都是“舶来品”,而且主要是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际互联网高地。虽然,所有的这些似乎都经过了改头换面,都像互联网海归们那样有着“黑头发、黄皮肤”,但任何人如果看清了这一真切的现实场景,恐怕都不得不为中国互联网的未来捏一把汗。
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在于行业垄断行为的去除。当前,中国互联网已从自由竞争演变为垄断竞争。以2010年第三季度的统计数据为例,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在各自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76%、72%、54%,均处于高度市场支配地位。互联网行业的过度垄断,不仅对国家舆论安全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严重危害,降低了行业创新力及竞争力,同时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积极扶持国有背景的互联网企业,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在于产业链条资源的整合。世界各国在传统互联网领域的竞争渐趋白热,而在信息资源的获取、搜索引擎的把控、云计算的角逐、移动互联网的争夺、物联网(智慧地球)的布局等各个层面,又开始着一轮又一轮的激烈抗衡。互联网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互动、共享的特质,要想真正确立中国互联网的竞争优势,唯有统筹安排产业链条资源的整合,才有可能全面形成深度融通合作的和谐局面,从而使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各种技术产生聚合效应,最终在国际互联网的竞争中形成优势。
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在于技术创新瓶颈的突破。信息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研发人才的争夺和技术创新的比拼。当中国互联网企业满足于所谓“微创新”的同时,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的互联网创业者们却保持了技术创新的传统和能力。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蔚为潮流的有利形势下,相关技术人才纷纷选择了回国创业,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生机勃勃的互联网企业。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国经济的外向吸引力,争取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国创业,相关党政部门各出奇招,起到了积极而又良好的效果。如果继续保持,并放大这一效应,那么,中国互联网技术创新瓶颈的突破,也许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