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网络麦克风编辑本段回目录
微博正在成为政府的网络“麦克风”。截至2011年11月底,通过新浪认证的政府机构官方微博已近12000个。临近年末,这个身份“特殊”的微博群体“火”起来了。
政府的网络“麦克风”
11月17日,“北京微博发布厅”正式在新浪网上线,首批21个北京市政府部门、西城区政府和7位发言人集体亮相。这是国内首个省级政务微博群。
北京新闻办公室是本次“北京微博发布厅”的主推手。在办公室主任王惠看来,互联网是一个传播迅速、信息量大、交流直接的舆论场,而长期以来,来自政府的信息在互联网上比较少见。现在,不少政府部门希望通过微博发出自己的声音。
首都团队一上线,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追捧。截至12月8日18:00,短短3周,“北京微博发布厅”21个成员单位发布信息13000余条,“粉丝”超过310万,7位发言人的“粉丝”超过20万。其中,有咨询信息的、有寻求帮助的。对前者,王惠认真答复;对后者,她会立刻“@”有关部门协助解决。
“微博太方便了!”谈到微博的作用,王惠由衷地赞叹说:“20多天里,仅‘北京发布’就披露信息3000多条,即便每天开一次新闻发布会,也发布不了这么多信息啊!”与过去仅靠传统媒体报道不同,现在信息直接到达受众,网友有什么反应,直接就@回复了。
王惠也直言,政府开微博,尤其是官员开微博,难度比想象的要大一些。开通第二天,她在微博中对甘肃校车发生车祸表示很痛心。没想到有网友却在回复中将之抨击成“不作为”,甚至指责她“作秀”。这让王惠觉得说不出的委屈。好在微博的积极力量也比想象的要大得多。王惠现在拥有36000多名“粉丝”,她在微博中号召网友参与扶贫工作,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加入。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表示,“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需要民意的支撑,需要寻找与民心的结合点。微博问政恰恰为官员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提供了一种便利”。大量政府机构和官员出现在微博上,就像一个大“麦克风”,传递主流的信息和权威的声音,也及时收获民众的反馈,展现出巨大的力量。
微博上话该怎么说
说什么?怎么说?这曾是直接困扰政务微博的两个问题。经过20天的实践,王惠和她的同事们逐渐有了一些带规律性的认识。
“说”的内容,政府机构的微博可以选择本部门管理范围内的最新信息。例如目前新浪政务微博影响力排名第一的“上海地铁”,它是上海地铁官方微博,发布的信息包括上海地铁晚高峰图、关于地铁的趣图,还有转发的“失物招领”等。
对于政府发言人来说,“说”的内容则可以更广泛一些:凡是有利于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有利于城市发展的话题,都可以涉及。王惠自己的微博里既有宣传永定河治理进展的新闻,又有传递生活信息的“蔬菜身份证”,因为最近北京“气温骤降,生病的朋友多了”,她还不忘提醒大家“卫生局推出了13家医院网上预约挂号服务”。
比“说什么”更困难的,是“怎么说”。说得太随意不合适,说得太正式又会被指责“打官腔”。各个政务微博都在尝试掌握其中的分寸。外交部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既会用书面语言通报外交领域的最新动态,也会亲切地对“粉丝”们说“再道一声:晚安了,我的朋友!”它甚至还为自己的“粉丝”起了个有趣的名字——“通心粉”。12月5日,“外交小灵通”成为国内首个“粉丝”破百万的部委微博。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的“省市长热线”,到今天的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是一个历史的进步。热线电话是点对点,而微博是点对面,更为重要的是,微博是一种平等而迅捷的沟通,需要领导干部更新话语体系,学会与人民群众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沟通。王惠的经验是,既要传递信息,又要表示关怀。
政务微博是一个全新的沟通渠道。如何更好地运用它,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例如,维护微博需要大量时间,需要具备一定的传播专业知识,而现在这项工作大多由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挤时间进行,很难做到及时、精准、主动;微博目前尚未纳入考核体系,造成许多微博“沉默不语”;微博不能只局限于网上信息交流,还需与网下办公通力协作。说到底,微博仅仅是一个沟通途径,能否更多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才是真正的考核标准。
政务微博成官民互动重要平台编辑本段回目录

核心提示:2011年,微博经历了由工具向平台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通过微博与公众构建联系,政务微博发展日趋成熟。运作好政务微博,不仅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公众的参政门槛,还能改善官民关系,增进官民互信。政务微博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作用重大,它既是政府顺应潮流、服务于民的创新之举,也可以视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在频繁的微博互动中,期待科学执政理念的回归。
政务微博成官民互动重要平台
本月中旬,由21个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微博发布群在新浪微博上线,平台发布一周后,其微博群微博数超过500篇,并赢来294万余名粉丝关注。11月28日,上海市新闻办公室发起的“上海发布”官方新浪微博正式上线,此前,包括重庆、天津在内的直辖市均开辟了官方微博。至此,全国四大直辖市新闻办已齐聚微博,意味着政府利用新媒体进行官民互动、对外宣传新时代的到来。
事实上,各地电子政务布局已经初具规模。公安微博遍地开花,官员个人微博亦日趋普遍,广东省公安厅官方微博粉丝数高达400多万,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的粉丝数也达200多万。官员个人微博方面,全国首个拥有百万“粉丝”的省部级官员蔡奇堪称“微博达人”,创造了微博“蔡式风格”,自开通微博以来,内容几乎每天更新,日均广播数近12条,半年多时间内已发布广播2500余条。另外,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政务微博也有着出色的表现,从温州动车事故期间浙江政务微博对回应公众关切所起到的作用,到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发生后涉事机构所使用的微博技巧,政务微博无疑成为2011年官民互动的新典范。
政务微博需要新思维
作为官民互动的时尚,政务微博定位尚不够清晰,对其使用现今还存在分野:多数微博尚停留在日常的官方新闻发布、地方宣传等事务上,不仅粉丝、微博数量有限,其行文风格也与传统官方新闻大同小异,自上而下的意味浓厚,与大众构筑的微博氛围格格不入,因此出现了即便粉丝多但互动稀缺的现象。现今政务微博运营较为成功的主要集中在与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机构微博,比如公安、交通等政府机构,另外,在突发事件中有所表现的政务微博往往也是媒体、网友关注的重点。今年6月份,四川省会理县政府在新浪开设认证微博,回应“四川会理政府网登领导‘悬浮视察照’”事件,成为该事件官方回应的重要窗口。另外,上海地铁追尾事故期间,地铁官方微博及时的跟进,并与网友互动,释疑,也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而现今多数政务微博还处于未激活状态,或发博乏力,或缺乏网络技巧,自说自话。北京市政府微博群上线后,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王惠说“我们不作僵尸不作秀”,即是针对现今政务微博状况的反思。政务微博需要新思维, 互联网上的政民沟通不能停留在平台(通过微博发布官方消息)和治理风格(偶尔的卖萌)的转变。
政务微博是麦克风,还是顺风耳
表面上看,电子政务是互联网时代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举,但就其实质而言,它所指向的却是再传统不过的政治生态:网民通过微博享受政府服务,参与对公权力的监督;政府通过微博发布消息,回应公众关切,吸收民间智慧。过去,因为缺乏政民沟通渠道,导致基层的意见、民间的智慧经常得不到重视,往往只有等到事态恶化,官方的反馈才姗姗来迟,勉强应对。在缺乏自下而上沟通渠道的情况下,政务微博成了输送底层民意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务微博的功能,除了传达政府消息、反映官方意志(即麦克风)外,还应该听取民众关切、缓解官民误解和矛盾(即顺风耳)。
在可预期的想象中,与其说政务微博将要实现的是官民互动技术性的改变,不如说是理念上的革新。从政务微博发展现状来看,前者触手可及,后者尚需努力,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当事微博的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