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49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2-09-27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PE洗牌挑战生死线
PE洗牌挑战生死线
PE圈潜规则
PE圈潜规则
全球投资并购趋势
全球投资并购趋势
中投五周年记
中投五周年记
PE黄金十年结束
PE黄金十年结束
私募的秘密
私募的秘密
伪PE骗局样本
伪PE骗局样本
私募创投洗牌
私募创投洗牌
PE赶时髦追投移动互联
PE赶时髦追投移动互联
民资PE众生相
民资PE众生相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全球投资并购趋势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全球投资并购趋势编辑本段回目录

 Jin Liqun: trend of global M&A investment

  ■本刊记者 李留宇 越石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谋求海外新发展,海外投资和经贸活动所面临的风险也进入高发期。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企业该如何面对海外市场的挑战?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如何得到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可?全球投资并购的发展趋势将会怎样?等等,为此,《国际融资》记者专访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金立群先生

  记者: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自身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金立群: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态势是好的。最近几年来,有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扩展业务,成果丰硕。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有些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认识和战略准备不到位,不择时机,盲目行事,或是单纯追求所谓国际企业的形象。第二,勇气有余而审慎不足,在一些重大的交易中,企业决策者容易表现出冒险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第三,有些企业的内功不强,经营管理能力、竞争能力和国际视野都有一定的局限。第四,有些企业风险意识比较薄弱,风险分析能力比较差,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往往判断失误。在这种情况下,要到海外市场上去争得一席之地,获得较高的利润,是十分困难的。最后一点,中国还缺少有效的中介力量支持,信息不对称,比如,在法律文件条款中,会有很多陷阱,中国企业往往拿不出自己的法律文本,只能用对方准备好的文本,而且没有高度的辨别力,留下了隐患。

  此外,中国企业议价的能力也比较弱,客观条件也使中国企业很难主导议价市场,基本处于被动局面。企业到一个国家去投资,一定要了解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摸清当地的市场环境,还应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信仰等等,和当地的社团和民众搞好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金融服务必须紧紧跟上。金融服务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更为重要的是提供各种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和咨询服务,能够帮助这些企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说,企业“走出去”需要政府的支持,对此我非常赞同。国家有关部门当然要支持,但仅有政府支持是不够的,还要依赖民间的中介力量,为企业进军海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非金融的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得到金融企业的支持,没有金融服务,企业大量“走出去”是不太可能的。

  记者:有些中国企业觉得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于是选择到海外发展,以此规避中国国内竞争,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金立群:这个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绝对。世界上没有真正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产品。比如手机,目前市场上的手机很多,但苹果手机出来以后,大家就都抢购这个品牌的手机,而冷落其他品牌,对于其他手机来说,市场就是饱和了,但对苹果手机则没有。或许过一阵子,苹果手机也会饱和的,如果谁能开发出新一代的产品来,那么,这个市场又会到他手上。

  谈到很多企业“走出去”的动机,是想规避中国国内激烈的竞争。对此不妨打个比方,你在国内考不上大学就到国外去念大学,不就是规避了吗?但是,你在国内考不上名牌大学,国外的名牌大学十之八九也是进不去的,只能去一些差一点的大学,即使拿了洋学位回来,中国国内现在也不认。如果有些企业“走出去”的目的仅仅是想规避中国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那么,一般来说,他们在海外拓展的成功概率也不会很高。所以,企业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准自己的优势,寻求最好的机会。

  一般来讲,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在海外成功的概率相对较大;在中国国内做不好的,在国外要想做好也是比较困难的。有的企业抱有一些幻想,比如,以为并购了国外企业,就能够拿到其核心技术,实际上,一般情况下拿到股权不等于拿到对方的核心技术,对方会设下很多障碍,使得中国企业拿不到所需的核心技术。因此,企业还是要通过自己的研发能力来提高竞争力。现在,中国国内一些具有相当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之所以在海外发展得很快,不是因为在外面拿到了核心技术,而是因为它首先在本国开发了自己的原创技术,利用优质产品和服务来开拓海外市场。所以,不要有规避中国国内竞争、到海外去讨便宜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不太现实的。

  另一方面的关键在于一个企业的产品是否拥有市场,而不在于企业设在哪里。有些企业尽管看来并没有“走出去”,但实际上占领了海外的市场,所谓“身在家中坐,生意遍天下”。举个例子,日本没有自己大的航空工业,但是日本积极参与波音公司(微博)的合作。据我所知,日本参与和波音787机型的生产,其中波音787飞机中有1/4的部分是在日本生产的,包括它的复合材料。可见,只要有核心技术,有很好的研发能力,不断走在技术创新的前沿,企业就会有市场,就能够取得成功。因此,对待企业“走出去”的问题,要有更加全面的眼光、更高的视野。

  记者:中国企业“走出去”现在已经进入资本“走出去”的阶段,以并购的方式“走出去”是一些企业的主要方式,那么,您认为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金立群:从企业本身对外投资来讲,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明确企业“走出去”要干什么?有些企业有了钱以后,会考虑出去并购。这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企业在全球生产链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并购要达到什么目的?切不可盲目并购。

  举个例子,以前的大企业很多是垂直化的管理。当年美国的汽车制造行业,总担心钢材质量、价格、供应等得不到保证,于是就会去收购钢厂;有了钢厂以后又感到很不放心,不知道铁矿是不是有保证,于是又收购了铁矿;收购了铁矿以后又要炼铁、要保证焦炭的供应等等,企业的生产覆盖了从上游到下游的垂直的全过程。实践证明,这种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在这种生产经营的方式中,每一个层面的经营情况都关系到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每一个局部,都会对全局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使企业背上很沉重的包袱。这就是垂直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在后来逐渐衰弱并最终被放弃的原因。最后,众所周知,整个企业的发展受制于效率最低的那个环节,企业原来的主业反而因此受到了影响。

  现在常说,企业发展需要有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企业要从事什么样的经营,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海外并购必须考虑到今后的掌控能力,否则,把钱投进去之后,就无法控制整个企业的管理和生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另外,现在生产供应链遍布全球,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中,企业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记者: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威胁,您怎么看?

  金立群:现在,中国企业对海外投资的热情非常高,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这十年来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争取投资接受国政府、社团以及有关组织的支持。

  任何误解都会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资金的流出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大量引进外资,一度被有些人认为中国过多地输入资本,影响了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来源。而现在,国际社会上又产生了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大量输出资本,是为了争夺原材料。

  我们看到,中国无论是引进外资,还是输出资本,国际社会都会产生担忧。这两种情况,都是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误解。我们一定要努力消除这种误解,要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双向的投资活动是很正常的,是互赢。这样的宣传工作当然需要由政府来做,事实上,中国政府在跟其他国家的双边或者多边高层论坛中,双边和多边贸易和投资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但企业本身也要努力做工作,尽可能地化解矛盾。

  中国对外投资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中国资本的输出真的对有些国家构成了威胁吗?答案肯定不是。我们可以把中国和全球主要国家的直接投资的流量(即每年流出的资金)和存量(即对外直接投资的余额)进行对比,2010年,在中国经过了十年对外投资发展以后,我们依然发现,美国的投资流量是最高的,超过3000亿美元;存量也是最高的,将近5万亿美元。德国对外流量每年也达1000多亿美元,存量也有将近1.7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则不到700亿美元,存量更是有限。中国的存量排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瑞典之后,流量则排在美国、德国、法国、中国香港之后。所以,认为中国的对外投资给有些国家造成了压力,甚至是威胁,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是荒唐的观点。

  记者:那么,中国该如何消除别国的误解?

  金立群: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观点认为,中国大量海外投资,争夺资源。我对这个问题在不同场合都做了澄清,不是这么回事儿。中国的确是大量进口能源、原材料,这是因为中国正处于全球生产链上的制造业环节,中国需要各种原材料,需要更多的能源,也会有更多的排放。但是,中国制造业生产的大量产品,最终消费地点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北美和欧洲国家。换句话说,中国消耗了原材料、能源,增加了排放,但是,享受的是发达国家。

  有一次,美国亚洲学会请我去参加一个早餐会,要我去讲话。在这个早餐会上,我就跟他们说,发达国家总说中国大量地夺取资源,大量排放,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我打了个比方,今天我们在这里参加早餐会,我们大家在吃早餐,我们没有排放,我们也没有去直接拿各种原材料,直接拿原材料是厨房里的厨子,排放的也是厨房里的厨子,让我们同声谴责这个厨子:“你掠夺、你排放”。厨子听到这种话,一定会出来说:“我不做饭了,你们自己做去!我看你们如何不排放!”这个例子很说明问题。

  到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00亿美元,覆盖的行业有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制造业等。其中,金融业占17.4%,跟西方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而采矿业占14.1%,批发零售13%,制造业5.6%,房地产2.3%,建筑业1.9%。其他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所占的比例要比中国企业高得多。这些数字说明,中国对全球,对海外投资做出了贡献,怎么能说中国企业到国际上去大量地抢夺资源呢?显然是没道理的。

  我希望大家在各个部门,不论是政府也好,还是大型企业也好,不要光想着就是把钱拿出去,或者去收购一个企业,一定要认真地对待可能发生的问题,尽最大的努力,去化解不必要的矛盾,来减少他国对中国的猜忌。

  记者: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如何获得对方的认可?

  金立群: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参与并购、重组的过程中,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走出去”的策略对企业自身长期的发展,包括技术的引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市场的开拓等方面是不是有好处?第二,企业不能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站在他国的角度上来考虑,减少对方的担忧,要让当地政府感到中国企业的参与是对双方有利的,并不会威胁对方的国家安全,不会威胁当地的企业,而是双赢的。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走出去”投资的企业一定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宗教,还要为当地的一些社会、社团、民间做出必要的贡献,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学学外国企业的做法,外国一些大企业到中国来发展的时候,很重视社会责任,它们赚了钱,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以表示他们在这里赚钱的同时,也会对当地做出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元化的进展,随着我们国家整体竞争的提高,我相信中国对外的投资、并购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记者:前不久,赞比亚的一家中资企业科蓝煤矿发生骚乱事件,您认为中国企业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金立群:这个事件很不幸。我不太了解具体的情况,不能妄加评论,但是,可以想象,情况比较复杂。不排斥有些人心怀不满,给中国制造麻烦。同时,这个事件也给我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我们的企业一定要认识到海外投资的复杂性,要处理好劳资关系问题,防患于未然。

  记者:未来,全球投资并购的发展趋势将会怎样?会呈现出怎样的格局?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在未来全球市场格局中能发生怎样的作用?

  金立群:在这次的金融危机和目前还在发酵的欧债危机中,国际上大型并购事件有所减少,速度放缓。我想这是暂时的现象。现在,对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来说,是个好时机,当然,目前债务危机尚未见底,风险仍然很大,不可仓促行事,贸然出手。等市场回暖之后,海外并购的规模和数量会增加。我们的企业可以蓄势待发,等待时机。随着中国经济体能的不断增大,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投资和并购业务一定会进一步增加。中国企业的影响力也会得到加强。中国的企业需要练好内功,强化管理,扩大视野,从而在国际并购市场上游刃有余,驾驭自如。

  金立群:集学者睿智、官员修为、金融家远见于一身

  金立群先生现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党委副书记。曾任财政部副部长、亚洲开发银行常务副行长。

  他还是国际主权财富基金论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外交学会理事,并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兼职教授,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金立群先生自1980年到财政部工作,先后在外事财务司、世界银行司担任各级领导职务。1995年担任部长助理,党组成员;1998年任财政部副部长。2003年,竞选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职务并胜出,同年8月1日到亚行上任;2006年1月担任亚行常务副行长;2006年8月获得连任。2008年7月31日任期结束回国。2008年9月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党委副书记。

  他在财政部担任副部长期间,主管行政政法、金融和外事财务工作。作为主管金融的副部长,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他代表财政部参与中国金融行业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工作,包括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债转股,帮助银行清理呆坏账,健全银行体系。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他协助几任财政部长代表中国政府参与双边和多边合作事务。在处理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他代表中国政府参与起草制定旨在加强多边金融监督,防范再度爆发金融危机的“马尼拉框架”;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财长会机制、东盟加中日韩机制(即10+3)、20国集团论坛(G-20)等国际和地区经济合作会议,代表中国政府进行双边和多边合作和磋商。

  他参与了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他作为第一个中国政府的代表,到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登记,申请发行债券,从此,中国顺利进入美国的债券市场。2001年,经过国务院批准,他代表财政部再次到国际市场上发行主权债;首次发行欧元债,建立中国政府在欧洲市场上的债信基准。

  他从1983年以来,参与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协助中国历届财政部长和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银行、商务部、海关等美国主要经济管理部门进行对话,以加强中美两国经济合作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特别是1989年以后,为重新恢复中美之间这一重要的对话渠道做了很多关键性的工作。

  作为亚洲开发银行第一位中国籍副行长,金立群先生在五年任期内,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五年多来,先后主管大湄公流域、南亚和中亚各国的贷款业务,并负责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私营部门的贷款和股权投资业务。为亚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改革、改组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参与中国银行(2.59,0.01,0.39%)光大银行(2.60,0.00,0.00%)、厦门国际银行、杭州市商业银行等的股权投资。

  金立群先生是中国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研究生。1978年,他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师从王佐良、许国璋教授,攻读英美文学,后获硕士学位。1980年他赴美国工作,先后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和波斯顿大学经济系研究生院学习,从事经济学研究。回国后获高级经济师职称。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全球投资并购趋势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