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985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史进
史进
卢慧
卢慧
刘茜蒙
刘茜蒙
刘湛
刘湛
刘少文
刘少文
刘养志
刘养志
刘万富
刘万富
冯明
冯明
内田有纪
内田有纪
兰迪·奎德
兰迪·奎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不可撤消》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片名:
  1. 不可撤消
  2. 不可逆转
  3. 无可挽回
  4. Irréversible
  5. Irreversible
主演:
  1. 莫妮卡·贝鲁奇 Monica Bellucci
  2. 文森特·卡索 Vincent Cassel
  3. 艾尔伯特·杜邦迪 Albert Dupontel
片长: 97 分钟
类型: 动作 恐怖 剧情 爱情 犯罪 惊悚
地区: 法国
导演: 加斯帕·诺 Gaspar Noe
编剧: 加斯帕·诺 Gaspar Noe
年份: 2002年5月22日
语言: 法语 西班牙语 意大利语 英语
级别: Australia:R Austria:18 Finland:K-18 Norway:18 UK:18
《不可撤消》

电影海报
影片简介:
  整部影片用倒带一样的叙述方式,不断往前追溯,令人感到宿命的不可逃避。
  爱里克斯(莫妮卡?贝鲁齐 Monica Bellucci饰)亮丽性感,独自行走在城市的地下道,却被酒醉的歹徒盯上。歹徒残忍的对她强暴施虐,让她美丽的脸庞变得血肉模糊。于是, 她的服了摇头丸的男友马尔克什(文森特·卡塞尔 Vincent Cassel 饰),带着朋友闯进各式各样的酒吧,寻找凶手报仇。他们意识接近失控,举起灭火筒猛砸疑凶脑袋。
  然而,就在这些血腥的事件之前,爱里克斯和男友过着幸福生活,他们感情甜腻,爱里克斯腹中还有了男友的孩子。然而,在接下来的12个小时里,所有的线索,都不可撤消的把爱里克斯引向了那个噩梦般的深渊。不可撤消。因为时间破坏了一切。因为某些行为无法挽回。因为人也是一种动物。因为复仇的意愿是最自然的冲动。因为大部分罪恶都不曾受到惩罚。因为失去所爱的人就如遭受闪电的打击。因为爱是生命的源泉。因为即使闪现了预兆也不能改变事件的最终进程。因为时间将揭开一切。最坏的与最好的。
目录

[显示全部]

幕后花絮编辑本段回目录

说实话,虽然我基本看懂了这部法国电影,可我看的是没有字幕的法语原版,里面人物的对话我是一个字也没听懂。
  
  不过,这完全不妨碍它连续数日占据我的头脑我的心灵,成为小柯记忆里的另一个经典片断。

 《不可撤消》

  
  这绝对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甚至都不能算是一部正常的电影。影片开始镜头仿佛安在主人公的眼睛上,随着他的奔跑、上下楼、喘气而旋转跳跃。我强忍着眩晕与屏幕上整片的晦暗色彩坚持往下看,直到我开始头痛,气喘,反胃,强烈的想呕吐,症状与晕车相差无几。
  
  就算眩晕呕吐可以坚持下来,后面的片断只有更加原始。我承认,那个男主角用灭火器在同性恋酒吧里把一个男人的脑袋砸得稀巴烂的镜头我只偷偷看了一眼。尽管只有一眼,那鲜血四溅脑浆迸裂的残酷场景已足够成为我今后几个月内连绵不断的噩梦。这还不算完,好不容易等到镜头不太晃悠了,头痛呕吐感总算可以稍微缓解,长达十分钟的强奸镜头又来了。这个强奸绝不是一般电影里遮遮掩掩挑逗情色的性感强奸,而是暴力的,痛苦的,羞辱的,疼痛的,无助的,绝望的。一个真正的暴力强奸犯的犯罪场景也不过如此。据说《不可逆转》在嘎那电影节放映的时候,无数观众因为无法忍受电影里的暴力和这个长达十分钟的强奸镜头而愤然离场。可是,我竟然全部忍受着都看完了!
  
  看完了,才开始强烈佩服起导演意识的大胆与拍摄手法的新颖。那些跳跃的镜头,那些眩晕呕吐,那些暴力,每一个都是这部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果一般的电影都是用三维空间来讲述故事,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四维的,它除了故事本身,还充分利用了镜头本身来调动观众的物理反应,所有那些负面的情绪都是为电影主题来服务的。
  
  那么,这部电影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如同它的名字,电影主题就是体现生活的不可逆转性。
  
  整个故事的讲述采取了彻底的倒叙手法。从一开始的狂乱到影片结束的静谧美好,每一个片断都依托于前一个片断,环环相扣,逐步解释男主角本来正常美好的生活怎么因为女友被暴力强奸而突然崩溃,他的复仇旅程怎么最终导致了灭火器砸烂人头的终极暴力。开始的晃动跳跃镜头和晦暗色彩与最后的正常平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不得不假设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细节没有发生,是否结果就不会如此悲惨。可正如电影的片名,生活是不可逆转的。即使我们可以把悲剧从头到尾从尾至头的分析重现出来,悲剧仍是悲剧,生活不可逆转,历史不可逆转。
  
  我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所有电影里故事讲得最好的一个。才华横溢的剧本作家兼导演Gaspar Noé,小柯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媒体报道编辑本段回目录

呕吐心碎的双重体验
从朋友那拿到这张影碟时,我对该片一无所知,只知道是法国佬拍的;而我最近正好对好莱坞的东东很腻歪,所以赶紧借过来,算是给自己淡出鸟来的肠胃换个新鲜的磨法。

  刚看了5分钟,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去年戛纳电影节上那部让90%的观众吐着退场的影片!号称"极变态"和"极暴力"!本想借欧洲的所谓清新之风吹一下被好莱坞声色犬马腐蚀得日渐麻木的心灵,没想到碰上了一个更堕落的!看来今晚无论如何是不能装纯真了……好在本公子从来也装不了卫道士,你丫再变态也恶不倒我!

  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完:男友为被强奸的女友复仇的经历。所有情节都发生在某一天的傍晚到深夜,不超过十二小时。可是这当中,从温馨幸福,到痛苦狂怒,命运的转折只在一瞬而已。

  当然,如果从头看起,你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是不会感受到这种转折的。恐怕这也是那么多观众要退场的原因,因为这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都只能跟着愤怒得几近失去理智的男友,以及他的朋友一起,在晃动不已的镜头中,迷失在巴黎最丑陋的夜景里……据说现在小资们都比较流行什么Dogma,作为小资心目中圣殿的欧洲艺术电影,当然要在Dogma上登峰造极才是。记得当年一部《黑暗中的舞者》,手持DV的绝对不加修饰的镜头,固然使偶很不好意思地小哭了好几把,最后还是把偶给转了。没办法,镜头实在是太晕了!但是,那部影片还被很多Dogma迷们所不屑,他们认为那其实是做作,还不够直接、简单地展现生活。因此,当看到本片第一个镜头就开始飘移和旋转,偶就作好了要呕吐的准备。

 

 《不可撤消》
 比起《黑暗中的舞者》,本片的镜头运用比"躲哥马"还"躲哥马",简直可以称得上"旋转木马"!影片一开始,那镜头就好象DV机器是操纵在一位3岁小朋友的手里,镜头内容不仅漫无目的的飘过墙角、电线杆、马路、路灯……还会旋转倒立,再飘回来,接着又是墙角、电线杆、马路、路灯……差不多整整三分钟的时间,你简直以为这是飞行员体检的视觉承受能力测试。不过我知道导演和摄影绝对不是好心培养大家都成为飞行员,而是想表达某种东西,比如:焦躁感、无助感、彷徨感、虚无感……等等。我承认他们的目的达到了,看到这样的镜头,我立马就焦躁、彷徨无助、虚无起来,我必须努力将目光扩散到电脑屏幕边缘的武腾兰的贴图上,才能确认自己是在看影碟,而不是变成了巴黎红灯区的一缕游魂。

  所以,我很同情那些没有心理准备的观众们,他们可能一辈子加入不了飞行员的队伍,却冷不丁地被引诱进影院享受了一把皇家空军的待遇,如何不能大吐特吐?本来,以奴家弱不胜风、一步三娇喘的身子骨,也是经不起这番折磨的。但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有了《黑暗中的舞者》的前车之鉴,在看《无可挽回》(Irreversible)的时候,我就学会了一方面压制胃里的翻腾,一方面分散注意力,随时释放由镜头眩晕引起的体能综合症状,没想到居然奇迹般地看完了该片;老舍先生有云:"考而不死是为神",我这回却是"晕而不吐是为仙"了。

  如果光有镜头的眩晕,那观众的退场只能证明他们体能不行;他们的退场,必然还有心理难以承受的原因,对于象《无可挽回》这样的电影,那简直是一定的。观众的心理难以承受,必然首先来自于画面内容赤裸裸地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性器官暴露、强奸、血腥暴力等也就罢了,偏偏还有那个如地狱般阴暗无常的同性恋俱乐部。本人对同性恋并无特别感觉,看了《北京故事》之后,更觉得男人爱男人挺正常的。但对于影片中这个同性恋俱乐部实在不能不厌恶,那里只有"性"而没有"爱",一帮异种荷尔蒙无处发泄的家伙,随意寻找对象;没有配上对的,就在那自我解决;而且这一切都没有丝毫遮拦,好象进了那个俱乐部,人性就完全蜕去,大家只剩下了动物的性本能。作为心理正常的普通人,看到这样反常的内容,不可避免是要有强烈不良反应的。

  如果说对于如同动物般的同性恋场景的心理不适,还有可能是出自于普通人的异性恋心理的话,那影片中段长达15分钟的暴力强奸场景,则更是挑战普通人的心理承受极限了。此段镜头和场面的调度,使得摄影师就如同歹徒的帮凶一般,仔细地抓拍歹徒穷凶极恶以及受害人惊恐惨叫的镜头,观众们透过镜头看到的犯罪画面异常真实,强烈地冲击人类的恻隐之心和多多少少有一点的正义感,可是却无可奈何,无助和焦躁的感觉达到了顶点;影片的暴力场面虽然不多,但同样极具心理冲击力,看着皮埃尔"执着"地将一个同性恋者的脑袋砸成一团烂泥,即使是最嗜血的同志也要忍不住皱眉。赤裸裸的性画面、肮脏的语言、极端的暴力、旋转翻腾的镜头,一切都那么地让你心理不适,而心理的不适直接刺激生理的呕吐反应,建议不想受罪的哥们姐们最好远离此片。

  观众对于此片的难以承受,一部分还源自于该片的怪异的叙事结构和表现主题。影片一开始,观众就被带入了那淫乱不堪的地下世界,昏黄的灯光、摇晃的镜头、丑陋的人体,再加上主角重复的不分青红皂白的质问,根本让人无法沉下心来体会剧情,绝大部分观众在这一时段就选择了退场(第二次集中退场发生在中段强奸场景中)。即使以坚强的毅力忍住不退场的观众,也发现剧情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怎么一段天旋地转的混乱镜头之后,刚才已经受伤的男主角却又好端端地在揍人呢?原来,本片采用了类似《记忆碎片》的叙事结构,观众首先看到的,其实是故事的结尾,然后再一段一段地往前演;后来大家也就看出了门道:每当镜头开始变得象喝了蒙汗药一样时,前一段故事就即将开始了。这种结构本身并不难以理解,可不巧的是最先几段的"倒推"都是和上面所述的极端场景联系在一起,使得观众既不忍、也不愿再看下去。

  其实,即使以上所有的都忍下来了,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部电影到底讲述了什么?导演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呢?是表现生命的脆弱吗?是表现人生的无常吗?刚才还娇美性感的人儿,转眼变成了面目模糊的血人;刚才还在高层公寓的PARTY上把酒言欢,一盏茶的时间却沦陷到生不如死的地下世界。这样的生命,的确是够脆弱的;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最无常的。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也许主人公们稍微改变一下主意,那悲剧就不会发生,巴黎的夜生活还会像小资们想象的那样先锋而浪漫。是的,如果马尔克什(影片男主角)那晚不是吃了点摇头丸,他就不会把女友(莫尼卡贝鲁奇饰)气走;如果他听了朋友皮埃尔的话去送她,歹徒也不敢下手;如果女友选择从马路上面穿过去,也不会在地下通道里遇见歹徒了;如果那个人妖选择了马上报警,那变态的歹徒也不会得逞……

 《不可撤消》

  据说,有人还从本片男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了国际政治风云下欧洲小民的无助感:马尔克什狂暴的寻找凶手,却始终没有找到,这种满腔怒火无处发泄的状况,不正象征欧洲列国在美国霸权主义下敢怒不敢言的矛盾心态吗?且不说法国、德国在重大问题上日渐强硬的事实,单就从电影推政治这一点,小可对这一论点的创始人们佩服得无体投地;也许,非正常性爱、虐待、暴力等,都反映着权力错位、滥用、失衡等问题,但象偶这样的笨人确实难以从《棒虐谎言》解读出南韩民众80年代末的幻灭心态,同理,偶也很难想象《无可挽回》和国际政治有何关系。心思敏捷的分析家们说不定还能从本片巴黎夜幕下的种种丑恶,推断出老牌工业化国家的人性在后工业时代中的迷失和逐渐堕落呢!

  对俺个人而言,本片就只是一个典型的表现主义作品。"表现主义"这个装模作样的词汇意义其实很简单,就是用直接的镜头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去吧。当然,故事的选择还是要有一定讲究的,看似简单,其实还是要有许多值得思索的东东在里面的。比如说本片中所表现的巴黎腐烂堕落的夜生活与我们平常所想象的世界魅力之都形象的巨大差距,不只是出于先锋编导们普遍的"揭短"心理,还有诘问那看似正常的人生态度之意。大伙白天看起来都是那么正经潇洒,一幅时代的弄潮儿姿态;一到晚上则五毒俱全、醉不知所,这种生活到底是最丰富多彩的,还是毫无意义的?又如片中两个男人、同时也是女主角的两任男友对于性爱的不同态度和风格,也比较有意思,值得哥们思索,这里就不详谈了。

  但要说片中最强烈的对比,自然是前面大半时间内黑暗狂乱的风格和最后十五分钟恬淡浪漫之间的转折。这最后一刻钟的温柔,才是一段最具法国特色的柔情戏。法国人的柔情不象好莱坞那样扭扭捏捏,和前面恶心的暴露镜头相反,这一段的人体是那么的自然和坦荡,丝毫不带淫邪之气,更给人以亲切的感觉:那才是真正的有情有爱的情侣,而不是只为了做给人看的好莱坞浪漫搭档。当柔和的光线照在莫尼卡贝鲁奇那有着同样柔和曲线胴体上时,虽然比不上《狼族盟约》里那么让人惊艳,但更惹人怜爱和珍惜。不施粉黛、素面朝天的莫尼卡,没有了让人疯狂的美艳,但多了让人心痛的妩媚。是的,让人心痛。当她看着孕检试纸露出惊讶的可爱笑容时,你的心就会突然有碎了的感觉,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她接下来的遭遇……

  很可惜,那些提早退场的观众可能都没能熬到最后这一段。

  影片最后的镜头和前面一以贯之的倒叙结构相反,是个幻想的未来情景:莫尼卡幸福地做了母亲,躺在草地上看着孩子们在身边嘻闹,幸福平静的眼眸里,草地是那么的绿,天空是那么的蓝……可镜头又开始旋转起来,蓝天碧草瞬间又在眼花缭乱中隐去,残忍地提醒观众:对于过去了的事情探讨"如果……就好了"是没有意义的,幻想再好也终究只是幻想。被反胃镜头折磨得一塌糊涂的我,只能再一次心碎得一塌糊涂,很有一股冲动,想冲进屏幕,将莫尼卡从未来悲惨的命运中解救出来!

  因此,不管该片大部分时间内是如何折磨我的感官心理,也不管编导的意识和手法是否过于极端,更不管整部影片有什么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看完了那最后一刻钟之后,我只知道我很有"珍惜一切"的冲动:的确,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但现在和过去是都不会再有了,如果不珍惜现在拥有的,将来是没有后悔的机会的。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人生,莫不是如此。

  "无可挽回",不是为了报复或怨天尤人,而是为了珍惜。

精彩剧照编辑本段回目录

 

 《不可撤消》

相关评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初买的时候,看到介绍里说是美女贝鲁齐会在片中出演被强暴10分钟。利用这种卑鄙的心态也能促销,美女被侮辱,历来都是好看的。
  
  这个片子开场3分钟一直是字幕。看得我有点心烦意乱。旋转的镜头和敲击乐的节奏,单调而无休止,令心脏协同。我渐渐意识到,这是导演在施加压力,他的导筒强迫观众的视觉颠倒晕眩,产生呕吐的意念。开场5分钟后,看出来了,旋转之中是一个低级妓院。扭曲的人体。SM的铁链。男人的光头和裸体。有一个床上的男人对一个老头坦白,自己强暴了一个女人。然后有人被警车和救护车带走。第二段依然在旋转镜头中开始,男主角上场了。他是一个狂暴的人,可是奇怪的是,他不令人害怕,只是觉得烦躁,不明白他是受了怎样的刺激才会变得如此?第二段便是讲述为什么会有警车和救护车的理由。其中一人举着灭火器砸烂一男人的脸。令人恐慌并且恶心。暂且想不到,被砸的男人是不是就是那个坦白了强暴女人的男人?
  
  影片是倒叙的。一段推动一段,每一段都是旋转过场。旋转从暴力狂怒阶段逐渐恢复平稳,镜头里,贝鲁齐被强暴的一场戏甚至只是一个画框里的长镜头,屈辱,没有丝毫道理的堕落,一切都让眼睛逃脱不了。强暴之后,美女被人砸了脸。被血模糊的伤痕便再次令观众明白,一切狂暴皆从这里开始爆发。
  
  当回忆继续,强暴事件之前,男女主人公(即被砸的去砸人报仇的)是那么开心地在家里享受恋爱,贝鲁齐略带忐忑地发现自己怀孕了。他们在电梯里、在地铁里聊天,谈论着性和男人、女人。再一次出现旋转的主题,是贝鲁齐的幻想,她在一片绿得发光的草地上,小小的喷水杆旁,孩子们在欢闹、追跑,她躺着,微笑着,镜头缓缓旋入了天空……
  
  纵然有如此优美的结尾镜头,也只是为影片增添了无言的悲凉,却无助于减轻暴力的成份。世事的爆发往往没有先兆,因此悲剧才成为悲剧。导演显然是明白何为“不可撤消”,因此无论在倒叙结构上、还是在字幕上、DVD包装上,都在刻意强调“颠倒”的意象。这种视觉冲击,不如说是导演在使用视觉“强制权”。当导演在强迫我们接受这样一个次序,看到世界的偶然和残酷,我们还能怎么办?仅仅把光碟从机器里拿出来就觉得释然了?
  
  最近一期《书城》上,电影人张献民有一篇评论电影剪辑的文章。提到国内电影在剪辑方面的匮乏,所以在叙事的时空联想力方面就会显得有点呆板。看了《不可撤消》之后,我的另一个想法就是:无论在电影的内容、还是形式感上,国内导演的尝试都显得如此贫瘠。也许看电影这件事情,历来还是在娱乐娱情的层面上,需要教条的东西,拍成科教片即可。无论观众是不是会感觉这样的电影太刻意、太暴力、太不把观众的感受当回事儿……但是我们的确没有看到国内导演有这样的强迫力量。

阅读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不可撤消》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