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34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郑哲敏
郑哲敏
何祚庥
何祚庥
任咏华
任咏华
屠基达
屠基达
叶培大
叶培大
钱学森
钱学森
华罗庚
华罗庚
金怡濂
金怡濂
孙钟秀
孙钟秀
罗沛霖
罗沛霖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陈世骧
陈世骧
陈世骧,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毕生从事叶甲科系统分类研究,50年代中后期着力研究进化论与分类学,以其总结的“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为核心理论,全面论述了物种概念、系统原理和特征分析,综合为进化分类学的一个理论体系,为生物分类学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主编的《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目铁甲科》,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目录

[显示全部]

人物简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1905年11月5日 生于浙江省嘉兴县栖真乡下睦港。
1924—1928年 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习并毕业。
1928—1934年 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1934—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44年5月,动植物研究所分为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改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0—1952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研究员、室主任,兼上海震旦博物馆副馆长。
1953—1961年 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62—1981年 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82—1988年 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8年1月25日 逝世于北京

生平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陈世骧浙江省
浙江省

陈世骧,1905年11月5日生于浙江嘉兴郊区一书香之家。祖父曾举秀才。父陈坚,字志鞏,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返里后曾在乡间创办小学,中年时举家迁居城内,经商理财,成为嘉兴商界知名人士。嘉兴是鱼米之乡,也是稻螟经常猖獗危害之区。陈世骧自小目睹广大农民于灾后生活无着之惨状,心里充满对农民的同情。其父于早年曾发起成立并参与中国第一个民间治虫组织——治螟委员会,指导农民科学治虫,在家中也经常谈论螟害和科学治虫的方法,在他幼小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日后选攻昆虫学打下了思想基础。

他高小毕业那年,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当时学校罢课,师生走上街头游行宣传。陈世骧也是爱国洪流中之一员,上街演戏,宣传“亡国恨”,培养了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想,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幼芽。后来,他在复旦大学攻读生物学系,立志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昆虫学事业。

陈世骧1928年大学毕业。同年去法国留学,193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国和越南北部叶甲亚科的系统研究”获法国昆虫学会1935年巴赛奖金。1934年8月回国后,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0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研究员兼主任,昆虫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委、荣誉委员; 《中国动物志》编委会主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编委会副主任,以及《中国科学》编委, 《昆虫学报》 、 《动物分类学报》等刊物的主编等职。还曾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1951年参加九三学社。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他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共发表论文和专著约185篇、册。多年来,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博研众论,觅疑勇进,努力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思想,结合其丰富的生物分类实践经验,探讨生物进化的哲理,讨论生物分类的几个基本问题:物种概念、系统原理和特征分析,综合为进化分类学的一个完整体系,并且对进化论作出了若干补充和发展。

物种概念编辑本段回目录

陈世骧甲虫
甲虫
物种概念是生物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达尔文以前,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上帝的创作。达尔文的进化论(1859)阐明物种是变的,否定了物种不变的观点,进化通过物种的演变而进行,遂使进化思想取得了胜利。随着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陈世骧发现,许多新的事实说明,变与不变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物种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进化是在又变又不变的矛盾中进行的。

在本世纪30年代,随着群体遗传学的进展,阐明了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稳定性,从而给物种以相对稳定的概念。50年代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证明,脱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的双螺旋结构具有这样的机理:一方面能够自我复制,把携带的遗传信息制成复本,传给后代,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和不变性;另一方面,通过核苷酸碱基序列的变化,又有无限的变异潜能,为物种提供无限的进化前程。

分类学的事实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遗传语言,使用共同的遗传密码(不变),但每一物种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又各不相同(变)。一切昆虫在成虫期都是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具足三对(不变);一切甲虫在成虫期都具有一对鞘翅(不变);但每一种昆虫甲虫又各有特点,千差万别(变)。每一物种都保持有自己的又变又不变的历史。

从遗传机制和分类事实,陈世骧作了如下结论:物种是变的,又是不变的,变是物种发展的根据,不变是物种存在的根据,变是绝对的,是主要的矛盾方面,物种在又变又不变的矛盾中演变。这一“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是陈世骧的进化论与分类学的理论核心和立论根据。

分类原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陈世骧
陈世骧
分类系统是进化的历史缩影,这是进化论为分类学提供的理论依据。分类学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如何使分类系统正确地反映进化历史。分类是通过特征对比而进行的,事实上,是分类特征反映进化历史。分类工作的关键在于特征分析。

陈世骧指出,分析分类特征,首先应把特征分为两类:新征和祖征。每一物种都有自己的种征,种征是物种的新征,是随着新种的形成而产生的特征,代表物种的变的一面。每一物种又都具有它所隶属的一系列的上级单元特征,这些上级特征都是物种所保持的祖征,代表其不变的一面。新征与祖征是相对的,种的特征对物种本身来讲是特有的新征,对种下单元以至种内个体来讲,则是共有的祖征,各级单元都是如此。所以上级单元的特征是下级单元的祖征,本级单元的特征是本系获得的新征。同一特征,在这一情况下是新征,是变的产物;在另一情况下又是祖征,是不变的保持。

各级单元的特征有一定的出现时序,单元的级别愈高,其特征的出现时间愈早,界级特征早于门级,门级早于纲级,纲级早于目级,目级早于科级,等等,这叫做特征时序。上下单元之间的特征时序反映了祖征的阶段发展,祖征是进化的历史记录,体现了连续渊源,是追溯系统关系的根据。对立单元之间的特征对比显示了新征的独特性质,新征是本系的起源标志,体现间断发展,是建立单源系群的根据。

每一物种或物类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有两种地位,时间上的宗谱地位和空间中的生态地位。分类特征可以反映宗谱分支,亦可反映生态适应。分支系统学派主张宗谱分支是系统分类的唯一标准,进化分类则除宗谱分支外,还考虑支系的进化阶段和生态适应水平,即历史发展中的时空统一关系。陈世骧进一步阐明,分类是分与合的对立统一,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两者互相对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下图是“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与“又分又合的分类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示意图。

从下到上,图的左边是:由于变,产生了新征,新征体现间断发展,间断性是区分种类的依据;右边是:由于不变,保持了祖征,祖征体现连续渊源,连续性是归合种类的依据。图上四对矛盾,变与不变、新征与祖征、间断与连续、分与合,每对矛盾的双方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这是陈世骧对系统分类的辩证法的最为精辟的图解。

陈世骧物种概念与分类原理示意图
物种概念与分类原理示意图

 

 

 

 

 

 

选择原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们把自然选择区分为两大类型:前进性选择和稳定性选择。陈世骧指出,前者是变的促进,后者是变的抑止。所谓稳定性选择,系指在环境相对稳定下的选择,它的特点是保持群体中的常态型个体,淘汰两端的变异较大的个体。事实上,自然选择的作用也是又变又不变的,它有促进变的一面,又有稳定不变的一面。这是自然选择的两重性,和遗传的内因结合,成为物种又变又不变的一种外因。

我们的选种工作同样地贯彻着变与不变的矛盾。良种的选育是从旧变新的过程,选成后的保育是保持不变的过程。两种过程都要通过选择,前者的目的是“要它变”,后者的目的是“要它不变”。人工选择是不断的选种与保持,不断的“选—保—选”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变与不变的矛盾。

所以,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亦是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论依据:没有变,便没有选择与进化;没有不变,也不会有进化,因为有利的变异便无从保存、积累、传代,自然选择学说也就不能成立了。

进化论学说编辑本段回目录

陈世骧
《中国经济昆虫志》
大量生殖与生存斗争 按照达尔文学说,大量生殖是生存斗争的原因,自然选择的根据,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陈世骧指出,大量生殖又是生存斗争的结果,也是一种适应现象,是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的结果。

进化路线与自然选择 在讨论《生物界级分类的新概念》中,魏泰克(1969)指出,植物菌类动物组成为生物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环节,决定生物进化的三条基本路线。陈世骧进一步阐述,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养自己,又供养异养生物。植物生命活动的根本问题是“光合”,核心要求是“抓光”。菌类,包括细菌真菌,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或动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生产原料。菌类取食的特点是“吸收”,它们生命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抓面(吸收面)”。动物也是异养生物,它们是自然界的消费者。动物的取食方式是“摄食”,它们生命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抓食”(其反面是避抓)。所以植物进化是适应于“抓光”的斗争,菌类进化是适应于“抓面”的斗争,动物进化是“抓食”的斗争。三种斗争都是取食的斗争,取食斗争又决定于取食方式,正是三种取食方式(或营养方式),决定了生物进化的三条基本路线。根据以上事实,陈世骧总结了三个结论:
一、取食斗争与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的含义十分广泛,包括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外界物理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三条进化路线的事实说明,取食斗争是生存斗争的主要矛盾,“进化是植、菌、动三条取食路线的生存斗争。这是其第一个结论。
二、路线因素与具体因素 自然选择作用于两种因素:路线因素和具体因素。以动物为例,基于它们的抓食路线,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导致“感觉——神经——运动”等复杂器官系统的发展,表现为进化的路线方向。但每一物种,根据其一定的机体水平和生态地位,又各自适应于一定的生活条件,表现为进化的具体方向。所以“自然选择作用于两种因素”。这是其第二个结论。
三、内因与外因 变异与遗传作为生命的特征是进化的内因,自然选择作为外界条件对变异的考验是外因。这是一般的理解。三条取食路线是以前所未曾注意的内因,因为决定路线的营养方式是生物本身的特征,不是外界条件。这是其第三个结论。

昆虫进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陈世骧昆虫翅
昆虫翅
昆虫发展史上的三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昆虫纲的起源(也可以说是昆虫体型的起源)、昆虫翅的起源和全变态昆虫的起源。陈世骧于1955年发表了“昆虫纲的历史发展”一文,首次对这三个问题作了辩证的、富有创见的论述。他认为,这三个问题代表昆虫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历史的阶段发展是前后继承的,彼此互相关联的。
昆虫纲的起源,关键在于躯体获得了一个作为行动中心的胸部。昆虫获得了行动中区之后,整个机体便分化为头、胸、腹三部。而胸部作为行动中区的继续发展,结果产生了翅。翅的产生给昆虫成虫、幼虫间的生活条件要求带来了矛盾,由于翅器官要到成虫期才长成,因而在成幼虫之间,体质既不相同,行动工具与活动能力亦差异很大,如果在同样条件下生活,便不免发生矛盾;这个矛盾的发展,演化为成幼虫发育的分化,全变态发育的起源。

生物进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陈世骧把生命史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总结为“生物进化史上的十件大事”,表现为十次巨大的突破,即:一、从无机到有机——生命的起源;二、从非细胞到细胞——细胞的起源;三、从异养到自养——藻菌生态系统的形成;四、从嫌氧到喜氧——能量代谢的提高;五、从原核到真核——细胞机构的复杂化;六、从无性到有性——变异机制的发展;七、从两极到三极——植物、菌类(真菌和细菌)、动物生态系统的形成;八、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机体的复杂化;九、从水到陆——生物占领陆地;十、从猿到人——劳动创造社会文化。(注:原文“十”标题为“劳动创造人类”,现据陈世骧生前意见作此修改)。

分类学成就编辑本段回目录

陈世骧
陈世骧(右2)
陈世骧毕生从事昆虫分类研究,而以鞘翅目叶甲总科为主要对象,包括叶甲跳甲萤叶甲肖叶甲隐头叶甲铁甲龟甲等类群,此外在双翅目方面,如实蝇眼蝇甲蝇牛虻等,也做了不少工作。他的研究还涉及昆虫行为、昆虫进化、古昆虫、生物的界级分类、物种问题、分类原理、进化论等等。他一生共发表了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昆虫新种700多种,60多个新属。其中有些是大田作物和森林、果树的重要害虫。他的系统分类研究和《进化论与分类学》一书,都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奖和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85年,他主编的《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目铁甲科》 ,包括4亚科、417个种的记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的“叶甲总科的演化与分类”一文,在1984年在汉堡举行的第17届国际昆虫学会议中的第1次国际叶甲讨论会上宣读,获得与会学者赞赏。

生前,他曾一再对身边的学生们深情地说,是两个原因促使他达到现在的研究水平。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体会到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科研工作的主导思想,可以提高思考能力,有助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下三点他体会尤深。(一)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论思维的主导思想。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探索基础理论或基本概念,总要涉及对立面的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深入的认识,揭露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过程。他认为理论思维是科研工作的灵魂。(二)善于思考,抓主要矛盾,是搞好科研的关键。矛盾普遍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抓住其主要环节,作为分析问题的中心思想,才会概括全面,条理清楚。(三)历史分析要注意发展的时空关系。系统分类是生物进化历史的总结,每一物种或物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占有两种地位,时间上的宗谱地位和空间中的生态地位。宗谱地位是先后继承的,生态地位是相互关联的。现代分类把真核生物划分为植物、真菌和动物三界,就体现了三者之间的这种时空关系。在他的分类原理和进化历史的研究工作中,也总是注重这个时空观点,并力图贯彻。

陈世骧叶甲
叶甲
第二,在50年代初期,苏联生物学界针对李森科《科学中关于生物种的新见解》 ,对物种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当时李森科的言论在中国生物学界占统治地位,其新见解早已在中国广泛传布。苏联学术界的争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陈世骧也于此时开始注意对物种问题进行研究。1956年8月,中国科学院与高等教育部在青岛联合召开遗传学座谈会。会上争辩十分热烈。陈世骧受座谈会的委托,在会上作了《关于物种问题》的发言,批驳了李森科的“种内无斗争”的反达尔文主义论点。这是他对物种问题所作的第一个系统报告。经过那次座谈会,以及此后参加的其它学术讨论会,他深深体会到,“学术讨论,尤其是反面意见的争论,最能启发思想,提出问题。”

陈世骧的一生,是献身科学的一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他以高昂的激情和使命感,领导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的建设事业。他坚持理论研究与经济建设相结合,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相结合的原则,按四个水平: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要求设置研究室,遴选学术带头人,安排科研项目,发展科研队伍。强调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与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促进。30多年来,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的发展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

陈世骧对他选定的专业,始终不渝地执著耕耘,即使在严酷逆境中犹拳拳于心,不忘未竟之业。他在“文化大革命”受迫害期间,时刻铭记要坚持生存,他感叹:“文化大革命是文化大灾难,许多知名人士在这场大灾难中湮没了!我没有倒下去,中国汉代学人太史公司马迁给我以坚持奋斗的勇气。我经常默诵他的名言:‘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恢复工作后的20年,他忘我工作,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终于在进化论与分类学的理论研究上,综合提出了进化分类学的一个理论体系,达到了全新水平,作出了很大贡献。

北京农业大学杨集昆教授在陈世骧遗体告别仪式上撰赠的挽联,正可作为陈世骧理论贡献的写照。
生命从无到有从猿到人发展生物史十件大事永垂史册
物种变又不变祖征新征进化分类学二个论点激发科学

主要论著编辑本段回目录

陈世骧《昆虫学报》
《昆虫学报》
1 陈世骧.昆虫纲的历史发展.昆虫学报,1955,5(5):1—43.
2 陈世骧.关于物种问题.科学通报,1957,2:33—43.
3 陈世骧.分类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昆虫学报,1961,10(4—6):321—338.
4 陈世骧.生物进化的辩证法.科学通报,1975,20(8):348—357.
5 陈世骧.进化论与分类学.昆虫学报,1977,20(4):359—381;又:增订重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又: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6 陈世骧.生物进化史上的十件大事.科学通报,1978,2B(3):138—145.
7 陈世骧.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2(5):14—16,45.
8 陈世骧,陈受宜等.生物的界级分类.动物分类学报,1979,4(1):1—12.
9 陈世骧.物种概念与分类原理.中国科学,(B辑),1983,(4):315—320.
10 陈世骧.进化论的若干基本概念.进化论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8.
11 陈世骧,虞佩玉等.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目铁甲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陈世骧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