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1985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1-01-18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郑哲敏
郑哲敏
何祚庥
何祚庥
任咏华
任咏华
屠基达
屠基达
叶培大
叶培大
钱学森
钱学森
华罗庚
华罗庚
金怡濂
金怡濂
孙钟秀
孙钟秀
罗沛霖
罗沛霖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叶培大
叶培大
叶培大,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之一。先后为恢复新中国的无线电广播事业、开展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八六三”计划中通信高技术研究课题的立项论证工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通信科技界泰斗、著名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专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叶培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月16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叶培大先生1915年10月18日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1938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叶培大先生是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委。自1955年北京邮电学院建校起,叶培大先生历任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199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后,任名誉校长。1980年,叶培大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叶培大先生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信学科评议组首届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光学评议一组组长、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通信主题立项论证专家组组长、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终身会士(Life Fellow)、IEEE通信学会(COMSOC)国际活动委员会委员及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IEEE北京分会主席等学术职务和称号。

  叶培大先生是中国通信科技领域的一代宗师,数十年如一日,为振兴通信事业、加速信息化建设殚精竭虑、运筹帷幄、身体力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叶培大先生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求真务实的社会活动家,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尽职尽责,诸多佳话广为传颂。叶培大先生一生谦虚谨慎、宽厚仁爱、严谨治学、笃志践行、享誉中外、桃李满天下,是“追求卓越、崇尚奉献”北邮精神的非凡代表。叶培大先生是一座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的丰碑。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通信科技界泰斗、著名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专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叶培大先生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通信科技界泰斗、著名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专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叶培大先生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姓名:叶培大
职业:微波与光纤通信专家
籍贯: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人

叶培大,号天一。1915年10月18日出生于上海南汇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叶时茂为前清秀才,历任私塾、小学及中学国文教师,擅长国画,在江南略有名气。少年时期的叶培大,兄妹五人,家境清贫,全家只能供他一人上学。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小学时期学习成绩一直优异。1927年叶培大考入上海民立中学后,曾一度受进步文艺的影响而酷爱文学,假日课余勤于笔耕,常有习作见于报端。上高中时,便矢志学工。1933年高中毕业后,进入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物理系就读。次年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电机系,连续三年考试成绩第一。芦沟桥事变后不久,北洋工学院迁至陕西城固,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在西安共同成立了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8月,叶培大以本专业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留校任电机工程系助教。1940年9月,叶培大经学校介绍到重庆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工务员工作。同年与袁保鑫女士结为伉俪,袁女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家政系,治家有方,是叶培大后来在事业上成功的贤内助。1944年叶培大升为助理工程师,同时兼任金陵大学电机系交流电机实验工作。1945年叶培大参加美国租借法案官费出洋考试,以电信方面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并于同年9月初抵达纽约。后经钱凤章的介绍,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播音室和发射台实习,后又相继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实习,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946年春末,被派到加拿大蒙曲沃尔北方电气公司实习发射机,同年9月回到美国旧金山作参观实习。1946年11月,叶培大归国后回到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就职。年底晋升为工程师,被派往南京江东门机房工作,同时兼任金陵大学电机系的副教授。1948年初,江东门机房拆运到广州,叶培大随船抵

叶培大
叶培大宣誓入党
穗。1949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台的负责人要将100千瓦中波机运往台湾。为保留机器,叶培大、钱凤章等多次商议对策,建议将机器送到广西保存。由于当局不予采纳,他们只得将射频电桥上的一个关键部件扣下。6月底,叶培大与钱凤章等毅然离开广州,于同年9月回到天津北洋大学任教。1951年叶培大由当时天津市教育局局长张国藩等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北洋大学改为天津大学,叶培大任天津大学电信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被选为校工会主席和天津市南开区人民代表。1955年叶培大随天津大学电信系转入北京邮电学院,相继担任过教授、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1985年担任名誉院长。叶培大是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民盟中央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届召集人,第二、三届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光学组组长,邮电部科技委常委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5年6月11日,古稀之年的叶培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今天的时代无疑是网络的时代,面对这一波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浪潮,作为中国信息技术的前行者,叶培大积极多方奔走、反复呼吁,直接促成了“通信高技术”最终被纳入国家“863”计划。之后,他又发起并组织了“八五”通信建设基础性研究项目。他长期从事微波与光通信研究,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绝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新中国微波通信的领路人”、“新时代光纤通信的开拓者”和“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奠基人”。

 一位资深教授、一位大学院长、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叶培大就这样始终如一地坚持站在三尺讲台上,并承担着繁重的一线教学任务。面对众人的惊讶,叶培大认为当教授就要讲课。因为,在他看来“认认真真、严谨负责地做了一辈子教师,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1988年6月,在美国费城国际通信会议大会上,费城市市长亲自授予他美国独立宫金钥匙奖;1989年由IEEE主席授予“为发展IEEE作出突出贡献”奖,同年还被授予“中国电信教育的先锋贡献”奖。2002年,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时至今日,叶培大先生仍然工作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悉心辅导博士生和硕士生。用叶先生的话来说,“我当教授就是要讲课,不登台讲课觉得自己就不像一个真正教授的样子了。”他总是说:“老师之于学生,责任最重要,是第一位的。”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只会沿着导师的既定路线走下去,而是希望他们能在他的引领下,拨开障目的荆棘,真正开悟“修行”,开辟出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

  每年盛夏都是叶培大最忙碌的时候。弟子们提交的一叠叠厚厚的论文,他都要字斟句酌地逐一审读,而后就是主持或参与环节复杂的论文答辩、评议。“我愿在有限的人生,尽量多作贡献。”叶培大先生如是说。

简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叶培大
叶培大
1915年10月18日 出生于上海南汇县。

1938年 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

1938—1940年 任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助教

1940—1945年 任重庆(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工务员、助理工程师;兼任金陵大学电机系交流电机实验课。

1945—1946年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就读;其间先后到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和加拿大北方电气公司实习。

1946—1949年 任南京(后迁至广州)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工程师,兼金陵大学副教授

1949—1952年 任天津北洋大学教授。

1952—1955年 任天津大学教授及电信系主任。

1955—1985年 历任北京邮电学院教授、无线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

1985— 任北京邮电学院名誉院长。

主要贡献和生平事迹编辑本段回目录

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叶培大
叶培大
自1949年9月回到天津北洋大学起,叶培大就一直在高等院校执教,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电工学、工程画、电声学、电工基础、无线电、应用电子学、放大器、无线电发送设备、无线电基础、电磁场理论及微波技术、导波场论、微波固体器件、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光纤通信等18门课程。1959年他开始带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硕士生导师之一。从1984年开始带博士研究生,截至1990年,他先后指导了32位硕士生和13位博士生,这些毕业研究生中有不少人已成为独立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

叶培大是一名卓有成就的学者,他的成功秘诀正是他所信奉的座右铭——“勤奋刻苦”。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也是这样要求他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尤其是严格要求他指导的研究生

他坚持“学以致用”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治学思想。他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要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青年教师从最基础的实验工作做起,上讲台的教师一定要参加科研工作。

叶培大
叶培大
叶培大在半个世纪的工程、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其代表作如:60年代初出版的《电磁场理论及微波技术基础》一书,该书内容既有经典的逻辑严谨的电磁场理论,又对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从数学上作了翔实深入的分析,对于元器件的设计应用则着重从实际运用出发,深入浅出地加以阐述,易学易懂。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符合教学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书不仅长期为各高校用作教材,而且成了国内有关科研生产单位科技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70年代中期出版的《微波技术基础》(上、下册)一书,对原理复杂、理论性强的微波铁氧体器件,从基本物理概念出发,采用他自己总结的一套理论体系加以阐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使艰涩、抽象的问题变得清晰、明白,易于接受,深受广大自学读者的欢迎。该书获邮电部优秀图书特别奖。80年代初期他与人合著出版的《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是国内较早系统介绍光波导及光波导元件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设计计算方法的高校教材,为我国光纤通信、集成光学和光电子领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80年代中期出版的《光纤理论》一书是作者的力作,它反映了光纤理论的最新发展,书中介绍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多模光纤传输系统的模式噪声理论、单模光纤传输系统的极化噪声理论,以及光纤微弯理论等。与此同时,叶培大相继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近半数是1983年以后在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出版的《光波技术》、《量子电子学》、《量子与光电子学》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的。

为恢复新中国的广播事业作贡献

叶培大
叶培大
1940年9月,叶培大在重庆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值班,担任工务员工作,先后做过广播处的技术工作,兼管扩音工作,装备扩音器,参加过10千瓦中波机及单杆天线的安装工作。1946年冬,曾主持设计、安装、调测当时100千瓦中波机、大型对美对欧的菱形天线,以及南京淮海路播音大厦的音响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培大在天津北洋大学任教期间,凭借多年在广播电台从事实际工作的经验,协助改进当时双桥广播发射台的工作;协助设计、安装、测试天安门广播扩音系统;主持省级广播电台播音大厦标准设计等,为恢复新中国的广播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叶培大在《电信建设》上发表了“杜黑特100千瓦电路的设计、安装与测试”一文,这是他多年从事实际工作的理论结晶。此文连同其后发表的“中和射频放大器概念”,被当时清华等许多大学列为必读补充教材。

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之一

叶培大
叶培大
1955年,叶培大主持研制微波收发信机,获得成功。1958年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究“毫米波圆波导H01通信系统”,取得成果,并发表论文多篇,如“波导H01通信调制方式研究”、“H01圆波导远距离传输理论”、“微波中继圆波导馈线”、“同轴波导不连续性理论的两点补充”等。

1964年叶培大又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合作,在国内首先研究大气光通信,并在北京、上海等地成功地进行了大气光通信实验。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旋磁理论”、“微波理论与技术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叶培大的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了8年。1974年参加邮电部960路微波中继Ⅱ型机的研制工作,叶培大克服种种困难,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微波波导校相器、微波波导直接耦合滤波器以及微波分并路器等,为提高960路微波中继Ⅱ型机的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项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集体)。此外,他还设计了120路数字微波系统。并在该系统设计、研制工作的基础上,与人合著出版了《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一书。该书的出版,适应了微波通信制式数字化和系统设计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微波通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78年叶培大恢复光通信研究工作后,及时抓住“相干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世界性前沿课题。组织攻关,作出了重大贡献,带动了全国的光通信研究工作。1979年夏,北京邮电学院受国家科委委托举办了首次全国光通信技术学习班,由叶培大领衔授课。这次学习班对全国光通信的开展起了启蒙和推动作用。80年代初,叶培大在指导其研究生研究多模光纤传输系统中模式噪声时发表的论文获1983年北京市优秀学术成果奖和世界通信年优秀论文奖。1986年他与人合作的“六五”攻关项目“相干光纤通信系统及部件研制”获邮电部科技进步奖,该项成果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同年与其博士生研制的“半导体激光器封装结构”获国家专利。此外,他还承担了“光锁相环——零差相干光通信接收机”和“模分配噪声”等两项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以及“单频率半导体激光器”和“环状谐振腔半导体激光器”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为跟踪世界通信先进技术,早日实现我国邮电通信现代化,叶培大曾多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议开展通信前沿技术的研究。1991年初,经他发起与马大猷等七位中科院学部委员联名给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人上书,建议在“八六三”计划中增设通信高技术研究主题。随后又就此向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递交了大会提案,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委的重视和支持。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叶培大领衔组成了“八六三”通信高技术战略研究组,叶任专家组组长。经过专家组半年多时间的调研和反复论证,“八六三”通信高技术研究主题的立项工作终于在1991年底获得国家终审批准。

热心于学术交流

叶培大
叶培大
叶培大十分重视并大力倡导学术上的切磋与交流。1980年,叶培大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相继担任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及微波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7年,叶培大被选为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并兼任该学会通信学会(Comsoc)国际活动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国际集成光学及光通信会议(IOOC)国际管理委员会委员;IEEE北京分部主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研究院(TEA)院士。他的这些特殊身份和社会兼职,是与其热心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分不开的。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叶培大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80年代中后期,他在美国、日本、加拿大、香港、华沙汉城等地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应邀作特邀报告和主持会议。他讲的“中国的光通信”、“中国的相干光纤通信研究发展”、“有关通信发展战略问题”都受到国际同行的称道。他多次担任IEEE主办的国际会议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及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参加评审稿件,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宣传中国的光通信作出了贡献。

1985年后,叶培大曾先后组织过中日光纤科学及电磁场理论会议、中英光纤通信会议、ITT传输研讨会、国际电信流量及网络研讨会、国际通信技术/中英第二次光纤通信/固体及半导体激光器专题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会议主席或合作主席。

鉴于他的学术成就以及他为推动国际学术活动做出的业绩,1988年6月在费城国际通信会议大会上,费城市市长亲自授予叶培大美国独立宫金钥匙奖;1989年由IEEE主席授予“为发展IEEE作出突出贡献”奖,同年还被授予“中国电信教育的先锋贡献”奖。1991年获中国科协国际科技交流二等奖。

  1985年,以“名誉院长”头衔退出北邮领导层后,叶培大仍然如往日一样积极支持北邮领导层的各项教学改革举措。同时,他心无旁骛地全情投入到他最为钟爱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具体工作中去。“叶培大”这个名字,成为北邮在国内国际学界、业界最为吸引人的一张名片。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一直是叶培大的教育理念。有一次,叶培大看到一篇文章《从2004年诺贝尔物理奖看一流大学的建设》,立刻扫描下来用邮件发给学生。“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之所以称为一流,除了有大师外,更重要的是有一批从世界范围选拔出来的、风华正茂、思想敏锐的优秀博士生。”叶培大在这番话下面打了着重线,旁边还写了大大的两个字:年轻。   

  叶培大曾对人说:“我有一个思想状态,可能是很幼稚,就是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个老头子,反而还感觉很年轻。”的确,心中装着那么多的工作,哪里还有“老”字存身的空间。“老骥伏枥志千里,扶植新秀做人梯。但愿苍天宽时限,夕阳未必逊晨曦”。几年前写的自勉小诗,依然挂在叶培大家里的墙上。这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他不服老的心声吧。   

一生获奖无数,最看重的是教育得奖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1938年大学毕业至今,除了赴美实习进修一年余以及解放前夕的数月间断之外,叶培大至今执鞭从教已经整整六十多年了。在陕西,刚刚大学毕业的叶培大以年轻助教的身份初次走上讲台;在抗战的硝烟中,叶培大担任广播电台工作之余兼任教职;在天津,他放弃出国的丰厚条件留在讲台;移师北京,叶培大更是在讲台上一站就是50年。   

  叶培大先后在西北工学院、金陵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学院)的讲台上,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电工学、工程画、电声学、电工基础、无线电、应用电子学、放大器、无线电发送设备、无线电基础、电磁场理论及微波技术、导波场论、微波固体器件、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光纤通信等二十多门课程。   

   1950年叶培大在《电信建设》上发表了《杜黑特100千瓦电路的设计、安装与测试》一文,这是他多年从事实际工作的理论结晶。此文连同其后发表的《中和射频放大器概念》,被当时清华等许多大学列为必读补充教材。他编写的《微波技术基础》、《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等作为大学的经典教科书,滋养了一代学子。   

  至少有数千名学生曾经有幸在叶培大的课堂上亲聆师训。自1959年成为我国最早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1984年又成为国内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后,叶培大又亲自指导了三十多位硕士生和四十多位博士生、博士后。如今,在这些学子当中,有的成为了著名大学的校长、业界知名学者或行业中举足轻重的政府官员、企业家;有的如他一般矢志教学科研,也成为了博士生导师或独立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更令他骄傲的是,他指导的博士生曾先后有7位在上学期间荣获了历史悠久、蜚声全球的德国洪堡科研基金。   

  1995年,叶培大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邮电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在叶培大的人生途中,曾有过无数闪亮的光环,但他最看重的还是在1995年同时荣获的这3个荣誉称号。对他来说,其意义甚至远远超乎于由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颁发给他的“中国电信教育先锋贡献奖”,以及来自他最尊崇的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电磁科学研究院聘任他的院士之衔。“我这一生做的工作不多。现在老了,走不动了,坐在家里,我有时候也想:我这一生做了什么可以自豪的事情?可以自豪的,是我有这么多的学生。”   

  对做教师、对讲台,叶培大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一向严于律己的他在备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好教案之后,他还在家中常常进行自我试讲,或者对着镜子踱来踱去,或者用录音机录下反复检验;又常在教研室和同事们一道参与集体试讲,互相督促,及时改进。无论是给本科生,还是给研究生上课他都一视同仁,丝毫也不含糊。曾经听过叶培大讲课的学生,他们无不叹服于先生在讲台上那潇洒的风度和滔滔不绝的讲述,先生那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略带吴语的流畅口才,把枯燥少趣的工科课程变成了人人乐于直耳静听的美妙体验。   

  叶培大始终如一地坚持站在讲台上,承担着繁重的一线教学任务。面对旁人的不解,叶培大说:“我当教授就是要讲课,不登台讲课觉得自己就不像一个真正教授的样子了。”在他看来,“认认真真、严谨负责地做了一辈子教师,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他总是说:“老师之于学生,责任最重要,是第一位的。”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只会沿着导师的既定路线走下去,而是希望他们能在他的引领下,拨开障目的荆棘,真正开悟“修行”,开辟出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   

  叶培大离不开讲台。哪怕是兼职,他也一定要站在讲台上。直到87岁高龄,他依旧每周两次登上讲台,全程用英语为研究生讲授基础课。他曾笑谈道:“讲基础课,理论深,内容多,概念难,不能瞎对付。这可以让我多开动脑筋,而且这种体力劳动也能让我顺便锻炼锻炼身体。”“我愿在有限的人生,尽量多做贡献。”叶培大如是说。 

  每年盛夏研究生答辩期间是叶培大最忙碌的时候。弟子们将一叠叠厚厚的论文提交给他,于是整日里他都要伏案工作,手持放大镜,字斟句酌地逐一审读每一份论文的每一页、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处标点符号,在留下深刻中肯而又工工整整的批注的同时,也留下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 

相关书籍编辑本段回目录

与光同行(叶培大传略)

叶培大
与光同行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
作者:李斌
类别:历史.地理->历史->传记
开本:16开
ISBN:7563511792
页数:241
出版日期:2005-09-01
第1版第1次印刷

叶先生既是教育家,也是成果丰硕的科学家,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先生为人谦逊、正直、热诚。在他身边工作的同事都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德高望重。本书翔实地记述了这位高风大智的著名专家的90年人生浮沉、65载讲坛耕耘。书中所配120张左右的精美照片,在展现叶先生瞬间风采的同时,也记录了我国通信事业发展的历史足迹。

叶培大
叶培大
全书共10余万字,并选配了350余幅叶先生不同时期的精彩照片,全面地回顾了叶先生90年的生命历程,详尽生动地展现了一代名师叶培大先生坎坷求学矢志从工、科研和从教、事业和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人们在图文之间充分感受到叶先生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和他辉煌业绩背后的点点滴滴。

作者李斌,肖羊,晋辽人,1985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后留校在院长办公室作秘书,现为自由职业者,作些设计,写点文章。

主要论著编辑本段回目录

叶培大
叶培大
1 叶培大.100千瓦广播机采用杜黑特电路的原理设计和试验.电信建设,1950,1(9):753~761.

2 叶培大.中和射频放大器概论.电信建设,1951,2(1):7~14.

3 叶培大.广播发音室技术.电信建设,1950,1(11):964~970.

4 叶培大.波导通信调制方法的研究.北京邮电学院学报,1960,(1):2~16.

5 叶培大.H01圆波导远距离传输理论.电信科学,1960,(4):28~31.

6 叶培大.微波中继圆波导馈线.电子学报,1963,(1):51~66.

7 叶培大.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传输特性的一种设计方法.通信学报,1980,1(1):19~25.

8 叶培大.微波伪互补滤波器分并路系统的量优化设计.通信学报,1981,2(3):39~44.

9 叶培大.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模式噪声.通信学报,1981,2(4):80~86.

10 叶培大.多模光纤系统中模式噪声的数字模型与实验.通信学报,1983,4(3):1~7.

21 叶培大.吴彝尊.电磁场理论及微波技术基础.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61.

22 叶培大.微波技术基础.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79.

23 叶培大.吴彝尊.光波导技术基础理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1.

24 叶培大、张静娴.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3.

25 叶培大.光纤理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

深度报道:持之以恒———北京邮电大学院士叶培大教授的故事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新千年的第一个金秋收获季节,迎来了北京邮电大学建校45周年华诞。这次校庆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活动就是纪念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叶培大教授执教60周年。在北邮人的心目中,叶培大教授既是一位高风大智、诲人不倦的师长,更是一位皓首穷经、风度翩翩的学者。这里讲述的正是这位步入耄耋之年的长者的故事。

一、艰辛辗转的求学之路

叶培大1915年出生于上海南汇县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叶时茂是前清秀才,毕业于犹太富翁哈同所办上海神州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曾做过几个月的挂牌律师;嗣后,就是做私塾、小学及中学的国文教师。他擅长国画,以绘画为副业,在江南略有名气。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家庭妇女,没有文化,沉默寡言,终日只知为儿女操劳,是个典型的东方善良女性。

生不逢时的叶培大,幼少年时代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家庭经济原本不富裕,加上人丁多,三兄弟两姊妹,就只能供他一人上学。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尤其是受父亲的训谕和熏陶,使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光,总是废寝忘食,勤奋苦读。12岁那年,即以高小毕业考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家乡新场镇小学,并在父亲的坚持下专程赴申投考,一举及第,考入上海民立中学。当时的上海民立中学,注重英文,尤以众多的毕业生考取邮务海关而出名。校址在上海大南门,是一所贵族中学,学生大都是一些殷实富有家庭出身的子弟。教师大部分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从初三起即有英美教员任课,即便中国教员从初三起也完全用英语授课,连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课程用的都是英文教材。尽管学校的学费很贵,每年要花300元,由于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很看重这所学校,还是惜子舍财,坚持到底。但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叶培大参加全上海市中学会考,名列前茅,荣获甲等。

初中时期的叶培大,一度受进步文艺的影响,喜爱文学,想做一个文人,当文学家。课余常写些小品和短篇小说投给《上海新闻报》、《浦东日报》等副刊,曾常有诸如《人力车夫》、《玫瑰花》之类的习作见于报端。但到高中时,又觉得学文没有出路,转而立志学工,以报考国立大学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中毕业后先屈身于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物理系学了一年。除把全部力量花在数学、物理、化学3门功课上外,迫于生活,每天晚上还要为两位张姓中学生补习两个小时的物理、数学课,每月从中得到20元酬金,作为生活补贴。 

1934年夏,叶培大报考国立大学如愿以偿。在天津北洋工学院电机系念书时,深知能够入大学很不容易,经济上既不宽裕,政治上更无靠山,只有靠“书包翻身”,以技术学术为求进阶梯。于是为了个人前程,比以往更用功,埋头图书馆,大学头3年6个学期始终都考第一,最后一年获得奖学金。这年夏天,正当四年级分派到江苏无锡戚墅堰电厂实习,卢沟桥事变爆发,毕业实习只得半途而废,直接返回南汇新场老家。9月底接到北洋工学院通知,要在西安上课。由于当时正规交通已经瘫痪,只得雇乘一只小船到上海,取道南京,经武汉辗转于10月底到达西安。在西安仍是埋头苦读,但心绪难于安定,效率很差。尤其中间西安形势吃紧,全校又迁至陕西城固县上课,成立西北联合大学。在大学最后这一年,虽然仍考第一名,但自我感觉实际收获不大。

叶培大在大学期间,个人求学深造的欲望比中学更强,一心想毕业后报考官费出洋。为此,毕业后一直在工作之余努力准备功课。特别是在南京广播电台工作期间,听到有消息要招考留英留美生,于是更加积极准备,黎明即起念无线电、电信网络、电工基础等,每天看英文报练习英语。1944年参加美国租借法案官费出洋考试,应试揭晓获电信专业(录取20余人)第一名。直至1945年夏,正当而立之年的叶培大踌躇满志,终于满怀求知的渴望,经印度乘海轮于9月初抵达纽约,开始了他一生中难忘的留学生活。

刚到美国没有地方实习,于是先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念超高频工程、应用电子学等课程。后经人介绍,在该校就读同时,先后到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播音室和发射台,以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实习。第二年春末夏初,被派往加拿大蒙曲沃尔北方电气公司实习发射机,研究杜黑特(DOHERTY)线路。秋季又回美国到旧金山参观实习。至1946年11月结束在美求学,又远渡重洋,回到祖国。

二、澹泊清平的教书生涯

叶培大1938年于西北联合大学毕业后即留校担任了两年工学院电机系助教。随后担任重庆(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工务员、助理工程师,同时兼任金陵大学电机系交流电机实验课。其间除脱离教学出国留学一年外,特别是自1949年9月回到天津北洋大学起,他就一直在高等院校执教,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电工学、工程画、电声学、电工基础、无线电、应用电子学、放大器、无线电发送设备、无线电基础、电磁场理论及微波技术、导波场论、微波固体器件、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光纤通信等18门课程。1959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最早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1984年成为国内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指导了30多位硕士生和40多位博士生。经他精心指导的这些毕业研究生中,有的成了国内著名大学的校长,有的成了著名学者或企(实)业家,有不少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或独立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还有多位博士获得德国洪堡科研基金。

对于当教师这个清苦差事,叶培大教授却情有独钟。记得在一次访谈时谈到这个话题,叶培大的回答既很坦然,也很诙谐:当教师也算是我一生中的缘份。一毕业就留校任教,即便是后来在重庆(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工作期间,也一直兼任金陵大学(即今南京大学)电机系副教授,只有出国一年多离开了教学,前后60多年。解放前夕到的北洋大学(即今天津大学),1955年北京邮电学院正式成立,随天大电信系来北邮干到现在,差不多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虽清苦一点,但乐趣也不少。看到学生一个个成材,很高兴,有成就感。民族振兴,国家建设都需要人才。年轻时有人主张“科学救国”,被称为“曲线救国”。因为那是在旧中国,国体政体没有解决,当然不现实,是书生意气。现在不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非常之英明;还有“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非常之有远见,造福子孙,深得民心。教书就是直接为“科教兴国”做出贡献,我们高校是第一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很光荣。如果光从个人考虑,教师是个清苦差事,收入比不上办公司的“大款”。但要真正强国富民光靠办公司不行,还是那句话:“老九不能走”。所以,我干一辈子“教书匠”无怨无悔,倒是自得其乐。

耄耋之年的叶培大,还在指导研究生,并承担“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课程的讲授任务。他常说当教授就是要讲课,当了教授而不讲课就不像个教授样子。他的课堂教学独具匠心,向来以“重点突出,脉络清楚,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著称,备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他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业,而且关心学生的成长,特别是他指导的研究生。他认为本科生一般是听老师讲课,对教师的治学精神和品行作风不大可能有很深的了解。但是博士生导师则不同,与学生联系得很紧,因此身教和言教一样重要。他讲:我与学生之间,除了师生关系,还有一层朋友关系。我经常到学生的宿舍,与他们聊天,话题很广,谈学习,谈工作,谈生活,还谈家庭。在对待教授的信誉上,叶老认为教授的信誉最主要的是工作要负责,一定要兢兢业业地完成任务,既定目标能够达到。更深层的信誉基础就是研究的水平和培养学生的质量,因为学生质量是导师水平的反映。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得意门生,他们的学风和素质,带有很浓的导师风韵。所以,当老师的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正因为如此,叶培大在1995年曾同时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和“邮电部优秀科技工作者”三个荣誉称号,实属当之无愧!

在长期的执教生涯中,叶培大教授一贯提倡并始终坚持“学以致用”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治学思想。他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要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锻炼,加强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他认为重点工科院校本科生要基本完成某个工程的系统训练;硕士生必须完整地完成某个工程的系统训练;博士生则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是件难度很大的事,但必须抓。作为导师,不担心学生是否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线走,而关心学生是否在走他的创新之路。对青年教师则要从最基础的实验工作做起,上讲台的教师一定要参加科研工作。他说:高校的教师,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教师,必须既教书育人又搞科学研究,就是平时说的“两个中心”。邓小平同志1978年就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个中心”的思想。社会上有些人有误解,认为高等学校搞教育,科研院所管科研;把高校教师队伍当作单纯的教育队伍,很少人把它作为科研队伍,他们把教育与科研脱离开来。小平同志纠正了这种错误思想,提出高校应是“两个中心”,二者必须结合。科研是领导我们教育方向的,也指导着教师教学的方向。重点高校的教师不搞科研不能算是合格的教师。高校搞科研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多优势。不仅能出科研成果,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创造社会财富,而且能提高教师水平,锻炼教师能力,活跃学术空气,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举两得,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这些“人才”,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本人。对于一位称职的高校教师,应当集教学、科研于一身,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校搞科研又有自己的优势,人才济济,学科齐全,图书资料丰富,交流切磋机会多,研究氛围很好。与条件好的科研院所相比,只是仪器设备和制作工艺有些跟不上。除了这些硬的方面,软的方面还要克服只重视学术理论价值,而忽视社会经济效益的片面认识;要提倡“顶天立地”,既钻高新理论,又出实际成果,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如果教授做项目时,过分强调转化为生产力,完全注重创收也不行,因为基础研究一定要有人做,高校应该承担基础研究的责任;还要在科研中大力倡导和培养“公正、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863”① 精神。就是在这种治学思想的指导下,叶培大教授始终坚持边教书、边科研、边著书。在他写的教科书中最主要的代表作有《微波技术基础及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基础》(曾获邮电部优秀图书特等奖),以及《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和《光纤理论》等。特别是后两本有关光通信方面的书,自出版以来,就被各著名大学广泛采用,作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这两部经典性著作,是作者平生教学经验与科研实践的高度提炼和精辟总结。1999年两书同时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新中国光纤通信的开拓者

1955年,叶培大教授主持研制微波收发信机,获得成功,他是新中国微波通信的领路人。早在1956年他就在国内首先为本科生开出“微波技术”课程。1958年,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究“毫米波圆波导H01通信系统”,取得成果并发表论文多篇,如《波导H01通信调制方式研究》、《H01圆波导远距离传输理论》、《微波中继圆波导馈线》、《同轴波导不连续性理论的两点补充》等等。

1964年,他又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合作,在国内首先研究大气光通信,并在北京、上海等地成功地进行了大气光通信实验。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旋磁理论》、《微波理论与技术发展》,并率先开始招收光通信研究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叶培大教授的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了8年。1974年参加邮电部960路微波中继Ⅱ型机的研制工作,他克服种种困难,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微波波导校相器、微波波导直接耦合滤波器及微波分并路器等,为提高960路微波中继Ⅱ型机的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项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集体)。此外,他还设计了120路数字微波系统。并在该系统设计、研制工作的基础上,与他人合著出版了《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一书。该书的出版,适应了微波通信制式数字化和系统设计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微波通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78年,叶培大教授恢复光通信研究工作后,及时抓住“相干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这一带有战略意义的前沿课题,组织攻关,做出了重大贡献,带动了全国的光通信研究工作。1979年夏,北京邮电学院受国家科委委托举办了首次全国光通信技术研习班,由他领衔授课。这次学习班对全国光通信的开展起了启蒙和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指导其研究生研究多模光纤传输系统中模式噪声时发表的论文,获1983年北京市优秀学术成果奖和世界通信年优秀论文奖。1986年与他人合作的国家“六五”攻关项目“相干光纤通信系统及部件研制”获邮电部科技进步奖,该项成果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同年与其博士生研制的“半导体激光器封装结构”获国家专利。此外,他还承担了“光锁相环———零差相干光通信接收机”和“模分配噪声”等两项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以及“单频率半导体激光器”和“环状谐振腔半导体激光器”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1990年以后,光通信研究工作转入“863”及邮电部重点项目“光纤光孤子通信系统”和“光纤光时分复用通信系统”。第一阶段完成后,于1999年双双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因此,在众多的同仁心目中,叶培大教授始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新中国微波通信的领路人和光纤通信的开拓者。

四、为振兴中国通信大声疾呼

在跟踪世界通信先进技术的科学道路上,留下了叶培大教授孜孜不倦地求索和刻意创新的串串足迹。他作为成立最早的邮电高等学府的一名老教授和当时邮电部门惟一的一位中科院学部委员,深知自己肩上的分量。国家“863”计划的第一期工作中没有通信,因为当时社会对通信的认识还不足。为了引起重视,当时的邮电部部长请叶老在《红旗》杂志上写了一篇《通信技术与现代化建设》的署名文章。1990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召集了十几位科学家座谈,叶老在会上做了题为《通信科技发展概况与我国的对策》的书面发言。同时,他曾多次利用全国政协会议等机会,为开展通信前沿技术的研究大声疾呼。1991年初,经他发起与马大猷教授等七位中科院学部委员联名给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最高领导者上书,呼吁设立“863”通信高技术研究主题。随后又就此向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再度递交了大会提案。由于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委的重视和支持,很快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其领衔组成了“863”通信高技术战略研究组并担任专家组组长。经过专家组半年多时间的多方调研和反复论证,“863”通信高技术领域的立项工作终于在1992年初获得国家终审批准。当年,叶培大教授因此曾荣获国家科委授予的为“863”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奖。嗣后,他又发起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为国家“八五”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完成了“通信网大系统理论及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的课题研究咨询报告,由邮电部转报国家科委。1993年4月,他接受了国家“高清晰度电视(HDTV)战略研究组”组长的工作,并率领研究组成员如期圆满地完成了研究课题咨询报告。报告就如何在我国发展HDTV系统所涉及的战略问题,从国家的高度,结合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技术形势,提出了我国对HDTV这一全球性关键技术的发展所应采取的对策,受到了国家科委和有关方面领导的重视,1994年6月获国务院批准并启动。与此同时又接受了中科院交给的“发展我国高速信息网的对策研究”咨询课题,并出任课题专家组组长。历时10个月,于1994年11月底提前圆满完成了咨询课题研究报告,并于同年年底以中科院的名义,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题为“建设我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建议”的咨询报告。值得一提的是,早在80年代叶老和另外一位学者就在题为《按照商品经济规律改革我国通信管理体制的建议》的专题报告中,提出了9条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不仅观点明确,而且涉及不少敏感话题。因此,报告提出不久,就有人评论说是“全盘西化”,有人猜测说叶培大可能要挨批了。后来,李鹏总理在咨询报告上做了批示,发有关部门参考,选择执行,猜测才没有成为事实。15年后,专题报告《建议》中提出的许多具体措施都在我国通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得到了证实。时至今日,提起这件事叶老还是那样坦然:“当时提出这个建议,需要勇气。”

五、古稀之年的新党员

1985年6月11日,古稀之年的叶培大教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正如他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的:我经历过新旧社会的交替,党领导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带领人民为实现四化富国强民而奋斗,我感到无限振奋,深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使祖国独立繁荣富强。我是一个老知识分子,解放前在国民党那里做工作,当时确已看到国民党腐败,丧权辱国,倒行逆施,毫无希望。北京解放后,便举家经香港回到新中国。35年来,党对我备加信任,交给重担,给以很高荣誉。对此,十分感激,如果说工作上有点滴成绩,都是党培养帮助的结果。在党的教育下,尚能不间断学习,略懂了一些道理,决心走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道路。我早有此心,但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始终未敢提出,现党对知识分子如此关心爱护,又推动了我入党的愿望,希望在有生之年里,能作为党的一员,接受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为“四化”工作好一些,贡献多一些。

年届耄耋的叶老,尽管从行政岗位上已经退下十几年,却从没有赋闲在家,依然精神矍铄,行色匆匆,日程表还是排得很满。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在他的早年经历中有两个转折点:一是1946年从美国回来,二是解放前夕从香港回到天津。这两次他都有条件离开大陆,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眷恋的祖国。所以他同样这么要求他的学生:鼓励他们去国外学习,也希望他们学成回国。“我要求他们要爱国,这是最起码的。”这便是一位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肺腑之言。早在当年学生时代叶培大就是一位具有爱国精神与民族自尊心的热血青年。他回忆当年的情景:“尽管终日寒窗苦读,惟对于抗日爱国,尚不后人。”在当年,作为一位有爱国心的中国人,对日寇侵华无不义愤填膺。“九一八”后,他不仅参加上海学生赴南京请愿活动,还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参加到乡下做抗日宣传工作。后来,在美国学习期间,又亲身感受到由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给在外留学人员带来的民族歧视(到处看不起中国人)。让他一生中难忘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在远渡重洋的轮船上,喝水时不小心将自来水喷到了一个美国兵身上。尽管自己当即赔了不是,但还是遭到那位在中国人面前不可一世的美国兵的痛骂,几乎挨揍。另一次是在美国的NBC实习时,因看错了信号灯,误入播音室,也是被导播连骂带搡推了出去。每当想起这些沉积在心中的往事,都使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深感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1946年12月,叶培大归国后回到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就职,被派往南京江东门机房工作。后来江东门机房拆运到广州,叶培大随船抵穗。工作当中,他对南京国民政府当局的所作所为,愈加不满。1949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台的负责人要将100千瓦中波机运往台湾。对此,他和同事们已有察觉,对国民党撤退转移设备早有戒心。为了保留机器,叶培大与相好同事多次商议对策,建议将机器送到广西保存。由于当局不予采纳,他们便将射频电桥上的一个关键部件扣下,使设备不能完整运走。

六、美国独立宫金钥匙奖得主

叶培大教授十分重视并大力倡导学术上的切磋与交流。叶老过去经常出国进行学术考察,使他感触最深的是:忽视基础将永远落后!他常以光纤通信为例,近年来光纤通信已达到很高水平,实验室里光纤通信速率已经达到3.2Terabits/s(即3200Gbits/s),折合话路一条光纤同时可传3000多万个电话,也就是两条光纤同时可以容纳6000多万人对话。这已经似乎不大可以想像,但是考虑到因特网和多媒体的爆炸般的发展,通信速率要求在不远的将来,可能要高达几百个Ter?鄄abits/s,甚至几千个Terabits/s,也就是到达Petabits/s(即1000Terabits/s)数量级,近乎于天文数字。这就要求研发很多创新器件,组成创新的超高速网络,开发创新的特大软件。对此,美国贝尔实验室已经集中大量人才去做这类工作。对比起来,我们的科研不能只看目前,忽视基础。削减超前项目,结果必将永远落后。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要了解科技前沿,就要多参加学术交流。他常说:一个博士生导师,一个做前沿研究的学者,都要特别注重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多参加国际会议。只有工作是国际水平的,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是国际水平的;只有培养过程是面向世界,所造就的人才才能走向世界。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相继担任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及微波通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8年,他被选为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Fellow),并兼任该学会通信学会(COMSOC)国际活动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国际集成光学及光通信会议(IOOC)国际管理委员会委员;IEEE北京分部主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研究院(TEA)院士。他的这些特殊身份和社会兼职,是与其热心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分不开的。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叶培大教授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80年代中后期,他先后多次应邀在美国、日本、加拿大、香港、华沙、汉城等地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或主持会议。他讲的“中国的光通信”、“中国的相干光纤通信研究发展”、“有关通信发展战略问题”都受到国际同行的称道。他多次担任IEEE主办的国际会议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及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参加评审稿件,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宣传中国的通信发展做出了贡献。

1985年后,叶培大教授曾先后组织过中日光纤科学及电磁场理论会议、中英光纤通信会议、国际电报电话传输研讨会、国际电信流量及网络研讨会、国际通信技术/中英第二次光纤通信/固体及半导体激光器专题会议、国际信息基础结构、亚太通信、光电子及通信等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并担任会议主席或合作主席。

鉴于他的学术成就以及他为推动国际学术活动做出的业绩,1988年6月,在美国费城国际通信会议大会上,费城市市长亲自授予他美国独立宫金钥匙奖;1989年由IEEE主席授予“为发展IEEE做出突出贡献”奖,同年还被授予“中国电信教育的先锋贡献”奖。1991年获中国科协国际科技交流二等奖,1997年获IEEE通信学会杰出会员称号,2000年获IEEE新千年奖章,2002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解放初曾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叶培大教授,为发展我国的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为培养我国自己宏大的邮电通信高级专门技术人才队伍,坚持不懈地辛勤耕耘了60多个春秋,几乎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自己所钟情的教育事业上,迎来桃李满天下。而今虽已耄耋之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奋斗不止,继续用孜孜不倦的默默耕耘来实践自己用以自勉的诺言:“老骥伏枥志千里,扶植新秀做人梯,但愿苍天宽时限,夕阳未必逊晨曦。”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叶培大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