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552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郑哲敏
郑哲敏
何祚庥
何祚庥
任咏华
任咏华
屠基达
屠基达
叶培大
叶培大
钱学森
钱学森
华罗庚
华罗庚
金怡濂
金怡濂
孙钟秀
孙钟秀
罗沛霖
罗沛霖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丁国瑜
丁国瑜
丁国瑜,地质学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主任、研究员、副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震危险性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球主要活断层对比研究”项目主席。对中国现代地壳破裂网络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活断层、滑动速率、活动习性、古地震及这些研究成果在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目录

[显示全部]

地质工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丁国瑜,

丁国瑜
丁国瑜
生于1931年9月19日,河北高阳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居北京。先后在北京实验小学、汇文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学习,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2—1955年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5年在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和马杏垣教授的推荐下,被选拔赴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深造,师从新构造学奠基学者尼·伊·尼古拉耶夫教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早期派往国外系统学习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学的研究生。1959年初完成并通过关于中亚天山地区喀拉套山新构造的研究论文,获前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59年回国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副主任。丁国瑜于1959年与刘雅蓉女士结婚。刘雅蓉1954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7年由地质部派往前苏联实习。1958年回国,从事铜矿资源研究,任地质矿产部高级工程师。

1959—1970年丁国瑜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这期间曾参加了长江三峡坝区的新构造调查;海南岛第四纪地质、第四纪火山、新构造及沿岸稀有元素砂矿的综合调查研究;1960年广东新丰江水库突发大量小地震,根据周恩来总理的紧急批示,中国科学院与水利部组织专家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丁国瑜参加了新构造方面的研究。这次工作后决定加固大坝,从而使后来于1962年这里发生破坏性地震时避免了可能造成的严重损失。1963年后他参加了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黄淮海平原综合研究”。他领导的研究组结合华北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土壤盐碱化防治的需求开展了黄淮海平原第四纪历史、新构造运动的研究。他采用光谱光度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段第四纪沉积物颜色进行了定量鉴别,在钻孔岩芯中发现了不同时段的火山碎屑堆积和埋藏古土壤层,采用平原周缘和平原内部相关沉积层对比分析方法对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平原区新构造沉降幅度与速率开展了研究。先后发表了《第四纪沉积物颜色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颜色特征及其意义》、《河北平原及太行山东麓第四纪火山碎屑堆积》和《中国北部第四纪盆地堆积》等论文。但这些工作因“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被迫中断。

地震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丁国瑜在研究新构造运动的基础上,开始重点进行活动构造、地震构造与地震预测研究。他对平原区新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撰写了《河北平原水系变迁与新构造》、《河流坡降与现代构造运动关系》等研究报告,编制了《河北平原水系与新构造图》。在此期间,他首次明确指出了河北平原区水系裂点与隐伏断裂、新构造活动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根据水系形态和变迁历史研究新构造运动,为第四纪覆盖区新构造运动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他先后参加了邢台、蒲县、丰南、普洱、海城、龙陵、道孚、乌恰等地震的现场考察研究,还参加过邯郸、山西、陕西等地地裂缝与地震关系的调查研究及震情趋势判定的研究。这些工作均成为他研究中国大陆内部强震活动特性的基础。

丁国瑜
丁国瑜

1969—1970年丁国瑜去非洲参加了中国援建的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沿线地震烈度的考察研究工作。他与时振木梁、应绍奋等组成了地震专家组,丁国瑜任组长。他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耐着赤道地带的高温,穿过狮群、象群、野牛等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区,毒蜂群集的丛林和高可没人的茅草草原,穿过东非裂谷的火山带、坦噶尼喀湖区,深入东非的一些黑人部落,调查了铁路沿线的新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的情况,为铁路抗震设计提供了沿线所需的地震烈度资料。从非洲回国后丁国瑜被调至中央地震工作办公室震情分析组从事地震预报及震情分析研究。

当中国频繁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十分严重之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1971年丁国瑜受命担任国家地震局震情分析组组长、分析预报室主任等职,长期主持中国震情动态的分析研究和预报工作,风险和困难很大。但是,他知难而进,与同事们一道开创、建立和发展中国地震监测网络和分析预报系统,定期组织和主持中国震情趋势研讨与会商,尽力做好减轻地震灾害的工作。他参与了对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的预报工作和震后的现场调查及监测工作,这次成功的预报极大地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他不断探索与地震预报有关的基础科学问题和方法,发表了《地震预报问题》、《中国地震活动与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中国大陆内部的线性断裂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等论着,成为中国中、长期地震预测及地震危险性区划的重要文献,并被广泛引用。

由于破坏性地震的连续发生和中国对地震预报问题的广泛探索,中国的地震工作引起了国际上的强烈反响和重视,丁国瑜作为当时地震研究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和实践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70年代后期,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都先后多次组团来华考察,进行学术交流,丁国瑜亦应邀出访了上述国家。1974年以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科学顾问F.Press教授为团长的美国地震代表团在华访问期间,丁国瑜陪同他们考察并进行了有关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学术交流,F.Press及C.Allen教授等对中国的地震预测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1980年应美国科学院及美中学者交流委员会邀请,他赴美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在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研究部作了中国地震构造方面的系统讲学,在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拉蒙特地质观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学术访问,并较系统地考察了多地震的圣安德烈斯断层。这些活动为开辟和推动后来中国与美国在地震科学研究上的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美国一直认为在与中国的科技交流中,地震是最有成效和最成功的项目之一。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国际地震预报大会,他被聘为大会组织委员会、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应邀在大会上作有关中国地震预报探索和研究方面的特约报告,总结了中国地震预报研究的情况、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问题,博得了与会者高度重视,影响很大。

丁国瑜十分重视地震研究与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地球动力学等有关学科的结合,并身体力行。他非常注意有关的国际动态,多次不失时机地引进国际上最新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1974年他出访美国,带回了第一套有关中国全部领土的卫星影像遥感资料,率先将其引入中国地震构造研究并及时组织开始了中国分省、区的地震构造图的编制工作。

学术成果编辑本段回目录

1979年丁国瑜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次活断层、

丁国瑜
丁国瑜
古地震学术讨论会,他在会上宣读的有关中国内陆活动断裂特征问题的报告和论文得到了广泛重视。这次会议大大推动了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会后,他主编出版了《中国活动断裂》一书,对中国活动断裂的研究首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在古地震研究方面,丁国瑜是这一研究领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在1982年中国八级大震学术讨论会上,他针对当时认为大地震很少原地重复的看法,根据古地震及断层滑动速率资料论证了中国八级强震的原地重复和具有较长(数百至数千年)复发间隔的论点。1988—1996年他是国际岩石圈计划全新世古地震专题组(ILPⅡ3)的成员,又担任ILPⅡ-2全球活断层图专题组副组长(1990—1993)和成员。

1982—1987年丁国瑜担任《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该图集由6个图组共86幅图组成)的副主编(主编为马杏垣院士),又是这一大型图集中的新构造变动图组的主编、板内现代运动图幅的作者和图集说明书《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地震出版社,1990,P?600)的主编。新构造变动图组反映了他关于中国新构造变动和变形方面的学术思想,在他编制的《中国板内现代运动状态》图幅里展示了大陆板内活动块体与活动断裂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及动力学机理,并根据大量断层活动矢量的数据,首次定量地给出了中国大陆内部构造块体间相对运动状态的模型。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丁国瑜所进行的上述研究工作一直是与减轻地震灾害和解决重大工程建设中有关构造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需要紧密联系的,他参与了多项重大工程(如新丰江大坝、坦赞铁路、三峡大坝、黄河大柳树大坝、多个核电站选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珠海伶仃洋大桥、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等)场地的工程地震及活动构造研究,为这些重大工程的选址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获得过国家科委、水利部、能源部、国家地震局等部门的表彰。他的有关现代地壳破裂网络与地震发生地点预测和有关活断层破裂分段与未来地震规模及复发周期判定方面的研究成果、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在中国地震区划及许多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应用。

丁国瑜是国家“八五”攀登计划中“中国现代地壳运动及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专家组成员和参加者。他现为国家大型科学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国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项目顾问组成员,正承担着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疆伽师强震群成因及帕米尔东北侧强震预测研究”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青藏、华北和华南三大块体接合区第四纪构造变动的研究”等课题。

培养人才编辑本段回目录

丁国瑜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科学问题严肃认真,他多年来总是亲自到现场,辗转于各主要断裂带、重点地震监视区和地震现场。

丁国瑜为人朴实,谦逊正直,处事公正,平易近人,能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的人共同工作并受到同事的尊敬与爱戴。他还非常关心和重视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通过共同合作,组织课题,招收硕士生、博士生等,培养了许多德才兼备的研究人才。他擅长于地质、地貌现象的实景素描,还是一位中国画的业余爱好者。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高等学校招生中断,教育质量下降,科研队伍涣散,地震科研及其机构像其他的学科一样,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而“文化大革命”以后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为此,

丁国瑜
丁国瑜
他以很大的精力关注和着手提高与培养青年地震科技工作人员。此时,他在一些业务会议、学科会议上大声疾呼,希望和要求在职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为国分忧、勇挑重担,孜孜不倦地钻研新科技知识,学习新方法,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力求适应社会与政府对地震预报人才的要求,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减轻地震灾害,为人民建功立业。正是在他的不断努力和实际推动、组织下,引进与介绍了国际上的前沿课题,掀起了学习科技理论、先进观测方法的高潮,不断开设了中国性的专业性极强的学习班、培训班,成立了培训中心,使一批青年人迅速成长为地震预报的骨干力量,满足了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在中年以上的科技工作者中,掀起了一个学习外语的热潮并在短期内取得了成效,逐渐适应了地震科技的国际交往,并向国外广泛宣传和展示了中国地震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成果,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中国地震科学的国际影响。

丁国瑜非常认真地挑选、招收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青年学生,以培养高级地震科研人才。在培育研究生的过程中,他强调了研究生必须在本学科领域内选题且能把握住重要的科学问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实验方法加以培养。在强调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同时,他鼓励研究生们到大自然中去,到活动构造和地震现场去,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可望取得系统的、坚实的、第一手的资料。在他不断的努力下,一批批研究生走向成熟,他们中不少人在古地磁、测年技术、遥感技术分形几何学、反应谱计算领域内具有坚实的基础,并因此而在科研项目的理论研究上很有成效。涌现了一批德才兼备的研究人才,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承担了重要的科研任务。丁国瑜不仅在过去,就在年近古稀的今天,他还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亲自带领研究生在野外进行观测、指导,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培养青年的工作能力。大到路线确定、综合分析,小到剖面绘制、野外记录,事无巨细地进行指导。对于一些慕名前来求教的青年学子,丁国瑜一如既往,诚恳接待,在科学思想、研究方法、实际经验等多方面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甚至为他们查阅某些具体的数据和文献。对京外或一些来信求教的青年人,他也有问必答,有信必回。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出版社,1989.
3、http://www.cug.edu.cn/2003/2003/zhuantiwang/dycz/24_4.ht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丁国瑜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