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7230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9-25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郑哲敏
郑哲敏
何祚庥
何祚庥
任咏华
任咏华
屠基达
屠基达
叶培大
叶培大
钱学森
钱学森
华罗庚
华罗庚
金怡濂
金怡濂
孙钟秀
孙钟秀
罗沛霖
罗沛霖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杨芙清
杨芙清
杨芙清教授,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名誉院长。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 IEEE Fellow,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级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副主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北大青鸟集团董事长,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名誉校长。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1957-1959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1962-1964年任前苏联杜勃纳联合核子物理所计算中心中国专家。
2009年5月15日,澳洲ISTS(国际七三学社)主席陈恩田在中科院向杨芙清院士赠送了中国道教书法大师泰山仙翁的题词:未湖飞杨,芙出冰清。高度赞扬了杨芙清院士的才学和品格。
目录

[显示全部]

人物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芙清,女,1932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杨芙清,女,1932年11月生,汉,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苏无锡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1957-1959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1962-1964年任前苏联杜勃纳联合核子物理所计算中心中国专家。1959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1957年至1959年赴前苏联学习程序设计和计算机软件。1962年至1964年,杨芙清以中国专家身份被国家派往莫斯科杜勃纳联合核系物理所计算中心工作。归国后一直在北大任教,1983年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七十年代。她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规模大、功能强、支持多道程序运行的计算机(150机)操作系统。这一成果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该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杨芙清
杨芙清
七十年代中后期,她又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DJS240机操作系统,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6年,杨教授主持研制成功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软件工程核心支持环境BETA—85》,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北京地区优秀软件一等奖。

杨芙清教授另一突出贡献是组织了全国22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380多名科技人员,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新历程,终于研制成功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它是我国第一个大规模、综合性的软件工程环境,不论在集成度,还是对软件开发的支持力度等方面,都达到或超过了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以迅速之势走进了工厂、机关学校和家庭。286、386、486、586,当人们使用电脑、享受电脑的恩惠时,可曾知道和想到为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我国第一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研究的女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杨芙清教授又在为软件的工业化生产进行研究。她因是中国第一个研制出可支持高级语言及多道运行的操作系统,第一个研制出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第一个研制出初具规模的软件工程支撑环境……而被美国名人录列为世界最杰出的5000人之一,被英国名人录中心列为终身研究院士、被列入澳洲和远东名人录。

1993年,世界微软大王、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首次来华访问时,他向中国郑重提出了他最想拜访的两位科学家:一位是德高望重的科学界老前辈周光召,另一位就是著名的女科学家杨芙清。杨芙清教授在北京大学接待了大名鼎鼎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参观了青鸟工程展览室之后,他承认中国的软件开发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早年生活编辑本段回目录

1932年11月6日,江苏省无锡市留芳声巷52号杨家大宅院里,诞生了一名可爱的女婴。她的父母望着女儿花朵般的小脸庞,不由联想起每年夏天,当地芙蓉花开,满城清香的美景,就给女儿起名叫杨芙清。

杨芙清
杨芙清
他们盼望女儿的容貌能像芙蓉花一样美丽,更希望女儿成年以后能品格出众,才气过人。多少年后,杨芙清成为我国第一代计算机软件专家。少年时期,杨芙清学习好是出了名的,班里的同学都叫她“小先生”,但是她可不是那种书呆子,甚至她曾一度幻想能修炼成一个武艺高强、惩恶扬善、救人危难的女侠客。为此,她还真在自家庭院里练就了一手让表妹们交口称赞的扔纸飞标的本领。而且她曾一夜之间,以舞蹈闻名全城。

那是1949年,无锡市解放,当时杨芙清刚刚升入高中。有一天,市政府在人民剧场组织了一场救济贫寒学生义演活动,杨芙清也参加了演出。在军乐团的伴奏下,杨芙清和8名女生身穿白上衣和军绿色短裤,手执红旗登上舞台。她们挥舞着红旗,随着乐曲轻盈跳跃,宛如一队英姿飒爽的女兵,在红旗漫卷的田野里练操场习武,舞姿优美,英武动人。义演结束之后,“红旗”舞轰动全市,各单位争相邀请,十分火爆。杨芙清等9位姑娘,一夜之间成为无锡市红极一时的业余舞蹈明星。从此,舞蹈成了杨芙清的终身业余爱好

她考上北大之后,很快就被推举为校舞蹈队长。她的老同学至今还记得她表演大头娃娃舞、采茶捕蝶以及她在中南海为外宾演出红绸舞的动人风采。不久,杨芙清就被选为北大学生会文化部长,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才貌双全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的居里夫人居里

1957年初,杨芙清结束了留苏前的俄语集训。出国前夕,杨芙清和北大物理系高材生王阳元,在晨雾迷漫的未名湖畔订下了终身大事

杨芙清
杨芙清
“才貌双全的杨芙清,选定了一个穷大学生!”杨芙清的抉择,在亲朋好友当中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当年的王阳元,是位浓眉大眼、身材魁梧的美少年。但他出身清贫,亲友们对王阳元本人都很满意,只是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太差了!王的父母在乡镇经营着一家不景气的小杂货店,他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7个弟妹,如此贫困的家庭,哪年哪月才能翻身哪!

杨芙清是名门闺秀,书香门第,她本人更是才貌出众的姑娘,马上就要出国留学,前程远大,不可限量,凭她的条件,什么样的白马王子找不到?干吗找这么个穷大学生!杨芙清听了亲友们的议论,只是淡淡一笑:我的择友标准是人品和才华,是真诚的爱。他的弟妹虽多,但总有一天会长大。

1959年末,杨芙清在莫斯科进修了两年程序之后,如期归国。那天,王阳元早早地就赶到了火车站。当他见到了久别的未婚妻时,才发现自己脚下的一双旧布鞋正超期服役,一只脚的大脚拇趾,在鞋面下隐约可见,走不了多远就可能从鞋尖处露出头来。嗨!又忘了买鞋了!

王阳元正为此感到尴尬的时候,未婚妻已经悄悄递过来一具纸匣子。他接过来一看,是一个印着俄文商标的鞋盒儿,里面装着一双漂亮的黑色牛皮鞋。1960年金秋时节,杨芙清和王阳元在北京大学物理大楼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这一对新人,每月工资合起来才112元。他们没买毛料礼服,也无力购买当时流行的三大件:手表、大衣柜和自行车。他们也没有大宴宾客,只花了几十元钱买喜糖招待亲友们。新郎、新娘的穿着虽然朴素,但新婚夫妇那俊俏的外貌和端庄的风度,依然使他俩风采照人。

当年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们未必能料到:13年后,杨芙清将亲手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多道运行的百万次电子计算机操作系统。20年后,杨芙清和丈夫都将成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30年后,他俩将共同踏进中国科学院殿堂,成为令人敬佩的“中科院院士”。当然,作为女人,杨芙清还获得一系列值得骄傲的成功;她不仅选中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好老公,而且养育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和一位可爱的女儿。他们现在都获得了博士学位

投身科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50年代,我国为解决原子能研究、飞机火箭的研制和自然科学如气象、资源勘探、重大工程设计中的复杂计算等,都迫切需要先进的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研究被列为国家六大重点项目之一,并开始集中科研力量攻下这一堡垒。

杨芙清
杨芙清
1957年,杨芙清作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个计算机软件研究生被派往苏联学习。从此,她的奋斗,她的成就,她的一生便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少人羡慕她选择的这个专业,其实这在当时根本谈不上选择,而是组织的决定。她在大学时学的是基础数学,1955年毕业后学校决定把她留下当研究生,参加计算数学研究室的组建工作。当时我国的计算机事业还是一张白纸,在那个一生交给安排的年代,国家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杨服从组织分配,并脚踏实地地干了起来。这也成为一种解释捕捉机遇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机遇就会到来。挑三拣四,这山望着那山高,机遇往往就会从身边溜掉。

前苏联著名教授,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苏拉勃拉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这样一个思维敏捷而又勤奋好学的中国学生。程序设计必须经过一步步的检查来验证它的正确性。特别是编译程序这样一个大而复杂的程序更是如此。因而这是一项极为繁琐的工作。苏拉勃拉教授说,能否反译过去看看。两个思维优势的相互碰撞定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苏拉勃拉教授一闪而过的想法,触动了杨芙清那敏感的思维网络。

不久,一篇反向思维的毕业论文“逆编译程序”横空出世。编写计算机程序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而检验所编写的程序的正确与否更为艰难。在一般人看来,解决问题都是按事物的发展过程“顺流而下”。这是常规思维之路,而杨芙清反编译程序的正确性,一下子使这项极为艰难的程序验证工作“柳暗花明”。杨芙清的这一论文立即引起了各国专家的关注。后被西方杂志称为“程序自动化早期的优秀之作”。至今,年迈的苏拉勃拉教授仍念念不忘杨芙清这个优秀学生,每逢有中国学者去访问时,总是关心地问起她的现状,称赞她是一位思维敏捷,具有创造性、工作认真的年轻软件科学家。

研究方向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芙清
杨芙清
杨芙清主要从事系统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系统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倡导和推动成立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1983-1999年担任系主任期间,将该系建成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内率先倡导软件工程研究,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软件工程学科;开创了软件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主持了历经四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和国家863计划若干重点课题的研究;创建了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出"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的理念,创建了以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发表论文150余篇,著作8部,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系统软件、软件工程基础理论和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等方面。她对程序自动化的早期研究成果,被西方杂志称为是"程序自动化研究早期的优秀工作";70年代中后期,开展系统软件研究,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我国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多道操作系统,具有首创性和开拓性;80年代以来,在国内首先倡导开展软件结构与工具、软件设计技术等软件工程基础研究"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一直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项目)青鸟工程的研究开发工作,在大型软件工程开发环境、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及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促进了中国软件产业基础建设,对软件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技术支持;承担了多项863高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在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1984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出百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发表论文90余篇,著作7部。

个人荣誉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芙清
杨芙清
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和奖励,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十余项国家及部委级的奖励,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先进个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潘文渊研究杰出奖等。

杨芙清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8年、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十七项国家及部委级的奖励。

兼职情况: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IEEEFellow(2003年),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级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电子学报》副主编,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人物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芙清
杨芙清
最光彩的岁月和最单调的计算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人理查.伏森为了解决天气预报中的复杂计算,想要4万、6万人坐在一个圆形剧场中同时计算。这是最朴素的并行计算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行计算已不是几千、几万个操作员所能操作的。人类要把这些事交给计算机来做。1946年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占地170平方米、重30多吨,它的计算速度每秒5000次,已比机械式计算机快了上万倍。

我国在“两弹”研制过程中许多复杂计算因条件所限,都是用手摇计算机来做。直到70年代末,我国仅拥有2000多台微机和小型电子计算机。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步伐。80年代初,上级决定由杨芙清负责主持我国第一台百万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当成功荣誉来临的时候,杨芙清没有像有的人那样以有功之臣自居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如何呕心沥血以及那些不眠之夜,她像居里夫人一样只对科学本身保持兴趣,而科学所带来的身外之物,她不是那么挂在心上的。

人们说她把她那最多彩的岁月交给了那些最单调的计算,然而她正是用这些极为简单枯燥的计算创造了许多辉煌。

院士教诲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芙清
杨芙清
第一个问题基础软件所占份额尚小,在产业中的基石作用未能凸显,基础软件是软件产业的基石,是软件产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在中国软件产业规模中,近年来,基础软件虽有较快的增长,但所占的份额尚小,在产业中的基石作用未能凸显,所以我国虽然是软件应用大国,因为渗透各行各业,但还不会是一个软件产业的大国,更不是一个软件产业的强国

问题二、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燃烧企业集团,我国软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缺少品牌产品,还没有形成面向领域的专业化软件企业集团。2006年中国软件产业年鉴上看出,统计2005年中美软件企业前三强软件销售额对比,中国软件企业前三强是华为海尔中兴,如果我是搞软件的话,软件都不是我们以为的软件企业,当然华为是很强的软件企业,华为年产值19亿美元,美国软件前三强,IBM613亿美元,所以这方面可以看到差距很大,有待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软件企业集团。

问题三、软件人才结构性的矛盾突出。产业发展的品牌化需要相对应的人才质量,但是现在高管人才供给匮乏,缺少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产业发展规模化需要相对应的人才规模,现在离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规模还有较大的差距。产业发展多元化,需要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的人才。现在缺少面向产业,适应社企业需求,工程能力强的人才,学生我进入企业学要有一到两年的转型,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工作,形成企业人才滞后的现象。

我国“软件工程的铺路人”杨芙清编辑本段回目录

杨芙清

    人物小传

    杨芙清,1932年11月6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倡导和推动成立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并将该系建成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率先倡导软件工程研究,创办了第一个软件工程学科;开创了软件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主持了历经4个五年规划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为国家软件产业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创建了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她提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的理念,创建了以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示范性软件学院,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学科建设和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7年,在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箭牌计算机上调试程序。

    舍小利者成大器

    机遇不是刻意求来的,而是在踏踏实实的工作中得到的。挑三拣四,这山望着那山高,机遇往往就会从身边溜掉。

    沐浴在温润的阳光里,和杨芙清对坐聊天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许是长年研究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缘故,她总是听了上句就猜出下句,三言两语就阐明重点。跟随她带点无锡乡音的柔和语调,时光仿佛很轻易地回到了58年前。那一年,一位19岁的江南少女带着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录取通知,满怀憧憬来到北京。之后,她进入北京大学,来到了未名湖畔。读书、教书、从事科研,不知不觉已过了古稀之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软件工程的铺路人”、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带头人、北大青鸟董事长、北京大学软微学院创建者……从25岁与计算机软件结缘直到今天,杨芙清的人生就像春天的风景一样,和煦明朗,生机盎然。

    杨芙清有一个高知家庭,丈夫王阳元是中科院院士,儿女都是博士。

    “我们家属于把事业和家庭融在了一起,没有周末,也不常出去玩,平时都在学习。我们没有特别教育,但是在这个气氛里长大的孩子们习惯了。”杨芙清笑着说,“我和丈夫都是一个时代的人,奔的是一个目标,都是为了国家的需要搞教学搞科研。而且我搞软件,他搞微电子;我原来学数学,他学的是物理。信息科学里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相互讨论,到了后来,互相之间还有个支撑、互补。在家里的争论也常常是工作上的事,经常分不清是家庭还是事业。”

    杨芙清说,年轻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人才尤其缺乏,我们那一代人有一种特别的使命感。“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跟国家联系起来、跟事业联系起来才有价值。”对杨芙清来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事业”,她“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

    事情还要从1955年说起。那一年杨芙清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和两位同学一起被分配留校。这一年,学校在原数学力学系新设立了计算数学专业,杨芙清被分配到了这个新专业。当时计算数学教研室只有五六个成员,全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最初两年,可以依靠的只有一本苏联的《线性代数计算方法》和一台手摇计算机。杨芙清服从了分配,很快确定了以计算方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新方向。

    “我没想过自己将来会怎么样,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只是觉得既然国家需要,那就有责任把它做好。”为了尽快熟悉这个新领域,杨芙清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个时候我的学习主要就是读那本《线性代数计算方法》,读了以后到教研室的会上去讲。当时北大的讨论班气氛很好,非常培养人。我的导师徐献瑜教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我每看完一章就认真地做题目,用图把解算过程、结果画出来,誊写清楚,保证干干净净地交给导师。”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同学休息以后,杨芙清独自坐在罩着报纸的电灯下,熬夜苦读。那段日子训练了杨芙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她之后的科研历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研究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正在显示出巨大的潜力。1957年,我国决定派出代表团赴苏联学习。杨芙清成为代表团的一员,任务是去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学习编写程序。

    当时,很多人认为科学研究越抽象越高级。杨芙清的经历却恰恰相反,从基础数学到计算数学,再到程序设计。她开玩笑地说,“按他们的说法,我是一步一步往下走。”杨芙清相信国家选择她自有道理,也相信导师的判断。她再一次服从安排,圆满完成出国学习任务,由此成为我国计算机软件研究领域的先行者。

    随后,事情的发展就顺理成章:

    1962年,她以中国计算机专家的身份再次受命前往苏联,在杜勃纳联合核子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负责科学计算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用经验。

    1969年,我国决定研制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杨芙清被确定为总体设计组成员,负责指令系统和操作系统的设计。1974年,杨芙清和同事们独立设计出了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1978年,这一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杨芙清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也由此奠定。

    当年没有考虑个人得失反而成就了今天的事业,杨芙清说,现在看来并非偶然。“国家给你的路,就是一条最好的路。机遇不是刻意求来的,而是在踏踏实实的工作中得到的。挑三拣四,这山望着那山高,机遇往往就会从身边溜掉。程序设计当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我说这个太‘低档’了,我不去,就要搞基础数学,就等于失去了这个机遇。”

    青鸟工程是另一个例子。“青鸟工程10多年里都是冷板凳,很多人认为我们这是个‘高级玩具’。确实,开始的时候就像‘高级玩具’,因为还没能用到它。一个科学的思想,或者一个成果,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时间,它才用得上。”杨芙清说,1997年,我国软件工程领域关于“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的成果已经出来了,这也是1998年国际软件工程会议的热点课题。国内真正能用上这些成果,是2000年以后。她相信,只有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才能不被眼前的小利益束缚,不被一时的困难挫败。慢慢的,成绩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回馈和机遇就会随之而来。当正向的循环产生时,不用自己刻意为之,它会推动着你培养新能力,最终做出更大的成绩。

 

2004年7月1日,与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交流。

    心若诚时事简单

    “国家需要和行业需求不是一句空话,它包含很多实际的工作。”

    2001年,杨芙清69岁,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委下发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杨芙清立刻组织人员,提出了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的建设方案。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可无论是当时,还是8年后的今天,杨芙清都不以为苦、甘心情愿。

    “你问‘为什么’?因为几十年想做的事,终于有了一个平台。”眼睛里闪动着光彩,杨芙清“啪”地拍了一下桌子说,“再难也做!”

    杨芙清所说“几十年想做的事”,是培养工程应用型的软件人才。“过去学校里培养的主要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到了企业要有一个转型期,就像北大的学生通常也需要一到两年。但我们是技术学科,企业需要马上就用得上的人才,我称其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创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就可以面向应用需求,通过产学研结合来培养学生,再到企业中去应用,学分、论文等等都环绕这个思路,形成一个培养新型人才的体系。这是对人才培养方向的改革探索。”

    2002年,以杨芙清为理事长的北大软件学院(2004年后更名为北大软件和微电子学院)成立,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面向产业、面向领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

    这不是杨芙清第一次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将之转化为具有前瞻性的奋斗目标,更不是她第一次勇敢地迎接事业上的挑战。

    早在1958年,杨芙清就注意到了计算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程序设计的自动化。早期的计算机,编程全靠手工,编完后还要人工验证。1958年,杨芙清受命转入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师从著名教授米哈伊尔·罗蒙诺维奇·舒拉波拉。在导师支持下,她将研究方向确定为“程序设计自动化”。不久,她独立设计出了逆向验证方法《分析程序》(即逆编译程序),这一成果后来被西方杂志称为“程序自动化早期的优秀之作”。

    更典型的例子是她对我国“软件工程”的贡献。通过多年的实践,杨芙清发现软件研制面临3大难题:软件复杂程度高、研制周期长、质量难以保证。在国际前沿思想的启发下,上个世纪70年代末,杨芙清开始在国内倡导软件工程研究。从1983年开始,杨芙清带领科研团队全力投入了我国软件工程领域的标志性项目“青鸟工程”的研发。用杨芙清的话来说,“青鸟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软件生产手段的变革。希望通过工程化开发方法、工业化生产技术,从手工作坊式变为工业化生产。”该课题历经4个五年规划,被认为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青鸟Ⅰ型系统(JBⅠ)研发成功时,曾被国外专家认为“可以和国际上同类软件相媲美”。到1997年,“青鸟Ⅲ型”通过技术鉴定时,杨芙清和她的同事们已经站在了国际前沿。作为领导者和首席科学家的杨芙清也因此被誉为我国“软件工程的铺路人”。

    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段段传奇。杨芙清却说,这只是有关勤奋和投入的真实故事。“面向国家需求、面向产业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包含很多实际的工作。要把事情做到底,自然会在实践中不断遇到问题。”杨芙清说,要解决问题,需要靠积累,至于天赋,那只能是“三分靠天赋,七分靠勤奋”。只要思路开阔,总能想得出“千方百计”。

    1969年研发150机操作系统时,当时的石油部依据勘探工作的需要,明确提出这个系统必须能支持多任务同时工作,即拥有“多道运行”功能。而那时科研团队中只有杨芙清一人是用过计算机的内行人,“多道运行”在人们心目中是高深莫测的尖端技术。杨芙清和同事们最终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用的是想象不到的“简单”方法。

    “计算机内部不是同时处理问题,只是外部看起来是并行的。就好像我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电话来了,我去接个电话,回来继续做事。这不就是我一个人同时处理两件事吗?多道运行的道理,就是从这里头去分析的,一点也不神奇。”杨芙清说,“要编程序,先得有个思路,有个解决的方法。过程很复杂,但只要开阔思路,就能想到解决方法。任何科学都来自于生活,善于观察客观世界,客观世界里的东西就可能为你服务。”

    经过无数次分析、提炼,设计完成之后,检验又遇到了难题。由于缺乏相应的设备,杨芙清带领同事们,把所有的逻辑框图挂在墙上,团队成员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内存管理、设备管理、中断处理、调度、光电输入管理等。“总控”杨芙清一声令下,各角色依次上场,模拟运行。就这样,经过反复检验和修正,方案顺利定稿。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只要用心做,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人对杨芙清能够身兼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种角色感到好奇。在她看来,这同样是认真去做的自然结果。“我们是技术科学,直接面对实际需求。我们把国家需要、产业需求提炼成课题、项目,进行研究、开发。成果出来了,就把技术转给企业,用到生产实践中。在应用的过程又会反馈很多问题、提出很多问题,又为研究提供新的课题。这是一个链条,所有这些都相互关联。要做好一个课题,本来就应该这样。”

    2003年12月,在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中期评估中,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综合评比排名第一,被誉为“示范中的示范”;2006年,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验收评估,评估结果为“综合排名第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杨芙清和她的团队在计算机软件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前沿,国际有一定影响”。下一步的目标是建设综合性软件工程创新平台,适应国家重大需求;建立软件工程理论基础,发展软件工程学科;拓展国际合作,扩大中国在国际软件工程中的影响。

    杨芙清说,“我现在70多岁了,但是我从来都没觉得自己老,因为我的一生都在迎接挑战,都在思考如何创新。”或许我们应该再为她补充一句:还因为她全心投入事业,善于发现问题,更善于解决问题。

 

2004年9月,在新生开学典礼上与新同学交谈。

    力量源自团队

    “科学发展到今天,科研工作需要一批人、一代代接力棒似的去完成。”

    杨芙清办公室隔壁有一个小型会议室,四周的墙壁上大大小小挂了10幅照片,全部都是合影,有院士大会的合影,也有科研团队的合影。她自己工作和会客的照片只有两三张,摆放在转角处不起眼的柜子里。

    杨芙清对“团队”特别重视。“软件学科是工程学科,本身就是群体行为,任何一个项目一个人都是做不出来的,只有团队协作才可能办好事情。”杨芙清说,“个人奋斗很关键,但科学发展到今天,科研工作需要一批人、一代代接力棒似的去完成。”例如,“八五”期间参与青鸟工程的338人就来自22家单位,不仅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还包括中软公司、上海软件中心等。

    要带领一个团队,甚至培养一个团队并不是件单纯学术范围的事。从1969年带着一群20多岁几乎不懂计算机的年轻人,到青鸟工程时协调多家单位的科研和工作人员,再到多年来在北京大学培养软件工程的后继力量,杨芙清总能做得很好。杨芙清最早的研究生之一邵维忠教授,至今对1980年到上海调试DJS—240机操作系统的那段日子记忆犹新,“尽管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很艰苦,但乐在其中。整个集体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讨论工作时可以很激烈地争论,学生也可以跟老师争论,我们几个年轻人之间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都是为了工作,事后仍然亲如兄弟。”

    追寻对集体认识的根源,杨芙清说起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杨芙清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父亲长年奔波、忙于工作,母亲性格宽容、勤俭持家。父母亲都比较开明,鼓励孩子们学习、上进,但对操守要求很严。

    “我们家和伯父家在一个院子里,两家有12个孩子,除了一个比我大的堂姐很早就出去读书了,剩下的11个孩子里我年纪最大。我比较会出主意,弟弟妹妹都叫我‘好姐姐’。”杨芙清笑着说,“这就是一个集体啊。要想带着他们,就得以身作则。另外在学校里,那也是一个集体。那时候社会活动、集体活动很多,像篮球队、排球队、腰鼓队,我都参加。”

    事实上,杨芙清身上很多令人称道的优点都或多或少源于那一时期的影响。杨芙清说,父母亲和学校“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了处理问题、和人相处的能力”。也正因为这样,杨芙清在后来的教学中总是对学生说,“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名国家需要的人,做一名勇于应对任何挑战的人,做一名善于解决困难的人。”

    “那时候学校气氛也很宽松,没有太多课业压力,老师们也可以发现学生的长处来进行鼓励。我的一位中学数学老师经常给学生零蛋,大家都叫他‘大鸭蛋’。有一次考试,好多同学都得零蛋,我全答对了,而且有一道题用两种方法解,他给了我一百二十分。我觉得自己这方面好,后来就拼命用功,考大学的时候就报了数学系。”杨芙清说,那时候并没有挤“独木桥”的现象,高考的时候大家选志愿都是根据自身和家庭情况,为此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同学约我一起,我就跟着她们去考了邮政局。录取的时候,邮递员送信来说,‘恭喜你,以后咱们就是同事了!’后来清华大学发榜了,我说,‘对不起,我上清华去了!’”说到这里,她禁不住笑了起来。

    杨芙清说,那段成长的少年岁月给了她良好的心态,也促使她在此后的人生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

    正聊着,学生姜瑛借到北京出差的机会前来看望恩师。如今,姜瑛任教于昆明理工大学,自己也带领了一支科研团队。杨芙清握着她的手笑着说,“你们都发展得很好,我非常高兴。还是那句话,希望你们像吊兰一样,每发出去一条枝,就长出一串。虽然不在学校了,但是大家还是在一个大的团队里,为了一个大的共同目标努力。”

    看着她们紧握的双手,听着杨芙清富于感染力的话,让人感觉到她的内心世界还像少年时代一样阳光明媚,朝气蓬勃。记者不由想起了她在一篇自述中所写的:“虽然我已被选为中科院院士,可我依然记得在青石板小学堂读的诗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的一生注定要这样度过。” (记者 乔申颖)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杨芙清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