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693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3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
阿斯伯格综合症
阿斯伯格综合症
中医衰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医衰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输卵管结核
输卵管结核
活菌治病
活菌治病
活菌治病
活菌治病
电子传媒时代心灵问题
电子传媒时代心灵问题
冷冻食品健康学说
冷冻食品健康学说
第六种自由
第六种自由
记忆幻觉症
记忆幻觉症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腺热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简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近百年来,该病作为常见病受到医学界重视。但其症状与体征变化多端,症状多样化,不典型性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目前国内外学者不断摸索改进实验室诊断方法,寻找新的检测项目,以求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目录

[显示全部]

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属,1964年由Epstein、Barr等在非洲儿童的恶性淋巴瘤(Burkittlymphoma)组织培养中发现,1968年由Henle等确定为本病的病原体。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B淋E~[tt胞表面有C3。受体,与EBV受体相同)。病毒颗粒在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150~180nm;病毒核酸为双链DNA,通常以线性分子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DNA的整合方式和以环状分子游离细胞中的形式存在。

腺热病变细胞
病变细胞

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①衣壳抗原(viralcapsidantigen,VCA):VCAIgM抗体早期出现,多在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IgG出现稍迟于前者,但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②早期抗原(earlyantigen,EA):可再分弥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是EBV进入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其中EA—D成分具有EBV特异的DNA多聚酶活性。EAIgG抗体是近期感染或EBV活跃增殖的标志。该抗体于病后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③核心抗原(nuclearantigen,EBNA):EBNA IgG于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④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1ymphocytedeterminantmem.braneantigen,LYDMA):为补体结合抗体,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IgG相同,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⑤膜抗原(membraneantigen,MA):是中和性抗原,可产生相应中和抗体,其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IgG相同。

流行病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也可引起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晚秋至初春为多。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口—口传播),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及粪便传播,关于宫内传播问题

腺热抗原
抗原
尚有争议。
(一)传染源 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
(二)传播途径 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病因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EB病毒为本病的病原,电镜下EB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EB病毒为DNA病

腺热DNA
DNA
毒,完整的病毒颗粒由类核、膜壳、壳微粒、包膜所组成。类核含有病毒DNA;膜壳是20面体立体对称外形由管状蛋白亚单位组成;包膜从宿主细胞膜衔生而来。EB病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仅在非洲淋巴瘤细胞、传单患者血液、白血病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中繁殖,因此病毒分离困难。
EB病毒有6种抗原成分,如膜壳抗原、膜抗原、早期抗原(可再分为弥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补体结合抗原(即可溶性抗原S)、EB病毒核抗原、淋巴细胞检查的膜抗原(lymphacyte detected membrance antigen LYDMA),前5种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LYDMA则尚未测出相应的抗体。

发病机制编辑本段回目录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EBV人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而累及周

腺热淋巴组织
淋巴组织
身淋巴系统。因B细胞表面有EBV受体,故EBV主要感染B细胞,导致B细胞表面抗原改变,继而引起T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效应细胞(CTL)而直接破坏感染EBV的B细胞。病人血中的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又称异型淋巴细胞)就是这种具杀伤能力的CTL。因此,本病称为“传染性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症”或“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更为恰当。EBV可引起B细胞多克隆活化,产生非特异性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其中有些免疫球蛋白对本病具有特征性,如Paul—Bunnell嗜异性抗体。

病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发病机制除主要由于B、T细胞交互作用外,还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及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等免疫病理因素所致。婴幼儿时期典型病例很少,主要是不能对EB病毒产生充分免疫反应。
随着感染进展,在B、T淋巴细胞交互作用后,导制CTL、巨噬细胞和非特异性杀伤细胞活性增强,阻碍B细胞的增殖,最终使疾病得到控制,体现了本病的自限性过程。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缺陷者,缺乏这种免疫机制,导致B细胞增殖失控,甚至发生免疫母细胞性B细胞肉瘤或其它恶性淋巴增殖病,如Burkitt淋巴瘤

腺热淋巴瘤
淋巴瘤

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淋巴结肿大,但不化脓,淋巴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高度增生,胸腺依赖副皮质区的T细胞增生最为显著。肝、脾、肾、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主要为异常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编辑本段回目录

潜伏期5~15天。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呈多样性,因而曾将本病分为多种临床类型,如咽类型、腺热型、淋巴结肿大型以及肺炎型、肝炎型、胃肠型、皮疹型、脑炎型、心脏型、生殖腺型等,以前三型最为常见。近半数患者有乏力、头痛、鼻塞、恶心、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
发病期典型表现有:
1.发热 一般均有发热,体温38.5~40C,无固定热型,部分患者伴畏寒、寒战,热程数日至数周,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2,淋巴结肿大 约70%的患者有淋巴结肿大,在病程第一周内即可出现,浅表淋巴结普遍受累,以颈部最为常见,腋下、腹股沟次之。肿大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中等硬度,无粘连及明显压痛,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肠系膜淋巴结受累时可有腹痛及压痛,有时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
3,咽峡炎 咽部、扁桃体、悬雍垂充血肿胀伴有咽痛,少数有溃疡或伪膜形成,如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
4,肝脾大 肝大者占20%~62%,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异常者可达2/3,部分患者有轻度黄疸。约半数病人有轻度脾大,有疼痛及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
5,皮疹 约10%患者在病程1~2周出现皮疹,呈多形性,以丘疹及斑丘疹常见。也可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偶见出血性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位,1周内消退。部分患儿可有上眼睑浮肿。
6.其他 在不同病期,个别患者可出现不同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在急性期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炎。在整个病程中患者都可出现神经症状,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等。在后期偶可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患者也可出现肾炎、胃肠道出血(因淋巴组织坏死溃烂所致)、间质性肺炎等症状。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X—连锁淋巴增生综合征患儿可因爆发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而危及生命,或发生巨噬细胞嗜血综合征、骨髓衰竭、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及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呼吸系统约30%患者可并发咽部细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炎。
(二)泌尿系统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类似肾炎的变化,病变多为可逆性。

腺热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

(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并发心肌炎者约占6%,心电图示T波倒置、低平及P—R间期延长。
(四)神经系统并发症 可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约为1%。
其它并发症有脾破裂、溶血性贫血、胃肠道出血、腮腺肿大等。

辅助检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流行病学资料 应注意当地流行状况,是否曾赴流行地区出差旅游。周围有无类似患者,以便协助诊断。(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发热、咽痛、颈部及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多形性皮疹,但本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散发病例易误诊,尤其在无实验室检查条件的情况下,诊断困难较大。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万~6万/mm3,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依其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三型。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有关。
2.骨髓象 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可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有认为可能为周围血液稀释所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
3.嗜异性凝集试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啫异性抗体,可和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5个月。较晚出现啫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少数病例(约10%)的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
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数患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等患者,其嗜异性凝集试验也可呈阳性结果(除血清病外,抗体效价均较低),但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正常人和上述各种患者(血清病患者除外),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完全吸收或被牛红细胞部分吸收,而本病患者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部分吸收和牛红细胞完全吸收,而血清病患者血中抗体可被两者完全吸收。嗜异性凝集素效价从1∶50~1∶224均具有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其效价在1∶80以上具诊断价值。若逐周测定效价上升4倍以上,则意义更大。近年来采用玻片凝集法,用马红细胞代替绵羊红细胞,出结果较试管法快,比较灵敏。
4.EB病毒抗体测定 人体受EB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膜壳抗体、抗膜抗体、早期抗体、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病毒相关核抗体等,各种抗体出现的时间与意义详见表11-15。
5.其他 EB病毒培养很少用于临床。测定血清中牛红细胞溶血素具诊断价值(效价在1∶400以上)。本病急性期尚可测到自身抗体,如抗i抗体(抗原i仅有于胎儿细胞内)、抗核抗体等。抗i冷凝集效价高时可致自身溶血性贫血。

诊断和鉴别诊断编辑本段回目录

诊断以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咽痛、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和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为依据,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多可作出临床诊断。对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者可测定特异性EBV抗体(VCAIgM、EAIgG)以助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肺炎支原体、巨细胞病毒、腺病毒、甲肝病毒感染、风疹、疱疹性咽炎所致的单核细胞增多相区别。其中巨细胞病毒所致者最常见,有人认为在嗜异性抗体阴性的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几乎半数与CMV有关。纵隔淋巴结肿大者,应于淋巴瘤等恶性疾病鉴别。

治疗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多呈白限性,预后良好,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主要对症治疗。急性期特别是出现肝炎症状者应卧床休息,并按病毒性肝炎对症治疗。有明显脾大者应严禁参加运动,以防脾破裂。
抗菌药物对EBV无效,仅用于咽或扁桃体继发链球菌感染时。忌用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以免引起皮疹,加重病情。于疾病早期,口服阿昔洛韦(acyclovir,无环鸟苷)800mg/d连用5天,有一定疗效。此外,阿糖腺苷(adeninearabinoside,Ara—A),泛昔洛韦(famcidovir)α—干扰素(interferon,IFN)等抗病毒药物亦有一定治疗作用。重型患者发生咽喉严重病变或水肿者,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时,应用短疗程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发生脾破裂时,应立即输血,并作手术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1.西医药治疗
       (1)高热病人酌情补液。
  (2)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3)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
  (4)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
2.中医药治疗
  (1)发热期:恶寒商热,头身疼痛,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濡数。治法:解表清气,化湿清热。
  (2)出疹期及出血:高热烦渴,斑疹外发,皮肤淤斑淤点,便血,呕叶腹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3)休克期:面白肢冷,烦躁不安,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脱。
  (4)恢复期: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预后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为1~2周,但可有复发。部分患者低热、淋巴结肿大、乏力、病后软弱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极个别者病程迁延达数年之久。本病病死率为1%~2%,死因为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本病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恶性病变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疾病。虽EB病毒亦可见于淋巴瘤患者,但本病不会转化为淋巴瘤。

预防编辑本段回目录

近年来,国内外正在研制EB病毒疫苗,将来除可用以预防本病外,尚考虑用于EBV感染的相关的儿童恶性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免疫预防。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腺热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