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532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7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
大学成为搞笑场
大学成为搞笑场
大学生幼童化
大学生幼童化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
中国高校教师身份危机
中国高校教师身份危机
30年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的原因
30年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的原因
中国大学生的能力缺失症
中国大学生的能力缺失症
过去教授的骨气和底气
过去教授的骨气和底气
大学官僚化
大学官僚化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福建中医学院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福建中医学院

【中】福建中医学院
【英】Fuji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福建中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省会城市福州五四路校区占地面积171亩;大学城校区占地面积1080多亩。学校主体现已迁到大学城校区,已有近5000名学生入驻。
学校是福建省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基地和全省中医药教育、医疗和科研的中心,建校近50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

目录

[显示全部]

学校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福建中医学院学校设有9个系、部,3个二级学院,有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学、七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市场营销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14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472人,其中研究生873人。
全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2462人(含直属附属单位),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55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282人;拥有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国务院津贴专家等,师资力量雄厚。2002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旗山校区占地面积935亩,屏山校区占地面积161亩。基本建成的旗山校区建设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行政、生活等设施。图书馆文献总量达135万册,馆藏图书丰富,具备了新一代的网络存储架构“SAN架构”,存储容量达到 30TB;校园网设备先进。
学校1998年、2000年、2002年、2006年四次被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学校是一所外向型大学,已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多个高等院校、科研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合作开办博士、硕士、本科、专升本等各种层次的学生培养;与丹麦瑞典有关大学达成了互派师生访问和到对方学校选修课程的协议;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常性的考察、讲学、医疗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学校是内地第一所招收台湾学生的中医药院校,对台交流与合作是学校的办学特色。现有台港澳学生及外国留学生471名,其中多数为台湾学生。学校还与台湾元培科技大学合作创办影像学专业,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合作创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台湾有关机构开展科研、中药研发、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并组织学生赴台湾参加交流活动。
    在新的发展阶段,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将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人才,弘扬闽台中医药文化,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现代外向型中医药知名大学。

学校设有9个系(部),4个二级学院,现有七年制中医学、五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放疗方向.护理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1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有中西医结合护理、药品营销、中医美容口腔医学等8个高职层次专业,涵盖医学、管理学、理学三大学科门类。现在校各类学生9000多人,其中研究生近600人,普通本专科生7000多人。

学校现有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共有床位数2500张,其中附属人民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另外还建立了医教研一体化的临床教学基地网络,拥有教学医院19家、实习医院13家。学校还有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国医堂和福州屏山制药厂等附属机构。学校有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以及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厦门市中医院、泉州市中医院、漳州市中医院、宁德市医院、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8所附属医院,临床基地实力雄厚,体系健全。福建省人民医院和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有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专科、专病,12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校本部设立国医堂医院,为社会提供服务。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学科体系。中医骨伤科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也是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此外,还有7个福建省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重点扶持学科。2003年以来,作为福建省八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学科,带动护理学、心理学、情报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校有2个研究院: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2个国家(局级)三级科研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基地。学校开展的经络研究、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研究、中医证的研究、白内障基础与临床研究、中草药规范化种植与开发利用、中医药信息研究以及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等项目居于全国先进行列。附属福州屏山制药厂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全国首创专业。中医骨伤科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也是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目前全校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重点扶持学科、4个全国继续教育基地、7个福建省重点学科、3门福建省精品课程、2门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立项;6门福建省精品课程立项。学校现有2个博士授权点,15个硕士授权点,2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是有权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单位,是有权免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硕士生的中医院校之一,也是具有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

2002年12月,国家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论确定为“优秀”。

2003年,福建省政府启动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重点高校建设,学校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8所高校之一。为配合省重点建设高校建设项目,学校形成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学科建设思路,突出中医药优势,凝炼了一批重点学科和学科方向,确定中医学(含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学科为重点建设学科,并以此带动护理学、心理学、情报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共同发展。

学校围绕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拥有一批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的项目,如中医经络研究、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研究、中医证型研究、白内障基础与临床研究、中草药规范化种植与开发利用、中医药信息研究等。学校拥有2个国家(局级)三级科研实验室,15个二级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专科、专病中心,13个省级重点专科。5年来,学校共中标国家级项目(含国家教育部、中管局、药监局项目)2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4项,在研科研经费2084万元。此外,出版学术专著70部,其中被SCI收录和引用近20篇。学校出版有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福建中医药》《高等中医教育研究》 等学术期刊。

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目前,全校教职医护员工近2000人(含附属单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00多名,其中正高100多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215名;在3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约占60%,其中中医药主干学科达86%;有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1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福建省优秀专家10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44人。

院系设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福建中医学院

 

●中医系
中医系是福建中医学院历史最悠久的系。本系设置的中医学专业是学院开设最早、最具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中医系文化底蕴深厚,学术思想流长,人才荟萃,科研成果丰硕,办学经验丰富。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继承、挖掘和抢救祖国医药学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福建省和东南亚输送了大批优秀高级中医药人才。

中医系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临床基础等4个学科,下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各家学说、医学史、医古文等9个教研室。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4门省级精品课程: 《温病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 ;有8门主干课程被评为校精品课程;中医基础教学实验室和中医基础科研试验室,分别通过省教育厅的合格实验室和省科委的二级实验室评估。医学史陈列馆是开展中医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被列为福建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七年制中医学本硕连读、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含方向)。现有学生1600多人,其中研究生60多人。

中医系拥有一批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老教授和一批朝气蓬勃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有客座教授2名,教授14人,副教授7人,高职称者占教师总数的29.85%;博士14人,硕士32人,博士、硕士以上学历者占专业教师的68.7%,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2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3人。荣获福建省“教学名师”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福建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3人,“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

近五年来,中医系教师取得可喜的科研成果,在藏象理论中医证候经方今用文献信息温病实验活血化瘀等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承担各级科研课题75项,出版医学专著18部,参编医书4部,在医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40篇,教学法论文56篇,获各级科技成果奖11项。

中医系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提出 “拓展基础、博学人文、强化经典、提升技能”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以讲中医经典为主的教学特色,积极探索具有中医传承特色的“师承”教学模式,打造了以证为龙头的中医科研平台,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中医系教学科研上一个新的台阶,为祖国传统医药学教育事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药学系
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创办于1984年,目前有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市场营销(药品营销方向)等6本科专业;教职工84人,其中教授11人,副高级职称16人,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40人;有方剂学、中药学、药物分析三个硕士点,其中中药学为一级学科硕士点。有中药学、方剂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 《方剂学》《中药化学》 《中药学》 三门省级精品课程。
几年来,药学系注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吸收、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不断创新,加强横向联合,纵向合作,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质量。
为了提高办学层次,培养高质量人才,2007年开始,从药学专业遴选优秀学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联合培养,以共享国内一流优质教育资源。制药工程专业由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与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创办,依托两校省级重点学科已有的专业技术、人力资源优势,开展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
1999年开始,与香港职业训练局联合办学,定期派教师赴香港授课,传播中医药文化;福建-台湾隔海相望,中医药同根同脉,药学系教师赴台讲学,同时也接受台湾学生及同仁到我系学习、研讨,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与融合。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药学系在不断地成长壮大;坚持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各专业建设突显特色,集药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为一体并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药学系人,秉承厚德、博学、传承、创新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培养了一批批中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高级人才,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贡献。

●骨伤系专业介绍

中医骨伤专业(1981年)

中西医结合骨伤外科专业(1999年)

中西医结合临床(骨伤方向)(2006年)

骨伤系研究生专业介绍

1.中医骨伤专业硕士(1985年)

2.中医骨伤专业博士(1993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骨伤实验基地建设

拥有骨伤创伤修复与重建实验室、骨伤生物力学实验室、骨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等3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其中中医骨伤病实验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骨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预评估。

骨伤系临床基地

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点医院,骨科是该院重点科室,设有260张床位,拥有广泛的病源和雄厚的医疗实力,下设创伤骨科、骨关节病、关节镜、脊柱外科、骨关节肿瘤、小儿骨科、显微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三级学科组。

附属人民医院的骨伤科是福建省中医骨伤重点学科,技术力量雄厚,中医特色明显,下设创伤骨科、矫形骨科、脊柱外科、人工关节及骨伤康复等三级学科组。

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发展迅速。其中骨伤科是福建省中医重点专科,下设创伤骨伤科、脊柱外科、人工关节、骨伤康复及骨质疏松防治中心等三级学科组。

●护理系
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系成立于1998年,设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1998年开始面向全省招收专科学生,2000年起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2002年增加高职高专升本科教育,2004年开始与我校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点联合培养护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形成以本科教学为主,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

学校有近50年的办学经验,办学环境和办学基础良好。护理学系开办以来,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使护理学系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护理分委员会理事单位、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护理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单位,是目前福建省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护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护理学系设办公室、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中医护理学基础教研室、护理人文教研室和护理学实训中心。拥有一支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教职工27名,在校生800余名。我们坚持:“以生为本,中西并重,厚实人文,强化素质”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走中西医结合护理的道路。我们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实验课、见实习、毕业论文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了校内实践基地、临床教学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和芬兰瑞典丹麦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护理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芬兰瑞典语理工学院护理学院留学,与瑞典韦克舍大学丹麦CVU Oresund国立护理学院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进修学习,努力把护理学系建设成外向型系部
综合实力 

●福建省人民医院 
    
福建省人民医院创建于1954年,是解放后福建省首家政府创办的公立医院。

被卫生部授予“三级甲等医院”,是福建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百余人;

拥有1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和8个省重点专科,“120”急救量位居全市第二;

设有12个临床教研室、2个博士专业、7个硕士专业和5个硕士授权点;

具备先进的层流手术室ICU病房

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微创医学先进疗法;

拥有西门子核磁共振(MR)、螺旋CTDSADR数字胃肠X机、大型全自动生化仪和系列电子内窥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充分发挥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完美结合的优越性。 

校园导航编辑本段回目录

福建中医学院

 

福建中医学院三维地图:http://fjtcm.6dxy.com/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回目录

福建中医学院

福建中医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学府,自创办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风雨艰辛,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学校得到长足的进步。近50来,为福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做出突出的贡献。自
1994 年以来,学校多次被评为福州市和福建省文明单位;学校1998年、2000年、2002年、2006年四次被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02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03年成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8所高校之一。
福建中医学院●荜路蓝缕、饮水思源——福建中医学院的前身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1953.7-1958.8)
1953年,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医政策,福建省卫生厅要求全省各级卫生部门积极举办中医进修班,培训中医人员。1953 年7 月 6 日,福建中医学院的前身——福州中医进修学校成立; 1955 年 11
月该校易名为“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该校以提高本省在职中医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己任,积极开展中医短期进修和专科培训,为 1958 年福建中医学院的创办,打下一定的基础。
●艰苦创业、探索前进——福建中医学院的创办、初步发展(1958.8-1969.夏)
1958 年 8 月 13 日,在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福建省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中医高等学府——福建中医学院正式成立,掀开了全省中医高等教育的崭新一页。
创办之初,学校由省卫生厅直接领导,省卫生厅厅长左英兼任学校书记和院长。1959
年,经批准省人民医院和省中医研究所划归福建中医学院直接领导,从此学校形成了教、医、研三结合的管理体制。学校创办尹始,即加强校内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的建设,党的管理机构逐步完善,教研组从6 个发展到 24 个;还设有图书馆、医疗室等。至 1963 年底,学校占地面积为 64 . 7 亩,建筑面积 18102
平方米;建立 8 个完整的实验室和动物房、无菌室,仪器设备总值为 13 . 73 万元;拥有图书资料 3 万多册。
福建中医学院成立后,确立了以中医高等教育为主、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先后招收了八届六年制中医医疗专业本科班、三届中医医疗专业专科班,举办了三期中医进修班,三期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班。教师及科研人员编写出版的著作有 20 余部,发表了一大批学术论文,取得了十多项科研成果,其中以“内痔核的枯痔丁疗法”成果影响最大,获国家科委颁发的鉴定书。
●“文革”浩劫、万马齐喑——福建中医学院历史的艰辛(1969.夏-1978.秋)
福建中医学院1969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小组决定福建中医学院与福建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迁址泉州,省人民医院和省中医研究所同时与福建中医学院脱钩。全校220名教职工(不包括附属单位),有180名被下放,只有少数人并入医大。从此,一个完整的“三结合”的中医教学、医疗、科研机制解体了,全校教职工十多年创下的基业遭受致命的摧残。只有1972年成立的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继续培养中医药人才,薪火相传,延续着福建中医学院的使命。
●改革开放、再创新业——福建中医学院从复办走向辉煌(1978.秋-至今)
1976年,福建省委作出恢复福建中医学院的决定,并成立筹备领导小组。经国务院批准福建中医学院正式复办,1978 年 3 月,福建省委决定在福州市五四路新建校舍。1978 年11月8日,福建中医学院举行挂牌仪式与开学典礼。福建中医学院现任党委书记罗萤、院长杜建,隶属福建省教育厅。福建中医学院复办后,30年来,在历届校党委的领导下,勇于实践,不断开拓,学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学校管理:
1、党政机构的设置和调整。1978年学校复办初期,只设一个综合办公室,到1979年5、6月间才逐步架构起各部门工作框架,首批组建的党政主要机构有:办公室(党政合署)、组织部、宣传部、人武部、学生党总支、人事处、教务处、总务处和基建办。根据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党政管理机构历经改革,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目前全校设有党政管理机构与群团组织共21个,即:办公室(党政合署)、纪委监审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离退休干部工作处、工会、团委会、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室、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医院与实践教学管理处、科研设备处、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武装部)、新校区管理处(基建办)、科技产业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科办;还有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杂志社、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国医堂等5个直属单位。
2、教学机构设置的发展演变。1978年学校复办时,仅有一个中医系,随着学校的事业不断发展,教学机构也不断增加。经过近30年的发展,学校现有9个系、部,3个二级学院和3所临床医学院,即:中医系、中西医结合系、药学系、骨伤系、针灸推拿系、公共管理系·社会科学部、护理学系、体育部、研究生部、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
(二)教育教学:1978年学校恢复中医本科教育,当年秋季招收中医医疗专业(本科)178人。另外,学校于1985年开始发展研究生教育。经近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专业、多形式、多渠道的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格局。现有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学、七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医学影像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市场营销、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14个本科专业。有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骨伤外科学、药品经营贸易学、临床康复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美容、麻醉护理等8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472人,其中研究生873人。
(三)科学研究:学校复办后,不断加强科研工作。1988年至1997年,学校共获省厅级以上课题212项,科研经费
591万元;1998年至2007年,我院共中标课题1142项,获经费6765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33项,经费499.71万元,省部级课题235项,经费5276.05万元,厅局级课题535项,经费552.85万元,校级课题339项,经费436.39万元。1978年至1987年间,学校共有
82 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省市的嘉奖(国家和部、委级奖的有20项,华东地区和省、市级的有62项);
1998年至2007年,我院成果获奖84项,其中省部级37项,厅局级5项,学会级11项,其他奖项31项。1977 年至
2007 年,学校医教研人员单独或参编,并正式出版的著作有 235 部,并编写了一批教材。 1978 年至 2007 年,我校教研人员在医学杂志上公开发表了一万多篇学术论文。2005年7月,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构建成我国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2006年5月,学校专门成立陈可冀中西医结合发展基金,资助省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项目。此外,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促进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四)对外合作交流与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开展对外、台港澳交流和合作。从1990年来,学校先后举办了十三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356人次外国友人前来参观访问,进行学术交流。自 1988 年至 2007 年,学校举办了九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两岸中医药界同仁共同探讨歧黄奥秘,增进了解,建立友谊,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20余年来,学校共选派了数十批专家、学者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种国际性学术会议,进行考察、访问、讲学等。自1986年11月,学校举办第一期外国医师高级进修班以来,海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进修、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教育格局,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现有台港澳学生及外国留学生471名,其中多数为台湾学生。学校还与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多个高等院校、科研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合作开办博士、硕士、本科、专升本等各种层次的学生培养;与丹麦、瑞典有关大学达成了互派师生访问和到对方学校选修课程的协议;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常性的考察、讲学、医疗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五)办学条件。1978年,福建省委确定了了福州市福州屏山东簏征地重新建设学校,至1985年,学校校舍已初具规模,在屏山校区150亩的校园土地上,建起了建筑面积40726平方米的校舍,基本上满足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2002年11月28日,福建中医学院在福州地区大学城率先打下第一桩,开始了旗山新校区的建设。旗山校区第一期工程在2005年基本建成,2007年完成整体建设。从2003年秋季新生开始入驻旗山校区。2005年,学校主体迁入旗山校区。旗山校区的建设,在福建中医学院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为学校在新世纪开辟新的办学空间,为学校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福建中医学院屏山校区占地面积161亩,旗山校区占地面积935亩,总建筑面积达279173平方米。图书文献总量达135万册,学校总资产达到42619.66万元。学校办学条件优越。
(六)附属单位。1980年5月省政府批准在福州吉祥山中医学院旧址筹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并于同年底成立附属医院筹备处。1984年5月,福建中医学院任命附属医院重新筹建以来的首任领导班子,撤销了附院筹备处和筹备领导小组。7月1日省政府决定附属医院复名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正式挂牌。1982年5月,筹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到2007年10月,学校有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厦门市中医院、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泉州市中医院、漳州市中医院、宁德市医院、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8所附属医院,临床基地实力雄厚,体系健全。1980年3月,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直属福建中医学院领导。1983年9月,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改名为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1992年8月12日,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改名为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2007年9月3日,组建了福建中医学院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有2个校办产业:国际中医药培训交流中心、福州屏山制药厂。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福建中医学院展望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是学校的校训,既体现了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中医药人才的特点,又突出了学校孜孜以求、不断进步的办学理念。
学校近5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积累了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中医药特色和产业优势已经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福建特有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蓝图,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成立,在学校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已进入良性循环,一批年轻的业务骨干已经在国内学术界崭露头角;与欧美、东南亚、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密切交往,为学校拓展办学空间营造了较好的条件。在这新世纪的曙光中,学校党委集体高瞻远瞩,制定了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中医人正在努力奋斗,齐心协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人才,弘扬闽台中医药文化,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现代外向型中医药知名大学。                  

现任领导编辑本段回目录

福建中医学院书 记:    罗 萤                           
副书记: 张凯民  林成建  
                谭卫星  陈立典 
   
院 长:    杜 建
副院长:    陈立典   李灿东  
               陈兴炎   刘献祥 


福建中医学院罗萤,男,上海人,中共党员,在职大学学历,学士学位,198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美术系党总支书记、闽台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正处级)、外事办主任、海外教育学院院长,1994年3月至1996年11月在东山县挂职任副县长,1997年8月起任漳州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2000年10月起任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党委书记。


福建中医学院张凯民,男,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大普学历,研究员,197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福建省教育厅(教委)成人教育处副处长,福建省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政研室副主任,福建省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福建省教育委员会主任助理兼办公室主任,1992年12月至1993年12月在龙海市人民政府挂职任副市长,1993年12月至1994年12月在中共龙海市委挂职任副书记。1997年5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福建中医学院林成建,男,福建尤溪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学士学位,副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曾在中共三明市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任职,曾任中共建宁县委副书记,三明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三明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委员、党办、校办主任,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兼人事处处长。2000年10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福建中医学院谭卫星,女,四川宣汉人,中共党员,中央党校在职大学学历,副研究员,1981年毕业于福建卫生学校药学大专班药学专业,曾任福建中医学院中药系党总支书记、机关党总支书记兼党校常务副校长、组织部部长兼党校常务副校长。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福建中医学院陈立典,男,福建政和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1990年6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11月起历任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院长、针推系副主任、主任,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兼任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院长,2006年1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兼任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福建针灸学会会长,全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福建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管理事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雪兰多大学客座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中有关偏瘫的现代评价以及针刺治疗的新思路、肩手综合征的评估与中医治疗内容多次为国内同行引用,其中有关针刺作为外周感觉输入的临床应用论点为 《针灸的科学基础》 引用,是现代治疗偏瘫的代表之一。获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福建中医学院杜建,男,江苏淮安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医疗系,曾任福建中医学院医疗系教师、邵武县医院医师、福建中医学院临床部副主任,1983年10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1986年12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院长、党委常委,兼任第九届福建省政协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省科协副主席,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副会长,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主编等,获福建省优秀教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的临床诊疗、教学、科研,积累丰富的经验,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 《台湾中医药概览》《台湾中医药纵览》《实用中医康复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老年病学》《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 等9本著作;获福建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福建省第四届高等教育社会科学成果优秀论文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项,获专利1项。

福建中医学院李灿东,男,福建石狮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1991年7月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历任福建中医学院外台办副主任、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医系主任,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高等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获福建省第三届高校名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 《中医诊断学》 教学科研工作,是省级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诊断学》和省级优质硕士学位课程立项 《中医诊断学研究》 负责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内分泌中医诊断体系的建立。出版著作8部,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内分泌相关疾病、舌证研究方面在居国内先进水平,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三等奖1项,福建省医学科技成果三等奖1

福建中医学院陈兴炎,男,福建罗源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医学学士学位,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曾任福建中医学院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兼宣传部副部长、人事处处长兼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处处长兼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党委委员。1986年5月至1987年7月参加省讲师团支教工作。1994年3月至1996年3月在福建省柘荣县人民政府挂职任副县长。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

刘献祥,男,浙江武义人,农工党党员,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中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曾任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副主任、主任,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兼任农工党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主任委员,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主编或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0本,负责承担了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科研课题16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排名第一2项,第二1项),二等奖1项(排名第五);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第二);国家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二)。

校标校训编辑本段回目录

校标 

福建中医学院

●标志体现地缘文化特点。标志主体由抽象化字母“F”“J”和太极图组合变化构成。“F”“J”各为“福”“建”汉语拼音的首位字母,突出福建中医学院的地域特征。太极图阴阳合抱的造型是传统中医的象征性标志,它体现了中医阴阳和谐的理念。
●标志寓示中医院校使命。标志主体似诊脉之手,喻示福建中医学院秉承中医传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标志又似扶携之手,喻示福建中医学院传道、授业、解惑,带领莘莘学子走进中医的学术殿堂;标志又似传播之手,喻示福建中医学院肩负弘扬祖国医学的重任,向世界传播中医药知识。
●标志突出办学理念特色。标志主体形成浪花造型,展示了福建中医学院独特的地域优势,努力为海内外学术交流作出积极贡献;跃动的浪花还体现福建中医学院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外向型中医药大学。
●标志展现古今融合内涵。标志主体运用传统的赭红色,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与旗山校区的建筑用色相吻合;同时标志富有时代气息,暗喻学校是一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高等院校。
●1958年为学校的创立时间。

校训

福建中医学院

“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精”指熟练的专业技能,“诚”指高尚的道德品质,惟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者方能称为“大医”。
“止于至善”出自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追求的是完美的境界,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正是大学精神之所在。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激励全校师生医护员工紧紧围绕“精诚”二字不懈努力,直至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既体现了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中医药人才的特点,又突出了学校孜孜以求、不断进步的办学理念。

图书馆 编辑本段回目录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图书馆是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有25名工作人员,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0人。藏书21多万册,中外文期刊23000册, 古医籍6000多册,已建立起以收藏医药卫生科学特别是中医药为主的藏书体系,拥有先进的计算机,光盘检索手段和优美的学习阅览环境!图书馆与闽台中医药信息中心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93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图书馆先进单位”,9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科技信息先进集体”光荣称号!98年被我院授予“三育人”先进集体!

参考网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福建中医学院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