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4548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7-04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范内瓦·布什
范内瓦·布什
山内溥
山内溥
瑞·米尔顿·杜比
瑞·米尔顿·杜比
刘易斯·科恩菲尔德
刘易斯·科恩菲尔德
BOSE博士
BOSE博士
朱利亚斯·布兰克
朱利亚斯·布兰克
菲罗·范斯沃斯
菲罗·范斯沃斯
埃尔玛·加德诺·法恩斯沃斯
埃尔玛·加德诺·法恩斯沃斯
大卫·华尔兹
大卫·华尔兹
杰克·特拉梅尔
杰克·特拉梅尔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威廉·肖克利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威廉·肖克利(WilliamShockley):晶体管之父、195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全名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1910年2月13日-1989年8月12日)。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在贝尔实验室期间与人共同发明晶体管,被媒体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和另两位同事荣获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率先引导“硅谷”走向电子产业新时代。他获得了90多项发明专利。

肖克利在英国伦敦出生,父母是美国人。他在加利福尼亚州长大并于1932年本科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1936年他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目为计算氯化钠晶体内的电子密度函数。1936-1955年期间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曾任晶体管物理部主任。1938年获第一个专利“电子倍增放电器”。1947年与他人合作发明了晶体管。1951年他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5年,他在加州芒廷维尤创立了「肖克利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聘用了很多年轻优秀的人才。但很快肖克利个人的管理方法因其公司内部不合,八名主要员工(八叛逆)于1957年集体跳槽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后来开发了第一块集成电路。而肖克利实验室则每况愈下,两次被转卖后于1968年永久关闭。

肖克利于1963年开始任斯坦福大学教授。他在晚年认为各种族的遗传水准有高有低,并支持鼓动智力低下者自愿绝育,因而在科学界和媒体界引起了争议。他于1989年因前列腺癌去世。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姓名(中文)       威廉·肖克利

(图)William Shockley等三位发明家William Shockley等三位发明家

姓名(英文)       William Shockley

机构与职务    1955年在硅谷创办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担任主任

出生年月       1910213出生,1989年去世

出生国家、地点    英国伦敦

教育背景       1936年,麻省理工(MIT)获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

1932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

职业背景       1963年开始,担任斯坦福大学教授

19551963年,在硅谷创办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19361955年,贝尔实验室晶体管物理部主任

《IT史记》相关章节:威廉·肖克利——晶体管之父编辑本段回目录

硅谷第一公民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惠普(HP)无疑是硅谷最早的电子公司。这家成立于30年代的著名公司成了硅谷历史的源头。但是真正点燃硅谷之火,使这块土地燃起壮观的电子之光的,还要等到五十年代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驾到,这就是威廉·肖克利。是物理学家肖克博士非凡的商业眼光,成就了硅谷,也是肖克博士拙劣的企业才能造就了硅谷。他是硅谷的第一公民。

1999年,《洛杉矶时报》评选出了“本世纪经济领域5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并列第一的是美国发明家维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1910-1989)、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Noyce1927-1990)和杰克·基尔比(Jack S.Kilby),他们三人发明了晶体管与集成电路板,从而使大量电子消费产品的体积大大缩小,全球现代汽车工业奠基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1947)、已故美国总统罗斯福(1882-1945)和动画王国创办者沃尔特·迪斯尼排在第二至四位。

因为发明晶体管,肖克利和另两位同事荣获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种用以代替真空管的电子信号放大元件,是电子工业的强大引擎,是计算机革命的关键,被媒体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也因此有人说:“没有贝尔实验室,就没有硅谷。”

这位计算机历史上最有头脑、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其一生别有意味。 

成长历程

肖克利,1910年生于伦敦。父母都是美国人,父亲是一个矿冶工程师,当时被派驻在英国。3岁,随父母举家迁往加州,在那里长大。考虑到他们的儿子在家里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肖克利夫妇直到儿子8岁时才让他去上学。但是,他并不喜欢学校。从事矿业的双亲从小给他灌输科学思想,肖克利的母亲教他学习数学。但是,对他产生特别重要影响的人是邻居诺斯教授,一位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10岁的肖克利是诺斯家的常客,教授的两个女儿一起玩,就像他的儿子一样。诺斯喜欢孩子,喜欢吸引他的小听众。一次,他们谈到无线电,肖克利把天线与地线弄混了,无线电波的概念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他以为地上的线是一条线,而空中的线是另一条线。诺斯向这位好奇的小听众解释了电波耦合的原理,他忽然觉得豁然开朗。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肖克利在上洛杉矶好莱坞高中前曾在军事学院度过两年时间。他还花了一段很短的时间在洛杉矶培训学校学习物理。肖克利发现他在这方面很有天分,他的解题方法与老师讲的传统解题方法完全不同。从好莱坞高中毕业时,他没有取得物理奖,这使他很失望。虽然他获得了最高分,但是物理奖还是没有颁发给他,因为他的物理是在别处学的。

1927年秋,他进入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他曾想选修球面三角课程,但他扭伤了脚踝,因此没有完成体育课。学校有规定,那些没有完成选修球面三角的请求。肖克利从他这次经历中得到了教训:“是我自己在注册办公室放弃了,我没有意识到我可以打破这种例行公事,直接去找校领导。”

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一年后,他进入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在那里他有很多出色的老师和指导者,包括教物理理论入门的威廉·豪斯顿以及里查德·托尔曼和里纳斯·鲍林。肖克利崇拜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也尊重冯·诺依曼,因为他“对抽象事物的描述精练而优美”。

1932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得到学士学位,然后考入了麻省理工(MIT),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氯化钠晶体中电子波函数的计算”。1936年,获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不久,位于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副主任凯利来麻省“挖角”,将肖克利挖走了。先后从事过真空管和氧化铜半导体放大器的研究。二次大战期间,他被分配到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海军反潜艇的研究,1944年到1945年又当过国防部的顾问人员。在新泽西州的贝尔基地,他雷达装置做些电子设计,在那段时间,肖克利获得了最高荣誉勋章。他的主要贡献是将雷达用于B29轰炸机。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1945年,他回到贝尔实验室,成为新设的半导体研究小组的两个负责人之一。肖克利恢复了他的固体物理研究,希望找到电子管的替代品。电子管装置体积大、成本高、易碎并且耗电,把它们一起装在在计算机里或电话交换中心时,它们会释放出巨大的热量。这个用了数百万个管子不断被烧坏,中继器不断失灵。固态元件的替代方法应该是出路。

贝尔实验室很庞大,在40年代末期,有5700个员工,其中包括2000个高水准的技术人员。到了70年代中期,增加到17000员工,每年发表2300篇论文,700个专利,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研究组织。贝尔实验室是美国电话与电报公司(AT&T)的研究部门,而西方电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是它的生产部门。公司主要的业务是通讯系统。但是由于贝尔系统对于美国电子通讯几近独占的地位,常受到反托拉斯的控诉。由于这种担心,贝尔实验室不但强调它作研究而且强调是做基本研究。1956年,贝尔实验室被迫宣称同意放弃晶体管的专利。1984年,经过多年的缠讼,美国电话与电报公司终于宣布分解为六个地区性的通讯公司加上缩编了的贝尔实验室。不过,从4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贝尔实验室的确是名符其实的庞大工业界研究机构。

催生晶体管

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开始研制新一代的电子管,具体由肖克利负责。1947年圣诞节前两天的一个中午,肖克利的两位同事沃尔特·布莱登(Walter Brattain)和约翰· 巴丁(John Bardeen),用几条金箔片,一片半导体材料和一个弯纸架制成一个小模型,可以传导、放大和开关电流。他们把这一发明称为“点接晶体管放大器”(Point-Contact Transistor Amplifier)。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不过,肖克利虽然是巴丁和布莱登两个人的上司,但是他却并不能够自动的列名为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人。点接触晶体管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都只有巴丁和布莱登两个人的名字。对此,肖克利大为失望,也激发了他发明的潜力。1948123,也就是点接触晶体管发明整整一个月的时候,肖克利想到了结型晶体管的方法。结型晶体管所有的作用都是在半导体内部完成的,这就可靠的多了。结型晶体管为固态电子指出了道路,也成了真正有用的晶体管。195011月,肖克利出版了“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电洞”一书,这是基于他在贝尔实验室所给的一系列演讲写成的,成为这个专业的经典著作。1951年,他领导研究小组研制出第一个可靠的结型晶体管,这项发明证实了肖克利作为研究室主任的天赋。他知道如何找到问题的根本。以他精练的风格,不论是以文字还是口头表述,他都能把实验导向一个新的、通常是正确的方向。

于是,世界上有了晶体管。由于它的放大原理,它可以完成快速计算机操作的本质。晶体管具有很大的潜力,它与电子管不同,不需要预热时间,不会产生热量,不会烧坏,它也不会漏气和爆烈。电子管需要1瓦特的功率,与之相比,晶体管只要百万分之一瓦特。晶体管比电子管更快、更小,为小型计算机奠定了基础。60年代初,肖克利写道:“能用晶体管实现的功能用电子管同样可以做到,但它却没有同样的容量、能量和可靠性――虽然花了很长时间研制的晶体管才达到这种可靠性。”

晶体管将引发电话工业、通讯和计算机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有一个工程师评论道,“要求我们预言晶体管将能做什么,就象问谁首先能把车轮放在一头公牛上一样预见汽车,手表,或高速发电机。”

利用电子的流动性,像真空试管一样,结合硅的特殊特征,晶体管放大并交换信号。设备体积变小了,而可靠性增加了。助听器、收音机、唱机、计算机、交换设备、卫星和月球火箭都因为晶体管的应用而有了新的突破。晶体管意为传输电阻器,是发明人人临时取的名字,却一直延用至今。这些半导体如三极管,控制把电压用于第3终端在2个终端之间流动的电流。过去常用于交换呼叫的笨重继电器,被晶体管代替。像第一部电话一样,第一支晶体管看起来很粗糙。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20世纪第一发明”背后的英雄们

发明晶体管的另外一位科学家巴丁,是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史上唯一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奖的人。巴丁的父亲是一个解剖学教授,也是威斯康辛大学的医学院院长。巴丁1928年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的电机系,他先在海湾石油公司做了三年地质物理的工作,1933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固态物理,并于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在哈佛大学作研究,1939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1941年到1945年,他在海军武器实验室工作。战后,他加入了贝尔实验室,1947年发明了晶体管。后来,他在1951年又回到学术界,到伊利诺大学任教,从事超导物理的研究,超导的研究是他在哈佛大学早期的研究兴趣,但是这个问题物理学家一直没有解决。1957年,巴丁与他的博士后研究员库伯(Leon Cooper,1930-)和研究生施利佛(Robert Schrieffer, 1931-)终于一起发展出一个完整的超导理论。他们三个人因而得到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巴丁也成为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奖的人,到目前为止,他仍然是保持这个记录唯一的一个人。

发明晶体管的第三位科学家是布莱登。布莱登的生平与中国有一点关系,他1902年出生在我国福建省的厦门。当时,他的父亲是到中国来教书的美国教师。布莱登小时候回到美国以后,在华盛顿州长大,并于1929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的物理博士。他毕业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而且一直工作到65岁退休。退休以后,他到华盛顿州老家,他的母校惠特曼学院(Whitman College)教了五年书,才真正退休。布莱登曾经来过台湾演讲。布莱登也是这三位物理学家当中唯一的实验学者。第一个点接触晶体管就是他做出来的。

有这么多有才气的科学家在同一个公司做事,自然免不了会有一些竞争和不同的意见。肖克利、巴丁和布莱登三个人中间。当贝尔实验室1948年要申请点接触晶体管专利的时候,这个给巴丁和布莱登的专利申请毫无困难。肖克利却无法申请到一个场效晶体管的专利,因为在战前已经有黑尔(Heil)、波欧(Pohl)和里连费尔德(Lilienfeld)等人的工作。在发明了晶体管以后,为了功劳谁属,巴丁和布莱登两个人与肖克利闹得很不愉快,终于请调离开了肖克利的小组。巴丁在1951年离开了贝尔实验室,这也是部份的原因。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宣布发明晶体管以后,最初引起的反应非常之低。这跟贝尔实验室辛辛苦苦保密好几个月,而且发明晶体管的人都非常兴奋的情形比较起来是很奇怪的一件事。纽约时报把这个消息摆在第46版收音机谈话段落的最后,而且只写了短短的四段话。即使是学术杂志也不怎么热衷,许多等到1948年下半年才报导这个消息,有些等到1949年,有些甚至根本没报导。

由于晶体管与真空管都一样可以做放大器,因此早期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把晶体管的发展工作交给真空管部门去做。可是在这些部门,晶体管对于许多人的职业、技术,和他们在公司的地位来说,都是一种威胁、一个敌人。虽然晶体管有一些优点,拥护真空管的人也可以指出晶体管的一些缺点。一些有企业眼光的人也许会注意到这个机会,开始转换领域。但是有更多的人会觉得他们已经把一生的精力和事业都给了真空管,因而没有做什么改变。一直到1953年,科学界都还有一些人对晶体管持怀疑的态度。有些英国顶尖的物理学家甚至觉得晶体管只不过是贝尔实验室一个公共关系的杰作。

总的来说,人们对于晶体管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从非常热衷到公开的敌对都有。可是两者同样都没有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只有少数人知道晶体管还有许多发展工作需要做,也大略了解到它未来巨大的潜力。因为晶体管不止是一个新的放大器或者开关而已,它是一个新电子工业的先锋,它的影响不限于一个工业或一个科学领域,而是改变了一个文明。不过,这只在事后才看得清楚,当时的人只能靠当时的知识来评断这些事,这对于熟悉的事情是有用的,碰到革命性的改变就没效了。而晶体管的发明就正是这么一个革命性的改变。

肖克利同意晶体管是20世纪科学的主要贡献吗?他认为机械的发明当然更重要。当然,有些药品的开发更重要,他说。他还补充道:“我认为晶体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我估计如果我不在那里,它的出现至少会推迟一年。”

1958年,肖克利预言,半导体工业的销售额1960年将达到3亿美元。而事实上,它达到了5亿美元。晶体管发明10年后,已经制造出3 000万个晶体管,价格从20美元降到了15美元。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伯乐相马

新的高科技革命开始了,它直接促使了硅谷的形成。在50年代,建造工业园区的观点出现了。斯坦福大学拥有8000英亩土地,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配合战后大学的飞速发展。莱兰德·斯坦福(Leland Stanford)留给斯坦福大学的农场土地是禁止出售的,但可以出租。其实,对于工业界来说,长期租用和购买没有什么区别。这样,斯坦福工业园区出现了。建立园区的目标是在大学周围建立一个高科技的产业中心。特曼称其为“我们的秘密武器”,建议土地只租用给高科技公司,他认为这对斯坦福大学更有好处。

1951年,瓦立安公司签订了租用合同,并在1953年成为第一个移入园区的企业。此后,柯达(Eastman Kodak)、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惠普(Hewlett-Packard)、洛克希德(Lockheed)、西尔维尼亚(Sylvania)、西屋电气(Westinghouse Electric)、福特(Ford Philco)Preformed Line ProductsAdmiral和其它许多公司纷纷进驻,IBM甚至在圣何塞(SaintJose)建立了大型的研究中心,高科技的硅谷开始成型。当然,本质性的突破还得等待肖克利的光临。肖克利在帕洛·阿尔托市建立了晶体管实验室(Shockley Transistor Laboratory of Beckman Instruments)。这个实验室成为大批后来在硅谷开设公司的工程师的培训班, 而正是这些公司形成了今天的硅谷。

“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的到来,标志着“硅谷”迎来电子产业新时代的到来。西海岸的加州,是美国本土最晚迎来太阳的地方,但全新的电脑产业的朝阳又从此升起。

1955年,高纯硅的工业提炼技术已成熟,用硅晶片生产的晶体管收音机也问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肖克利坐不住了。

肖克利不满足于眼下的发明,他更想将这项发明商品化,推向市场。肖克利讨厌贝尔实验室拿他的发明来赚钱,而且生产的晶体管性能极不稳定,有损发明人的声誉。加上肖克利有着天生的组织能力和咄咄逼人的进取心,又极想成为百万富翁。他便于1955年回到老家圣克拉拉谷,这块地无论是气候还是环境,看上去都是最理想的开办晶体管工厂之地,是展开科技竞争的风水宝地。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肖克利来到帕洛阿尔托(PaloAlto),他很明白,通过他在电子工业的许多老关系,硅谷将发生什么变化。他从前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时的化学教授阿诺德·贝克曼,在斯坦福研究区开办了一家制造科学测量设备的公司—贝克曼仪器公司。贝克曼为肖克利创办公司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因为肖克利的母亲住在这里,所以他有个人生活上和企业经营上的双重原因。

肖克利在硅谷了望山建立了肖克利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工业开始对他的举动翘首而待,因为这个家伙天才绝顶,似乎什么事都能干成。他的举措,就象17世纪英国的牛顿爵士宣布要建立一家他自己设计的工场一般轰动。这里有着一流的天时和地利,但肖克利还需要另一件关键的东西:人才。

对于人才的挑选,肖克利的眼光绝对和他的技术眼光一样敏锐、独到。他回到人气旺盛的美国东岸,发布了招聘信息,渴求有志之才与他一起打天下。涌到了望山的应聘信代表了美国电子研究领域的精华。肖克利作为一名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聘用了八位优秀人才。这是从未有过的伟大天才的集合,所有的人都在30岁以下,正处于他们才能喷涌的顶峰,极具战斗力。琼·赫尔尼,来自加州理工学院,拥有剑桥和日内瓦大学两个博士头衔;维克多·格里尼克,是斯坦福研究所的研究员;八人中年龄最大年仅29岁的尤金·克莱顿是通用电气的制造工程师;戈登·摩尔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试验室;一心要成为最著名科学家的罗伯特·诺伊斯来自菲尔科-福特公司;此外还有朱利叶斯、布兰克、杰伊·拉斯特和谢尔顿·罗伯茨,都是不凡之辈。如果没有肖克利,这些人才就不会出现在加州。而肖克利一到,硅谷之火一触即发。

他选择博士作为工程师,并称他们为“我的博士生产线”。正是肖克利,触发了形成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创业连锁反应。这八人中的诺伊斯与摩尔于1957年一起离开创办了仙童,后两人又合作于1968年创办了英特尔。罗伯茨·克莱顿、拉斯特和赫尔尼于1961年离开仙童,创办了另一家Anelc半导体公司。赫尔尼后来又于1964年离去,创办了联碳电子公司,并于1967年创办了Intersil公司。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天才与废物

肖克利,既是20世纪最具才华的人物之一,也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之一。他的个性和才能注定了他只能充当硅谷一小段故事的主角,虽然十分精采、重要,但依然让后人感到一股浓郁的悲剧气息。

大伙都是慕肖克利的大名而来,摩拳擦掌要干一番大事。但他们初到肖克利实验室,无论是谁都大吃一惊:所谓的实验室是光秃秃的白墙、水泥地和裸露在外的屋橼。更重要的是,肖克利也是一位令人惊奇的人物。这位在研讨会和讲演中令年轻人十分钦佩和仰慕的伟大科学家,却是最不好的老板。

1956111早晨,一位在纽约的瑞典记者打电话给他,要求采访。但是,连结线路很差,肖克利几乎不知道这位记者在说什么,这位为电话通讯做了很大量工作的人还以为是他东海岸的某个朋友在跟他开玩笑。很快他获奖的消息就在电台播出了。

肖克利将手下的年轻科学家带到该市豪华的“黛娜木屋”餐馆举行香模早餐会,以示庆祝。大伙异常兴奋,觉得自己多么不同凡响。因为有哪家公司是由诺贝尔奖得主领导的呢?他们觉得自己已到了改变整个世界的边缘。

1219,他到斯德哥尔摩领奖。对匈牙利人民残暴镇压的阴影笼罩着那一年的庆典。从不用演讲稿的肖克利,为这次大会预先准备了讲稿。他的讲稿大致的内容是:“经常有人问我,我计划进行的实验是纯粹为了研究还是为了应用。对我来说,搞清楚实验是否产生对自然新的、持久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知识,我认为,那它就是好的基础研究,而这比实验的动机能否给试验者带来美感满足更需要。”

可惜获奖的欢乐是如此较短。这位大人物的市场学问十分零碎,而雄心又太大。对管理技巧一窍不通,甚至跟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没有,却十分自以为是。一位非常了解肖克利的硅谷经理人员说他是“一位天才,又是一位十足的废物”。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据戈登·摩尔后来透露,肖克利本来的目标是生产5分钱一只的晶体管。这个价格到1980年还无法达到,更何况是1955年。产品计划失败后,他又让公司集中力量搞基础研究。赫尔尼说:“很显然,肖克利希望发明一种具有里程碑式的产品,并将它投入商品化生产中。但这个努力失败后,他仍想把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新东西的创造上,而不想再改善晶体管技术。”

这种漫无目标的做法,使肖克利实验室没有产品问世。在其后的两年中,也只推出了一种二极管,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装置,而不是晶体管。

作为经理,肖克利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为了打破公司人员之间互相保密的气氛,他把员工的工资额贴在了墙上;他希望他的员工们经常互相评分。诺伊斯回忆说:“肖克利曾说,在10个人中有一个是精神病人。所以,他有两个精神病患者在为他工作(为这个原因,他要求所有雇员去接受心理测验)。他不相信任何人,这使他的处境很不好。如果我们在实验室搞出什么名堂,他需要打电话给贝尔实验室的老朋友,问这是不是真的,这对提高士气没有任何积极影响。”有一段时间,工期被延误,他怀疑是有人破坏,于是他命令一个雇员做测验实验,但这个人通过了

肖克利跟人说话,总象对待小孩子一样,态度日趋傲慢。因此到了1957年,8人中有7人产生跳槽的想法。也许生意中最大的困难是他把重点放在4层硅晶体管上,而这种设备并没有什么市场。肖克利唯我独尊的作风很快受到了报应。他的门徒们提议研究集成电路,用扩散方法将数个硅晶体管的电路放在一个晶体管大小的位置上。但肖克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从而埋下炸弹。

 

硅谷第一弃儿

肖克利并不满足于著名科学家的头衔。他还立志要超过三、四十年代伟大的企业科学家,超过象HP的休利特和帕卡德这样的企业贵族。虽然肖克利在智力上成功地超越了他们,但作为企业家的素质和人品却使他永远也难以望其项背。

他还在野心勃勃构建企业梦想时,他精心挑选的千里马已在底下密谋策反。“大部分人开始不满足,都在按照自己的步伐想离开这个地方,但我们都决定同时离开”。当时,还没有其正的风险投资业。7位年轻人瞒着肖克利找出路,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7个人决定呆在一块。诺伊斯说:“很显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公司找工作,因为雇佣这么大一班人是个问题,这不太可行”。其中一人给一家名为海登·斯通的投资银行写信,很快收到了回信。“好,先坚持下去,我们会找到人把你们搞出去的。”

海登·斯通也得找资助。最后第23家公司新泽西的仙童照相器材公司有兴趣。其年轻的总裁约翰·卡特一直想创建一家高科技公司。但卡特在同意投资时还心存疑虑,因为这7人中无1人有管理才能。于是7个人开始用高薪引诱肖克利公司最后一位坚守者罗伯特·诺伊斯。因为他是8个人中唯一看上去有点领导才能的人。

这并没费多少功夫,诺伊斯虽受肖克利赏识器重,但对肖克利也已不抱幻想。于是八个人很快向肖克利递上辞职书。肖克利大为震惊,继而大发雷霆,把他们称作叛徒,时称“叛逆八人帮”。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于是,“叛逆八人帮”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很多年来,肖克利也没有跟8人中的任何人说过话。

肖克利的梦想破灭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永远不会再成为硅谷的一部分。1960年,肖克利实验室卖给了克莱维特实验室,1965年又转卖给了AT&T1968年,它永远地关闭了。如今原先的大楼成了立体音响用品商店。

肖克利发明了晶体管,却没能创造出晶体管,肖克利想成为硅谷的主宰,却只能成为匆匆过客,成为硅谷第一弃儿。在历史上,只留下仓促的一笔。

但是他在无意之中为硅谷播下了许多重要的火种,使硅谷得以快速喷发。他的“叛逆八人帮”成了最重要的火种,几年后创造了集成电路,改变了整个世界。

肖克利以自己惨痛的失败成全了硅谷的繁荣。他不但为硅谷带回了智慧,也为硅谷的建成奠定了最后的一块基石。

名不就功不成

弗雷德里克·特曼在描述肖克利的为人时说:“他在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眼里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是他们又很难跟他共事合作。”罗伯特·诺伊斯如此评价:“首先我要说,肖克利绝对聪明过人。他是那种一眼就能抓住问题本质,而不被表象迷惑的人。这都归功于他抽象演绎的能力。他对任何文字的东西都读得不多,因此他能够避免落下那些易将别人引入歧途的陷阱。他是位非凡的靠直觉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说,他能将数学与问题的本质结合起来,从而得出结论,而不象别人那样易被计算过程中的复杂性所迷惑……肖克利是位令人鼓舞的领导人,同时也是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

8个人如此决断地离他而去,的确是肖克利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他永远不会原谅他们。但是三年后,在一次商业宴会上,他偶遇诺伊斯,肖克利还是率先打招呼:“你好,罗伯特”,然后便走开了。从那以后,他们有近20年时间没再说过话。

肖克利的家长制作风,使这位老科学家在后辈面前丢尽了脸,他的发财梦彻底破灭,被迫弃工就教。1958年,肖克利应特曼之邀,开始在斯坦福大学兼课。1963年,正式离开自己创办的半导体公司,到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位名不就、功不成的教授。他被授予第一个工程和应用科学杰出教授。

(图)William Shockley的家William Shockley的家

肖克利将工作既视为生意又视为娱乐,但是他的确在另一项爱好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他喜爱登山,曾攀登过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些主要山峰。到了晚年,他又开始航海。1961723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使肖克利放弃了运动和其他一些活动。1965年,肖克利回到了贝尔实验室,出任临时顾问。19752月他从这份工作退下来,同年9月,从斯坦福退休。

肖克利获得了90多项发明专利。他曾就创造力做过一些阐述,这些阐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的研究方法。他说:“通过思考而得到的关于思考的重要结论就是,创造性是与失败相辅相成的。创造出相当新颖而有条理的思想的头脑常常要经历似乎毫无意义的曲折或忍受挫折。然而导致这些挫折的行动实际上就是创造力的一部分。这样的行动使能动的头脑觉察到了构成眼前混乱情形的关键因素。创造性失败的方法论使用的是一套搜索思维工具,即便在先前的努力失败以后,它们仍然能够使探寻者看到问题的实质。因此,对思维的思考能够增加人们对自身不可避免的人类限制的忍耐力,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失败通常是在新情况下增强智力可资利用的材料,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具有创造力。”

大师的功与过

有人说,肖克利对硅谷来说是一种报应。因为在肖克利之后,原先由HP创立的标准,一个衡量高科技公司品质、处世和职业道德的标准从此走向消亡,人们都想按照HP的模式建造自己的公司,但硅谷的悲剧在于这些尝试都不同程度地失败了。而肖克利留下的东西弥漫在硅谷上空,无所不在。从此是肖克利,而不是休利特或帕卡德成为硅谷的典型经理人员;是肖克利把公司变成了纯粹赚钱的机器;是肖克利在干旱的狭谷底部建立了公司,而不是在帕洛尔托(Palo Alto)绿色的山丘中;是肖克利经营的公司,开始全然不顾雇员的关怀和需要。有人将肖克利实验室的特征归结为:贪婪、天才、忠诚瓦解、雄心、悲剧和突然的毁灭,正是这些构成了未来硅谷周期性的特征。

1963年到1975年,肖克利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到了六十年代,他开始卷进一场有关种族与智力的论争。虽然肖克利本身并没有生物学方面的专长,但是他用美国军方对入伍士兵测试的资料,认为白种人之所以在智力测验上一般比黑种人为优,遗传的因素比环境的因素为大。因此,他认为只是改进教育环境是没有用的,他并且建议,智力在某一个程度以下的人应该鼓励接受绝育。他的这种论点自然引起许多人的愤怒。许多学校拒绝他去演讲,包括哈佛和耶鲁。即使他能够演讲,也会在抗议和嘘声中结束。

(图)萧克利的发明萧克利的发明

70年代,这位大教授对人种学和优生学越发着迷,到处公开发表他的信念:并不是所有的人在遗传上都是在同等水平的,他们也不是在同等的基础上进化。他承认自己为所谓的“诺贝尔精液库”(即在加州埃斯康迪多建的一个胚种选择储存所)作了贡献。更惊人的是他发表论文,宣称黑人的智商要比白种人低20%。这下可闹翻了天,愤怒的黑人学生在校园里烧起肖克里利的模拟像。还没有第二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有过此番遭遇。70年代初期,斯坦福校园成了多次反对肖克利的示威场所。

1980年,肖克利起诉《亚特兰大宪章》报发表了他对种族和智力观点的文章,要求该报社赔偿125万美元。他控告报社“错误而恶毒地”把他的观点与二战中纳粹的人种实验相提并论。肖克利获得了1美元的象征性损失赔偿。19826月,他宣布加入共和党候选名单,竞选退休的美国参议员哈亚卡瓦的职位。他是一个单一议题的候选人,号召警惕基因遗传退化。他取得了第八名,获得8064张选票。在肖克利的晚年,他更热衷于宣传他的人种和智力理论,其程度远远超出了他对晶体管的兴趣。

这些极具争议的活动,经过宣传媒体的广泛报道,非常不幸地掩去了肖克利的科学成就和他对硅谷创业浪潮所做的贡献。本来,与弗雷德里克·特曼一样,肖克利应该被视为是硅谷的共同奠基人。

1989年,肖克利去世。科学家的一代英名就这样被改写。但是,肖克利的确是一个对半导体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人,许多有关半导体元件的专利,都是肖克利发明的。他写的《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电洞》一书,也是半导体元件早期奠基性的名著。

破碎的天才:电子时代创造者威廉萧克利的崛起与陨落 编辑本段回目录

很惊讶吧?萧克利(William Shockley)因跟巴丁(John Bardeen)及布莱顿(Walter Brattain)共同研究电晶体,而于一九五六年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萧克利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性的美国物理学家,其人行为诡谲而饶富思想启发。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他一方面被认是促成伙伴电晶体研发的间接助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之后潜心研究「种族智力」而身陷争议之中。在其担任物理学家多产的岁月里,萧克利在资料搜集和个人及同侪思维开拓方面十分杰出,却未能有效领导团队孕育成熟果实。

有人直称他是「硅谷的摩西」,以「应许之地」为号召,吸引了当时那些人投入技术研发,而缔造今日这个资讯时代。但,就如同摩西的结局一样,萧克利本人并未踏入那流着鲜奶与蜂蜜的土地上享受成果。
就像这本自传给巧妙地命名为「破碎的天才」一样,作者揭露萧克利是一个典型亚里斯多德式的悲剧英雄,其人的缺点可被人一眼识破,也就是他对自己的智力自恃过高。

萧克利是个独生子,于一九一○年生于伦敦。母亲是个亡命之徒,父亲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成为矿业工程师,因寻找唯利是图的工作而必须不断的举家迁徙。萧克利孩提时期的分裂性格在家就已表露无遗,在公众场合的表现倒还控制得宜(可对他之后的表现窥豹一斑?)。父亲一九二○年代逝世后,举家返美定居于南加州。高中毕业后,萧克利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然后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时值二○年代晚期三○年代初期,是研究物理学的巅峰时期,他深受当时哲学认识论里的必然性与或然性学说的影响,这或许也引发他之后在研究方法上对量化统计特别青睐之因。

一九三六年萧克利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随即被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主管凯立(Mervin Kelly)聘雇。在那时,如同今日,一个刚拿到博士学位的人直接进入这样的实验室做研究是很罕见的。也许这也说明了萧克利所寻求的人生是要接受挑战的。况且,那时正值经济萧条,而萧克利有老婆有家要养。

当时中央电话接电装置虽已采用电机式继电器,凯立也预见未来将不可能全靠这个来处理持续增加的电信业务量,他便要求贝尔实验室的工作小组寻求替代方案。虽然三○年代是使用真空管扩大器的全盛时期,但萧克利认为这项技术很有可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应该可以找到某个固态继电装置来当交换机。

作者叙述事件的手法,不论是有关电晶体部分技术层面的论述,还是所记载萧克利种种的行为,即便读者已对故事结局十分熟稔,这本传记著作的情节安排仍然引人入胜。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市面上已有很多文献对于谁贡献了什么或功劳如何适当分配有所着墨,巴丁对于这个问题,也用他一贯的说法回应,「答案就在萧克利著作的序言里。」在萧克利五○年代出版名为《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电洞》的教科书序言里,他就把电晶体的发明归功于巴丁和布莱顿,而且只归功于他们两人。巴丁提出关键性的想法,认为注入少数载流子可使讯号放大;布莱顿负责提供接触器紧密结合的技术。

然而,当时或没有萧克利的参与和领导,很清楚的是这项发明也不会这么快就有成果,而他后续所独立研究关于接合型电晶体的发明,则被认为是之后十年最实用的装置。

几乎是触点式电晶体的发现后,萧克利随即与许多在贝尔实验室的同仁划清界线,到最后甚至对整个组织本身都有意见。本书作者暗指此系妒忌使然,因在最后、最重要的几项实验里,萧克利皆未能充分参与,而且对于自己未能在实验室的管理阶层快速升迁倍感挫折。根据他部属的陈述,他拥有一种「独特的」管理风格。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优生学实践及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 编辑本段回目录

威廉·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 1910-1989)是已故斯坦福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 曾因发明晶体管而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享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后不久, 肖克利的兴趣逐渐地转向了种族,智力和优生学研究,并成为优生学身体力行的积极倡导者。 当问及他为什么他的观点和左倾及右倾政治观点都一致时,他答道他的目标是“将科学上的创造性应用到解决人类的困境”。

肖克利由于担心美国由于智力水平较低的人群生育率高从而造成整个人口遗传素质的下降,曾试图说服美国科学院出资资助有关各人群群体之间智力差异的研究。他认为, “由于遗传因素,黑人作为一个群体有智力及社会上的缺陷”。他还设计了一项”自愿绝育奖励计划(Voluntary sterilization bonus plan)”, 建议政府部门给那些智商低下而绝育的人予以奖励,办法是智商低于100的人如自愿绝育则付给其1000美元。 尽管他的计划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但还是被人们指责为和纳粹德国对所谓的“劣等民族”施行绝育措施如出一辙。

尽管肖克利是一个天才的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所掌握的遗传学知识却非常粗浅。斯坦福大学的著名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萨(Luigi Cavalli-Sforza)观察说:“肖克利教授连一些遗传学的主要概念都没掌握”。

当记者罗杰.维特斯庞(Roger Witherspoon)在报纸《亚特兰大宪章》(Atlanta Constitution) 上撰文,指责“肖克利的计划已在德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尝试过”,肖克利就控告其报纸诽谤,指控维特斯庞的文章指名道姓地称肖克利是“大屠杀”的“作者”,并要求报纸的业主予以经济赔偿。

在诉讼的审理过程中,被告请了著名遗传统计学家奥斯卡.坎普松(Oscar Kempthorne) 作为专家证人(Expert witness), 作证肖克利不懂遗传学(从而证明肖克利的计划毫无科学根据,由此表明维特斯庞对肖克利的指责言之有据)。坎普松运用统计理论,指出肖克利错误地将相关性(correlation)混同于因果性(causality)。陪审团被坎普松深入浅出的讲解及由浅入深的遗传统计学解释所折服。而由于肖克利的文章中确有某些过激措辞,陪审团判定肖克利胜诉。但是,陪审团又裁定维特斯庞仅需向肖克利赔偿微不足道的一美元,而不是他所要求的一百二十五万美元。尽管肖克利胜诉,但这场官司的胜利却是空洞、苦涩的,甚至是有些屈辱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塑料眼镜片发明家、百万富翁罗伯特?格兰姆(Robert Graham)在1980年创建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时,肖克利是第一个捐精的,而且也是唯一一个公开承认为此捐精的。然而,肖克利关于白人的遗传素质要高于黑人的观点给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打消了其他一些诺贝尔奖得主的捐精念头。

及至1983年, 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称有19位经常捐精的天才,包括肖克利及另两位匿名的诺贝尔(在科学方面)奖得主. 格兰姆于1997年辞世, 两年之后, 该精子库被其子女及遗孀关闭, 关闭时捐精者还包括一些体育名人。 该精子库至关闭时, 共有几百个妇女接受了精子,产生了218个小孩。

二十多年后, 英国《卫报》记者普劳茨(David Plotz)对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小孩进行了采访, 发现他们和普通小孩毫无二致。 之后, 普劳茨写了一本书,《天才制造工厂---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的诡谲历史》(The Genius Factory: The Curious History of the Nobel Prize Sperm Bank), 将他的采访经历及发现作了详细的阐述 (参见: http://www.amazon.com/Genius-Factory-Curious-History-Nobel/dp/B000FCK5WG/ref=sr_1_4?ie=UTF8&s=books&qid=1245467503&sr=8-4)。书中还描述了作者本人作为一个精子库的供精者的经历, 读后令人忍俊不禁.

令人玩味的是,国内在某些大城市竟也出现了类似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的“名人精子库”。几年前,广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广东省人口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时,部分常委会委员建议允许夫妻双方均为硕士的多生一个孩子,以提高广东省的人口素质。这个建议与格兰姆的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质问过此措施的任何生物医学证据。

肖克利的后期经历表明,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改行转入一个与自己专业大相径庭的领域是多么不易。而如果改行研究又是带有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及政治偏见,且罔顾客观事实,则所得结论很可能令人嗤之以鼻,贻笑大方。同时,如果社会及经济政策仅仅根据诸如诺贝尔奖得主之类的科学精英的一家之见而制定,将会多么不可思议。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的无疾而终,也证明天才未必出天才。

(注:2006年Joel N. Shurkin 出版了一本肖克利的传记,书名是: Broken Genius: The Rise and Fall of William Shockley, Creator of the Electronic Age. 诚如书名所示, 该书对肖克利生平的描述公正但非flattery。而之所以肖克利从一个头戴诺贝尔奖桂冠的科学家ended in ignominy, 主因就是所从事的优生学研究.)

延伸阅读:天才工厂(二):葛莱姆与诺贝尔奖精子银行编辑本段回目录

话说美国富豪葛莱姆担心美国人种质量恶化,而于 1970 年代末出资成立精子银行;他的理想是:收集并保存当代天才人物的精子,提供给健康、聪明的不孕夫妻,以孕育出更多的天才来。至于葛莱姆心目中的天才,是像华生、克里克一类的科学家,或是像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同时,他们还必须是白种人。像这种「政治不正确」的观念,当然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我们必须对葛莱姆这个人多些了解。

葛莱姆出生成长于密执安州北部、面对密西根湖的一处避暑胜地:港泉镇(Harbor Springs);该地号称拥有全美最干净的空气(从湖面吹来的西风不带任何花粉及灰尘),中西部的有钱人家都在此拥有暑期度假别墅。葛莱姆从小就在当地的高尔夫球场当杆弟,看多了有钱及成功人士,也培养了他的野心。葛莱姆日后回忆道:「对一个小男孩来说,没有什 工作要比当杆弟拥有更多接触杰出人士的机会;你可以学到他们思考与谈话的方式,也可以知道他们关心什 以及有些什 缺点。」

由于有这样的成长经验,葛莱姆也一心想要出人头地。他自律甚严,不烟不酒不赌,甚至连咖啡也不喝。他曾经学习声乐八年,但未能成角,因而改行学了验光及配镜学。这是门实用的学问,挣口饭吃不成问题,想要致富可不容易。但葛莱姆针对传统玻璃镜片易碎的缺点,致力于塑料镜片的开发。在自行创业,并投入所有老本后,终于取得成功。葛莱姆不单被称颂为「安全眼镜之父」,还因此致富。

然而,葛莱姆并不因此感到满足,他对于美国的民权运动及女性主义抬头,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低下阶级的美国人生育过多,聪明之士反而实行避孕,导致美国社会的整体智力下降。他曾写道:「高智商基因的消失,是人类本质的斲伤,特性的挫败。如果像牛顿、华盛顿或林肯这种人没有子嗣、才女成为老处女的话,乃是生物的大悲剧。」由此片段,不难看出葛莱姆的使命感何在。

葛莱姆不只是个理想家,还是个实践者,也有财力做后盾。他的想法很简单,他说:「试想,如果拉瑟福德或巴斯德有 20 个或更多子嗣的话,对科学的进展会有多大影响;如果能让爱迪生多生几个孩子的话,对社会将有多大贡献。」1978 年,葛莱姆将他的公司以美金 7000 万卖给了 3M,正式从职场退休;在酝酿了将近 20 年之后,他终于可以着手实现他的理想。那一年,他已经72岁了。

葛莱姆给他的精子银行取名为「精种选择储藏所」(Repository for Germinal Choice),但他经常称之为「天才精子银行」,只不过他对于天才的定义相当狭窄,他只看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科技才能,至于艺术才华、心理洞见、政治圆滑等本事,并不在他的考虑。在葛莱姆心目中,当代的科技天才,非诺贝尔科学奖项得主莫属,因此他的头号征求对象,就是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

葛莱姆的精子银行于 1980 年 2 月 29 日正式开幕,当天的《洛杉矶时报》刊出了头条采访报导,标题是:「诺贝尔奖得主精子银行:增进人类基因池计划」,一下子攫获了全球的注意。撰写该篇报导的记者埃德温陈(Edwin Chen)事前采访了葛莱姆,也打了无数电话给加州地区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求证;其中 12 位说不知道有这回事,另外10位则承认接到过葛莱姆的邀请,但他们都拒绝了。最后,陈联络到 1956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萧克利(William B. Shockley, 1910-1989),萧长考了一阵,承认他确实是捐赠者之一。因此,陈确定了葛莱姆的宣称并非空穴来风,他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新闻报导。

萧克利是个争议性的人物,他因参与了晶体管的早期发明而获颁诺贝尔奖,但他不算晶体管的真正发明人。他是最早将晶体管带到加州成立半导体公司的人,可说是加州硅谷的创始者;但他的公司却不成功,反倒是他最早招募的一批人员,自立门户后,成立了包括英特尔在内的公司,也才真正造就了硅谷。这段故事,可参阅《硅晶之火》(Crystal Fire, 1998,天下文化)一书(注)。

然而萧克利造成的最大争议,在于他是个彻头彻尾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他坚信智力测验的科学性,以及黑人智商普遍低于白人的发现(他没有想到智力测验具有潜在的阶级与文化歧视)。他公然鼓吹优生学,并呼吁政府补助智商不足者进行绝育手术;他无视反对者的示威,到处巡回公开演讲及进行辩论。因此,萧克利会认同葛莱姆的做法,并捐赠精子,并不让人讶异。

问题是:葛莱姆的这项实验,究竟成功了吗?到底「精种选择储藏所」在将近 20 年的存在历史中,制造了多少「小」诺贝尔奖得主?根据《天才工厂》一书作者普洛兹,其结果可是令人扫兴:一个也没有。一开始,葛莱姆确实收集到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精子(包括萧克利在内);但萧克利曝光后,引起的负面宣传使得另外两位打了退堂鼓,萧克利也变成葛莱姆的拒绝往来户。此外,还有个实际的原因:诺贝尔奖得主一般都上了年纪,并不是理想的精子捐赠者。因此,葛莱姆另起炉灶,在大学教授、研究员、医生、体育健将及商场成功人士中寻求捐赠对象(其中有几位「职业」捐赠者可是毫不杰出,甚至可说是骗子)。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至少,葛莱姆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礼遇捐赠者,请他们吃饭、送礼,但不付费;对客户也只收象征的精子保存费。他挑选客户,以保证其「天才精子」碰上「优质卵子」。但他对于精子银行这一行的最大贡献,是提供客户精子捐赠者的基本数据,除了祖籍、年龄、身高、体重、个性、嗜好、健康、血型外,还有皮肤、头发及眼睛颜色,职业及背景的简介等(不过其中多有夸大),打破了以往客户处于被动的黑箱作业。如今,这项做法已为所有营利的精子银行采用。

普洛兹从 2001 年起,追踪采访了十几位天才精子银行的「产品」,也帮忙其中好些人完成寻根的愿望;这些故事就成了《天才工厂》一书的骨干。甚至他自己还向一家精子银行申请成为精子捐赠者,亲身经验了一回。从书中的案例可以见及,多数寻求天才精子银行帮忙的家庭,比一般人更注重子女的教养,对小孩的期望也更高;同时,他们还多了一分希望与责任:这是「天才」的种,得更小心培育才是。

然而,这项实验所得出的教训也昭然若揭:人类智力的决定,是极为复杂的,成长环境与先天因素之间的互动,几乎无法分开;至于天才的出现,更是无从预期。寻求天才精子的妇女,追求的是一份肯定,但她们也都发现,子女的一切,常出乎自己的控制;这大概是生儿育女带给人最大的喜悦、惊奇与失望吧。

注:2006 年 6 月,有本萧克利的传记出版,书名是《破碎的天才》(Broken Genius),副题则是《电子世纪的创造者:萧克利一生兴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William Shockley, Creator of the Electronic Age),可供有兴趣的人进一步参阅。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Shockley

《IT史记》,方兴东、王俊秀,中信出版社,2004年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

标签: 威廉·肖克利 威廉·肖克莱 萧克利 William Shockley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William Shockley,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威廉·肖克莱,威廉·萧克利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