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百科分类 >> 博客中国相关板块 >> 艺术新百科 >> 戏剧
戏剧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返回首页>>
 
"戏剧" 分类下的词条--Z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桂剧
摘要:桂剧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桂戏或桂班戏,属皮黄戏系统,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地市和梧州地区北部操「官话」的城乡,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它融合、吸收昆山腔、弋阳腔和乱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137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雁剧
摘要:  简介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剧目 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777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祁剧
摘要:祁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零陵、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祁剧兼唱高腔、昆腔、弹腔 3种声腔。高腔分永河、宝河两派,均用祁阳官话演唱,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它们都与弋阳腔有历史渊源关系,由于吸收各自流行地区的山歌、俗曲等民间艺术和吟诗声调,而形成两种不同流派。明代后期,当地已有戏班活动。清代中叶,班社渐增,多兼唱高、昆两种声腔,至嘉庆年间,弹腔传入,形成了高、昆、弹三者兼唱的祁剧。它和广西的桂剧也有历史渊源关系,艺人过去曾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641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龙江剧
摘要:黑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系建国后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基础上吸收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和兄弟剧种的精华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主要流行于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嫩江、绥化、德都和富锦等地区正文戏曲剧种。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区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要发展东北地方戏曲后,黑龙江省以二人转、拉场戏龙江剧的音乐为基础,吸收东北民间音乐,把说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丰富、发展成戏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为龙江剧,并组成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龙江剧的唱腔,主要采用二人转的曲牌,如〔红柳子〕、〔文咳咳〕、〔武咳咳〕等,文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465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闽剧
摘要: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剧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 简要介绍戏曲剧种。又称福州戏。流行于闽中、闽东和闽北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892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湘剧
摘要:湘剧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一度被称作“长沙湘剧”,兼唱有高腔、低牌子、昆曲、乱弹四种声腔。 湘剧是湖南省的地方大戏剧种。民间一般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湘剧”的名称最早见诸于民国九年(1920年)在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中的西兴散人序。序中说:“闻之顾曲家,湘剧全盛于清同光间。”因湘剧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来演唱,故一度曾称作“长沙湘剧”。主要流行于长沙、善化(即今之长沙县部分地区和望城县)、湘阴、浏阳、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794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莆仙戏
摘要:莆仙戏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历史渊源莆仙戏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998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河北梆子
摘要:河北梆子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解放前,它有许多名称,在河北本地叫直隶梆子、河北梆子、秦腔、梆子腔;外地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此外,也有人称它为卫梆子或山西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统一称为河北梆子。除北京、天津、河北广大乡镇以外,河北梆子还流传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在长江以南的活动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汉等地。 历史渊源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山陕梆子是由到河北经商的商人带来的,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4522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严庆谷
摘要:严庆谷严庆谷,男,京剧武丑。汉族,苏州人。1981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京剧科;1990年进入上海京剧院工作;1998年拜张春华为师。代表剧目有《三盗九龙杯》、 《盗银壶》 、《蒋平捞印》、《时迁偷鸡》、《群英会》以及新编剧目《扈三娘与王英》(饰王英)、《宝莲灯》(饰沉香)等。曾荣获中国京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赛银屏奖﹑上海市首届“宝钢杯”京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优胜奖、上海市1994八省市京剧武戏群英会金奖、上海市宝钢高雅艺术奖。人物简介严庆谷严庆谷,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欧美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395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高甲戏
摘要: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高甲戏系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高甲戏孕育于明未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泉州、晋江、南安、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高甲戏语白采用泉腔,唱腔主要来自南音兼收俚歌小调,活泼、粗犷。其音乐吸收闽南吹奏乐、笼吹、拾音等。半个世纪以来,高甲戏剧种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曾数次晋京及出国演出,是海内外泉腔语系观众喜爱的剧种。   高甲戏简介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5004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黄梅戏
摘要: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的一种剧种。其他名称还有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茶篮戏、二高腔等。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发源地黄梅县地图黄梅戏的发源地是湖北黄梅县。地方曲调来源于山野小曲,一般用于牧牛歌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766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二人转
摘要:二人转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 二人转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6900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青阳腔
摘要: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宋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青阳腔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俗'还愿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   历史溯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019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二夹弦
摘要: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二夹弦曾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受到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目前仍兴盛不衰,成为亳州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两个主要剧种之一。这一戏剧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这种四胡上的四根弦每两根分别夹一束弓上的马尾,进行拉奏,人们因以名之,称之为“二夹弦”,在亳州一带也称“两夹弦”。起源和发展二夹弦 “二夹弦”最早传入亳州是在1916年,建国前五马镇有专业的“二夹弦”戏班。二夹弦传入亳州后,队伍不断壮大,组织逐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436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锣鼓杂戏
摘要: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是流传于以临猗、万荣锣鼓杂戏为中心,包括运城、河津、稷山、新绛、垣曲、夏县等地广大乡村在内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唱腔为吟诵形式,有少量曲牌,表演程式化。演员均为男性,子承父业。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有部分手抄剧本流传至今。锣鼓杂戏植根于民间,与民间信仰紧密结合,依附于祭祀仪式,以驱凶纳吉、祈福禳灾为目的,具有浓郁的宗教祭祀色彩。当地民众称其为“杂戏”、“杂耍”、“土戏”、“咚咚嚓”。学术界根据其伴奏乐器而称为“锣鼓杂戏”、“铙鼓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320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哈哈腔
摘要:哈哈腔 哈哈腔,又名柳子调,艺人口语呼之为合合腔,它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衍变而成。产生该剧种的确切年代待考。然而,根据山东省 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说明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简介哈哈腔,也叫“喝喝腔”、“合儿腔”。有的地方又叫“柳子调”或“拉拉调”。迄今有300年的历史。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此剧的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429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临县道情戏
摘要:临县道情戏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原属道教声腔艺术。我国的道情有两大类, 法曲道情和俗曲道情,临县道情属俗曲道情。俗曲道情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或俗讲,是道家用以传教布道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有“道家传道之情”之说。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在融合各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俗曲道情逐渐演变成为地方戏曲,并被搬上戏曲舞台。起源及发展临县道情戏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隔黄河,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相望。临县道情是由说唱道情演变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在晋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593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陕西道情
摘要:陕西道情是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由古代道士念经唱词,诵说道教情理而得名。陕西道情有陕北,关中,商洛和陕南四大流派,亦称四路道情。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演出形式上。陕西道情陕北和关中道情多为坐班演唱和广场演出;商洛和陕南则主要以皮影戏形式演出。陕西道情主要有帮腔的形式。扮演者在前台演唱,后台附以帮腔,几乎是每两句唱词都要帮腔一次。       起源道情又名“拉波戏”。因有帮腔伴唱而得名。流行于关中、安康和商洛地区。传统道情有围桌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891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朔州秧歌戏
摘要:朔州秧歌戏朔州秧歌是融武术、舞蹈、戏曲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流行于朔州市及周边内蒙古南部的集宁、呼市、包头及河套一带,另河北张家口及陕西靠近山西的市县也有存在。早期为广场、街头的秧歌舞队表演的朔州秧歌历史悠久,在宋代加入了武术成分,清代后期又加入故事内容,现在以舞蹈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活动于民间。艺术特色朔州秧歌戏朔州秧歌戏是由民间歌舞演变而来,直接脱胎于“土滩秧歌”。因其就地演出,一般不登台,故而得名。“土滩秧歌”包括踢鼓秧歌和小演唱秧歌两种。踢鼓秧歌是广泛流传于晋北一带的民间舞蹈,朔州踢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830次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昆剧
摘要:昆剧《牡丹亭》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昆剧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简介  昆剧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594次
 共39条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