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965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29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英国中部华人会
英国中部华人会
IEEE
IEEE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
新野学生联盟
新野学生联盟
中国散文诗学会
中国散文诗学会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卡文迪许实验室
卡文迪许实验室
高良润
高良润
科学岛
科学岛
姚建华
姚建华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目录

[显示全部]

i学院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中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在上述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方面做出了社会公认的、不可替代的贡献,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的方向与水平。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现有职工520人,其中科技人员358人,研究员112人、副研究员和其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3人,进入知识创新工程274人。陈述彭、吴传均、孙鸿烈、阳含熙、刘昌明、郑度陆大道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石玉林、李文华、孙九林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该所工作。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设地理学和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地理学一级学科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培养点。目前共有研究生导师10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67人,硕士生导师42人;在学研究生504人,其中博士生350人,硕士研究生154人,另有博士后73 人。连续多次被中国科学院评为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在2003年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研究所地理学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二,其中科学研究方面名列全国第一。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知识创新目标和战略定位为: 
通过对陆地表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人流和信息流的综合分析,研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陆地表层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迁移转化规律与形成演化机理,及其与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地球表层系统和人地系统动态机制及各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机理;发展以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陆地表层系统与人地系统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创新和发展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
与此同时,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下,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瞄准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生态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国家需求,在资源持续利用、环境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地球信息与数据集成及信息共享等领域,开展综合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解决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重大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努力把研究所建成为国家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的重要创新基地;国家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战略咨询与科学决策的信息库、知识库、思想库;国家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国家全民地理知识普及的核心基地;国际一流的地理、资源与地球信息科学综合研究机构。
    根据知识创新目标,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确立了“两个长期科学计划,六个学科方向”的学科发展格局。两个长期科学计划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表层生命物质过程研究”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中国区域发展”;六个学科方向为:陆地表层系统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生态网络研究、地球信息科学研究、资源科学研究、农业政策研究。根据学科布局,所科研一线的机构设置由陆地表层系统研究中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中心、生态网络综合研究中心、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资源科学研究中心、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以及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组成。
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中国科学院新时期发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战略,基本建立了一系列适合科技创新的保障体系、现代研究所运行机制和以人为本的创新氛围,加强了科技创新跨越战略部署,有力促进了重大创新贡献成果产出。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目前承担的国家973、863、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共一百余项。其中包括 973 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863课题“面向网络海量空间信息的大型GIS”、国家科技攻关课题“西部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评价与演变趋势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群体项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估”、院创新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院创新方向性项目“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等。一些瞄准国际科学前沿、适应国家重大需求的重大项目,通过组织跨所、跨院内外的合作和学科集成,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共获得不同类型的成果120 余项。其中大型国家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获得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确定为综合重大成果;“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一代大型全组件式GIS 软件平台SuperMap”;“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研究”分别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全所完成32项重大决策咨询报告, 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所建成的国家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具备了适时向国家高层决策机构以及公众用户提供资源环境空间数据服务的能力,可以满足国家对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决策,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资源环境信息的迫切需求。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00余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352篇。出版科研专著118 部,申请国家专利44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3项,研究和编制了“中国旅游资源分类标准”等4项国家或行业标准。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期刊、科普工作取得良好成绩。所刊物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国内科技论文数量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影响因子在全国地质地理类和环境类期刊中分别位居第一;《地理学报》、《中国国家地理》入选中国期刊方阵;《中国国家地理》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地理学报》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经国家旅游局审批,研究所进入国家首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行列;经国家水利部审批,研究所获国家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认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国际合作一直保持良好态势,与欧、美、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科研与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常年执行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其中包括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共同开展东亚环境遥感监测研究;参与联合国全球生态系统评估计划开展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估研究;与加拿大CIDA开展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与德国美因兹大学共同开展中国草原生态统温室气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参与美国NASA跨学科研究项目,开展中国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等。国际学术交流活跃,主办国际性 学术会议频繁,18人次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主席或副主席等职务。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图书馆具有以资源、生态、环境、宏观经济、区域开发与研究为重点的藏书体系,同时是中科院地理文献的主要收藏和服务单位,承建中国地理科学文献数据库的部分工作。
挂靠的国家一级学会有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IGBP中国委员会秘书处与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也设在该所。主办的刊物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AMBIO-人类环境杂志》(中文版)、《中国地理科学与国土资源文摘》、 《地球信息科学》、 《中国国家地理》等。

机构设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科研简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99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地理研究所1940年成立)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并纳入创新工程试点。1999年12月30日,院党组正式宣布了对新所首届领导班子的任命。
经过所领导班子和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克服了两所整合时间紧迫带来的各种困难,取得了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重大进展。2000年底,我所圆满完成了一期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主要任务,实现了“最后进入,按点完成”的跨越式前进目标。2001年7月,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审批同意,我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从启动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
2000年,我所共争取和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院级科研项目35项,国家部委及地方委托项目39项,国际合作项目6项。一批瞄准国际科学前沿的院知识创新重大方向性项目正式启动,“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集成与数据共享”、“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机理与调控途径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现代过程及其环境效应”、“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等。通过开展跨所合作研究,将带动中科院本领域优势学科的强劲发展和自身的学科能力建设,同时也将全面支持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改造和创新。根据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所遴选部署了26项领域前沿项目。
2000年,基地科研人员共争取到国家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5800万元,科研人员年人均科研经费相当于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前的2倍多。
2000年,所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共获得不同类型的成果40余项。其中大型国家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获得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确定为综合重大成果;“漫射热辐射源物体方向比辐射率测量仪器”及“准直热辐射源物体方向比辐射率测量仪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国情分析报告》以及我所参与完成的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华北地区沙尘天气成因和对策”咨询报告、国家科技部“全国防沙治沙技术方案”等,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系列科学分析报告和决策参考依据,受到中央和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所建成的国家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具备了适时向国家高层决策机构以及公众用户提供资源环境空间数据服务的能力,可以满足国家对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决策,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资源环境信息的迫切需求;在地表过程研究领域保持国际前沿水平,逐步形成国际一流的地表过程研究中心;由孙鸿烈院士牵头完成的“西藏昌都地区发展战略咨询报告”,受到西藏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以孙鸿烈院士名义向朱?基总理递交的“关于西藏昌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得到总理和国家计委领导的亲笔批示和转发。
2000年,正式发表论文234篇、专著23部,其中被采用的SCI收录期刊论文数相当于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前原两所一年发表SCI论文的2倍。
2000年,我所继续与美国日本加拿大奥地利等十几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保持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与日本国立环境所达成了东亚MODIS监测系统的合作项目协议。成功举办了“ISCA风景旅游洞穴保护与恢复国际学术讨论会”与“第九届国际空间数据处理学术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
2001年,我所共争取和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国家部委及地方委托项目56项,国际合作项目15项。同时,一批瞄准国际科学前沿、适应国家重大需求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和方向性项目先后启动。经跨所合作、学科集成,在资源环境数据集成与共享、人地关系演化机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过程、中国历史环境、中国城市化过程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首批部署的26项所级领域前沿项目,经过近两年的跟踪研究,初步达到了发展优势学科和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
2001年,基地科研人员共争取到科研项目176项,研究经费近8500万元,比上年增长40%以上。
原创性研究工作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植物生长系列模型的研究,在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与区域农田生态过程取得理论性突破;基于我国历史记载资料与其他代用资料的系统集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气候及气候变迁研究方法,对区域环境演变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流域系统复杂性机理有着显著进展,黄河下游1.3万年以来沉积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研究结果,被国际同行认定为“迄今世界上已得到的几条不同地区的沉积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中最好的一条”; 土壤碳氮循环与温室气体通量定量关系研究取得良好成果,有关中国农田年N2O排放总量的重要结论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对估算全球N2O总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应用研究也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研究成果获中科院200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系列成果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和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等部门的肯定。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2001年,发表国内外论文327篇,专著17部;获得国家专利4项;完成软件登记9项。
国际合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其中包括与日本环境省国立环境研究所共同开展东亚环境遥感监测研究;参与联合国计划,开展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估研究;与加拿大CIDA开展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与德国美因兹大学共同开展中国草原生态统温室气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与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IIASA)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开展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等。全年取得国际合作资金和设备达100余万美元。国际学术交流也极为活跃,当年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近10个,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国际学术研讨会”、“农业生物技术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地图学协会国家与区域地图集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地理林业趋势”、“环黄海经济圈经济合作与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等。
2002年是我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转入全面推进阶段的第二年,在知识创新试点体制机制基本形成雏形的情况下,所科研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要实现由进入创新之初的体制机制建设,向做实质性科技创新贡献的战略转移。 
2002年,我所共争取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国家部委及地方委托项目32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承担国家973、863、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近百项。其中包括973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863课题“面向网络海量空间信息的大型GIS”、国家攻关“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群体项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估”、院创新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院创新方向性项目“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等。一些瞄准国际科学前沿、适应国家重大需求的重大项目先后启动,经跨所、跨院内外的合作和学科集成,在资源环境数据集成与共享、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等领域取得了显?进展??
应用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技术综合应用于海洋渔业,以东黄海为示范区,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业务化运行的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外海渔场开发,海洋渔业生产管理,渔船周边国家港口救助、安全航行,以及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决策信息和技术支持。4项重要咨询报告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采纳。
2002年,发表国内外论文600余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62篇;出版科研专著35部;申请国家专利12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9项;完成3项软件登记及国家和行业标准3件。
《中国国家地理》荣获全国第二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黄季?j研究员荣获第五届“中国科学家奖”,3位优秀青年科学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杰出青年基金。经国家旅游局审批,该所进入国家首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行列。
国际合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与欧、美、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科研与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正在执行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其中包括与日本环境省和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共同开展东亚环境遥感监测研究;参与联合国全球生态系统评估计划开展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估研究;与加拿大CIDA开展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当年主办和承办的国际会议19个。12人次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主席或副主席等职务。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2003年,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围绕实施中国科学院新时期发展战略,基本建立了一系列适合科技创新的保障体系、现代研究所运行机制和以人为本的创新氛围,进一步加强了科技创新跨越战略部署,有力促进了重大创新贡献成果产出。
2003年,研究所共争取各类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国家部委及地方委托项目46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承担国家973、863、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近百项。其中包括973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863课题“面向网络海量空间信息的大型GIS”、国家科技攻关“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群体项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估”、院创新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院创新方向性项目“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等。一些瞄准国际科学前沿、适应国家重大需求的重大项目,通过组织跨所、跨院内外的合作和学科集成,取得了显著进展。 
面向国家需求的应用研究与社会公益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2003年,“关于对实施西部‘退耕’战略中应同步实施‘藏粮于土’工程的建议”、“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9项重要咨询报告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或采纳。“新一代大型全组件式GIS软件平台SuperMap”软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7项合作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2003年,发表国内外论文503余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75篇;出版科研专著29部;申请国家专利9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8项;完成10项软件登记及国家和行业标准2件。
2003年,研究所刊物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影响力普遍提高,《地理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影响因子在全国地质地理类和环境类期刊中位居前列;经国家水利部审批,我所获国家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认证。
国际合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与欧、美、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科研与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3年与国外研究机构签订新合作协议5个,正在执行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其中包括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共同开展东亚环境遥感监测研究;参与联合国全球生态系统评估计划开展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估研究;与加拿大CIDA开展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参与美国NASA跨学科研究项目,开展中国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等。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当年主办和承办的国际会议2个。12人次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主席或副主席等职务。

获奖成果编辑本段回目录

院士风采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刘纪远
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7年5月出生于上海市。197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地理系,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地图学与遥感专业。199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现兼任《中国科学》D辑编委、《地理研究》主编;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生态系统评估CLA成员国际亚太环境大会
竺可桢(1890-1974)
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我国现代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奠基人。1952-197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0-195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主任,1956-197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黄秉维(1913-2000)
著名地理学家,1954-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当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和带头人,开拓了热量水分平衡化学地理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三个方向;先后组织了水土保持、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热量与水分平衡的大规模研究,倡议开展陆地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新方向。

章申(1933-2002)
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化学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环境中化学元素分布与克山病等地方病关系的研究,提出有关化学地理与生物地球化学的系统学术思想,在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述彭
著名地理学家,长期从事地理制图、航空像片综合制图和地图编制自动化的实验研究。开拓了我国遥感应用新领域,倡导并组织了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发展地球信息科学、推动“数字地球”战略研究,探索“地学信息图谱”的新概念和新方法。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孙鸿烈
著名地理学家和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主持了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为我国青藏高原科学研究跃居世界前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建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持完成了中国资源大百科全书,推动了我国资源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主持建立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奠定了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科学能力基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阳含熙
著名生态学家,新中国生态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生态学研究,倡导并创建了我国第一彬木人工林林型分类、气候区划和土壤分类系统,以及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为我国的杉木林和森林生态学应用基础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传均

著名地理学家,我国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科带头人,在地理学理论、农业地理、土地利用、国土规划和综合整治等研究领域都作出了影响深远的重大贡献。他提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思想,推进了我国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昌明
著名地理学家,我国水文地理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长期致力于水文、水资源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了地学与水利结合的研究,发展了水文地理学方向。在水分循环、产流模式、比较水文、农业水文、森林水文、全球变化的环境水文效应等方面均有建树。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李文华
著名生态学家,在森林生态学、森林群落地理学领域有着杰出建树。率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物量的制图上,开拓了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率先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布基本规律;开辟了红壤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研究领域;首先系统总结了农林复合经营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应用模式,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支持。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研队伍编辑本段回目录

陆地表层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蔡强国 陈百明 陈同斌 董云社 葛全胜 康跃虎 李国胜
李秀彬  李召良 梁 涛   梁季阳 吕昌河 雒昆利 邵明安
邵雪梅 师长兴 宋献方 王立新 王丽丽 王五一 吴绍洪
夏 军   许炯心 晏维金 杨林生 于静洁 张宏业 张镱锂
郑景云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中心
蔡建明 陈 田   董锁成   樊 杰 方创琳 甘国辉 霍明远
金凤君 刘盛和 刘卫东 刘彦随 鲁 奇 牛亚菲   徐 勇
张文忠 张义丰
生态网络研究中心
樊江文 林耀明 刘琪璟 刘允芬 罗 毅   莫兴国 欧阳华
欧阳竹 孙晓敏 汪宏清 于贵瑞 赵士洞 张宪洲 于 强
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陈荣国 励惠国 刘 闯   刘高焕 刘纪远  陆 锋 齐清文
邵全琴 宋关福 万 庆   王劲峰 王黎明 王英杰 熊利亚
杨小唤 岳天祥 张百平 钟耳顺 周成虎 朱阿兴 庄大方
资源科学研究中心
成升魁 封志明 谷树忠 贾绍凤 李丽娟 闵庆文 沈 镭 
谢高地 谢又予 姚治君 张 雷 赵建安
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胡瑞法  徐晋涛 张林秀

持有专利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研项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家“973”项目

国家“863”项目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院知识创新项目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国际合作项目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地方委托项目

其他项目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