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005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7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
大学成为搞笑场
大学成为搞笑场
大学生幼童化
大学生幼童化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
中国高校教师身份危机
中国高校教师身份危机
30年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的原因
30年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的原因
中国大学生的能力缺失症
中国大学生的能力缺失症
过去教授的骨气和底气
过去教授的骨气和底气
大学官僚化
大学官僚化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华侨大学

【中】华侨大学
【英】Huaqiao University

中国一所以招收华侨台湾籍青年为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目录

[显示全部]

学校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华侨大学华侨大学是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国家于1960年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是中国政府重点建设大学和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大学,是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华侨大学设立董事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廖承志叶飞为首任、次任校长,现任校长为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生导师吴承业教授。董事会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归侨等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及各级领导组成,庄希泉胡平贾庆林陈明义宋德福等先后任董事长。
华侨大学现有20个学院,9个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6个硕士点,MBAMPA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0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涉及理、工、经、管、法、文、哲、史、农、教育10大门类。
华侨大学有教职员工2000人,其中专任教师1037人,正副教授500人,具有博士学位200余人。博士生导师51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6人。
华侨大学华侨大学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学校总部在泉州,在厦门设有校区,校园总面积226.6万平方米(约3400亩),校舍建筑面积76.6万平方米。其中厦门校区占地127.9万平方米(1919亩)、总投资16亿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6.8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图书馆藏书150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各类研究所6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
华侨大学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和“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8万余人,其中境外生4万余人。目前各类在校生2.6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850人;来自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3600余人,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学校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导,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一校两生、因材施教”的教学特色,“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和“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校园精神,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其中学生男篮在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已举行的九届赛事中五次获得总冠军。
华侨大学大力发展服务于海外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在泰国曼谷印尼泗水菲律宾马尼拉香港澳门等地设立办事机构。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教育和学术交流,同境外40余所高校和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今日之华侨大学,正以全面发展华文教育、全面建设厦门校区、全面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三大任务为核心,致力于建设成以华文教育为特色、以工程学科为优势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建设成中国一流的华侨高等教育学府。

学校历史

华侨大学叶飞
叶飞
华侨大学廖承志
廖承志
1960年创建于福建泉州。廖承志生前曾兼任校长,1983年起,叶飞兼任校长。
建校初期学校设有11个系17个专业;90%以上的学生是来自世界各地17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青年。
1978年后,主要招收海外华侨、港澳和台湾青年,也招收部分归侨、侨子女。
1983年学校设7个系(10个专业):土木建筑系、机械制造系、化学化工系、计算机科学(电脑)系、电子工程系、数学系、物理系。以上各系学制均为4年。此外,还有中国画专修班(学制3年),日语专修班(学制2年),英语专修班(学制2年)和预科。
1983-1984 学年,学校有本科生1461人,研究生14人,预备班学生15人,进修生212人,夜大学生47人;有教师57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7人,讲师386人。另有教学辅助人员79人,聘请外国专家3人。

爱国华侨捐款在校内兴建的陈嘉庚先生纪念堂,已于1983年落成。
学校设有董事会,由华侨、港澳同胞、归侨等热爱华侨教育事业的著名人士组成,并在北京香港设有董事会办事处。

院系设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信息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由以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组建而成。目前,信息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八个本科专业;有物理电子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光学五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与通信二个工程硕士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达3000多名,研究生近200名。
信息学院现有教职工150多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3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5人,在职攻博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2人。学院还聘请王启明院士、高庆狮院士等1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定期到学院讲学或指导工作。
信息学院物理电子学是福建省重点学科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学院历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20篇,被引用100多篇次;出版专著、教材10部;取得专利12项。信息学院的各个学科在长期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光传输与非线性光学、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图像编码与传输、图像图形处理与模式识别、信号检测与智能控制、系统建模与优化、电子电路系统及设计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年来学院正在多个学科的交叉点上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生长点,在注重基础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重视基础,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项,省级精品课程二门,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多项,校级精品课程10多门。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近年来投入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室建设经费1200万,实验室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价值3000多万,能开出本科课程的所有实验项目。
信息学院本科教学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增加实验总学时,规定必修3个创新实践学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建立校内生产实习基地,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实验室,认真组织生产实习,加强对学生科技部活动的引导和扶植,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竞赛。几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竞赛中均取得很好的成绩,200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队,二等奖4队;在福建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中,获奖项目数一直居于福建省高校之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名:化工学院)是华侨大学成立最早的一个学院。在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完善中,在学院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学科整合和开拓进取,现已发展为拥有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办学的学院。学院下设四个系即: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工程与技术系、化工与制药工程系。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教师86人,实验人员24人,行政人员10人,组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科研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在86名教师中有教授23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目前我院在校生近1500人,其中博士生13人,硕士生206人。
目前,院拥有两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材料学、生物化工、两个福建省重点学科:材料学、生物化工;两个博士点:材料学、生物化工;十一个硕士点:材料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材料加工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两个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创办八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制药工程。
近年来,学院把学科建设列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学科交融和优化组合;同时狠抓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加强学科方向整合,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高层次和多层次办学条件的新局面。
学院历来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既要教学又要搞科研,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回报社会,扩大影响。近五年来,我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福建省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6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7项,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国务院侨办科研项目、泉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32项,企事业委托及其他横向课题20多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3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10项,通过福建省科技厅、教育厅鉴定的科研成果7项,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科技论文600多篇,其中SCI收录130多篇、EI收录30多篇;20多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成功举办了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
全院教职工始终保持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奋力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2001年院党总支被中共福建省委和华侨大学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2年我院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院工会获福建省“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的前身为机械工程系,创办于1978年,1979年开始招生,后改名精密机械工程系,1997年改名为机电工程系。2001年6月1日成立学院,设4个系:制造工程系、设计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测试与控制工程系。目前学院拥有1个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5个硕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1个机械工程领域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设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现有教职员工8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24名。目前在校学生1024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01名,博士研究生17名。
学院具备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研究方向稳定明确的学术梯队,多年来,围绕“自动检测与控制”,“硬脆材料加工”,“CAD/CAM技术”,“电磁流变技术”,“机械系统动力特性分析”, “快速成形技术”和“精密加工技术”等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科学研究,承担了数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委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优秀青年资助教师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若干科研项目已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同时,紧紧依托产业背景和区域经济优势,广泛开展横向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形成了明显的研究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多年来,先后出版专著和统编教材近30部,获全国或大区优秀科技图书一、二等奖5次。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70多篇,1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
学院拥有石材加工研究福建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省级重点实验室、模具技术研究中心、数控技术研究所、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2003年9月和2005年3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先后杯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
学院非常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先后派出多名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开展合作研究,目前与美国麻省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制造与系统工程系、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几位教授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或合作研究的关系。
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5年来,承担了世行贷款高等教育改革项目“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福建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面向海外和沿海机械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等多项教改课题,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福建省研究生精品课程1项和多门福建省优秀课程。
学院长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办了华侨大学创新设计协会,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年来,机电学院学生先后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6人次、三等奖1人次;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4人次;获得福建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人次、三等奖3人次,充分展示了机电学院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

●土木工程学院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 年 10 月,下辖3个系:土木工程系、建设管理系、市政工程系。前身是创办于1964 年春的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系,师资骨干力量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的土木工程系。现有结构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结构工程、工程力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点1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结构工程硕士学位点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以及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水排水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4个本科专业,2004 年经国务院侨办和澳门特区政府批准,在澳门举办“工程管理”专业专科——本科学历班,已经形成了工程学科与管理学科相辅相成的本、硕、博教学和科研体系。学院现设有7 个研究所:“土木与环境工程研究所”、“钢结构研究所”、 “房地产研究所”、“工程结构诊断与防灾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和“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并拥有两个校级实验室及下辖7个实验分室:材料与勘测实验室(含工程管理虚拟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工程勘测实验室)以及结构与环境实验室(含工程结构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学院还拥有1个微机实验室和1个学科专业资料室。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1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已获得博士学位16人、已获得硕士学位15人,“双师型”教师(具有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等执业资格)29人。有2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部分教授在学科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1998年以来,先后有9门课程被评为福建省优秀课程、华侨大学优秀课程;6门课程获福建省、华侨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立项;12门课程获福建省、华侨大学优秀课程、网络课程建设立项;10项获福建省、华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5项获福建省、华侨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5人获华侨大学教学优秀特别奖。2002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子项目、国务院侨办重点项目、省部级重点和基金项目等各级纵向课题87项,科研经费187.55万元,承担和完成横向科研课题、技术服务和科技开发项目136项,科研经费1186.08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完成科研项目鉴定9项;发表论文379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5篇,13篇获得优秀论文奖;出版著作、教材20部,编写规范、规程2部。学院现有学生830人,其中境外学生38人,分别来自香港、澳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文化的同时,学院始终把握重视活动设计、展示多元文化,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构建特色项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学院启动了学风建设“雨露工程”、“党建工作年”计划,结合专业课教学开展系列课外活动,如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力学大赛、电子桥梁设计大赛等,在校内颇具影响;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如全国、省、校的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积极参加校科技文化艺术节、境外生文化节、五?四大合唱、CUBA、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寻根之旅、社团活动月、运动文化节等。健康向上、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土木工程系(学院)至今已经培养研究生22届,本科生29届,毕业生近4000人,校友活跃在土木建筑行业及其他领域,颇有建树。他们捐资设立了“华钢奖学金”,“土木教育基金”和“欧美大地奖学金”等,激励在校学生勤奋好学,不断进取。
1997 年,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专业通过了第二批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评估;2002 年,拓宽后的土木工程专业再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评估;2005 年工程管理专业接受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评估。2005年土木工程学院将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首批招生,土木工程学院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将全力致力于学科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学水平上质量、出成果,努力开创学院发展的新局面。

●建筑学院 华侨大学建筑系是建筑师的摇篮,对海内外招收建筑学本科生和硕士学位研究生。建筑学专业是国务院侨办批准的重点学科之一。
主要注重于建筑学综合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两方面的内容,着眼于创造适宜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本专业旨在培养高级建筑设计人才,为海内外社会发 展服务。
华侨大学建筑系于1996年7月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当时国内仅有14所高校通过此评估),毕业后工作三年可参加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学生获得的学位证书受国际承认。
本科专业学制五年,毕业后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三年,毕业后获工学硕士学位,目前的研究生专业设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建筑历史及其理论两个学位。
本科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建设设计、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城市规化、景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构造、建筑制图、计算机制图。目前,建筑系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项。在闽南地域建筑研究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
华侨大学建筑系的前身是土建系建筑学教研室,现在的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是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海外华人、华侨青年回国深造,适应海内外建筑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前国家教委、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政府的通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83年5月获准正式成立的,该专业学制五年,具有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
初创(1983-1989):华侨大学建筑系在政府、海外华人华侨和兄弟校的关怀与支持下,起点高、发展快、体制规范、办学条件日趋完善。 建筑系创办之初,得到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建筑系的鼎立支持。1983年,天津大学童鹤龄教授南调华侨大学担任首届系主任。面对初创时的诸多困难,他事必躬亲,雷厉风行,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济大学李德华教授为建筑学专业制定了一套博采众长的教学计划,罗小未教授担任名誉系主任,并亲临教学第一线讲授外国建筑历史及其它理论课程。国内外著名学者先后来校讲学和访问,并提出许多有关办学的远见卓识,对建筑系的发展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华侨大学建筑系的成长,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海外侨胞的赞助,特别是1989年,旅菲华侨施文种先生捐资百万,在建筑系原有用房的基础上,扩建了办公楼和教学用房。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不断充实,初具规模。 建筑系创办之后,在积极寻求海内外支持的同时还积极引进人才,使教学工作在面向海外、紧跟时代的思想指导下,走上正轨,稳步提高。
发展(1990-1994):持续发展更上层楼,办学特色逐步形成。 到1990年,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教学设施都具备了一定规模,达到了一定水平,教学和行政管理也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建筑系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强化教学管理,加强科研工作,合理组建学科梯队,于1992年在激烈的竞争中进入部级重点学科的行列。1993年又申报了硕士点,尽管当时建筑系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但在校领导和兄弟院校的支持下,经过全系的努力,取得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的硕士授予权,并与1995年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
评估(1995-至今):以评估促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是关系到与国际接轨、与注册建筑师制度衔接的一项重要举措。96年建筑系对自身条件作了全面的分析,与兄弟院校作了横向的比较,深感我校建筑系近几年虽有较大发展,但毕竟历史短、底子薄,与评估条件对照来看,师资、设备、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全系师生在校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决心一搏,以评估促发展,以此展开了评估攻坚战。1995年投资了135万元改善教学环境,其中包括扩建教学楼、更新实验室和增加图书资料等;引进高资历、高水平教师;在硬件得到充实的同时,加大力度强化软件:完善课程设置,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最终建筑学专业有条件通过评估,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
德育:坚持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华侨大学是一所开放型、外向型的学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华大拥有越来越多的海外青年来校求学深造,具有"一校两生"的办学特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校党委强化了德育工作的领导,形成了具有侨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建筑系党总支遵循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结合形式变化充实教学内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教学体系,同时建立了教育、管理与实践相结合的运作机制,有效的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整体效应,促进两类学生素质的提高。
华侨大学建筑系多层次办学,毕业生响誉海内外 至1995年,华侨大学建筑系已招收本科生十七届,其中半数以上来自海外及港澳台地区。毕业生多数已成为职业建筑师或政府职员,并成为本行业中的骨干力量。华侨大学建筑系正在迅速成长,但与国内外老资格的建筑系相比,她还年轻,还有不足之处。但年轻意味着朝气,年轻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归国求学的海外华人及华侨青年面前,华侨大学建筑系是首选学科之一。展望二十一丗纪,华侨大学建筑系在弘扬华夏文化、团结海外华侨华人、促进祖国统一的大业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商学院 商学院是在前经济管理学院所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系、工商管理系的基础上,经过学科整合后于2004年10月成立的;现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学系、经济学系、电子商务系等四个系;具有数量经济学博士点,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等三个硕士点,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数量经济学为福建省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台湾经济研究所两个校级研究所,设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WTO研究中心、物流系统工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学校、学院分别建有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为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软硬件支持。
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专职教师58人,教师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有吴承业校长、胡日东院长等7人(其中外聘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具有硕士学位者35人。
全国政协委员、华侨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吴承业教授为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数量经济学学科带头人。
学校聘请了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乌家培教授为商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沈利生教授为特聘教授,聘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谢康教授为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近几年学院教师主持和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加了2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发表论著300余篇(部),荣获省、市优秀科研教学成果奖10余项。
学院现有23个本科班,有1900余名本科生(其中境外生200余人),有100余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20余人),各级各类在校生人数近2000人。
商学院在华侨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办学方针的引领下,遵循华侨大学“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和“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校园精神,广纳各方英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强化管理工作,合理规划,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科方向,努力培育专业优势和特色;以本科教育为主,博士点、硕士点等办学层次协调发展,并尽可能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层次。力争把 数量经济学优势学科做强做大,把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热门专业办出特色,把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新设专业办出水平;努力尽早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学院的转变;力争使“数量经济学学科”进入全国同类学科的先进行列。

●工商管理学院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于2004年10月成立,是由原华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系、信息管理系、市场营销系等组建而成。目前,学院有企业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市场营销系和信息管理系,还拥有华侨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东方管理研究中心两个科研机构。其中,工商管理研究所下设7个研究中心,即企业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战略营销管理与营销竞争力研究中心、财务研究中心、国际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和管理软件研究中心。著名经济学家、原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和中国信息学会创始人乌家培教授担任名誉院长。
学院集博士、硕士、学士等不同专业层次的办学体系,拥有企业管理博士点1个;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硕士点3个;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本科专业5个;“企业管理”为部级重点学科。
目前,在学院学术梯队中,既有理论造诣高深、科研成果丰硕的资深教授,又有一批年富力强、在学术上表现突出的年轻教授和博士。学院现有教职工50余人,专任教师4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13人。学院的各层次的全日制学生1805人,其中博士生33人,境外博士生占42%;硕士生90人,境外生占24.4%;本科生1759人,境外生占12.8%并分别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此外,企业管理硕士高校师资班21人,澳门会计学本科文凭班48人。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个,中日合作项目3个,省部级项目近50个;正式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800余篇,并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同时,学院还与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长期以来,学院在坚持“宽口径、重基础”培养模式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了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具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学院学生在近三届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银奖2个,铜奖3个。学院中的工商管理专业自1985年办学以来,已培养两地生达2500余人,其中有不少已成为优秀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或担任着政府部门的重要职位,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贸促局主席、银行行长、县级市领导,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的部门经理等。
占地12800平方米的陈守仁经管大楼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院的实验中心拥有200余台高配置的电脑设备和网络系统。图书馆经管分管藏书3万多册,中文期刊1260多种,外文期刊百余种。同时,华侨大学镜像点容纳了如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等系列的数据资源网站,文章记录达几十万条,这些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以及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将按照学校“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按照“一校两生,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著力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为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成才要求,努力为海内外培养更多、更好的管理人才。

●旅游学院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成立于2004年,前身华侨大学旅游系(创建于1983年)是我国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较早的高等旅游院(系)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旅游学院还是教育部旅游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旅游院校协作会常务理事单位、《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等国际权威专业学术刊物的编委单位、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旅游学院下设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3个系,并辖有旅游科学研究所和景观规划设计中心2个科研机构及旅游学院实验中心;华侨大学闽澳研究所也挂靠在旅游学院。现任院长郑向敏教授,副院长黄远水副教授,党总支副书记张芬芳。
旅游学院发展至今,拥有一支业务精、实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多数教师在国内外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具有丰富的旅游企业实践操作经验。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9人。学院还常年聘请4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及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兼职教授、兼职副教授。
旅游学院目前已形成一个具规模、有特色、多层次培养旅游专门人才的学科体系,具有博士(旅游企业管理、休闲与娱乐管理、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等3个方向)、硕士(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资源与文化、休闲与娱乐管理、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等5个方向)、本科(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2个专业5个方向)、高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旅游高职高专重点示范单位)、高职本、硕士学位课程进修班等层次较为完整的办学结构。现有本专科学生80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1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目前已培养研究生及本专科各类毕业生2500多名(其中境外学生500多名),毕业生遍及世界各地,大多数已成为各地旅游业的骨干力量。
旅游学院注重科研工作,其科研队伍一直在从事旅游企业管理、旅游社会学、旅游规划等方向的理论研究,是国内旅游营养学、旅游服务学和旅游安全学等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并拥有国内第一个旅游安全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我国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 近年来,旅游学院教师先后完成2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及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出版了各类专著和教材30余部,拥有国家“十五”规划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发表于旅游类核心期刊《旅游学刊》的论文数在全国的旅游院校中一直居于前列。旅游学院教师在开展教学科研的同时,注重对实践的指导与验证,先后承担省内外各级旅游发展规划30余项。
旅游学院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曾对内地和香港、台湾、澳门、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旅游院校及企业进行过广泛的考察调研,掌握了旅游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旅游学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日本长崎县立大学韩国木浦大学等海内外相关知名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旅游学院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多数专业教师到过日本、香港等地的高校、旅游企业进修学习,部分教师担任国内酒店管理公司顾问。目前拥有可浓实训餐厅、客房实验室以及20多家高星级酒店和旅游景区的校外学生定点实习、实践基地,还有众多联系紧密的海内外共建合作的企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成果显著,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二套)、福建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专题报道。此外,学院多年来还积累了丰富的相关专业书籍和资料文件,目前有各类藏书10多万册(其中外文藏书约2万册),1985年以来的各类专业期刊报纸60多种(其中外文期刊报纸10多种)。经管实验中心及校图书馆还配备有教师与研究生专用的电脑机房和一批国内先进的软件和设备,学校图书馆及经管丰富的藏书和方便快捷的各种网络学术期刊资源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0年来,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坚持走“面向海内外、面向企事业,校企结合、广泛交流”的开放式办学路线,在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将以开放的视野,把握时代脉动,以坚实的脚步迎接未来的挑战,以更健全的学科体系、更厚实的理论和实践培养更多的旅游人才,为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法学院 华侨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85年,2003年9月改名法学院。现有法学一个本科专业,有经济法、民商法、国际法与刑法专业四个硕士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法律系首任主任为著名侨务活动家、知名法学家、前任华侨大学校长庄善裕教授,现任法学院院长为我国著名的诉讼法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诉讼法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敏远教授。
华侨大学法学院是福建省重要的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截至2004年9月,法学院学生总数1515人,其中校本部本科生1077人、统招研究生76人、澳门专科/本科和研究生362人。现有专职教师4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讲师12人;取得已经博士学位和即将取得博士学位的2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6人。近年来,学院先后聘请周国均、沈国明、王立民、马俊驹、郑胜利、崔勤之、刘作翔、童之伟、李希慧、米健、肖永平、刘根菊、孙育玮、于善旭、刘俊海、王政勋、王先林、陈世荣、杨寅、林亚刚、许发民、许崇德、何勤华、胡鸿高、沈仲平等知名教授担任法学院兼职教授。
法学院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对法学本科专业的评估中,在全国250个法学院系法学专业评估中获得前40名的较好评价。根据《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2004年第1期公开发表“2004中国大学评价”,在中国大学法学100强排行榜中,华侨大学法学专业(大法学)居于第87位,在361所有法学专业的高校中居于前24%。
法学院座落在洪祖杭大楼,有专用房68间,其中大、小模拟法庭各1个,多媒体教室2个,案例制作室、物证室、技术分析室、刑侦室、计算机室等各1个;教授、副教授、博士教研用房每人1间,其他教师两人1间,各教研单位用房各1间。教学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其中教师教研用电脑每人1台。法学图书分馆面积302平方米,馆藏法学文献资料比较丰富,其中包括拥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法院的历年判例全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历年判例全集。
法学院坚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学人才,秉承为侨服务、面向海外的办学指导思想。法学专业学分制改革方案在2004级本科生中试点,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现场开庭、专题辩论、法学论坛的多样性教学方法;教考分离及与国家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相适应的考试制度。研究生教育不断。法学院历年有境外生毕业,目前在读境外生占学生总数的5%。法学院至今已为澳门培养法律人才300多人,目前有澳门成教生362人。与美国肯尼迪大学合作,法学院将在2005年筹备在美国开办中国商事法律课程班。
法学院以育人为本位,以学生党建为龙头,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以“法学院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规划”为载体,努力构建有法学专业特色的学生工作体系,并获得“校学生工作先进院系”称号。法学院成立以来各级科研课题数量有实质性增长和科研成果有较好的质量,包括院教师获得2个省政府三等奖。创办了《华侨大学法学评论》和法学论坛。
目前法学院设立有法律系和国际法系,中美体育法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侨务法研究所,形成以经济法、民商法、国际法、刑法、法理、诉讼法为重点,以侨务法、体育法、知识产权法为突破点和特色的学术研究群体。2007年6月21日,学院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华侨大学与国家级法学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决定实行所、校战略合作,学科共建。这种所、校战略合作的新模式,是一种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双方在科研教学方面各自的优势和条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将运用自身的科研力量和学术资源,指导和帮助华大法学院设计、论证、申报课题,促进华侨大学法学院法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并指派我国著名的诉讼法专家、博士生导师王敏远教授全职担任法学院院长。社科院法学所的图书馆为华大法学院师生提供免费查阅服务等。今后,法学院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为依托,联合在大陆、港澳与国外开办有关培训班与研讨班,申报诉讼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理学三个学位点,积极筹备经济法学与民商法学博士点的申报工作,扎扎实实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学院  华侨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华侨大学1960年初创时成立的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林焘教授曾被聘为中文系系主任,谢冕钱理群佘树森李明滨等著名教授曾来系任教。45年来已为海内外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其中包括香港著名作家东瑞先生。
文学院下设3个研究所(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现有2个硕士学位点和2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600多人。文学院资料室有本专业图书6万余册、专业期刊60多种,还有海外学者赠送的2000多册港台出版的华文文学图书。
文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正、副教授20多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自2000年以来,文学院(中文系)教师共承担各种课题4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30多部,有5项成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文学院注重同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先后聘请邵华泽陈忠实郑愁予洛夫於梨华少君余光中金庸等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担任客座教授,并多次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如:1997年的“第五届国际闽方言学术研讨会”、1998年的“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1999年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2002年的“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研讨会”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文学院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已形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诗与歌词的理论与创作”等三个研究方向。其中,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空白,体现了作为外向型大学密切联系海外华侨华人的特点。
文学院的另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近年发展迅速,在中国文学史、古典美学史、传统文化和中西诗学比较方面有多项开拓性贡献。主要学术带头人许总教授曾主持过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6种,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两个独具特色的专业方向。五年来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方言》《汉字文化》 《汉语学报》 等刊物发表论文20几篇。 《泉州方言与文化》《世说新语选译新注》《语言学引论》《幽默美学?汉字美》 等学术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文学院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特色鲜明,卓有成效:先后有4个班级被评为“福建省优良学风班级”,2003年中文系团总支被评为“省五四红旗团总支”,2004年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总支)”;2004年,学生党支部立项活动“捐书助教”获省高校党支部立项活动优秀成果奖;2002—2003、2003—2004学年,中文系连续两次被评为“校学生工作先进院系”,系党总支被评为“福建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有多名教师荣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师德之星”、“侨务系统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文学院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强,近几年来,分配到媒体工作的毕业生业绩尤其突出:2000届毕业生白雪琨在厦门电视台主持的节目《两岸同胞首次海上相会欢度中秋之夜》 ,荣获2003年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三等奖;在泉州电视台工作的2000届毕业生曾玲2003年被评为“全国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在福州电视台工作的2001届毕业生蒋来录制的节目《从连体到公体,一路有爱》 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城市电视新闻节目一等奖;分配在江苏经济广播电台工作的2001届毕业生成杰思,现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受青年听众喜爱的电台“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2005年,文学院正式申报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申报增列文艺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两个硕士点,拟增办一个新的本科专业(广告学)。预计到2010年,文学院将下设3个系(部)和3个研究所,拥有1个博士点和3~4个硕士点,教职工数达70人左右,在校学生数则达10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约100人,本科生约900人),成为学科层次齐全、规模适中,既能培养传统学科方面的研究型人才,又能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科研实体。

●华文学院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是华侨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是中国教育部首批公布的有资格招收外国学生的单位之一,是国务院侨办首批批准的华文教育基地之一,是国家汉办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是国家在福建省最早设立的汉语水平考试考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向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他外籍人士传播中国语言文化,进行汉语培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华文学院的前身是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是经国务院批准,并委托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53年主持创办、专招华侨学生、华裔青年以及来华学习汉语文化知识的外籍学生的特色学校。为适应海外华文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1997年国务院侨办决定将集美侨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与华侨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部合并,成立华文学院。
华文学院坐落在闻名遐迩的厦门市集美学村。校园占地六万多平方米,依山傍海,风光旖旎,交通便利。20幢具有“嘉庚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低到高、整齐雅致地排列于校园内,成为一道极具特色的建筑景观。
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弘扬陈嘉庚先生严谨治校的办学精神,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以华文教育为主要方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为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2万多名毕业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海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华文学院现设有华文系、预科部、培训部、高职部、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和华文教育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有汉语言和对外汉语教学两个本科专业。学院不仅设有本、专科学历教育和初、中、高非学历教育,还开办短期汉语学习班、华文师资培训班、海外学生夏(冬)令营、华侨华人学生预科先修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目前,我院有1900多名学生在校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其中境外生800多名,分别来自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日本、越南、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文学院一直重视教师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教师60人,教授3人,副教授14人,博士4人,硕士12人,外教2人。学院科研工作发展势头良好,科研实力逐年增强。近五年来完成校级以上课题3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论文专集、专著4本。学院还与美国、日本、菲律宾、韩国等国家的海外华文教育机构及数十所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外文化学术交流与合作非常活跃。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面,推行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在学生管理方面,根据一校两生的特点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近年来,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呈现出良好势头。
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泼水节、圣诞节、水灯节、东南亚美食节、亚洲民族服装秀等已成为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年寒暑假学院组织的“中国茶文化”“南方剪纸”“武夷文化探寻”“冰雪之旅”“红色圣地之旅”“中国寻根之旅”“中国巴蜀文化行”等社会实践考察团,不仅加深了境外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祖籍国的感性认识,更为学生培养、锻炼、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境外生的龙鼓表演、印尼风情、泰国风情舞、鼓韵、黑安琪演唱组合等,在全国、福建省首届文艺调演和厦门团市委组织纪念“12?9” 活动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充分展示了华文学院独特的校园文化。

●外国语学院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0年9月正式揭牌成立,新建制二系一部: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部,其前身为华侨大学外语系,成立于1964年,先后开设印尼语、英语、日语等专业。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现设有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和英语、日语两个本科专业,近年正积极争取申报日语专业方向的硕士点。目前教职员工共112人,其中专职教师100人,教授2人、副教授26人,讲师40人,另有来自美、日、葡萄牙、南非等国的外籍教师8人。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逾教师总数的60%。科研工作呈现良好势头。近三年来共获得福建省、国务院侨办等各级课题36项。外语学院现有学生731人,境外学生93余人,学生班级23个。现拥14套进口语言实验室和各种先进电教设备,图书音像资料齐全,学院设有英语资料室和日语资料室,藏书约2万多册,学院建立了学生微机室和教师微机室计算机数量充足、配置先进、网络专业知识资源丰富。
教学研究屡出成果,成绩斐然。 “综合英语”和“英语泛读”、“日语精读”“大学英语阅读”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及优秀课程进行扶植并多次获奖, 1995年12月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正式批准在我校大学英语部设立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考试点, 2001年又在澳门设立BEC培训班及考点。近年来学院受省委组织部等单位委托积极承办“福建省中澳工商管理硕士班”、“福建炼油有限公司职工班”、“紫金矿业集团公司职工班”英语水平培训提高工作,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社会效益。近几年,英语、日语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四级统考、专业八级统考均取得较好成绩,平均通过率比全国综合院校约高出20个百分点。学生参加日本国日语水平能力等级测试一级(最高级)成绩也相当优异,本学院及公共外语的学生参加国际和全国的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演讲赛、优秀论文、写作等高级别赛事中屡获佳绩,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日语、英语专业一次就业率均名列学校各专业前茅,就业形势很好。
学生工作已初步确立"春之声"、"夏之旅"、"秋之韵"、"冬之潮"的工作板块,形成涉及外语专业系列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党团组织建设的整体学生工作框架,具有外语学院特色的"春之声"系列外语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十七届。学院连续获“学生工作先进院系”、“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外语系党总支在1997年被评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998年“走近伟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考察团荣获“福建省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1年学院学生党支部被评为“福建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3年又获评为“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MPA)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前身为1962年创办的华侨大学政治系,主要承担政治学专业和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历经四十余年的变迁,2004年12月,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在原有人文社会科学系基础上组建,并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现已成为华侨大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华文化传播及公共管理教学的主要基地。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拥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2个博士学位点和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门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10个硕士学位点及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2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约4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近90人。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学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部、中华道德文化教学部、公共管理系等4个教学部、系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托马斯?阿奎那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机构。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务实精干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62人,专任教师5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在读博士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4人;并设有特聘教授1人,兼职教授4人,客座教授9人。
学院教师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2000年以来,共承担各类课题11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27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有5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出版学术专著23部,主编和参编教材12部;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泉州市及其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有10多人次获得国家、福建省、国务院侨办和华侨大学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学院拥有的面积200平方米, 藏书2万多册,期刊216种约2300本的资料室,为教学科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院的科学社会主义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于199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已形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及其制度化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研究、华侨华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于1994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3年和2005年被确定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和福建省重点学科。该学科现已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等研究方向。经过长期的探索,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形成了“周六原著选读”、“周日研究生读书报告”及“导师读书报告”等周末学术沙龙制度,成为独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数学科学学院      华侨大学是中国政府为方便海外华侨、华人青年、港澳台青年和海外归侨回国接受高等教育,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于1960年创办的综合性华侨高等学府。学校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宗旨,坚持“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原则。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办,是“国家重点扶植大学”。学校具有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办学层次完备的培养体系。
华侨大学数学系1961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师资多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华侨大学数学系获得“基础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数学系具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共有专职教师50人,其中正教授4人、副教授9人。数学系设有:分析、方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四个教研室,资料室拥有一批国内外优秀数学期刊与图书,配备有“数学建模”、“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实验室。
数学系承担了本系及全校各本科专业和博士点、硕士点的数学课程教学任务,为专业教学打下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我校办学规模的蓬勃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40多年来,数学系为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优秀人才。不少毕业生出国留学,在许多数学学科研究方向独树一帜,取得重要成就。
近年来, 数学系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深化教育改革,尽力争取把“数学与应用数学”与“信息与计算科学” 两个本科专业办成符合海内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内较先进水平的专业,以促进数学系高学位点建设有新的发展。
在科研上,华侨大学数学系长期开展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拓扑学计算方法概率统计以及信息科学等方向的研究,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数学年刊”、“应用数学学报”、“数学物理学报”、“计算数学”、“非线性分析”、“分析及其应用”、“日本学士院纪要”等国内外重要数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意义的文章,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与不少国家与地区开展合作研究与交流。目前,数学系有一支较为年轻的研究队伍,在经验丰富的教授带领下,承担了不少省部级及校级科研课题项目,有些研究领域已步入最新研究前沿,可望取得有创意的实质性成果。

●美术学院 
一、学科建设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是华侨大学筹建较早的院系之一,创办伊始,就设有中国画专业,专门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和中国文化艺术。9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需要,专业方向调整为艺术设计。几十年来,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近千名高素质专业人才,其中有大量的港澳台学生已经在境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术学院办学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探索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与规律,突出华侨大学为侨服务的特点,办出侨校特色,学科建设稳步发展,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美术学院现有三个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和室内设计。美术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不断深化改革,拓宽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市场相结合的"学、研、产"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使艺术设计教学直接与市场接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美术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近几年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达到300万元,建有先进的电脑设计室(其中20台为高配置苹果电脑)、多媒体教室、摄影棚、专业摄影暗房等 ,中外图书藏量近5万册,期刊百余种,藏画600余幅。创立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所,并与华侨大学新闻影像实验中心合作建设教学实验基地。
二、师资力量    
美术学院近年来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人数逐年增加,拥有一支高学历,高水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绩突出,专业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学队伍。现有教职工人数为 39 人,其中专业教师33人,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11名,初级职称14名。多数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国内著名的美术院校。具有多名在国内外书法绘画、设计等领域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教师。
三、科研成果
美术学院学术氛围浓厚,教学思想活跃,教师积极参加教改、科研等各类学术活动。多年来,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学术专著15部,主持科研课题共35项,其中省级科研基金项目8项,厅级科研基金项目27项。教学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美术学院教师学术水平突出,多年来作品参加各种美术和设计展览及赛事,并获得各个级别的奖项100余项。其中参加全国性大展近百幅,获奖作品30幅;参加省级展览数百幅,获奖作品百余幅。在全国艺术和设计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都曾来我系任教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我系教学科研的发展。
四、学生工作
美术学院在学生工作方面实行“党委领导、行政主导、全员参与”的学生工作委员会制度,由系党总支书记分管系学生工作,团委、学生会、自律会承担学生工作的具体实施。同时美术学院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管理网,为培养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保障。
几年来我系学生工作着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中,我系结合专业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竞赛,取得了优秀的成绩。2003年至今,共有200多人次在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
五、专业介绍
美术学院现有学科方向:
(1) 艺术设计(装潢设计专业):学制四年,主要培养从事包装、广告、展示、室内、CI设计、影视策划等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绘画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设计、摄影、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磨漆画、书籍装桢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装饰画、室内设计、展示设计、CI策划及设计理论等。
(2)艺术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学制四年,主要培养从事产品开发设计、以产品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工业设计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绘画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设计、机械制图、人机工学、产品构造、材料与技术、产品效果图、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形态学、产品专题设计、产品摄影、产品包装设计、产品展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家具设计及设计理论等。
 (3)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专业):学制四年,主要培养专业设计能力和设计理论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室内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构成、空间构成、建筑设计基础、设计透视学、庭院与室内绿化、材料学及应用原理、环境与建筑规划设计、装修工程概预算、设计心理学、室内装饰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设计等。
六、发展方向
美术学院把学科建设列为工作之重,加快学科交融和优化组合;同时狠抓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加强学科方向整合,形成专业特色,向高层次办学水平迈进。以艺术设计硕士点的申报为契机,加强本科教育,以科研求发展,以教学求生存,提高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前瞻性思维、创新知识、精通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学校和海外人士共同投资1000万元、将兴建2000㎡艺术大楼,届时,美术学院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正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决心将美术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成立艺术学院奠定基础。

●音乐舞蹈学院  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坐落在国际花园城市厦门市集美文教区中的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为了更好地面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培养更多的艺术教育人才,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于2007年春季首次面向海内外招收音乐学(海外教育)专业、舞蹈学(海外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新生将于今年秋季入学。
音乐舞蹈学院将是全国第一所以培养海外艺术教育人才为主的学院,主要培养海外艺术教师以及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的人才,其成立将对传播中华文化起积极作用,推动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为海外培养更多的艺术教育人才;同时,对完善华大的学科结构,提升学校人文教育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成人教育学院 华侨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前身是华侨大学进修学院,是华侨大学根据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各种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于1984年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成立的一所成人高等教育学院。
华侨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丰富的书刊资料及良好的办学环境,围绕“为侨服务、面向市场、保证质量、稳步发展”的办学宗旨,自觉进行教育改革,努力做到所开办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步、实用性理论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并重。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学院逐年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先后开设有:财会与计算机应用、营销与会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机械模具、化工与生化工程、应用化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经济管理、金融管理、企业管理、办公室自动化管理、旅游管理、饭店管理、统计财务管理、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关系、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文秘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建筑学、会计学、法学、英语、日语、工艺美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40多个专业。目前在校学历生5000余人。发展至今,学院已具有预科、专科、专升本、本科等多种办学层次,夜大学、脱产、函授、业余等多种办学形式,自学考试也获得律师(本、专科)、电力市场营销(专科)等专业的主考院校资格。
华侨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推广终身学习理念,在继续教育方面不断开拓,先后成功举办市委组织部青年干部高级培训班、工商局高层干部专业证书班、泉州市国家税务系统干部知识更新培训班、福建省旅游饭店管理高层干部培训班、中侨集团高层干部培训班、国务院侨办委托培养的积石山县党政干部培训班、恒安集团机电班、市场营销班、造纸班、浔兴拉链集团模具班、企业管理班等,累积了丰厚的办学经验。送教上门合作办学方面与恒安集团、浔兴拉链集团进行良好合作,为侨乡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评为泉州市先进继续教育基地。目前,以“华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成立为契机,努力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层职员培训和公务员培训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1年来,华侨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共为海内外社会培养毕(结)业学生2.2万余人,遍及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境外生2000多人,目前境外在读学员700多人。历届毕(结)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为居住地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倍受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陈嘉庚纪念堂编辑本段回目录

陈嘉庚(1874-1961)
华侨大学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爱国华侨领袖、华侨实业家。1874年10月21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今属厦门市)。其父陈杞柏(字如松)为南洋新加坡侨商。1890年秋,陈嘉庚随其父去新加坡经商,1892年任顺昌米号经理。1904年起自立门户,开办罐头厂及谦益米店。1906年开始经营橡胶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经营航运业和房地产,到1925年时已成为拥有橡胶园和黄梨园1500英亩、各种工厂30余所、国内外分店100余家的大企业家。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他经营的企业,由于橡胶价格猛跌,企业连年负债,1931年亏损失320万元。1935年,陈嘉庚因不愿屈服于帝国主义银行团的压力,宣告公司停业。

陈嘉庚毕生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20岁时,就在家乡出资建惕斋学塾。1913年,创办集美两等小学,其后增办、扩充成为包括小学、中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林等校、科、部以及幼儿园、医院、科学馆、图书馆的集美学校。并成立教育推广部,前后资助福建省20余县、市70多所中小学的办学经费。1921年4月6日创办厦门大学。在新加坡创办道南、华侨等五所华文中小学和水产航海、南侨师范等学校。他所创办的学校,经费比当时公立学校充裕,又不惜重金礼聘名师,这些学校中多数成为中外知名的学校。陈嘉庚兴学,有远大目光和整体规划。建筑校舍,亲自擘画;教学仪器、生活设备、力求充实。尤其重视选择校长和培养教师。他重视国内外的华侨子弟教育,为鼓励华侨子弟回祖国升学,倡办集美华侨补习学校。他重视社会教育,赞助各种群众文教活动,晚年还创办了厦门华侨博物馆,也重视女子教育,率先创办女子小学、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多所。毕生用于办学费用达1亿美元以上。几十年来,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陈嘉庚一生热爱祖国。1910年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1924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 ,高举反日斗争旗帜。济南惨案发生后,他任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会长,募捐救济这一惨案的受难家属,并号召华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筹款支援祖国。1938年倡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任主席,每年募款达1亿6000多万元,并组织司机和机工3000多人回国为抗战服务。1940年3月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考察,并冲破国民党政府种种障碍,到达延安,对抗日根据地干部廉洁奉公、军民团结抗战,热情称颂,从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组织“新加坡抗敌动员总会”,动员华侨从各方面积极抗敌。曾屡遭敌人迫害。脱险后,各界人士在重庆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题“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以褒赠。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积极投身反蒋反美的民主运动,支持解放战争。创办《南侨日报》 ,继续进行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9月,陈嘉庚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常委与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等职,为团结广大侨胞、为祖国建设和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1950年回国,定居在厦门集美,继续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奔忙。倡议修建厦门海堤、鹰厦铁路、厦门纺织厂、华侨博物院、扩建集美和厦大校舍。个人生活俭朴,教育子女严格。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和台湾回归。1961年8月12日零时15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主要著作有《南侨回忆录》《陈嘉庚言论集》 《新中国感观集》《住屋与卫生》

展馆一楼的《经商南洋,情深乡国》,主要介绍陈嘉庚先生的家世以及经办实业的兴衰情况;二楼的《倾资兴学,百折不挠》主要阐述了陈嘉庚先生以教育为本,实施救国兴学的宏伟战略;三楼的《赤诚爱国,鞠躬尽瘁》,着重展示陈嘉庚先生参加、支持孙中山辛亥革命、祖国抗日救亡运动及回国参政议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社会活动。

图书馆编辑本段回目录

华侨大学华侨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60年,1970年由于“文革”动乱,学校被迫停办,图书馆的全部馆藏被分散至其他院校,荡然无存。1978年国务院做出恢复华侨大学的决定,华大图书馆也随之走上了重建、发展的道路。图书馆现有馆藏183.36万册、中外现刊3000多种,已购建中外文数据库25个,上网电子图书68万种,逐渐形成一个支持学校理工、人文、社科、管理等多学科结构的综合性文献保障体系。开馆时间为周一至周日上午8:00至晚上22:00不间断开放,实行大流通管理,期刊馆与侨总图书馆同步调整开放时间。
图书馆设有采访部、编目部、流通部、期刊部、信息咨询部、技术部及厦门校区分馆等业务部门。现有工作人员101人(含临时工23人),员工以年轻化为主,富有朝气。随着图书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华侨大学图书馆将在学校迈向更高层次办学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现由总馆、期刊分馆、数字分馆和各院系资料室及厦门校区图书馆分馆(过渡馆舍)构成,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总馆——“侨总图书馆”总面积6820㎡,包含2个自修室、1个电子阅览室和1个港台书阅览室,是由印尼中华侨团总会和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香港知名人士许东亮先生集资捐建的,于1990年11月正式启用,卢嘉锡先生为新馆提写了馆名。2000年11月由学校校董、香港知名人士陈捷中(仲升)先生捐建的,作为图书馆“数字分馆”的“捷中资讯大楼”也顺利竣工剪彩。捷中资讯大楼总面积2700㎡,现设有办公室、信息咨询部、技术部、电子阅览室、教师研究机房以及数字信息培训教室等。1990年学校校董、香港知名人士施世筑先生捐助了大批台、港、澳图书,为此图书馆专门设置了“施世筑港台书籍阅览室”,并逐渐建立起以台港澳图书、台港澳研究及华侨华人研究为重点的特色的馆藏。
2004年6月校副董事长许东亮先生与香港大众机械公司苏秀荣先生捐资一百万元重修期刊分馆,并命名为“大众图书楼”, 共有4层过刊库、2个报库、3个阅览室,存放着馆复办以来收藏的全部报刊资料。在大厅设立展现许东亮先生事迹的以“贡献良多,实至名归”的展示橱窗,集中展现了许东亮先生对华侨大学的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以表达对许东亮先生的崇敬之意。
厦门校区图书馆正在建设之中,目前使用的过渡馆舍面积为2000㎡,共安置工科图书10万册,公共课以及文科方面、文学小说、消遣类图书5万册,共计15万册图书,200种报刊及阅览自修座位200个。正在建设中的厦门校区图书馆分两期进行,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将于2007年底完成使用。

侨捐工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华侨大学华侨大学隆重举行了洪祖杭大楼、施良侨科技实验大楼、陈影鹤游泳馆、许书典大楼、季端楼、大众图书楼等6项侨捐工程的落成典礼暨郑年锦图书馆、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善春启銮艺术教学大楼等3项侨捐工程的奠基仪式。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刘泽彭,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伟超,省政协副主席金能筹,全国政协常委、华侨大学董事会港区首席副董事长黄光汉,中国侨联副主席、福建省侨联主席李欲?,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秘行司副司长陈贻邱,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红,省侨办副主任邓伦成,副市长黄维礼等出席奠基和落成庆典大会。
庆典大会上,爱国华侨、华侨大学董事郑年锦先生,著名华侨领袖、原全国侨联副主席王源兴之女王穗英女士、王石筠女士,以及香港医学博士庄善春先生先后向华侨大学捐资100万美元、600万元人民币和200万港元。
华侨大学此前,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保利亚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华侨大学副董事长洪祖杭先生捐资60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洪祖杭大楼。香港创富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主席、华侨大学副董事长施良侨先生捐资55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施良侨科技实验大楼。香港大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侨大学董事陈成秀先生捐资250万港元兴建了陈影鹤游泳馆。全国政协委员、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许连捷先生捐资30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许书典大楼。香港海洋夹布海绵厂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省政协委员邱季端先生捐资100万港元兴建了季端楼。香港华丰国货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侨大学副董事长、名誉博士许东亮先生和苏秀荣先生以香港大众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名义,捐资100万元人民币重修了大众图书楼。由此,海外爱国侨胞、港澳同胞此次为华侨大学累计捐资近4000万元。
由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华侨大学副董事长许连捷先生捐资300万元人民币设立的华侨大学林淑惠助学金同时签约设立,专门资助经济困难的华大学生。
刘泽彭、金能筹等在庆典大会上向捐资人颁授了“惠泽桑梓”金质奖章、荣誉证书和奖匾,表彰他们对福建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华侨大学校长吴承业同时在庆典大会上向新成立的华侨大学闽澳研究所授牌。

参考网站

www.hqu.edu.cn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华侨大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