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698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30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知情口述史属性
知情口述史属性
文革史研究目录
文革史研究目录
八十年代的精神遗产
八十年代的精神遗产
纶生白公祠
纶生白公祠
甄宓
甄宓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满清皇朝
满清皇朝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渤海国
 渤海国(669年—926年),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及现时中国东北地区东部、旧日沿海州旧地。由粟末靺鞨酋长大祚荣所建立。大祚荣是高句丽的遗将,原来是高句丽的贵族、大乞乞仲象之子。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灭亡之后,由于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势力日渐消退,大祚荣于是在李尽忠、孙万荣、赵窑、王孝杰等人的支持之下,于长白山东北地区建立震国,开展了朝鲜半岛的南北国时代。

渤海国与契丹早有嫌隙,渤海国衰落,契丹即取回失地。926年被契丹人灭亡,全境纳入契丹人版图。

由于渤海国的疆横跨中国朝鲜半岛的边境,双方都声称渤海国是由自己国家的先民所建。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渤海国 渤海国(669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初称“震国”。 七年后(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 十五年后(公元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公元926年被契丹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渤海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

渤海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地理

 渤海国

渤海国的领土主要承袭了过了扶余和高句丽在北方、即鸭绿江以北的领土,当中包括今日中国东北及俄罗斯的外东北。

渤海五京
渤海国在全国五个重要城市设立“五京”,他们分别是:

上京龙泉府(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渤海镇东京城) 
东京龙原府(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八连城) 
中京显德府(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 
南京南海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清津市) 
西京鸭绿府(吉林省白山市临江) 

渤海史主要年表
669年:建国。 
671年:唐、新罗战争开始。 
697年:由于契丹反唐之乱,粟末靺鞨族逃到东部。 
698年:大祚荣建立震国。当时唐朝已为武周所代,改元为圣历。 
713年:震国改名渤海(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并领忽汗州都督)。 
719年:大祚荣去世,大武艺即位。 
726年:大武艺之弟,大门艺,流放唐。 

 渤海国

727年:派遣高仁义至日本。 
728年:日本向渤海派遣大使。 
732年:张文休率领水军并且占领山东蓬莱港。 
733年:新罗奉唐之命而试攻击渤海,由于大雪无法成功。 
738年:大武艺去世,大钦茂即位。 
812年:新罗向渤海派遣使臣。 
926年:被契丹人灭亡。 

渤海君主列表
突地稽 
李谨行 
乞四比羽 
烈王 乞乞仲象(668年 - 698年) 
高王 大祚荣(698年 - 718年)—由于他在任内称王,所以朝鲜普遍认为他才是渤海国的始祖。 
武王 大武艺(718年 - 737年) 
文王 大钦茂(737年 - 793年) 
大元义(793年 - 794年) 
成王 大华玙(794年) 
康王 大嵩璘(794年 - 808年) 
定王 大元瑜(808年 - 812年) 
僖王 大言义(812年 - 817年?) 
简王 大明忠(817年? - 818年?) 
宣王 大仁秀(818年? - 830年) 
大彝震(830年 - 857年) 
大虔晃(857年 - 871年) 
大玄锡(871年 - 895年) 
大玮瑎(895年 - 907年?) 
大諲撰(907年? - 926年) 

参考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东京道[1] 
《建国与盛衰》(??? ??)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渤海国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东北大地上,曾有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它雄踞东北200多年,以亮丽的色彩宣称自己的存在,以磅礴的气势实现自己的发展。它,就是遐迩闻名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的。后来,高丽国的“逋残”,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皆归之,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遂凝聚为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渤海又在发展进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娄、拂涅、铁利、越喜等部,并把他们纳入自己的行政管辖下;但这些部族,直到渤海国灭亡,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称号,未成为渤海共同体的成员。

渤海国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高丽和唐王朝对粟末靺鞨的影响与民族压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前面谈到,靺鞨族至唐初,众多的部落结成了粟末靺鞨黑水靺鞨两个部落联盟,如果没有外来影响,他们也会随着自身内部的发展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就在这两个部落联盟形成的前后,发生了两件促进粟末靺鞨历史发展的事件:一是前述突地稽等八部不愿屈臣高丽,在隋末迁居柳城地区;再是由于靺鞨自勿吉时期以来“每寇高丽”,粟末靺鞨未迁走者被处于鼎盛时期的高丽征服,臣附高丽,在唐与高丽的战争中,他们大多又被高丽贵族调到辽东地区与唐军作战,这样一来,这些粟末靺鞨人不仅直接受着高丽国的封建统治,而且又与这一地区封建制已有一定发展的居民错居杂处,668年(唐总章元年)高丽国国亡后,他们又被唐迁到营州(即柳城)地区居住。营州地区是隋唐时代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地近长城,是塞内外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集中交流地。粟末靺鞨人迁居这里后,在诸种先进因素强烈影响下,社会获得迅速发展。以先迁来的厥稽等八部为例,他们迁到这里后,很快喜悦汉族的“冠带”等风俗习惯,加之常因为唐作战受到优厚“赏赐”,在高丽国灭亡前,已以“财力雄边”,为东北各少数民族“所惮”,各部已拥有众多奴仆。大祚荣一支虽迁居这里较晚,但至其“东奔”前也已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且在此之前,他们早在高丽封建统治下过了半个世纪左右,这些事实说明,迁到今辽阳地区的粟末靺鞨,社会内部已有了阶级划分。用阶级社会的一套机制来调整各阶级的关系,保护私有者的利益,已成了粟末靺鞨新兴贵族急待着手解决的问题。

 渤海国
 古渤海国的记忆——隆兴寺 ...)

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等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叛唐,为粟末靺鞨新贵族提供了创建民族政权的时机。发生这一变故,主要是赵文翙等依仗手中权势,对东北诸少数民族的剥削和民族压迫越来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极大不满,李尽忠等借机起事。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加入了反唐行列。事发后,武则天派曹仁师统大军前去镇压,大祚荣父乞乞仲象和另一首领乞四比羽率所部及部分“高丽余种”渡辽水东逃。唐为瓦解东北少数民族的反唐联盟,在对契丹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对粟末靺鞨采用招抚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有诚意,拒“不受命”,结果被唐追兵“击斩”。时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起,率所部继续东逃,降唐契丹大将李楷固“穷蹑”其后,至天门岭(今吉林省境哈达岭),骁勇善用兵的大祚荣,借天门岭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唐军,李楷固脱身败还。698年(唐圣历元年),突厥入据今河北省中西部的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契丹与奚又依附突厥,于是中原通东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于是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国称王,以唐武后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国号,自称震国王。

震国建立后不久,唐中宗复位,派恃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祚荣即遣子入侍,臣属于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于713年(唐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忻摄鸿沪卿往祚荣所在,拜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祚荣随即去靺鞨号,同时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为国号。从此,渤海作为国号和族称,见于史乘。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联合高丽等遗民建立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王国政权,同时又是唐王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这一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点上:其一,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均需得到唐王朝的认可,接到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其二,唐王朝在册封新继立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即继立者要同时接受唐王朝地方官的任命;其三,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凡140余次,朝后梁、后唐10次。

经过大祚荣开创,大武艺“斥大土宇”和大仁秀“开大境宇”,渤海有一个连成一片的广大区域。比今地理,东临日本海;西约在吉林省乾安、长岭和双辽县一带与契丹地相接;南至朝鲜德源附近的龙兴江(泥河),北边西起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东向约沿七星河或挠力河越乌苏里江,再顺比金河至日本海;西南约东起朝鲜孟山附近,越大同江后在价川附近再过清川江,在义州北越鸭绿江,过辽宁省丹东市北,再经抚顺市与新宾满族自治县间、开原县与昌图县间,达于双辽县境。渤海王城,也是忽汗州都督府府治所在,初在敖东城,后几线迁徙,在第五世王大华屿时迁还上京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此后未再变动。

 渤海国的存在与发展,对于经营东北这块土地,维护祖国版图的完整,促进东北-、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对于肃慎族系在历史长河中的前进乃至托举后两次的辉煌,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机构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抵宪像中国制度

 渤海国

渤海国的中央政府机构设有三省、六部。三省是:政堂省、宣诏省、中台省。六部是:忠部、仁部、义部、智部、礼部、信部。
  
政堂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管理行政、司法、领典百司,是六个业务职能部门的最高指挥机关。政堂省第一把手叫大内相,是文武百官中最高的官员,相当于唐朝的尚书令,位于左右相之上。在政堂省大内相之下有左允、右允,是直属于大内相的秘书室,分总左右六司。这样就形成了大内相向国王负责,左右允向大内相负责的体系。
  
政堂省所属的忠、仁、义、智、礼、信六部是具体的职能部门。

忠部--相当于唐的吏部,现在的组织部门,负责考察文职官的德、能、绩、勤,然后,根据考察的结果和国王的旨意,行使任免的权力。
仁部--相当于唐的户部,现在的农业、财政和税务三家的综合部门。它负责国家的土地管理、征收各种税赋和财政收支等业务。
义部--相当于唐的礼部,现在的礼宾部门。
智部--相当于唐的兵部,现在的军委和四总部。它主要负责军队中各级将领的任免,配备武器、军马、地图、装备和后勤给养等业务。
礼部--相当于唐的刑部,现在的公检法部门。它主要负责执行国家的法律、法令,惩罚犯罪分子,维护国家尊严等。
信部--相当于唐的工部,现在的林业、水利、交通、建设部门等。它主要负责修河渠、筑道路、架桥梁、推广先进技术等业务。
忠部、仁部、义部这三个业务部门的直接主管领导叫左允;智部、礼部、信部这三个业务部门的直接主管领导叫右允。
宣诏省,相当于唐的门下省,类似现在在的政府办公室。它是仅次于政堂省的第二个重要机关。宣诏省的负责人叫左相。左相的官位仅低于大内相。宣诏省的工作业务是安排国王的日常工作,布置安排各种重大的礼仪活动,并负责各种咨询。左相下有平章事一人,侍中一人。另有常侍,是誎议之官。
  
中台省,相当于唐的中书省,其负责人叫右相。中台省的任务是代替国王拟定各种指示和命令,起草重要文件。右相有平章事一人,内史一人。另有诏诰舍人诸官。

 渤海国

  
三省六部之外,还有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

一台是中正台(相当于唐的御史台),居司政下,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司之罪恶。
一院是文籍院(相当于唐的国子监),掌儒学训导之事。
一局是巷伯局(相当于唐的内侍省),掌王室后宫之命令传达、警卫、生活服侍等事宜。
七寺是:殿中寺,掌管服侍国王宫廷生活。
宗属寺,掌管王族事务。
太常寺,掌管礼仪祭祀。
司宾寺,负责接待外宾活动。
太农寺,掌管全国仓儲、营田事宜。
司膳事,掌管宫廷的酒醴、膳食等。
  
渤海还有三师三公制度。

三师三公职能、性质有些相似于今天的人大机构。不同的是那时的“人大”根本没有人民代表,而只是几个“大人”在起作用。
  
三师是指太师、太傅、太保;三公是指太尉、司徒、司空。三师三公是由国家最有威望、贡献最大、最有知识的人担任。否则,这个职位宁可空缺。国王对于三师三公不以臣下对待,而是视为老师。三三师三公虽然位居高位,但没有实权,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检查监督各个部门的工作,防止不正之风和防
腐败现象出现,并帮助国王处理朝政,时时提醒国王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渤海国也推行了品阶制度。“以品为秩,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鱼。五秩以上服绯、牙笏、银鱼。六秩、七秩以上浅绯衣,八秩绿衣,皆木笏”。
  
渤海的军事制度,大体仿唐也是能够很清楚看出来的。在前期实施了府兵制,后期出现了以募兵制为基础的常备制。“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这显然是王廷建置的的常备军队。渤海的军队数量,大祚荣时是“胜兵数万人”,大武艺时据大门艺估计是有十万人,至渤海后期有“兵数十万”。
  
渤海国的官僚机构看起来比较臃肿复杂,但客观地说,这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和国家的必然需要。要治理偌大的国家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这样才能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正规、走向文明。
  
渤海国在中央政府机关基本上是沿用了唐王朝的-体,在其所辖的府、州、县的设施也是基本效仿唐朝,使唐王朝成功的统治经验在渤海国再次得到证实。

经济制度编辑本段回目录

渤海国的建立和存在,使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台阶。这是因为,渤海自建国后的二百多年期间,大的战事只有几次,社会还是相对稳定的,加之渤海人勤于向周边民族交往和学习,特别是愿意与中原地区交往和学习,使渤海的经济发展基本驶在良性运行的轨道。当然,与中原先进地区比较,渤海国的经济水平还明显落后,但可喜的是,渤海仅立国二百年,就以比较大的速度缩短了同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使渤海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

 渤海国

渤海成员来源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从事不同类型生产的部落或民族,因而渤海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一开始就存在不平衡。这一状况,在渤海国存在的200多年里,未得到根本改变。大体说来,以其上京所在的今牡丹江中游地区为界,在它以西、以南地区为夫余、高丽和沃沮故地及靺鞨族的南部,已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以东和东北部地区,是被兼并的黑水靺鞨、虞娄、越喜、拂涅、铁利等部所在,尚处在渔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不一致所造成的。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生产领域是社会生产的多样化, 《新唐书·渤海传》载:“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九(丸)都之李,乐游之梨。”可见,渤海区域内社会生产门类十分齐全,除了渔猎业外,当时中原地区具有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莫不有之。以下通过对各门类生产的简略介绍,来说明其社会生产发展的大致状况。

农业生产,已普遍采用铁制工具。他们使用的铁镰、铁铧、铁锸和铁铲等,在今吉林省敦化县、黑龙江省宁安县及绥芬河流域等地的渤海遗址中皆有发现。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铁铧为生铁铸造,长36厘米、重近4.5公斤,说明渤海人翻土已由靺鞨时代“田耦以耕”,发展为由畜力牵引。农作物品种也增多了,不仅有粟、麦、穄和葵菜,而且有了水稻、豆类、荞麦、大麻、苘麻和大蒜等,同时也有李、梨等水果。值得指出的是著名的“卢城之稻”,它表明渤海人在1000多年以前,已成功地把水稻栽培引种到北纬43度附近及其以北地区。仅此,足见其农业生产比靺鞨时代有了长足发展。

 渤海国
 (渤海国上京鸟瞰 —冀鲁信息网— ...)

渤海人普遍饲养大牲畜。猪以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一带(鄚颉),马以今绥芬河流域
(率宾)的最为名贵。马是与中原地区贸易的重要商品,当时李正己所统今山东半岛,“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

手工业有纺织、铜铁冶炼、金银品制作、陶瓷和造船等行业。纺织品有布、绵、紬,原料是麻和蚕丝,产地主要在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附近地区(显州)、朝鲜咸镜南道(沃州)和牡丹江中游(龙州)。据辽灭渤海后东丹每年要向辽贡粗布15万匹这一事实,知渤海地区的纺织业是相当发达的。铜的冶炼和制作也有一定规模。炼出的铜除用于制作生活用的各种器皿和装饰品外,还把大批熟铜运到今山东半岛(淄青)出卖。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以南的哈尔巴岭一带和东宁县大城子地区,是铜冶的主要地区。铁的产地主要在中京显德府,显州位城县的铁最著名。已经发现的渤海时代的铁制品已近50种。渤海人也能制作金银制品。和龙县北大地、宁安县上京、敦化县六顶山等处渤海遗址,出土的金银制品有金带、金饰件、金钏、金耳珰以及大量鎏金器物和银钗等。814年(唐元和九年),他们曾向唐献金、银佛像各一。陶瓷制品近十几年在渤海遗址中出土很多。陶器有碗、钵、罐、碟、盘、瓶、缸、杯等,并发现了许多釉陶和质地优良的三彩陶。瓷器残片。在宁安、敦化及今俄国乌苏里斯克(双城子)等地的渤海遗址中,皆有发现。另外,60年代初在渤海上京故城南的今杏山乡,发现了大片渤海砖瓦窑群废墟,1980年探明有20余座。

渔猎和采集在渤海社会内仍占有一定地位。从事渔猎的,主要是越喜、铁利、拂涅、虞娄等部的居民。见于史载的贵重渔猎品有貂、虎、豹、熊、罴、鹿、鹰、鲸鲵鱼、鲻鱼、乾文鱼等。采集品种类也很多,贵重的有人参、白附子和松子等,这些多是用于纳贡和交换的。

建立在上述经济基础上的渤海-制度,是以国王为核心的君主集权制。由于这个王国政权又是唐王朝的一个边疆地区的羁縻州,如前所述,所反映到其-制度上就出现:一方面,国王是渤海人的最高主宰者,独揽一切大权,实行个人专断;王位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军政要职大多由大、高、乌、杨、李等望族担任;另一方面,新继王位者又必须得到唐朝廷诏册后才算合法,渤海国王要接受唐边州都督或节度使的押领,唐还派人为“长史”至其地监领。在这一-制度下,其行政建置和职官,既有相同于唐一般地方的府、州、县区划和相应的官吏设置,又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政权的各种机构。这就是,为辅佐国王统治,设有三省、六部,十二司、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等比照唐中央政权的办事机构;在一些-、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的府,仿唐五京之制设上、中、东、南、西五京。上京设在王城所在的龙泉府,中京置于早期都城所在的显德府,东京立于一度为王城的龙原府,南京在靠近新罗边境的南海府,西京在“朝贡道”上的鸭渌府。渤海凡有15府、62州、100余县。

渤海政权是在反抗唐统治者的民族压迫的条件下产生的,故开始就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有“胜兵数万”。后来在完善军事建置时,仿唐16卫制,设10卫统率诸军。各卫设大将军一、将军一,置都将、郎将、少将若干。十卫兵制执行到渤海灭亡。汉文文献中未讲到有府兵,但日本古籍载,渤海首次聘日使团成员中有府兵官,即德周为果毅都尉,舍那娄为别将。此外,832年(唐大和六年)唐册封渤海第11世王大彝震的内养王宗禹从渤海返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这可能是渤海在中后期另设的王廷常备军。

渤海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还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品阶勋爵制度,其以品为秩,约有九秩;每秩分正从,凡18级。散官有文武之分,另散见于史书的:文散有紫缓大夫、青缓大夫、献可大夫等;武散有辅国大将军、慰军大将军等。勋官只知有上柱将。封爵见于日本古籍的有开国公、开国子、开国男。

国都城编辑本段回目录

 渤海国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宁安市渤海镇内有一处规模宏大的中世纪都城遗址,清代被流人发现,但都对东北塞外蛮荒“绝域之地”,竟有“大若今京城”的“古大城”迷惑不解。清代流人张贲的《东京记》载:从道中远望上京故城“其上常有云气变幻,如楼台宫阙状,稍近之,郁郁葱葱,又如烟并庐舍,万家屯聚,即而视之,无有也。”可见当时故都遗址的残存建筑还有一定的规模,从远处望去仍有王家宫阙之气象。直至上世纪末今世纪初经国内外史学界、考古界学者多方考证,才得知这“大若今就城”的“古大城”是唐代渤海国都城所在地,而且是当今国内外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都城遗址,解放后首批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定名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据历史文献记载,渤海国始建于公元698年,公元926年被契丹灭亡,先后存世229年。渤海自大祚荣始,传位15代王,盛时设5京、15府、62州、100多县。渤海国辖域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东京、朝鲜北岛的东北部和俄罗斯的南滨海地区,“方五千里”,被中原誉为“海东盛国”。由于渤海国“崇尚华风”、“革故维新”、“万里寻修”、“繁荣贸易”,国势日盛,雄踞北方,与盛唐同期创造了北国辉煌。虽然今天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脆弱的都城”遗迹,但这段历史和文化却是永恒的。

据《黑龙江志·文物志》介绍:渤海国上京故城,俗称东京城,又作忽汗城、火茸城、古大城、沙兰城、讷讷赫城、讷佛贺城等。故城地处东京城盆地之中,四面环山、三面水绕,远山为屏,近水成堑,山河险固。故城所处之地平坦开阔,江河纵横,城沃山饶,宜于耕垦牧猎。上京故城规模宏大
大,由外城(廓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及内苑等部分组成。它是悉仿唐都长安模式设计营筑的大城,因此上京城可谓牡丹江畔的小“长安城”。

 渤海国
 渤海国宫门台基3 —冀鲁信息网

外城呈长方形,东西宽,南北窄,与唐长安城形制基本相同。城垣以土筑为主,间有石筑,外城垣周长16千米,现已知有11门,南三北四,东西各二门。外城内的北部正中筑宫城、内城和内苑。外城区有5条大街与外城9门直接相通。其中有一条中心大街(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经起内城南门(相当于长安城后城朱雀门),全长2100米,街宽110米,直通外城南门,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城区。另外还有6条街道5条大街纵横交错,将城区分为若干区域,其内开辟里坊,外筑坊墙,内辟曲巷,修建院落。民居、寺院等建筑在坊区。据考古调查及文献资料考证,上京城约有82坊。

宫城在故城北部成中,平面呈规整长方形,城垣周长2.5千米。宫城分东西中三区,中区有一座门址和五重殿址。宫城东侧有禁苑和离宫遗址。内城在宫城之南,由于建制、布局与唐长安城和洛阳城中的皇城十分相似,故称其为皇城。

内外城和宫城城垣残高不等。外城城垣大多土筑,保存完好,城垣最高可达5米。宫城城垣石筑,保存完整,平均高度2-3米。经过清理的宫城门址、宫殿址和连接各殿的廊庑址,现今仍能显示出当年宫殿群体的恢宏气势。站在宫城南部雄伟高大的武站台基上,俯视这近16平方千米的故都遗址,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满族的先民粟末革末革曷人曾经在这里演出229年春秋故事。城内的残砖断瓦俯拾皆是,有的刻印着文字,有的琢磨着花纹,有的挂染着采釉,它们就像剧后遗失的道具,仿佛还在演奏着1000多年前的历史乐章。

在宁安的土地上,唐代渤海国的遗迹不单只是一座都城,否则渤海国的历史就显得太单薄了。出外城北门2千米过牡丹江就是渤海国王陵区遗址,这个地方叫三陵坟。在故城遗址的西部10千米有一个规模最大的渤海国时期墓葬群——虹鳟鱼场墓地。经过1992年至1995年4年的连续发掘,揭示了320个墓室,出土大量文物,有陶器、铜铁器、金银器,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珍贵文物,如鎏金带饰、铜镜、玉雕、玛瑙和带有文字的陶器等,均为罕见之精品。考古专家说:“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渤海国的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及文化特征等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1995年同样被评定为国内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两个地方同样是墓地,一为皇家,一为平民,但同是演义渤海春秋故事角度的休息地,如今都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成为展示渤海历史文化的课堂。在故都遗址的周边还有渤海国时期的桥址、窑址;以及当时上京辖下的府、州城址和防御外敌的城墙址;还有由故都通向外城的驿站和道路遗址。1000年前宁安曾经是“海东盛国”渤海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如今这许多的遗址和丰富的出土文物,又使宁安成为展示渤海国-、经济、文化全貌的天然博物馆。

渤海国的-、经济、文化和外交繁荣发达,且充满神奇。神奇是因为渤海国没有留下一点直接的文史资料,所有已知的关于渤海国的记述都是间接,或者是由遗址中发掘得知的。因此有的史学家称渤海国为“迷踪王国”。在历史长河中渤海国的诞生、繁荣与消真有些像白山黑水间的海市蜃楼。

历史发展--建立编辑本段回目录

粟末靺鞨—渤海国

 渤海国
 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的国家。后来,高丽国的“逋残”,以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都归顺渤海,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渤海又在发展进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娄、拂涅、铁利、越喜等部,并把他们纳入自己的行政管辖下;但这些部族,直到渤海国灭亡,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称号,未成为渤海共同体的成员。渤海国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高丽和唐王朝对粟末靺鞨的影响与民族压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前面谈到,靺鞨族至唐初,众多的部落结成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两个部落联盟,如果没有外来影响,他们也会随着自身内部的发展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就在这两个部落联盟形成的前后,发生了两件促进粟末靺鞨历史发展的事件:一是前述突地稽等八部不愿屈服于高丽,在隋末迁居到柳城地区;二是由于靺鞨自勿吉时期以来与高丽争战不息,粟末靺鞨未迁走的居民被处于鼎盛时期的高丽征服,被迫臣附于高丽,在唐朝与高丽的战争中,他们大多又被高丽贵族调到辽东地区与唐军作战,这样一来,这些粟末靺鞨人不仅直接受着高丽国的封建统治,而且又与这一地区封建制已有一定发展的居民错居杂处,公元668年(唐总章元年)高丽国灭亡后,他们又被唐朝迁到营州(即柳城)地区居住。营州地区是隋唐时代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近长城,是边塞内外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集中交流地。粟末靺鞨人迁居到这里后,在诸多先进因素强烈影响下,社会获得迅速发展。以先迁来的厥稽等八部为例,他们迁到这里后,很快喜欢上汉族的“冠带”等风俗习惯,加上常常因为助唐作战受到了优厚赏赐,在高丽国灭亡前,已经以“财力雄边”,为东北各少数民族“所惮”,各部已拥有众多奴仆。大祚荣一支虽迁居到这里较晚,但至其“东奔”前也已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而且在此之前,他们早在高丽封建统治下过了半个世纪左右,这些事实说明,迁到今辽阳地区的粟末靺鞨,社会内部已有了阶级划分。用阶级社会的一套机制来调整各阶级的关系,保护私有者的利益,已成了粟末靺鞨新兴贵族急待着手解决的问题。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等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叛唐,为粟末靺鞨新贵族提供了创建民族政权的时机。发生这一变故,主要是赵文翙等依仗手中权势,对东北诸少数民族的剥削和民族压迫越来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极大不满,李尽忠等借机起事。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加入了反唐行列。事发后,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去镇压,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和另外一位首领乞四比羽率所部渡过辽水东逃。唐朝为瓦解东北少数民族的反唐联盟,在对契丹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对粟末靺鞨采用了招抚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朝有此诚意,拒不受命,结果被唐朝追兵所击斩。此时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起,率所部继续东逃,降唐的契丹大将李楷固紧追不舍,至天门岭(今吉林省境哈达岭)处,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唐军,李楷固脱身败还。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突厥入寇唐朝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于是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国称王,以武则天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为国号,自称震国王。震国建立后不久,唐中宗复位,派恃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祚荣即遣子入侍,臣属于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于公元713年(唐先天二年)遣郎将崔忻摄鸿沪卿往祚荣所处,拜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祚荣随即去靺鞨号,同时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为国号。从此,渤海作为国号和族称,见于史书。

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联合高丽等遗民建立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王国政权,同时又是唐王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这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点上:其一,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方式,但均需得到唐王朝的认可,接到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其二,唐王朝在册封新继立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即继立者要同时接受唐王朝地方官的任命;其三,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凡140余次,朝后梁、后唐10次经过大祚荣开创,大武艺“斥大土宇”和大仁秀“开大境宇”,渤海有一个连成一片的广大区域。疆域东临日本海;西至吉林省乾安、长岭和双辽县一带与契丹相接;南至朝鲜德源附近的龙兴江(泥河),北边西起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东向约沿七星河或挠力河越乌苏里江,再顺比金河至日本海;西南约东起朝鲜孟山附近,越大同江后在价川附近再过清川江,在义州北越鸭绿江,过辽宁省丹东市北,再经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间、开原县与昌图县间,达于双辽县境。
③渤海王城,也是忽汗州都督府府治所在,初在敖东城,后几线迁徙,在第五世王大华屿时迁还上京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此后未再变动。渤海人以辛勤劳动,发展和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对古代东北地区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编辑本段回目录

 渤海国
渤海成员来源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从事不同类型生产的部落或民族,因而渤海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一开始就存在不平衡。这一状况,在渤海国存在的200多年里,未得到根本改变。大体说来,以其上京所在的今牡丹江中游地区为界,在它以西、以南地区为夫余、高丽和沃沮故地及靺鞨族的南部,已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以东和东北部地区,是被兼并的黑水靺鞨、虞娄、越喜、拂涅、铁利等部所在,尚处在渔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不一致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生产领域是社会生产的多样化,《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九(丸)都之李,乐游之梨。”可见,渤海区域内社会生产门类十分齐全,除了渔猎业外,当时中原地区具有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莫不有之。以下通过对各门类生产的简略介绍,来说明其社会生产发展的大致状况。 农业生产,已普遍采用铁制工具。他们使用的铁镰、铁铧、铁锸和铁铲等,在今吉林省敦化县、黑龙江省宁安县及绥芬河流域等地的渤海遗址中皆有发现。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铁铧为生铁铸造,长36厘米、重近4.5公斤,说明渤海人翻土已由靺鞨时代“田耦以耕”,发展为由畜力牵引。农作物品种也增多了,不仅有粟、麦、穄和葵菜,而且有了水稻、豆类、荞麦、大麻、苘麻和大蒜等,同时也有李、梨等水果。值得指出的是著名的“卢城之稻”,它表明渤海人在1000多年以前,已成功地把水稻栽培引种到北纬43度附近及其以北地区。仅此,足见其农业生产比靺鞨时代有了长足发展。渤海人普遍养,也饲养等大牲畜。猪以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一带(鄚颉),马以今绥芬河流域(率宾)的最为名贵。马是与中原地区贸易的重要商品,当时李正己所统今山东半岛,“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手工业有纺织、铜铁冶炼、金银品制作、陶瓷和造船等行业。纺织品有布、绵、紬,原料是蚕丝,产地主要在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附近地区(显州)、朝鲜咸镜南道(沃州)和牡丹江中游(龙州)。据辽灭渤海后东丹每年要向辽贡粗布15万匹这一事实,知渤海地区的纺织业是相当发达的。铜的冶炼和制作也有一定规模。炼出的铜除用于制作生活用的各种器皿和装饰品外,还把大批熟铜运到今山东半岛(淄青)出卖。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以南的哈尔巴岭一带和东宁县大城子地区,是铜冶的主要地。铁的产地主要在中京显德府,显州位城县的铁最著名。已经发现的渤海时代的铁制品已近50种。渤海人也能制作金银制品。和龙县北大地、宁安县上京、敦化县六顶山等处渤海遗址,出土的金银制品有金带、金饰件、金钏、金耳珰以及大量鎏金器物和银钗等。814年(唐元和九年),他们曾向唐献金、银佛像各一。陶瓷制品近十几年在渤海遗址中出土很多。陶器有碗、钵、罐、碟、盘、瓶、缸、杯等,并发现了许多釉陶和质地优良的三彩陶。瓷器残片。在宁安、敦化及今俄国乌苏里斯克(双城子)等地的渤海遗址中,皆有发现。另外,60年代初在渤海上京故城南的今杏山乡,发现了大片渤海砖瓦窑群废墟,1980年探明有20余座。渔猎和采集在渤海社会内仍占有一定地位。从事渔猎的,主要是越喜、铁利、拂 涅、虞娄等部的居民。见于史载的贵重渔猎品有、豹、鹿鲸鲵鱼鲻鱼乾文鱼等。采集品种类也很多,贵重的有人参、白附子和松子等,这些多是用于纳贡和交换的。 建立在上述经济基础上的渤海政治制度,是以国王为核心的君主集权制。由于这个王国政权又是唐王朝的一个边疆地区的羁縻州,如前所述,所反映到其政治制度上就出现:一方面,国王是渤海人的最高主宰者,独揽一切大权,实行个人专断;王位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军政要职大多由大、高、乌、杨、李等望族担任;另一方面,新继王位者又必须得到唐朝廷诏册后才算合法,渤海国王要接受唐边州都督或节度使的押领,唐朝还派人为“长史”到其地监领。在这一政治制度下,其行政建置和职官,既有相同于唐一般地方的府、州、县区划和相应的官吏设置,又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政权的各种机构。这就是,为辅佐国王统治,设有三省、六部,十二司、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等比照唐中央政权的办事机构;在一些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的府,仿唐五京之制设上、中、东、南、西五京。上京设在王城所在的龙泉府,中京置于早期都城所在的显德府,东京立于一度为王城的龙原府,南京在靠近新罗边境的南海府,西京在“朝贡道”上的鸭渌府。渤海凡有15府、62州、100余县。作为唐王朝地方政权的渤海国,不仅在政治制度等方面仿效唐朝,而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学习唐朝,将中原的儒学文化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不仅促进了渤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快了渤海人汉化的过程。

统治和战争,灭亡编辑本段回目录

渤海国 

 渤海国藏镜

渤海政权是在反抗唐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的条件下产生的,故开始就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后来在完善军事建置时,仿唐16卫制,设10卫统率诸军。各卫设大将军一名、将军一名,置都将、郎将、少将若干。十卫兵制执行到渤海灭亡。汉文文献中未讲到有府兵,但日本古籍记载,渤海首次聘日使团成员中有府兵官,即德周为果毅都尉,舍那娄为别将。此外,832年(唐大和六年)唐册封渤海第11世王大彝震的内养王宗禹从渤海返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这可能是渤海在中后期另设的王廷常备军。渤海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还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品阶勋爵制度,其以品为秩,约有九秩;每秩分正从,凡18级。散官有文武之分,另散见于史书的:文散有紫缓大夫、青缓大夫、献可大夫等;武散有辅国大将军、慰军大将军等。勋官只知有上柱将。封爵见于日本古籍的有开国公、开国子、开国男。渤海国后期,契丹兴起,常有吞并渤海之志的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在南面平定了东、西奚,北方控制了室韦等族和西征获得胜利后,为了消除其进军中原的后顾之忧,于公元925年(辽天赞四年)十二月下诏征渤海,随即亲率皇后、皇太子、大元帅尧骨,举兵进攻渤海。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了二三十天,就将历经229年,传世15王的渤海国灭亡了。渤海国被灭亡的原因有种种,但主要是其内部的阶级矛盾和争权斗争越演越烈,给了阿保机以可乘之机,一举而歼灭之。渤海内部的阶级矛盾,随着对外战争的结束日趋激烈。早在第3世王大钦茂时,渤海开始了大兴土木,筑城池,建宫室。现在已发现的渤海时代的古城已达几十座。今宁安县渤海王城遗址,为第11世王大彝震所建,它模仿唐京师长安城,有高大的城墙,园林、亭榭、楼台、殿阁布满城内。这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贵族、官僚的日益腐化和骄奢淫逸,使统治阶级和广大农民、手工业者、部曲和奴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贵族和官僚们为维护其特权,不断强化暴力机器,仅军队就由数万增加到数十万。在渤海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供养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使人民不堪承受的负担更重,阶级矛盾更激化。导致 阿保机进攻渤海的原因,是渤海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王权的斗争。这一斗争,在大钦茂死后己突出地表现出来。他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为争夺王位有过两场流血斗争,即先是大钦茂“族弟”大元义以武力夺得王位,并残酷地镇压反对者;另一方经过一年准备,杀了元义,为大钦茂孙大华屿夺回王位。第10世王大仁秀继位,似也经历了一场激烈争夺。末王大諲撰继位后,其为人庸愚暗昧,统驭失宜,使渤海内部各种矛盾激化,此外文与正在崛起的契丹接连发生冲突,于是统治集团上层又出现争夺王权的斗争。结果,大諲撰虽然保住了王位,但渤海元气大伤,境内一片混乱,失败者纷纷出逃高丽。公元925年(辽天赞四年,高丽太祖八年)九月丙申,渤海将军申德等500人投高丽。三天后,又有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工部卿大福謩、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等,率民100户往投。十二月戊子,左首卫小将冒头干、检校开国男朴渔等,率民1000户投奔高丽。阿保机正是抓住渤海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这一时机,亲征渤海,一举灭之。 阿保机攻克渤海上京,俘虏大諲撰后,经过一番筹划,改渤海国为东丹(东契丹之意),忽汗城为天福城,册封其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东丹,并以契丹贵族和渤海旧臣各为左右大相、左右次相,置百官治之。公元982年(辽乾亨四年),辽省置东京中台省官,早已名存实亡的东丹国,至此国除,历57年。渤海国灭亡后,其中心地区不久后几乎成为无人之境。出现这一情况:一是很多渤海人不愿接受契丹人统治,大批外逃;二是契丹最高统治者为易于控制,强迁渤海人于它地。外逃的主要是投奔高丽、女真和中原地区。逃入后二地的,史书语焉不详,或挂一漏万。投奔高丽的,据《高丽史》记载,自渤海亡后至938年(高丽太祖二十一年),先后往投的近10批,总人数有数万户,约10余万人。此后,在高丽景宗、显宗、德宗、文宗、睿宗诸朝,也每有往投者。其中人数最多的一年是979年(景宗四年),渤海人数万来投;批数最多的一年是1032年(德宗元年),共7批;最后一批时在1117年(睿宗十二年)正月,有52人往投。由此可见,渤海人逃投高丽持续时间之长,与辽朝相始终。他们投奔高丽境后,除少数在辽统和年间辽对高丽战争中被辽俘掠回到今鸭绿江以西居住外,多数逐渐融合于高丽民族中。而投奔中原地区的,史书只记了三批:第一批在954年(后周显德元年),乌思罗等率30人投后周;第二批在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有酋帅大驾河率小校李勋等16人、部族300骑归北宋;第三批在986年(辽统和四年)“渤海小校贯海等叛入于宋”。逃入女真地区的,史书未具体记其数字,然据《辽史》说渤海人在被南迁时,“或亡新罗(即高丽)、女直”,即使没有逃往高丽的人数多,但为数当不下万计。契丹贵族强迫渤海人迁离故土,主要的有两次:一在阿保机攻下扶余府和忽汗城后,将渤海大氏王族和战争中俘获的军民迁到辽上京临演府周围;二是928年(辽天显三年)东丹国都南迁,大批渤海人同被迁至以辽阳为中心的辽东一带地区。经过这两次大迁徙,渤海5京15府的居民大多数不在原住地,大体为:上京龙泉府居民一部分被迁到辽临潢府西,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境,大部分徒居今辽宁省辽阳市及附近地区;中京显德府民少数远移至夕老哈河流域,多数被分散在包括北镇县在内的今沈阳市与辽阳市一带;东京龙原府的渤海人被迁到今辽宁省凤城县附近;南京南海府民被移居以今海城市为中心的营口市至鞍山市地区;西京鸭禄府被俘者被迁到辽临潢府南;扶余府被俘者被迁至临潢府西;鄚颉府民部分迁到今辽宁省昌图县西北;定理、安边二府居民被南徙今沈阳市及其以北地区;率宾府部分居民被分别迁往辽宁省盖县和北镇县境;东平府民被分散至辽宁省新民、开原、康平等县一带;铁利府部分居民被迁至辽上京西北和今西拉木伦河附近、长春市北、沈阳市西南的浑河北;怀远和安远二府民被移居今铁岭市及辽河上游地区、吉林省浑江市北。迁至上述地区的渤海人户,约94000余户,470000余口。除了外逃和被强迫迁离故土的外,尚有约2万户10万口左右的渤海人留居故地。

公元1114年女真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后,对辽管辖下渤海人在用武力兼并的同时,以“女直、渤海本同一家”为号召招抚,于是渤海人纷纷倒戈,降于女真。女真贵族将其能为兵者编为渤海军,他们在金代跟随女真人转战各地,住在今辽阳市一带的五千余户渤海人及3万“胜兵”,“金人虑其难制,频年转戍山东,至辛酉岁(1141),尽驱以行”。1145年(金皇统五年),金熙宗完颜亶下诏罢渤海猛安谋克承袭之制,由女真人管理。1177年(大定十七年),金世宗完颜雍诏禁渤海男女婚娶沿用旧俗。女真贵族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渤海人在金中期以后,不再以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活动,分散在金统治区内的渤海人,逐渐与女真人融合;在金亡以后,大多融合于汉族。

闲话渤海国编辑本段回目录

公元六世纪,与末褐人共同生活在东北地区(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还有一个少数民族----高句丽(句,发“ 勾”音,由于汉人读音较快,便将“句丽”二字连读,听起来变成了“高丽”二字,唐以後,史书记载也从略)。这个民族自中国东北“古夫余”族分化演变而成,汉代以后一直受中原王朝的管辖和册封。但是, 他们时顺时叛,经常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发生战事,是当时东北地区的不安定因素之一。所以隋唐两朝多次征讨,尽管这样,仍不能使其俯首帖耳,直至达到御驾亲征。

 渤海国
 渤海国
 渤海国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图赏

唐之前的末褐人就受治于高句丽人。由于他们不满于高句丽人长期的残酷统治,私下里便发展自己的势力。同时,末褐人不断地使自己接触并接受先进的汉文化,开始学习汉文,仿模汉人礼数,迅速摆脱落后, 逐步向封建化道路迈进。

武则天统治末期的唐圣历元年(公元689年)末褐人首领大祚荣,认为时机成熟,于是揭竿而起,大反高句丽。他率众于长白山北麓的奥娄河(牡丹江)上游“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今吉林敦化敖东城)号称“震国”自立为王。这座都城的残垣依然存在,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呈长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内城为正方形,边长80米,城墙为夯土筑成,现存一南城门。总之,其规模较小,规划布局也不统一。

震国,这个地方政权的建立,客观上为唐朝政府帮了大忙。首先,它替唐王朝削弱了雄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势力,同时稳定了松花江,牡丹江流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局势。于是,唐中宗李显于神龙元年(705 年)派御使张行岌前往东北招抚大祚荣,并为其带去中原的布帛、美女、诗书、工艺及宗教,这些正是末褐人所求之不得的。

为了向唐表达臣服之意异于高句丽,大祚荣即派次子大门艺入长安城为质子,宿卫京师,以示臣附之诚。自此,末褐人与唐密切往来,世代修好,商贸不断,并送留学生至长安太学深造,“习识古今制度”。唐开元元年(713年)玄宗李隆基再次派遣郎将崔忻来敖东城,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遂去“末褐”号,专称“渤海国”。

到了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时期(738—793年),正值唐天宝末年(756年)渤海势力日见强大,为了加强对黑龙江流域的控制,大钦茂便将都城迁至牡丹江中上游地区,镜泊湖北湖头(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建都---- 上京龙泉府。都城仿长安城建筑,政府机构亦仿唐制,设三省六部,大兴佛教,使用汉字,通行唐币……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经营发展,至第十一代王大彝震时期(831—857),渤海国已经成为京、府、州、县齐全“辖地方五千余里”,东到海,包括朝鲜半岛,南抵山海关,西达蒙古地,北至额尔古纳河下游和黑龙江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以东的广大地区。下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县。(五京的名称和位置是:都城上京龙泉府,现黑龙江省宁安东京城;东京龙原府,现吉林省珲春八面城;中京显德府,现吉林省和龙西古城; 西京鸭绿府,现吉林省临江帽儿山;南京南海府,现朝鲜咸镜北道镜城)从此,建立了通蒙古、新疆、中原、长安、南海新罗(朝鲜半岛)以及通龙原至日本的水陆商道,使东北地区真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使中原的汉文化,在东北地区乃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据统计,在渤海国的十五个君王中,先后遣唐使臣就有132次之多。渤海官员,使臣汉文程度极高,有的人所写的诗文其韵律和意境可同中原诗词媲美。例如,渤海诗人释仁贞于唐元和三年(808年)写的《七日梦中陪宴》就不失为佳作之一。

 渤海国
 渤海国皇家园林遗址 —冀鲁信息网...)

诗中写到: “入朝贵国惭下客,
七日承恩座上宾。
更是凤声无妓态,
风流变动一回春。”

由此,在渤海人与唐人的密切交往中,彼此的感情也不断加深。晚唐诗人温庭筠曾写有一首七律《送渤海王子归国》就真挚地表达了这种深情厚谊。
“疆里虽重海, 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 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 开帆到暑霞。
九门风月好, 回首即天涯。”

二十多年前,本人在吉大读书时,曾有机会到渤海国都城遗址--上京龙泉府(现称东京城)去实地考察。记得那是瓜果正熟的季节,我们住在牡丹江师范学院,该院领导非常热情,不但每天招待我们可口的饭菜,而且每天都让我们吃到香甜且面得起沙的香瓜。那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香瓜,以后再也没有遇到过。所以,对那次考察也自然让我难以忘怀。

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一片开阔的台地之上,不远的东南方横亘着一座不见峰峦的平顶高山。其样子甚为奇特,宛如一只巨兽俯卧在那里。用堪舆家的话说:地望极佳,藏龙卧虎,有帝王之气。当我站在这座于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老城址面前,自己仿佛通过时间的隧道,置身于当时的盛景之中。我看到了:高耸的殿宇、繁华的坊市、车水马龙的街道……

从城址南部的乡间公路上,极目向北望去,整个废墟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雄伟,残墙断壁却仍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一座用玄武岩(火山爆发后形成的一种岩石)雕制的高大石灯幢,经过千余年的风雨,完好无损地矗立在古城内。据当地人介绍,时常有一些日本人、朝鲜人来这儿参观。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此这样感兴趣。

经过测量、勘察,使我们得知:该城是原汁原味仿唐长安城的格局建筑的。外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十六公里,地基用大石,墙为夯土板筑。基宽7-10米,残高1-3.5米,墙外有护城 河。城门十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三。清初尚见“城门石路车辙宛然”的情景。全城道路有十一条,其中以贯穿南北的中央大街为最宽,正好是88米。它犹如长安城内的朱雀大街,把整个城分为东西两区,交错的街道又把全城 分割成八十余个里坊。里坊为居民区,每坊间有小路相通。

 渤海国

宫城,也是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3968米,墙用玄武岩砌筑,残高3-4米。宫城有南北两门,现存 门楼柱石直径70余厘米。宫城内发现宫殿及其他建筑址37处,其中一座大的宫殿址,东西长82米,宽28 米,前排列有40个大型柱础石。当时,我们在宫城内的路边还看到了残留下来的,很可能是当年王室用 过的水井。我使劲往里看,里面只有堆积的泥土,其它什么东西也没有。可是,当地百姓仍然美其名曰 --“八宝琉璃井”。

上京龙泉府作为渤海国都城,前后达160年之久。

公元十世纪末叶,这个在历史上红极一时的渤海王国(698-926年),历时229年,于公元926年被兴起 于蒙古草原的契丹族--辽政权所灭。从此,渤海人便生活在异族的统治下,渤海的称谓也渐由“ 女 真”所取代。经过近两个世纪,女真人首领完颜阿古达帅众起义,推翻契丹统治,于公元1115年正月,正式称帝。取汉名“min”,(这个字上下结构,上是“日”下是“文”,苍天之意)国号,大“金”, 设都会宁(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

历史争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渤海国的起源及历史众说纷纭,主要可以分成两派:
中国及俄罗斯的历史学者主要认渤海国是一个由靺鞨民族组成的国家,但受到中原及中亚深厚的影响;且由于该国绝大部分领地都在当时及现今的中国境内,且粟末靺鞨也为起源并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因此渤海国历史应当属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
朝韩和某些日本的历史学者认为渤海国是由高句丽的移民所建立,自称高句丽的继承国,而它的国民在亡国後都回到朝鲜半岛,所以它是朝鲜历史的重要组成部份
这个问题还需要研究和解决

龙泉府外城正北门址发掘编辑本段回目录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外城正北门址发掘简报(一)(图)

 渤海国


2003年06月01日??来源:《文物》??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牡丹江市文物营理站 来源: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东北距宁安市约35公里,东距东京城镇约3公里。

此次发掘属于渤海国上京宫城遗址发掘规划的一部分。规划采用了象限法布方,于第二宫殿址的西北侧设立了永久性坐标基点,并在整个宫城内布设了10X 10平方米的探方网,对宫城内的各遗迹单位进行了有效控制。正北门址发掘共布方 12个,位于 1区横坐标05-10,纵坐标57-58区域内,加上南、北、东向的扩方,实际发掘面积1632平方米。

一遗迹

渤海国上京正北门遗址是由中间一座台基址、东西两侧门址和其间相联结的两段短墙组成的建筑遗址。整个遗址东西长(从东侧门东侧至西侧门西侧)52.12、南北宽(从南侧踏道南端至根据南侧踏道推测复原的北侧踏道北端)30.8米,台基的使用高度0.75米。

由于后代的扰动等因素,门址的堆积各部分有所不同。台基址的中部和西部为公路,土石混筑,厚约50厘米,两侧路边沟内堆积着厚厚的细砂土。公路西侧为一条供大车使用的土路。这部分台基主体已遭破坏,台基内部一些碎石铺就的础石基础裸露于地表。台基东部上层为黑色的腐殖土,厚约10-15厘米;其下为当时台基上建筑坍塌的堆积,内含有大量的炭渣和红烧土块、白灰渣,厚约15-20厘米。坍塌堆积之下即为黄黏土夯筑的台基。两侧联结墙处的堆积基本相同,可分为三层。表层为黑色的腐殖土,厚约10-15厘米;中层为黑灰土堆积,内含较多的瓦砾、石块、器物残片等,此层分布不匀,墙体之上较薄,两侧较厚,约在20-40厘米之间;下层为城墙坍塌形成的黄土堆积,较为纯净,含一定量的白灰渣。其分布形态是靠近城墙的部分厚,可达70厘米,向两侧呈坡状渐薄,直至接近当时地面的高度。门道部位的堆积可分为表土、城门建筑的坍塌堆积和门道路面三层。表土层为现代路土,较坚硬,厚约15-20厘米;坍塌堆积层较厚,约60厘米,内含大量的红烧土和炭渣炭块;门道的路面中部铺石,有些地方以沙土找平。

1.台基

台基由黄色黏土夯筑而成,四周砌有条石。条石的外侧较厚,雕琢得较为平整,贴近夯土的内侧略薄,保持其自然面,如此是为了方便台基的四壁进行收分。条石大部分佚失,仅余数块,被取走的尚在台基夯土的四周留有沟痕。在台基四周紧贴包壁条石,用自然石块铺设散水石,其内侧与包壁石接触部位打制出平面,以利于接合。散水石部分佚失,但多留有沟痕。台基西北角和东北角的散木石有移位现象,北部的散水石已破坏殆尽,仅西端尚留有约1米长的沟痕。

台基南端长21.9、北端长22.6米,南北长18.4(踏道长度除外)、使用高度0.75米,四壁收分约4度。

台基上的柱础破坏较为严重,中部和西部由于长期作为公路使用,柱础大部分佚失、移位和翻倒,在部分柱础的安放位置上,尚可见碎石铺就的础石基础。在台基的东部完好地保存有两列柱础,未发现扰动和移位现象。根据现存的柱础和础石基础,可知台基上建筑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四间。以柱础中心点计,中间三间开间相等,为4.2米,两侧梢间较窄,为3.1米。

台基的南北两侧各设有一踏道,两侧砌有包石壁,其上部已全部损毁。南侧踏道包石尽皆佚失,现存两条长6.2、宽约O.4米的沟痕。沟壁朝向踏道夯土的一面参差不齐,另一面较为平整。两沟间为踏道夯土,与台基夯土连为一体,其南侧与路士直接相接。路土呈青黄色,沙性较重,虽未发现清楚的使用面,但土质土色与夯土显然有别。南侧踏道南北长6.2、东西宽4米。根据其长度和台基的使用高度推算,南侧踏道应为一斜坡漫道式踏道,其倾斜度约为7度。台基北侧踏道仅西侧存有两块士衬石,其东部和北部均遭破坏,痕迹无存,只能推测其大小形制与南侧踏道同。

2.联结墙

在台基两侧各有一段城墙将台基与东西两个侧门联结起来。这两段城墙的形制基本相同,长5.3、宽2.2-2.3、现存高度约0.8米。墙体为土石混筑结构,墙外壁用自然石块垒砌得较为规则,内填黄色黏土和自然石块。

3.侧门

正北门址有东、西两个侧门,对称分布于台基两侧,规模及形制基本相同。现以西侧门为例介绍。

西侧门由中央门道和东西两侧的门墩组成。门墩用自然石块垒砌,破坏较为严重,石块大多佚失,长约7、宽约2.4、现存高度约0.8米。其构筑程序是先砌好城墙,然后分别在城墙的南北两侧附筑一石台而成。门墩在城墙北侧的部分较短,长约1.2米;南侧的部分较长,约3.3米。

门道宽5.2米,其两侧贴近门墩处分别有一排土衬石位于地袱之下,与门道走向相同,长度几与门墩等。其内缘较整齐,但未发现有打磨加工痕迹,宽度在30-40厘米之间。门道中间部位铺有石质路面,以大石为主,其间夹有一些较小的石块。这部分石块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下沉,部分有用黄沙找平的迹象。铺石部分宽约2.7米,两侧边缘与两侧地袱下土衬石相距约0.8米,其间为沙土带。在门道铺石与两侧地袱下士衬石之间,紧贴土衬石有四个大小、形状、深浅基本相同,东西两两对称的长方形坑,长度在1.05-1.2米之间,宽0.4、深0.2米。北部两坑北侧边缘距门墩北缘0.5米,南部两坑与北部两坑以最近边缘为准相距约1.5米,对称的两坑按最近边缘为准相距约3.6米。坑内堆积不尽相同,有的为木炭和红烧土,有的为黄沙土和石块。这四个坑是为了安放门枢而设置的。在门道路面和地袱下的土衬石之上,发现有已烧成炭并翻倒的木柱痕迹。木柱略呈方形,现存木炭截面每边长10-20厘米不等。

以上遗迹数据的测量,是以台基四周敬水石的内壁和残余包壁石的外壁为基准;台基的使用高度,是指完好柱础至散木石上面的垂直距离;台基的四壁收分,是根据台基西侧与城墙接触部位所余的包壁的倾斜度而测得的。

相关网站编辑本段回目录

千年历史 :   http://www.lsqn.cn/Index.html

 渤海国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渤海国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