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蒲阳拳社 |
拳社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 |
蒲阳拳社练功场 |
第二时期(1907一1932)是拳社的全盛时期,孙禄堂先后迁居奉天和北京,拳社由孙之第一批弟子齐公博、任彦芝、陈守礼、崔老王、李老丹等执教。孙每年回乡一次,予以指导。此时完县从县长至乡民几乎达到人人皆习武、人人皆知武的境地。第三时期(1932一1958)为维持时期,由齐公博执教,1958年拳社因故停办。
第四时期(1983年至今)是拳社振兴时期,由孙禄堂之女孙剑云以继承发扬孙禄堂的武学体系和武学思想为宗旨,将蒲阳拳社更名为蒲阳同学会,并创立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开展孙式武学的传播工作。孙剑云任会长。目前该会的分会已遍及国内二十个省、市、自治区,在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新加坡及澳、港、台等地区亦有分会。
拳社要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 |
蒲阳拳社武功要义 |
此拳善能平气舒肝,长精神、强筋骨、壮脑力,故学者当细研究也。”这就揭示出拳术所以能改善习者精神气质的机制,同时也提醒人们错误的拳术修习方法不仅对人体无益而且有害。这似乎也能说明为什么一些著名拳家往往或身患重病或夭亡早逝之困,同时也说明拳术虽为形而下之法,但要想产生修身的效果还需要有形而上的哲学的指导,故需文武并修。其二是通过练习拳术使习者掌握正确的作用方法即所谓机窍,并在传统哲学的指导下使形而下的机窍上升为理论,产生形而上的意识,从而获得格物至知、体物不遗之效。如孙先生在论及五行合一进退连环拳时指出:“连环者,是五行合一之式也。
五行分演而为五行拳,五纲之谓也。合演而为七曜连珠,连环之谓也。分合总是起钻落翻阴阳动静之作为。勿论如何起钻落翻,总是一气之流行也,起钻落翻亦是一气流行之节也。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拳技亦云: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告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
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这就揭示出正确掌握了拳术演练的方法、规矩,在中庸思想的启发下,能使人体悟出中和的道理和作用,产生形而上的慧识。再如,孙先生在论及孙氏安身炮的作用时指出:“其劲能与诸家道理会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这说明孙氏武学与诸家道理相合,文武一道,武文一理,皆可使人获得至高的品性和悟识。
拳社精神编辑本段回目录
![]() |
蒲阳拳社著名人物 |
蒲阳拳社精要旨:“是篇粗浅之言,以明拳术至深之理。简约之式,能通拳法至妙之道。拳中数形,不过作为万物之纲领。若能熟习,则纵横联络全体一致,。不惟取数形数式习之则已也。朱子云: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理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拳术始教。”从而阐发了孙氏八卦拳之宗旨为修身、明理。孙先生在《拳意述真》中又进一步揭示了八卦拳的功用:“体用一源,动静一道,远在六合以外,近在一合身中。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莫不有卦象焉,莫不有体用焉,亦莫不有八卦拳之道焉。其道至大无所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将此道得之于身心,可以独善其身,亦可以兼善天下。”由此可知孙氏八卦拳是将《易》之奥蕴—一形之于拳术的一门教化人之身心的学问,是用以修身明理,既可独善其身又能兼善天下的一种教育手段。
孙氏太极拳则与道家精神相表里,使人之心性驯至中和,庶几近于道。孙先生在其《太极拳学》中指出:“是篇拳术不尚血气,纯任自然,不能伤其后天之力,专以善养人之浩然之气为主。”他在揭示太极拳之本质时指出:“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显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又云:“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己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从而论证了孙氏武学所以能成为修身育人的一门学问的内在机理,同时也说明了孙氏武学所以能与儒释道之学相互补,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可实证的体验体系的原因。
拳社真经编辑本段回目录
![]() |
蒲阳拳社内景 |
武术的普及与传播若无理论与文化作为基础与内涵,也许会风靡一时,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演化成为一场闹剧而烟消云散。武术从民初到抗战爆发前这二十多年所以能蓬勃发展,直到进人奥运会,是与孙先生为其建立了深厚的理论与文化底蕴分不开的。直到今天,武术最使人们着迷的还是其蕴含的文化理念。太极拳的广泛传扬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蒲阳拳社孙先生对传统武术普及、传播上的贡献还表现在破除传统武术的自秘保守旧习上。《拳意述真》的出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拳意述真》(1923年出版)是孙先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对前人拳论进行的一次系统整理、总结升华,从而揭示阐发了拳学的真意,奠定了传统武学统一的基本理论。可以说其后出现的各家或传统或现代的武学理论皆可以从《拳意述真》中找到出处,但又皆不及《拳意述真》对武学宏括得完整、深刻、系统、贴切。比如今天武学研究中比较热门的关于拳学中意、气、形之间关系的讨论,以及有关武术中套路作用的争论和技击理论中有法与无法、有限与无限的认识,皆在《拳意述真》中早已有了精确、系统、完整的答案。
可以说蒲阳拳社《拳意述真》的出版使武术已无任何神秘可言,其把武术由托神附仙归还到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与掌握上,为破除武术界的保守陋习,促进武术界各派的交流与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拳社名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 |
孙禄堂 |
孙禄堂先生通过其天才的武学实践和体悟,总结凝炼出中和——内劲理论及其技术修为体系,从而使文武两道源于一理,有机融合。换言之,中和——内劲理论及其技术体系是文武并修教育体系的“武”的方面的基础,此为由形而下步人形而上之梯。而其“文”的方面的基础就是易学及儒释道之理,此为由形而上指导形而下的标灯。而两者所以能妙合为一,是因为孙氏武学与易学及儒释道之理皆是道性的一种体现,皆反映着万物的本原或曰基本规律即所谓天道。
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自序中指出:“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因此,只有当内劲成为武术修为的核心时,文武两道才可能真正在本质上得到统一,妙合于道,成为一门能从中求真、得真的修身育人的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