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百年大事记编辑本段回目录
现在人们谈论电视,俨然是谈论家庭中必不可少的成员一样。然而在1900年,电视(television)只是俄国科学家Constantin Perskyi在提交给巴黎国际博览会电学大会的论文中刚刚创造出来的新名词。这个100年前的新奇玩意究竟是怎样悄然占领了我们的客厅并且成为当今学界、业界关注的焦点呢?在这样一个岁月交接的特定时空节点上,笔者带着好奇的心情翻开尘封的历史档案,小心翼翼地想从电视的童年时期追踪它来时走过的依稀足迹,或许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电视”会有些微的启示。
电视百年
今天的电视是一种复杂技术集成的系统,其发展曾经历了以下几个里程碑。
1、尼普可夫圆盘
1885年,24岁的德国青年保尔·尼普可夫(Paul Nipkow,1860~1940)获得了一项名为“电动望远镜”的专利,这是电视发展史上的第一项发明。
这项发明就是被称为“尼普可夫圆盘”的光电机械扫描装置,带有许多小孔的“尼普可夫圆盘”在需要被传送图像的物体前面旋转,光线透过圆盘上的小孔将图像转化成一系列电信号。直至20世纪30年代,这项发明都是机械式电视系统的基础。其通过扫描将光学图像分解为像素并转变为电信号进行传输的思想,构成了现代电视的基本原理。
1924年,尼普可夫以“圆盘同步”的设计再次获得专利,1930年尼普可夫将这项同步专利转让给西门子公司。
2、机械电视
1923年,英国人约翰·贝尔德(John Baird,1888~1946)根据尼普可夫原理设计出机械式电视系统并提交了专利申请,1924年制造出工作原型,首次在相距2~3码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形的轮廓。1925年4月,贝尔德在伦敦一家百货公司向公众演示了他的发明,尽管电视上只能看到很粗的轮廓,但这项伟大成就还是引起了轰动。1925年10月,机械电视开始能够传送真正的电视画面,一位名叫William Taynton的小男孩首次上了电视。
机械电视的发明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兴趣,1929年BBC接受贝尔德的电视系统,并于同年9月开始试验电视发射。贝尔德也因此成为了英国“电视之父”。
3、电子电视
当贝尔德在英国改进机械式电视系统的时候,俄裔美国工程师佐里金(Vladimir Kosma Zworykin ,1889~1982)在大洋彼岸走上了一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基于德国物理学家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1850~1918)1897年发明的阴极射线管显像技术,佐里金把原来用于示波器的布劳恩管改用在电视系统中,于1923年获得显像管和摄像管的发明专利,这是构成电子式电视系统的两项最重要发明。1928年,佐里金又取得了彩色电视系统的发明专利。1929年,在匹兹堡的无线电工程师大会上,佐里金演示了带有显像管的电视接收机,从此电视走上了现代发展的道路。
1929年之后,佐里金调任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电子实验室主任。RCA公司与英国EMI公司和马可尼公司的共同努力使电子式电视系统迅速走向产业化应用,1936年BBC正式采用了电子式电视系统。在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开幕式上,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首次亮相荧光屏的国家政要。1941年,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迅速制定了电视传输技术标准,5个月后22个州的电视台采用了这个新标准。
从技术发明到制定标准再到大规模产业应用,电子式电视系统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其发明者佐里金更被尊为“现代电视之父”。
4、遥控电视
为了使观众能够跳过讨厌的广告时间,Zenith无线电公司激励员工发明电视遥控器。第一代电视遥控器叫“懒骨头”(Lazybones),作为有线遥控器,其可以控制电视机的开关和“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的频率调谐。然而,“懒骨头”并不是很成功,因为电缆线容易绊倒观众。首个无线遥控器是1955年Zenith无线电公司的工程师Eugene Polley发明的“闪光助手”(Flash-matic),采用光电感应技术,白天使用经常出错。1956年,Zenith公司的Robert Adler博士改用超声波技术来实现遥控,并成为延续二十多年的主导设计。直到80年代初,遥控器才改用红外技术。
70年代无线遥控器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人们可以在不同频道之间浏览切换,这迫使电视运营商改变电视节目和商业广告的编排和设计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融合业务的发展,遥控器被重新定义为导航工具,成为互动服务的必要配置(Robert Bellamy)。
上述4个里程碑界定了近百年来传统电视的基本框架:
第一个里程碑从理论上提出以电信号传送图像的可能性;
第二个和第三个里程碑是对电视实现方式的探索,机械电视被电子电视取代,这是通过技术试错,抉择技术路线,并且开创了广播式电视产业的运营模式;
第四个里程碑,是观众增加收视自由度的第一步,并且成为传统电视与未来电视的连接桥梁。
如果把尼普科夫圆盘做为电视发展的起点的话,电视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20多年,中国的电视事业也走过了整整50年。从1929年BBC开始模拟电视发射,到2009年美国关闭模拟电视发射,欧美国家大约经历了80年的传统电视阶段。这个阶段的传统电视基本上是沿着增加清晰度、增加节目内容、增加收视自由度的方向演化。
传统电视的局限
20世纪末,数字技术的采用更加快了传统电视在上述三个方向的发展步伐。高清晰度、大节目容量、用户点播等都极大地发挥了传统电视的潜力。然而在传统模式下,这些进步对于多数受众似乎没有产生真正的吸引力。
从1929年以来,技术进步一直在为电视画面增加扫描线。以美国为例,1929年为48线,1935年达到343线,1939年为411线,1941年制订NTSC时提高到525线。然而,当满足一定的基本清晰度以后,画面解像度的提高和显示屏的增大对于电视受众的效用,实际上只有收视距离远近和电视机摆放位置的区别。虽然高清晰画面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增加了视觉感官的愉悦,但是只要看看手机电视和年轻人痴迷的电脑游戏画面,我们就可以知道清晰度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是多么的有限。尼葛洛庞蒂早在上个世纪就指出,高清晰度电视注定是个笑话——未来电视肯定要提高清晰度,但高清晰度并不是未来电视的本质特征。
增加节目容量也没有成比例地改善电视的收视效用。对于多数电视观众而言,适合自己的电视频道永远只有少数几个,节目种类再多也没有用,更不用说节目容量被同质化的内容充斥其间。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曾抱怨说:“空有57个频道,却毫无内容”。现在有100个频道,又能怎么样呢?
视频点播服务算是比较新的电视服务,观众看什么节目以及什么时候看,都被赋予了自由选择权。然而相关研究却发现,观众对视频点播并不热心。如对韩国IPTV的调查表明,观众最期待的并非视频点播,而是互动业务和其他附加服务(Shin,2007)。
数字技术加快了传统电视的发展,也日益暴露其本质特征的局限性,即以广播方式传播有限内容。百年电视,是工业化在媒体领域的缩写,集中式内容供给是工业社会专家治国论(Technocracy)在传播领域的体现。而在信息社会,去中心化的普遍趋势使得这种集中式的传统广播电视显得日益过时。人们不再一味听从精英的话语,而是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们不再让客厅里的电视来编排自己的时间表,而是希望在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
“理解未来电视的关键,是不再把电视当电视看待”(Negroponte,1995)。
回归人的本性
回顾电视发展的历程,当人们正日益获得更多的自由时,背后潜流暗涌的是技术本身的发展。有人认为,技术是人创造的产物,人的需要决定技术的走向。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技术本身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表现为某种自主性。技术自主性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技术标准化,从而规定了一项技术的基本方向,人们不能选择是否采用标准,而只能选择采用哪个标准。一种悲观的看法是,技术发展已经失控,用户已日益陷入对技术的依赖而不能自拔。或者,更加危言耸听的说法是“人被技术控制”。有趣的是,“电视之父”佐里金晚年就感叹于电视被滥用在无聊琐碎的娱乐而不是有益的教育和文化,他说:“我恨他们(广播公司)对我孩子所做的一切……我不会让我自己的孩子看电视。”
笔者在今年的专栏中,曾谈到西方学界对技术标准协商机制的相关研究,以及认为技术标准是各种利益平衡的结果。美国学者Shin在韩国IPTV的案例研究中,发现广播业者与电信业者的争论是制约韩国IPTV发展的原因。随后,笔者考察了在产业争论的背景下,国际电联IPTV FG在协调IPTV技术标准方面的协调努力。这些研究表明,不同利益背景的技术认知如何影响着一项新技术的采纳。而在个别地区有线电视整体转换的案例中,我们也从微观层面看到,传统电视及其相关制度安排在面对新技术挑战时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这些考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仅仅以技术因素或仅仅以社会因素,都解释不了电视的演化。笔者更宁愿跳出技术与社会二分的局限,而采取温纳(Langdon Winner)的观点,即认为技术是一种“生活形式”。
作为一种技术现象,电视也是人的生活形式。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形式,因此需要不同的电视。在经历过工业时代之后,也许人们更需要回归本性。
麦克卢汉把电视归为“冷媒介”(Cool media),理由是它信息贫乏,观众常常要投入注意力进行参与;反之,他把电影归为“热媒介”(Hot media),因为它以很高的确定性延展了人的感觉器官,但人们的参与程度较低。如果麦克卢汉活到今天,当他面对着墙上的1080P液晶电视和手中屏幕只有480×320的手持设备,不知道他是否仍然认为电视是“冷媒介”。
麦克卢汉天才地预言了“地球村”的存在,他相信电子媒体的发展趋势,是所谓的“酷”,即让人们日益回归到部落群居的生活,彼此熟识并且构成社区。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的未来,应该是更加回归人的本性。
电视机发展百年脉络编辑本段回目录
前言:
您家有电视机吗?这个问题在今天听起来感觉很可笑,电视作为最常见的家用电器基本已经到了“人手一台”的地步,并且有不少的家庭都拥有一台以上的电视机。但是在几十年前,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视是非常奢华的事情,甚至值得骄傲。今天笔者就与您一起回顾一下电视机发展的“百年脉络”。

电视作为显示设备,播出的信号直接影响了电视机本身的发展,所以想要追寻电视机的发展脉络,就不能不提摄像机的发明,其实早在1880年,法国的生理学家马莱伊就发明第一台摄像机,人类的影像历史正式从照片的固定瞬间向连续的记录影像迈出了重要的一部。随后产生了电影,人们终于看到了连贯的视频动作。

解决了视频源的问题,电视还不能登上历史舞台,因为电视与电影不同,想要实现收看还必须要解决远距离传输的问题。1883年尼普柯夫第一次尝试传输图像,在经历了多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英国终于在1927年开始长期连续播放电视节目,这也是现代电视台的雏形。


之后电视的发展突飞猛进,我国也在1958年生产出了新中国的第一台电视机,不过在当时电视对于百姓来说还是太奢侈的一个家电,广播还是大家了解世界的第一选择。我国的彩电业在80年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一时间全国各地电视厂林立,一跃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电视生产大国,但这种情况在80年代后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索尼、日立、松下为首的外资电视大局入侵中国市场,凭借着结实耐用、尺寸大、色彩好的优势将国内的厂家“打”的一败涂地。于是各个电视厂家开始了重组和并购,开启了中国彩电产业的新格局。

这次洗牌将全国一半以上的小型电视生产厂兼并重组,产生了我们所熟知的长虹、康佳等企业,重新积聚力量的中国彩电企业励精图治,在上个世纪末重新拿回了市场,也在技术方面从“球面”升级到了纯平。但是,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又开始了......
后CRT时代的角逐
●后CRT时代的角逐
随着我国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兜里”更富裕的人们对电视的追求有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第一个要求就是要电视“更大”。于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背投彩电出现了。

背投,这个在十年前还很“火”的大彩电在今天已经难觅踪影,作为电视来说背投可以说是全方面的升级了CRT电视,尺寸更大、画面更细(当时还没有高清的概念)、相对更薄。但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占地面积较大,由于背投需要下置投影管,所以高度上要比CRT高很多,基本不需要电视柜。并且寿命短也是一大问题,几千至两万小时的寿命也不能满足于家庭使用的需要。不过在当时还是引起了市场的巨大反应,风靡一时。


在满足了大屏幕的需求以后,人们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轻薄和高清晰度上面,这就直接将液晶和等离子推向了市场的潮流之上,其实无论液晶还是等离子,在上个世纪CRT大行其道的90年代就已经产生,不过受到高成本和信号源的制约没有占据市场的主流。目前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都已经可以轻松做到1920×1080全高清分辨率,厚度已经有接近3厘米的产品出现,在目前来看无论是高清晰度还是轻薄的优势巨大,价格也接近了一般百姓所能承受的心里价位。

就在08年底09年初,几大电视厂商纷纷推出了LED背光液晶电视,虽然目前还没有被市场充分认可,但低能耗、高对比、广色域、超薄化的优势还是博得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关注。有分析认为LED液晶电视很有可能在今后的几年内代替传统CCFL液晶电视成为市场的主流。
电视未来将走向何方?
到LED液晶电视这里,电视的百年发展史基本告一段落,当然想用如此短的篇幅将电视百年的发展陈列在大家的眼前无疑是不可能的,这里只是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下大概的发展历程。通过介绍相信大家也看到电视的发展和更新速度相当快,已经从原来的几十年不不变到现在几年一换代。那么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又将见到什么样的电视产品呢?

OLED电视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但是至今没有量产的产品出现,只是停留在展示的级别。OLED相比LED液晶电视来说在色彩、对比和厚度上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从原理上说已经不算是目前液晶电视的范畴,以一种新兴的技术。最大的问题是屏幕的尺寸不能满足大屏幕的需要,另外价格高昂,上图所示的11…糘LED液晶电视售价大约折合20万元人民币。


电视自从出现起就作为一种平面显示设备应用,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让电视里的视频“立”起来也成为了可能,在今年的CES大展上就有厂商推出了3D立体影院,配合其他设备可以实现3D立体显示效果。

电视从最早的按键/旋钮式调节到遥控器操作,控制方法越来越简单,但随着触摸感应几技术的成熟,电视也开始应用触摸控制技术,通过手指的点击就能控制电视的播放和调节,甚至可以想象用电视触摸玩游戏,互动性大打加强。
●写在最后:
电视机,从根本上说只是家用电器的一种,但是从中可以反映出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清时代已经来临,电视向高分辨率、超薄、甚至是便携方面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剩下的就要看科学家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了。相信电视的下一个百年将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cheaa.com/Product/DH/HangYe/2008/3/54865119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