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973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9-26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银河Ⅱ型
银河Ⅱ型
DJS-200系列机
DJS-200系列机
DJS100系列
DJS100系列
DJS-140计算机
DJS-140计算机
第一台军用计算机
第一台军用计算机
441—B计算机
441—B计算机
DJS-130小型机
DJS-130小型机
中文译报机
中文译报机
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
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
“银河”仿真计算机
“银河”仿真计算机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银河”仿真计算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1993年6月22日我国银河全数字仿真II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3年6月22日,标志我国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的“银河全数字仿真-II”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

  专家认为,这一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完成,表明我国仿真机研制能力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计算机仿真是用计算机系统模似物理系统的一项高科技。高性能仿真计算机,在航空、航天、兵器、交通、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大型和超大型实时仿真中,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一直是发达国家重点开发的高科技产品。

  据专家介绍,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仿真-II”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用于动态连续系统仿真的计算机系统。它由前端机、多并行处理机、集成式I/0系统及一体化集成仿真环境组成,运算精度为字长65位浮点格式,仿真能力10倍于1985年诞生的“银河仿真-I”,相当于通用千万次大型计算机的5至50倍,保证了仿真的实时性和高保真度。软件系统先进、丰富,不仅能与国际流行的仿真语言兼容,而且编译速度快,代码运行效率高。

  据了解,“银河仿真-II”各项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类机型,性能价格比高,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为实现产业化、打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1985年研制成功的第一台银河全数字仿真计算机为“长二捆”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又研制成功了“银河全数字仿真-Ⅱ”计算机,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计算机仿真技术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目录

[显示全部]

银河计算机编辑本段回目录

  银河计算机指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一系列巨型计算机。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是我国目前运算速度最快、存贮容量最大、功能最强的电子计算机。它是石油、地质勘探、中长期数值预报、卫星图像处理、计算大型科研题目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银河”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提前两年实现了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的到1985年“我国超高速巨型计算机将投入使用”的目标,使我国跨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国家的行列,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93年6月22日,还是在国防科技大学那座宽敞明净的机房里,“银河”家族的又一巨子———银河全数字仿真—Ⅱ型计算机英姿勃勃地矗立在机房中央。
  随着鉴定的紧张进行,一组组测试数据不断摆在鉴定委员会的专家教授面前:运算速度每秒高达6600万条次;仿真能力10倍于“银河仿真—I”。
  1997年6月19日,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银河-III”百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在北京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
  该机采用分布式共享存储结构,面向大型科学与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基本字长64位,峰值性能为130亿次。这个系统综合技术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并突破和掌握了更高量级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具备了研制更高性能巨型机的能力,它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突破。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掌握了高性能巨型机的研制技术。“银河-III”巨型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银河”仿真计算机研制纪事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解放军报2001年4月18日报道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采访。当我们走进宽敞明亮的“银河”机房,看到那赫然矗立着的多次为“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完成仿真实验任务的“银河”仿真机时,清晰地感受到我国仿真计算机事业艰难起飞和快速发展。

   古老而又崭新的科学命题

  记者在“并行与分布计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见到了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银河”仿真机的总设计师金士尧教授。金教授的介绍,把我们带入了神奇的计算机世界。1931年的一天,麻省理工大学的布什教授突然童心大发,带着孙子来到美国西海岸的沙滩上放风筝。一架飞机从头顶飞过的瞬间,一个灵感撞击着他的头脑。飞机从设计到定型生产,最后飞上蓝天,不知要经过多少次试飞,假如能用模型来进行实物试验,岂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吗?布什教授的灵感促成了一门新型学科的诞生。1946年,一台能够模拟导弹、飞机飞行轨迹等物理现象的模拟计算机在美国问世。数年之后,一种比模拟计算机性能更强、用途更广的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研制成功。

  仿真计算机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现实世界的物理系统、各种动力学连续系统。它是武器系统和航天飞行器系统设计、试验、定型、检验的重要手段。它能通过数字仿真模拟出物理系统各种参数变化及其结果,设计者可以在计算机上对设计方案反复地进行改进、创新和优化,从而缩短研制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约研制费用。因此,有着“神机妙算”的仿真机,可以在能源工业、汽车工业、电站控制、航空航天、国防建设等领域大显神通。

   实现中国仿真机“零”的突破

  仿真计算机具有“神机妙算”的美誉,它与巨型计算机一样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向某发达国家提出购买一台高性能仿真机,然而对方却要求在我国建立一个安全区,在他们的监督下使用。

  “必须研制出我们自己的仿真计算机。”金教授与他的同事们暗下决心。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1985年10月,国家“六五”期间重点攻关项目———我国第一台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研制成功。经我国计算机等领域权威专家鉴定认为,“ 银河”仿真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技术指标先进、软件配套,填补了国内空白。这台取名为“银河仿真—I”的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立即被用于我国的“长二捆” 运载火箭设计时的仿真,这是我国运载火箭设计首次使用国产仿真机。“长二捆 ”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使用“银河仿真—I”进行了多次数字仿真和半实物仿真后,一次发射成功。一位火箭专家说,“长二捆”一次发射成功,“银河仿真机”功不可没。1986年,“银河仿真—I”全数字仿真计算机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6月22日,还是在国防科技大学那座宽敞明净的机房里,“银河”家族的又一巨子———银河全数字仿真—Ⅱ型计算机英姿勃勃地矗立在机房中央。

  随着鉴定的紧张进行,一组组测试数据不断摆在鉴定委员会的专家教授面前:运算速度每秒高达6600万条次;仿真能力10倍于“银河仿真—I”。

  组组激动人心的数字庄严宣告:“银河仿真—Ⅱ”型机整体性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1989年6月召开的“银河仿真—Ⅱ”计算机总体方案论证会上,课题组就大胆地提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设计构想。金教授和总师组将总体性能定在国际同类机型的超前指标上,大胆提出自主研制一套浮点式多处理机仿真系统的总体方案,使机器完全能够与国际上的主流机兼容。

  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然而,有人却断言,国内即使能搞出仿真—II型的硬件,也搞不出仿真—II型的软件。课题组迎难而上,为解决国际通用的仿真语言,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翻译了160多万字的外文资料,编写出300多万字的设计资料。终于,研究出一种在文法、语法和语义上进行定义的全新方法,编写出“高级仿真语言的编译程序”等6个大型软件,总程序量达25万行。1993年,“银河仿真—II”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评为当年十大科技新闻。

   国产“银河”仿真机大显身手

  提到“银河”系列仿真机的应用,还有一段惊险的故事:1988年3月24日,国防科大的科技人员,搭乘运送“银河仿真—Ⅰ”去上海的208次列车。当他们正在车厢里议论着将机器运到目的地后怎样迅速安装投入运行时,突听一声巨响,一场严重的列车碰撞事故发生了。身负重伤的张副教授亲眼看到,装载“银河仿真 —Ⅰ”的行李车车厢被撞到另一节车厢顶上,巨大的震动使机器在车厢里翻了一个跟斗。当同志们惴惴不安地把机器运到用户机房接通电源之后,机器竟然安然无恙,安装调试一次成功。

  1993年3月22日,“银河仿真—Ⅱ”开始进入试算阶段。来自航天部门和国防科研部门的12家科研单位,很快就完成了两套大型科学工程题目的实时仿真计算。其中,航天部门的同志仅用3个中午和3个晚班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国家某个重大尖端技术项目的编程任务。

  如今,“银河”仿真计算机系统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使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银河仿真—II”的第一用户———航天工业总公司某研究院仿真中心,在该机交付使用后的短短6个月内,就成功地进行了10多个重要科研项目的数学仿真和多个项目的半实物仿真。据不完全统计,有关科研院所运用银河仿真机进行科学研究,取得经济效益20多亿元。

  然而,国防科大的科技工作者们,从来也没有停止向高科技领域进军的脚步。在“银河仿真—II”取得成功后,金士尧教授率领年轻科技骨干和在读研究生,经过3年时间的刻苦攻关,研制成功“银河”高性能分布仿真计算机系统。这是我国在仿真计算机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银河”仿真计算机:神机妙算变现实编辑本段回目录

    1985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台全数字仿真计算机——“银河—仿真I”型机和“银河”仿真主控机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这是我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又一开创性重大科研成果。

    金秋时节,记者采访了当年我国首台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总设计师——著名计算机专家金士尧教授。

    金教授回忆道: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还比较落后,要研制先进的全数字仿真计算机,其困难是可想而知。当时有两种选择,一是搞模拟数字混合仿真计算机,技术难度虽小,但仿真精度差,可靠性不高;二是研制精度高、可靠性强的全数字仿真机,但这种机器也有个技术难题不好解决:即建模和编程难度大、调试时间长、发现问题慢等问题。科技人员统一意见后,决心上马研制先进的全数字仿真机,赶上发达国家水平。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第一台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终于研制成功,标志我国进入这一领域的先进行列。该成果先后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银河—仿真Ⅰ”型机研制成功后,仅几年时间,国内就先后建立了10多个数字仿真中心,涉及航空航天、武器研制等众多领域,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长二捆”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使用“银河”仿真计算机进行了300多次数字仿真和7次半实物仿真,确保了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据不完全统计,有关科研院所运用“银河”仿真机在科研领域的广泛应用进行各种仿真试验,有效缩短了研制周期、提高了研制质量、节约了研制经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银河”到“曙光”编辑本段回目录

曙光5000A

  “几个足球场大、每秒完成千万亿次运算、代表国家整体实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全国的实验室布点将于2012年完成”。在今年7月召开的广东科协论坛上,相关专家透露。

  其中,在华南地区,我国将选择在深圳市建设“华南超级计算中心”;华北地区的实验室设在了天津;华东地区的实验室设在了上海。而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的布点正在酝酿当中。

  目前,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环境已经成熟,即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银河、神威、曙光等的出现让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看到了希望,也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给我们设置的“玻璃房子”。曾经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一穷二白的中国,在几辈人的努力下,终于逐渐走出了重重藩篱。

  面临窘境:中国人不得进入“玻璃屋”

  时光倒转。

  几十年前,在巴统协议下,西方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封锁和限制,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对高性能计算机需求非常迫切。

  “过去,国外专家圈内盛行中国贫油论,当时中国满大街跑的车上都顶着一个煤气包,中国作为大国,没有石油是非常要命的。”曙光总裁历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有油,但就是找不到;要找到石油,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计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朱书汉研究馆员向记者介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政府才不计血本,从国外引入高性能计算机,这些机器后期的集成与维护费用动辄以百亿计,即便这样,国外也对中国买入的机器进行了某些功能上的限定。

  朱书汉介绍,原石油工业部物探局花“天价”买了一台IBM大型机,还必须接受对方的苛刻要求,把机器安放在一个中国人不得入内的透明的“玻璃屋子”里,以方便美国专家监控。

  回忆起当初国外的种种限制,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课题组负责人胡伟武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非常气愤地表示:“国外卡得太严,我们往往只能在跟外国元首会晤时,才有机会买到几片芯片,这真是让人难受。我当时的梦想就是一定要做出自己的高性能芯片。”

  计算所的王茂杰也深有感触。王茂杰曾带领他的团队,研制出第一台汉字微机,解决了我国微机汉字输入输出问题,其广泛地应用在财政税收等领域。

  王茂杰表示,“在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外国对中国处处封锁,我们事事都得依靠自己,从零做起。”

  “银河”出世:外国人无法再卡我们脖子

  为了拆除屈辱的“玻璃房子”,满足我国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中国需要自己独立研制高性能计算机。

 而“白手研发高性能计算机”的艰巨任务也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科研界的头上。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以中国科学院为主,集中了当时二机部、总参三部、高教部几个方面干练的科技力量共同筹建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于1956年8月25日成立,由华罗庚数学家担任主任委员),开创了我国计算机事业。其主要任务就是攻坚“计算技术科学”。

  朱书汉介绍,那时,计算所经过‘先集中攻坚,后分散展开’的原则,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103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和第一台104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同时,还着手自行设计了我国第一台107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这之后,又研制成功了107、119、109乙、109丙、111、013、717、150-AP、757、KJ8920及KJ9038等计算机,这些机器都在相应的历史时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而“银河”的诞生,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巨型机受制于人的窘境。

  朱书汉说,1978年3月,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此后,邓小平同志曾亲自召开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关于战略武器研制的汇报。会议上,邓小平对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上将说:“现在巨型计算机就交给你了,你要立军令状,5年内拿出中国的巨型机。”张爱萍上将把研制任务下达给当时的长沙工学院,由慈云桂(1917—1990)教授领衔担任总设计师,预定的5年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拖后,计算机的速度必须达到每秒1亿次。

  时任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慈云桂教授听到这消息,连声说:好,好,就等着这一天呀!

  当时,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全力以赴造出自己的巨型机,大家把它叫“争气机”,就是要争一口气。

  研制工作迅速展开之后,各种复杂技术问题随之冒了出来。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采取什么样的体系结构?问题像一个个“拦路虎”。

  但天道酬勤,5年没日没夜地顽强拼搏,以慈云桂所长为代表的科研人员,闯过了一个个理论、技术和工艺难关,攻克了数以百计的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向量阵列”结构,大大提高机器的运算速度,提前一年完成了研制任务,系统达到并超过了预定的性能指标,机器稳定可靠,且经费只用了原计划的1/5。

  1983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计算机正式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国防科委张爱萍主任亲自挥笔命名为“银河”,并题诗一首:“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

  国务院电子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组织全国29个单位的95名计算机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银河计算机国家技术鉴定组”,并分成7个小组对“银河”机进行全面、严格的技术考核。结果表明:26道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正确性考题,先后计算3遍,数据完全相同,结果正确,精度符合要求。

  朱书汉说,自从有了巨型计算机,我国的大型科学计算就不再受制于人,外国人想卡我们的脖子再也没门了。

  如今,“银河”系列巨型机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空气动力实验、工程物理、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曙光诞生:初现产业化端倪

  “虽然有了‘银河’,但其还不能大规模推广应用。国内开始迫切需要一种体积小、价格便宜、能耗低的巨型机去解决民用领域的海量计算。”朱书汉表示。

  于是,曙光的研制提到了日程。

  朱书汉介绍,为实现国家高技术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项目的发展目标,经国家科委批准,于1989年12月25日成立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选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智能中心)的依托单位,负责研制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

  经过3年的努力,1993年“曙光一号”并行机研制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多线程机制和细粒度并行。1994年,“曙光一号”被写入当年的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曙光一号”虽解决了我国自行研制的通用高性能计算机从无到有的问题,但其体系结构限制了其可扩展性,从1993年起,智能中心开始了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东方一号”——“曙光1000”的研制工作,“曙光1000”采用大规模并行处理(MPP)体系结构。

  1995年3月,我国“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5月通过了由国家科委组织的国家级鉴定,成为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峰值速度25亿次)的并行机。这是当时国内研制的最高水平的计算机系统。它突破了一大批大规模并行处理(MPP)的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和生产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国家之一。

  就在这台计算机诞生后,美国宣布解除10亿次计算机对我国的禁运。

  “曙光1000”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在大规模并行机方面对我国的封锁和垄断。此外,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计算机在石油、气象、科研、教学、国防等领域可广泛应用。

  随着解禁令的下达,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商业化的时代也来了。基于这种情况,国家做出了决策: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抢占商业领域。在计算所的支持下,在1995年,就成立了曙光公司。

  而继“曙光一号”“曙光1000”研制成功后,智能中心又成功研制了“曙光2000”“曙光3000”“曙光4000”等一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系统。2008年,智能中心又成功推出峰值230万亿次的“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21世纪初,随着联想、浪潮等以商业运作为核心的企业的加入,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进入了一个颇为繁荣的时期,也迎来了产业化的春天。

  2002年8月,联想深腾1800系统实测性能超过万亿次,实际运算速度可排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 500强的第24位。2003年11月,深腾6800通过鉴定,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测试,深腾6800以每秒4.183万亿次的运算速度位居第14位。

  2007年,联想把高性能计算提上了重要日程:先是发布各种关于高性能计算机的市场策略及研发策略,然后以强大的营销攻势迅速地渗入到教育、政府、海洋等行业。

  而浪潮是高性能计算机厂商中的另一主力军,其天梭系列已经在气象预报、石油勘探、生物制药等大规模并行计算科学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应用经验。

  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已初现产业化端倪。

  KD-50-I:巨型机有了自己的“芯”

  21世纪初,IT产品已经开始标准化,巨头们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向中国市场出售IT产品。

“直销、分销、攻占高端市场、扩张渠道、打造高性能计算整体解决方案,笼络中低端市场……”一系列举措使IBM、惠普、NEC、Cray等国际巨头的产品和服务迅速蔓延到中国的大江南北。也就是在那时,国内高性能计算机厂商的市场份额开始大大缩减。

  “我们度日如年,高性能机群项目利润低得可怜。”一位中国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资深人士说,“中国IT企业在高性能机群领域,没有核心竞争力。”

  “尽管中国拥有曙光等高性能计算机,但掩盖不了的一个事实是,许多关键的部件如CPU等均购自国外。”朱书汉遗憾地表示。

  在这个意义上,基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处理器龙芯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时至今日,龙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而中国首台采用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2F”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50-I”的出现,更是让龙芯和中国的高性能计算产业向前迈了一大步。

  时间定格在2007年即将结束的前几天,就在举国欢庆2008年到来的时候,中国科技大学以陈国良院士为负责人的项目研发团队却丝毫没有加入到这种节日的氛围中,他们正在紧张地测试着一串串程序代码。

  2007年12月27日,一台具有历史意义的高性能计算机在他们手中诞生。这是首次采用我国完全自主的高性能芯片研发成的万亿次机,这台被命名为“KD-50-I”的机器,采用的芯片就是代表了当前国内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设计最高水平的64位“龙芯2F”芯片。

  “KD-50-I”万亿次计算机采用单一机柜,理论峰值计算能力达到一万亿次。

  这是中国高性能计算取得的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而这只是开始。

  据曙光公司介绍, “曙光6000”将采用先进的异构平台,可以支持不同的处理器。

  曙光公司透露说,“曙光6000”目前正在顺利研制中,将于2010年问世。届时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将实现两大突破:一是国产CPU的应用,由于“曙光6000”将采用异构平台,所以采用龙芯处理器在技术上已无障碍;二是高性能计算机现有的机群体系结构将在千万亿次时代实现突破。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中科院计算所将推出多核多线程的高性能CPU,不仅可应用于千万亿次的“曙光6000”,而且可搭建低功耗的高性能服务器,加快高性能计算机自主创新进程。

  回顾过去,高性能计算机发展一路坎坷;而展望未来,中国高性能计算机虽然面临硬件、软件等重重困难,但前景一片辉煌。

 大事记

  ● 1983年 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Ⅰ型亿次巨型机系统的成功问世,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的能力。

 ● 1992年曙光投入200万元研制曙光一号。随后,曙光一号、曙光1000、曙光2000、曙光3000、曙光4000相继问世。

  ● 1994年银河Ⅰ的换代产品银河Ⅱ在国家气象局正式投入运行,其系统性能达每秒10亿次,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 1997年 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浮点运算。

  ● 1999年 首台“神威Ⅰ”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

  ● 2000年 由1024个CPU组成的银河Ⅳ超级计算机系统问世,峰值性能达到每秒1.0647万亿次浮点运算。

  ● 2002年 世界上第一个万亿次机群系统联想深腾1800出世,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3年 联想深腾6800问世,把世界机群计算推向新的高峰。

  ● 2004年 曙光4000A成功研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研制10万亿次商品化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 2005年 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 100排行榜揭晓,曙光位居第一。天梭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7年 中美超级计算巨头曙光、Cray巅峰会首,曙光启动10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发计划。

  延伸阅读

  高性能计算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人认为,高性能计算机一般都只和科学研究联系在一起,小到原子结构的分析,大到宇宙起源模拟,到处都需要高性能计算机。事实上,在和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高性能计算机的身影。

  精确的天气预报台风“麦莎”与北京的擦肩而过以及飓风“卡特丽娜”对美国新奥尔良的正面重创说明我们多么需要精确的天气预报。我们知道,地球连同它的大气层是一个大系统,它的内部以及它与宇宙空间,与太阳之间的能量交换与转换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状况。假如我们能够在观察数据的基础上,精确地计算和模拟出这个系统内能量转换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精确地猜测天气的变化。现在的高性能计算机的速度还不足以让我们在全球范围以精确的尺度达到这个目的。

  促进新药研制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新的药品。研制一种新药,从化合物筛选到临床试验,一般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现在使用高性能计算机这个工具,以计算机模拟的手段,科学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有效的药物化合物,这不仅节省了购买真实化合物的大量资金,而且大大缩短了药物研发的周期。

  服务网络信息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已经渐渐习惯于从网上获得信息和服务,但是同时也经常为服务响应速度的迟缓而烦恼。面对数千万、数亿用户的访问请求,服务器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吞吐和处理能力。这又是高性能计算机发挥作用的舞台。高性能服务器每秒钟可以处理数千万乃至数亿次服务请求,及时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见证

  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1985年研制成功的第一台银河全数字仿真计算机为“长二捆”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2年研制成功的银河Ⅱ十亿次巨型计算机,被列为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首。

  1997年6月19日银河Ⅲ百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图为研制人员在介绍“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2004年6月29日,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通过鉴定。曙光4000A是计算所联合曙光公司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万亿次的商品化超级计算机。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银河”仿真计算机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银河全数字仿真计算机,银河仿真计算机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