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市场失灵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内某创投机构,在向国内LP(有限合伙人)做基金募集路演宣讲的时候有过这么一段经历。合伙人向LP介绍了拟募集基金的主要运作模式,即是将LP的钱进行管理并代为投资,投资取得的收益以一定的比例分成。刚说到这里,台下有三分之一的人离场。
随后,上述合伙人向LP表示,基金募集完成后将成立GP(一般合伙人)管理公司,该管理公司每年的开销将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基金总额中提取,听完这一段,台下又有三分之一的人离开。
合伙人继续向台下阐述,该基金的存续期限是7~9年,并将主要投资于中早期项目,留下者中终于有人忍不住问道:“7年太长了,顶多3年可以接受,而且那么长时间如果最后不盈利怎么办?”合伙人对此坦言,这就要看市场表现了。此言一出,会场内已找不到一名LP。
“这年头资金充裕,有赚快钱的机会,谁还愿意做VC,投个5~7年才能看到结果。”某外资创投一内部人士向记者直言。于是,争抢上市资源,PE开到20倍以上在业内成为了家常便饭。当人人都只想锦上添花时,谁还会记得去雪中送炭。
投资泡沫化
国家科技部条财司副司长邓天佐在上周召开的2010上海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高层研讨会上指出,根据国内外经验,从研发创意的取得到实现成果转化再到最后形成一个产业,这一过程中投入的资金比例为1∶10∶100。“如果将1元作为投入研发环节,就要拿出10元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并需要100元才能把科技成果形成一个产业。”
“在中国,盈利的资金并不缺乏,大量的资金集中在投后端,客观上造成了后端投资行为的扭曲,助长了投资泡沫的风险。”邓天佐强调。
其实如今的结果是VC们始料不及的,奔着弥补市场缺口而去的VC在此前并不在少数,在闯不进社会资金这道大门时,他们希望能寻找到另一扇窗。自从去年创业板开通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加大引导基金的热情高涨,这也让VC们看到了新的希望。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原本VC指望通过将各地聚集的资金有效地引导到成果转化中间环节弥补市场自身不足的愿望并未达成,相反却因为背后的种种利益矛盾充斥,无形中加重了VC失灵的程度。
VC泛PE化
国内一家VC机构就碰到了诸如此类的烦心事,某政府引导基金不懂得怎么投资,只是把基金分给了隶属于政府的两家国企管理,并放言想要寻求子基金合作的VC可以直接找两家国企。于是,上述VC机构找到了其中一家国企,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谈判。
据其内部人士回忆,谈判时,以LP角色出场的国企老总列下了不少的合作条款:包括要GP承诺保底收益率,如果基金最后亏损,需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投资的某家企业2年后成长性良好,LP可以无条件回购GP的股份等。该老总认为自己既然是国有企业,就有为国家赚取利润的义务。
“VC本身投资风险大,收益不均匀,需要有一定的资金规模化来化解一定的风险,原本希望攀上政府这棵大树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但政府如此‘苛刻’的条件只会把VC逼上绝路。”上述内部人士表示,“VC基金的泛PE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得不到社会资金以及政府资金对其投资的认可。”
屡次挫败的VC们,不得以顺势而为地调整了投资策略,缩短投资周期、放宽LP的职权、无条件地做出一些承诺,只为能吸引到最终出钱的主。如今VC们面对LP们的利益至上、创业家们的浮夸急躁、PE们的急功近利,还有政府的盈利梦,剩余的他们还能坚守多久?
美国VC模式陷入困境 一半VC机构将破产?编辑本段回目录
这些天,当你与别人更多谈及硅谷的VC行业时,你就会得到更多的负面消息。
这是有充分原因的。人们不再有耐心和毅力。上一次,大约在2001年,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整个VC业获得了一张“逃离监狱的保释卡”。原因在于,上世纪90年代末创立的大量新公司辩称,他们任何糟糕的表现应该得到原谅——这是互联网泡沫的错误,每个人都受到了影响。他们的投资者--主要是精明的大学基金对此表示赞同,给予VC机构更多资金进行再投资。由于大部分VC基金持续十年,这的确保证了VC机构非常长的存续期。
然而,一些事情已经改变。The Funded创始人Adeo Ressi试图通过一系列幻灯片来串联起这些改变。但有的地方是对的,有些是错的。The Funded是一家供创业者平价VC的网站。
Adeo Ressi最近被邀请到哈佛商学院对金融和企业界人士发表演讲,哈佛商学院曾经制造了大量的VC。他的观点是VC行业已从根本上出现故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听众(哈佛商学院)可能是问题的部分原因所在:莱西认为,VC模式的缺点之一是VC依赖于自己的朋友关系网。而在所有关系网中,哈佛商学院是最为紧密的一个。毋庸讳言,Ressi的话在那里不是很受欢迎。我不太赞同莱西的这一观点,实际上,突破现有的关系网络正在变得流行起来。VC行业内部越来越多样化,他们迫使自己努力寻找任何类型的杰出的创业者。我不认为Google的创始人是局外人。他们是斯坦福工程学生机器的一分子,多少年来斯坦福大学都是硅谷传奇的重要来源。
在整体经济状况不佳方面,我和Ressi持相同观点。最令人惊惧的是对VC机构的资本投入远高于这些VC机构对创业公司投入的资本量,用Ressi的话讲,就是VC行业对经济正在造成净负面影响。在经济低迷时期这种失衡短暂存在还是可以理解的,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状况可能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我不能肯定这种局面将会持续多久,但目前状况确实与VC行业传统上宣称的主题相违背,即VC是价值的净创造者,能促进股市增长并创造就业。到现在为止,这一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造成目前这种难堪局面的主要原因包括:
1.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之后,硅谷早期的成功案例(英特尔、思科、Genentech等),吸引了如此多的创业资本,使得VC成为全球投资者竞相参与分一杯羹的正式的资产类别。但是VC行业本来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有着自己的发展模式。然而,过多的资金涌入,但与之相适应的交易过少,这严重扭曲了经济体系。对好公司的估值被拉得过高致使VC难以投资。人人亏损。
2.其他人已经变得更为聪明。创业企业很早就开始进入了大公司的侦查视线。雅虎、微软、谷歌、思科等已经开始收购非常早期的创业企业,这潜在地阻止了新兴企业成长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2000年,亚马逊回避以10亿美元收购谷歌。今天类似的事情可能不会再发生。
3.贪婪。这一点纯粹而又简单。好的VC有动机募集更大规模的基金,因为2%的基金管理费可以为他们带来数百万美元的薪资和报销单(包括私人飞机,至少在过去的光辉岁月如此)。但把所有资金运转起来,投资者就不能聚焦于处于创业早期的公司,因为这些小公司不能吸引足够的美元。因此,贪婪的VC们转而开始把数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投资给一家公司。这就是目前出现大量资金投资后期公司潮流的原因,即所谓的私募股权投资。现在,问题来了,因为人们没有办法让他们的投资流动起来。这种事之前就已经发生;我们对人们支持黑石进行IPO感到惊讶,因为很明显它注定要失败。
这真的都是如此黑暗并且注定的吗?
我记得2000年中期会见德丰杰(DFJ)合伙人Tim Draper时的情景,当时互联网泡沫已经破灭。令我吃惊的是,他劝说我在新闻报道中持积极态度,报道硅谷好的方面而不要专注于坏消息。当然,我没有听从他的劝说。接下来的3年里,我坚持报道我认为对这个行业有价值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面,当然结果是自己没能真正交道多少朋友。
但是,我将永远难以忘记Tim Draper的乐观,最终,他的观点被证明是有价值的,尽管在当地听来是如此荒谬。虽然Benchmark Capital的合伙人Bob Kagle预言VC行业将出现剧烈动荡(他说将有一半的VC机构在未来几年消失),但实际上动荡并未发生。直至2005年左右,VC机构的数量事实上扔在增长。德丰杰成长壮大,对Skype和百度等公司的投资让他们赚了大钱。当然,Tim Draper只说对了一半,他曾表示,创业投资将维持强劲,甚至可能增长。但是现在创业投资已经回落至互联网泡沫之前的水平,但去年之前其确实保持稳定并增长。
11月11日,我再次联系了德雷珀,因为听说德丰杰正计划筹集8亿美元的基金。就像上次一样,经济和整个投资环境严重恶化,有限合伙人(给像Draper这样的VC提供资金的机构)表现出恐慌,一些人实际上已经难以履行现有的承诺(capital calls)。在这种环境下,德丰杰为何认为其将能够成功筹集大量资金呢?
德雷珀拒绝对此置评,但他做出了如下表示:
目前散播一些VC的良好意向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华盛顿可能正在洗耳恭听VC创造就业和积累财富的消息。总之,VC可能是能够把美国拉出泥潭的资产种类。你可以继续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吹毛求疵。也许正是这项监管在过去5年导致了美国创业经济中最重要的价值流失。
换句话说,我们重新回到十年前。十年前的互联网泡沫刺激政府出台一系列新的监管规定,也就是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迫使创业公司对会计报告(需要更多繁杂的审计)采取更为保守的态度。VC们对此怨声载道,直至2005至2007年IPO市场开放。现在我们再次面临可能更为严峻的状况,因为这次VC机构不会再次获得那么多善意了,人们也不会把太多的敌意转移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上面。对Draper而言,积极乐观是与生俱来的。而德丰杰被广泛认为是硅谷最为激进的VC机构,他们总是愿意在获得创业企业相同股份的同时比别的VC支付更高的价钱。
然而,这次将可能有很多VC机构破产。1998年至2006年,创业投资的表现远不及其他资产类型。一些VC机构如红杉(Sequoia)、凯鹏(KPCB)、Benchmark、Accel等的回报率高于平均水平,因为他们具有很多成功的投资案例。但是如果你投资于普通的VC机构,结果将是相当糟糕的。因此从捐赠基金和各类基金会到基金的基金(fund-of-funds)和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各类有限合伙人都有可能将调整投资方向。
总而言之,VC模式已经失败。这一次,Bob Kagle关于一半VC机构将破产的预言更加可能成为现实。
VC陷套现困境 中国创业板将成投资客最后救赎编辑本段回目录
《IT时代周刊》记者/李萧然(综合报道)
风光无比的VC如今遇到了一股寒流。随着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开始步入下滑周期,很多风投公司正面临着一场灾难:无法从投资的公司中全身而退。
在这场风险面前,VC正在瞄准新的投资对象,以求摆脱当前的困境,而创业公司则成为它们的首选目标。
刚刚过去的2008年一季度,美国互联网创业公司获得的风投金额较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以上。据市场研究机构道琼斯投资资源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美国互联网创业公司获得的投资较上年同期翻了一番还多,达15.8亿美元,投资相关交易共170多起,再次刷新了纪录。
该数据还显示,一季度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投资交易数量也急剧增长,与其它各个产业的风投规模整体下滑形成鲜明对比,这似乎表明互联网创业公司正在集聚力量,准备与经济整体衰退的趋势以及伴随融资而来的风险作抗衡,“由于公共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些创业公司或许也需要及早融资,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道琼斯投资资源全球研究主管杰西卡·卡宁表示。
然而,这些创业公司能否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救赎的机会?
风投叫苦
事实上,让风险投资公司头疼的原因在于,随着美国经济整体步入下滑周期,以及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收缩,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季度的收购交易和IPO(上市融资),并阻止了风投公司从已经走向成熟的创业公司抽身而出,回笼现金。
2008年4月,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显示,次级债危机和美元持续贬值已波及欧洲、亚洲许多国家,拖累了世界经济增长。12个欧元区国家的财长近期还发表了联合声明,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阻止美元贬值。
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已经将许多美国和世界的金融机构推到破产边缘。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但股市的阴霾仍然在广大投资者心中游荡。人们清楚看到:注资2000亿美元只维持了股市一天的升势,第二天又掉头向下;大幅减息也只维持两个工作日,股市又向下沉……坐在这样的“经济列车”上,让风险投资客欲退无门,叫苦连天。
据美国股市显示,一季度美国市场的并购及IPO交易额创造了多年来的新低,而风投对市场复苏的前景也感到迷茫。“前景很不明朗,”机构投资商StarVest Partners普通合伙人劳拉·萨切尔表示,IPO市场状况比风投公司此前的预期更加糟糕,希望这一状况能在今年三季度有所回暖。
迫于形势,VC只好将持有创业公司股权的时间延长。实际上,一季度有39%的融资都属于后期融资,去年同期,这个比例只有32%。如果资本市场持续低迷,VC只能继续追加后期投资,这对风投公司可以支持的创业公司数量及其预期回报规模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这样的经济下滑形势面前,风险投资客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据道琼斯投资资源的数据显示,就市场整体而言,一季度美国各个产业共获得68.4亿美元风投资金,较去年同期的73.5亿美元下滑7%。同期美国医疗卫生行业获得的投资达到了两年来的最低点,这也成为拖累整个投资额下滑的主要原因。
但同其它行业相比,互联网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却小得多。
美国智囊机构信息科技和创新基金会的总裁罗勃·阿特金森表示,尽管美国经济的很多领域都出现了下滑,但并没有迹象表明网络销售也陷入了低迷。目前,电子商务仍然在以4到5倍于传统零售行业的速度增长。他说:“IT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包括互联网。”
尽管一些专家担心会出现第二次互联网泡沫破裂,但阿特金森则认为,2000年到2001年期间出现的互联网泡沫可能被夸大。很多当时被认定为失败的公司现在仍在继续运营,或者它们的业务模式通过其它公司获得了成功。他说:“互联网并不是泡沫。很多不好的公司本世纪初以失败告终,但整个互联网行业仍在向前发展。”
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表示,最近几个月,通过谷歌搜索房地产或奢侈品的用户的确有所减少,但互联网经济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从某种意义上讲,谷歌搜索可以看作是美国经济走势的风向标。他说:“过去几个月,电子商务继续高速增长。我们的确看到了经济衰退,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互联网衰退。”
据Forrester研究公司公布的数据,不计入旅游服务,2007年美国网络零售销售额为175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1%。Forrester预计,2008年美国网络零售销售额将突破2000亿美元,2011年将突破3000亿美元。
虽然整体经济不行,但那些致力于长期投资的风险投资者仍然在互联网领域看到了很好的机会。
看好互联网
深陷股市而无法自拔,苦难中的VC开始自我救赎,互联网创业公司成为其首选目标。
这是为什么?与其它产业相比,网络公司只需要较少的投资就可以展开运营,这也是经济衰退大潮袭来之际,风投公司实现自保的一个途径。
据了解,投资公司Battery Ventures在2008年一季度共从事了3笔IT创业公司投资,每笔都不超过100万美元。其中包括数据分析软件开发商Lattice Engines和另一家未透露名称的社交媒体广告公司。
“这样的投资能够为你提供更多‘临门一脚’的机会。”Battery Ventures普通合伙人罗格·李表示,“由于公司本身的规模较小,是一小笔投资也可以获得公司很多的股份。即便这些公司最后以不足1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仍然相当可观,而不必非得等到公司具有10亿美元的收益时才出手。”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投资宗旨,很多风投公司都将目光锁定在这类公司身上。据全球知名会计公司普华永道与国家风险资本联盟4月19日发布的一项独立研究显示,一季度美国的风险投资额为7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滑5%。该研究显示,在上述风险投资总额中,“互联网类别”的投资额为13亿美元,是过去5个季度中,第4次突破10亿美元关口。
而使风投喜欢互联网公司的原因之一还在于,这类公司只要具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就能取得业界巨头的关注而展开收购。
2007年在互联网领域内取得成功的视频网站YouTube以及社交网站Facebook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案例,它们最后都以高价出售,为当初投资的风投机构赢得了巨额财富。
而市场也检验了这一做法具有可行性。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国科技产业共完成373宗风投交易,吸引投资38.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2.4亿美元增长20%。道琼斯投资资源表示,其中获得风险投资最多的是社交网络软件中间件开发商Slide,它于1月份获5000万美元风投资金。而目前最为流行的社交网站Facebook在3月份又募集到4000万美元投资,也成为一个最佳的注释。
业内人士称,这两宗交易极有可能为投资者带来巨额回报,但对于其它众多科技创业公司而言,其投资回报的前景尚不明朗。
不管如何,活跃在美国的风投公司总算找到了一个解困的方法。
来自中国的机会
对于在美国无法找到投资机会的VC来说,中国即将推出的创业板也让它们看到了希望。
据清科集团4月9日发布的创投行业数据显示,一季度通过VC、PE(私募股权投资)募集,国外资金涌入数额超过220亿美元,其中VC募集资金更是比去年同期上涨了536%,而PE涨幅也达163%,与国内A股市场中,资金大量流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与国内即将推出创业板关系很大。据了解,由于一般投资于新兴企业的资金需要依靠IPO才能退出,而A股没有创业板,导致很多企业只能去欧美或者香港上市。“退出机制缺乏本身就很不正常,而且从长期来看,也是无法持续的。”软银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羊东表示,“由于VC资金流向不仅要考虑投资机会和盈利潜力,还要考虑如何才能更简单地推动被投企业上市并成功退出,A股推出创业板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这一举动马上得到风投的看重,它们开始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中寻找目标。
一个最近的事例是,地处四川成都广汉市偏郊之地的四川宏华公司,让远在美国的凯雷总部一个星期内就做出了投资决策。这个优质项目的出现,也刺激着VC们的竞争开始向更多的地域渗透。
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上海张江科技园。据了解,目前张江科技园有5000多家企业,符合创业板条件的有几百家。这一现象吸引来58家私募基金紧紧“守”在张江科技园。其中,IDGVC、毅创投资(新加坡)、上海科投、思新格创投、上海同脉创投以及百奥威达、沪亚国际、龙控投资、梅克西斯资本亚洲等都在张江设有常驻机构。而最近投资非常活跃的德丰杰龙脉基金的上海总部就设在张江科技园区内。
在这些VC中,有一半是跨国投资基金,另一半是国有资金以及民营资金成立的投资基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红杉资本、IDG、德丰杰以及美林等;此外是大银行体系内的投资机构,如瑞银,也包括国有银行的资金,再如一些原来在硅谷、欧洲创业的企业家回国成立的投资基金。
VC突然对中国的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感兴趣,其中是有原因的。因为这类企业会在上市前进行最后一轮私募融资,并且往往是出于财务目的,比如引入有实力的投资机构为今后的公开上市铺平道路,投资这样的企业不但风险小,而且更易获得利益。
创业板的即将推出,在吸引风投注意的时候,更使得一些原本打算在海外上市的小企业,也纷纷改道到中国创业板上市。显然,创业板推出,将刺激中国创投市场进一步活跃。而这,也显然成为那些深陷在美国金融市场上动弹不得的VC的最后一线生机。
对于这样的机会,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VC,它们能抓住吗?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wabei.cn/news/200812/172856_2.html
http://tech.qq.com/a/20080530/000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