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果壳网是一个带有社会化网络属性的泛科技主题网站,由不同内容的主题站构成,提供大量负责任、有智趣、贴近生活的内容,你可以在这里:
- 依兴趣关注不同的主题站,精准阅读喜欢的内容,并与网友交流;
- 关注你感兴趣的人,阅读他们的推荐,也将有意思的内容分享给关注你的人;
- 在“果壳问答”里提出困惑你的科技问题,或提供靠谱的答案。
果壳的理想
你曾是理工科学生吗?你曾经小时候梦想过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吗?你喜欢《生活大爆炸》、变形金刚和机器猫吗?恐怕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萌生过对科技的兴趣。然而果壳网的创办者发现,在大众文化生活的层面,科技受到的待遇非常憋屈:报纸、杂志、电视,哪里找得到多少货真价值的科技内容,即便在自诩先锋的互联网上,提起科技,多半也就是指“互联网和消费电子”。
果壳网试图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切实摸触到的生活智趣。除了看电影听音乐玩手机,你也可以尝试在业余时间做一个长腿机器虫,玩玩魔方,认认星星和身边植物,用科学知识去破解网络上的流言。果壳网上一个个主题站,就像是一个个兴趣小组,覆盖了与科技相关的各类话题。你会发现生活的乐趣不仅是文艺和消费,科技将为你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你能在这里找到许多志同道合者,发现最小众的趣味也被欣赏,探索到许多从未想象过却如此奇妙的科技兴趣。我们梦想在未来,这些科技兴趣将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
果壳传媒(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
果壳传媒是一家致力于面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传播科技内容的企业。公司注册于2009年1月,原名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著名科普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的实体支持机构。2010年5月,公司更名为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
在公司创始人兼CEO姬十三带领的专业团队努力下,果壳传媒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传媒机构,现拥有果壳网(Guokr.com)和果壳阅读两个品牌。果壳传媒还致力于为企业量身打造科技品牌传播方案,输出面向大众的科技传播内容。我们曾为通用汽车、通用电气、宝洁、欧莱雅、奥迪、索尼等机构提供服务。
果壳名字之由来
哈姆雷特曾言“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霍金以此为题著书《果壳中的宇宙》,暗示自己身处轮椅之上的那些时光。果壳网的创办者在一次洗澡中想到了这个典故,并决定用果壳来命名这个网站:网络是我们的果壳,然而亲爱的读者们,这里谈的,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
姬十三 剥开科学的“果壳”编辑本段回目录
文/本刊记者 杨滢
姬十三 神经生物学博士,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CEO,科学松鼠会执行长
打开姬十三的微博,在他的个人简介上,他这样描述自己:在海岛生活了19年,读了11年生物学,杀过老鼠,养过猴子,写过一阵子专栏谋生,后来搞了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
姬十三曾说,“科学就像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让人们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爱科学 也爱文艺
“姬十三”只是一个江湖化名,他的本名叫嵇晓华,1977年生,浙江舟山人士。他从小语文成绩就比较好,爱看各种书籍,儿时的梦想是要成为一名作家。1996年,姬十三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系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专业,踏上对生命科学探索的征程。本科毕业后,他又进入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继续深造。大学时代,姬十三在同学们眼中是个“有点文艺气质的理工男”,时常闷头不语写点儿新诗,对此他也毫不谦虚地自称是复旦大学里一个“低调、文艺的理工男”。
2004年秋天,正在攻读博士的姬十三厌倦了无休止的实验。“我有了写点儿东西的冲动,于是我把一篇论文改写成一个有关于‘猴子博弈’的小故事,署名‘姬十三’,群发到很多杂志编辑的电子邮箱里。整整两个月,我一边在实验室做实验,一边等待着与‘姬十三’有关的消息。开始一直杳无音讯,就在我觉得应当放弃幻想之时,一本科学杂志的主编给我回了一封信。”这位主编回信表示对姬十三妙趣横生的文风很有兴趣,得到认可后的姬十三重新燃起了希望,很快他又给这个主编寄去了一篇关于时间感知的文章,从此姬十三正式开始了科普写作并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复旦大学校园的最后3年里,他一边做实验写论文,一边熬夜写科学文章,在科学写作和传播的圈子里,姬十三这个名字也慢慢被人所知。后来《新发现》《三联生活周刊》等一些刊登科学文章的杂志盯上了这个奇才,约稿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十多家报纸杂志同时向他约稿。姬十三疯狂地享受着这种成就感,他的创作灵感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屡出奇招的他在自己的博客上用激扬文字和博友互动问答,原则是“谢绝枯燥古板,欢迎刁钻精怪”。
在他的博客问答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段子,一个读者问:“有些场合不适合放屁,比如开会或恋爱的时候,可是有些憋着的屁后来杳无踪迹,它们都去哪儿了?”姬十三答得很过瘾:“憋屁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有句话说,‘有屁不放,憋坏五脏’。下次请你三思——开会或恋爱时,也是被允许上厕所的,憋气的话,那些气体会积存在肠道内,与来到肠黏膜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化工厂会为了减少污染,把污染物往自家房子里排吗?你也无须这么高道德……”这样的风格被粉丝形容成“闷骚”,因为他总是会写一些“给人挠痒痒挠得很舒服的文字”。
理想主义者的变身
2007年,在写了3年的科学专栏后,姬十三面临对未来生活的重要选择。他可以拿着优秀的毕业论文,像他大多数同学一样,申请去国外继续走科学研究的道路。或者,顺从父母的意愿,考个公务员找个稳定的工作。毕业前,他曾分别去一个事业单位和一个制药公司实习,但那两段经历并没有给他留下好印象。最后,他决定放弃从事10年的专业,当上了一个自由撰稿人。
毕业后的半年间,姬十三每周大约要写3篇稿子。这些科学小文章为他迅速赢得一大批粉丝。事实上生活也没那么糟糕,他一个月可以赚到将近一万元。但专栏作家当久了,他觉得这种生活仿佛没有尽头,他想酝酿更大的动作。“那时候我发现,国内年轻的科学作者非常少,彼此间的沟通就更少了,我想把年轻的科学作者聚集起来做点事情。”
此时姬十三想的只是加强大家的联络,起初他想到的方式也只是在网络上做一个论坛将大家联系起来。“多人协作的作用与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完全不一样的,且不易放弃。写作是一个孤独的过程,科学这方面人很少,能得到别人帮助很重要。”姬十三说这就是一个社区型组织的重要所在。2007年11月,在圈内已小有名气的姬十三在MSN上倡议成立一个科学写作群体,“英雄帖”一经发出即得到大家一片响应。
姬十三和一群朋友“捐出”10万元,在北师大一名博士的技术支持下,于2008年 4月28日正式成立名为“科学松鼠会”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之所以取名叫松鼠会,是因为我们将科学比喻为坚果,内核有营养而外壳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将科学的坚果剥开,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我们的愿景是让科学流行起来。”
松鼠会的成员主要由海内外优秀的华语科学传播者组成。他们绝大多数受过科学专业训练,文字出众,视野开阔。现有成员105名,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年龄在26岁。”“松鼠们”本身都是科学作家,或在媒体任科学记者、科学编辑,博客的内容便是每个人贡献一点做出来的。
科学也可以很流行
音乐、美术、体育都能走上时尚的道路,科学因为其复杂和枯燥,而没有流行。
“我觉得目前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在将科技带进大众流行文化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我心目中的成功还很远。”为了让科学流行起来,姬十三带领松鼠会做了很多努力,包括举办科学嘉年华活动。
去年的科学嘉年华24场活动,包括化妆晚会、音乐剧、现场PK,去北大看植物。整个嘉年华有很多艰辛的部分,但也有很多惊喜。“比如我们在北航活动前一天,因为甲流,还被告知有可能取消。本来从全国各地来的3000个参加挑战杯的学生周末都会参加这个活动,但是就要因为甲流离开。”
“活动最后一天,是星期天,还遇到北京第一场大雪。起床就有很悲怆的感觉,让大家早上9点冒着大雪去北航听一场科学讲座,如果是我就肯定不会去。松鼠会已经做好现场没有一个人的心理准备。当天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来演讲,结果现场有450个座位,9点准时到场的有350以上。这个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而整场科学嘉年华能够如此成功举办也让我特别欣慰。”
“通过这场活动,我进一步确定了其实对科学、科技内容感兴趣的人群远远比想象中的多,问题在于如何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生动地表现出来,而这也是我们最擅长的。它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我们的付出,也让我们不断完善‘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实现途径。”
在这里,科学变成了一场盛宴。观众们不仅和食物学博士探讨“食物相克说”靠不靠谱?菠菜能不能和豆腐混搭?鸡蛋能不能冲进豆浆?……还看到了神经学和社会学的专家坐在一起讨论早产儿的大脑是不是会更聪明;物理学家用热守恒的原理证明,如何科学有效地减肥等有趣的话题。科学嘉年华的各类活动持续了一个星期,参与人数达到3000人。
做中国的Discovery
2009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科学松鼠会”获得了团体奖。在颁奖台上,姬十三坦诚当年靠的是激情和理想,但一年以后仅凭激情,没有办法再维持这样一个事情。“我们进入了很关键的年头。”他坚定地说,“我们要维系当初的理想。”
2009年1月,经过松鼠会几个核心人物的讨论,他们在北京正式注册了一个文化传播公司。三个月后,姬十三辞去先前的工作,专职成为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公司刚开张一个星期,姬十三就接到了一个“大活”。当时,央视10套《绿色空间》节目打算做一档暑期青少年栏目,还购买了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国外片子,准备做成演播室访谈类的形式,正寻找有科学知识背景的公司合作。经过朋友介绍,央视找到了姬十三,请他为栏目做30多集的文案策划。 姬十三说,“这是公司赚的第一笔钱,当时很高兴,觉得赚钱很容易”。
姬十三把一切想象得过于美好,可是就在几个月之后他却很难高兴起来,半年里只赚了两笔钱,可能很快就要面临散伙。这让他多少有些压力,只是他很少提到这些,更多的是“还好啦,我性格比较乐观”,这句话像是他的口头禅。
尽管一直都在进行科学普及工作,但在姬十三身上,还是能看出浙江人在商业上的天分,“用商业反哺公益”是姬十三创造出来的新思路。这一次,姬十三决定把科学松鼠会和文化传播公司完全分开。为了在品牌上将科学松鼠会与商业公司区分开来,姬十三决定将原有的公司名“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更名为“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
尽管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松鼠会打下经济基础,不过这仍然招来一部分人的质疑。科普算不算公益?姬十三常常被人问到:“你们在帮助谁?”他回答说:“我们在帮助城市青年人提高科学素养。”
对姬十三而言,没有科学支撑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弱势群体。但这种信念很显然得不到传统公益圈的认可。到最后只剩下一种方法。松鼠会只能去注册一家公司,尽管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松鼠会本身并没有任何营利的打算。“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姬十三说,“没有办法之后的办法。”
记者了解到,科学松鼠会即将以哈赛科技传播中心的名义在民政注册成为一个非营利机构,这意味着:科学松鼠会将成为法律层面上的一个真正的NGO组织。“我觉得目前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在将科技带进大众流行文化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我心目中的成功还很远。我的目标是将来哈赛中心和果壳传媒分别发展成为一个伟大的非营利机构和一个伟大的科技传媒。”
在果壳网上线的发布会上,姬十三说:“我希望,果壳传媒能够成为中国的Discovery。这一转型过程中,我们从未偏离科学传播的初衷。我们的目标始终是面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让鲜活的科技内容走进流行文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既可以选择公益方式,也可以通过商业路径。”
果壳网是一个带有社会化网络特色的泛科技主题网站,推出趣科技、科技DIY、健康、心理、爱宠等多个主题站,广泛覆盖都市青年人群感兴趣的与科技相关的各类话题。这些在线的科技兴趣小组将引领用户重拾失落的好奇心,感受科技带给文化生活的乐趣。
2010年1月,姬十三把办公室换到了现代城一栋高层建筑里。180平方米的大房子,宽敞明亮。
目前,姬十三正在与青基会协商,打算在其下面成立基金并开发自己的项目群,包括高端科学家讲演、给乡村小学进行科学支教、科学互助平台、科学家沙龙等,这些科学项目群会构成非营利机构的主题。与此同时,姬十三也面向社会招募“科学逃兵”。“其实就是招募那些像我一样,喜欢科学但不适合科研的人,使他们可以在我们这里华丽转身。”
科学松鼠会全新升级推出果壳网编辑本段回目录
果壳传媒:一只“松鼠”的商业化蜕变编辑本段回目录
哈利·波特的闪电状刀伤是什么导致的?哈利·波特遇到伏地魔为什么会头痛?原来魂器是一种神经瘤!这是来自“果壳趣科技”的一条微薄,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原名嵇晓华)几乎每条必转至自己微博,果壳是刚刚和科学松鼠会拆分开来的一个“泛科技的网络媒体”。
姬十三曾说,“科学就像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让人们领略到科学的美妙。”时隔两年之后,这只“松鼠”似乎已经有所斩获,在品尝着坚果味道的同时,也有效地利用着果壳的资源进行开发。近日,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下称“果壳传媒”)宣布获得挚信资本百万美元级别的投资,而果壳传媒也将转型为一个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泛科技新媒体,用商业反哺公益,姬十三实践着他独特的商业模式。
松鼠与果壳分离
参加过科学松鼠会的人对姬十三并不陌生,他在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却选择了做自由撰稿人,可惜这一职业被他想得过于美好了。
2008年,姬十三和一群朋友“捐出”十万元,创立了科学传播的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科学传播并流行开来。之所以说捐而不是投资,是因为他们当初并没有想到靠此赚钱。然而,姬十三不久就发现:要想做好公益就需要资金支持,于是他开始了商业运作之旅的探索。
尽管一直都在进行科学普及工作,但在姬十三身上,还是能看出浙江人在商业上的天分,“用商业反哺公益”是姬十三摸索出来的新思路。在过去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北京松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果壳传媒的前身)一直在幕后为科学松鼠会的运行提供着资金。这一次,姬十三则是要把公益和商业果断而坚决地分开。
姬十三说,2010年年初的时候,已有多家资本找上门来谈投资,但是他们不太赞成将松鼠会分离出去,而这显然与姬十三的想法出现背离。对此,姬十三认为,公益与商业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是会互相制约的,应该把他们分开——非盈利的事情就应该用非盈利的方式去做,而商业的事情就应该用商业的方式去做。
在这个原则之下,曾投资过豆瓣网和趣玩网的挚信资本携百万美元最终成功“入驻”果壳传媒。姬十三说,“这个VC的理念跟我们很像,能明白我要做什么,这很重要。”
变身后的果壳传媒,由果壳网和果壳阅读两部分组成,前者是一个泛科技新媒体,会按照与科技相关的不同兴趣主题,如侦探、心理学、趣味科技DIY等,由专业编辑来策划制作相应内容;而果壳阅读则进入出版领域,按照畅销书的思路去运作科普、科幻类图书,除了已经出版的《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吃的真相》等外,姬十三饶有兴致地透露:他们很快将推出科幻小说《地铁》。
姬十三坦承,通过做公司来进行商业运作,其实是被逼出来的。由于科普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公益,所以从民政局注册,到寻求社会资金等方面都面临着重重阻力,最后只能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记者了解到,科学松鼠会即将被纳入民政注册非营利机构哈赛科技传播中心,这其实意味着:科学松鼠会将成为法律层面上的一个真正的NGO组织。从先前定位模糊的科学松鼠会,到如今界限分明的商业实体的转变,姬十三越来越明白如何实践自己的构想了。
两条“商业腿”并进
这是一群有着北大数学系硕士、芝加哥大学生物学博士、伊利诺伊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后高“顶带”头衔的年轻人,他们要在完成自己科学理想的同时实现商业上的成功。他们能如愿以偿吗?
很多人都在问姬十三这个简单而直接的问题。文质彬彬的姬十三往往回答得轻描淡写。
“我们把自己当成一家科技类的垂直网站,定位于泛科技内容提供,其实科技领域很大并且真的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想把这些都彰显出来,未来仍会以内容为王。”姬十三说。
显然,果壳传媒想走一条依赖内容取胜的媒体道路。姬十三说:“一直以来,媒体是文科生把持的领域,文化生活中理科的内容很少,这是不应该的,我们要强势反攻占据媒体的阵营。”在过去的三个月,姬十三将自己的队伍扩充到了20多人,这些拥有理工科名校高学历的人才基本上都是果壳的编辑。而之所以要用那么多编辑,就是要体现“网站内容是重头戏”的思路。有了读者,才会有更大的流量,进而能吸引来广告主前来,姬十三希望将果壳传媒的主要盈利模式锁定在广告上。
在姬十三看来,果壳网的编辑们会根据产品的特性,用自己的专业性直接对话广告主,以充分了解广告主的需求,这比一般的网站更精准。据姬十三介绍,目前果壳网正在和欧莱雅、GE、宝洁等大品牌合作,借助于果壳网的平台,推出以广告为主,包括线上线下的活动、刊物策划等整体形象的推广方案。对于这些品牌商来说,果壳网在科技方面的权威性以及对产品“科学卖点”的大众化包装推广能力,都是他们所看重的。
而果壳阅读作为果壳传媒旗下的读书品牌,则预计在2011年出版10~20本书,聚焦于科普与科幻。姬十三说,“我们目前已与蓝狮子、中南传媒等达成合作意向,现在正做选题策划、写作包装以及后期营销等方面的方案。”姬十三同时透露,果壳阅读会采用跟出版社合作拿版税的方式,在获得投资后资金压力不大,因此盈利前景看好。
第三只眼
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认为,科技领域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厂商很少涉足,而果壳传媒以智趣科技为出发点,探索相应的商业模式,这是一种相对新颖的尝试。在企业用户层面,新奇特的科技产品能够通过果壳平台进行相应的推广和营销活动,这也为果壳网在盈利上提供了可能。类比于文化领域的豆瓣网,定位于智趣科技领域的果壳能够在细分领域挖掘出更大的商业价值。但是,果壳的劣势主要表现在:细分的领域在前期用户拓展过程中会遭遇瓶颈问题,由于增速相对缓慢,这需要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投资物语
挚信资本高级合伙人郑庆生表示,果壳传媒致力于将科技智趣引入大众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其所经营的是未来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模式。挚信资本非常看重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投资,但科技内容的受众毕竟不够大,果壳网如何能充分调动大众网民的参与度,并建立自己的盈利模式是其最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