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6378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1-03-27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屏奴
屏奴
科技时代的约会
科技时代的约会
脱网一年
脱网一年
数字产品与职业病
数字产品与职业病
自拍
自拍
第一代数码族
第一代数码族
夜店生态圈
夜店生态圈
春节拜年信息格局
春节拜年信息格局
三线城市数字生活
三线城市数字生活
未来的家
未来的家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社交网络使人孤独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社交网络使人孤独编辑本段回目录

  《社交网络》电影描写了“脸谱”对人与人之间惯有交往模式的改变。如孤独、寂寞的男主角马克,靠着点击鼠标就能俘获超过133万名“好友”,但现实世界中,他最好的朋友却在起诉他。

  在社交网站日益风行的今天,很多人通过网络结识了新朋友,一个全新的网上社会似乎正在形成。但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Facebook、“聚友”(Myspace)和Twitter这些本应让我们联系更加紧密的网络社交平台,可能导致人类越来越孤独。

  面对面交谈成奢望

  世界新闻报报道,这项调查由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发起,对象是18岁到34岁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人中有1/3习惯在网络上和自己的家人及朋友联系,而非真正去探望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研究孤独症的专家在调查报告中证实,人们面对面接触时,脑下垂体后叶会分泌一种类似催产素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们减缓压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发爱的感觉。然而,网络交流难以刺激大脑产生出这种荷尔蒙。

  调查中,对于网络社交兴起的原因,被调查对象们持不同看法。一位名叫约瑟夫的受访者把网络交友归咎于年轻人的懒惰,“我就更愿意和朋友见面并喝上一杯”。另一位受访者斯特夫则表示,他不会怪罪“Facebook”,要怪只能怪人们的自私,因为大家不愿在现实生活中花时间去真正了解他人。

  人性温情横遭扼杀

  其实对于社交网站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各界早就有所思考。今年1月揭晓的第68届金球奖,其最大赢家便是根据“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故事改编的电影《社交网络》。电影描写了“脸谱”对人与人之间惯有交往模式的改变。如孤独、寂寞的男主角马克,靠着点击鼠标就能俘获超过133万名“好友”,但现实世界中,他最好的朋友却在起诉他。

  当一个人在社交网站上动不动就能拥有成千上万“好友”时,朋友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专家指出,社交网站所带来的人际关系正在变得肤浅而低质。“脸谱”这样的社交网站看似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了解,但实则在毁灭一些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比如分手了的情侣,只需在主页上轻轻点一下“删除”,就可以让对方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西班牙《国家报》曾预言,孤独将成为21世纪不断蔓延的“社会瘟疫”。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则预言的准确性。在接受调查的2000多名英国人中,约有1/1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常常感到孤独。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在18岁到34岁的人群中,感到孤独的人所占比例近60%,远远超过55岁以上人群35%的比例。

社交网络催生“孤独”一代编辑本段回目录

  分手的情侣只需点击“删除”,就能让旧爱从自己的世界消失在社交网站日益风行的今天,很多人通过网络结识了新朋友,一个全新的网上社会似乎正在形成。但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脸谱”(Facebook)、“聚友”(Myspace)和“推特”(Twitter)这些本应让我们联系更加紧密的网络社交平台,可能导致人类越来越孤独。

  面对面交谈成奢望这项调查由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发起,对象是18岁到34岁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人中有1/3习惯在网络上和自己的家人及朋友联系,而非真正去探望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研究孤独症的专家在调查报告中证实,人们面对面接触时,脑下垂体后叶会分泌一种类似催产素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们减缓压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发爱的感觉。然而,网络交流难以刺激大脑产生出这种荷尔蒙。

  调查中,对于网络社交兴起的原因,被调查对象们持不同看法。一位名叫约瑟夫的受访者把网络交友归咎于年轻人的懒惰,“我就更愿意和朋友见面并喝上一杯”。另一位受访者斯特夫则表示,他不会怪罪“脸谱”,要怪只能怪人们的自私,因为大家不愿在现实生活中花时间去真正了解他人。

  人性温情横遭扼杀其实对于社交网站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各界早就有所思考。今年1月揭晓的第68届金球奖,其最大赢家便是根据“脸谱”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故事改编的电影《社交网络》。电影描写了“脸谱”对人与人之间惯有交往模式的改变。如孤独、寂寞的男主角马克,靠着点击鼠标就能俘获超过133万名“好友”,但现实世界中,他最好的朋友却在起诉他。

  当一个人在社交网站上动不动就能拥有成千上万“好友”时,朋友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专家指出,社交网站所带来的人际关系正在变得肤浅而低质。“脸谱”这样的社交网站看似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了解,但实则在毁灭一些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比如分手了的情侣,只需在主页上轻轻点一下“删除”,就可以让对方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西班牙《国家报》曾预言,孤独将成为21世纪不断蔓延的“社会瘟疫”。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则预言的准确性。在接受调查的2000多名英国人中,约有1/1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常常感到孤独。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在18岁到34岁的人群中,感到孤独的人所占比例近60%,远远超过55岁以上人群35%的比例。

孤独会传染么?编辑本段回目录

心理学博士约翰M·戈洛豪 2009年12月1日
到今天差不过正好一年前,研究员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与她的同事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论文展示了我们的情绪以何种方式在我们的社交群体当中蔓延开来(但遗憾的是,这项研究主要适用于传统的社交网络,在网络社交网络当中这是否也具有普遍性还不得而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克里斯塔基斯发现快乐在我们小型的朋友以及家庭圈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这一之前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变得开心时,身边的朋友也变得开心的几率就会提高25%,这一概率在夫妇之间是8%,而对于隔壁的邻居来说,这一概率是34%。换句话说,开心是会传染的。

如今,我们发现了这一先前研究合乎逻辑的延伸——如果快乐是可以传染的话,那么其他的情绪比方说孤独也会传染也就顺理成章了。正如英国国民保健署发布的最新一项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孤独,就如传染病一样,貌似可以在我们的社交网络当中传播。

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孤独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中总是以群簇的形式存在。他们说孤独可以扩展到以FP怀疑是first person-译者注)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的三层以外,也就是说孤独可以在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身上发现。

孤独可以像传染病一样传播的观点建立在这一观察基础之上:长期的观察发现许多孤独感似乎扩散到了这一网络的边缘。并且这一扩散要比有意识的社交人脉关系的扩散更明显,朋友间要比家庭成员之间更明显,女性比男性更明显。

研究人员将那些报告自己有孤独感的人绘制成一张群簇地图,当他们找寻他们之间的联系时,发现孤独感似乎指向这一网络的边缘。

我们都倾向于认为我们的这些情绪是个人的,私密的而且是独立的,我们当下的感受是内在的,并且不为身边的人所共享。而这些研究却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整体,这些情绪都是受外在因素所影响的,并且更有可能为我们的社交群体内部的其他人——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所分享。

研究人员发现孤独的人总是惺惺惜惺惺,这一效应在社交网络地理上临近的朋友间要比疏远的朋友间更明显,但仍然可以延伸到人际关系的三层以外(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其友谊的性质也很重要,在亲密的朋友(mutual friends指相互拥有相互需要的朋友-译者注)之间这种效应要比身边的普通朋友更明显。

正如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所指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孤独的人会愈发孤独,而这并不是因为社交孤立,而是因为他们将这种孤独的感觉扩散到了他们的社交网络。

随着时间推移,孤独者身边的个体倾向于变得更孤独。这一结果表明了孤独感通过感应(传染)的操作方式在社交网络当中产生,而不是仅仅产生于孤独的个体,这些个体发现他们自身被周围人所孤立并选择与其他孤独的人联系。

研究人员还发现孤独感,不同于开心,在女性当中要比在男性当中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并且在朋友间而不是家人之间传播的速度要快。

像快乐一样,孤独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成分的观点对于促进我们对情绪的理解是非常有价值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们很多人感觉到的最为独特也最为个人的情绪——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似乎是与我们社交网络以及更广泛的社交驱力连结在一起的(孤独让我们走到一起-译者注)。然而,这也启发了我们也许更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将关注点放在那些社交网络边缘最孤独的人们身上,然后帮助他们修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参阅英国国民健康署关于此研究的文章:孤独会传染么?

孤独感易在社交网络中传播 编辑本段回目录

孤独与抑郁以及其他健康问题有关。现在,一项研究发现,孤独感也会传播。一个孤独的人的朋友产生孤独感的可能性比常人高出52%。朋友的朋友容易孤独的可能性高出25%。

此前的发现表明,快乐,肥胖和戒烟的能力也可以在社交网络中像传染病一样传播。这些研究发现均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弗莱明哈姆镇一项主要的健康调查。

最新的发现涉及弗莱明哈姆镇心脏研究中的第二代,超过5000人。研究者调查了交友记录和孤独症病例报告。研究结果确立了传播模式,即孤独症在那些没有几个密友的人中传播。

例如,孤独症会影响邻里关系。邻居若曾是密友,如今却很少串门的时候,孤独感便会蔓延。研究还表明,孤独症在女性之间传播比在男性间更容易。

来自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这项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上月的个性和社会心理学期刊上。

据称,普通人每年有48天的时间会感到孤独。研究发现,拥有一个孤独的朋友,每年孤独的时间会增加17天。但是,每增加一个朋友,孤独的时间会减少5%,也就是2.5天。

孤独的人对他人的信任越来越少。这使他们交朋友越来越困难——更有可能的是,社会排斥他们。

芝加哥大学的John Cacioppo负责领导这项研究。他说,认识和处理孤独问题非常重要。他说,被推到社会边缘的人应该得到帮助,修复社交网络。

其目的是创建他所说的预防孤独的“保护性屏障”。他说,该屏障可以防止整个社交网络破裂。

《社交网络》:浑蛋们感到孤独编辑本段回目录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他赢得世界,却失去朋友

  我的名字叫马克·扎克伯格,卷发犹太人,成绩优秀,高中最爱编程,造了几个有点小用的软件后,我考上了哈佛。在大学我什么都不缺。社交?那是上等社会有钱小孩的游戏,我羡慕但我不需要。女朋友?有一个我喜欢无比的女生Erica,但她没我聪明,从她去波士顿大学就知道了。我不会甜言蜜语,我向来直言直语,这就是为什么我女朋友会叫我asshole然后和我分手。我生气,我愤怒,于是我在博客里说了她的坏话,我还专门因此建立一个叫走facemash的网站来表达我对所有女生的不屑。我1小时内编程出来的网站在两小时内因为流量过大把哈佛的网络系统瘫痪,那又怎样?我什么都不怕。

  两个傻呵呵的兄弟俩找到我告诉我他们想建一个哈佛学生自己的社交网站,他们叫它哈佛社区。我觉得这主意不错,所以自己编了另一个网站叫做The facebook,我和我的好朋友爱德华一起合作,他出钱,我出力,我70%的股份他30%。傻呵呵兄弟不爽了觉得我偷了他们的想法,但我觉得我没做错。好朋友爱德华也不爽了,因为我听信他人的流言蜚语最后把他的股份骗到0.03%而已。他面对着我,在律师的面前说,马克·朱克伯格,我是你唯一的朋友,而你背叛了我。

  当故事结束,我坐在我的电脑前,通过Facebook找到了那个我曾经深深喜欢的女孩子,我一遍遍看着她的头像, 犹犹豫豫地加了她为好友,又一遍遍地刷新,期待着她能通过我的好友认证。但最后, 我知道我其实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她又怎么知道,这个价值6.4亿美元的网站只是我当时因为她离开我伤心难过而建造的呢?

  周六的晚上,我自己一个人跑去电影院膜拜大卫·芬奇,有点儿pathetic,如果结合国内流行词也许我该把它翻译成悲摧,这个词太妙了,它精确地描述了理工科宅男没有女朋友的寂寞悲哀的状态。后来,当片中当马克·朱克伯格决定将当时的Facebook推广到斯坦福时,全场欢呼。那一刻,我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正活在这个世界的中心。那一刻,感受到的,是深陷世界中心的孤独。事实上,从头到尾,你可以从周围人的笑点看出,看电影的都是Facebook的用户。

  谁不是呢?就连我那在国内PPT都要我代劳的骨灰级导师,有一天竟也神秘兮兮地冲我眨眼:昨天和你在Facebook上聊天的女孩,什么情况?

  就是这样,在美国,在任何一个实验室或者图书馆,十台电脑里边至少有四台在上Facebook;公交车上,十个玩手机的人至少有八个在上Facebook。有人丢了钱包,回到实验室上网,发现Facebook上有留言,说捡到了他的钱包让他去拿。现在,Facebook在207个国家已经有了5亿的用户,26岁马克·朱克伯格也成了全球最年轻的十亿美元富翁。

  大卫·芬奇的这部电影有点让我喘不过气。一个“混蛋”与他周围人的关系始终是这部电影的中心。其实,让马克的故事变得引人入胜的不仅仅是那些争端,而是那些争端在Facebook编织的巨大社交网络的笼罩下形成的反讽意味。

  大多数时候,Facebook之所以比谷歌更能引起话题,是因为后者旨在改变我们接触事物的方式,而Facebook却直接插入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它的横空出世似乎扰乱了整个世界。

  有人觉得马克赢得了世界,却输掉了所有的朋友。片子的结尾,马克的女下属对他说,you are not an asshole, but you are trying so hard to be(你不是一个浑蛋,可你在努力地成为浑蛋)。或许他们的人品不是完美的,一如当年牛顿和胡克,牛顿和莱布尼茨,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互相攻讦。讽刺的是,马克失去了现实生活中唯一的朋友,却在Facebook上得到了几百万的好友。可是他有了几百万的好友,却还是感到孤独。而他曾经唯一的好朋友,正在起诉他——这部电影随处可见如此的黑色幽默。对于这样一个略显阴暗的故事,它甚至都有点过于好笑了。

  无奈,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史诗。讽刺正成为唯一可信的时代精神(相比起纯情和悲壮),而我们在这网状的世界里攀爬,每个人都有朋友,每个人都感到孤独。

  PS.如果该片将在国内惊天上映,译名或许只能是《该网页无法显示》,你们懂的。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news.163.com/11/0224/04/6TKM8CQJ00014AED.html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79591/72006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社交网络使人孤独 社交网络催生“孤独”一代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社交网络催生“孤独”一代,社交网络催生孤独一代,社交网络孤独一代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