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阴滋病”是什么,能否传染,不管通过症状来分析,还是通过临床的诊断,但为何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确切结果,也说明了我国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还没有真正赶上社会的需求。
2011年初的阴性艾滋病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患者自称的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简称“阴滋病”)的神秘病毒,患者自述可通过唾液与血液传播,其感染途径与艾滋病相似。患者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该现象已引起国家卫生部的高度关注并且在广东等6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卫生部通过调查已经宣布阴性艾滋病系恐艾症状并无未知病毒。
传染性政学说法不一编辑本段回目录
安卓
“真的会传染给家人吗,我现在都不敢回家了。”5月9日,怀疑自己感染了“阴滋病”的陈先生致电《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4月初,国家卫生部通报称此症状仅是恐艾症,不具传染性。昨日,卫生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再度重申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但5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发布研究结果,称“阴滋病”并不仅仅是“恐艾”的心理因素,其中发现了已知病毒感染,而且病原体可以经过性接触或密切接触感染。
究竟“阴滋病”是什么,能否传染,政学不一的说法让更多的“阴滋病”患者陷入了恐慌。

传染性政学说法不一
现如今,在本报记者加入的几个与“阴滋病”有关的群中,能否传染成为讨论的焦点,一位网友号召大家组团向国家卫生部请愿,要求对“阴滋病”是否具有传染性再次排查,这个意见立即得到其他网友的赞同。
“总得给个有诚意一点的说法。”这位网友说。
2011年4月初,对于炒得沸沸扬扬的“阴滋病”,卫生部通报称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也表示“阴性艾滋病”在网上已经炒了好几年了,实际上是一些人“恐艾”症状的表现。
4月11日,邓海华再次强调,“阴滋病”人群所患的不是某种传染病,相互之间没有传染,密切接触者也没有被传染的情况,公众对这一点也不需要担心。
这个说法显然没有得到公众的满意,陈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当时卫生部给出的结果就相当于说我们都不需要去治疗,完全是心病。
5月6日,钟南山却在广州发布了与之不同的检查结果,其显示,未发现艾滋病毒及其相关标志物,但有80%的受检者感染了与性病相关的病原体,并且其中多数是感染了EB病毒(人类孢疹病毒),病原体转化为慢性病后潜伏在白细胞中,引发类似艾滋病症状。
而上述病原体可以经过性接触或密切接触感染,可以慢性化或在白细胞中潜伏存在,并影响人体相关免疫功能,形成就检人员部分主诉症状,比如反应性关节炎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比如,EB病毒可经唾液传播,他建议采用公筷避免传染。
同时,钟南山也强调,通过这个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群人所产生的症状,并不仅仅是“恐艾”的心理因素,其中存在的已知病毒,很多是在唾液或白细胞中发现的。
患者怕传染住进宾馆
钟南山的研究结果再一次引来热议,5月8日晚,几个与“阴滋病”有关的群炸开了锅,多位网友表示住进了宾馆,怕传染给家人。
昨日,卫生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对于媒体的提问,其再度重申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我们做的六个省市的科学规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通过虚拟空间走到一起的人群,不构成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会对其他人构成健康的危害。”邓海华说。
对于EB病毒,邓海华表示,咨询了从事EB病毒研究50余年的曾毅院士,曾毅表示,EB病毒是健康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病毒,三到五岁儿童的感染率达到90%以上,而且以后是终身携带,一般不会引起这个人群所说的这些病症。
不同的释疑令人愈加模糊,陈先生告诉本报记者,他2010年在一个娱乐场所应酬后,不久发现了自己口腔溃疡、淋巴肿了起来,不久舌苔长出绒毛,“每天早上起床,都觉着肩关节疼得厉害,不扶床都立不起来腰”。
他怀疑自己是否得了艾滋病,立即去医院化验,结果令他欣慰,而伴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他又开始担心起来,匿名打电话问了当地的卫生部门和疾病预防部门,均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而在网上搜索该症状时,他发现了全国还有好多与此类似症状的人,他们聚集在群上对各自的症状进行讨论。
“之前,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治,现在更加关注是否真的能传染。”陈先生说,他现在整天无精打采,在恐慌中度过。
传染病防治滞后
事实上,自从2009年6月以来,这种类似艾滋病急性期症状的病症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2009年9月,中国疾控中心着手对59名“病人”进行了第一次调查检测,但其检测结果和初步结论并未得到该人群认可。
2010年5月,又将血液标本送往美国检测。2011年2~3月,在北京、上海等6省(市)开展了系统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得出的结果始终是排除了艾滋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可能。两年多过去了,都没有一个部门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答复,
陈先生告诉本报记者,从他去年患病到现在,对于“阴滋病”的讨论铺天盖地,说法从来没有统一过,而最令让他气愤的是,几乎没有一个机构能够站出来说这个病到底怎么治,如何治得好。
据了解,钟南山也并不敢肯定能够治好这个人群,目前对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的,用了阿奇霉素、大光霉素、头孢三代抗菌素等,也有人经过一段时间再检查后发现病原体转阴,这证明药物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效果如何,有待继续观察。
而卫生部昨日给出的回复是:这个人群每个个体都可能有这样那样身体上的不适,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这一点,也建议他们尽快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去诊断和治疗,包括像钟院士这样权威的专家和他们的医院。
专门研究卫生政策和公共领域的专家胡飞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称,究竟“阴滋病”是什么,能否传染,不能通过症状来分析,还是通过临床的诊断,但为何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确切结果,也说明了我国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还没有真正赶上社会的需求。
“自述阴性艾滋病者”未患传染病编辑本段回目录
针对有媒体报道称部分人员自述疑似感染“阴性艾滋病”一事,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昨日说,目前可排除该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且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病。
“缺乏新病毒证据”
从2009年底开始,陆续有媒体报道,有一群怀疑自己感染了某种“未知病毒”的人群,他们往往有高危性行为,起初怀疑感染艾滋病病毒,但多次HIV检测均为阴性,可身体出现了白毛舌、关节响、皮下淋巴肿大等症状。
邓海华说,2009年9月—2010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招募了59名自愿接受调查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了第一次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该人群艾滋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并且缺乏新病毒或未知病原体感染的证据。
“不是疲劳综合征”
由于,考虑到调查对象自述症状与XMRV病毒(异嗜性鼠白血病病毒相关病毒)导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相似,59名调查对象也检测了XMRV病毒。
慢性疲劳综合征,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正式命名。危险群常常锁定为办公室人员,症状主要包括倦怠,受睡眠困扰,有无法解释的全身肌肉乏力,或关节痛,易受负面情绪影响。
但调查对象的结果也都显示为阴性。
不过,邓海华说,检测结果和初步结论没有得到该人群认可。之后,中疾控又将血液标本送美国相关实验室检测。目前美方反馈称,已经检测的样本艾滋病抗体均为阴性,尚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
“未发现传染症状”
在记者的采访中发现,被访的“感染者”认为,他们的汗液、唾液,也具有传染性,甚至发现自己的同事、亲友也有了相似的症状。
对于“传染性”的问题,邓海华说,在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卫生部又组织专家于今年二三月份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和广东等6省(市)开展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目前共调查了40人,其中包括曾参与过第一次调查的15人。
邓海华表示,综合两次调查结果,卫生部专家认为,目前可排除该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
■ 病患
“说我恐艾,我不认同”
自称感染未知病毒的病患表示,该病传染性强,感染后全身疼痛,淋巴肿大
北京家具商人孙力(化名)注意到卫生部新闻发言人4月5日所透露的自述疑似感染“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没有什么未知病毒。
孙力表示,他并不赞同卫生部发言人的这种观点。
病症:无力和关节变形
在与一个情人交往数月后,38岁的孙力认为,自己患上了某种可怕的未知传染病,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全身一点力气都没有、皮肤下有结核、全身游走性疼痛、膝关节变形。
更让他担心的是他妻子与13岁的孩子也先后出现了类似症状,对比全家三口的血常规化验单,均出现白细胞总数、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略高于正常范围,CD4细胞数值则有下降。
他将症状输入网页搜索,找到一个“寻找真相群”的聊天群。加入后,孙发现群内均是自述与他类似症状的人,其中上海人林军(化名)是这个群的群主。
这些病人的病症可归纳为,淋巴肿大肿痛、关节变形后发响、牙齿腐烂、全身疼痛。
病人称“传染性太强”
“你最好戴个口罩和我们谈话,我们咳嗽时你要避开,一起吃饭、喝水都可能会导致感染。”今年3月25日晚,记者在国家疾控中心附近的一家商务酒店见到林军,他犹豫着握了一下记者伸出的手,说:“我手里有汗液,你过会要洗手,不要将手放在嘴上,传染性太强”。林军称,他是被母亲感染的。
2008年,77岁的母亲突然胃出血,在医院输了3800CC的血,出院后便经常盗汗。“手上长皮疹,经常说手脚麻木,身上疼,关节会发出响声,身体变得消瘦,经常呕吐”。
当年5月,母亲的手背被碎玻璃划伤,林军收拾碎玻璃碴时不慎刺破手指,沾了母亲的血,14天后出现“颈部淋巴肿大,膝关节酸胀,还能听到‘咔咔’的响声,全身游走性疼痛刺痒,与母亲表现的症状一样”。
林军说,据他了解,群里还有些人是因为“有高危性行为”而被传染,还有些则不知道自己如何被传染上的。
求医无门?
林军称他是代表全国数千名“未知传染病感染者”到卫生部来信访的,希望国家能重视这些“未知病人”,尽快投入力量研究病患,与他同住的还有1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病友代表,他们通过在QQ群里形成通联、组织上访。
作为多个QQ群主的林军,在群里号召“病友”将每人的“染病途径、表现症状、传染情况与看病过程以及各种血常规化验单”做成电子材料发到他的信箱,他负责召集“积极、坚定”的病友到国家卫生部上访。
对于卫生部4月6日发出的通报,林军和孙力等病患都不认可。
“我是先有身体的症状,才开始求医问药的,说我是精神因素导致的症状我不认可,不是先害怕才得此病的”。
孙力认为,卫生部不能先入为主地只为他们检测是否感染了艾滋病。
与孙力和林军一样,病患“隔离城市”称,他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求医无门,他几乎跑遍了全国的传染病医院,有的医生建议做心理治疗,有的直接说我们也治不了,只能对症下药,到上海各级疾控中心,再去,中心人就说治病找医院。“隔离城市”说,他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 调查
卫生部下结论前展开两次调查
两年前曾组织专家讨论;已在六省市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据中国疾控中心首席专家曾光3月30日介绍,早在2009年下半年,网上就有一群人在发帖求助,有些病人给国务院、卫生部和国家疾控中心写信。
卫生部十分重视,当时召集了一大批流行病学专家讨论,得出结论是此人群属“恐艾”,部分专家认为“越关注越容易引起恐慌”,最后结论是听之任之。
会议结束后,接到越来越多“自述未知病毒”感染者的电话,曾光决定展开调研。
“考虑为精神因素所致”
2009年7月,曾光在QQ群发公开信,与病友们联络。
当年10月30日,他又以公开信方式,招募59名自述患者到北京进行血检。2010年1月10日和17日,包括林军、“河南拉登”在内的59人在北京地坛医院做抽血化验,同时做的还有心理问卷调查。
2月11日,曾光的助手裴迎新在其对病友公开的QQ空间公开了署名地坛医院李兴旺、宋美华做出的身体检测结果。
体检发现淋巴结肿大15例,其余检查未见异常,HIV与梅毒抗体检测均为阴性,“59例体检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如低热、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并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艾滋病相关检查无1例阳性”,结论是,“考虑主要为精神因素所致”。
“阴滋病”卫生部和钟南山又PK上了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年“非典”北方大爷和钟南山PK了一回,我们记忆犹新。结果是“北方大爷”大出洋相告终。其实钟南山一开始没想得罪北方大爷,事情是北方大爷自己惹起来的。非典在南方开始爆发,北方大爷不知道根据什么,一开始就下结论,说是“发现了衣原体”,所以“非典”是衣原体导致,用大量抗生素就行了。当时我这个根本不算“专家”的人也看出不对了:病例在南方,你凭什么仅仅发现“衣原体”就急急忙忙下结论说是非典就是衣原体引起的呢?你能完全排除其他病原体引发的可能吗?
这本来就是常识性的错误,但是由“大爷”级的人物发出,豁然登于全国报纸,作为指导性的结论,不仅令人啼笑皆非,而且后果严重。至今传为笑话。
这回我认为又出问题了。群发性的“阴滋病”,北方大爷说“没发现艾滋病病毒”,是精神因素导致,一口就否定了有那么回事。这又是常识性错误:没发现艾滋病毒不等于没有致病病原体,你没发现不等于没有。你一早下了结论,就连继续研究的必要都没有了。“大爷”的武断也太不科学了。不由得令人想起非典那一幕。
钟南山也并非有意跟“大爷”对着干,他不过是按科学规律办事,不听大爷忽悠,对事件负责,继续探索而已。前一时间公布了他的初步结果,说“阴滋病”患者都感染几种已知病毒。当然这只是现象,远没有下结论,也还没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工作还在进行。但是,卫生部的大爷坐不住了,他们说:“不能确定EB病毒是致病原因”。人家钟南山只是说发现了阴滋病病人大部分感染EB病毒,没有说就是EB病毒引起。研究还在进行,你卫生部大爷急急忙忙PK干什么呢?分歧就在于,大爷认为阴滋病完全子虚乌有,根本不用研究;而钟南山认为事情不是这样,需要继续研究才能下结论。
于是,卫生部和钟南山PK上了。
昨天晚上,钟南山表态:对卫生部看法保留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