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7743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2-05-03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中国传媒市场准入
中国传媒市场准入
恶搞的社会政治学
恶搞的社会政治学
风险社会中的媒介恐慌
风险社会中的媒介恐慌
权利表达与协商民主
权利表达与协商民主
中国全媒体研究综述
中国全媒体研究综述
微博信息茧房趋势
微博信息茧房趋势
城市化运动与杂志热
城市化运动与杂志热
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比分析
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比分析
中国传播政治的转型
中国传播政治的转型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传媒影响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传媒影响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微博信息茧房趋势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微博信息茧房趋势编辑本段回目录

摘要:2009年起,“微博浪潮”席卷而至。微博的兴起,为民众创造了新的信息平台、意见广场。在备受青睐的同时,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定制性,也制造出内敛化的个人信息脉络。本文从美国学者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着手,分析微博上的“圈子化”现象及“群体盲思”之弊,为构筑开放的微博空间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博信息茧房群体极化

  微博打拐、“随手拍”、“免费午餐”……近年来,微博以风驰电掣之速,嵌入大众的公共生活。毋庸置疑,Web2.0时代,以微博为介质的“微革命”正日益兴起,在改变着传统的世俗形态。因即时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征,微博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自媒体平台。

  随着微博的蔚为兴盛,“微博助推进步,围观改变中国”的论断,流传广远。微博的作用,动辄被称作“颠覆性”、“爆炸式”的。李开复还出了本书,书名叫做《微博:改变一切》。与此同时,不少人对微博抱以质疑:微博成了谣言的“发源地”,话语暴力的大本营,埋葬了个人隐私,甚至变得“公厕化”。

  按照公众想象,微博是个信息集纳地、观点市场,网民们能从中吸收多元化、异质性的内容。认为微博是“包罗万象的信息超市”的观点,正基于此。可美国学者桑斯坦通过对网络的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却发现:网络虽能供给丰富的信息,制造的却未必是无限开放的社交平台,而是密闭化的空间。

  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桑斯坦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因公众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往往是跟着兴趣走,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信息茧房”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对网络“开放多元”的固有认知,成为研究新媒体时重要的逻辑依托和理论“外挂”。

  在微博上,“信息茧房”效应体现得愈加明显: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定制模式等,与“茧房”生成内在嵌合。微博对于网民,也许不是各类信息的熔炉,只是“坐井观天”的井口。而这,对微博上的公共话语、群体产生了攸关影响。

  一、微博“信息茧房”化的现状

  “信息茧房”的提法,不乏思想渊源。早在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就发现,民主社会天然地易于促成个人主义的生成,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推广而扩散[1]。受此启发,桑斯坦认为,网络化虽带来更多资讯选择,看似更加自由,但在“个人本位”的理念下,势必蕴藏着对自由的潜在破坏。

  桑斯坦认为,信息茧房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呈现。在《网络共和国》中,他对“个人日报”现象作了描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会可随意选择想关注的话题,可依据喜好定制报纸、杂志,每个人都可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2]。当个人被禁锢在自我建构的信息脉络中,生活必然变得程序化、定式化。

  QQ、网络购物等工具,印证了该论断。在QQ上,人们会跟气味相投的人聊天;网络购物时,公众会依据口味选择中意的商品。

  从微观角度看,网民在制造着“信息茧房”,作茧自缚;宏观来看,是“网络巴尔干化”——美国麻省理工教授马歇尔和埃里克提出,互联网分裂成了无数小群体,它们“人以类聚”,表现出群体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征。小群体中的人,只选择自己偏爱的交流领域,与兴趣相合的人聚谈,经过时间累积,逐渐形成了趋同的风格;而各个群体间,则有话语隔阂、沟通障碍,分化明显,认同困难。

  由于小群体里的人持“需求逻辑”——只看我喜欢的,我不感兴趣的就不关心,内部交流极易促成“群体极化”,产生“群体盲思”,即不管小群体内散布什么消息,哪怕是流言、猜测、臆断,他们都无意识地追随。他们志同道合,即便是些谣传信息、偏激见解,也能找到知音。而茧房外的声音,则被拒斥于外,难以撼动那些群体性成见。

  若在网络发展初期,“茧房化”只是现出端倪,那到了微博时代,“信息茧房”日益成型。在微博上,族群化表现得极为明显。

  毫无疑问,微博填补了互联网时代咨询量化分享的空缺,速写特性、裂变式传播[3],成了微博的优势。在鱼龙混杂的媒介环境中,微博形成了糅合新旧媒体渠道的“微传播力”。在微博“广场”上,信息扩散、居间联络十分便利;名人与草根、政府与平民等二元格局,依照话语、利益的相关度重新组合和分类。

  微博上,碎片化显而易见。网友依据口味相似性而类聚,共同关注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关心时事的,会相互转发、评论时事新闻;喜欢音乐的,会关注某些歌手,“织围脖”与音乐有关;爱好摄影的,常交流美图……“圈子化”现象,很是盛行。正因如此,新浪微博上有了“微群”,形同于QQ上的“讨论组”。志趣相投的网民,会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谈论或转发。形形色色的“微群”,不啻为“信息茧房”的具象化体现。

  喧腾一时的“辟谣联盟”,就颇具代表性。“辟谣联盟”,是窦含章、吴法天、点子正等一伙人创立的“辟谣”组织,用以澄清“网络谣言”,以正视听。该联盟成立不久,就在舆论质疑中分崩离析。原因即是,吴法天等,多为舔痔而肥的“御用文人”,是网民常说的“五毛党”,立场极左,罕有公信力可言。

  而许多网络谣言,正是利用“群体盲思”的短板,通过病毒式传播,迅速蔓延开来。譬如说,“金庸去世”的假新闻,就在未经证实的情境下,被知名记者闾丘露薇转发,此后经无数次转发,很快传遍网络。盲信并转发,难逃以讹传讹的“原罪”。

  微博“茧房化”,是网络巴尔干化的缩影。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众声喧哗之下,微博将“去中心化”演绎到极致[4],生成了圈子化、局域化的舆论场。一个转发、一句评论,或许就是小群体内的交互传播方式,也将一律化价值撕裂成了“碎片”。

  二、微博“茧房”的生成原因

  微博演变为“信息茧房”,其来有自:微博的个性化特征,网民的心理因素,都助推了微博中的“群体极化”趋势。

  (一)微博的个性化特征

  传媒学者尼尔·波兹曼说:“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5]”,微博的自媒体定性,势必让其呈现出个性化、便捷化的特征,对接起个体化的话语需求,成为你我他的“个人话筒”。

  微博的精髓,在于“微”——140个字符的限制,让信息篇幅简短化,满足了人们速食化的阅读习惯。较之博客,它能调动网民互动参与、信息共享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微博的使用门槛,让网络工具更“自我”。微薄的@(信息提示)、转发等功能,也让居间联络和信息传播更实时快捷。

  微博信息的病毒式传播,虽然方便,却以屏蔽开阔的信息视野为代价。微博作为新型社交平台,是通过“follow”来为用户定制信息,这必然导致公众关注的信息面很狭隘。北京大学新闻学副教授胡泳说:“微博的关注功能,洞察到了人的两种基本需求,将‘自我表达’和‘关注他人’结合在一起,围观也就涵盖了彼此看见的意义,包含着见证与记忆的作用[6]”,而“彼此看见”,往往是趣味相通者的“共振”、互动。

  在微博上,“V博”常常是微场域的意见领袖。他们粉丝甚众,拥趸成堆,比普通用户掌握更广阔的话语资源。“加V”与否,也被成了精英、草根非严格性的分界。精英微博,常成为“小圈子”的带头人,在关注者的转发、跟随下,“内部话语”逐渐成形。他们的共鸣性话题,会受到精英们的话语牵引。

  个性化机制,之所以能促成网民对“信息茧房”的依赖,既源于微博在设计之初,就虑及民众“寻找群体认同、归依”的意绪;也跟信息掌握上的差异化休戚相关,人际的信息差距,会造成网民内部的分节化、层级化,加速了“人以群分”的局面。

  麦克卢汉认为,每种新的媒体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微博的个性化特征,催生“茧房”化的势头;而被困在信息茧房里,视野受局限,也打照出社会生活样态的嬗变。

  (二)网民的心理因素

  桑斯坦认为,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领域里,志同道合的群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跟原来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网民的无意识,跟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观点相吻合:“个体的意识个性淹没在群众心理之中,群众心理诱发出情绪,意识形态通过情绪感染得到传播;一旦被广泛传播,意识形态就渗透到群众中个体的心理层次,使个体丧失批判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8]”。

  个体偏颇的观点、失真的消息,因“茧内交流”的封闭性,而被放大化,变为群体共识,折射了群体心理的同化机能。马克·塞奇曼尝写道:“我们假定世界上的一小撮人共同持有同样一种奇怪的信念,比如说月亮是绿干酪做成的。通过一个自选过程,他们会彼此来到同一个论坛……很快他们就会觉得人人都持有这种信念”,形象地说明了群体心理的演化轨迹。

  提及微博,许多人会本能地觉得,它是个“集思广益”的地方,意见会自由流通。但置于“结群”很普遍的情境下,信息间也许会存在壁垒。在小群体中,网民看到认同某个观点的人多,难免会影响独立判断,自觉参与进来,助推了观点的扩散效果。

  德国学者诺尔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或能解释这现象:在媒体讯息的耳濡目染下,人自然会具备“准统计官能”,也即感知外在氛围的能力,察觉到主流意见,并向之靠拢;若个人意见与群体观念不合,则会被孤立。她将群体中的意见分布情况,称作“意见气象”。在意见气候的影响下,人们渐渐“思想高度统一”起来。

  在信息超负荷的环境中,对信息择取的晕头转向,易导向人云亦云的取向。独立价值缺失,让随波逐流更普遍化:鲁迅就曾借小说《阿Q正传》,批判国人求同心太重,容易形成文化盲从,并高呼“向庸众开战”。而这种盲从,加剧着信息茧房的态势。三、微博成“信息茧房”的利弊

  “微博存知己”,是不少网民使用微博的初衷所在。微博的“圈子化”,也让网民在小群体中找到知心,觅得认同感、归属感。日前,几大门户网站的微博,均推出了“位置交友”的功能,以定位服务来满足网民的交友需求。而“解救单身男女”等活动,也在现实之外,拓展了人们的交友渠道。

  在微博“茧房”里,人们获取类似信息的时间、路径,都大为缩短;个体捕捉信息、感知事物,也有了方向性,不复无所适从。

  但微博分化为一个个小群体,会让人的视域狭隘,产生盲目自信,想法也极端化:认为自个意见是真理,拒斥其他观点“侵入”;更有甚者,在事态未按预想发展时,他们或做出偏激之举[11]。再者,群际的隔膜,会让群体之间缺乏粘性,离散成单一的力量,这会造成分歧加剧、共识钝化,甚至于底线共识破裂。

  信息茧房,有如画地为牢,局限了人的认知。评论人宋志标曾慨叹,微博既给人一种振作的技术,同时也给人一种懈怠和疏远的理据。“当微博越来越深入社会和人心,它是否正在结成某种行动的牢笼,把我们框定得愈加狭窄?……我们活在微博的牢笼里,却把它想象成全世界,这种虚妄是否也是微博时代的反讽?”

  而谣言、臆测的疯长,亦加重着微博上的鱼龙混杂。有人甚而认为,微博是种倒退而非“革命”,将微博说成“垃圾信息工厂”,是“一汪具有蝴蝶效应的口水之啸”[13]。对微博持乐观态度的桑斯坦,则谨慎地说,“在一个正见和八卦日益难分的世界里,许多头脑聚在一起上网的努力,可能会提供最好的通向信息乌托邦之路”。他担心,若群体中的信息聚合和文化判断失当,人们会失去理性,乃至变成暴徒。

  四、微博上“群体极化”的对策

  在网络茧房的防范措施上,桑斯坦将希望寄托于政府监管——通过积极监管,让各类信息均匀散播,让网民接受到广泛的有用信息,拓宽视野,消减极化、片面的思想。

  在《信息乌托邦》里,他用“回音室”隐喻了网络时代传播的局限:因新技术带给了人无限过滤的能力,个人能依照癖好,定制消息;网络也以“协同过滤”的方式,提供消费者偏爱的信息,投其所好,自动隔离了别的意见。如此内闭化的信息环境,就像是“回音室”,人们设定了话题、观点,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

  遏制“回音室”倾向,需建构网络的“人行道”模式——在桑斯坦看来,无论是物理空间的街道、公园,还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都属于公共领域,都应像“人行道”一样,可能会遇到种种非计划(unplanned)和不想要(unwanted)的情景,不同的人群会体认到新鲜体验;那些未经事先筛选而遭遇的情状,会引发人们的言行互动[14]。

  若按照桑斯坦的思路,大众媒体、微博等,都应变成“公共论坛”,通过提供某些人“非计划”“不想要”的信息,让他们参与到体验或争辩中,避免群际孤立,减少“偏于一端的误导”。毕竟,规避“群体极化”,关键在于:加强信息的对称性。

  鉴于微薄的碎片化等,简单粗暴的屏蔽、筛选,显然不是良策。在舆论平台上铺展均衡化的信息,涵盖全面、真实、客观的内容,拓展网民的见识,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认知“广角”,跳出“小圈子”的价值窠臼,才是正确导向的题中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故意渲染“假丑恶”的意见气候,必将带动偏激情绪;信息聚合得当,则能纾解“先入为主”“价值先行”的思维恶习,让公众眼光更冷静、理性,不至于轻易受到“极端情绪”的感染。

  当然,“自我设限”,也是公众的选择自由,不可强力矫正。这在“信息真实全面”外,提出了又一重命题:要提高网民明辨是非、独立判断的能力。

  群体极化,跟网民判断力畸弱也撇不清干系。因缺乏理性审思,被“激情”主导,网民不择良莠的“转发”,很可能助推谣言的甚嚣尘上。比如,耸人听闻的“女大学生求职被割肾”传言,就因过于劲爆,也迎合了人们的偏好负面想象,得以广泛传播。经调查,发现是哗众之辞。这侧面反映了,信息闭塞下公众易受蛊惑。

  勿庸讳言,在网络匿名的当下,因“权责模糊”“法不责众”等,网民的偏激看法,无需承担重责。但健康的公民社会,当有理性守则的公民,而不是盲目起哄者。

  加强网民的判断力,离不开底线性共识的重塑。常识是民众度量是非的“标尺”,让真与伪、是与非等常识回归,对于事物,公众方能有“合乎情理”与否的起码判断。造次讹传的假消息,自会被排斥于“一致认可”外,失去孳生的土壤。

  在网民易受“V博”引导的语境下,加强引导者的权威性、客观性,也不可或缺。“意见领袖”的公允态度、公信力,会左右大批人的判断。他们应慎言笃行,行为世范,对网民积极导向,而非失去担当,沦为“谣言臆测”的集散地。(文/华中科技大学,佘宗明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微博信息茧房趋势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