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821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2-07-15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屏奴
屏奴
科技时代的约会
科技时代的约会
脱网一年
脱网一年
数字产品与职业病
数字产品与职业病
自拍
自拍
第一代数码族
第一代数码族
夜店生态圈
夜店生态圈
春节拜年信息格局
春节拜年信息格局
三线城市数字生活
三线城市数字生活
未来的家
未来的家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幽灵震动综合症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手机 “幽灵震动综合症” [ pic via
曾经感觉到你手机振铃了,可拿出来一看,却发现手机完全没有震动的理由?某些人称之为“幽灵震动综合症( phantom vibration syndrome )” 或者“震动焦虑症( vibranxiety )” 。

“这种情况,第一次出现在三年前,在我有了第一个手机后” 28岁的加拿大人 Steven Garrity 说, “当时我坐在沙发上,感觉到手机在震动,可是当我从口袋里拿出手机后发现,唯一可能震动过的,只有我的大腿。” 虽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但 Garrity 还是在他的博客中提到这一重复出现的奇怪现象。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有超过30个手机用户回复说,有类似的经历。之后,有远多过30个人告诉 Garrity 说有一模一样的经历。

可是专家并不认为这种现象有多么神秘,只不过是另一个例证:习惯是多么容易形成。从心理学上解释,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假设引导寻觅( hypothesis-guided search )”。然后,原文给出了一系列的解释,并在最后举例说,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 email 使用者身上,表现为,为了体验收到伊妹儿的喜悦而不停地去查邮箱……
# Copyright for Jandan.net(http://jandan.net/)
#Jason:幽灵震动我倒是没有明显体验,但是 Deja vu 可是深有体会,也知道很多人有类似的经历,虽然那些个“专家”也有给出解释,只是偶不是很相信仅仅“错觉”二字可以解释如此神秘的 Deja vu ;-)
# update by sfufoet :to jason ,对不起。才发现这篇。昨天我发现的时候,你还没有翻译完。
# update by Jason :to sfufoet,呵呵,没事,这篇是拖了好久才翻好,中间有事去了 :-)

目录

手机“幽灵震动综合症”的10项研究数据报告 编辑本段回目录

“幽灵震动”(phantom vibration)其实是一种由科技产品所带来的现象,在手机普及化后大家开始依赖手机,当手机放在包包、口袋等,这些我们无法看到的地方时,就会开始产生不安与幻觉。我们会时不时的用手或身体去感受手机是否在震动?甚至觉得手机正在震动,这现象就是“幽灵震动”。

一切都是想像,不用怕

  你是否常常误以为口袋或包包里的手机在震动,但事实上手机可能不在身上,或者其实根本没有来电呢?如果你有以上的现象请不用太担心这不是幻听或幻觉,而是一种文明病,心理学将它称之为"信号发觉"(Signal Detection Theory),在国外他们叫它:"幽灵震动"(phantom vibration)。

  幽灵震动可不是阿飘来电(不用怕),而是根本不存在的来电,当手机放在包包、口袋,这些我们无法看到的地方时,就会开始产生不安。接着会时不时的用手或身体去感受手机是否在震动?甚至常常觉得手机正在震动,其实这是一种"信号发觉"的现象。

  信号发觉来自于心理学的研究理论,首先要对某事、物产生期待,接着无论是否会发生变化都会产生四种有趣的反应。

  例如:小编就认为自己随时都会有朋友来电,所以他会产生四种现象:

  1.友人来电,接起电话

  2.友人来电,但没有接电话

  3.友人没有来电,但还是接电话

  4.友人没有来电,也没有接起电话。

  幽灵电话很类似以上情境中的"现象3 ",当使用者对刺激物(手机)产生期待时,就会开启对手机震动功能的想像"假警报"(false alarm)。来自美国医学研究单位中的 Wayne's Michelle Drouin 就曾针对幽灵震动的状况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从数据中他们发现将近有8成以上的人会产生幽灵震动的现象。你是不是也常发生呢?

  10 项数据会说话

  1.大家都有的幽灵震动现象

  这项研究在2007年与2010 年在美国的博士研究论文和Massachusetts 医院中实际测试过。在这些参与测试的人当中,有将近89 % 的参与者有出现幽灵震动的现象,可见这个状况已经非常普及且频繁的出现在生活当中。




  ▲机不离身,容易出现幽灵震动现象。

  2.发生的频率有多高

  更深入的研究幽灵震动的发生后发现,若以医学系或医疗人员为基准。每天约有10% 的人会产生幽灵震动现象,甚至有88% 的医生在每个月、每周之间都会反覆发生这种现象。频率会这么高的原因,很可能与长期使用手机有关。


  ▲中国也有针对手机的使用频率做过调查,几乎每天每个人都要使用手机2~3次以上。(图片来源:xinhuanet )

  3.越常使用,越容易发生

  在2007 的研究报告指出,容易产生幽灵震动的现象的人,往往他们的通话时间是一般人的两倍,使用文字讯息的时间是一般人的五倍。可见越长使用,幽灵震动骚扰的现象与症状就越是明显。




  ▲台湾也曾针对国人手机的主要用途做过调查,有44.80%的受访者表示"与亲友聊天"比例最高,其次是"即时联络"24.13%,第三位则是"谈论公事"占18.15 %。(图片来源:pollster)

  4.幽灵震动,也还好

  比较有趣的数据是在受访中有91% 的小朋友认为,这种现象对他们而言没什么,影响也不大。另外,对于医疗相关人员来说幽灵震动所造成的困扰,约有93% 的人认为稍微有被影响到。成人被影响的机率反而比小孩高,是否也意味著成人在使用手机的时间比小孩长呢?

  

  ▲看来小朋友对这样的现象,似乎很不以为意。

  5.成人解决幽灵震动的机率,比小孩高

  在针对解决幽灵震动的行为来看,成人中有2/3 的受访者曾尝试解决。(从这样的样本参数来说,就可以看得出许多人想改变假警报所带来的困扰)

  

  ▲幽灵震动就好比狼来了般的"假警报",而大人的反应就如临大敌般的想改变,小朋友却认为不碍事。

  6.热衷于文字讯息胜于通话的人,会更严重

  从Wayne's Michelle Drouin 的研究中发现,长时间使简讯或文字交流的人,重复发生幽灵震动的情况会更严重,同时也很容易影响到情绪。2008 年一项针对日本高中生的研究中发现,简讯与文字的互动很容易影响到高中生的情绪。



  ▲美青少年热衷简讯日传60封.美国12到17岁的青少年去年每天平均传送60封简讯。(图片来源:vh1)

  7.喜好社交或神经质的人,会是幽灵震动的重度患者

  Wayne's Michelle Drouin 的研究中发现,喜好社交或神经质的两种人,都会是幽灵震动的重度患者。首先对喜好社交的人来说,为了维持与朋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会不断的和朋友联系。无论是简讯还是通话,都会深深的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相对的使用手机的时间比较长,期待回覆的情绪就越高涨,所以三不五时就会觉得手机在响(幽灵震动症候群)。

  另外则是神经质的人,同样也会产生严重的幽灵震动现象,其原因与社交型人格不同,他们是担心自己的社交状况。担心自己没人缘或别人讨厌他,这时候手机的铃声或简讯提示声,对于他们的影响会更大。虽然同样是来自于手机的影响,但心境却大不相同。

  8.少数的幸运儿

  2012 年的新研究报告指出,较少使用简讯或文字交流的大学生,他们的专注力与学习能力,会比长期使用手机的学生更有效率。

  9.幽​​灵震动不是什么伟大的研究

  Wayne's Michelle Drouin 表示,幽灵震动现象并不是什么伟大的研究,这些研究数据都是请受访者,针对自我的现象做出评估,未来期待能透过大脑的检测,来做出更精准的研究数据来证明"幽灵震动"的存在与症状。

  10.科学家也不确定,这是否算是一种病

  2012 年研究人员正式将这个现象称之为:幽灵讯息症候群(phantom text syndrome)。不过,新的研究表示,未经过感知所产生幻觉,其实与病理有关。该研究人员表示,医院中的医生及护士尝试了解幽灵讯息症候群,是基于对疾病、异常状态的担心,也有可能是他们年纪大了。

  不过,对科学家而言,他们则认为这不是一件大事,因为研究的过程是以大脑对于幽灵震动的反应为目的,所以不算是一种疾病。如果产生幽灵震动会让人感到困扰,那么它可能是一种疾病。反之这也可能是一般人跟手机之间的交互反应而已。

  资料来源:mashable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幽灵震动综合症 手机幽灵震动综合症 幽灵震动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手机幽灵震动综合症,手机幽灵震动,幽灵震动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