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复兴浪潮来临编辑本段回目录
白天,他们做软件;夜晚,他们做硬件。他们说,要寻找一个空间,离软件越远越好。
这样的一批人,可以称他们maker,中文翻译成“创客”,也有人给他们起名为“造物者”。
李大维就是这样一个代表。2010年创立“新车间”时,他是为了在家庭之外拥有一个独立的创造空间,以满足自己“造物”的兴趣。后来,新车间成为了一个社区,一群拥有相同爱好的创客们在工作之余来到这个空间研究各自感兴趣的项目,他们可以共用里面的电子工具、机械设备和网络。
和全球的创客一样,新车间的大部分创客都拥有一份维持生活的日常工作。李大维的另一个身份即Facebook应用开发者。但在新车间,他正在制作的却是一个“鱼菜共生和家庭水培系统”,这类布满电子设备的“都市农耕”项目在李大维看来意味着更智能的养殖方式。
这样的一群人无论在中国亦或是全球,都被标以“小众”标签。但在2012年,他们的事迹开始逐渐走向大众视野。
硬件复兴的三驾马车
2012年上半年的科技行业,谁最让人期待?谁又最让人失望?标准答案:Facebook。从预估市值1000亿美元,到上市时几近跌破发行价,再到如今市值蒸发掉500亿美元。硅谷的网络狂热逐渐被一次低过一次的股价所浇退。
与此同时,沉寂已久的硬件创业公司却在不断带来新的惊喜。
智能腕表Pebble,在募资平台Kickstarter融资超千万美元,预售85000块;开源3D打印机Makerbot,去年融资1000万美元,目前打印机售卖总数已超过13000台;家庭自动化产品Electric Imp融资800万美元;DIY机器人组装套件Cubelets融资300万美元;纽约开源硬件DIY玩具创业公司LittleBits融资365万美元……
是什么加速了这一切的变化?李大维的答案包含三个关键词:传感器、开源硬件、众募平台。
传感器是信息检测和传输的重要装置,iPhone之所以拥有更强的计算能力和多元化功能,其内部传感器包括陀螺仪、重力加速度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和过去笨重的传感器相比,现代传感器呈现小型化和低价格趋势,这鼓励了更多创客利用逐渐大众化的传感器创造出更多智能化电子设备。
开源硬件的普及意味着创客学习成本的降低。和10年前的开源软件的兴起相同,开源硬件让更多没有硬件背景的开发者通过公开的代码和设计原理图迅速了解硬件制造,简单化的电子设备学习让创客快速上手原型生产。在全球的1000多个创客空间中,创客集中在一起,资源共享,互相合作。而在Sparkfun、SeeedStudio等开源硬件的售卖平台,创客获取开源模块和零件,同时借助平台实现产品销售。
硬件生产和软件制造相比,初期想要获得投资人的资金支持一直是硬件创业者最头疼的问题。国外科技博主David Shen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1994年之后或许就再无VC愿意踏入硬件创业公司投资领域,因为互联网的盛行,让所有的人都不愿意丧失大捞一笔的机会。就连目前备受瞩目的Pebble在拿到了YCombinator 37.5万美元投资外,就没有投资人看好这个项目。但众募网站Kickstarter解决了这个问题。
国内硬件创业者、Makeblock创始人王建军评价Kickstarter为“目前最大最好的硬件创业孵化器”,当然,这是从更广义的孵化器概念出发。一方面,创业者通过该平台预售产品,获取后期制造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Kickstarter也帮助创业者检验其产品是否能吸引众多用户。当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这个平台获得众人瞩目,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创业者因此而受到激励,越来越多风投机构因此而相信硬件项目的潜力。
除了众募网站,围绕硬件创业的孵化器也开始增多,比如HAXLR8R、Lemnos和Bolt。其中HAXLR8R结合了美国硅谷和中国深圳的地域优势。除了给参与该孵化器的各国创业团队每人6000美元的资金支持外,HAXLR8R还带领他们到深圳参加为期3个月的培训,给他们介绍产品生产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帮助创业团队完成从原型到产品的转换。
Makeblock就是参加该孵化器的唯一一个中国公司,产品主要提供一系列机器人套件和模块,包括各类部件、传感器、电路板等。创始人王建军介绍:“硬件创业项目投入大,牵涉环节多,包括设计、生产、供应链、销售、包装等等。个人或者小团队很难将这些环节都做的比较好。所以,硬件创业尤其需要孵化器和投资的支持。一方面是资金,一方面是帮创业者理清陌生的环节如生产、供应链等。”
回归现实世界
虽然风向在变,但这个浪潮才刚刚开始。据VentureSource数据显示,风投资本在2009年对电子消费行业的投资额为1.88亿美元,2010年投入约1.304亿美元,而在2011年的投资总额为2.626亿美元。虽然增速很快,但和风投资金在互联网行业2011年投下的52亿美元相比,仍是微乎其微。
但一切已经到了该回归现实世界的时刻了!
“人生活在物理世界中,人需要与物理硬件打交道,而不是信息世界中的二进制数。是时候回归现实世界了,依托于硬件,让技术更直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这是王建军的信心来源。
而在美国的一位中国创业者黄宽同样认为,一切是产品发展的规律。“从需求看,人总是喜欢可以真真切切摸得着的东西。之前有computing能力的机器就是电脑,但现在有了手机,将来各种各样的东西都会带有computing能力。”
与此同时,这个行业的另一个规律:一个创新事物的爆发总是会基于过去很多年里创客、艺术家、工程师自己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黄宽以LBS行业为例:“中国的LBS是从美国抄来的,美国是从欧洲抄来的。我最早看到用GPS定位服务来玩捉迷藏游戏的是北欧的一群hacker在2002年玩的游戏。2005年,美国地理位置服务Dodgeball开创了check in模式。到2009年,Foursquare彻底席卷全球。然后国内有了街旁。风投才开始大把砸钱,期望短期之内通过复制然后赚钱。这个规律一直在重复。硬件市场也一样。”
此外,新一轮的硬件创业模式又带来了新制造趋势:告别规模化生产,迎来小量和高单价模式。
和以往大品牌硬件制造商惯用的长期调研、大规模生产和推销手段相反,如今的小创业团队快速生产原型、试验,小批量产和销售。李大维介绍,一个新产品从初期规划到最终售卖,有团队曾采用三个月为一周期的方式进行试验,最终发现效果很好。虽然生产数量少,但采用高单价的方式同样利润率不低。
对于一些采用开源模式的产品而言,虽然可能面临被抄袭压力,但开源模式的价值在于带来更多的合作者和用户。给于用户更多使用自由,更利于形成社区化氛围,从而实现更快的产品完善和推广。
中国制造的优势和短板
面对这一轮硬件制作潮流,中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世界工厂,无论是零件提供、原型制作还是产品加工,中国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针对创业阶段的小企业,中国众多小工厂可以提供其它国家很难提供的小批量产品定制服务。
在全球都较知名的开源硬件平台商SeeedStudio就是一家位于深圳的中国公司。SeeedStudio为国内外的创客提供开源的模块和零件搭建原型,帮创客将原型产品化,此外还为创客完成销售和初步市场拓展以获取收入分成。其创始人潘昊介绍,坚持做开源硬件业务四年,业务规模在全球仅次于Sparkfun,这一方面得益于开源硬件的兴起和团队的坚持,但首先还是和中国接近制造业的优势相关。
国外众多硬件创业团队,在选择产品量产环节,均看重中国成本低、生产快的优势。
但在这个市场先机之外,一个让人心凉的现实:国内原创能力后劲不足。面对长期应试教育和工作后房贷在内的生活压力,开发者的想象空间得不到释放。王建军则形容,仅靠纯粹压价格的手段,国人基本做一行就把一行做烂。此外,形同虚设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强大的山寨能力,使国内的硬件创业者也存有颇多担心。
对于王建军而言,他目前瞄准的市场依旧是国外。“我们在国外通过一些面向DIY和机器人爱好者的B2C网站销售,而在国内这个市场群体太小。由于产品批量不高,我们的产品定价不便宜,在国外定价200美元就有人买,可在国内定价200元人民币,很多人都会嫌贵。而且,我们也怕在国内做了之后会被大量抄袭。”
除了市场环境,中国针对硬件产品的投资环境也依旧不成熟。“虽然国内也有投资人向我们了解产品,但他们之前都主要是投互联网项目,对于硬件,他们更多是觉得新鲜,但并不了解。更多的观点也还是认为我们做的是一个小众产品,发展不大。”在王建军看来,持有这种观点就是不了解市场的一个表现。
在国外创业的黄宽倒更能理解目前投资人的慎重:“毕竟投资和创新是两回事情。风险投资那块讲的是时机。只有当一个行业快到引爆点的时候, VC才会大举进攻。”
硬件创业的爆发点会在何时诞生?亚伯拉罕·林肯的名言:“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未来(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科技硬件浪潮另有玄机编辑本段回目录
导语:美国沃顿商学院旗下电子杂志《沃顿知识在线》周三撰文称,虽然微软和亚马逊等传统的软件和服务公司都在进军硬件市场,但他们只是希望以硬件为载体,出售更多的软件。这就势必降低硬件的价值,导致硬件升级这一传统的科技企业创收渠道逐渐收窄。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硬件与软件和服务业务的整合才是大势所趋。
以下为文章全文:
硬件浪潮另有玄机
最近几周,亚马逊、微软和苹果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新款平板电脑——Kindle Fire HD、Surface和iPad mini。但即使是当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宣传新款Kindle Fire的硬件配置时,他也毫不讳言该市场的关键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企业如何通过额外的服务和购买行为吸引硬件用户。
科技公司如今都将购买平板电脑视为与用户关系的开始——这种关系将跨越多个平台和多种内容,用户会按时支付订阅费,或购买应用、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倘若这家公司相信未来能够获得回报,便可以通过后续服务抵消出售硬件产生的亏损。
但沃顿法律研究与商业伦理教授安德里亚·麦特维辛(Andrea Matwyshyn)却表示,要完成这种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当下,这种模式仅限于少数企业。”她说,“这种服务模式的确适合亚马逊,毕竟它的图书和流媒体电影、电视内容很丰富。但对于缺乏内容的企业而言,挑战却大得多。”
麦特维辛指出,另一方面,随着业务更加多元化的企业不断开拓新的硬件设备商业化模式,戴尔、惠普和联想等单纯专注于硬件市场的企业却在面临利润率的下滑。她指出,得益于软件的整合、广泛的应用选择和多达1亿的iPad装机量,使得苹果成为了唯一一家仍然能够以高价出售硬件的企业。苹果已于10月23日发布了7.9英寸iPad mini,因此iPad用户还将继续增长。但相比于iPad mini 329美元的起价,8.9英寸的Kindle Fire HD起价仅为299美元。
寻找补贴模式
但亚马逊和其他竞争对手也在面临挑战,必须寻找各种方式来补贴商业模式。对亚马逊而言,模式很清楚:出售Kindle Fire,借此推动商品销量。据贝佐斯透露,Kindle用户通过该网站购买内容和商品的意向高于非Kindle用户。
“我们希望在任何价位都拥有最优秀的平板电脑。”贝佐斯9月6日在加州圣塔克拉拉的媒体发布会上说,“创新不会止步于硬件……我们不想在人们购买我们的设备时赚钱,而是希望在他们使用我们的设备时赚钱。如果有人购买了我们的设备,然后将其束之高阁,那我们就赚不到钱了。”
贝佐斯认为,围绕着硬件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他补充道,消费者应当脱离这种升级硬件的单调模式,而这恰恰是很多科技公司赖以生存的法宝。亚马逊的方法是以等于或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硬件,通过缩减功能来压缩成本,然后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赚钱。贝佐斯指出,硬件很重要,因为它能体现竞争力,但硬件参数不应成为吸引消费者购买一款设备的原因。
亚马逊会邀请Kindle用户注册年费79.99美元的“金牌服务”,从而为他们提供内容广泛的在线流媒体视频库。在购买实体商品时,金牌会员还可以享受两天送达服务。从本质上讲,亚马逊将Kindle视为其电子商务业务的零售点。据市场研究公司UBM Techinsights测算,亚马逊的平板电脑售价顶多与材料成本持平,甚至更低,这也导致Kindle本身成为一款无法盈利的产品,甚至会带来亏损。
沃顿市场营销教授埃里克·布拉德罗(Eric Bradlow)是亚马逊Kindle Fire案例的联合作者,他说:“亚马逊之所以出售自己的设备,是因为如果其他厂商控制了这种设备,那就相当于控制了入口。通过向消费者推广亚马逊自己的设备,你便可以掌握第一切点。这种关系从亚马逊开始。”包括微软和谷歌在内的其他企业,也在探索各自的战略,希望在首次购买行为之外,借助硬件赚取收入。
目前还不清楚传统硬件厂商如何适应这种新趋势。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测算,第三季度全球PC销量下滑8.6%,至少部分源于平板电脑的热销。“惠普和戴尔这样的公司将会身处窘境。他们的利润率已经开始萎缩。”沃顿知识在线科技与媒体编辑肯德尔·怀特豪斯(Kendall Whitehouse)指出,“对于纯硬件企业而言,市场越来越有挑战。”
服务与订阅的诱惑
曾几何时,消费者的忠诚仅限于特定的硬件,但如今,他们更有可能钟情于某些服务和平台。“这些公司都试图突出自身的差异性,以较低的成本为自己的平台吸引用户。”沃顿管理学教授大卫·许(David Hsu)说,“这些公司都在努力回答一个问题:吸引用户到你的平台上究竟有什么价值?”
根据怀特豪斯的说法,很多科技公司的最终目的是为部分服务构建订阅用户基础。“订阅模式很有吸引力,”他指出,“无论是软件、媒体还是服务,订阅模式的发展动力都很强。”这种模式可以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最近表示,Windows 8的发布就是该公司为整合音乐、视频、游戏和应用服务所作的努力。微软还计划以订阅模式出售Office桌面办公软件和SkyDrive存储服务。分析师对Windows 8的前景莫衷一是,主要是因为在各大企业都在努力推广新设备的当下,该系统却要强迫用户花时间适应新界面。
沃顿法律研究与商业伦理教授凯文·沃巴赫(Kevin Werbach)认为,在微软的案例中,加强服务与订阅模式或许对提升收入帮助不大。“微软的问题在于大数定律。”他指出,“他们已经很成功了,地位也已经确立了很长时间,因此需要找到11位数的机会才能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种机会不多,单纯的软件不太可能提供这样的机会。”
另一方面,沃巴赫也补充道,微软的优势是控制着Windows这个软件平台,可以将其整合到自主开发的Surface平板电脑或Xbox视频游戏系统中。微软的规模使得该公司能够承受住亏损,等待各种产品找到新的模式。例如,Xbox虽然已经盈利,但在此之前却经历了多年的亏损。
专家认为,谷歌同样需要通过潜力巨大的机遇推动收入增长。这家搜索巨头可以通过7英寸的Nexus平板电脑销售广告,而且还发布了Google Play商店来销售电子书、音乐和应用。但这些服务的深度仍然不及苹果和亚马逊。“所有这些商业模式的共同点都是为了留住用户——与消费者建立持久的联系。”怀特豪斯指出,“亚马逊想卖更多的书和音乐,谷歌希望通过网络搜索和浏览习惯搜集更多数据,微软想向你出售新版软件的升级包。所有这些业务都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不断的收入流。”
事实上,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相信,该公司可以成为一家硬件企业,并利用这一市场出售更多的广告和更多的内容。“移动搜索请求和移动商务正在全球迅猛增长。当我在Nexus手机、Nexus 7平板电脑和Chromebook间切换时,用户体验会中断。这同样创造了惊人的机会。”他在10月18日的谷歌财报电话会议上说。
硬件企业的出路
微软等长期合作伙伴自主开发硬件设备的举动,以及亚马逊和谷歌等公司的入局,导致传统硬件厂商面临巨大挑战。沃顿运营与信息管理教授卡迪克·霍桑纳格(Kartick Hosanagar)认为,硬件公司有两种选择:“要么成为服务企业的强大硬件供应商,要么集中精力发展企业市场。”
但大卫·许却认为,硬件在科技价值链中的比例应该逐渐减小。“如果从一个消费者一生的价值来看,硬件的占比应该越来越小。”他说,“惠普和戴尔已经意识到这种商品化趋势。”
企业市场或商业市场或许是硬件公司的自然选择,因为还没有哪一家企业在这一领域占据巨大优势。“在企业市场中,服务的含义有所不同,主要着眼于咨询,而非应用或内容。”沃巴赫指出,“能够在服务组合中提供硬件是很有价值的。正因如此,甲骨文才收购了Sun。但没有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将硬件作为关键的差异因素或收入来源。”
麦特维辛认为,要保留消费业务这一阵地,硬件厂商就必须建立内容库,或是与拥有内容的企业合作。例如,像时代华纳这样的公司便可以与硬件厂商合作,将设备与平台进行整合,然后销售给用户。而索尼就可以成为一家重要企业,因为该公司不仅生产硬件,还通过旗下的媒体公司控制着大量的内容。“硬件企业可以与专注于订阅模式的内容公司达成战略协议。如果缺乏硬件,这种模式就无法奏效。”麦特维辛说。
然而,大卫·许却预计,短期内不太可能达成这种交易。目前,硬件企业和内容企业都倾向于保护现有的收入流。内容企业不希望激怒有线电视运营商,而PC厂商最初也将集中精力开拓新的硬件种类,例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合作也将被迫建立。
“这些公司必须着眼于有创意的合作方式。”大卫·许说,“服务和内容公司与硬件厂商可以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