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普世价值观编辑本段回目录
虽然外界早就怀疑美国政府在长期监听美国互联网、通讯企业,但当美国政府“PRISM”(又名棱镜)监视项目的机密文件被曝出时,美国乃至全世界还是吃了一惊。人们没有想到,一向标榜“自由第一、民权第一”的美国政府已经将触角深入到了互联网及通讯领域的方方面面,没有想到美国政府的监听不仅针对恐怖主义嫌犯而且也包括老百姓,没有想到美国一直极力批驳的“东德窃听模式”被变本加厉地移植到美国本土。

冷战结束后,美国并未因一家独大而放弃类似行动,负责监听国内外民间信息的国家安全局规模不断膨胀。尤其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后,美国国安局将全球网络信息流纳入视野,试图从中直接获取别国机密信息。1999年,就有美研究报告指出,微软公司“视窗”操作系统存在“后门”,美国情报机构可借此不动声色地浏览每台“视窗”系统个人电脑内的信息。反恐战争开始后,美终于找到合适借口,迅速扩张国内外技术监听设备及网络。据美国知名科技媒体《连线》杂志披露,美国安局获得大笔反恐资金,人员、设备、占地均在最近10年以几何级数增长,开始在网络电缆、电信基站和卫星地面站上安装信息截获设备,并将其传递至数据分析总站。美此类举动可谓效果颇丰,“棱镜”项目在曝光前一直是美国最大的情报来源之一,在总量中占七分之一。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此次事件揭露了美国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的“口是心非”。
第一,美国政府表面上声称“网络无国界”,但在具体决策时仍是“国家利益优先”。美国暗地里将全球互联网视为自己独占的领域,利用掌握全球互联网来监控全球信息流,借此成为网络世界无所不知的上帝和主宰。事件发生后,奥巴马居然辩称该项目“主要针对海外”,希望平息国内的反对声音,这恰好印证了美国政府长期在互联网上进行秘密窃听,截取他国机密。有美国专家称,在互联网领域,美最需确保的战略资源就是“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只要“根服务器”在美,全球网络信息流就需要在美过境,美就能在互联网领域占领比别国更高的地位。
第二,美国政府一边宣传“互联网自由”,一边却在肆无忌惮的收集一般民众的个人隐私,“互联网自由”成为美国让民众放松警惕的幌子。一般人都知道,实现“互联网自由”必须以保护互联网隐私安全为前提,否则这样的“自由”不能给普通民众带来安全感。但是,“棱镜”项目机密文件清晰显示,美国政府能够通过“走后门”直接进入苹果、雅虎、微软等公司的内部数据库,神不知鬼不觉地查阅一般用户在里面存放的私密信息。美国政府收集的信息不仅包括通讯记录、浏览记录,甚至包括手机短信、用户账户密码、私人邮件等隐私内容。有美国技术专家称,根据“棱镜”项目所显示出的数据分析能力,美国政府甚至能达到“当你敲击键盘,他们就知道你想干什么”的程度。这样的“互联网自由”,有哪个国家、哪个老百姓想要

第四,与“棱镜”同时被揭露的“美国网络战目标指令”,暴露了美国正在积极扩张“网络军备”的图谋。这份绝密文件显示,在美国对伊朗发动“震网”攻击后,奥巴马直接下令制定全球网络攻击目标,发动破坏程度不一的网络战行动。英国《卫报》引用美国情报界消息来源说,美国的黑客攻击无处不在,几乎涉及到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然而,在网络安全峰会等国际场合,美国却一直将“网络非军事化”挂在嘴边,希望各国签订条约确保“不首先发动网络战”。此事之后,宣称美国政府热爱“网络和平”的天真言论可以停止了。
“网络无国界”、“网络自由”、“网络中立”和“网络非军事化”可以说是美国在全球推动的“互联网普世价值观”的四根支柱。但如今看来,这一看似美妙、善良的口号只是掩盖其肮脏手段的遮羞布。
斯诺登:西方“普世价值”观的黑色反讽编辑本段回目录
斯诺登接受了美国政府宣讲的这套互联网价值观,认为美国政府正像它所宣称的那样在尽力维护互联网自由,但他没有想到事实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于是,对斯诺登来说,“幻灭”必不可免。
近日,“棱镜”门事件及爆料者成为全球媒体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小人物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这正是互联网才能谱写出的时代传奇。巧的是,“棱镜”门事件恰恰又与互联网有关,看来斯诺登注定要成为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一位标志性人物。
“棱镜”门事件错综复杂,其背后的故事可能更加精彩,可惜一般人看不到。我们所欣赏到的,是一个颇具反讽意味的黑色幽默:一方面,斯诺登是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培养出来的向“普世价值”观的捍卫者挑战的英雄;另一方面,斯诺登是西方科技文明培养出来的向科技文明的倡导者挑战的英雄。一句话,因为美国政府的言行不一,美国政府培养了向自己挑战的对手。
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宣扬“人权”高于一切。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民主等成为西方人最普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普及一方面得益于文化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教育。斯诺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了“普世价值”观。他相信个人自由、权利不得受到任何侵犯。个人的隐私权必须得到国家的有效保护。但是,当他发现他的工作和他所在单位的工作就是监听通信电话、监视网络数据,一句话,就是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时候,他的价值观遭遇了挑战:要么彻底摧毁辛苦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要么维护自己的价值观,与违反这种价值观的美国政府作斗争。令人钦佩的是,他选择了后者。所以,我们说,斯诺登是美国政府按照它所维护的价值观培养起来的反叛者。
据媒体介绍,斯诺登是一个电脑“发烧友”,须臾离不开电脑,离不开互联网。为了让互联网“网络”全球,美国政府把现实社会的价值观搬到互联网上,宣称要维护互联网自由,要让每个网民“言论自由”,畅所欲言。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全球各地的人使用互联网、移动电话和其他技术,使得他们反对不公正的声音能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寻求自身抱负的实现。现在有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可以产生积极改变,改变美国(对他们)的支持(方式)。所以我们现在着眼于帮他们这样做,帮他们实现与他们自己、他们的社区、他们的政府以及与世界的互相沟通。”为此,美国不惜干涉别国内政,指责别国管控互联网。斯诺登接受了美国政府宣讲的这套互联网价值观,认为美国政府正像它所宣称的那样在尽力维护互联网自由,但他没有想到事实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于是,对斯诺登来说,“幻灭”必不可免。
斯诺登一离开美国,就向所有国家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对待他自己?这很可能是他没有料想到的。英雄总是具有悲壮的色彩,但斯诺登这种悲壮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鲁莽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斯诺登捍卫了个人的权利,却给国际社会出了一道难题。这道难题的解决,短期之内,看来很难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