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497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郑哲敏
郑哲敏
何祚庥
何祚庥
任咏华
任咏华
屠基达
屠基达
叶培大
叶培大
钱学森
钱学森
华罗庚
华罗庚
金怡濂
金怡濂
孙钟秀
孙钟秀
罗沛霖
罗沛霖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傅承义
傅承义
傅承义,地球物理学家,福建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4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物理和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负责建立了有关地球物理学教研室,并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为推进中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目录

[显示全部]

勤奋好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傅承义,

傅承义
傅承义
祖籍福建闽侯。祖父在清朝做过道台。伯父在北洋军阀时期的海军部供职。父亲傅仰贤长期在北洋军阀政府外交部及驻外使馆工作,曾任驻前苏联列宁格勒总领事。父亲虽然是旧官吏,但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亦比较开明。傅承义兄弟姊妹4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后来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哥哥傅鹰是著名化学家,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傅承义自幼记忆力极好,家里专门请了私塾先生教他和姐姐读《四书》、《五经》,聘请家庭教师教授数学和英语。但他用更多的时间博览群书,他童年虽然没有进过小学,但知识和能力远远超出了同龄小学生。

1923年14岁时,在母亲提议下,傅承义跨入北京育英中学校门。一年之后,他感到功课太容易,便背着家里跳两级报考了汇文高级中学,结果考取了,但没有去读。初中三年,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校第一,数学和英语成绩尤为突出。他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国语和英语讲演比赛,总是名列前茅。《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他最喜欢阅读的英文原着之一。他更喜欢逻辑推理,并勤于演算。他不但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还曾赢得全校三跳(跳高、跳远、三级跳远)及百米跑第一名。

为人师表编辑本段回目录

傅承义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1926年,傅承义考入汇文高级中学。1929年,他以获得理化、数学两项银杯奖的优异成绩结束中学时代的生活。他原已考上燕京大学,但他更喜欢清华大学的校风,选择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可是在这里,他的旺盛求知欲亦无法得到满足,更不满意当时教师队伍中的某些不正风气,痛切感受到教书育人者为人师表之重要性。他和同窗好友王竹溪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教书育人,一定要立德、立言、立身。

大学四年,他基本上以自学为主,而从教师之讲解获益不多。虽考试成绩仍能保持在中、上之间,却因不重视教师的启发,多走了许多弯路,事倍功半,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后检查,追悔不已。

1933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先做一年研究生,后因教学工作需要,当上助教,从事核物理教学实验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分别与黄子卿、赵忠尧合作,完成有关热力学研究和核物理实验方面的论文共4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举校南迁,在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傅承义应邀到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任教。

留学深造编辑本段回目录

1939年,他考取英“庚款”公费留学,这在当时是全国少数优异学生才享有的殊荣,而地球物理专业仅此一个名额。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40年,傅承义与林家翘郭永怀钱伟长等一行24人才转赴加拿大。他进入麦吉尔大学物理系,师从当时最有声望的地球物理探矿学权威D·A·基斯(Keys)教授,进修地球物理勘探。

傅承义
傅承义

1941年获得硕士学位。基斯教授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许,推荐他到当时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里颇负盛名的美国科罗拉多矿冶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可是他对这里的专业方向不甚满意。此时,又赶上腰病发作,医生建议他不要做野外工作,他放弃了地球物理探矿专业。1942年,基斯教授又把他推荐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近代地球物理学泰斗B·古登堡(Gutenberg)教授,攻读地球物理学及地震学。古登堡对傅承义在学习中和在学术论坛上表现出来的才能极为赞赏,将自己没能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从理论上证明沿分界面传播的所谓“折射”地震波的存在,让他去解决。傅承义凭借着深厚的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从数学上严密地论证了首波的存在,并从物理学上解释了首波与折射地震波之间的区别。此项研究成果得到古登堡高度评价,他也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1944年获该校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受聘于几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做技术咨询工作。

傅承义以其对地球物理学发展所作的贡献,赢得地球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1946年被聘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在此期间,他在地震波传播的研究领域里,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成为地震波研究的先驱。他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杂志上一组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地震体波、面波及首波的传播等问题。这些论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前苏联等国家都引起极大的重视。在1960年纪念该杂志创刊25周年之际,这组论文被评为地球物理学经典着作。

回国之后编辑本段回目录

1947年春天,傅承义收到大学时同窗好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的来信,希望他能回国主持气象研究所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他毫不犹豫,两周之后便启程回国,到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8年,国民党当局责令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台湾,傅承义与赵九章、陈宗器一起予以抵制,为新中国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保存了力量。

傅承义北京地质学院
北京地质学院

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傅承义仍任研究员。1952年,国家决定从大学物理系抽调一批优秀毕业生,从事地球物理探矿工作,由傅承义主持对他们进行培训。

1953年,中国科学院接受北京地质学院的请求,委托傅承义去该院任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主任。当时物探教研室初建,傅承义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他不仅要向大学生讲授“地球物理勘探”课,而且还要给教师(全部是物理系毕业生)系统讲课。为了使教师能尽早走上讲台,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每一位教师修改、审定讲稿;为了使教师在讲台上能站得住、讲得好,他还亲自去听课并作讲授示范。一次,一位实验员在准备磁法实验时,失手将刃口式磁秤掉到了地上,刃口出现了一个缺口,傅承义在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将教研室全体人员召集到实验室。他首先指出,这不是件小事,而是个错误,特别是发生在教学实验室里。学校要培养学生爱护仪器,杜绝任何操作中的失误,否则就不能保证野外观测的质量。现在实验室里发生了这种事,对学生会有什么影响呢?接着,他又作了自我检查,说自己对实验室工作抓得不严,没有像过去在清华大学工作时那样认真对待实验。最后他表示,希望大家都以此为鉴,上下一心搞好教学工作,不再犯类似错误。傅承义处理这件事,实际上是对教研室全体人员的一次极其生动而又非常深刻的思想教育。

傅承义在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教研室的3年(1953—1956)时间里,和教研室的同事们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使每个人都深受其益。他常告诫年轻的同事们,作为一个地球物理学家,既要有理论修养,又要能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再上升到理论高度上去把握这些源于实践的经验。而在实践中则必须学会根据地质条件去部署工作,正确地进行观测,并对所得资料作出符合客观地质情况的解释,等等。这些方法的传授同知识的传授一样给人以教益。然而比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学术作风和对己、对人的严格要求使大家懂得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应该具有的最根本的品质,这使得年轻的教师们在前进道路上少走了弯路。

此后,傅承义教授于1956—1961年间在北京大学创建地球物理教研室,于1964—1966年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地球物理教研室,分别主持领导这些教研室的工作,并担任第1任教研室主任。1973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把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中,深受广大师生的推崇和爱戴。傅承义在地球物理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30余载,在中国地球物理学界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傅承义在为发展中国地球物理教育事业的同时,潜心学习,使自己的学识水平处于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前沿。1956年,他回国后的部分论着《地震面波的能量束》、《关于瑞雷波方程的无关根》、《平行介质中的弹性波之传播》、《地下薄地层自由振动》、《折射探矿法的研究》和《地表层的本质对于地震勘测的几种影响》等6篇文章,以“关于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和地震探矿的一些问题”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同年,他参加中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订工作,是第33项任务“中国地震活动性及其灾害防御研究”的两执笔人之一。他率先提出在中国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长远规划,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途径及实施方法。这项工作领先其他先进国家约5—10年时间。为了开展核爆炸地震侦察研究,并藉此全面提高地震学发展水平,1961年,在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第七研究室,由傅承义担任室主任。该室在核爆炸地震观测和地震侦察工作中,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并对中国地震学与测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71年,他提出地震成因的“红肿假说”。1972年,他创建震源物理研究室,并领导震源物理研究工作。从此,中国的震源物理研究工作上升到有组织、有计划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年他发表专着《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把20世纪地球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板块大地构造假说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之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傅承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着述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编着了《地球十讲》、《地球物理学基础》;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地球物理学》,并亲自撰写其中的部分条目。

傅承义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5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室主任、所负责人、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所长。傅承义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47)的发起人之一,长期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和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石油物探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固体地球物理编辑委员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第二、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学术成就编辑本段回目录

傅承义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开创中国地球物理教育事业

傅承义
傅承义

地球物理学是边缘学科之一,在旧中国未得到足够重视。那时,有经验的地球物理工作者,除气象学家外,寥寥无几。地球物理教育是个空白。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国家急需一大批物理探矿专业人才。傅承义把全部精力投入人才培养工作。50年代初,他和助手刘光鼎曾融生、谭承泽等密切配合,在北京地质学院为中国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和许多本科毕业生及大专毕业生。从50年代末至1967年,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了数百名地球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十年动乱”之后,已届古稀之年的傅承义,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近2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这些人都已成为地球物理科研、教学、生产部门的骨干,其中不少人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有些人成了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还有人当选为学部委员(院士)。

在他的全部教学生涯中,始终贯彻自己的教育思想:立德、立言、立身。立言者,传授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在北京地质学院初创时期,他是教授兼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定教学计划、编写讲义和授课,同时要筹划实验课和安排野外实习。此外还肩负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给他们系统地上课,帮助修改讲义,听他们试讲。事无巨细,他一概认真对待。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受到广大师生的爱戴。傅承义谆谆教导他的学生,做学问要注意三点:一是博览群书,知识面要宽、要广,这样在遇到问题时才能触类旁通;二是要善于归纳、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重要研究方法;三是要独立思考。傅承义认为,独立思考是科技人员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对于书本上写的东西,不可不信,但又不可全信,信与不信都要经过自己独立思考。他提倡看书时多挑剔,认为挑剔本身就包含有创造的意思。立德者,育人也。他把科学道德、治学态度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始终,认为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他一向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身体力行。

2.对地震波传播理论的贡献

在地震勘探和地震测深中采用的折射波法,实际上用的并不是真正的折射波。因为按照几何地震学的原理,地震波在以临界角入射时,折射波就不应再返回原来的介质。30年代,曾有许多人对这种“折射波”做过不正确的解释。直到1938年,O.Von.施密特(Schmidt)在实验室里通过电火花在声速不同的双层溶液组成的声波介质内放电,用阴影照相法记录了所有胀缩波波型,首先证明这种所谓的折射波的独立存在。由于光波波长太短,在光学实验里观测不到,但地震波的波长要长得多,这种波则是很明显的。施密特给出的物理解释是用简化了的惠更斯原理:当地震扰动沿着界面以高于入射介质中的波速传播时,就会在介质中产生一种首波——其实是半个首波,就如同子弹以超声速运行时,空气中声波波阵面的情况一样。傅承义研究了这一问题。他把A?索默菲尔德(Sommerfeld)在研究电磁波传播中所用方法移植于弹性波,从数学上证明了它的存在。在求解弹性波的运动方程时,他发现格林函数的积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沿分支点割线的回路积分,这导致各种类型的体波(包括首波);另一部分则是极点的留数,可导致各种面波。根据这一认识,运用摄动法原理,他进一步研究了面波及薄层的影响。后来这些概念已经是众所熟知,并且方法几乎规范化了,但在40年代初,这种方法人们还是不大熟悉的。此外,傅承义对于面波的能量传播及瑞雷方程的三个根也有独特的见解,为同行们所称道。傅承义在地震波传播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地震学家的广泛注意。世界上一些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如美国科学院院长、曾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的F.普雷斯(Press),曾任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主席的前苏联地震学家、通讯院士В.И.凯依利斯鲍洛克(Кейлис.Борок)等都曾称,在从事地震波问题研究中,傅承义的研究成果给予他们很大的启发。

3.对地震预测的探索

傅承义作为一位地球物理学家和地震学家,目睹地震灾害的惨烈,对地震预测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作为一位严肃的科学家,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地震预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傅承义于1956年负责起草在中国开展地震预测研究的长远规划,即中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第33项任务第4中心课题“地震预测方法的研究”。在该规划中提出解决地震预测问题的科学途径和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规划中列举的五个方面的工作是:地震成因的研究,重点是震源的地质条件和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开展地震前兆观测,包括地倾斜、微弱的前震和地声;在地震频繁地区,连续积累地震观测资料,并对地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地震发生时间的规律;在地震区进行长期、重复的大地测量,以确定地震前后的地形变化;在地震区进行经常的地磁观测,以确定地震前后的地磁场变化。1963年,傅承义进一步把地震预测方法分成三大类: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地震地质方法是以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估计地震发生的地点和强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地震区域划分。由于地质上的时间尺度太大,地震时间的预测不能靠这种方法。地震统计法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统计规律,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地震的概率。这种方法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地震资料的多寡。地震地质方法着眼于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在比较大的时间、空间尺度内的地震活动变化。统计方法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某种“平均”状态。若要确切地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还是要靠地震前兆。这三种方法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相联系的。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70年代,傅承义在地震前兆的研究中提出孕震区假说。临震前,相当一部分地球介质已经处于应力加速积累状态,这部分物质可称之为孕震区。在这个区域内,可能发生岩石变形、物质迁移和其他形式的运动,从而使大面积地球上层介质的性质发生变化。各种地震前兆就是这种变化的反映。他特别提出,地震前兆研究不要受地震断层成因假说的束缚,只把注意力集中于断层位置附近。他的这一假说,已被许多观测资料所证实。傅承义一再提醒人们,地震预测是个有待人们长期坚持不懈进行探索的课题,切不能因偶然失误而丧失信心,更不要为一时成功而忘乎所以,迷失前进方向。他非常关注并鼓励科学上的探索活动。80年代,他对构造地震断层成因提出质疑,进一步发展了孕震区假说。许多震例都表明,真正伴随成因断层的地震并不多;许多大地震也并非都发生在有新构造差异运动的地方。他认为,有些地震是断层造成的,但并非全都如此,岩浆活动也是地震成因之一。岩浆活动是孕震区物质迁移的一例。断层成因和岩浆成因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的,但两者又有明显差别,主要是地震能源不同。前者是应变能,而后者除应变能之外,还包含岩浆活动的动能和热能。因此,他认为地震学不只是力学问题,把地热学引入地震研究中是大有前途的。关于地震前兆研究,他认为,直到现在,集历来各国地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尚未能找到一个满足地震发生必要条件的前兆,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前兆机制不清;前兆同震中区地质情况、环境条件有关,不是一成不变的;前兆观测的精度不够。此外,识别前兆的判据有很大任意性,缺乏科学约束。若使地震前兆研究真正有所突破,必须在基础研究,特别是在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上下功夫。80年代末,傅承义在地震预测的方法论上提出颇有新意的见解。他认为,大地震的发生是个典型的非线性过程,应该从地震发生的全过程去看问题。近代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观点应当引入到地震预测中来。

4.指导中国核试验地震效应观测和地震侦察研究工作

傅承义核试验
核爆炸试验

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两国在大气层中进行的一系列核爆炸试验,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1958年各国专家聚会日内瓦,讨论禁止大气层核试验问题。自此以后,美、苏两国的核试验逐步转入地下。地下核试验的地震侦察,一时成了国际间注目的问题。显然,它不仅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而且对地震学本身的发展也会起推动作用。地下核试验地震侦察,包括地震事件侦察和天然地震与爆炸信号识别两方面内容。前者要求地震观测系统具有检测微弱信号的能力,能把地震事件记录下来;后者要求能够从记录的波形上把地震信号和爆炸信号区分开。无疑,这项工作将有助于观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震源物理研究的深入。1961年,在傅承义倡议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第七研究室(以下称七室),他任室主任。建室之初的研究方向是震源物理,主要研究课题是地震核侦察的信号识别问题。1962年底,中国自己研制的核武器爆炸试验工作提上日程。核爆炸地震效应观测是核试验的一项重要内容。1963年,七室承担这项任务。傅承义对美国核武器研制计划和试验工作情况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七室承担的任务,进一步明确七室发展有两个主要方向:爆炸的力学效应分析;爆炸的远距离侦察。并为七室在五年之内的发展做出详细规划,包括:强震观测,用强震仪、选频仪和地震仪记录各种运动参数、动力参数及爆炸的TNT当量;气球观测;远震台,两年内建成7个标准台,5年内全国基本台均配备3种频段的仪器;仪器设计,成立测震试验室,负责仪器设计和制造;理论研究,强调理论研究工作要与以上所列工作密切配合。理论工作可分:空气冲击波与地球介质相互影响问题;野外资料的分析及解释问题;大炸药量的外推和频谱的关系(相似律问题);地震信号的通讯理论(包括组合检波的理论);爆炸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包括地震与爆炸的识别标志)。后三项工作由他负责。在中国首次核试验中,关于用地震波计算爆炸当量的问题,他坚持认为:“爆炸引起的地震效应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土壤介质的多样性,目前尚难通过纯理论的途径来解决上述任务”。他建议:通过模拟试验及理论探讨,找出经验关系式,用相似原理,外推当量;对比国外经验资料,估算当量。事实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傅承义在60年代初提出的开展地震核侦察的研究工作,并没能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和支持,直到1965年,才被正式纳入有关的计划当中。在他的指导下,七室圆满地完成中国首次核试验地震观测工作,为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受到国防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表彰。由他开创的地震核侦察工作,在1965年以后,有了新的发展,受到国防科委的表扬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个人品德编辑本段回目录

傅承义是一位爱国的、正直的科学家、教育家。他不但具有卓越的才能,而且更有为人们所敬重的高尚品德。他为人光明磊落,从不迎合潮流,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在是非问题上,直言不讳,刚正无私,他认为是正确的,就敢于坚持。这曾使他吃了不少苦头,蒙受了不少冤屈。

傅承义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

1958年大跃进时,有些人只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地震预测工作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并形成一种声势,使得这一工作偏离了正确方向。傅承义以其科学家的责任感,反对这种做法,结果被扣上“反对搞地震预报”的帽子,直到“文化大革命”中还屡遭批判。1975年海城地震之后,有人过高估计海城地震“预测成功”的经验,认为在中国解决地震预测问题已近在眼前。针对这种倾向,傅承义一针见血地指出,海城地震的预测是“歪打正着”,提醒人们不能头脑发热。

60年代初,在他担任七室主任期间,亦曾因在工作中坚持正确的学术观点而被指责为“反对搞国防任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对于诸如此类的事情,他都泰然处之。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把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坚持真理是他人生追求的最崇高目标,至于个人的荣辱得失,他看得淡如清水,从不计较。傅承义在学术界有很高声望,但他对别人的恭维却极为反感,也从不以自己的声望谋取私利。傅承义非常注重科学道德。在研究工作中,受过他的指导帮助的人很多,但是,不管他对别人的研究工作出过多大力,他从不在研究成果上署名,包括他指导完成的研究生论文。他思路敏捷,在学术讨论中,直言快语,不讲情面,但从不以势压人。傅承义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的论着,字字句句都经过仔细推敲,不仅内容深刻、丰富,而且文章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文笔生动、流畅。

傅承义的严谨学风也反映在他长期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的工作中。凡是投到学报的稿件,一视同仁,他都亲自审定,录用、退稿一定要有他的签字。对于有争议的稿件,处理更为慎重。英文版的每篇文章,他都要亲自把关。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地球物理学报》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中国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同时选用的九种刊物之一,连续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傅承义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科研、教学实践,为树立了一代人民科学家、教育家的风范。

2000年1月8日,傅承仪与世长辞。刘光鼎院士挽之:“三篇文章开世界震波研究先河创新典范,一生耕耘育中华找矿精英大成风节长存”。

主要著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1.傅承义.1963.有关地震预报的几个问题.科学通报,(3):30—36

2.傅承义.1971.关于地震发生的几点认识.地震战线,(8):35—36

3.傅承义.1972.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

4.傅承义.1976.地球十讲.北京:科学出版社

5.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仲.1985.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出版社,1989.
3、http://www.cug.edu.cn/2003/2003/zhuantiwang/dycz/5_end.ht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傅承义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