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692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9-21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创新悲观主义
创新悲观主义
创新无法拯救经济
创新无法拯救经济
创新为何遭遇失败
创新为何遭遇失败
延续性创新
延续性创新
保持创新活力三定律
保持创新活力三定律
创新神话的谬误
创新神话的谬误
营造创新氛围5条建议
营造创新氛围5条建议
复制创新与纵深创新
复制创新与纵深创新
梅耶尔9条创新原则
梅耶尔9条创新原则
乔布斯能否复制
乔布斯能否复制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弥合创新缺口》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互联网的研究专家和企业家Judy Estrin在她的新书《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中指出硅谷和美国整体的创新环境正在恶化。Estrin批评过分强调短期增长、急于获利的心态冲淡了人们的好奇心和耐心,而这两者才能产生真正的创新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 Reigniting the Spark of Creativity in a Global Economy (Hardcover)
by Judy Estrin (Author)
Hardcover: 272 pages
Publisher: McGraw-Hill; 1 edition (August 13, 2008)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071499873
ISBN-13: 978-0071499873

获得商业周刊2008年度“创新方面最佳图书之一”( one of the "Best Books on Innovation, 2008" )

“我们失去了平衡。所有人都变得目光短浅,”网络巨头思科系统公司前首席技术官朱迪?埃斯特林警告说。她刚刚出版了《缩小创新差距》(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一书,这本书号召美国技术行业行动起来。

台湾繁体版编辑本段回目录

零距创新-全球经济重生的创新三角策略 
作  者:茱蒂.艾丝
编/译者:胡玮珊
出版社:麦格罗希尔
ISBN:9789861576046
出版日:2009.03.03
分  级:普级
语  言:中文
规  格:中文平装 
内容简介
创新靠的是运气还是辛勤耕耘?是灵光乍现的成果还是周详管理之下的产物?创新者是浑然天成、还是经过后天调教?作者茱蒂.艾丝翠恩(Judy Estrin)在《零距创新》(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一书之中,为以上这些问题以及许多攸关我们未来的重要议题提供了解答。艾丝翠恩身为科技先驱以及商业界的领导者,在书中描述商业界、教育界,以及政府机关重燃创新火花——以确保全球经济的长治久安——所需的关键要素。

创新不是在象牙塔里发明出来的,而是从「研究」、「开发」以及「应用」这三大创意变革要素的互动之中而生。作者艾丝翠恩将此动态称为「创新生态体系」(Innovation Ecosystem),并在书中说明各个社群怎样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地追求创新。

《零距创新》书中主题如下: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全球创新活动的火车头——书中将说明个中原因、接下来的陨落,以及怎样再创风华。

培养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要素,其中包括五大价值─「质疑」、「冒险」、「开放」、「耐心」,以及「信赖」,可以引领公司雷厉风行,进行有生产力的变革活动;这些价值要素虽然简单,却很重要。

说明怎样确保公司可从蓬勃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之中受惠。大企业、新兴公司,以及研究实验室的实际例子,说明创新的力量,企业怎样从中获得绝对的优势,并为成长奠定稳固的基石。

企业界领导者以及公仆「必须跳脱短期财务成果的思维,了解全球化以及未来经济加速成长的影响力」,本书作者艾丝翠恩这样表示。企业界领袖透过本书的说明,对于本身的需求会了解得更为透彻,所提的问题能够切中重点,勇于测试新的点子,以及顺利领导公司迈向二十一世纪创新的新疆界。

我的儿子戴维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青少年——除了文笔和音乐充满创意之外,他的生活哲学同样也具体展现这样的理念。他从来不会畏惧提问,能在冒险精神和良好的判断力之间取得平衡点,而且兼具坚毅与自信;不论从事什么事情,都会全力以赴。他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大量利用科技产品,像是写学校报告、和朋友沟通、追求对诗、摄影、音乐和制片的热情。但他以后不太可能会成为科学家。

他刚上高中时,我们开始谈到大学的事情;戴维于是上网查询可能有兴趣的事业生涯。我不禁思考他周遭的朋友当中,为什么对科学有兴趣的人会这么少;当他和下一代进入职场时,那时候的世界又是会什么模样?我于是扩大对创新的思考范畴——我们这一代是受到什么启发,才会对科学产生兴趣?现在是哪里变了?过去这十年来,科学界、企业界、和我们的国家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我适逢科技创新以及创业主义(entrepreneurialism)最适合发展的黄金时代,所以生活和事业生涯的发展也深受其惠。我的父母是计算机科技开发和应用领域的先锋,并在大学教授相关学科。我的父亲——杰若得.艾斯金(Gerald Estrin)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计算机科学学系的创办人之一。母亲塞尔玛.艾斯金(Thelma Estrin)于一九五一年取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当时在国内只有另外一位女性取得这样的学历。她投身生物医学工程的领域,并于一九八○年代初期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担任两年的局长。我的童年就这样一脚踏进科学的领域;对我和手足而言,投身科学志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来没有想过其它的可能性。我的姐姐玛歌(Margo)是内科医生;妹妹黛柏拉是计算机科学的教授。她们两人在各自发展的领域也有许多创新之举。

当我在一九七一年于UCLA注册入学时,因特网的第一颗种子才刚开始于
国防部赞助之下的研究实验室和多所大学萌芽。我亲眼目睹研究人员让世界各地计算机相连的创新之举,也萌生想要加入的渴望,于是北上于史丹佛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坐落在硅谷(Sillicon Valley)中心——进行研究工作。我在文特.塞夫(Vint Cerf)领导的研究团队之中,是年纪最轻、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塞夫是计算机科学的先锋,日后更有因特网之父的称号。塞夫的研究生团队当时正在开发一种叫做传输控制通讯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的新网络软件——也就是让计算机彼此可以交流信息的程序代码。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很重要的研究工作,但却没有想到这套软件日后会成为因特网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基石。

后来当幸运之神意外眷顾时,我已经做好准备。我在一家名为吉洛格(Zilog)的计算机运算新兴公司找到生平的第一份工作,在小型团队之中和其它才华洋溢的成员激荡出神奇的火花。我那时也领悟到,自己真正的热情和技能其实不是和机器互动,而是和大伙通力合作将崭新的技术推出市场。我后来成为企业领导者和创业家,这条路让家里每一个人都跌破眼镜。我在吉洛格遇见日后的另一半比尔.凯瑞克(Bill Carrico)。我们在一九八一年成立一家名为布利吉通讯(Bridge Communications)的网络公司时,从来没有想到日后居然会一块成立七家公司。我的事业生涯主要是发展因特网的「连结管道配置」(plumbing),大多数人只有在碰到问题时,才会知道我们公司的产品在做些什么。我们成立的第三家公司诫律软件于一九九八年为思科(Cisco Systems)收购之后,我更紧接着加入这家成长速度之惊人在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企业,担任科技长(chief technology officer)的职位。

我也和多家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共事,有幸接触接连不断的创新点子以维系重要的竞争优势。我在一九八九年加入联邦快递(FedEx)的董事会,于一九九四年加入洛克威尔(Rockwell),一九九五年加入升阳(Sun Microsystems),并于一九九八年加入华德.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董事会。我至今依然是联邦快递以及迪斯尼的股东。本书许多事迹都是取自我在这些公司的亲身经验和人脉。在我看来,联邦快递以及迪斯尼在创新「思维」之中是属于互补的两极。联邦快递追求卓越的营运——侧重左脑发展的公司。迪斯尼重视的却是创意和想象力,具体展现右脑不可或缺的两大层面。这两家公司的管理完善、注重顾客、而且善于运用策略、并具备前瞻的远景。他们对未来的追求一路走来始终如一,这样的承诺更为数以百万的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在二○○○年网络泡沫化发展到最高峰时离开思科,心中对科技产业的创新前景充满疑虑。硅谷已经变了。昔日大家为了开发新技术,一起想办法解决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可是这样的热情已经消退;大家只想立刻看到财务报酬,建立能够屹立不摇的公司反而退居其次。我想回头经营自己的公司,但不希望公司以产品为导向,给产业界短视近利的疯狂热潮所吞噬。所以我们在接下来成立的合资事业——包装设计公司(Packet Design)之中,尝试过许多不同的模式——有的是永久的新兴公司模式,探索未来的科技发展;有的则是培养新的点子,并把推出产品问世的单位分割出来,成立独立的公司。

我于二○○四年度过五十岁生日,接下来两年的生活充满了变化。比尔和我是夫妻、也是事业伙伴;但在结褵二十五年之后,我们决定分手。就在达康泡沫瓦解之后,包装设计公司不再赞助新的项目计划。我知道这是人生展开新页的时候了。展望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下一步的选择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可言,但心中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带着焦虑。创新起始于变革的能力。我自己到底想要做些什么?

过去的美国政府知道科学、技术,以及创新有多么重要,而且鼓励人民勇于冒险;我有幸生在这样的时代之中。可是这个国家变得愈来愈重视短期获利,我和身边许多科学家、商业界人士,以及家长一样,也认为我们当初享有的机会到了下一代都会变调。我想要和各位读者分享心中的想法,希望藉此对这样的转变尽一己之力,于是着手写下这本书。

我们得放宽视野、大胆冒险、并对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勇于负责;才能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过去的策略对于促进可维系的创新确实有其效果,我们在肯定的同时,也要适应当今崭新的经济和社会情势。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界的参与——企业、政府组织、金融机构、非营利组织、学术界、教育家,以及家长都不能置身事外。这些多元的组织团体需要一套共同的架构和语言,才能有效向前迈进。

早年我也从父亲身上学会怎样有效解决问题。我还在UCLA念书时,当时还没有个人计算机;大家都得透过计算机大型主机作业,把程序交出去几个小时之后才会拿到结果。我第一次上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的时候,有一次为了写程序熬了一整个晚上,每次拿到打印的报告结果时,映入眼帘的尽是「ABEND」(这是「异常结束」(abnormal ending)的缩写)这几个字,眼泪差点夺框而出;当时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我写的程序当掉了,心中满是委屈地回到家时,父亲提醒我可以把问题分割为规模比较小、比较容易解决的单位,但心里还是要记住怎样把这些小单位组合起来。后来我在解决创新的问题时,就是秉持这样的理念。

我和一百多位对美国创新史上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工程师、创业家、创投业者、研究人员、教育家以及学术界和企业界领袖进行访谈,并根据本身的经验写成《零距创新》这本书。本书头两章为各位读者建立一套框架,理解可维系的创新过程,其中包括创新生态体系的概念、以及赋予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变革能力的五大核心价值。第三章到第五章,我会检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几十年间科学和技术的演进,并探讨个中好坏。最后我会在总结之中,介绍哪些关键议题需要加以解决,才能重新点燃广泛创新的火苗。第六章的重点在于创新架构在组织层次的应用。第七章和第八章的重点在于国家的创新生态体系,以及怎样维系其健全体质的方法。

为了戴维这一代以及后代子孙着想,我希望本书能以崭新的观点,启发决策者思考其决定会对创新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不光是为了他们自己,同时也是为了他们所属的组织、国家和这个世界。
--------------------------------------------------------------------------------
序言
简介 创新并非选择题

第一章 变革的能力
第二章 创新生态体系
第三章 启发创新
第四章 世界愈来愈小
第五章 失去平衡
第六章 绿手指的领导能力
第七章 国家生态体系的重生
第八章 下一代的创新人才

结语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访问名单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在很多地方提到过朱迪·爱斯存(Judy Estrin)撰写的《弥补革新空白:在全球经济中重燃创新之火》(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 reigniting the spark of creativity in a global economy)一书。她是美国的一位商界名流,曾三次被福布斯列入“美国商界50位女强人”。更重要的是,她是我们的同行。朱迪·艾斯汀女士出生于学术世家。她的父亲是杰拉德·艾斯汀(Gerald Estrin)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系的创建者之一。她的母亲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气工程系,1980年担任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主任。她的姐姐黛博拉·艾斯汀(Debora Estrin)现在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成功的创新有一半来自远见卓识。”她认为美国经济危机的根本是由于搞“短、平、快”。

Judith Estrin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JLABS, LLC

Judy Estrin is CEO of JLABS, LLC, formerly known as Packet Design Management Company, LLC. She is the author of 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 published in September, 2008. Prior to co-founding Packet Design, in May 2000, Estrin was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for Cisco Systems. Beginning in 1981 Estrin co-founded three other successful technology companies: Bridg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omputing Devices, and Precept Software. In 1998 Cisco Systems acquired Precept, and she became Cisco's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until April 2000.

Estrin has been named three times to Fortune Magazine's list of the 50 most powerful women in American business. She sits on the boards of directors of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and FedEx Corporation as well as two private company boards – Packet Design, Inc. and Arch Rock. She also sits on the advisory councils of Stanford's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Stanford's Bio-X initiative. She holds a B.S. degree in math and computer science from UCLA, and an M.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目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Preface
Introduction: Innovation Is Not Optional
Chapter 1: The Capacity for Change
The Basic Ingredients
Questioning
Risk
Openness
Patience
Trust
An Innovator's Mind in Action: Hawkins' Four Questions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Orthogonal Innovation
No Bigger Than a Jazz Band

Chapter 2: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Natural Innovation
An Interesting Experiment
Intuitive Development
Absolutely Positively Innovative
Cross-Pollinating the Future
Nurturing the Innovative Environment

Chapter 3: Inspirational Innovation
The Endless Frontier
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
The Reach of Bell Labs
Entrepreneurial Engineers

Chapter 4: Narrowing Horizons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Takes Off
Serving Two Masters
Optimizing for Efficiency
IT and Biotech Drive the Market
Loosing our Lead
Accelerating out of Control

Chapter 5: Losing Our Balance
Tarred with the Same Brush
The Aftermath of 9/11
Reviving Innovation

Chapter 6: Green-Thumb Leadership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Worth the Risk
Encouraging Questions and Openness
Feeding the Baby Tigers
Planning for Growth
Acquiring Innovation
Short-Changing the Future
Ideas Everywhere
Creating Innovation Magnets
Those with Critical Optimism
Incentives for Success
Open and Out
When, How and Where to Transplant
Rebuil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the Shareholders

Chapter 7: Reviving the National Ecosystem
We Are Not Alone
A Vacuum of Leadership
Is Anyone in D.C. Listening?
A Fresh Approach
People Policy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Moon Shot Policy
Research – Strengthening the Roots
Where is all of the Federal Money Going?
Visionary Giving
Prizing Innovation
Home to the Research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of Importance
The Lab Gap
Networks of Networks
America Competes – Isn’t the Problem Solved?

Chapter 8: Next-Generation Innovators
What Do We Need?
Four Qu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 Respected Profession
Very Committed Scientists
Reflecting Innovation’s Core Values
Making Math and Science Fun
Educational R&D
No Child Left Behind?
Prepared Mind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Reaching Out

Afterword: A Call to Action
Acknowledgments
List of Interviewees
View the complete list of interviewees

Index

简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Required reading for whoever takes over the Oval Office in January."
-Therest Ploletti, MarketWatch

�Judy Estrin has zeroed in on the lack of long-term thinking in business and culture that is one of the gravest problems we face today. Her urgent call to action is a must-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fostering and accelerating innovation in their business or organization.�
-Bob Iger, CEO,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Deeply thought-provoking. An extraordinary tapestry of commentary drawn from scores of interviews and woven into a coherent fabric about innovation and why it must be a part of America's future."
-Vint Cerf, vice president and chief Internet evangelist, Google

"Concerned about the future of America's role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n, whether you're a business leader, educator or policy maker, you should read this book. America achieved greatness through its ability to engineer, explore and innovate. Estrin provides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to our future, and shines a bright light on the problems we face in rebuilding its crumblin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Sally K. Ride, Ph.D., first American woman astronaut

"Judy Estrin is one of Silicon Valley's greatest entrepreneurs and technologists. If you care about the stat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her book is a must-read."
-Roger McNamee, managing director, Elevation Partners

写作本书的受访者名单编辑本段回目录

Miley Ainsworth
 Director of IT Innovation, FedEx Corporation

Marc Andreessen
 Chairman and Cofounder,

NingNorman (Norm) Augustine
 Retired Chairman and CEO,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Paul Baran
 Internet Pioneer

Carol Bartz
 Executive Chairman, Autodesk

Forest Baskett
 General Partner, 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Eric Benhamou
 CEO, Benhamou Global VenturesJoel Birnbaum
 Retired Senior Vice President for R&D, Hewlett-Packard

John Seely Brown
 Former Chief Scientist, Xerox

Curtis R. Carlson
 CEO, SRI International

Bill Carrico
 Entrepreneur

Rob Carter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and CIO, FedEx Corporation

Ed Catmull
 President, Walt Disney and Pixar Animation Studios

Vint Cerf
 Vice President and Chief Internet Evangelist, Google

John Chambers
 Chairman and CEO, Cisco Systems

Mark Chandler
 Senior Vice President and General Counsel, Cisco Systems

Anand Chandrasekher
 Senior Vice President, Intel Corporation

David Clark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MIT

Sam Colella
 Managing Director, Versant Ventures

Kevin Compton
 Venture Capitalist,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Scott Cook
 Chairman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Intuit

Bill Coughran
 Senior Vice president, Engineering, Google

John Cronin
 Managing Director and Chairman, ipCapital Group

David Culler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UC Berkeley

Peter Currie
 President, Currie Capital

Carol Dahl
 Director, Global Health Discovery; Chief of Staff, Global Health Program,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Yogen Dalal
 Managing Director, Mayfield Fund

John Doerr
 Partner,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Martin Eberhard
 Entrepreneur Hossein Eslambolchi
 Chairman, Divvio

Deborah Estrin
 Professor, Computer Science, UCLA; Director, Center for Embedded Networked Sensing (CENS)

Nathan Estruth
 General Manager, FutureWorks, Procter & Gamble

Brian Gill
 Senior Social Scientist, Mathematica Policy Research

Steven Goldby
 Executive Chairman, Symyx Technologies

Daniel Goroff
 Professor,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Harvey Mudd College

Andy Grove
 Former CEO, Intel Corporation

Gary Guthart
 President and COO, Intuitive Surgical

Peter Hart
 President, Ricoh Innovations; Group Senior Vice President, Ricoh Company

Eric Haseltine
 Managing Partner, Haseltine Partners

Reed Hastings
 CEO, NetflixJ

eff Hawkins
 Cofounder, Numenta

John Hennessy
 President, Stanford University

Danny Hillis
 Cochairman, Applied Minds

Reid Hoffman
 Chairman, LinkedIn

Krisztina Holly
 Vice Provost for Innovation and Executive Director, USC Stevens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J

oe Huber
 Vice President, Sales, Arch Rock

Bob Iger
 CEO,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Laura Ipsen
 Senior Vice President, Global Policy & Government Affairs, Cisco Systems

Van Jacobson
 Research Fellow, PARC

Ryan Jagutis
 Teacher, Chicago Public Schools

Abby Josephs
 Program Manager, Stanford Hospital and Clinics

Mark Josephs
 Emergency Department Physician Director, Exeter Hospital

Tom Kalil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Chancellor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UC Berkeley

Alan Kay
 President, Viewpoints Research Institute

David Kelley
 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anford University

Joe Kennedy
 CEO, OmneonDavid Kessler
 Former Commissioner of the U.S. FDA

Joel Klein
 Chancellor,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 Floyd Kvamme
 Partner Emeritus,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Larry Lasky
 Venture Partner, U.S. Venture Partners

Ellen Levy
 Managing Director, Silicon Valley Connect

David Liddle
 Partner, U.S. Venture Partners

Robert Lucky
 Former Executive Director, Bell Labs

Audrey MacLean
 Entrepreneur and Mentor Capitalist

John Markoff
 Senior Writer, New York TimesMartha Marsh
 President and CEO, Stanford Hospital & Clinics

Roger McNamee
 Managing Director, Elevation Partners

Scott McNealy
 Chairman, Sun Microsystems

Bob Metcalfe
 General Partner, Polaris Venture Partners

Michael Moritz
 Partner, Sequoia Capital

Elon Musk
 CEO, SpaceXDick O'Neill
 Director, The Highlands Forum

June Osborn
 Professor Emerita of Epidemiology, Pediatrics and Communicable Diseas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Jeremiah Ostriker
 Professor of Astrophys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Kal Patel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Emerging Business, Best Buy

Arno Penzias
 Venture Partner, NEA; Formerly Vice President and Chief Scientist, Bell Labs

Jim Plummer
 Dean, School of Engineering, Stanford University

Frank Quattrone
 Investment Banker

Wes Raffel
 General Partner, Advanced Technology Ventures

Rick Rashid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Research, Microsoft

Sally Ride
 CEO, Sally Ride Science

Heidi Roizen
 CEO, SkinnySongs

Paul Romer
 Professor of Economics, Stanford University

Jon Rubinstein
 Executive Chairman, Palm

George Scalise
 President,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

Steve Scharf
 Retired High School Principal

Eric Schmidt
 Chairman and CEO, Google

Peter Schultz
 Director, Genomics Institute of the Novartis Research Foundation

Randy Scott
 Chairman and CEO, Genomic Health

Michael Sheridan
 Venture Capitalist

John Shoch
 General Partner, Alloy Ventures

Len Shustek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Fredrick W. (Fred) Smith
 Chairman and CEO, FedEx Corporation

Lonnie Smith
 Chairman and CEO, Intuitive Surgical

Robert Spinrad
 Former Director, Xerox PARC

Esther Sternberg
 Chief, Section on Neuroendocrine Immunology and Behavior,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David Tennenhouse
 Partner, New Venture Partners

Malay Thaker
 Director of Customer Solutions, Arch Rock

Mary Ann Thode
 President, Kaiser Foundation Health Plan and Hospitals, Northern California Region

Henry Tirri
 Vice President and Head of NRC Systems Research, Nokia

Charles Vest
 President,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resident Emeritus of MIT

Mike Volpi
 CEO, Joost Lez

lee Westine
 CEO, TechNet

Meg Whitman
 Former President and CEO, eBay

Telle Whitney
 CEO, Anita Borg Institute for Women and Technology

Susan F. Wood
 Research Professor,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Health Services

Paul Yock
 Professor of Bio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Stanford University

Richard Zare
 Professor of Chemistry, Stanford University

硅谷面临创新困境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8年,曾建立过几个硅谷公司的思科前首席技术官朱迪·埃斯特林(Judy Estrin)在其新书《弥合创新缺口》(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中认为,硅谷正遭遇严重的创新挑战,这种情形会延伸到整个国家。她发现,由于从学术界到政府到风险投资的部门都不愿承担风险,创新氛围正在大大被扼杀。

    埃斯特林将硅谷的创新危机追溯至科技泡沫发生时。她认为,从那时起,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们就开始专注于开创公司,然后转手就卖了它们,而不是以长远眼光建立一个成功的公司。从1998年起,硅谷就进入了一个追求金钱和短期回报的时期。同时,她还提到,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的部分原因是,思科和一些高速发展的大公司开始收购创新的技术而不是在国内开发新思想,企业家们成立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出售给大型科技公司,而风险投资家对此也十分热衷。

    因此,在埃斯特林看来,如果企业家们不致力于持续研发一些颠覆性的技术,风险投资家们不具有更多的胆识,再过十年,硅谷就真的要陷入困境了。她将硅谷类比为一棵外表强壮的树,但它的根已经腐烂了。

    实际上,关于硅谷是否丧失了“魔力”、“硅谷在哪里”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不少商业杂志以及关心这个话题的个人在博客里也都屡次谈论到了这个问题。不管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认为硅谷失去了创新能力或否),都说明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并已经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2009年初,《商业周刊》又发布了一篇长文专门探讨硅谷创新问题的根源。

    《商业周刊》的文章《硅谷创新怎么了?》(Whatever Happened to Silicon Valley Innovation?)认为,长期以来,创造性破坏都是硅谷的一个长处,但现在,硅谷虽然表面上繁荣,但实际上,短视和强调规避风险的意识已经窒息了它作为技术中心的创新精神。

    首先的一个因素是,风险投资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回避大而有风险的赌注。风险投资的态度发生变化有很多原因,包括难以将高科技公司公开出售并在交易日赚取高昂的利润。其结果是,与过去相比,风险投资将更少的钱投入高科技创业公司,而更多是投资于那些投资费用较低、风险较小的交易,其中包括社会化网络创业公司,比如Facebook、Twitter、Yelp和Digg等。

    其次,一些新的创业公司,多是被称为Web2.0的公司,它们虽然创造了令人兴奋的社会新变化,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新技术进行信息分享和娱乐活动,但硅谷的一些守旧派和谨慎派却认为,这些公司并不能促进企业和国家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它们的创新多是一些改进性的创新,而非颠覆性的创新。人们很难想象这些技术有多少是基础性技术,能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或经济运作的方式。

    同时,很多硅谷公司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太过短视,重于思考退出战略且缺乏雄心。安迪.格鲁夫认为,这也许是最危险的一点。很多公司开始成立时就计划出售给出价最高者,而不是试图建立公司的长期战略。相反,他强调,英特尔就从来没有退出战略。

    如果说风险投资和创业公司只是一个原因,那么削减研究经费则是另一个影响硅谷创新基因的重要因素。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用于资助先进的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研究的联邦基金已经大幅下挫。大型科技公司也越来越不重视基础研究,而是倾向于能更快获得回报的开发工作。虽然在过去40年内,硅谷都是世界上最富有创造力的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但是朱迪.埃斯特林、安迪.格鲁夫等人都提醒人们,硅谷甚至整个美国正在陷入创新危机。这将对美国未来的劳动生产率、就业增长和国家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只是还未扩大到导致整个经济衰退的地步。

    目前虽然一些具有颠覆性技术潜力的创新在硅谷仍然存在,比如IBM的Almaden研究中心就曾诞生过很多真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技术;IBM科学家曾发明了改变世界的机器——磁盘驱动器,至今仍在发挥活力。但许多最具颠覆性的技术诞生在这些大公司也有一个问题,正如克里斯坦森所说,这些公司通常是在销售他们的既得利益产品,往往不愿真正全面启动新技术,打破现有的业务架构。还比如微软公司,这个已有30多年发展史的公司最初也是一个复制、包装和改进性的技术发明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被网景公司、最近几年被Google公司刺激后,微软已经迫使它重塑自己以及它的软件。目前,该公司已经在计算机科学研究方面投入了重金,而且拥有分布在全世界的有1000名博士的实验室——其中一个就在硅谷。但这并不意味着前沿的创新技术诞生于微软就一定会产生破坏性的应用,会被迅速重金投入、进行推广。

    更重要的一点是,让美国感到危险的是,这些颠覆性的技术进步可能更多会来自海外。根本性的创新正在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美国以外的地区,比如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欧洲和亚洲继续领导着移动通信的未来,其中日本所凸显的是在显示和纳米方面的技术实力,而中国和印度则在计算机科学基础研究和软件领域变得愈发强大。因此,美国所遇到的挑战是,中国和印度正在以指数方式发展,美国的发展曲线却在变平,所以似乎美国已经落后了。

    因此,通过研究者们对硅谷创新问题的调研可以得出结论:突破性创新正在为少数硅谷公司掌握,比如IBM和英特尔将继续产生重要的芯片研发进展,微软和谷歌将互相竞赛推出更加尖端的网络技术,而苹果公司则有可能生产更多的优势产品,但除非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将重点放在更宏大的高科技项目上,并耗费更多时间和金钱来培育它们,否则这些高科技产业将很难对国家经济产生重大的贡献。

    现在正处于经济衰退期,实际上,这正是一个鼓励人们突破观念、大胆革新的时期,也是硅谷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文章出自《21世纪商业评论》。)

思科前CTO:硅谷象一颗枝繁叶茂根部腐烂的大树编辑本段回目录

导语:《纽约时报》今天撰文称,思科前任首席技术官朱迪.埃斯特琳(Judy Estrin)的一本关于创新的新书将于9月上市,她认为,硅谷正面临创新危机。埃斯特琳认为,硅谷目前的困境可以追溯到高科技繁荣时期。埃斯特琳说

导语:《纽约时报》今天撰文称,思科前任首席技术官朱迪·埃斯特琳(Judy Estrin)的一本关于创新的新书将于9月上市,她认为,硅谷正面临创新危机。

  埃斯特琳在硅谷创立了多家公司,她的新书《弥合创新缺口》(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将于9月2日上市。她在书中写道,硅谷的问题其实是整个美国面临的创新危机。埃斯特琳周四在门罗公园的办公室接受了采访。她说,美国未能承担起从学术、政府到风险投资等领域的风险,正在扼杀创新,“一般来讲,我不是一个大惊小怪的人,但我确实对这个国家的现状感到担忧。”

  在书中,埃斯特琳探讨了从小学教育到药物开发等诸多问题,但她的专长是信息技术。从1981年开始,她与他人合伙创建了三家公司:Bridge Communications、Network Computing Devices和Precept Software。1998年,思科收购了Precept Software,邀请她出任公司首席技术官。2000年,埃斯特琳离开思科,创建了Packet Design公司,现在她的身份是JLABS公司执行总裁。

  埃斯特琳认为,硅谷目前的困境可以追溯到高科技繁荣时期。那时,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开始关注创立公司,经营一段时间后将其转手,无心公司的长期发展。她说:“从1998年起,硅谷就开始转向追逐金钱和短期回报。”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思科及其他快速发展的大公司开始收购拥有创新技术的新公司,而非从内部挖掘潜力,开发新技术。创业者创建公司的出发点也与以前不同,目标就是将其出售给高科技巨头和风险投资者。

  埃斯特琳承认,硅谷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创新思想。不过,苹果iPod播放器或Facebook社交网站的底层技术,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发出来了。如果创业者不继续开发突破性新技术,那么10年之后,硅谷将陷入绝境。埃斯特琳将硅谷现状比作一棵看上去枝繁叶茂、但根部正在腐烂的树,“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表面看上去创新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很多都是短期的、增量式创新。”

  埃斯特琳说,由于高科技企业纷纷破产,风险投资者变得太过谨慎:“风险投资者应该敢于冒更大的风险。冒险和挫折是创新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埃斯特琳承认,自己的事业成功在当前环境下是不可能复制的,“那片曾经如此富饶、助我开创一片天地的土地对我的后辈来说已不复存在。”(杨琳)

美股评论:弥合创新缺口 编辑本段回目录

  【MarketWatch旧金山8月26日讯】在科技行业企业家埃斯特琳(Judy Estrin)看来,无论在硅谷,还是在整个美国,科技和创新的前景都是非常值得担心的。

  埃斯特琳曾经在互联网繁荣时期担任思科系统(CSCO)的首席技术官,她将于下个月推出自己的新书《弥合创新缺口》(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无论谁将在明年一月成为白宫总统办公室的主人,他最好都能够仔细读一下这本书。

  埃斯特琳的新书是近年来企业界最好的著作之一,它再度对企业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们提出了警告,敦促他们重新开始重视科学和技术革新。现在,硅谷中许多人都在哀叹美国教育体系沦落到了悲惨的境地,哀叹每年毕业的数学、科学和工程学人才数量不断减少,可是哀叹不能解决问题,埃斯特琳在提出口号的同时,还对过去进行了一些分析,对未来提出了一些建议。

  她讲述了自己在硅谷的丰富经历,包括如何从斯坦佛大学毕业,如何参与创建了七家企业。计算机科学先锋塞夫(Vint Cerf)成功地开发了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TCP),而在他的研究团队当中,埃斯特琳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惟一的女性。塞夫目前是谷歌的(GOOG)的技术大老之一。

  埃斯特琳的建议中有一条是在组织、国家乃至于全球层面创建一个她所谓的平衡的“创新生态系统”。她号召企业家们要更加大胆地拥抱风险,不要过分担心短期表现,更不要被华尔街的预期所左右。她还号召改革国家的教育系统,不要过分重视标准考试分数的意义。

  如果说有一些建议看上去还缺乏细节,或者像是老调重弹,那么,埃斯特琳的广泛举例和透彻研究,以及企业家和科学家们关于发明,关于成功和失败的众多轶事,无疑会为我们提供很多必须为未来而学习的课程。

  她在自己位于加州Menlo Park的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是在企业当中,我们都已经变得愈来愈短视,这使得我们失去了平衡。”

  激进创新

  在最初打算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埃斯特琳主要是为了让世人重视科技行业当前的创新危机,但是伴随研究的不断深入,她开始意识到,这种问题绝非企业界所独有,我们的政府、研究机构,甚至我们每个人也都不能幸免。

  “有太多的人都在谈论创新,他们的调子是很高的。”写作、演讲和咨询就是埃斯特琳现在全部的工作,“我们需要对创新付出真正的关注,它是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的。”不过她同时也强调,系统的改造需要时间,世界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

  埃斯特琳对美国科技的现状感到担心,她相信,许多最重要的技术开发者最近几年以来都变得不再像是进步的先锋,而是愈来愈专注于对现有技术的进一步利用,这问题的根子其实早在1970年代就已经埋下,当时,由于越南战争和石油危机的折磨,美国开始削减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互联网和继互联网而起的互联网经济的出现,并没有成为推动创新的催化剂,反而让人们得到了现实的满足感。

  “我认为我们已经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埃斯特琳表示,“一切看上去都相当不错。我们看到了网络2.0企业,看到了iPod。可是,这其实都是附加品。我们并没有播撒足够的种子。”

  在1950年代,苏联发射了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之后,美国对全国的实验室、教育机构和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些种子结出了硕果,让美国人登上了月球,使得互联网诞生在世间。

  播撒种子

  埃斯特琳的建议中,最令人印象深刻者之一无疑是创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这一建议不仅仅是针对企业界,也是针对研究机构和政府,她希望所有的方面能够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生态系统这个字眼,那些希望创造一个良好的产品开发环境的科技企业也是经常使用。她举例说,在斯坦佛大学附近有一个当地人叫作盘子(The Dish)的地方,面积为1500英亩,名字是来自于小山丘顶部的射电望远镜。

  埃斯特琳表示,假如没有播撒足够的基础研究的种子,真正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就不会出现。

  “当我在做基础工作的时候,当我在和塞夫一起研究数据包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研究会结出怎样的果实。”

  埃斯特琳所建议的生态系统当然不是没有任何计划或者目标的研究象牙塔。她认为,在研究过程中,三个关键性的领域必须做到充分的平衡和沟通:研究者致力于那些广泛的、开放性的问题;开发者希望做出伟大的发明,接受下一个挑战;应用者则使用这些发明和创造。无论如何,这一创新“汤”都缺少不了几道关键的调料:提问、承担风险、开放性、耐心和信任。

  埃斯特琳还以皮克斯(Pixar Animation Studios)的气氛、文化和组织结构作为例子来进行说明。皮克斯的开放式结构是非常有利于刺激创造性发挥的,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创新体系模型。她还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在开发过程中,有时也会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比如3M Co.(MMM)的Post-It。

  埃斯特琳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大量采访了科技行业的名人。这些人当中包括英特尔(INTC)前首席执行官格鲁夫(Andy Grove)、思科首席执行官钱伯斯(John Chambers)、迪斯尼(DIS)首席执行官伊戈尔(Bob Iger)等。埃斯特琳目前还是迪斯尼和联邦快递(FDX)的董事会成员,她也将自己在这些企业董事会中的经历写入了本书。

  对于一个坚持重视恐惧、只有短期思路的联邦政府管理下的国家而言,要她学会拥抱风险,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正是如此,我们的议员们--其中也包括白宫未来的主人--就更加必须将埃斯特琳的这本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名单。

  (本文作者:Therese Poletti)

美股评论:科技行业财测消失为哪般编辑本段回目录

  导语:MarketWatch 1月30日撰文称,今日伴随盈利季节逐渐深入,投资者愈来愈注意到,一家又一家的科技企业,他们发言的调子都是那么让人惊慌,这种情况2001年以来还是首次出现。

  比如英特尔(INTC)最近的盈利报告的预期部分就是个例子——“由于经济方面的变数和极为有限的能见度,英特尔这一次将不提供营收预期。”

  换言之,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即便是英特尔和通用电气(GE)这样的蓝筹股公司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对于低迷时期将持续多久,情况将多么糟糕,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因此,他们自然也就无法为投资者提供任何的财测,哪怕只是针对短短的三个月周期,生怕在三个月后因为现在的不当预期吃了臭鸡蛋。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谁也没有指望这些公司就拥有可以未卜先知的水晶球,事实上,即便我们这个国家最在行的经济专家们,现在也是一头雾水。

  不过,这又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经济成长迟缓所造成的另外一种危险,即企业会藏起自己所有的问题,将一切责任都推到宏观面,哪怕这些问题很多其实都是他们自身使然。

  所谓财测,可以为这一系统缓慢地输入一些可预见性,只要投资者在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够得到适当的警告,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

  英特尔方面显然并不想对此大事张扬。尽管他们拒绝发布正式的财测,但是他们的确提出了所谓“内部目标”,认为公司第一财季营收将达到大约70亿美元,较前一财年同期下滑28%。

  相对而言,英特尔的竞争对手AMD,其表现要更加正常,但在本质上,两者的情况并没有差别。在盈利报告当中,他们表示,“考虑到当前的宏观经济条件,非常有限的能见度,以及供应链的持续整合,AMD预计2009财年第一财季将低于2008财年最后一个财季。”

  沉默的蓝筹股

  在这个盈利季节当中,最值得注意的还是通用电气(GE),在管理层面,该公司历来被认为是蓝筹股当中最蓝的一支。这家康涅狄格州Fairfield的综合企业在十二月中旬时对投资者表示,该公司将不再提供“具体的财季每股盈利预期”。

  公司发言人威尔克森(Russell Wilkerson)在电子邮件当中表示,“为我们的长期投资者考虑,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在当今波动剧烈的环境中尤其是如此。我们相信,季度财测将为我们的股价增添不必要的变数。董事会完全支持这样一个决定。”

  他还补充道,该公司其实多年以来就一直在研究这样的理念,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是公司政策面的一大变化。自然,外间就有很多人开始质疑,认为通用电气只是借了经济低迷的机会,决定永久地将自己的表现遮蔽在黑色的帘幕之后。可是,通用电气方面却强调,他们的做法是符合投资者利益的,是符合公司“清楚的运营责任”目标的。

  对于半导体和芯片设备企业而言,他们之所以难以提供具体的财季业绩预期,显然是因为销售额的突然下滑,以及无法预见到情况何时可以改善。

  “上一次低迷周期完全是库存因素导致的。”Collins Stewart分析师库马尔(Ashok Kumar)解释道,“这一次则不同,纯粹是需求遭到破坏使然。大家都无处可藏。”

  “假如只是库存问题,底部还是很容易预见到的,可是现在,需求大幅下滑,情况就要复杂多了。”

  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之下,华尔街的分析师们自然就很难做出适当的预测,而投资者也就失去了评判企业最终表现的参照。

  一些人认为,这其实并非坏事,因为投资者过于看重季度表现,客观上会怂恿企业的管理层着眼于短期进行运营。

 创新就有风险

  在《弥合创新缺口》(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一书当中,前思科系统(CSCO)首席技术官、企业家埃斯特林(Judy Estrin)强调,“华尔街着眼于短期的倾向会成为一种诅咒,让人们不敢承担风险。”

  “没有风险,也就没有创新。”

  事实上,互联网搜索巨头谷歌(GOOG)自从2004年上市以来,就从来不提供任何季度表现预期。

  “在我们看来,外部的压力在太多的情况下都会迫使企业牺牲一些长期机会,来迎合市场做出的财测。”谷歌创始人佩奇(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在他们现在已经非常著名的那份S-1备案文件当中解释道,“有些时候,这种压力会导致企业操纵表现数字,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用巴菲特的话来说,我们不会修饰我们的季度或者年度业绩:企业的盈利数字到我们这里是怎样,到你们那里就是怎样。”

  不过,对于这种看似为股东考虑得极为周全的无私姿态,并非所有分析师都是举双手赞同的。Sanford Bernstein的分析师林德赛(Jeff Lindsay)负责研究谷歌和雅虎(YHOO)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他就觉得不提供财测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我们觉得企业就是应该更勇敢一点,站出来做这样一件事情。”他补充道,对于投资大众而言,任何透明度的降低都是坏事,“谷歌其实有一系列的内部追踪讯息,他们知道很多,而我们这些分析师却知道得很少。”

  林德赛强调,谷歌表面上似乎是站在了道德的高塔上,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而且他们的做法也很难说就提供了更大的帮助。

  目前,投资者最好也只能希望一些科技公司当前的做法只是短期措施,当衰退结束时,这种做法也就会消失,而不会像通用电气或者谷歌那样,将其作为永久的标准。其实,在当前这样的艰难时世,也许企业才更应该尽可能地让股东了解更多的情况。

  “我想,投资者也会更青睐那些透明度更高的企业的。”林德赛如是说。

美国是否依然创新? 编辑本段回目录

记者 罗燕 出处:《环球企业家》

关于美国的创新能力是否正在衰退的讨论不绝于耳,但如何巩固其内在的创新根源才是美国真正面临的问题

早在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就发表了名为《站在风暴之上》(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的报告,警告国会必须提高科研投入,否则随着亚洲教育和科研基地的崛起,美国科技的领先地位将会动摇。这份报告直接导致小布什政府推出1360亿美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但这一计划并未消除人们的忧虑,关于美国的创新能力是否正在衰退的讨论不绝于耳。从外部看,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将对美国造成威胁,但创新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变量,如何巩固其内在的创新根源才是美国真正面临的问题。
正方:创新危机正在发生

最新的质疑声来自思科前CTO朱迪·埃斯特林(Judy Estrin)。这位53岁的“硅谷人”从1981年起担任过多家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在她的新书《弥合创新缺口》(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中,埃斯特林认为硅谷的创新力正在衰竭。罪魁祸首正是目光短浅及对风险的恐惧——政府和大学研究经费的降低抑制了技术创新;而在互联网泡沫之后,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风险投资商和企业家都比以往更加小心翼翼,往往只追求短期的退出利益,不在乎颠覆性技术的开发。因此,虽然看上去硅谷的创新仍层出不穷,“但实际上,很多都是短期的、增量式创新”。

“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Vint Cerf)也持同样观点,他赞同硅谷企业家和投资人的视野明显缩小了、不意做长期的赌注这一观点。就连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罗伯特·康普顿(Robert Compton)也站在了这一阵营中。他正在拍摄一部比较中国、印度和美国高中教育的纪录片,在他看来,美国教育比中国和印度更强调创造力,却在基础科学教育上有所欠缺。美国60%的博士学位被其他国家的人获得,康普顿担心当前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很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其创新优势也可能会拱手让给中、印这样国内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家。

反方:一切都是危言耸听

与相信美国创新遇到危机同样多的人相信,这不过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说法。这个国家仍然拥有侧重培养创造力和想像力的教育、充足的研发经费、敢于冒险的氛围和雄厚的风险投资等优势。调研公司RAND今年6月份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球投资于科研的费用中美国占据40%,位居榜首。同时,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于在美国工作的研究人员,全球75%的优秀学府在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美国仍然是世界的领头者”,该研究报告的合著者詹姆士·霍塞克表示。

诚然,次贷危机使美国遭受重创,但它仍是全球资金和人才密度最高的地方。生物科技、IT和互联网等领域的大公司都聚集于此,它们内部正在不断向各个方向衍生着新的技术和产品。硅谷也依然是创业公司的沃土,关于创造财富和颠覆世界的梦想从不曾停止——在成熟的孵化机制下,有创新力的小公司即便不能上市,也可能被大公司所收购;而在中国、印度这种退出机制尚不成熟的国家,创业公司的创造力很可能因此受到钳制。

推动技术大规模商业化的风险投资已在美国良性运转了数十年。如今,大量资金被注入需要长期投入的绿色科技领域,这颇能证明硅谷的创新仍在不断被驱动。

参考网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硅谷创新 《零距创新》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弥补革新空白》,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缩小创新差距》,《零距创新》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