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409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夏培肃
夏培肃
思想个体户刘军宁
思想个体户刘军宁
庄礼伟
庄礼伟
智效民
智效民
张海迪
张海迪
张放
张放
袁伟时
袁伟时
余习广
余习广
于丹
于丹
杨奎松
杨奎松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丁一汇
丁一汇
丁一汇,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一些高校兼职教授,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至今,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目录

[显示全部]

人物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丁一汇
丁一汇
丁一汇: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1938年10月16日生于上海,中国共产党党员。1957~1963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学习;1963~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67~1982年,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参加印度洋国际季风试验,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和研究顾问;1982~1986年,先后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86~1994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京大学客座教授;1994~2000年,国家气候中心主任。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至今,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学术贡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多次参与和主持国家和部门级重大攻关和研究项目,为推动我国的气象业务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方面做出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在许多国际活动与组织中做出重要贡献,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丁一汇
丁一汇
主持领导并参与国家气候中心的建设,经7年努力,国家气候中心目前已建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气候预测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中国气候监测、预测、评估和服务的综合业务系统,每年为国家提供月、季、年预报结果。

在国内外正式刊物共发表论文286 篇,专著15本,SCI 28篇,ISTP6篇,EI12篇。作为主要人员共获奖16次。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2005年获世界气象组织杰出工作成就奖。培养了博士生22名和硕士生27名。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编辑本段回目录

丁一汇长期从事季风动力学、灾害性天气以及候变化研究工作。多次参与和主持国家和部门级重大攻关和研究项目,为推动中国的气象业务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气候方面做出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中国科技部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研究”(项目专家领导小组副组长和课题负责人)。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中国主要旱涝事件的研究”(专题负责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近百年气候变化与模式预测”(课题负责人)。

主要著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丁一汇
丁一汇
已出版中英文专著9本,主编专集11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7篇,其中22篇论文被SCI收录,33篇论文被SCI刊物引用122次,国内核心刊物引用330余次。被中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评为1997年被引用最多的前20名国内科技工作者之一。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4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曾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四项,部委级奖十一项,其中:

“中国卫星气象学研究”,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五);

东亚季风研究”,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中国暴雨的研究”,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西太平洋台风形成和结构问题的研究”,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研究”,1997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北京地区短时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1998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西太平洋台风概论”,1980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高等天气学 丁一汇 编著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1991 

天气动力学中的诊断分析方法 丁一汇 编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4

环境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挑战 丁一汇 主编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1993.12

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 丁一汇 主编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1993.8

亚洲季风 丁一汇 主编  北京 : 气象 1994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丁一汇 主编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1997

丁一汇
丁一汇
中尺度天气和动力学研究 A set of softwares for mesoscale diagnosis and analysis 丁一汇 主编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1996

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 Onset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ocean 丁一汇 主编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1999

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 丁一汇 编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2003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气象与可持续发展卷 丁一汇 主编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2004, 2005重印)

高等天气学 Advanced Synoptic Meteorology 丁一汇 编著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2005

主要论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丁一汇
丁一汇
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自然生态系统按其生长环境可分成陆生与水生两大类生态系统。前者又可按其植被类型分成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也可按地形划分高山、盆地、海岸带等生态系统。后者可分成海洋和淡水两类生态系统,其中淡水又分静水(湖泊池塘水库湿地与河口湾)生态系统与流水(江、河、溪流)生态系统。下面选取冰川、湖泊、江河、海岸带、植被(森林、草原)和农业等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观测事实和未来可能的演变趋势。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全球生物群落的分布型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自然植被分布的变化最能体现气候变化的影响。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中国植被带明显偏北。现今西北地区的草原荒漠区,在全新世曾是广阔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种草原动物也非常丰富。但随着全球气温的波动式下降,同时受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隆升的影响,中国自然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气候变化后物种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物种迁移后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平衡。在移动过程中,生态系统并不是作为一个一个单元整体迁移的,它将产生一个新的生态结构系统,生物物种构成及其优势物种都将会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可能会滞后于气候变化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植被模拟研究显示,气候变化时,某些物种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而面临灭绝的危险,也可能出现新的物种体系。

全球变暖将对中国植被的水平及垂直分布、面积、结构及生产力等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

丁一汇
丁一汇
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如非洲乞里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在1912~2000年间减少了81%。1889年它完全由冰雪围绕,今天只剩下15%由冰雪围绕,且主要由季节性冰雪覆盖。

中国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自小冰期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后退状态。1962~1980年,冰川退缩了80m;1980~1992年,冰川又退缩了60m。据1959年开始观测以来所积累的资料,该冰川的物质平衡亏损20世纪60年代平均为-53mm/年,20世纪80年代增到-346mm/年,1990~1991年间更增至-706mm/年。1959~1986年累积负平衡达6130000m?,相当于冰川减薄3.25m。在乌鲁木齐河流域,1964年航测地形图上共量算到的冰川面积为48.2k㎡,1992年再次航测冰川面积已减至40.9k㎡,减少15.1%。

据资料推算,中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k㎡左右。

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山地冰川将继续后退萎缩。根据小冰期以来冰川退缩的规律和未来夏季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预测,估计到2050年中国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2%,折合冰量约16184km?。其中,海洋性冰川减少最显著,为52.5%,6925km?;亚极地型冰川次之,为24.4%,6631km?;极地型冰川最少,为13.8%,2629 km?。三类冰川的冰川物质平衡每年亏损值分别高达-1318mm、-900mm和-623mm,冰川平衡线高度将分别上升238m、168m和138m。未来50年西部地区冰川融水总量将处于增加状态,天山北麓河西走廊最大融水径流预计出现在21世纪初期,其年增长量为几百万到千万m?不等;柴达木及青藏高原的内陆河流域冰川融水高峰预计出现在2030~2050年,年增长约20%~30%;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冰川2050年前径流增加量可达25%左右。

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冻土面积继续缩小。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80%~90%的岛状冻土发生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形成融化夹层和深埋藏冻土;表层冻土面积减少10%~15%,冻土下界抬升150~250m,亚稳定及稳定冻土温度将升高0.5~0.7℃。

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高山季节性积雪持续时间将缩短,春季大范围积雪提前消失,积雪量将较大幅度减少,积雪年际变率显著增大。到2050年,冬季气温将升高1~2℃随着降雪量缓慢增加,青藏高原和新疆、内蒙古稳定积雪区积雪深度将分别以2.3%和0.2%的速度缓慢增加。同时,雪深年振幅将显著增大,大雪年和枯雪年的出现更为频繁。到2100年大范围积雪将可能于3月份提前消失,春旱加剧,融雪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将大大减小。

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之一

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更能反映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以中国青海湖为例,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其水位下降和湖面萎缩的因素之一。青海湖水位在15~19世纪的近500年间尽管存在较大的升降波动,但出现明显的直线式下降趋势却是在近百年,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仅在1908~1986年间就下降了约11m,湖面缩小了676k㎡。有实测记录以来,1957~1986年间下降了2~3m,湖面缩小了264k㎡。

丁一汇
丁一汇
另外,中国西北各大湖泊,除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均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自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

有关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增暖而河川径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平原湖泊由于水体蒸发加剧,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不可能增长,将会加快萎缩、含盐量增长,并逐渐转化为盐湖,对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利;高山、高原湖泊中,少数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小湖(如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些湖泊),可能先因冰川融水增加而扩大,后因冰川缩小后融水减少而缩小;地处山间盆地以降水、河川径流或降水与冰川融水混合补给的大湖,其变化趋势引人注目,如青海湖长期处于较大的负平衡状况,湖水位呈下降趋势。如未来温度继续升高,湖区水面蒸发和陆面蒸散均会有所增加,若多年平均降水量仅增加10%,仍不足以抑制湖面的继续萎缩,仅趋势减缓,如降水增加20%或更多,湖泊来水量会增加,湖泊会扩大,水面上升,湖水淡化,有利于湖泊渔业和湖周地区生态与环境的改善。这样的机遇有可能在下世纪某个时间出现。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丁一汇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